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金朝
關燈
小
中
大
概述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承認,對于周期性的中國曆史來說,按照王朝劃分的模式并不是很令人滿意的标準。
不過,确實有某種例外,如征服王朝,其中每一個王朝所進行的統治,都同時代表了一個外族征服時期。
金朝(1115&mdash1234年)就是這些王朝中的一個。
它首先推翻了契丹人的遼朝,使外族繼續對中國北部大部分地區的統治,隻不過統治者從契丹人換成了女真人而已。
今天屬于北京的這個地區曾經由非漢族人統治長達四百年之久,并随之帶來他們的社會的和人種的所有影響&mdash&mdash這個事實是太容易被人忽略了。
最先侵入中國北部的是契丹人,然後進入了女真人,最後從13世紀早期開始,又闖進了蒙古人。
與契丹人與女真人相比,蒙古人更為成功,他們征服了整個中國。
就這樣,金朝和女真人的統治,既是從北部邊疆進入中國本土的非漢族入侵者組成的長鍊中的一環,同時又頗具自己的特點。
女真人用來統治漢人的方式,決不是無足輕重的。
契丹人、女真人,還有蒙古人,他們相繼采用了不同的政權形式,也程度不同地接受了漢族的文明。
将這些差異進行對比,有助于了解外族統治中國的各種類型。
我們有充分理由把金朝當作是外族勢力統治中國北部的一個傳統舞台。
有了女真人,通古斯民族才第一次作為一個統一的實體,一個強大的政治力量,出現在世界曆史上。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雖然覆亡,這些通古斯部落卻沒有随之從曆史舞台上消失。
幾個世紀以後,女真人的直系後人滿洲人,重振了他們先人的業績,集聚了占壓倒優勢的軍事實力。
這次,在17世紀,他們在女真人12世紀被擊敗的地方獲得了成功:他們征服了整個中國。
還要提到的是,在中世紀的歐洲,&ldquo金&rdquo(漢語的意思是&ldquo金子&rdquo)是最先為人所知的中國朝代的名字。
馬可·波羅提到&ldquo金王&rdquo(Roid&rsquoor),是對蒙古人稱呼金朝統治者的忠實記載。
在蒙古語中,Altankhan的意思就是&ldquo黃金可汗&rdquo,雖然馬可·波羅對于&ldquo金王&rdquo與傳奇的普羅斯特·約翰二人相遇的記載令人難以置信。
因而,就像曆史上許多消息傳遞的情況都頗具諷刺意味一樣,這個最先被歐洲中世紀史料所記錄的中國朝代名稱,竟是一個非漢族朝代。
女真人及其開國前的曆史 女真人的族源異常複雜。
困難始于他們的族名,不同的文獻将他們的族名予以不同的漢文譯寫。
本章所用的Jurchen一詞,出自漢文的&ldquo朱裡真&rdquo,似乎是它的最初形式。
然而至今,在西方的學術著作中,更常見的寫法還是&ldquoJürcded&rdquo或&ldquoJürchld&rdquo,這實際上是女真族名的蒙文譯寫(-d是蒙古文表示複數的後綴)。
&ldquo女真&rdquo一詞始見于10世紀初,顯然與&ldquo廬真&rdquo有關,據說那是契丹人對于這個族名的讀音。
遼朝時,因為&ldquo真&rdquo字恰與遼興宗的名字相合而需避諱,&ldquo女真&rdquo由此而被官方改稱為&ldquo女直&rdquo。
種種歧異使這個族名的混亂現象進一步加劇,特别是在較早的西方文獻中。
在16世紀,女真人自稱為&ldquo諸申&rdquo,這很明顯地是來源于較為古老的詞彙:Jurchen。
[1] 不過,女真語在語言學上的親屬關系卻是很清楚的。
女真人講的是一種通古斯語,因而一些學者認為,它與突厥語和蒙古語同屬一個語系,是具有同源關系的語言,就是說,它們是從同一個語系派生出來的。
至今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部分地區和中國東北地區東部,仍然有人講這種通古斯語。
新疆固爾劄西部的錫伯族自治縣仍是一個講滿語的獨立地域。
消亡于16世紀末的女真語與滿語具有緊密的親緣關系,這一點很早就被西方所發現,也被滿族人自己所明确地意識到。
[2]女真語也是最早被用書面文字記載下來的通古斯語言。
我們有關12、13世紀女真語言研究的主要材料,是《金史》中所保存的以漢字轉寫的女真詞彙。
編纂于16世紀的漢文與女真文對照的詞典,盡管反映的是語音發展的後期階段,但它對于金朝統治時期&ldquo舊女真&rdquo常用語的研究,也還是有用的。
女真人源起于東北地區東部那些覆蓋着茂密森林的山地,如今歸屬于黑龍江以南的蘇聯遠東省份(譯者注:原文如此)。
在早期&mdash&mdash就是說在10世紀&mdash&mdash女真人似乎就已經擴展到東北平原了,松花江流域一帶已成為他們定居的中心。
這裡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女真人的生活方式,它雖然與漢族那種定居農業文明相對立,卻也不能以簡單公式化的遊牧方式來說明。
在這一點上,女真人不僅不同于契丹人,而且更不同于蒙古人。
後兩種人更符合于傳統上對于草原遊牧文化(逐水草而居,住氈帳,主要家畜是馬與駝,很少甚至完全沒有農業)的描述。
可見女真人的生活與經濟方式是根據他們各自所處的環境而定:在森林中,占優勢的是漁獵;在平原上,則是飼養牲畜或從事農耕。
女真人飼養馬匹,甚至還輸出馬匹,但他們主要的家畜是牛。
他們地區重要的物産是類似于獵鷹和隼的海東青,遼朝甚至漢族的皇帝都熱衷于搜求此物。
從一份向遼朝和漢人進獻貢禮的清單上可以看出,女真人輸出的産品包括:馬(中國正是一個需求無盡的市場)、海東青、黃金與珍珠,還有林業産品(蜂蜜、松子及人參,一直是重要的一種中藥材)。
很明顯,女真這些貢品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很小,在依靠進貢建立起的關系中,有很長一段時期,女真人都隻是微不足道的因素。
但無疑,與這些比他們更發達國家的偶然接觸,在女真人心中點燃了一種渴望,就是效法這些朝廷,也獲得這樣的威嚴和顯赫,就像他們那些從東北的林莽中走出來的使節曾見到的那樣。
漢文文獻一緻認為,女真是靺鞨(朝鮮語Malgal)部落中的一部,他們曾長期活動在今朝鮮與東北之間的邊境地帶。
靺鞨本身與其說是一個統一的種族文化的共同體,倒毋甯說是一個由不同部族組成的混合體。
在唐朝時,他們曾經是位于東北地區南部的渤海國的臣民,後來在10世紀,靺鞨部落中的一些部又組成了一個以&ldquo五國&rdquo著稱的群體。
這個群體說是個聯盟也許更合适些,它位于今天吉林省的東北部,并成為女真人的祖先之一。
靺鞨的另一部分是被稱為&ldquo黑水靺鞨&rdquo的七個部落,居住在黑龍江的中下遊地區(&ldquo黑水&rdquo是黑龍江的諸多名稱之一)。
女真人的第一代祖先就源起于黑水靺鞨,如果我們相信女真人帶有傳統意義的祖先是從12世紀初算起的話。
在更詳細地叙述女真諸部如何逐漸發展成一個聯盟國家之前,有必要講述一下漢文文獻對他們建國之前的早期曆史的記載。
女真的族名最早見于漢文文獻的時間并不是很清楚的。
靺鞨的出現已是5世紀末,而能夠與Jurchen這一族名聯系起來的最早記錄很可能是在公元748年,當時一個大使和&ldquo小汝者&rdquo人曾向唐朝宮廷贈送金銀。
這些&ldquo汝者&rdquo據說就是室韋九部聯盟中的一個,在唐代,他們曾将勢力擴展到東北的北部與西部,因而一些講通古斯語的部落統統被他們納于麾下。
[3]不過,Jurchen這一族名到10世紀初就消失了。
可見,唐帝國在9世紀末的分裂導緻了中原邊境上多個新政權的形成,而Jurchen人也的确是其中之一。
他們既派進貢特使到遼朝宮廷,也派使節到漢族的朝廷,先是到後唐(據史載公元925年曾經通使),然後從961年開始是宋廷。
大多是經由遼東半島的海路。
根據當時中國邊疆地區總的政治背景可以解釋女真人為什麼恰恰于這個時候出現。
9世紀時,勢力從遼東灣一直擴展到東北地區東北部的渤海國,曾獨占了獲利的貿易以及向中原的進貢通路。
926年渤海國被契丹遼朝所吞并,随着渤海國統治的衰亡,加上遼朝松散的統治機構,使處于比他們更遠地區的民族和部落得以有機會直接與外部建立聯系。
926年以後,這些生活在東北平原、特别是遼河流域的女真人被置于遼朝的直接統治之下,被稱作&ldquo熟女真&rdquo,以區别那些被稱為&ldquo生女真&rdquo的同族。
&ldquo生女真&rdquo生活在遼朝的勢力範圍之外,仍然沿襲着林中人、狩獵者和捕魚者的古老的生活方式。
至于據說在961年到1019年期間曾到過開封的使者與商人究竟是這兩種不同的女真人中的哪一種,我們一無所知。
不過,那些攜帶着&ldquo好馬&rdquo,取道山東登州的海路進入宋境的使節們,應該是那些在東北平原上養馬并且能夠成功地避開契丹主子控制的&ldquo熟女真&rdquo。
還有一些密使,應該也是從熟女真那裡派遣的。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契丹人曾竭力阻止他們屬下的女真人向宋朝進貢和貿易。
991年,他們曾在從東北通往中原的必經地點附近設置木栅,以此來割斷陸路交通。
但宋與女真之間的海上交往卻一直持續到11世紀初還未曾斷絕。
1010年,契丹與高麗間進行了一場戰争,女真人站在高麗一方。
戰争的結果是契丹遭到慘敗而退卻。
而對女真人來說,作為高麗聯盟中的一員取得的這場勝利,卻使他們的使節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内,隻能以高麗使團成員的身份進入宋的朝廷。
金朝文獻中有關女真早期曆史的叙述雖然極其公式化,但多多少少與上面所述的外界記載是相符的。
那些部落首領同時也是金的統治氏族&mdash&mdash完顔部的祖先們,在1136至1137年間都被加封為皇帝,他們的顧命大臣也被封為&ldquo國相&rdquo。
這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循環往複出現的特征,為皇帝的家族制造祖先成為一個趨勢,無論他們早先的出身多麼卑微或者野蠻,後來總會以高貴的顯要身份出現而且被漢化。
由于女真人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他們的早期曆史留下的隻是口頭傳說,所以對于諸部長烏古乃(1021&mdash1074年)之前的時代,我們無法按時間進行叙述。
女真諸部被聯合起來并向類似于國家的部落聯盟轉化,是在烏古乃的時候開始的。
根據傳說,完顔氏族從始祖傳至烏古乃是第六世。
這個氏族的始祖名叫函普,推算起來應該是生活在公元900年前後,也正是女真人為外部世界所知之時。
