第六章 元中期政治

關燈
察禦史被處死或貶出朝廷。

    [192] 可能是因為碩德八剌笃信佛教,伊斯蘭教在他在位期間頗受歧視。

    [193]上都的回回寺被毀掉,改建成帝師殿。

    負責傳授波斯語言的回回國子監被廢罷。

    [194]回回散居郡縣者,每戶歲輸包銀2兩,而在以前他們是享受免稅待遇的。

     南坡之變 不論碩德八剌朝統治的得失,其結束是既突然而又悲慘。

    1323年9月4日,皇帝一行從上都返回大都,在上都南面30裡的南坡駐帳。

    當天深夜,禦史大夫鐵失帶領他管領的阿速衛軍,沖進皇帝的大帳,将碩德八剌和拜住二人殺死。

    [195]直接參與這次政變的,有知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大司農失秃兒、前中書省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前雲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鐵木疊兒之子前治書侍禦史鎖南、鐵失弟宣徽使鎖南。

    除了這些高官外,還有五名宗王卷入了此次事變:安西王阿難答的弟弟按梯不花、阿裡不哥之孫齊王孛魯、阿難答之子新封安西王月魯鐵木兒、曲呂不花(身份不詳)和蒙哥汗後人兀魯思不花。

     在刺殺皇帝之後,反叛者迅速趕到大都,控制了政府機構。

    同時,派遣使者前往漠北去請晉王也孫鐵木兒即位。

     反叛者的組成反映了沖突的性質。

    主要的策劃者鐵失,既是皇親,也是以前鐵木疊兒的親信。

    他是與皇族保持世婚關系的亦乞列思部人,鐵穆耳汗的女兒益裡海涯之子。

    [196]更重要的是,他的妹妹速哥八剌(死于1327年)是年輕皇帝碩德八剌的皇後。

    [197]鐵失本人被鐵穆耳收為養子并成為他的親信。

    在愛育黎拔力八達朝任宣徽使之後,在碩德八剌朝初年他是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之一,以禦史大夫兼忠翊衛、阿速衛都指揮使。

    雖然在清除鐵木疊兒一派時鐵失也涉嫌貪贓,他卻得到皇帝的赦免,顯然是因為他是皇帝的姻親。

    同鐵失一樣,其他謀反者多數是鐵木疊兒的蒙古和色目同盟者,他們已經被撤職或即将被撤職。

    在1323年清除鐵木疊兒同黨進一步深入時,他們擔心懲罰将落到自己頭上。

    因此,他們參與密謀,是為了救他們自己。

     更有意義的是,在16個知名的反叛者中有5個是宗王。

    但實際上參與此事的宗王比列出來的人要多得多。

    在也孫鐵木兒即位後不久,右丞相旭邁傑(死于1325年)告訴他能夠自拔逆黨、盡忠朝廷的&ldquo宗戚&rdquo,隻有買奴一人。

    [198]諸王與鐵木疊兒的關系,現在尚不清楚。

     諸王作為一股勢力有充分理由怨恨碩德八剌。

    在碩德八剌很短的在位時間中,有兩次因為财政困難取消了諸王的歲賜,這在元朝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舉動。

    [199]此外,為了增加皇室的權威,碩德八剌似乎比他以前的各位皇帝在封王上控制得更嚴,[200]并試圖對諸王進一步加以約束。

    [201]他不顧皇室宗親享有的傳統特權而采取這些限制諸王的措施,促成他們參與謀反。

     簡而言之,鐵木疊兒一派的殘餘勢力與不滿的蒙古諸王結盟,終于演出了南坡之變。

    探視其更深的背景,碩德八剌的被殺是兩個政治集團之間沖突的極點,而這種沖突至少在愛育黎拔力八達朝初年就已經開始了。

    [202]愛育黎拔力八達和碩德八剌在漢化的蒙古大臣和漢人儒臣的支持下,做了多種努力使元廷更加儒化,這意味着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

    另一方面,以皇太後答己和她的親信鐵木疊兒、鐵失為首的一派似乎不隻是為他們自己的利益而鬥争,他們還在蒙古、色目貴族和官員中得到了廣泛的支持,這些貴族和官員對有損于他們世襲政治、經濟特權的改革自然是持反對态度。

    雖然碩德八剌在答己和鐵木疊兒死後赢得了短暫的勝利,他的進一步行動卻激成反叛,并導緻了他自己的悲慘死亡。

     也孫鐵木兒汗朝(泰定帝),1323&mdash1328年 碩德八剌的繼承者也孫鐵木兒[203]不僅僅是謀殺碩德八剌的主要受益者,很可能也是密謀的參與者。

    從他的家庭背景和早年曆史,很容易看出也孫鐵木兒有謀求帝位的野心。

    如前所述,他的父親真金的長子甘麻剌,在1294年是帝位的強有力的競争者。

    1302年,也孫鐵木兒襲封晉王,統領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成為當時真金的孫子中地位最高的人。

