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夏
關燈
小
中
大
從11世紀40年代起,在西夏與宋朝的交往中,就出現了西夏貴族和官銜名稱的黨項文形式,為了讓類似西夏官員和與其地位相當的宋朝官員平起平坐,這些官銜隻是在宋朝對外機構和外交文件中使用(采用漢文音譯)。
[56]雖然這些文件的黨項文本并沒有能夠保留下來,但至少有許多官職名稱(大多數的含義還不清楚)借助于宋朝載籍得以保留至今。
嵬名元昊在軍事和行政領域的改革奠定了黨項國家政治構架的基礎。
元昊力圖在西夏政權内推行文、武官分開任命的雙軌并行制度,這種制度在遼朝久已為人所熟知。
在這種制度之下,西夏的漢族臣民必定會樂于在官僚機構中供職,而在軍事上則理所當然地保持了黨項精英的統治權。
然而,文武分途的結構在黨項政權中并不十分清晰,而且在黨項政權的構成中也沒有發現明顯地類似于遼政權的缜密的兩面官系統,所以文武分途并不能為分析黨項政權的構成提供适合的基準。
這樣說并不意味着遼模式沒有對黨項政權的創制産生影響,而是說這個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讨。
早期黨項軍隊的戰鬥力主要依賴于由部落首領控制的獨立的軍隊(溜),而這些軍隊往往都處于高度分散的狀态。
為了加強對軍事首領的控制,嵬名元昊頒發了一整套軍事規章,目的是要解決諸如征兵、訓練及獎懲之類的問題,然而他并沒有放棄傳統的部落長者議事的習俗。
據載,嵬名元昊&ldquo每舉兵,必率部長與獵,有獲,則下馬環坐飲,割鮮而食,各問所見,擇取其長&rdquo。
[57] 其他一些措施反映出了當時黨項邊界的擴張和軍事力量的壯大。
西夏分作12個稱為&ldquo監軍司&rdquo的軍事區域,其中六監軍司為左廂,治夏州以東,轄治國家東半部;六為右廂,名義上治甘州,轄治西半部(見地圖12)。
地圖12 西夏,1111年 這種獨特的内亞結構,也是吐蕃在涼州的軍事組織的特色,而且很可能正是吐蕃人為黨項的軍事組織類型提供了範例。
每一監軍司照例由&ldquo貴戚豪右&rdquo中任命三名官員充任首領(關于他們的治所,參見地圖12)。
次一級的官職由普通黨項人或漢人擔任。
高居于整個結構之上的是左、右廂的兩名首領,這個職務通常是由王族或王後的戚屬擔任,他們的權勢幾乎可以與一國之君相提并論。
這些部落寡頭政治集團的代表者與君主嵬名間的關系,逐漸不可避免地演變成了一種你死我活的關系。
在嵬名元昊統治的鼎盛時期,黨項軍隊的數目達到了15萬到30萬,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被指派去保衛邊境地區和内部戰略要地,從而分别處于這個或那個監軍司的管轄之下。
當決定要調動軍隊時,由中央政權派信使用銀牌向被調動的将軍發出指令,由将軍從征兵冊中召集需要的兵員。
所有身體強健的15歲至60歲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58]接受銀牌,就意味着遵奉君主征召軍隊的要求。
此外,黨項統治者還經常與将軍們在戰前盟誓,嵬名元昊在1038年就曾這樣做過。
十二監軍司建立之後,逐漸演變成了地方政府的最重要的機構。
除此之外,黨項統治者還改組和擴大了來源于宋朝制度系統的官僚機構。
嵬名元昊創建了中書省(主政)、樞密院(主軍)、三司(理财)和禦史台(監察),此外,十六司在名義上也是在尚書令的監理之下。
這些官署的最高職務是由漢人或黨項人擔任的。
其他一些職官采用了黨項官稱,如同最高軍事職務一樣,這些官職顯然也是為黨項統治集團的精英專門設置的。
[59]但是在漢官垢名稱的表象後面,西夏政府機構的實際運作情況究竟如何,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例如,我們對西夏政府的财政活動幾乎一無所知。
在1035&mdash1036年間,西夏軍隊發動了對青海的吐蕃人、蘭州附近的部落以及河西回鹘的戰争。