10&mdash11世紀之間女真人的社會生活主要的還是由部落的自立和個人的活動所決定的,雖然從烏古乃的父親起就已經接受了遼朝的節度使封号,但這樣的封号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既無實權,也無實際作用,它的含義無非表示對遼朝松懈的主權予以承認和對自己正式臣屬于遼的地位表示接受而已。
即使金朝官修史書也承認,在11世紀中葉,女真人還沒有文字,不知曆法,也沒有官府。
作為氏族獨立性的另一個重要的衡量标準源于這樣的事實,就是在東北地區東部,在這段時間之内,可以說沒有哪個地名是以&ldquo某某人的某某城鎮&rdquo來命名的。
完顔部的崛起遭到了許多部落酋長的抵抗,正需要金朝建國者的祖父烏古乃這樣具有才略的人,才能将諸部征服。
據說,烏古乃是個勇敢的戰士,嗜酒好色,食量過人。
他成功地占領了全部東北地區的東部,東起朝鮮半島與東北地區接壤處的宗教崇拜中心長白山,北至&ldquo五國城&rdquo。
烏古乃被遼賜封為生女真的節度使,甚至還被遼帝接見過一次。
有一件事可以作為他實力日漸雄厚的證據,那就是他已在籌劃通過從其他氏族中購買鐵和鐵制武器來擴充軍事裝備(女真人向來以擅長冶鐵著稱)。
但是,烏古乃之所以能夠将反抗過他的氏族和部落最終鍛造成一個更有組織的實體,主要還是基于女真人想盡可能地從契丹人手中争得獨立的共同願望。
女真人對契丹人不滿的一個原因是契丹人對他們的虐待。
他們每年一度被迫向遼朝進獻的特産包括珍珠、海東青以及貂皮。
每年,當遼使與女真貢使到雙方邊界進行交易時,似乎總有強搶或暴力事件發生。
事實上,烏古乃本人和所有他的繼任者都有遼賜予的節度使頭銜,但這看來全然沒能使他們成為遼的忠實臣民。
另一方面,與遼的接觸以及因此而對組織和結構更加健全的政府模式的了解,都使他們認識到,憑借女真人傳統的部落組織,是不足以與契丹人對抗的。
使女真人得到了合法的和事實上獨立的人,就是後來被尊奉為金太祖的烏古乃的孫子阿骨打。
阿骨打的統治和金朝的建立 在阿骨打之前,當他的長兄烏雅束(1103&mdash1113年在位)統治時期,女真人已經具備了充分的實力,足以使他們與高麗的邊境得到鞏固,與此同時還争取到了越來越多的氏族與部落歸附于完顔部。
完顔部的故鄉位于按出虎水河畔(今阿拉楚喀河,位于哈爾濱以東,系松花江南部支流之一)。
此地多年來一直是女真的政治中心,後來又成為他們的國都(即上京,坐落于今哈爾濱東南的阿城附近)所在地。
烏雅束死後,1113年,阿骨打被部落長老們推舉為女真的聯盟長,并沿襲舊例被遼封為節度使。
由部落推選首領的做法在女真人之中沿襲已久,雖然有關首領繼承的問題并沒有嚴格的規則存在,但選擇隻能限于完顔部之内。
不久之後,阿骨打的軍隊與遼朝之間就爆發了一場全面戰争。
開始時,阿骨打手下受過訓練的士卒不超過幾千名,但随着他屢次獲勝,越來越多的首領帶着自己的隊伍投奔到完顔部的軍中。
這場戰争的起因&mdash&mdash雖然這至多不過是女真一方找的借口&mdash&mdash阿骨打向遼索要阿疎,阿疎是女真的一名部長,多年以前投奔于遼。
遼國拒絕交出阿疎,并且對此後女真一方提出的要求一概置之不理。
阿骨打在極短的時間内就打退了派來進攻的遼軍,使自己成為東北地區無可争議的最高首領。
1115年春天,阿骨打正式稱帝,建國号為金。
&ldquo金&rdquo得名于按出虎水,在女真語中,&ldquo按出虎&rdquo的語義即為&ldquo金&rdquo。
[4]以一條河流的名字為一個朝代命名的做法源于遼朝,&ldquo遼&rdquo即因位于東北南部的遼河而得名。
與此同時,一個漢族式的年号也産生了,這就是&ldquo收國&rdquo。
在原有的姓名之外,阿骨打又為自己取了個漢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漢名叫做&ldquo曼&rdquo。
至此,一個漢族皇帝建元稱帝時所要做的一切,都已經被阿骨打完成。
而我們從現存的史料中得知,在這些決策背後,還有個運籌帷幄之人,他就是渤海國出身、年輕時曾考取遼朝進士的楊樸。
楊樸曾在一篇上疏中指出,阿骨打不能僅僅滿足于帶領女真人獲得事實上的獨立,還應該立大志,得到皇帝的尊位。
在另一篇上疏中,他表示希望阿骨打的皇位能夠得到合法的承認,還略述了達到這一目标所必須的步驟。
這具有不可忽略的意義,因為它所列舉的那些特有的做法,是想成為一個合法君王所不可或缺的。
楊樸借用了漢族傳統上開基建國的做法,如他所說,就是自古英雄開國,或受禅,或求大國冊封。
因此他起草了一份向遼朝請求冊封的文書,提出了十項要求,其中包括,首先,為阿骨打乞徽号為&ldquo大聖大明皇帝&rdquo,國号大金。
其次,允許他乘用玉辂、服衮冕,玉刻&ldquo禦前之寶&rdquo。
遼與金之間以兄弟通問,這種将國家關系轉化親戚關系的模式,自11世紀以來,就在東亞大陸的多元并立的國家間逐漸流行。
還有,在生辰、正旦日互相遣使。
1004年宋遼締結和議之後,這一做法便也成為外交慣例。
所有這些要求,如果被遼認可的話,倒也會使遼金之間形成一種雖不容易但尚能共存的關系,也不至威脅到契丹國家的繼續生存。
但是另外一些由楊樸向阿骨打所建議的要求,使遼幾乎無法容忍,因為這影響到了遼的根基:這些要求包括将遼東和春州兩路無條件地割讓給金,付給金朝的歲币共計銀25萬兩和絹25萬匹,這些貢物實際上正是宋付給遼的歲貢之數。
看來,阿骨打和他的顧問們早就有了滅遼的念頭。
[5] 金朝對遼擺出的威脅姿态很快就被遼所意識到,此後幾年,面對金朝的迅速崛起直至與自己分庭抗禮,遼的态度是既無意于與他們議和,對女真的軍事征讨又頻遭敗績。
但盡管兩國間戰争頻仍,外交往來卻未完全中斷。
不過,随着女真人在軍事上取得越來越多的勝利,他們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
1117年年初,在遼軍的一次敗仗或者說是被迫大規模撤退以後,阿骨打又向衰頹的遼強行提出新的要求。
在1118年所提的和約條件中,阿骨打要求遼朝向他稱兄,這意味着兩國的地位比照1115年發生了颠倒。
金還要遼割讓出東北更大的三路地區,并且将一名皇子、一名公主和一名皇室女婿送到金廷來作人質。
最重要的,還有要在涉及遼與宋、與西夏、與高麗關系的外交文書上都寫明對金朝的服從,要遼同意将此前宋付給遼的歲币合法地轉由金來接受,并認可金的霸主地位,而讓高麗和西夏作為它的東西兩翼。
[6] 遼朝天祚帝的拖延态度頗令阿骨打與他的朝廷不滿,阿骨打一再表示拒絕接受遼的外交文書,因為他們不肯充分考慮他關于皇帝地位的新要求。
但他是有能力達到目的的,就在此際,他已征服了東北南部富饒肥沃的谷地,其中包括遼的&ldquo東京&rdquo遼陽,那裡曾是渤海文明的中心。
遼軍将領紛紛投奔于金,他們中不僅有許多契丹人,還有其他部落的諸如奚人(源于一個講突厥語的部落,居于遼朝西南山地),都率領所屬軍隊一起歸附于金軍。
這些叛降者往往也被證明是不可靠的,有的也曾起來反抗過新主子,但阿骨打總能将其迅速地鎮壓下去。
我們應該記得,從一開始,女真軍隊中就包括了許多非女真的成分,主要來自早期歸附他們的部落和民族中的人。
阿骨打在指揮一個由多種民族成分組成的軍隊的問題上顯得很有才能,而遼的末代統治者卻連本民族内由各種勢力混合編成的軍隊也掌握不了。
在遼朝一方,所有的和解企圖最終都遭到失敗。
當遼朝同意授予阿骨打&ldquo東海國王&rdquo的稱号時(譯者注:應為&ldquo東懷國皇帝&rdquo),遭到阿骨打的憤怒拒絕,他在好幾年前就已自稱大金皇帝了,而&ldquo王&rdquo則顯然要低一等。
這場毫無結果的談判拖延的時間越長,阿骨打的地位就變得越強大,和解似乎已經不再是必要的了。
如果說在阿骨打崛起的早期階段,徹底推翻遼朝可能還不是他最主要的政治目的的話,那麼現在,确切地說是在1119年以後,這已經是伸手可及的了。
阿骨打取得的這些成功,無論給人以多麼深刻的印象,人們還不過是把他看成為一個善作決策的能幹的軍事領袖,并未覺得這需要多麼出色的外交技巧,他的突出之處,至多是善于掌握部衆而已。
但實事上遠不止此,阿骨打是一名特别無情的、才能出衆的将領,他善于抓住對手因指揮失策、禦衆過苛、組織渙散等因素而虛弱的機會來取勝。
1117年以後,他又以一個才智出衆的外交家和戰略家的面目出現,那正是金遼的雙邊關系為包括宋在内的三國關系所取代之時。
被金考慮在内的第四個強大的政權,是黨項人所建的西夏,西夏此刻尚未直接卷入中原的紛争。
1124年以前,黨項人多少可以算是遼的支持者,但就是在金與西夏在這年開始接觸以後,金取代西夏的直接鄰國宋,宣布了對西夏的宗主權。
夏金聯盟正式建成,是由阿骨打的後繼者吳乞買實現的,這使金朝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7]正如我們見到的那樣,早在北宋建國初期,女真人就與宋廷建立了和平的往來;他們逐漸成為北方霸主的過程,一直被開封密切地注視着。
讓我們再回頭看,遼宋關系自1005年起一直是建立在一份和議之上的,和議約定宋朝每年要向遼交納歲币,并正式承認遼對中國北部燕雲十六州(包括北京)的統治,以此來換得北部邊境的和平。
當遼朝已經明顯呈衰勢時,宋開始尋找潛在的同盟者來幫助他們收複這塊從未被忘記的、在10世紀上半葉的政治分裂時期丢給了契丹人的中原領土。
現在,在宋朝的政治家眼中,對遼懷着刻骨怨恨的金,恰成為共同抗遼的天然盟友,依靠金朝支持來收複失地的希望在宋朝的國都燃起一片興奮情緒。
1117年,宋朝派遣了一名使者到金,名義上是去商談買馬事宜,而真實目的,卻是就宋金聯合抗遼一事進行談判。
在1117年到1123年之間,宋朝向金廷遣使共計七次,金朝向開封遣使也達六次,這還沒算上持續不斷的信件往來。
所有這些外交接觸和談判都集中于三個要點:宋金聯合對搖搖欲墜的遼朝的進攻;領土(将燕雲十六州退還給宋);從前交納給遼的歲币。
但是就在這一期間,宋在這場交易中的地位急劇地惡化了,因為阿骨打很快就發現,盡管宋朝也多少做了些準備,但金軍并不非得依靠宋軍的援助,僅憑自己就能攻取遼朝的南部,包括它作為中心的燕(北京)。
而從宋朝方面來說,卻以為隻要加入這個軍事同盟,它為自己所提的那些領土要求就能夠讓金所接受。
不久,金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他們應該取遼而代之,成為宋過去交納給遼的歲币的合法接受者。
到1123年,當宋金之間終于締結了一份正式和約的時候&mdash&mdash這是兩國間最早的一個和約&mdash&mdash軍事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宋朝收複燕的企圖宣告失敗,而金軍則不僅将遼趕出了西京與中京,而且到1122年底,還攻克了遼的南京:燕京。