    因此,在1307年他與海山、愛育黎拔力八達一樣具有繼承帝位的資格。

    在其後幾朝皇帝在位時,也孫鐵木兒憑借在漠北的廣大封地和強大的軍隊,不僅成為朝廷最為尊崇的宗王中的一個,享受各種優待,還成為不服從朝廷約束的草原諸王的領袖。

    毫無疑問,對碩德八剌采取的針對諸王的限制措施,他與諸王一樣不滿。

     沒有也孫鐵木兒的默許,假如不是積極支持的話,鐵失和其他謀叛者可能不敢貿然行事,這畢竟是蒙古帝國曆史上第一次刺殺皇帝。

    據稱也孫鐵木兒的王府内史倒剌沙(死于1328年)與謀叛者有密切的聯系,後者在謀殺發生的前兩天告訴也孫鐵木兒他們準備發難,事成後推立晉王為新皇帝。

    《元史·泰定帝紀》稱也孫鐵木兒得知這一陰謀後馬上派人去向碩德八剌發出警報,但是在他的使者到達上都之前謀殺事件已經發生了。

    這段記載,可能是也孫鐵木兒即位後他的手下為洗刷罪名而寫上去的。

    [204]1328年從也孫鐵木兒的兒子手中奪走帝位的圖帖睦爾(1328年和1329&mdash1332年在位),指斥也孫鐵木兒與鐵失潛通陰謀,殺死碩德八剌。

    他的指責,可能不是無稽之談。

    [205] 清洗 不管與謀叛者的關系如何,也孫鐵木兒在接到謀叛者送來的玉玺後不久,于碩德八剌被刺殺後整一個月的10月4日,在漠北的克魯倫河畔正式即位。

    他的即位雖然是血腥事變的結果,也孫鐵木兒還是在即位诏書中鄭重宣布自己是真金的長孫,受到漢地和漠北諸王、大臣的擁戴,具有繼承帝位的合法性。

    [206] 可能是根據原來與謀叛者達成的協議,也孫鐵木兒在即位的當天即以也先帖木兒為中書省右丞相,鐵失為知樞密院事。

    但是,這一協議并沒有維持多久。

    一個月後,也孫鐵木兒的手下實際控制了兩都,新皇帝立即在大都和上都對以前的同盟者進行了血腥的清洗。

    也先帖木兒、鐵失和參與事變的其他官員都被處死,與逆謀有關的五王都被流徙遠方。

    [207]清洗謀叛者是也孫鐵木兒加強他即位合法性的妙舉。

    通過這一舉動,他把自己和弑君事件完全劃開,因為這一事件從蒙古人和漢人政治倫理觀點看來都是不可原諒的罪行。

    出于報複心理,漢人臣僚不斷請求新皇帝清除鐵木疊兒和鐵失的所有同黨及其家庭,[208]但是被也孫鐵木兒拒絕,因為在官場中完全依賴一派并清除其他派别對他并不有利。

    [209] 宮廷主要官員 觀察也孫鐵木兒本人和他的主要宮廷官員,可以看出在忽必烈朝之後曆朝中,也孫鐵木兒的機構是最&ldquo非漢化&rdquo的。

    1293年出生于漠北的也孫鐵木兒,即位時已經是31歲的成年人。

    他有很深的草原背景,沒受過漢式教育。

    他的主要官員大多數是從漠北帶來的王府高官,包括相繼為中書右丞相的旭邁傑和塔失帖木兒(約死于1335年),先任中書省平章政事後為禦史大夫和中書左丞相的朝廷靈魂性人物倒剌沙及知樞密院事按答出。

    [210] 倒剌沙是回回人,可能是在他的影響下,回回人在也孫鐵木兒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211]任中書平章政事的有兩個回回人:烏伯都剌(死于1328年),曾在愛育黎拔力八達朝和碩德八剌朝兩次出任同一職務,但都被鐵木疊兒撤職;伯顔察兒,賽典赤伯顔的弟弟。