在上文中,已經讨論了曠日持久的征服河西的戰争。
吐蕃與黨項在湟水谷地進行過幾次激烈而持久的戰役,雙方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失。
雖然沒有征服青唐,但是嵬名元昊還是利用唃厮啰與其年長的諸子以及被殺害的前大臣之子間的日漸疏遠的關系,孤立了這位吐蕃首領,并迫使他臨時撤退到了青唐以西的地區。
此後,黨項軍隊挺進蘭州,确保了後方一線免遭吐蕃的襲擾,切斷了吐蕃與宋朝的聯系。
後來他們甚至深入到了馬銜山(今臨洮縣以北),修築堡塞,守衛這一地區。
[60] 大體上就在這一時期,尤其是在1038年之後,宋朝試圖與吐蕃建立聯合戰線來抵禦西夏,但是這一努力實際收效甚微。
對于西夏來說,唃厮啰的衰落最終将意味着更大危險的降臨,因為它并沒有能夠阻止宋朝在11世紀末年對這一地區的吞并。
對于反對他的政策和統治的人,嵬名元昊總是迅速而果斷地采取行動,在許多記載中都保留了這方面的實例。
1038年秋天,正當嵬名元昊準備最後公開登基稱帝時,最高軍事首領(嵬名)山遇率領軍隊逃入宋朝邊界,尋求庇護。
但是宋朝将山遇引渡給了元昊,被元昊處死于宥州。
山遇和他的弟弟是元昊的&ldquo從父&rdquo,曾擔任西夏軍隊左、右翼的首領。
這次事件表明,嵬名元昊急于擺脫宋朝屬國地位的行為,在西夏内部遭到了廣泛的反對。
宋朝拒不接納山遇則說明,盡管宋廷對西夏統治者充滿了疑慮,但他們最終還是不願因為隐匿所謂的背叛者而違反與西夏訂立的和約。
[61] 嵬名元昊的登基最終還是按照預定計劃進行。
首先,元昊假作要盟誓進攻宋朝鄜延路,會同諸首領歃血為盟,将血與酒混合盛在骷髅中,飲酒為誓。
然後,野利氏兄弟野利旺榮(又稱剛浪陵)和野利遇乞分别被任命為西夏軍左、右翼的首領,以取代此前圖謀叛逃的元昊的從父。
野利氏兄弟不是皇位繼承人的母親野利皇後的叔叔就是她的兄弟。
他們掌握了西夏的大權,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
[62] 1038年的十月,元昊正式即位,稱大夏皇帝,時年30歲。
他宣布了新的年号,而且同時還為父、祖追谥了帝号和廟号。
此後,新皇帝巡幸西涼府(西夏對涼州的正式稱謂)祠神,并積極調兵遣将,做好了軍事上的準備。
與此同時,元昊派遣特使攜書信前往宋都,通報西夏建國的消息,并請求宋朝承認西夏為友好而享有獨立自主地位的西鄰。
書信寫作者明确希望達到的目的,其實隻有通過戰争手段才能實現。
此前,宋廷對元昊稱帝已有風聞,所以對夏使的到來并不十分驚異。
宋仁宗(1022&mdash1063年)沒有采納處死西夏使團成員的建議,表示願意接受普通的禮節,但是拒絕接受駝、馬等禮物。
同樣,夏使也&ldquo不肯受诏及賜物&rdquo,被護送返回邊界。
後來,仁宗下诏削奪了元昊的官爵,并關閉了所有的邊市。
嵬名皇帝也将宋朝所賜袍帶并一封&ldquo嫚&rdquo書送返宋廷,聲言:[63] 藩漢各異,國土迥殊,幸非僭逆,嫉妒何深!況元昊為衆所推,蓋循拓跋之遠裔,為帝圖皇,有何不可? 此後,雙方立即開始了談判,以解決在黨項統治者的地位及其名分方面的分歧,到1044年才最終達成協議。
與此同時,兩國都投入了一場破壞甚巨的消耗戰争,這場戰争因黨項人取得了三次較大的勝利而特别引人注目。
左翼首領野利旺榮作為黨項首席談判代表,先後與宋朝的範仲淹(989&mdash1052年)、龐籍(988&mdash1063年)等人在延州進行了和談。
到1042年,因為西夏統治者拒絕在給宋朝的書信中稱臣,談判在中途被擱置。
但是也就在這一年,遼朝進行了外交幹預,黨項軍隊也令人驚奇地擊敗宋軍,從而打破僵持局面。
[64]這時,契丹人迫使宋朝進一步在關南做出領土上的讓步&mdash&mdash關南是河北地區的一個戰略揳入點,可以直接威逼開封。
在接受契丹人這些要求的過程中,宋廷極力主張由契丹人向他們的屬國西夏施加壓力,調解自己與西夏的矛盾關系。
宋朝還進一步秘密向龐籍授意,隻要西夏統治者向宋朝稱臣,宋朝就接受西夏提出的議和條件,而且元昊還可保留本民族的&ldquo兀卒&rdquo的稱号。