遼帝國已淪為遙遠西部的一個流亡政權,它的覆亡指日可待。
随着金國占有燕都,阿骨打的地位變得無懈可擊,宋卻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了。
他們不得不接受阿骨打關于将燕地退還給宋的條件,不僅被交還給宋的燕地并非六州的全部,而且金還以退還燕地導緻稅收減少為由,在宋過去交納給遼的歲币上,又額外要宋添加上一筆巨額補償。
也許有人會問,阿骨打的軍事地位既然已如此強固,他又何必還要與宋締結這樣一個正式和約呢?一個可能的回答是:他想使歲币的交納正式化,這筆總數為銀20萬兩和絹30萬匹的财物,大概還不緻使宋朝的國庫枯竭,但對于阿骨打的這個年輕的金朝來說,這項收入就為數頗為可觀了。
再有,通過和議這一形式,他的皇帝地位得以被鄭重地承認。
和議的條文,就像漢人早期的外交通例,是以一式兩份平等的誓約來表示的,從雙方各執一份的文件行文中絲毫看不出地位的區别。
阿骨打被稱為&ldquo大金大聖皇帝&rdquo,而宋朝的統治者也與之相仿。
這意味着金朝現在已經成為一個與宋平等的國家,而此時距金正式建國稱帝僅過去十年。
1123年的三四月間,兩國互換了誓約的條文,可是,對于如何将這六州移交給宋的具體做法,在這些條文中卻毫無涉及。
其他細節,諸如邊界如何劃定,也被留給此後想當然的推論來規劃了。
大環境的普遍不穩,加上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使中國北方邊境始終呈現出不安定的局面。
1123年的這個和約,标志着一個漫長的戰争時期&mdash&mdash幾乎長達20年&mdash&mdash的開始,這場殘酷的、蹂躏性的戰争所幾度威脅到的,正是宋統治的中國的生存。
阿骨打與宋締結和約的時候,遼朝已遭到毀滅性的失敗。
1122年,金兵攻陷遼中京(位于今滿洲熱河省的查幹蘇布爾汗。
譯者注:原文如此)。
遼朝天祚帝向西逃竄。
在南京(今北京)另一位契丹皇族成員被擁立為帝,旋即病死。
金兵直抵南京。
面對突然而至的金兵,盡管當地有人企圖抗擊,但契丹人卻無力組織這些力量。
1125年,遼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天祚帝被俘,降封為王。
這标志着遼朝&mdash&mdash這個曾讓宋朝的中國聞風喪膽的對手&mdash&mdash統治的正式結束。
但是,就在它的滅亡之處,作為宋的北方鄰居,現在又興起一個與它作對的國家,至少與從前的遼一樣危險。
阿骨打沒能活着看到遼的滅亡和宋的受辱,他死于1123年和議締結的數月之後。
但是,他所開創的事業,為金朝日後的輝煌打下了根基。
從戰争到并存:1142年和議以前的金宋關系 阿骨打死後,廟号太祖,其弟吳乞買(1075&mdash1135年)繼位。
新的統治者像他已死的兄長一樣,面對1123年時那種頗為混亂的局面,顯示了出類拔萃的軍事和外交智慧。
雖然與宋已經締結了和議,但是以什麼手段使和議的條文得以實現的問題,卻仍然懸而未決。
宋朝顯然是金朝最可怕的潛在敵手,所以吳乞買着手加強金與其他鄰國接壤地區的實力。
将遼的殘餘勢力最後清除是相對容易的,但在金的西部邊境上,還有個西夏,在當時,它顯然還不足以對金構成嚴重威脅,但卻往往在金朝的西部挑起争端。
吳乞買對西夏采取了安撫政策,1124年,金與西夏締結了和議,西夏承認金的宗主國地位,向金稱藩。
與此同時,金下令修補對東鄰高麗的防禦工事,并迅速地控制住了原渤海國一些地區的動蕩局面,這就使得金可以全力以赴地處理與宋的關系問題了。
起初表面上看來一切正常,盡管1124年曾有沖突爆發,但是甚至到1125年末,宋還派遣使節到金廷去,對吳乞買的即皇帝位正式上賀表。
局勢雖然十分緊張,卻還沒有惡化到爆發全面戰争的地步。
究其主要原因,可能還是由張覺事件引起的,這一事件正是對遼朝滅亡、金兵進攻的形勢所導緻的風雲變幻、混沌不明狀态的一個具體說明。
張覺原來是遼駐在平州(今北京東部永平)的節度副使,他暗殺了降金的前遼朝的燕京守将,理由是這個官員将燕京百姓中的大多數向平州遷移,使百姓遷徙流離,不勝其苦,起事後張覺宣布投誠于宋,宋再次任命他擔任原來的官職。
雖然這一切都是在阿骨打生前就發生了,但他的後繼者反應并不慢,一支女真軍隊被派去攻打平州,張覺逃到燕,那裡的前遼朝守将郭藥師也同樣投降了宋。
但是金朝是将張覺作為一個叛徒,一個造反者看待的,他們要宋把他引渡。
宋廷同意了,下令将他處死并将他的首級送到金朝。
通過這件事,郭藥師看清了對于那些貿然決定投誠的人,宋朝并不具有庇護的實力,他因此下決心投降金,金仍然命他為南京守将。
1125年秋天,金朝下诏大舉伐宋,張覺事件雖然不能說就是這一決定的惟一起因,但在其間無疑是起了促進作用的。
不出數月,金兵占領了山西和河北的大片地區。
1126年初,他們越過了黃河,兵臨宋朝國都開封城下(見地圖15)。
地圖15 金入侵北宋 宋廷發覺自己已經瀕臨絕境,竟沒有一支能用來解除開封之圍的後備軍隊。
不過對金這方面來說,要想攻打被圍的宋朝國都,也不啻是一場軍事冒險,必将使金兵在人員和給養方面受到嚴重損失。
因此,身為金軍統帥的阿骨打次子斡離不,便接受了宋朝提出的就撤兵問題進行交涉的請求。
斡離不無法與他遠在東北的皇帝吳乞買商議,他隻能自行與宋磋商,但我們不難設想,他在軍事和外交方面都握有全權。
金提出的撤兵條件相當苛刻,要宋割讓太原、中山和河間三鎮之地(這意味着宋将喪失今天山西、河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還有,在原來交納的歲币之外,再交納一筆巨額的戰争賠款,送一名宋朝的親王到金的帳幕作人質。
在保存至今的雙方誓文的兩份文件中可以看到,宋完全接受了金的條件,反映出一種毫無指望的臣屬地位;歲币的數目增加到每年銀30萬兩,絹30萬匹,還有100萬貫錢。
向宋征收的戰争賠款如此之高,竟相當于180年的歲币之和。
宋欽宗的弟弟康王被送到斡離不的營帳作人質,陪他前往的是主張與金議和的少宰張邦昌。
談判持續了約一個星期,最後斡離不同意對宋的誓文文本進行某些修訂,然後在1126年2月10日下令解除了開封之圍。
宋朝以如此高昂的價格買得了以一個與金作為同等主權國家而繼續存在的地位,結果這一地位的維持卻非常短暫。
軍事和政治上的失利所導緻的直接後果之一,是把持宋朝朝政多年的蔡京及其黨羽被清洗。
還有一個後果,是宋徽宗(1100&mdash1126年在位)退位,将帝位讓給了欽宗(1126&mdash1127年在位)。
新形勢産生的一個局部效果是高麗國王倒向金的一方,向金稱臣,時值1126年夏。
至此,金的兩個主要鄰國&mdash&mdash高麗和西夏,都已臣服于金朝皇帝。
宋金間的戰火不久再度燃起。
對于金為什麼進行這場軍事冒險,其真實原因至今仍難以說清,可能是金已經洞察了宋在軍事上是多麼虛弱,因而下決心将宋朝一舉滅掉;也可能像金的文獻材料所說,金想再打一仗就是原因,何況找借口并不難。
事實正是如此,戰事一起,金國立刻就抱怨宋破壞了停戰局面甚至唆使一些前遼的将領抗金。
1126年11月,金兵再次向南挺進并渡過了黃河,完成了對開封的包圍。
這一次,金兵用武力擊垮了城内的抵抗。
1127年1月9日,經過激戰後獲勝的金兵入城,進行了殘酷的擄掠。
皇帝欽宗與遜帝徽宗以及大批宮廷與皇室的成員成為俘虜。
康王即位,是為高宗,他撤到尚未受到金兵威脅的地區,竭力組織抵抗。
徽、欽二帝被降為庶人,宋朝的全面崩潰終成事實。
1127年5月,兩名廢帝與他們的随從一起北遷,這就在宋朝的中心留下一個真空地帶。
開始時金朝并沒打算将這一地帶納入自己國家的版圖之内,而隻是想代之以一個新的以張邦昌為首的漢人朝廷,國号大楚,帶有對長江流域的古國楚的懷念,國都位于建康(即今南京)。
被金指派來扮演傀儡角色的張邦昌并沒能将這個政權維持多久,就在宋廷的指使下被殺掉或者毋甯說是畏罪自殺了,可見金的優勢不是絕對的。
同時,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地區,還有大量城鎮被控制在忠于宋朝的将領手裡,許多地方組織了抗金義軍。
金因耗費軍事資源而造成的負擔是如此沉重,以至于那一階段,它已不可能繼續對長江以南地區的進攻。
使金朝攻勢減緩的另一個原因是1127年斡離不和金的另一名軍事統帥斡魯之死,以及1129年的阇母之死,三人都是皇帝的近親。
斡離不是阿骨打之子,斡魯是阿骨打的表兄弟,而阇母是他的弟弟。
與漢人特别是宋朝的習慣相反的是,金的宗室無論在軍事還是政治事務上都是地位顯赫,所以氏族關系在金朝中是極其重要的因素,宋則大大不同,它是非家族化的,甚至往往是統治集團中的黨派更起作用。
在1127年北宋滅亡之後的幾年中,金兵一再試圖攻取長江南部的戰略要地(見地圖16),迫使宋放棄了1129年一度成為臨時國都的建康(南京),撤退到浙江省的紹興,但金兵的鐵蹄甚至也踏進了浙江地區。
不過,長江以北的中國地區所呈現的混亂無序狀态,使金無法将其永久地并入自己的國土。
整個中原變成金兵、宋朝遺民及互不統屬的義軍之間你争我奪的大戰場,但誰也占不了明顯的上風。
金朝再次嘗試建立一個緩沖國,想以此來解決這一難題,其目的不僅是為了防宋,同時也想将更多的宋朝文臣武将吸引到這個名義上由漢人統治的政權中來。
試圖在中國北方創建一個新國家還有一個原因,即女真人缺乏受過訓練的可以為他們的利益而開發利用這一地區的人才。
地圖16 金軍進襲江南,1129&mdash1130年 他們最終選擇了劉豫(1073&mdash1143年?),他是河北本地人,曾于1100年前後考取進士,在宋的許多地區和中央做過官,1128年在濟南(山東)做地方官時改變立場投金,頗受太宗和一些女真将領的賞識。
終至1129年末,他被指派為大齊國的皇帝,這個國家的國都最初位于河北大名,但是劉豫卻選擇了東平(山東)作為東都并居住在那裡,然後1132年,他又遷到前宋的國都開封。
他十分艱難地試圖在他治下的中國北方建起一套可資運轉的政府體系并恢複蕭條的經濟生活,結果卻将強制性的征兵和沉重的賦稅強加在百姓頭上。
他派軍隊與女真人一起攻宋,甚至還取得了為數不多的幾場勝利,例如1135年攻陷戰略要地襄陽等等。
但是,嶽飛統率下的宋軍于1134&mdash1135年發起了反攻,收複了大部分失地。
形勢的逆轉使得劉豫對于女真人的軍事價值大大下降。
1135年,一向庇護劉豫的金太宗駕崩,繼承人是阿骨打的孫子,廟号熙宗(1119&mdash1149年),他對劉豫顯然沒有什麼好感。
1137年齊國被廢,劉豫從皇帝降為王,據說他曾經與嶽飛舉行過秘密談判被人察覺。
劉豫先被送到河北,然後又送到東北地區西北的臨潢,過着被監視的隐居生活,後又被命自盡。