    在樞密院中,倒剌沙之兄馬某沙和阿散火者出任知樞密院事。

    甚至參與謀殺碩德八剌的阿散,亦被任命為禦史中丞。

    在也孫鐵木兒的蒙古和回回大臣中,沒有人對漢文化有很深的了解。

     與回回人相反,漢人在政府中所起作用甚小。

    中書省右丞張珪是前朝留下來的惟一高官和惟一能夠在新朝廷中起重要作用的漢人。

    但是他的影響顯然有限,因為他的建議經常不被采納。

    1325年,張珪因年老多病辭去中書省的職務,成為地位崇高但在政治上并不重要的翰林學士承旨。

    [212]其他的漢人中書省臣,如楊庭玉、許師敬(許衡之子)、史惟良(1273&mdash1347年)和王士熙,官職都不高。

    [213]這樣,也孫鐵木兒的朝廷明顯不同于以前的朝廷,确立了有漠北草原和伊斯蘭教背景的人占優勢地位的格局。

     調和政策 也孫鐵木兒本人及其主要大臣的背景,決定了他不可能繼續進行愛育黎拔力八達和碩德八剌的改革。

    但是也孫鐵木兒一朝也并不意味着完全回歸傳統的草原帝國制度。

    作為中原王朝的皇帝,也孫鐵木兒不能使曆史時鐘倒轉。

    作為通過陰謀和暴力奪得皇位的統治者,他需要得到最大可能的支持。

    因此,也孫鐵木兒的朝政的主調是調和,以赢得所有關鍵性政治集團和宗教集團的支持。

    為取得官府機構的支持,也孫鐵木兒對受到鐵木疊兒不公正待遇的官員做了慰撫。

    被枉殺的官員楊朵兒隻、蕭拜住和賀勝都被恢複了名譽。

    被流徙的禦史李謙亨、成珪和被撤職的中書省臣王毅、高昉,都在也孫鐵木兒即位後幾個月被召回和重新任職。

    [214]為補償拜住的被殺,他的兒子答兒麻失裡被任命為宗仁衛親軍都指揮使,該衛原來就是由拜住管領的。

    [215] 為強化他作為全體蒙古人的大汗的地位和遏止諸王的反抗,也孫鐵木兒做出了極大努力以赢得皇室各系諸王的贊譽。

    他對答剌麻八剌的後人最為關照,因為帝位是從他們手中奪去的。

    海山的兩個兒子圖帖睦爾和阿木哥,前者被碩德八剌放逐到海南島,後者被放逐到山西大同;1324年,也孫鐵木兒下令将他們召回。

    圖帖睦爾的哥哥和世瓊亦于1327年遣使來貢,他已在起兵反對愛育黎拔力八達失敗後逃到察合台汗國境内。

    [216]察合台汗怯别(1320&mdash1327年在位)、燕隻吉台(1327&mdash1330年在位)、伊利汗不賽因(1317&mdash1335年在位)以及欽察汗月即伯(1312&mdash1341年在位)與元廷的通貢确實比以前頻繁得多。

    [217]為進一步鞏固皇室成員的支持,也孫鐵木兒新封了24個王,而碩德八剌在位期間隻封了7個王。

    [218]也孫鐵木兒也推翻過去降低軍事結構封建色彩的趨向而指派宗王統軍出鎮漢地和草原。

    [219] 碩德八剌停發或削減的歲賜和特殊賞賜都被恢複。

    事實上皇帝對諸王相當寬容,甚至對他們中的部分人所犯罪行亦不做懲處。

    成吉思汗幼弟鐵木哥斡赤斤的後人遼王脫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脫脫誅殺本族人上百人,盡管禦史台多次揭發其惡行,但皇帝卻未對他采取任何行動。

    [220]為赢得諸王的支持,也孫鐵木兒不僅與愛育黎拔力八達和碩德八剌削弱諸王世襲封建特權的政策背道而馳,還放松了對他們的控制。

     在文化和宗教方面,也孫鐵木兒也想赢得最廣泛的支持。

    作為中原的皇帝,也孫鐵木兒适當地顯示出了對儒家傳統的尊重。

    他在即位後不久就派遣官員前往曲阜聖人的出生地祭奠。

    他還否決了廢止科舉考試和将太廟的一歲四祭改為一歲一祭的動議。

    [221]最有意義和最令人吃驚的是也孫鐵木兒恢複了經筵制度。

     經筵是儒家的傳統制度,即著名學者向皇帝講解經典要義及其與日常事務關系的皇室咨詢活動。

    雖然忽必烈朝之後經筵曾非正式的舉行過多次,但經筵制度在元朝還沒有正式恢複。

    由于也孫鐵木兒不懂漢語,在1324年恢複經筵後通過翻譯向皇帝講解經典。

    講解者有著名的漢人學者王結(1275&mdash1336年)、趙簡、吳澄、虞集(1272&mdash1348年)、曹元用(卒于1329年)、鄧文原(1259&mdash1328年)、張起岩(1285&mdash1352年),還有畏兀兒翻譯家忽都魯都兒迷失和蒙古著名作曲家阿魯威。