1043年初,黨項統治者在緻宋仁宗的書信中,就雙方間的關系提出了一種新的表述程序:&ldquo男邦泥定國兀卒囊霄上書父大宋皇帝&rdquo,&ldquo邦泥定&rdquo似是西夏黨項名的異譯(漢文寫作&ldquo白上國&rdquo),&ldquo曩霄&rdquo則是元昊本人的新名字。
宋朝一位大臣指出,這種表述不過是當時在宋、遼外交往來中使用的類似程式的翻版。
[65]最後,宋朝否決了元昊的新建議。
數月之後,宋朝也提出一些條款,其中特别強調黨項君主可以稱&ldquo主&rdquo(高于王,低于帝),接受&ldquo歲賜&rdquo。
不久,西夏一方回複宋廷,提出了11項要求,其中包括增加歲賜數額、給予黨項使節更多的貿易特權、允許在宋朝境内出售白鹽等。
宋人再次發現,黨項人又模仿了契丹的先例。
遼朝以他們最初要求的關南的土地作為交換條件,已經滿意地使宋朝增加了财政援助數額。
這種明顯的仿效行為使宋廷确信它的兩個北方鄰人西夏和遼是勾結串通在一起的。
這種認識使宋廷很快就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因為僅僅一年之後,宋朝猜想的這兩個同盟夥伴之間就因一些反叛的黨項邊境部族而爆發了戰争。
當黨項皇帝最終同意接受稱&ldquo臣&rdquo的地位之後,宋廷擴大了居住在開封的政府邸店裡的黨項使節的貿易權,并增加了歲賜的數額,但是黨項鹽的買賣卻并沒有合法化。
[66]1044年五月,正當和談完成之際,契丹人就以追擊反叛的邊境部族為名,入侵到了西夏境内。
黨項人大膽地謀求與遼、宋同等的外交地位的行為,也許是導緻契丹發動讨伐戰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遼廷提出了不要立即與西夏議和的警告,宋朝謹慎地拖延對嵬名元昊的冊封。
但是當得知契丹被打敗之後,宋朝就馬上采取主動,派遣使節在1044年冬天與西夏達成了和約。
除了上文提到的諸點之外,宋、夏條約還議定西夏在宥州,而不是在黨項都城接待宋使,規定會見使節時,采用與接待遼使相同的賓客禮。
恢複邊境榷場。
歲賜總數25.5萬,其中:絹15.3萬匹,茶3萬斤,銀7.2萬兩。
[67]但是宋、夏和約中對邊界問題存而未議。
由于未能劃定一條清楚的邊界,為雙方日後的激烈争端留下了深深的隐患,直到宋朝北方領土盡陷于金,宋、夏雙方沒有了共享邊界之後,這一争端才得以消弭。
與此同時,西夏與契丹間的戰争仍在繼續。
黨項統治者巧妙地挫敗了遼朝的三次入侵之後,又趕快明智地緩和了與惱羞成怒的遼廷的關系。
[68]雖然雙方關系暫時得以緩解,但是幾年之後,争端再起,我們甚至不能肯定,遼朝是否正式冊封過嵬名元昊的繼承人諒祚(Liang-tso)。
嵬名元昊帝位的繼承 對于嵬名元昊之死,有各種不同的記述;關于他的繼承人的出身,記載也非常混亂。
[69]當對宋朝的戰争行将結束時,黨項皇帝将已經與自己的兒子訂婚的沒氏新娘納為自己的妃子。
雖然這一亂倫的行為遭到了廣泛的譴責,但是元昊此舉的目的,很可能是為了削弱皇後野利氏家族的熾烈勢力。
沒氏後來生了一個兒子。
元昊正式指定的繼承人是野利皇後之子甯淩噶。
野利旺榮和野利遇乞是野利家族位尊權重的長者,他們分别把持着西夏宮廷和軍隊的大權。
旺榮和遇乞可能認為形勢的發展會對自身的利益構成嚴重的威脅,于是他們安排甯淩噶與皇後叔父(也可能是哥哥)野利旺榮的女兒結成了夫妻。
後來,在舉行婚禮的前夕,野利旺榮邀請皇帝到帳内做客,圖謀暗殺元昊。
但是,他們的陰謀不慎敗露,結果野利旺榮、野利遇乞和野利氏的其他三個成員都被處以死刑。
在有些史料中,将上述事件的時間定在1042年或1043年,并将事件的起因歸結為宋朝的颠覆活動,但是我們認為,這些事件很可能是發生在夏、宋和約締結一兩年之後,即1045年或1046年。
野利皇後雖然當時沒有受到懲罰,但是此後不久就遭到了皇帝的貶黜,沒氏被立為皇後。
然而先前的野利皇後仍然保持着對皇帝的巨大影響,她最終使皇帝回心轉意,痛悔自己輕率地處死了皇後的清白無辜的族人,并竭力尋求這次屠殺的幸存者。