由女真的征服者組織,漢族降官出面建立一個漢人傀儡政權的做法就這樣歸于失敗,金朝被迫面臨選擇,或努力創造一個與宋并存的局面,或繼續他們的侵略政策并最終滅宋,二者必居其一。
很難說金朝是何時才最終意識到,他們是不可能征服宋帝國的。
早在1132年就已經有過一場流産的和談,而最終促使女真人下決心與宋和談的因素之一,很可能是1135年宋朝廢帝徽宗之死。
徽宗死于松花江畔的五國城,他和他的前宮廷人員曾被關押在這裡。
金朝政府認識到,控制在自己手裡的皇室人員是具有頭等價值的外交資本,于是便相對提高了對他們的待遇。
他們的命運開始逐步改善,這在金的史料中都有記載(宋朝史料則對此保持沉默)。
1127年初,徽宗和欽宗被降為庶人,1128年又曾被迫在阿骨打的陵寝向他的牌位鞠躬并為他穿孝&mdash&mdash這是強迫所謂罪犯所做的贖罪儀式。
此後兩名前皇帝被正式封為昏德侯與重昏侯,這頭銜分明帶有侮辱性。
六名宋朝的王妃被分别賜給完顔家族的成員為妻。
1137年,宋廷正式收到徽宗死亡的訃告,當和約簽訂在望之時(1141年),徽宗還被追封為天水郡王;他的還在世的兒子欽宗則被封為天水郡公,即使是金,也是重視輩分的。
要注意他們這塊名義上的新封地位于一個中立地區,他們的封号也不像原先那樣帶侮辱性。
天水在今天甘肅省東部的渭河上遊。
幾個月以後,欽宗得到了與他那&ldquo公&rdquo的爵位相符的俸祿。
和議締結之後,被擄到金的宋皇族的男性成員也都得到了俸祿,到1150年又惠及于皇族中的婦女。
換句話說,金是将這些俘虜作為人質對待的,他們總是能夠利用他們對宋施加壓力。
不過,随着1156年欽宗故去,金喪失了最重要的人質,再也無法用他來阻止宋對和議的違背了。
訂立于1142年的、協調宋金關系幾乎二十年的這一和議,是一場拖沓冗長的談判的結果。
金的優勢在于能夠用歸還宋徽宗及其皇後、皇太後的靈柩作為交易的籌碼。
他們還持續不斷地派兵侵入黃河以南地區來向宋施加軍事壓力。
1140年,他們再次攻占了整個河南和陝西,這兩地早在1139年當和談獲得初步成果之後就已被歸還給宋了。
但是盡管如此,隻要在杭州&mdash&mdash1138年定為南宋國都&mdash&mdash的抗金勢力仍然當權,和議的締結就是不可能的。
隻是在最有戰績最孚衆望的宋朝将領嶽飛被他的對手秦桧除掉之後,簽訂和議的道路才最終被打開。
1141年,嶽飛在獄中被屈辱地害死,這一卑鄙的行為使和議的倡導者秦桧在中國曆史上遺臭萬年。
宋金之間的和談幾乎就是在此時開始的。
這是一場糾葛甚多且曠日持久的談判。
似乎是從金這方面,通過都元帥完顔宗弼給宋國傳遞過去一個信息,即隻要宋同意将淮河作為兩國的國界,和平就可以實現,這是1141年10月的事。
完顔宗弼是阿骨打的第四子,曾受命總管中國中部的事務。
兩個月以後,宋對此表示了原則上的同意。
宋朝的史料記載了雙方國書的提要,日期是從1141年10月到1142年10月,但和約的具體條文,或者更準确地說,是金與宋的誓書,卻沒有保留下來。
我們如今能夠見到的,隻是1141年末宋朝接受條件的誓書的片斷。
和平的條件是苛刻的,宋同意以淮水中流作為邊界,這意味着整個中原都被送給了侵略者;還有,後來在1206年戰争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戰略要地唐、鄧二州(位于今湖北[譯者注:應為河南]),也割屬金朝。
從1142年起,每年一度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于每年春季的最後一個月由宋派人送到位于淮北金朝邊境的泗州鎮交納。
此外,還有關于沿邊安全措施的條款,如不得追趕從宋逃到北邊的人,宋不得在邊境各州駐紮重兵;宋還答應不隐匿北邊的逃人,而是将其引渡給金。
宋朝的表辭極盡謙卑之能事,對宋朝新的藩方地位表示承認,稱金為&ldquo上國&rdquo而自稱為&ldquo弊邑&rdquo,這種謙卑還表現在将歲币稱之為&ldquo貢&rdquo。
但是最丢臉的還是,金不再把宋當作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來對待,而隻是将其看作侍從,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宋朝的史料中絲毫未曾保存有金朝冊封高宗趙構為宋帝的冊文了。
與此相反,這一冊文卻被載于《金史》的宗弼傳中,該傳中還附有宋主遣人送給金國的誓表[8]。
這顯然是記載宋朝皇帝一生經曆的文獻中最難堪的一件。
至于他自稱為&ldquo臣構&rdquo,其自我否定顯然也達到了極端。
将這份冊封高宗的冊文記載下來的金朝使臣是一個漢人,曾在遼朝做過官,然後又被金廷雇用。
他被高宗接受來作為一個正式見證,時值1142年10月11日,顯然應該把這個時間作為敵對行為結束而一個新的共存時期開始的标志。
金撤回了軍隊,同意将徽宗及其皇後的靈柩退還給宋。
不過,現存的有關兩國間磋商的文件和高宗誓文的片斷都未提及兩國間貿易的恢複,這是很令人奇怪的,這肯定應歸結為史料的缺漏,因為事實上,合法的邊境榷場已經建立,最重要的一個是泗州。
貿易很快就再度繁榮起來。
南部邊界的穩定和對中原的最後征服,導緻了金朝政治和經濟中心自北向南的逐漸轉移(見地圖17)。
越來越多的女真人定居在中國北方,使金朝最終成為這樣一個國家,無論在倫理上和經濟上,都在很大程度上漢化了。
而從宋的一方來說,因和約簽訂所帶來的并存局面也頗為可貴,盡管不得不正式接受藩屬國的地位,但高宗畢竟得以穩定了局面,尤其是因為終于掩埋了徽宗遺體,使他得以盡孝道,也使他母親獲得赦免。
雖然金朝拒絕将欽宗放回,但這一拒絕未必不是正中高宗下懷,因為如果他的哥哥回來,他作為皇帝的地位如何,就頗為微妙了。
地圖17 金朝簡圖 (譯者注:本書采自蔡美彪等著《中國通史》第6冊) 1142年後的金朝政治史 看來就是這樣,1142年以後,一個和平的共處時期已經實現在望。
此後70年間有過兩次幹擾,一次由金引起,一次則是由宋引起。
由此可以證明抗金派的勢力并沒有随着1142年和議的簽訂而消亡,宋廷圍繞這一問題的争論仍在持續。
不過,和議還是即刻就為兩國帶來了此後數年的和平。
金已經把自己看成是中國正統的王朝,并且不斷地向漢化的政治實體轉變。
這種從殘存很多部落的、封建領地因素的社會向一個官僚政治組織的轉變,不可能不伴随着女真貴族中保守勢力的反抗。
熙宗(1135&mdash1150年在位)幼齡踐位,在他執政期間所發生的外交和軍事事件中,他從未起過主要的作用,所有軍國大政,他都委之以宗室大臣。
在這位繼承人身上,缺少從太祖和太宗身上所體現出的強烈的領袖氣質,再者,他也不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甚至常常沉溺于杯中,比通常以豪飲著稱的女真人更甚。
不過,金朝此時既然并未處于任何危急的環境,一個像他這樣的統治者就很可以被那些更有眼光的宗室大臣所容忍,而且實際上也沒有更多的事來妨礙他對個人享樂的追求。
的确,在西北草原上一些桀鹜難馴者與金朝之間也曾爆發過邊境戰争,但金朝如今也學會像宋那樣采取姑息政策了。
蒙古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主要角色登台了。
這似乎已是12世紀中葉,他們的部落已經相當鞏固,足以使金朝将其作為潛在夥伴并與其簽訂協議了,宋朝一方的漢文史料對此的記載是在1145&mdash1147年,蒙古國被&ldquo安撫&rdquo而且&mdash&mdash 冊其酋長熬羅勃極烈為朦輔國主,至是始和,歲遺甚厚。
于是熬羅勃極烈自稱祖元皇帝,改元天興。
大金用兵連年,卒不能讨,但遣精兵分據要害而還。
[9] 文中的熬羅勃極烈指的是哪一個蒙古酋長,至今尚不清楚,這個頭銜是一個混稱;後一半&ldquo勃極烈&rdquo(bogile)是女真詞,意為首領、酋長,而前一半&ldquo熬羅&rdquo(a&rsquouru{gh})可能是蒙古詞的&ldquo主帳&rdquo。
一位現代日本學者提出,熬羅勃極烈(Ao-loPo-chi-lieh)應該是指合不勒汗,即成吉思汗的祖父,《蒙古秘史》告訴我們,他确實曾經&ldquo統治全體蒙古人&rdquo[10]。
這就是說,在1146年到1147年前後,蒙古的酋長已經成為金朝的&ldquo外臣&rdquo,并且還有與這一身份相符的特定封号。
《蒙古秘史》和《元史》對此都緘口不言,這并沒有什麼可使我們奇怪的。
而《金史》也對此事缺載,很可能是因為此書編纂于蒙元時期,因而對于蒙古在成吉思汗祖先的年代所曾具有的臣屬地位,基本上都忽略過去。
因此,一個同樣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所有我們今天所知的有關早期蒙古與金關系的材料,都來自宋人的記載,宋人是不必理睬蒙古統治者所強加于人的那些禁令的。
不管怎麼說,事實是在1146年以後,蒙古人已經成為草原上的主要勢力。
對于他們,遼朝時的政權就已經感到很難控制了。
如今這種政治格局,多少與前代的情況相似,那個時候,是女真人自己曾做過遼朝東邊的臣屬,而且在竭力從他們的主子那裡争取形式上和事實上的獨立。
同樣在1146年,金朝還想把西遼争取到自己一方來,西遼即哈剌契丹,是由耶律大石在中亞建立的一個帝國。
但是金朝在外交上的這一主動之舉卻以失敗告終,主要使節在前往遙遠的西方途中被殺。
就是這位使節,在1144年曾成功地與西夏以西的回鹘人建立了聯系。
與宋、高麗和西夏等國不同,不管怎樣,回鹘不是每年正旦和皇帝壽辰時定期派遣使節到金廷朝賀,而隻是不定期地送一些當地特産給金廷,以表示敬意而已。
在東亞這種複雜紛亂的局面之中,金的地位卻如此堅固地建立起來。
要說還有什麼引起不安的因素的話,那就是金朝皇帝個人的原因了。
除了他上述那些行為之外,他似乎總為狂躁所擾,接連不斷地以各種微不足道的借口來殺害大臣甚至本氏族的成員。
必然的結果是,朝内結成了反對他的集團,并于1150年1月9日動手将熙宗殺掉。
這個集團的主謀,是熙宗的表兄弟迪古乃,漢名完顔亮(1122&mdash1161年)。
他理所當然地登基稱帝,但《金史》并不承認他為皇帝,提到他的時候,總是稱為海陵王。
1180年,在他已死去多年之後,甚至被降為庶人。
海陵王的插曲 在中國暴君的位置上,海陵王有幸占得一席之地。
宋朝與金朝的史料異口同聲地将他說成是一個嗜血的怪物。
從這個角度說他确實遠比熙宗更壞,對他來說,殺掉對手簡直就是在履行一道手續,哪怕這個對手是本族的宗室成員也在所不惜。
他把被殺害的兄弟的妻妾拿來充實自己的後宮,在中國曆史學家的筆下,他的荒淫被描繪得比嗜殺更甚,以緻在後來的幾百年中,他竟至成為流行的黃色書籍中的主角,他那些劣迹在書中被津津有味地加以描述。
但是,如果僅從倫理觀念來判斷他這樣一個人,可能是要犯錯誤的。