     最初講解的是已經翻譯過的經典,但是另有幾部著作亦為經筵而組織了翻譯。

    [222]經筵的實際作用可能不過是使蒙古君主熟悉漢人的政治觀點和曆朝曆史。

    經筵對朝廷的實際政治傾向顯然影響很小,最早建議實行經筵制度的斡林學士趙簡在1327年曾懊喪地表示,沒有任何一個政策源自經筵。

    [223] 也孫鐵木兒不能隻尊崇儒教。

    作為一個典型的蒙古統治者,他亦尊崇伊斯蘭教,并特别尊崇佛教。

    顯然是在朝廷中的回回大臣的影響下,也孫鐵木兒對伊斯蘭教頗為呵護,于1324年撥款在上都和山西大同建造了禮拜寺。

    [224]同一年,下诏免除了伊斯蘭教士(答失蠻)和基督教士(也裡可溫)的差役。

    [225]回回商人尤其得到了官府的好處。

    雖然累朝拖欠斡脫(回回官商)的債務已于1324年取消,但是元廷在當年付給斡脫的錢超過40萬錠,在此後的三年中,又付出10.2萬錠,以解決曆朝售寶未付鈔問題。

    [226] 也孫鐵木兒對儒教和伊斯蘭教的尊崇,都是出于政治目的;他對佛教的尊崇,則出自他個人的信仰。

    他對佛教的捐贈與碩德八剌一樣多。

    除了花費巨金建造寺院、佛塔和作佛事外[227],也孫鐵木兒還不斷請帝師公哥列思巴為他及他的家庭做佛事。

    帝師在元廷享有的待遇如此之高,以緻他的弟弟瑣南藏蔔在1326年被賜封白蘭王并與公主成婚;當帝師抵達都城時,中書省官員都要奉命出城遠迎。

    [228]不僅帝師的家庭成員得到極大尊崇,許多喇嘛亦得到封号并被賜予金、玉印章。

    [229]也孫鐵木兒确實是皇室尊崇所有宗教的蒙古傳統政策的維護者,但是要做到這一點,當然要很大的财政支出和其他花費。

     圖帖睦爾朝(文宗),1328&mdash1332年 帝位争奪戰 1328年8月15日,也孫鐵木兒死于上都,終年35歲。

    他的去世立即引發了元朝曆史上最血腥和破壞性最大的帝位之争,争奪的結果是帝系重新回到了海山後人手中,并一直延續到元朝滅亡。

    [230]也孫鐵木兒死後,四年前被封為皇太子的他的幼子阿剌吉八(卒于1328年,亦被稱為天順帝)于10月在上都即皇帝位,擁立他的有中書右丞相倒剌沙、遼王脫脫和也孫鐵木兒的侄子、不久前被封為梁王的王禅。

     與此同時,大都宮廷中已經發生政變,目的是重使海山汗的兒子成為正統的皇位繼承人。

    [231]自愛育黎拔力八達在1316年以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取代海山的長子和世為皇太子後,試圖恢複海山兒子帝位繼承權的努力即成為一股政治暗流。

    也孫鐵木兒之死不過是為這股暗流的表面化提供了機會。

     卷入帝位争奪的有三位關鍵性人物。

    雖然和世和他的弟弟圖帖睦爾是帝位的競争者,但推動帝位争奪的實際上是海山的舊侍從燕鐵木兒。

    和世與圖帖睦爾在愛育黎拔力八達朝和碩德八剌朝曾受到政治迫害。

    和世于1316年被封為周王,被派往遠離都城的雲南,以給冊封碩德八剌為皇太子掃清障礙。

    為表示抗議,和世在陝西舉兵,但很快失敗,在此後的12年中,他成為一名政治流亡者,在察合台諸汗的庇護下,居于中亞的塔爾巴哈台地區。

    [232]1321年,碩德八剌将圖帖睦爾放逐到熱帶的海南島。

    三年之後,也孫鐵木兒将圖帖睦爾召回,封為懷王,不久又送往建康(南京)和江陵(湖北)。

    [233]作為前大汗的兒子,和世兄弟在諸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同情;而更重要的是經過各種政治變遷存留下來的一些原海山汗的追随者,依然效忠于海山汗的後人。

    但海山後人的重登帝位,靠的主要是燕鐵木兒的政治才能和軍事實力。

     燕鐵木兒出身于一個在對抗乃顔(卒于1287年)、海都和笃哇諸叛王戰争中功名顯赫的欽察家族。

    [234]燕鐵木兒的父親床兀兒(1260&mdash1322年)和他本人都是海山征讨叛王時的統帥和海山即位的擁立者,海山在位時該家族的地位達到了頂點。

    但是,在其後的兩朝皇帝在位時,此家族的地位一落千丈。

    也孫鐵木兒去世時.燕鐵木兒出任級别不高但主掌要務的樞密院佥院一職。

    可能是出于對海山家族的效忠,加上恢複本家族崇高地位的個人心願,使燕鐵木兒起而反對也孫鐵木兒的後人繼位。

     并不是所有參加兵變的入都像燕鐵木兒一樣與海山家族有密切的關系,參加者亦不都以海山的後人即位為主要目的。

    有些人要追究碩德八剌被殺的罪責[235],還有些人則是因為不喜歡或懼怕倒剌沙、脫脫和王禅而參加兵變。

    [236]因此,帝位争奪的最初階段是試圖使答剌麻八剌的後人即位。

    因為當時已沒有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後人在世,所以擁戴海山的兒子即位成為争位的口号。