于是嵬名元昊找到了野利遇乞的妻子(出自著名的沒藏氏),并将她帶進了皇宮。
當皇帝開始臨幸沒藏氏時,野利前皇後将她轉移到了首都郊區的一所寺廟裡,但是皇帝仍然與沒藏氏保持了私通的關系。
據宋朝正史稱,1047年二月,沒藏氏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個孩子出生于&ldquo兩岔&rdquo河邊,所以因河名命名為&ldquo諒祚&rdquo。
其他的記載将諒祚的出生時間定為皇帝死後兩月,即在1047年末或1048年初。
[70] 諒祚是在母舅沒藏訛龐家裡長大成人的,沒藏訛龐曾在野利遇乞手下服役。
野利皇後的被貶(1047年?),激起了被剝奪了繼承權的太子甯淩噶刺殺皇帝、為野利氏報仇雪恨的願望,太子的行為得到了沒藏訛龐的默許。
當年末,在劓去了父親的鼻子之後,甯淩噶逃進了沒藏訛龐的宅邸,但是沒藏訛龐卻立即逮捕了這位倒黴的年輕人,并将他與其他幸存的野利氏成員一起處以極刑。
為了确保他們的傀儡幼帝的地位,沒藏氏的長者沒藏訛龐炮制出了一套完善的方案,野利氏敗落之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很快就由沒藏氏填補了。
元昊在遇刺後的次日就去世了,為了選定新的君主,西夏召集了大首領議事會。
部落長者一緻同意嵬名元昊的侄子作為皇位繼承人,因為元昊的侄子是由已故的皇帝在遇刺前就已經選定,并在臨終遺囑中再次明确指定的繼承人。
隻有沒藏訛龐對此持反對意見,他提出的理由是很虛僞的,訛龐認為由侄子繼承皇位,将會違反既定的長子繼承慣例,而且稱被選定的繼承人缺少&ldquo功業&rdquo。
為此,沒藏訛龐提出了以幼年的皇帝私生子為繼承人的建議。
據記載,他的建議沒有引起任何異議,這不能不說是十分令人驚詫。
于是元昊的幼子成了新皇帝(廟号毅宗,1048&mdash1068年在位),他的母親被尊為皇太後。
沒藏訛龐則成了攝政者和宮廷的&ldquo家相&rdquo,即西夏事實上的統治者。
在反對部落寡頭政治集團的鬥争中,嵬名元昊最終沒能使王權保持不墜。
在元昊以後的50年中,西夏實際上是由後族統治的,最初15年由沒藏氏秉政,後來權力又轉落在了勢力強盛且娴于權謀的梁氏手中。
這種由母族執政的類型顯然深深地植根于黨項(和吐蕃)的社會政治和血緣親族的傳統之中。
國政危機:毅宗朝(1048&mdash1068年)、惠宗朝(1068&mdash1086年)和1100年前的崇宗朝 與毅宗同時代的漢族文人們,對他極盡诋毀之能事,将毅宗描述為一個冥頑不化、輕率荒忽的年輕人、元昊的不肖子孫。
但是事實上,當毅宗成人時,他一直緻力于改變極端不利的局面,以維護自己的自主地位,他還制止了國家權力和聲望的衰落。
作為政治陰謀的犧牲品,皇太後是在1156年(譯者注:應為1056年)去世的。
1061年,年僅14歲的毅宗,便鏟除了沒藏訛龐。
為了尋求比沒藏訛龐更可靠的聯盟者,毅宗與自己的同謀梁氏結姻(梁氏早先是沒藏訛龐不得寵的兒媳),并任命梁氏的弟弟梁乙埋為新的世襲家相。
[71]梁皇後及其兄弟兩代主政,西夏的命運一直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大批嵬名氏成員被鎮壓、流放,或被剝奪了權力。
而其他人則主要是基于榮譽和忠誠,接受了後族專政的現實。
強大的梁氏集團在西夏政治生活中占據了支配地位,他們的權力建立在與他們結為聯盟的部落首領控制的武裝力量的基礎之上。
這些部落與宋朝邊疆大吏及其屬下的非漢族部落有着世代的血仇宿怨。
這樣一來,大權在握的梁氏集團就得以煽動起對宋朝毫不妥協的敵對态度&mdash&mdash宋朝曾長久地危害西夏的利益,而一旦統治集團内部的反對呼聲加劇時,要改變這種做法就變得越來越困難。
另一方面,為了反對好戰的部落集團,維護自己的權威,黨項皇帝經常被迫做出親宋的姿态。
毅宗解決了與宋朝間長期懸而未決的邊界争端,議定了一條新的東部邊界;同時,他還安排設立了與宋朝邊界的榷場,早年因為沒藏訛龐挑釁性地在屈野河沿岸從事移民活動,這些榷場曾被宋朝關閉。