其實,比起最初印象所顯示出的那個殘忍無情的篡權者來,海陵王要遠為複雜得多,他的真實的
不過,确實有某種例外,如征服王朝,其中每一個王朝所進行的統治,都同時代表了一個外族征服時期。
金朝(1115&mdash1234年)就是這些王朝中的一個。
它首先推翻了契丹人的遼朝,使外族繼續對中國北部大部分地區的統治,隻不過統治者從契丹人換成了女真人而已。
今天屬于北京的這個地區曾經由非漢族人統治長達四百年之久,并随之帶來他們的社會的和人種的所有影響&mdash&mdash這個事實是太容易被人忽略了。
最先侵入中國北部的是契丹人,然後進入了女真人,最後從13世紀早期開始,又闖進了蒙古人。
與契丹人與女真人相比,蒙古人更為成功,他們征服了整個中國。
就這樣,金朝和女真人的統治,既是從北部邊疆進入中國本土的非漢族入侵者組成的長鍊中的一環,同時又頗具自己的特點。
女真人用來統治漢人的方式,決不是無足輕重的。
契丹人、女真人,還有蒙古人,他們相繼采用了不同的政權形式,也程度不同地接受了漢族的文明。
将這些差異進行對比,有助于了解外族統治中國的各種類型。
我們有充分理由把金朝當作是外族勢力統治中國北部的一個傳統舞台。
有了女真人,通古斯民族才第一次作為一個統一的實體,一個強大的政治力量,出現在世界曆史上。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雖然覆亡,這些通古斯部落卻沒有随之從曆史舞台上消失。
幾個世紀以後,女真人的直系後人滿洲人,重振了他們先人的業績,集聚了占壓倒優勢的軍事實力。
這次,在17世紀,他們在女真人12世紀被擊敗的地方獲得了成功:他們征服了整個中國。
還要提到的是,在中世紀的歐洲,&ldquo金&rdquo(漢語的意思是&ldquo金子&rdquo)是最先為人所知的中國朝代的名字。
馬可·波羅提到&ldquo金王&rdquo(Roid&rsquoor),是對蒙古人稱呼金朝統治者的忠實記載。
在蒙古語中,Altankhan的意思就是&ldquo黃金可汗&rdquo,雖然馬可·波羅對于&ldquo金王&rdquo與傳奇的普羅斯特·約翰二人相遇的記載令人難以置信。
因而,就像曆史上許多消息傳遞的情況都頗具諷刺意味一樣,這個最先被歐洲中世紀史料所記錄的中國朝代名稱,竟是一個非漢族朝代。
女真人及其開國前的曆史 女真人的族源異常複雜。
困難始于他們的族名,不同的文獻将他們的族名予以不同的漢文譯寫。
本章所用的Jurchen一詞,出自漢文的&ldquo朱裡真&rdquo,似乎是它的最初形式。
然而至今,在西方的學術著作中,更常見的寫法還是&ldquoJürcded&rdquo或&ldquoJürchld&rdquo,這實際上是女真族名的蒙文譯寫(-d是蒙古文表示複數的後綴)。
&ldquo女真&rdquo一詞始見于10世紀初,顯然與&ldquo廬真&rdquo有關,據說那是契丹人對于這個族名的讀音。
遼朝時,因為&ldquo真&rdquo字恰與遼興宗的名字相合而需避諱,&ldquo女真&rdquo由此而被官方改稱為&ldquo女直&rdquo。
種種歧異使這個族名的混亂現象進一步加劇,特别是在較早的西方文獻中。
在16世紀,女真人自稱為&ldquo諸申&rdquo,這很明顯地是來源于較為古老的詞彙:Jurchen。
[1] 不過,女真語在語言學上的親屬關系卻是很清楚的。
女真人講的是一種通古斯語,因而一些學者認為,它與突厥語和蒙古語同屬一個語系,是具有同源關系的語言,就是說,它們是從同一個語系派生出來的。
至今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部分地區和中國東北地區東部,仍然有人講這種通古斯語。
新疆固爾劄西部的錫伯族自治縣仍是一個講滿語的獨立地域。
消亡于16世紀末的女真語與滿語具有緊密的親緣關系,這一點很早就被西方所發現,也被滿族人自己所明确地意識到。
[2]女真語也是最早被用書面文字記載下來的通古斯語言。
我們有關12、13世紀女真語言研究的主要材料,是《金史》中所保存的以漢字轉寫的女真詞彙。
編纂于16世紀的漢文與女真文對照的詞典,盡管反映的是語音發展的後期階段,但它對于金朝統治時期&ldquo舊女真&rdquo常用語的研究,也還是有用的。
女真人源起于東北地區東部那些覆蓋着茂密森林的山地,如今歸屬于黑龍江以南的蘇聯遠東省份(譯者注:原文如此)。
在早期&mdash&mdash就是說在10世紀&mdash&mdash女真人似乎就已經擴展到東北平原了,松花江流域一帶已成為他們定居的中心。
這裡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女真人的生活方式,它雖然與漢族那種定居農業文明相對立,卻也不能以簡單公式化的遊牧方式來說明。
在這一點上,女真人不僅不同于契丹人,而且更不同于蒙古人。
後兩種人更符合于傳統上對于草原遊牧文化(逐水草而居,住氈帳,主要家畜是馬與駝,很少甚至完全沒有農業)的描述。
可見女真人的生活與經濟方式是根據他們各自所處的環境而定:在森林中,占優勢的是漁獵;在平原上,則是飼養牲畜或從事農耕。
女真人飼養馬匹,甚至還輸出馬匹,但他們主要的家畜是牛。
他們地區重要的物産是類似于獵鷹和隼的海東青,遼朝甚至漢族的皇帝都熱衷于搜求此物。
從一份向遼朝和漢人進獻貢禮的清單上可以看出,女真人輸出的産品包括:馬(中國正是一個需求無盡的市場)、海東青、黃金與珍珠,還有林業産品(蜂蜜、松子及人參,一直是重要的一種中藥材)。
很明顯,女真這些貢品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很小,在依靠進貢建立起的關系中,有很長一段時期,女真人都隻是微不足道的因素。
但無疑,與這些比他們更發達國家的偶然接觸,在女真人心中點燃了一種渴望,就是效法這些朝廷,也獲得這樣的威嚴和顯赫,就像他們那些從東北的林莽中走出來的使節曾見到的那樣。
漢文文獻一緻認為,女真是靺鞨(朝鮮語Malgal)部落中的一部,他們曾長期活動在今朝鮮與東北之間的邊境地帶。
靺鞨本身與其說是一個統一的種族文化的共同體,倒毋甯說是一個由不同部族組成的混合體。
在唐朝時,他們曾經是位于東北地區南部的渤海國的臣民,後來在10世紀,靺鞨部落中的一些部又組成了一個以&ldquo五國&rdquo著稱的群體。
這個群體說是個聯盟也許更合适些,它位于今天吉林省的東北部,并成為女真人的祖先之一。
靺鞨的另一部分是被稱為&ldquo黑水靺鞨&rdquo的七個部落,居住在黑龍江的中下遊地區(&ldquo黑水&rdquo是黑龍江的諸多名稱之一)。
女真人的第一代祖先就源起于黑水靺鞨,如果我們相信女真人帶有傳統意義的祖先是從12世紀初算起的話。
在更詳細地叙述女真諸部如何逐漸發展成一個聯盟國家之前,有必要講述一下漢文文獻對他們建國之前的早期曆史的記載。
女真的族名最早見于漢文文獻的時間并不是很清楚的。
靺鞨的出現已是5世紀末,而能夠與Jurchen這一族名聯系起來的最早記錄很可能是在公元748年,當時一個大使和&ldquo小汝者&rdquo人曾向唐朝宮廷贈送金銀。
這些&ldquo汝者&rdquo據說就是室韋九部聯盟中的一個,在唐代,他們曾将勢力擴展到東北的北部與西部,因而一些講通古斯語的部落統統被他們納于麾下。
[3]不過,Jurchen這一族名到10世紀初就消失了。
可見,唐帝國在9世紀末的分裂導緻了中原邊境上多個新政權的形成,而Jurchen人也的确是其中之一。
他們既派進貢特使到遼朝宮廷,也派使節到漢族的朝廷,先是到後唐(據史載公元925年曾經通使),然後從961年開始是宋廷。
大多是經由遼東半島的海路。
根據當時中國邊疆地區總的政治背景可以解釋女真人為什麼恰恰于這個時候出現。
9世紀時,勢力從遼東灣一直擴展到東北地區東北部的渤海國,曾獨占了獲利的貿易以及向中原的進貢通路。
926年渤海國被契丹遼朝所吞并,随着渤海國統治的衰亡,加上遼朝松散的統治機構,使處于比他們更遠地區的民族和部落得以有機會直接與外部建立聯系。
926年以後,這些生活在東北平原、特别是遼河流域的女真人被置于遼朝的直接統治之下,被稱作&ldquo熟女真&rdquo,以區别那些被稱為&ldquo生女真&rdquo的同族。
&ldquo生女真&rdquo生活在遼朝的勢力範圍之外,仍然沿襲着林中人、狩獵者和捕魚者的古老的生活方式。
至于據說在961年到1019年期間曾到過開封的使者與商人究竟是這兩種不同的女真人中的哪一種,我們一無所知。
不過,那些攜帶着&ldquo好馬&rdquo,取道山東登州的海路進入宋境的使節們,應該是那些在東北平原上養馬并且能夠成功地避開契丹主子控制的&ldquo熟女真&rdquo。
還有一些密使,應該也是從熟女真那裡派遣的。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契丹人曾竭力阻止他們屬下的女真人向宋朝進貢和貿易。
991年,他們曾在從東北通往中原的必經地點附近設置木栅,以此來割斷陸路交通。
但宋與女真之間的海上交往卻一直持續到11世紀初還未曾斷絕。
1010年,契丹與高麗間進行了一場戰争,女真人站在高麗一方。
戰争的結果是契丹遭到慘敗而退卻。
而對女真人來說,作為高麗聯盟中的一員取得的這場勝利,卻使他們的使節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内,隻能以高麗使團成員的身份進入宋的朝廷。
金朝文獻中有關女真早期曆史的叙述雖然極其公式化,但多多少少與上面所述的外界記載是相符的。
那些部落首領同時也是金的統治氏族&mdash&mdash完顔部的祖先們,在1136至1137年間都被加封為皇帝,他們的顧命大臣也被封為&ldquo國相&rdquo。
這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循環往複出現的特征,為皇帝的家族制造祖先成為一個趨勢,無論他們早先的出身多麼卑微或者野蠻,後來總會以高貴的顯要身份出現而且被漢化。
由于女真人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他們的早期曆史留下的隻是口頭傳說,所以對于諸部長烏古乃(1021&mdash1074年)之前的時代,我們無法按時間進行叙述。
女真諸部被聯合起來并向類似于國家的部落聯盟轉化,是在烏古乃的時候開始的。
根據傳說,完顔氏族從始祖傳至烏古乃是第六世。
這個氏族的始祖名叫函普,推算起來應該是生活在公元900年前後,也正是女真人為外部世界所知之時。