    [237] 1328年深秋也孫鐵木兒患病,燕鐵木兒立即着手組織兵變,他計劃在兩都同時動手。

    燕鐵木兒雖然職務不高,但有利的是在皇帝離開大都後掌管着留在都城的衛軍,因為按照元朝的制度,樞密院和中書省的主要大臣每年都要随同皇帝巡幸上都。

    在皇帝出行時留守京城的西安王阿剌忒納失裡[238]的協助下,燕鐵木兒于9月8日清晨成功地沖進宮中俘虜了烏伯都剌和在大都的其他大臣。

    但是,燕鐵木兒在上都的18名同謀被發現和處死。

    這樣,對立的兩派各控制了一個都城。

     在控制大都之後,燕鐵木兒馬上組織了一個臨時政府并遣人報告在江陵的圖帖睦爾和在河南的蔑兒乞部人伯顔。

    [239]伯顔是帝位争奪中的又一個重要人物,他在海山征讨諸王叛亂時是其手下的一個低級幕僚。

    [240]伯顔當時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能夠控制這個具有戰略要地地位的行省,調集所需軍隊和物資,并親自護送圖帖睦爾抵達大都。

    10月16日,圖帖睦爾在大都即位,并宣布當他的兄長和世從中亞返回後即讓出帝位。

     在随後爆發的沖突中,上都派的理由似乎更為充分,因為他們支持的是前皇帝指定的繼承人。

    但是,這種道義上的說法是遠遠不夠的。

    在忽必烈朝之後的帝位争奪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争位者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因素,而不是正統因素。

     相反,大都派在地理和經濟方面占有明顯的優勢。

    大都派可以從中書省直轄地區及河南、江浙、江西、湖廣等行省得到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而上都派隻能得到嶺北、遼陽、陝西、四川和雲南行省的支持,這些行省或是經濟貧困地區,或是邊遠地區。

    [241]同樣重要的是,在上都派中,沒有人能像燕鐵木兒一樣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并極具政治頭腦和軍事才能。

     最初是上都派占上風,他們攻破長城的幾個關口,向大都逼近。

    但是,燕鐵木兒親自率軍往來作戰,很快使形勢轉而對大都派有利。

    對上都派的緻命打擊是來自東北和東蒙古的突襲。

    可能是在燕鐵木兒的叔父、東路蒙古軍都元帥不花帖木兒的影響下,許多東路蒙古諸王支持大都派。

    他們的軍隊在不花帖木兒和齊王月魯帖木兒(成吉思汗幼弟的後人)率領下,在11月14日包圍了上都,而此時上都派的絕大多數軍隊仍在長城一線作戰。

    驚慌失措的上都宮廷被迫在第二天出降。

    倒剌沙和絕大多數上都派的首要人物被拘捕,随即被處死;年輕的皇帝阿剌吉八則被報失蹤。

    [242]上都的投降,掃清了海山後人繼承帝位的障礙。

     上都的投降并不意味着大都派取得了全面勝利。

    上都派在其他地方的戰鬥還持續了很長時間。

    直到1328年12月,在陝西的上都派還沒有放下武器,[243]而四川的上都派到第二年5月才投降。

    [244]在當地部族的支持下,以王禅以前的追随者宗王秃堅為首的雲南上都派頑強戰鬥,堅持了四年之久,到1332年3月才放棄了他們的努力。

    [245]也就是說,帝位争奪戰及其引起的連鎖戰争,使圖帖睦爾朝成了一個戰争年代。

     王忽察都弑君 與上都派的戰争隻是帝位争奪的一部分。

    在這次帝位争奪中最具戲劇性和悲劇性特色的是海山兩個兒子之間的鬥争。

    不管是圖帖睦爾還是燕鐵木兒,都不準備将帝位交給和世,因為他離都城太遠,在皇位争奪戰中沒起任何作用;盡管如此,和世畢竟是海山的長子和正統繼承人,要以他的名義來争奪帝位,他們不得不顯示出對他的尊崇。

    因此,在攻占上都之後,大都宮廷立即派人向和世報告,敦請他前來大都即位。

    在察合台汗燕隻吉台的陪同下,和世從河中地區啟程前往漢地,并于1329年2月27日在哈剌和林之北即位;和世以圖帖睦爾為皇太子,這完全是按照他們的父親與叔父的舊例行事。