大約在沒藏訛龐去世前後,毅宗請求宋廷恩準&ldquo去蕃禮,從漢儀&rdquo,并請求服飾漢族衣冠。
[72]毅宗的行為引發了一系列關于漢族與黨項禮儀的争論,雙方時而他占上風,時而你據優勢,這種波動反映了主張親漢派與黨項排外派之間的相互力量對比的變動。
後來,皇太後主張擁護黨項禮儀,而隻要有機會皇帝就要改用漢族的傳統習俗。
在興州朝廷的權力鬥争中,漢族的标志制度,甚至是具體的漢人,都成了雙方鬥争的武器(和被攻擊的對象)。
毅宗這些舉動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個人權威的範圍。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可以将它看作是試圖得到宋朝承認并增強黨項的威望的一種努力。
遼朝在這時已經冷淡了與西夏朝廷之間的關系,轉而竭力向與黨項人時和時戰的吐蕃人表示好感。
1058年,遼廷将毅宗沒有得到的一位契丹公主嫁給了唃厮啰的兒子并且是最後的繼承人董氈。
[73]與此同時,宋朝與西夏間永無休止的外交較量也在繼續進行:黨項使臣一再要求得到與契丹使臣相等的禮遇,而宋朝官員則抱怨黨項使臣素質低下,言辭無禮;雙方相互攻讦不已。
1067年,一位宋朝邊疆官員靠施展陰謀,奪取了西夏的城市綏州。
[74]作為報複,黨項人殺害了一名宋朝官員,斥責他為口是心非的奸詐之徒。
經過冗煩的争論之後,宋朝決定堅守綏州,這一決定大大激怒了黨項人,此後他們就開始不斷地騷擾這一地區。
同年底,毅宗去世,年20歲。
他很可能是在戰鬥中受傷而死去的。
在這年冬天,毅宗的長子,7歲的嵬名秉常(惠宗)繼承了皇位。
毅宗着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漸放棄了他父親創立的處理漢人與黨項關系的舊例。
[75]漢人之所以對他和他的政策深惡痛絕,與其說是因為他的一些所謂的性格弱點,倒不如說是因為他的背離傳統的行為。
惠宗朝(1068&mdash1086年) 惠宗統治時期,或更确切地說。
是他的母親梁太後統治時期,是一個紛擾頻仍的時期。
1070&mdash1071年,因為宋朝拒絕就解決綏州事件進行談判,導緻了宋朝與西夏間一場沒有結果的戰争。
随着這場戰争的爆發,拉開了惠宗統治時期的序幕。
此後,宋朝為取代青唐的吐蕃人,開始着手制定在西方興建邊境要塞的龐大計劃。
宋、夏條約一再被違背,競逐軍功的豐厚賞賜大大刺激了宋朝各級官員對戰争的狂熱情緒。
在擴張主義情緒的鼓動下,宋朝變本加厲,在1081&mdash1083年,1091&mdash1093年和1096&mdash1099年頻頻對西夏發動進攻。
1081年,宋軍收複蘭州,挺進青唐。
随着戰争的繼續和戰場的擴大,梁氏集團對于獨立性日益增加的武将的依賴也越來越強。
皇族嵬名氏的成員是這些武将的首領,他們統治着西夏的中部和東南地區,而且與控制着鄰接陝西西部和青海地區的西南地區的仁多氏結成了聯盟。
與此同時,黨項與契丹的關系開始得以改善,而受到強大壓力的吐蕃人也在謀求發展與西夏之間更密切的聯系。
1072年,黨項皇帝甚至将自己的妹妹嫁給了董氈的兒子蔺逋叱(Rinpoche)。
[76] 年幼的黨項皇帝是在母親梁太後和太後的弟弟梁乙埋的完全支配下長大成人的。
為了保證梁氏家族能夠繼續掌握政權,他們将梁乙埋的女兒嫁給了皇帝。
1080年,惠宗因不滿于母親的支配,放棄了皇太後在1070年恢複的黨項朝廷禮儀,轉而贊成漢人禮儀。
次年,夏廷揭露了一起陰謀,據稱,年輕的皇帝與他的漢族寵臣李清策劃,要将鄂爾多斯南部地區歸還宋朝。
事情敗露之後,李清被誅,惠宗也被臨時囚禁在了距離皇宮五裡遠的一所戒備森嚴的城堡裡。
皇帝的支持者立即召集軍隊,公然反對梁氏的統治。
國相梁乙埋派遣使臣前往他們的營地,用銀牌招谕,企圖要他們聲言效忠梁氏,但是最終還是徒勞無益。
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宋朝官員一直在靜候西夏内亂的結果。