10&mdash11世紀之間女真人的社會生活主要的還是由部落的自立和個人的活動所決定的,雖然從烏古乃的父親起就已經接受了遼朝的節度使封号,但這樣的封号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既無實權,也無實際作用,它的含義無非表示對遼朝松懈的主權予以承認和對自己正式臣屬于遼的地位表示接受而已。
即使金朝官修史書也承認,在11世紀中葉,女真人還沒有文字,不知曆法,也沒有官府。
作為氏族獨立性的另一個重要的衡量标準源于這樣的事實,就是在東北地區東部,在這段時間之内,可以說沒有哪個地名是以&ldquo某某人的某某城鎮&rdquo來命名的。
完顔部的崛起遭到了許多部落酋長的抵抗,正需要金朝建國者的祖父烏古乃這樣具有才略的人,才能将諸部征服。
據說,烏古乃是個勇敢的戰士,嗜酒好色,食量過人。
他成功地占領了全部東北地區的東部,東起朝鮮半島與東北地區接壤處的宗教崇拜中心長白山,北至&ldquo五國城&rdquo。
烏古乃被遼賜封為生女真的節度使,甚至還被遼帝接見過一次。
有一件事可以作為他實力日漸雄厚的證據,那就是他已在籌劃通過從其他氏族中購買鐵和鐵制武器來擴充軍事裝備(女真人向來以擅長冶鐵著稱)。
但是,烏古乃之所以能夠将反抗過他的氏族和部落最終鍛造成一個更有組織的實體,主要還是基于女真人想盡可能地從契丹人手中争得獨立的共同願望。
女真人對契丹人不滿的一個原因是契丹人對他們的虐待。
他們每年一度被迫向遼朝進獻的特産包括珍珠、海東青以及貂皮。
每年,當遼使與女真貢使到雙方邊界進行交易時,似乎總有強搶或暴力事件發生。
事實上,烏古乃本人和所有他的繼任者都有遼賜予的節度使頭銜,但這看來全然沒能使他們成為遼的忠實臣民。
另一方面,與遼的接觸以及因此而對組織和結構更加健全的政府模式的了解,都使他們認識到,憑借女真人傳統的部落組織,是不足以與契丹人對抗的。
使女真人得到了合法的和事實上獨立的人,就是後來被尊奉為金太祖的烏古乃的孫子阿骨打。
阿骨打的統治和金朝的建立 在阿骨打之前,當他的長兄烏雅束(1103&mdash1113年在位)統治時期,女真人已經具備了充分的實力,足以使他們與高麗的邊境得到鞏固,與此同時還争取到了越來越多的氏族與部落歸附于完顔部。
完顔部的故鄉位于按出虎水河畔(今阿拉楚喀河,位于哈爾濱以東,系松花江南部支流之一)。
此地多年來一直是女真的政治中心,後來又成為他們的國都(即上京,坐落于今哈爾濱東南的阿城附近)所在地。
烏雅束死後,1113年,阿骨打被部落長老們推舉為女真的聯盟長,并沿襲舊例被遼封為節度使。
由部落推選首領的做法在女真人之中沿襲已久,雖然有關首領繼承的問題并沒有嚴格的規則存在,但選擇隻能限于完顔部之内。
不久之後,阿骨打的軍隊與遼朝之間就爆發了一場全面戰争。
開始時,阿骨打手下受過訓練的士卒不超過幾千名,但随着他屢次獲勝,越來越多的首領帶着自己的隊伍投奔到完顔部的軍中。
這場戰争的起因&mdash&mdash雖然這至多不過是女真一方找的借口&mdash&mdash阿骨打向遼索要阿疎,阿疎是女真的一名部長,多年以前投奔于遼。
遼國拒絕交出阿疎,并且對此後女真一方提出的要求一概置之不理。
阿骨打在極短的時間内就打退了派來進攻的遼軍,使自己成為東北地區無可争議的最高首領。
1115年春天,阿骨打正式稱帝,建國号為金。
&ldquo金&rdquo得名于按出虎水,在女真語中,&ldquo按出虎&rdquo的語義即為&ldquo金&rdquo。
[4]以一條河流的名字為一個朝代命名的做法源于遼朝,&ldquo遼&rdquo即因位于東北南部的遼河而得名。
與此同時,一個漢族式的年号也産生了,這就是&ldquo收國&rdquo。
在原有的姓名之外,阿骨打又為自己取了個漢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漢名叫做&ldquo曼&rdquo。
至此,一個漢族皇帝建元稱帝時所要做的一切,都已經被阿骨打完成。
而我們從現存的史料中得知,在這些決策背後,還有個運籌帷幄之人,他就是渤海國出身、年輕時曾考取遼朝進士的楊樸。
楊樸曾在一篇上疏中指出,阿骨打不能僅僅滿足于帶領女真人獲得事實上的獨立,還應該立大志,得到皇帝的尊位。
在另一篇上疏中,他表示希望阿骨打的皇位能夠得到合法的承認,還略述了達到這一目标所必須的步驟。
這具有不可忽略的意義,因為它所列舉的那些特有的做法,是想成為一個合法君王所不可或缺的。
楊樸借用了漢族傳統上開基建國的做法,如他所說,就是自古英雄開國,或受禅,或求大國冊封。
因此他起草了一份向遼朝請求冊封的文書,提出了十項要求,其中包括,首先,為阿骨打乞徽号為&ldquo大聖大明皇帝&rdquo,國号大金。
其次,允許他乘用玉辂、服衮冕,玉刻&ldquo禦前之寶&rdquo。
遼與金之間以兄弟通問,這種将國家關系轉化親戚關系的模式,自11世紀以來,就在東亞大陸的多元并立的國家間逐漸流行。
還有,在生辰、正旦日互相遣使。
1004年宋遼締結和議之後,這一做法便也成為外交慣例。
所有這些要求,如果被遼認可的話,倒也會使遼金之間形成一種雖不容易但尚能共存的關系,也不至威脅到契丹國家的繼續生存。
但是另外一些由楊樸向阿骨打所建議的要求,使遼幾乎無法容忍,因為這影響到了遼的根基:這些要求包括将遼東和春州兩路無條件地割讓給金,付給金朝的歲币共計銀25萬兩和絹25萬匹,這些貢物實際上正是宋付給遼的歲貢之數。
看來,阿骨打和他的顧問們早就有了滅遼的念頭。
[5] 金朝對遼擺出的威脅姿态很快就被遼所意識到,此後幾年,面對金朝的迅速崛起直至與自己分庭抗禮,遼的态度是既無意于與他們議和,對女真的軍事征讨又頻遭敗績。
但盡管兩國間戰争頻仍,外交往來卻未完全中斷。
不過,随着女真人在軍事上取得越來越多的勝利,他們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
1117年年初,在遼軍的一次敗仗或者說是被迫大規模撤退以後,阿骨打又向衰頹的遼強行提出新的要求。
在1118年所提的和約條件中,阿骨打要求遼朝向他稱兄,這意味着兩國的地位比照1115年發生了颠倒。
金還要遼割讓出東北更大的三路地區,并且将一名皇子、一名公主和一名皇室女婿送到金廷來作人質。
最重要的,還有要在涉及遼與宋、與西夏、與高麗關系的外交文書上都寫明對金朝的服從,要遼同意将此前宋付給遼的歲币合法地轉由金來接受,并認可金的霸主地位,而讓高麗和西夏作為它的東西兩翼。
[6] 遼朝天祚帝的拖延态度頗令阿骨打與他的朝廷不滿,阿骨打一再表示拒絕接受遼的外交文書,因為他們不肯充分考慮他關于皇帝地位的新要求。
但他是有能力達到目的的,就在此際,他已征服了東北南部富饒肥沃的谷地,其中包括遼的&ldquo東京&rdquo遼陽,那裡曾是渤海文明的中心。
遼軍将領紛紛投奔于金,他們中不僅有許多契丹人,還有其他部落的諸如奚人(源于一個講突厥語的部落,居于遼朝西南山地),都率領所屬軍隊一起歸附于金軍。
這些叛降者往往也被證明是不可靠的,有的也曾起來反抗過新主子,但阿骨打總能将其迅速地鎮壓下去。
我們應該記得,從一開始,女真軍隊中就包括了許多非女真的成分,主要來自早期歸附他們的部落和民族中的人。
阿骨打在指揮一個由多種民族成分組成的軍隊的問題上顯得很有才能,而遼的末代統治者卻連本民族内由各種勢力混合編成的軍隊也掌握不了。
在遼朝一方,所有的和解企圖最終都遭到失敗。
當遼朝同意授予阿骨打&ldquo東海國王&rdquo的稱号時(譯者注:應為&ldquo東懷國皇帝&rdquo),遭到阿骨打的憤怒拒絕,他在好幾年前就已自稱大金皇帝了,而&ldquo王&rdquo則顯然要低一等。
這場毫無結果的談判拖延的時間越長,阿骨打的地位就變得越強大,和解似乎已經不再是必要的了。
如果說在阿骨打崛起的早期階段,徹底推翻遼朝可能還不是他最主要的政治目的的話,那麼現在,确切地說是在1119年以後,這已經是伸手可及的了。
阿骨打取得的這些成功,無論給人以多麼深刻的印象,人們還不過是把他看成為一個善作決策的能幹的軍事領袖,并未覺得這需要多麼出色的外交技巧,他的突出之處,至多是善于掌握部衆而已。
但實事上遠不止此,阿骨打是一名特别無情的、才能出衆的将領,他善于抓住對手因指揮失策、禦衆過苛、組織渙散等因素而虛弱的機會來取勝。
1117年以後,他又以一個才智出衆的外交家和戰略家的面目出現,那正是金遼的雙邊關系為包括宋在内的三國關系所取代之時。
被金考慮在内的第四個強大的政權,是黨項人所建的西夏,西夏此刻尚未直接卷入中原的紛争。
1124年以前,黨項人多少可以算是遼的支持者,但就是在金與西夏在這年開始接觸以後,金取代西夏的直接鄰國宋,宣布了對西夏的宗主權。
夏金聯盟正式建成,是由阿骨打的後繼者吳乞買實現的,這使金朝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7]正如我們見到的那樣,早在北宋建國初期,女真人就與宋廷建立了和平的往來;他們逐漸成為北方霸主的過程,一直被開封密切地注視着。
讓我們再回頭看,遼宋關系自1005年起一直是建立在一份和議之上的,和議約定宋朝每年要向遼交納歲币,并正式承認遼對中國北部燕雲十六州(包括北京)的統治,以此來換得北部邊境的和平。
當遼朝已經明顯呈衰勢時,宋開始尋找潛在的同盟者來幫助他們收複這塊從未被忘記的、在10世紀上半葉的政治分裂時期丢給了契丹人的中原領土。
現在,在宋朝的政治家眼中,對遼懷着刻骨怨恨的金,恰成為共同抗遼的天然盟友,依靠金朝支持來收複失地的希望在宋朝的國都燃起一片興奮情緒。
1117年,宋朝派遣了一名使者到金,名義上是去商談買馬事宜,而真實目的,卻是就宋金聯合抗遼一事進行談判。
在1117年到1123年之間,宋朝向金廷遣使共計七次,金朝向開封遣使也達六次,這還沒算上持續不斷的信件往來。
所有這些外交接觸和談判都集中于三個要點:宋金聯合對搖搖欲墜的遼朝的進攻;領土(将燕雲十六州退還給宋);從前交納給遼的歲币。
但是就在這一期間,宋在這場交易中的地位急劇地惡化了,因為阿骨打很快就發現,盡管宋朝也多少做了些準備,但金軍并不非得依靠宋軍的援助,僅憑自己就能攻取遼朝的南部,包括它作為中心的燕(北京)。
而從宋朝方面來說,卻以為隻要加入這個軍事同盟,它為自己所提的那些領土要求就能夠讓金所接受。
不久,金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他們應該取遼而代之,成為宋過去交納給遼的歲币的合法接受者。
到1123年,當宋金之間終于締結了一份正式和約的時候&mdash&mdash這是兩國間最早的一個和約&mdash&mdash軍事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宋朝收複燕的企圖宣告失敗,而金軍則不僅将遼趕出了西京與中京,而且到1122年底,還攻克了遼的南京:燕京。
遼帝國已淪為遙遠西部的一個流亡政權,它的覆亡指日可待。