    他被圖帖睦爾及燕鐵木兒貌似真誠的政治姿态所惑,指定自己的追随者出任中書省、樞密院和禦史台的要職,這無異破壞了圖帖睦爾和燕鐵木兒在漢地精心締造的政治權利。

    但是,這不過是加強了燕鐵木兒除掉他的決心。

    [246] 兩個皇家兄弟于8月26日在海山時建為中都的王忽察都會面,重聚似乎彌漫着歡樂氣氛。

    但是,四天之後,和世突然死亡。

    9月8日,圖帖睦爾在上都再次即位。

    和世之死顯然是燕鐵木兒主謀的結果,可能是與圖帖睦爾合謀。

    《元史·明宗紀》記載和世之死為&ldquo暴卒&rdquo。

    [247]私人撰史者權衡則明确指出和世是被毒死的,而燕鐵木兒就是謀殺者。

    [248]1340年,和世之子妥歡貼睦爾(順帝,1333&mdash1370年在位)指責圖帖睦爾害死了他父親,作為報複手段,下令将圖帖睦爾的牌位從太廟中撤去。

    [249] 和世沒有像他父親在20年前所做的那樣以&ldquo草原争位者&rdquo身份奪得帝位,被一些曆史學家視為元代政治中草原邊疆因素終結和元朝對蒙古帝國勝利的标志。

    [250]在1303年蒙古人重構和平和海山朝在漠北建立嶺北行省之後,草原地區諸王的重要性似乎是降低了。

    但是,這一事實并未阻礙也孫鐵木兒作為&ldquo草原争位者&rdquo與碩德八剌朝内的謀反者密切合作,于1323年奪得了帝位。

     更重要的是和世與他的父親在都城官員的支持和軍事力量方面有極大的不同。

    作為草原諸軍的最高統帥,海山一直是元朝統治機器中的一分子并且與宮廷保持着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帝位繼承危機爆發時,以哈剌哈孫為首的京城官員都認為海山是合适的帝位繼承人;雖然愛育黎拔力八達先控制了宮廷,但他也隻敢攝政,而不敢自己即位。

     相反,和世是居于遙遠的中亞12年的政治流亡者。

    當弑君事件發生時,圖帖睦爾和燕鐵木兒已經在漢地建立了他們自己的統治機器,而和世則是個完全的局外人。

    此外,海山作為全國最強大的軍隊的最高統帥,在即位時帶來了3萬人的軍隊;而和世帶到王忽察都的隻有1800名衛士,在軍事實力上不可能超過他的弟弟。

    [251]因此,和世未能抓住帝位,主要是因為他個人的問題,由于他是一個政治流亡者并缺乏政治和軍事的支持,而不是因為草原地區在元代政治中的重要性下降。

     研究能夠使海山的後人在1328&mdash1329年即位的力量,可以看出推動1328年事變的力量不是一股,而是與帝位繼承有利害關系的個人和集團的多股力量纏結在了一起。

    [252]這包括了希望恢複海山帝系的人,試圖掌握權力的色目人,尤其是官僚中的突厥人,還有試圖擴大自己在官僚體系中影響的儒臣。

     我們不應過分強調這次皇位更疊的種族意義和思想意義。

    馮承鈞(1885&mdash1946年)發展了這次皇位更疊是突厥系統的欽察人、阿速人與當權的回回人、蒙古人的鬥争的論點。

    [253]雖然上都派和大都派的為首者分别是回回人和突厥人,但是在兩派中,蒙古諸王和官員都與回回人、突厥人同伴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儒臣與大都派的關系似乎也很微妙。