最終,宋朝皇帝下令調動了一支大軍,由宦官将軍李憲率領,分兵五路&ldquo讨伐&rdquo黨項都城。
但是由于宋朝各路将領之間很快就發生了争吵,所以五路軍隊沒能在指定的時間會合。
但是在1081年,李憲還是設法攻克了蘭州。
自8世紀以後,蘭州就處在吐蕃的統治之下,大約在1063年,才開始納入黨項的統治範圍。
[77]此外,李憲和其他的将領們還使西夏南部諸州蒙受了重大損失,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
當然,他們自己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戰争初期,梁太後和她的将軍們退守首都和靈州,仁多唆丁率領親嵬名氏的軍隊在西南部抵抗李憲的猛烈進攻,保衛天都山地區的皇宮和政府建築,仁多丁的軍隊遭受了重大的傷亡。
在這場戰鬥中,仁多&mdash嵬名聯盟将其指揮中心設在了蘭州北面的卓羅監軍司。
[78]1082年末,兩個敵對的集團終于聯合起來,在陝西北部的橫山打敗了宋朝軍隊。
到1083年末,宋朝遭受的損失越來越大,最終被迫接受了黨項的議和方案。
但是,宋廷拒絕就歸還已經被宋軍攻克的地區進行讨論。
這些地區在将來的戰争中對宋朝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蘭州附近的地區更是如此。
宋朝很快就鞏固了對蘭州的控制,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向外拓展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老成持重的惠宗終于在1083年重新得到了皇位。
梁乙埋死于1085年,他的兒子梁乞逋繼承父位,成了新的國相,勇武好戰的梁太後也死于同年年末。
1086年,惠宗也去世了,西夏皇位傳給了年僅3歲的兒子嵬名乾順(崇宗,1086&mdash1139年在位),由惠宗的寡妻、梁乞逋的妹妹攝政,是為新的梁太後。
這樣一來,雖然曆經了一場公開的較量,但夏都中興府的權力最終還是又落在了梁氏下一代的手中。
與此同時,在宋朝京都内也發生了一次權力的轉換,結果使宋、夏和約關系得以短期恢複,也使宋朝歸還了少量的堡寨。
但是太後與她的弟弟、國相梁乞逋之間很快就産生了矛盾沖突。
在邊境地區,廣泛流傳着興州發生了軍事政變的謠言。
遼朝也因為不喜歡西夏新的攝政者,對西夏的惡感越來越強烈。
這時,梁乞逋與吐蕃首領阿裡骨結成了聯盟。
阿裡骨是董氈(死于1083年)的養子,作為繼承人,他是不受歡迎的。
青唐的阿裡骨政權受到了他的對手、位于邀川的溫溪心的挑戰。
就地理位置而言,邀川與卓羅的仁多集團控制的黨項西南部地區相鄰。
吐蕃兩大統治中心間的長期分歧,導緻了邀川與忠于西夏皇帝的卓羅的首領們之間的友好關系的發展,而青唐敵對的吐蕃政權則與梁乞逋結成了聯盟。
[79]在11世紀90年代,青海地區幾乎一直處在極度動蕩不安的形勢之下。
1096年阿裡骨之死引起争相繼位的混亂局面,宋朝趁機在1099年擴大了在青海的控制範圍,但是宋朝在這一地區的每一步行動都遭到了黨項的強烈抵抗。
期盼已久的黨項宮廷政變顯然是在1094年發生的。
仁多保忠、嵬名阿吳及其同夥在這一年殺害了梁乞逋,并且夷滅了他的族人。
當時皇太後手中掌握着一支具有相當實力的軍事力量,并且得到了這支部隊的有力保護。
但是有證據表明,太後是站在謀殺者一邊的,這是因為她懷疑自己的弟弟陰謀反叛她本人和她的兒子&mdash&mdash12歲的皇帝。
[80]但是面對危急的軍事狀态,要想全面恢複嵬名皇族政權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早在1091年和1093年,宋朝對西夏發起過進攻。
此後在1096年,他們又發動了一場旨在摧毀西夏并占領青海的全面攻勢。
這場戰争一直延續到了1099年。
遼朝對宋朝的劫掠暴行感到震驚,前後三次向宋朝發出嚴厲警告,督迫宋朝息鼓偃兵。