随着金國占有燕都,阿骨打的地位變得無懈可擊,宋卻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了。
他們不得不接受阿骨打關于将燕地退還給宋的條件,不僅被交還給宋的燕地并非六州的全部,而且金還以退還燕地導緻稅收減少為由,在宋過去交納給遼的歲币上,又額外要宋添加上一筆巨額補償。
也許有人會問,阿骨打的軍事地位既然已如此強固,他又何必還要與宋締結這樣一個正式和約呢?一個可能的回答是:他想使歲币的交納正式化,這筆總數為銀20萬兩和絹30萬匹的财物,大概還不緻使宋朝的國庫枯竭,但對于阿骨打的這個年輕的金朝來說,這項收入就為數頗為可觀了。
再有,通過和議這一形式,他的皇帝地位得以被鄭重地承認。
和議的條文,就像漢人早期的外交通例,是以一式兩份平等的誓約來表示的,從雙方各執一份的文件行文中絲毫看不出地位的區别。
阿骨打被稱為&ldquo大金大聖皇帝&rdquo,而宋朝的統治者也與之相仿。
這意味着金朝現在已經成為一個與宋平等的國家,而此時距金正式建國稱帝僅過去十年。
1123年的三四月間,兩國互換了誓約的條文,可是,對于如何将這六州移交給宋的具體做法,在這些條文中卻毫無涉及。
其他細節,諸如邊界如何劃定,也被留給此後想當然的推論來規劃了。
大環境的普遍不穩,加上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使中國北方邊境始終呈現出不安定的局面。
1123年的這個和約,标志着一個漫長的戰争時期&mdash&mdash幾乎長達20年&mdash&mdash的開始,這場殘酷的、蹂躏性的戰争所幾度威脅到的,正是宋統治的中國的生存。
阿骨打與宋締結和約的時候,遼朝已遭到毀滅性的失敗。
1122年,金兵攻陷遼中京(位于今滿洲熱河省的查幹蘇布爾汗。
譯者注:原文如此)。
遼朝天祚帝向西逃竄。
在南京(今北京)另一位契丹皇族成員被擁立為帝,旋即病死。
金兵直抵南京。
面對突然而至的金兵,盡管當地有人企圖抗擊,但契丹人卻無力組織這些力量。
1125年,遼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天祚帝被俘,降封為王。
這标志着遼朝&mdash&mdash這個曾讓宋朝的中國聞風喪膽的對手&mdash&mdash統治的正式結束。
但是,就在它的滅亡之處,作為宋的北方鄰居,現在又興起一個與它作對的國家,至少與從前的遼一樣危險。
阿骨打沒能活着看到遼的滅亡和宋的受辱,他死于1123年和議締結的數月之後。
但是,他所開創的事業,為金朝日後的輝煌打下了根基。
從戰争到并存:1142年和議以前的金宋關系 阿骨打死後,廟号太祖,其弟吳乞買(1075&mdash1135年)繼位。
新的統治者像他已死的兄長一樣,面對1123年時那種頗為混亂的局面,顯示了出類拔萃的軍事和外交智慧。
雖然與宋已經締結了和議,但是以什麼手段使和議的條文得以實現的問題,卻仍然懸而未決。
宋朝顯然是金朝最可怕的潛在敵手,所以吳乞買着手加強金與其他鄰國接壤地區的實力。
将遼的殘餘勢力最後清除是相對容易的,但在金的西部邊境上,還有個西夏,在當時,它顯然還不足以對金構成嚴重威脅,但卻往往在金朝的西部挑起争端。
吳乞買對西夏采取了安撫政策,1124年,金與西夏締結了和議,西夏承認金的宗主國地位,向金稱藩。
與此同時,金下令修補對東鄰高麗的防禦工事,并迅速地控制住了原渤海國一些地區的動蕩局面,這就使得金可以全力以赴地處理與宋的關系問題了。
起初表面上看來一切正常,盡管1124年曾有沖突爆發,但是甚至到1125年末,宋還派遣使節到金廷去,對吳乞買的即皇帝位正式上賀表。
局勢雖然十分緊張,卻還沒有惡化到爆發全面戰争的地步。
究其主要原因,可能還是由張覺事件引起的,這一事件正是對遼朝滅亡、金兵進攻的形勢所導緻的風雲變幻、混沌不明狀态的一個具體說明。
張覺原來是遼駐在平州(今北京東部永平)的節度副使,他暗殺了降金的前遼朝的燕京守将,理由是這個官員将燕京百姓中的大多數向平州遷移,使百姓遷徙流離,不勝其苦,起事後張覺宣布投誠于宋,宋再次任命他擔任原來的官職。
雖然這一切都是在阿骨打生前就發生了,但他的後繼者反應并不慢,一支女真軍隊被派去攻打平州,張覺逃到燕,那裡的前遼朝守将郭藥師也同樣投降了宋。
但是金朝是将張覺作為一個叛徒,一個造反者看待的,他們要宋把他引渡。
宋廷同意了,下令将他處死并将他的首級送到金朝。
通過這件事,郭藥師看清了對于那些貿然決定投誠的人,宋朝并不具有庇護的實力,他因此下決心投降金,金仍然命他為南京守将。
1125年秋天,金朝下诏大舉伐宋,張覺事件雖然不能說就是這一決定的惟一起因,但在其間無疑是起了促進作用的。
不出數月,金兵占領了山西和河北的大片地區。
1126年初,他們越過了黃河,兵臨宋朝國都開封城下(見地圖15)。
地圖15 金入侵北宋 宋廷發覺自己已經瀕臨絕境,竟沒有一支能用來解除開封之圍的後備軍隊。
不過對金這方面來說,要想攻打被圍的宋朝國都,也不啻是一場軍事冒險,必将使金兵在人員和給養方面受到嚴重損失。
因此,身為金軍統帥的阿骨打次子斡離不,便接受了宋朝提出的就撤兵問題進行交涉的請求。
斡離不無法與他遠在東北的皇帝吳乞買商議,他隻能自行與宋磋商,但我們不難設想,他在軍事和外交方面都握有全權。
金提出的撤兵條件相當苛刻,要宋割讓太原、中山和河間三鎮之地(這意味着宋将喪失今天山西、河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還有,在原來交納的歲币之外,再交納一筆巨額的戰争賠款,送一名宋朝的親王到金的帳幕作人質。
在保存至今的雙方誓文的兩份文件中可以看到,宋完全接受了金的條件,反映出一種毫無指望的臣屬地位;歲币的數目增加到每年銀30萬兩,絹30萬匹,還有100萬貫錢。
向宋征收的戰争賠款如此之高,竟相當于180年的歲币之和。
宋欽宗的弟弟康王被送到斡離不的營帳作人質,陪他前往的是主張與金議和的少宰張邦昌。
談判持續了約一個星期,最後斡離不同意對宋的誓文文本進行某些修訂,然後在1126年2月10日下令解除了開封之圍。
宋朝以如此高昂的價格買得了以一個與金作為同等主權國家而繼續存在的地位,結果這一地位的維持卻非常短暫。
軍事和政治上的失利所導緻的直接後果之一,是把持宋朝朝政多年的蔡京及其黨羽被清洗。
還有一個後果,是宋徽宗(1100&mdash1126年在位)退位,将帝位讓給了欽宗(1126&mdash1127年在位)。
新形勢産生的一個局部效果是高麗國王倒向金的一方,向金稱臣,時值1126年夏。
至此,金的兩個主要鄰國&mdash&mdash高麗和西夏,都已臣服于金朝皇帝。
宋金間的戰火不久再度燃起。
對于金為什麼進行這場軍事冒險,其真實原因至今仍難以說清,可能是金已經洞察了宋在軍事上是多麼虛弱,因而下決心将宋朝一舉滅掉;也可能像金的文獻材料所說,金想再打一仗就是原因,何況找借口并不難。
事實正是如此,戰事一起,金國立刻就抱怨宋破壞了停戰局面甚至唆使一些前遼的将領抗金。
1126年11月,金兵再次向南挺進并渡過了黃河,完成了對開封的包圍。
這一次,金兵用武力擊垮了城内的抵抗。
1127年1月9日,經過激戰後獲勝的金兵入城,進行了殘酷的擄掠。
皇帝欽宗與遜帝徽宗以及大批宮廷與皇室的成員成為俘虜。
康王即位,是為高宗,他撤到尚未受到金兵威脅的地區,竭力組織抵抗。
徽、欽二帝被降為庶人,宋朝的全面崩潰終成事實。
1127年5月,兩名廢帝與他們的随從一起北遷,這就在宋朝的中心留下一個真空地帶。
開始時金朝并沒打算将這一地帶納入自己國家的版圖之内,而隻是想代之以一個新的以張邦昌為首的漢人朝廷,國号大楚,帶有對長江流域的古國楚的懷念,國都位于建康(即今南京)。
被金指派來扮演傀儡角色的張邦昌并沒能将這個政權維持多久,就在宋廷的指使下被殺掉或者毋甯說是畏罪自殺了,可見金的優勢不是絕對的。
同時,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地區,還有大量城鎮被控制在忠于宋朝的将領手裡,許多地方組織了抗金義軍。
金因耗費軍事資源而造成的負擔是如此沉重,以至于那一階段,它已不可能繼續對長江以南地區的進攻。
使金朝攻勢減緩的另一個原因是1127年斡離不和金的另一名軍事統帥斡魯之死,以及1129年的阇母之死,三人都是皇帝的近親。
斡離不是阿骨打之子,斡魯是阿骨打的表兄弟,而阇母是他的弟弟。
與漢人特别是宋朝的習慣相反的是,金的宗室無論在軍事還是政治事務上都是地位顯赫,所以氏族關系在金朝中是極其重要的因素,宋則大大不同,它是非家族化的,甚至往往是統治集團中的黨派更起作用。
在1127年北宋滅亡之後的幾年中,金兵一再試圖攻取長江南部的戰略要地(見地圖16),迫使宋放棄了1129年一度成為臨時國都的建康(南京),撤退到浙江省的紹興,但金兵的鐵蹄甚至也踏進了浙江地區。
不過,長江以北的中國地區所呈現的混亂無序狀态,使金無法将其永久地并入自己的國土。
整個中原變成金兵、宋朝遺民及互不統屬的義軍之間你争我奪的大戰場,但誰也占不了明顯的上風。
金朝再次嘗試建立一個緩沖國,想以此來解決這一難題,其目的不僅是為了防宋,同時也想将更多的宋朝文臣武将吸引到這個名義上由漢人統治的政權中來。
試圖在中國北方創建一個新國家還有一個原因,即女真人缺乏受過訓練的可以為他們的利益而開發利用這一地區的人才。
地圖16 金軍進襲江南,1129&mdash1130年 他們最終選擇了劉豫(1073&mdash1143年?),他是河北本地人,曾于1100年前後考取進士,在宋的許多地區和中央做過官,1128年在濟南(山東)做地方官時改變立場投金,頗受太宗和一些女真将領的賞識。
終至1129年末,他被指派為大齊國的皇帝,這個國家的國都最初位于河北大名,但是劉豫卻選擇了東平(山東)作為東都并居住在那裡,然後1132年,他又遷到前宋的國都開封。
他十分艱難地試圖在他治下的中國北方建起一套可資運轉的政府體系并恢複蕭條的經濟生活,結果卻将強制性的征兵和沉重的賦稅強加在百姓頭上。
他派軍隊與女真人一起攻宋,甚至還取得了為數不多的幾場勝利,例如1135年攻陷戰略要地襄陽等等。
但是,嶽飛統率下的宋軍于1134&mdash1135年發起了反攻,收複了大部分失地。
形勢的逆轉使得劉豫對于女真人的軍事價值大大下降。
1135年,一向庇護劉豫的金太宗駕崩,繼承人是阿骨打的孫子,廟号熙宗(1119&mdash1149年),他對劉豫顯然沒有什麼好感。
1137年齊國被廢,劉豫從皇帝降為王,據說他曾經與嶽飛舉行過秘密談判被人察覺。
劉豫先被送到河北,然後又送到東北地區西北的臨潢,過着被監視的隐居生活,後又被命自盡。
由女真的征服者組織,漢族降官出面建立一個漢人傀儡政權的做法就這樣歸于失敗,金朝被迫面臨選擇,或努力創造一個與宋并存的局面,或繼續他們的侵略政策并最終滅宋,二者必居其一。
很難說金朝是何時才最終意識到,他們是不可能征服宋帝國的。