    [254]大都派的首腦人物肯定沒有儒者傾向,而且除了汪古部人趙世延外,沒有任何著名儒臣曾積極參與。

    因此,在這次帝位更疊中,無論是種族還是思想,都不是重要的因素。

    更準确的說法應該是恢複海山帝系的想法把被也孫鐵木兒疏遠的諸王和官員組合在了一起,他們為實現集團利益和個人野心而有效地将這一想法變成了一個激勵人心的口号。

     燕鐵木兒與伯顔的專權 圖帖睦爾在位的四年被蔑兒乞部人伯顔,尤其是燕鐵木兒所左右。

    作為争奪帝位的主要功臣,燕鐵木兒和伯顔得到了蒙古曆史上帝國前所未有的權力和榮譽。

    燕鐵木兒被封為太平王,賜予蒙古人的榮譽稱号答剌罕和漢人的最高勳号太師。

    [255]他被任命為中書省右丞相并且在圖帖睦爾在位的絕大多數時間中居獨相地位,還兼任知樞密院事、禦史大夫、提調宮相府事、奎章閣大學士等職。

    這樣,燕鐵木兒囊括了政府的政治、軍事、監察和文化事業的所有權力。

     為保住他的權力,燕鐵木兒在1329年建立了大都督府,這使他可以直接控制6個衛軍機構,其中3個是由他同族的欽察士兵組成的。

    在他的家庭上也顯示出了特殊地位,燕鐵木兒被允許以也孫鐵木兒的一個後妃及宗室婦女40人為妻。

    燕鐵木兒的親屬亦分享了他的權力,他的叔父不花帖木兒,弟弟撒敦和答鄰答裡,撒敦子唐其勢(死于1335年),都被委以要職。

    燕鐵木兒的四個姐妹中,有三個與皇室成員成婚。

     蔑兒乞部人伯顔的權力和榮譽僅次于燕鐵木兒。

    [256]他是燕鐵木兒之外惟一兼任三職以上的人,給他的封号有太尉、太保和太傅,任禦史大夫、中書省左丞相,并長期任知樞密院事,此外還有許多兼職。

    與燕鐵木兒相同,伯顔直接控制着忠翊衛和宣毅萬戶兩個衛軍機構,并被封為浚甯王。

    對他最高的榮譽是将忽必烈的曾孫女許配給他為妻。

    與燕鐵木兒一樣,伯顔的親屬也分享了他的權力。

     盡管有很大的權力,伯顔似乎滿足于充當燕鐵木兒之下的副手。

    可能是基于過去在海山手下參加平叛戰争時的同伴關系和在帝位争奪中建立的關系,兩人之間顯然有一個妥協辦法。

    他們二人顯然代表了蒙元曆史上權臣的一種新模式,與過去的八鄰部人伯顔及玉昔帖木兒、哈剌哈孫或鐵木疊兒都不同。

    雖然八鄰部人伯顔和玉昔帖木兒、哈剌哈孫都在皇帝即位時起過重要作用,但在皇帝即位後,他們作為皇帝手下的蒙古那顔,都表示出恭順和效忠。

    鐵木疊兒确實專權,但這是在皇太後答己的支持之下,沒有他自己的獨立權力基礎。

    相反,燕鐵木兒和伯顔不僅是名副其實的帝王廢立操縱者,他們還在官僚體系和軍事體系上構建了自己的權力。

    圖帖睦爾在位期間處于二人陰影之下,他自始至終充任的角色不過是名義上的皇帝和正統的标志,以及官職和爵号的分發者。

     政治發展和财政政策 打着恢複海山帝系旗号并通過兵變掌握權力之後,圖帖睦爾政權對其政敵進行了血腥的清洗,并采取措施為奪取帝位制造合理性。

    在1328年11月上都投降之後,對也孫鐵木兒後人的支持者的清洗既徹底又殘忍。

    不僅上都派的首要人物都被處死或放逐,他們的财産亦都被沒收。

    [257]宮廷中彌漫着極強的報複氣氛,甚至有人建議把所有随同也孫鐵木兒巡幸上都的官員全部處死。

    [258] 此外,為使也孫鐵木兒稱帝不具合法性,圖帖睦爾不僅不給他谥号,還将其父親甘麻剌的牌位從太廟中移出并毀掉。

    清洗還延及和世的追随者。

    和世被殺後留下來的三個主要支持者,在1330年或被處死,或從官場上消失。

    [259] 恢複名譽的有海山朝的宣徽院使伯答沙(死于1332年)和知樞密院事也兒吉尼,他們被授予太傅和太尉的爵号。

    [260]被愛育黎拔力八達處死和定上惡名的海山朝的尚書省丞相三寶奴和脫脫都被恢複了名譽,并将沒收的家财給還其家。

    除了海山的舊随從外,對帝系回歸有功的人都被委以要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也孫鐵木兒的下屬機構中回回人占明顯優勢,在圖帖睦爾的中央機構中,沒有一個回回人任要職,隻有少數的幾個回回人在行省機構任職,回回人受到了有元一代最為沉重的打擊。

    [261] 同樣重要的是,漢人儒官和他們的漢化色目同僚,亦未能在政府中造成更大的影響。

    隻有幾個漢人或色目儒官出任中書省平章政事,敬俨和王毅任平章政事分别為一個月及八個月,這是漢人官員可能得到的最高官職[262];汪古部人趙世延任平章政事一年,但是此時他已年老并且迎合燕鐵木兒;1330年,在禦史台的彈劾下,趙世延從中書省緻仕。

    [263] 由于圖帖睦爾的即位很明顯是不合法的,為争取貴族和官僚的支持,慷慨的封贈和巨額的賞賜對他來說比以前任何一朝都更為重要。

    圖帖睦爾在位四年中,封了24個王,其中9個是一字王。

    在這9個一字王裡,甚至有7人不是忽必烈的後人。

    [264]不僅在1329年恢複了歲賜,上都派被沒收的财産亦全部分賜給在帝位争奪中有功的宗王和大臣;估計被易手的有125份私人财産。

    [265] 争取蒙古各汗國承認的活動亦加緊進行。

    1329年,顯然是在和世被謀殺後,木華黎的後人乃蠻台(死于1348年)被派往察合台汗燕隻吉台的汗廷,送去的禮品是窩闊台汗在一個世紀前鑄造的&ldquo皇兄之寶&rdquo印章;燕隻吉台是和世争位的主要支持者,此舉顯然是要平息他對和世被殺的憤怒。