但是遼朝這時正陷入與西夏以北的蒙古草原地區的阻蔔的曠日持久的戰争之中不能脫身,所以遼朝的威脅也并沒有使宋朝罷兵。
[81]激烈争奪的四年戰争,再加上邊疆市場的長期關閉,加重了西夏人民的損失和災難,使他們的生計和土地都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皇太後死于1099年,傳言她是因為沒有幫助契丹人鎮壓屬部的反叛而被遼使毒殺的。
[82]數月之内,宋朝對于西夏派來告知太後死訊并求和的黨項使節采取了非常冷淡的态度。
嵬名氏的元老們決意結束戰争狀态,或者至少擺脫梁氏的控制,所以他們竭盡全力想緩和與宋朝的關系。
黨項人一方面在宋朝京都進行和談,同時又繼續積極抵抗宋朝進入青海的行動。
然而宋軍奪取了天都,在天都設置要塞,并攻克了會州。
位于邀川、宗哥和青唐的各吐蕃集團長期處于無休止的動亂之中,1099年秋,當宋軍挺進湟水河谷時,這些集團時叛時降,沒有能夠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宋軍統帥集團幾乎也處在同樣的混亂狀态之中,将軍們與他們的部屬的相互責難告發,降黜罷免、官複原職就像走馬燈一般,使人眼花缭亂。
黨項軍隊也是在一片喧嚷吵鬧之中,吐蕃軍隊的數量這時達6萬或7萬人,仍十分強大,足以挫敗宋朝占領青海的企圖。
[83] 1099年九月,當青唐首次投降之後,旋即又被邈川集團重新攻克,他們在青唐城安置了自己的親信作為阿裡骨的繼承人。
此人的地位不僅得到了宋朝的确認,他還在1102年通過婚約的形式與黨項皇室結成了聯盟關系。
在1102&mdash1104年間,宋軍再次占領青唐。
此前青唐已在1099年被易名為鄯州,1104年,又被改名為西甯。
[84]到1109年,宋朝政府已經以漢文名稱對青海地區所有的吐蕃城鎮進行了登錄,但是它卻從來沒有能夠有效地控制這一地區。
直到北宋末年(1128年),以宋朝與吐蕃和黨項各為一方,青海地區仍然是雙方長期争奪的地區。
以上的描述可能會給人這樣一個印象,即11世紀末期的西夏社會是動蕩不安的,深深地陷入了内部的派别争端和與鄰人間的不時的戰争之中。
但是西夏社會在另外兩個方面的長足發展同樣值得注意。
首先是在皇帝的保護之下,佛教作為國教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如果不是更早的話,佛教的發展進程在李德明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梁皇後特别關注佛經的翻譯,到11世紀末年,所有的三藏經典都已譯成了西夏文。
這本身就是一項不朽的成就。
西夏興建或修複了大量的廟宇。
像遼、高昌、吐蕃這樣一些外來佛教中心地區的高僧大德和經典,都紛紛聚集在了西夏境内。
[85] 其次,與宋朝的貿易線,對西夏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條貿易線的長期斷絕,極易對西夏的經濟和食物供給造成緻命的影響。
西夏這時在經濟和食物供應諸方面形成了一套相當成熟而複雜的結構。
一旦擺脫了長期戰争造成的對經濟和食物的特殊需求,西夏的經濟結構就足以維持國家機構發展的需要,并為12世紀的文化繁榮局面創造優裕的經濟基礎。
這時的黨項不僅以其家畜、獵鷹和其他牲畜著稱于世,而且以本地出産的工業産品而聞名。
其中包括珍貴的駝毛毯,足以與最優質的宋朝出版物相媲美的插圖印本書籍,大黃和其他草本植物,優質鹽&mdash&mdash鹽在易貨貿易中是作為通貨使用的,這與紡織品在遼朝的作用大體相同。
至于黨項人自己的經濟觀,正如一條黨項格言所說:&ldquo屠畜于黨項山者有羊,覓利于漢商者有錢。
&rdquo[86] 西夏的成年:崇宗(1086&mdash1139年)與仁宗(1140&mdash1193年) 崇宗和他的輔弼大臣們領導這個國家經曆了與宋朝間的最後的鬥争時期,并且支持遼朝反抗女真征服者&mdash&mdash金。