早在1132年就已經有過一場流産的和談,而最終促使女真人下決心與宋和談的因素之一,很可能是1135年宋朝廢帝徽宗之死。
徽宗死于松花江畔的五國城,他和他的前宮廷人員曾被關押在這裡。
金朝政府認識到,控制在自己手裡的皇室人員是具有頭等價值的外交資本,于是便相對提高了對他們的待遇。
他們的命運開始逐步改善,這在金的史料中都有記載(宋朝史料則對此保持沉默)。
1127年初,徽宗和欽宗被降為庶人,1128年又曾被迫在阿骨打的陵寝向他的牌位鞠躬并為他穿孝&mdash&mdash這是強迫所謂罪犯所做的贖罪儀式。
此後兩名前皇帝被正式封為昏德侯與重昏侯,這頭銜分明帶有侮辱性。
六名宋朝的王妃被分别賜給完顔家族的成員為妻。
1137年,宋廷正式收到徽宗死亡的訃告,當和約簽訂在望之時(1141年),徽宗還被追封為天水郡王;他的還在世的兒子欽宗則被封為天水郡公,即使是金,也是重視輩分的。
要注意他們這塊名義上的新封地位于一個中立地區,他們的封号也不像原先那樣帶侮辱性。
天水在今天甘肅省東部的渭河上遊。
幾個月以後,欽宗得到了與他那&ldquo公&rdquo的爵位相符的俸祿。
和議締結之後,被擄到金的宋皇族的男性成員也都得到了俸祿,到1150年又惠及于皇族中的婦女。
換句話說,金是将這些俘虜作為人質對待的,他們總是能夠利用他們對宋施加壓力。
不過,随着1156年欽宗故去,金喪失了最重要的人質,再也無法用他來阻止宋對和議的違背了。
訂立于1142年的、協調宋金關系幾乎二十年的這一和議,是一場拖沓冗長的談判的結果。
金的優勢在于能夠用歸還宋徽宗及其皇後、皇太後的靈柩作為交易的籌碼。
他們還持續不斷地派兵侵入黃河以南地區來向宋施加軍事壓力。
1140年,他們再次攻占了整個河南和陝西,這兩地早在1139年當和談獲得初步成果之後就已被歸還給宋了。
但是盡管如此,隻要在杭州&mdash&mdash1138年定為南宋國都&mdash&mdash的抗金勢力仍然當權,和議的締結就是不可能的。
隻是在最有戰績最孚衆望的宋朝将領嶽飛被他的對手秦桧除掉之後,簽訂和議的道路才最終被打開。
1141年,嶽飛在獄中被屈辱地害死,這一卑鄙的行為使和議的倡導者秦桧在中國曆史上遺臭萬年。
宋金之間的和談幾乎就是在此時開始的。
這是一場糾葛甚多且曠日持久的談判。
似乎是從金這方面,通過都元帥完顔宗弼給宋國傳遞過去一個信息,即隻要宋同意将淮河作為兩國的國界,和平就可以實現,這是1141年10月的事。
完顔宗弼是阿骨打的第四子,曾受命總管中國中部的事務。
兩個月以後,宋對此表示了原則上的同意。
宋朝的史料記載了雙方國書的提要,日期是從1141年10月到1142年10月,但和約的具體條文,或者更準确地說,是金與宋的誓書,卻沒有保留下來。
我們如今能夠見到的,隻是1141年末宋朝接受條件的誓書的片斷。
和平的條件是苛刻的,宋同意以淮水中流作為邊界,這意味着整個中原都被送給了侵略者;還有,後來在1206年戰争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戰略要地唐、鄧二州(位于今湖北[譯者注:應為河南]),也割屬金朝。
從1142年起,每年一度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于每年春季的最後一個月由宋派人送到位于淮北金朝邊境的泗州鎮交納。
此外,還有關于沿邊安全措施的條款,如不得追趕從宋逃到北邊的人,宋不得在邊境各州駐紮重兵;宋還答應不隐匿北邊的逃人,而是将其引渡給金。
宋朝的表辭極盡謙卑之能事,對宋朝新的藩方地位表示承認,稱金為&ldquo上國&rdquo而自稱為&ldquo弊邑&rdquo,這種謙卑還表現在将歲币稱之為&ldquo貢&rdquo。
但是最丢臉的還是,金不再把宋當作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來對待,而隻是将其看作侍從,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宋朝的史料中絲毫未曾保存有金朝冊封高宗趙構為宋帝的冊文了。
與此相反,這一冊文卻被載于《金史》的宗弼傳中,該傳中還附有宋主遣人送給金國的誓表[8]。
這顯然是記載宋朝皇帝一生經曆的文獻中最難堪的一件。
至于他自稱為&ldquo臣構&rdquo,其自我否定顯然也達到了極端。
将這份冊封高宗的冊文記載下來的金朝使臣是一個漢人,曾在遼朝做過官,然後又被金廷雇用。
他被高宗接受來作為一個正式見證,時值1142年10月11日,顯然應該把這個時間作為敵對行為結束而一個新的共存時期開始的标志。
金撤回了軍隊,同意将徽宗及其皇後的靈柩退還給宋。
不過,現存的有關兩國間磋商的文件和高宗誓文的片斷都未提及兩國間貿易的恢複,這是很令人奇怪的,這肯定應歸結為史料的缺漏,因為事實上,合法的邊境榷場已經建立,最重要的一個是泗州。
貿易很快就再度繁榮起來。
南部邊界的穩定和對中原的最後征服,導緻了金朝政治和經濟中心自北向南的逐漸轉移(見地圖17)。
越來越多的女真人定居在中國北方,使金朝最終成為這樣一個國家,無論在倫理上和經濟上,都在很大程度上漢化了。
而從宋的一方來說,因和約簽訂所帶來的并存局面也頗為可貴,盡管不得不正式接受藩屬國的地位,但高宗畢竟得以穩定了局面,尤其是因為終于掩埋了徽宗遺體,使他得以盡孝道,也使他母親獲得赦免。
雖然金朝拒絕将欽宗放回,但這一拒絕未必不是正中高宗下懷,因為如果他的哥哥回來,他作為皇帝的地位如何,就頗為微妙了。
地圖17 金朝簡圖 (譯者注:本書采自蔡美彪等著《中國通史》第6冊) 1142年後的金朝政治史 看來就是這樣,1142年以後,一個和平的共處時期已經實現在望。
此後70年間有過兩次幹擾,一次由金引起,一次則是由宋引起。
由此可以證明抗金派的勢力并沒有随着1142年和議的簽訂而消亡,宋廷圍繞這一問題的争論仍在持續。
不過,和議還是即刻就為兩國帶來了此後數年的和平。
金已經把自己看成是中國正統的王朝,并且不斷地向漢化的政治實體轉變。
這種從殘存很多部落的、封建領地因素的社會向一個官僚政治組織的轉變,不可能不伴随着女真貴族中保守勢力的反抗。
熙宗(1135&mdash1150年在位)幼齡踐位,在他執政期間所發生的外交和軍事事件中,他從未起過主要的作用,所有軍國大政,他都委之以宗室大臣。
在這位繼承人身上,缺少從太祖和太宗身上所體現出的強烈的領袖氣質,再者,他也不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甚至常常沉溺于杯中,比通常以豪飲著稱的女真人更甚。
不過,金朝此時既然并未處于任何危急的環境,一個像他這樣的統治者就很可以被那些更有眼光的宗室大臣所容忍,而且實際上也沒有更多的事來妨礙他對個人享樂的追求。
的确,在西北草原上一些桀鹜難馴者與金朝之間也曾爆發過邊境戰争,但金朝如今也學會像宋那樣采取姑息政策了。
蒙古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主要角色登台了。
這似乎已是12世紀中葉,他們的部落已經相當鞏固,足以使金朝将其作為潛在夥伴并與其簽訂協議了,宋朝一方的漢文史料對此的記載是在1145&mdash1147年,蒙古國被&ldquo安撫&rdquo而且&mdash&mdash 冊其酋長熬羅勃極烈為朦輔國主,至是始和,歲遺甚厚。
于是熬羅勃極烈自稱祖元皇帝,改元天興。
大金用兵連年,卒不能讨,但遣精兵分據要害而還。
[9] 文中的熬羅勃極烈指的是哪一個蒙古酋長,至今尚不清楚,這個頭銜是一個混稱;後一半&ldquo勃極烈&rdquo(bogile)是女真詞,意為首領、酋長,而前一半&ldquo熬羅&rdquo(a&rsquouru{gh})可能是蒙古詞的&ldquo主帳&rdquo。
一位現代日本學者提出,熬羅勃極烈(Ao-loPo-chi-lieh)應該是指合不勒汗,即成吉思汗的祖父,《蒙古秘史》告訴我們,他确實曾經&ldquo統治全體蒙古人&rdquo[10]。
這就是說,在1146年到1147年前後,蒙古的酋長已經成為金朝的&ldquo外臣&rdquo,并且還有與這一身份相符的特定封号。
《蒙古秘史》和《元史》對此都緘口不言,這并沒有什麼可使我們奇怪的。
而《金史》也對此事缺載,很可能是因為此書編纂于蒙元時期,因而對于蒙古在成吉思汗祖先的年代所曾具有的臣屬地位,基本上都忽略過去。
因此,一個同樣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所有我們今天所知的有關早期蒙古與金關系的材料,都來自宋人的記載,宋人是不必理睬蒙古統治者所強加于人的那些禁令的。
不管怎麼說,事實是在1146年以後,蒙古人已經成為草原上的主要勢力。
對于他們,遼朝時的政權就已經感到很難控制了。
如今這種政治格局,多少與前代的情況相似,那個時候,是女真人自己曾做過遼朝東邊的臣屬,而且在竭力從他們的主子那裡争取形式上和事實上的獨立。
同樣在1146年,金朝還想把西遼争取到自己一方來,西遼即哈剌契丹,是由耶律大石在中亞建立的一個帝國。
但是金朝在外交上的這一主動之舉卻以失敗告終,主要使節在前往遙遠的西方途中被殺。
就是這位使節,在1144年曾成功地與西夏以西的回鹘人建立了聯系。
與宋、高麗和西夏等國不同,不管怎樣,回鹘不是每年正旦和皇帝壽辰時定期派遣使節到金廷朝賀,而隻是不定期地送一些當地特産給金廷,以表示敬意而已。
在東亞這種複雜紛亂的局面之中,金的地位卻如此堅固地建立起來。
要說還有什麼引起不安的因素的話,那就是金朝皇帝個人的原因了。
除了他上述那些行為之外,他似乎總為狂躁所擾,接連不斷地以各種微不足道的借口來殺害大臣甚至本氏族的成員。
必然的結果是,朝内結成了反對他的集團,并于1150年1月9日動手将熙宗殺掉。
這個集團的主謀,是熙宗的表兄弟迪古乃,漢名完顔亮(1122&mdash1161年)。
他理所當然地登基稱帝,但《金史》并不承認他為皇帝,提到他的時候,總是稱為海陵王。
1180年,在他已死去多年之後,甚至被降為庶人。
海陵王的插曲 在中國暴君的位置上,海陵王有幸占得一席之地。
宋朝與金朝的史料異口同聲地将他說成是一個嗜血的怪物。
從這個角度說他确實遠比熙宗更壞,對他來說,殺掉對手簡直就是在履行一道手續,哪怕這個對手是本族的宗室成員也在所不惜。
他把被殺害的兄弟的妻妾拿來充實自己的後宮,在中國曆史學家的筆下,他的荒淫被描繪得比嗜殺更甚,以緻在後來的幾百年中,他竟至成為流行的黃色書籍中的主角,他那些劣迹在書中被津津有味地加以描述。
但是,如果僅從倫理觀念來判斷他這樣一個人,可能是要犯錯誤的。
其實,比起最初印象所顯示出的那個殘忍無情的篡權者來,海陵王要遠為複雜得多,他的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