    [266]第二年,推動了更廣泛的外交攻勢,三個宗王奉命出使察合台、欽察和伊利汗國。

    西方三個汗國對這一姿态表示贊賞。

    在其後三年中,欽察汗國兩次派貢使前往圖帖睦爾的宮廷,察合台汗國派貢使四次,伊利汗國派出的貢使則達八次之多。

    [267]這樣,圖帖睦爾為自己在蒙古世界重建了宗主權,并且與西方三個汗國保持着密切的聯系。

    因此很難把1328年的帝位更疊視為元朝與更廣泛的蒙古世界關系的轉折點。

    [268] 盡管有這些努力,在貴族和官僚中還是有對圖帖睦爾的非法即位的不滿,這成為政治不安定的一個重要根源。

    圖帖睦爾在位期間,至少發生了八次謀反事件,卷入事件的有好幾個宗王和不少政府高官。

    [269]在這些謀反事件中,隻有1330年以知樞密院事闊徹伯為首的謀反,是以和世的太子為名義。

    [270]其他謀反的起因不詳,但是這些謀反顯然反映了在統治階層中對圖帖睦爾即位的不滿。

     頻繁的自然災害和少數民族起義,加劇了政治的不安定。

    腹裡和陝西、河南、湖廣、江浙行省都被嚴重和頻繁的旱災和水災所擾,上百萬人流離失所。

    [271]如此廣泛的災害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造成了政治上的損害。

    江南頻繁的少數民族起義,尤其是西南的少數民族起義,亦與政府有關。

     在也孫鐵木兒朝以前,漢地民衆起義較少,因為忽必烈滅亡宋朝後成功地鎮壓了各地的起義。

    但是,元朝統治首先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始動搖,有關民衆起義的一篇論文指出:在1295年至1332年之間,在漢地隻爆發了24次起義,而在少數民族地區爆發了131次起義。

    [272]在這131次起義中,發生在也孫鐵木兒朝的有65次,發生在圖帖睦爾朝的有21次。

    在兩朝内發生的86次起義,有50次以上發生在湖廣,28次發生在雲南。

    有些起義規模很大,鎮壓它們需要政府花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如此多的少數民族起義不能隻簡單地解釋為這兩朝政府的無能,還有這些少數民族對元廷的剝削和壓迫的積怨。

    在這兩朝發生的如此多的少數民族起義,加重了元廷的财政困難,亦反映了元廷對這些邊疆地區控制的逐步削弱,并且是其後妥歡貼睦爾朝漢地爆發大規模起義的預示。

     雖然政府與前朝一樣有沉重的财政壓力,但是沒有回到海山的&ldquo新政&rdquo。

    除了造成财政緊張的傳統原因外,與上都派的戰争,鎮壓少數民族起義,對災民的赈濟,都需要增加開支,并成為圖帖睦爾朝沉重的經濟負擔。

    正如一位監察禦史所言,僅1328年對抗上都的戰争,花費就超過了政府歲入數倍。

    [273]征讨雲南的上都派,1330年一年的花費就至少有紙鈔63萬錠。

    [274]1329年政府用于赈災的紙鈔是134.96萬錠,糧食25.17萬石。

    [275]由于這些花費和其他開銷,政府在1330年的經費缺239萬錠。

    [276] 政府并沒有嘗試用任何激烈的手段來增加收人。

    為增加收入而采取的惟一措施是繼續實行也孫鐵木兒的賣官政策。

    [277]政府試圖削減歲賜、做佛事和宮廷的花費。

    如諸王、百官的參加即位朝會賞賜,按海山所定制,凡金銀五铤以上的隻給2/3。

    [278]上都每年做佛事165所,在1330年亦減為104所。

    [279]同一年裁省衛士和宮廷服侍人員,裁掉的衛士、鷹坊、内飨及其他人員超過了1萬人。

    [280]通過這些手段及其他措施,政府将财政赤字保持在可控制的指數之内。

    與此同時,政府通過海運從長江流域運來了充足的糧食,運到大都的糧食在1330年達到了3340306石的最高水平。

    [281]可控制的财政赤字和大量的糧食儲備,使政府不用靠印發紙鈔來解決财政問題。

    這是使日用品價格仍保持在愛育黎拔力八達朝水平的部分原因。

    [282] 贊助中國藝文 由于實際權力大多數掌握在燕鐵木兒和伯顔手中,圖帖睦爾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營造宮廷的漢化即儒化氛圍。

    他為此所做的努力一方面是為了提高自己在漢人臣民中的威信和合法性,另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愛好。

    [283]在元朝的所有皇帝中,圖帖睦爾可能是最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