西夏對遼朝的支持一直持續到了1124年遼朝覆亡時,這時新的形勢迫使西夏與中國北方的新主人達成了協議。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創設了一套對黨項政府的控制制度。
雖然到1139年,即在崇宗末年為止,陝西與金尚無确定的邊界,雖然女真人一再背棄他們對一些領土的許諾,讓黨項人十分惱火(黨項人一再提出對夏&mdash金邊界有争議的地區擁有主權),但是西夏還是赢得了一個長期的和平時期&mdash&mdash這時西夏已逐漸斷絕了與宋朝的關系。
崇宗和他的繼承人仁宗的國内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增強中央政權對軍隊及其首領、對仍然握有實權的部落貴族的控制權。
部落貴族對于任何削弱他們傳統特權的措施,當然都采取了反對的态度,盡管皇帝努力向這些首領灌輸儒家思想,但是他們對朝廷的忠誠主要還是通過君主與大氏族之間的妥協契約來維系的,正是通過這樣一種妥協,契約諸方才得以保證各自的地位。
在法律文本和12世紀時花費了幾十年時間創設的制度條文中,都将這種契約關系列入了正式内容之中。
[87] 崇宗是在嵬名氏的長者們的擁戴下重新得到王位的,在他統治的初年(即在1099年他母親去世之後),崇宗與嵬名氏的元老們共同掌握政權,并決心在此基礎上鞏固嵬名氏對國家政權的控制。
首先,他們面臨的任務是削弱軍事官僚集團,而首當其沖的則是嵬名氏原來的盟友。
1103&mdash1104年,皇帝禠奪了仁多氏的軍權。
仁多保忠遭到貶谪,并因懷疑謀反,又被召回了首都。
後來,崇宗授與其弟嵬名察哥以高位,由他來統率黨項軍隊。
作為一名完全稱職的将軍,嵬名察哥在任職後的十年裡,取得了好幾次對宋朝軍隊的重大勝利,直到大約1156年去世為止,他一直是黨項政府中最具實力的人物之一。
[88] 在貞觀年間(1101&mdash1113年)&mdash&mdash這是崇宗為了乞求他所極為推崇并尊為楷模的唐太宗的護佑,而精心選擇的一個吉祥的年号&mdash&mdash崇宗發布了名為《貞觀玉鏡統》的軍事法典,該法典原為西夏文,有殘片保留。
[89]崇宗還設立了一所國學,有生員300人,由政府提供捧薪。
他還盡量擢拔具有才能,特别是有學問的人擔任官職。
據晚出的一條史料記載,皇室嵬名仁忠親王精通漢文和西夏文,他曾在内廷任職,并在1120年接受了爵位。
後來他就成
[56]雖然這些文件的黨項文本并沒有能夠保留下來,但至少有許多官職名稱(大多數的含義還不清楚)借助于宋朝載籍得以保留至今。
嵬名元昊在軍事和行政領域的改革奠定了黨項國家政治構架的基礎。
元昊力圖在西夏政權内推行文、武官分開任命的雙軌并行制度,這種制度在遼朝久已為人所熟知。
在這種制度之下,西夏的漢族臣民必定會樂于在官僚機構中供職,而在軍事上則理所當然地保持了黨項精英的統治權。
然而,文武分途的結構在黨項政權中并不十分清晰,而且在黨項政權的構成中也沒有發現明顯地類似于遼政權的缜密的兩面官系統,所以文武分途并不能為分析黨項政權的構成提供适合的基準。
這樣說并不意味着遼模式沒有對黨項政權的創制産生影響,而是說這個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讨。
早期黨項軍隊的戰鬥力主要依賴于由部落首領控制的獨立的軍隊(溜),而這些軍隊往往都處于高度分散的狀态。
為了加強對軍事首領的控制,嵬名元昊頒發了一整套軍事規章,目的是要解決諸如征兵、訓練及獎懲之類的問題,然而他并沒有放棄傳統的部落長者議事的習俗。
據載,嵬名元昊&ldquo每舉兵,必率部長與獵,有獲,則下馬環坐飲,割鮮而食,各問所見,擇取其長&rdquo。
[57] 其他一些措施反映出了當時黨項邊界的擴張和軍事力量的壯大。
西夏分作12個稱為&ldquo監軍司&rdquo的軍事區域,其中六監軍司為左廂,治夏州以東,轄治國家東半部;六為右廂,名義上治甘州,轄治西半部(見地圖12)。
地圖12 西夏,1111年 這種獨特的内亞結構,也是吐蕃在涼州的軍事組織的特色,而且很可能正是吐蕃人為黨項的軍事組織類型提供了範例。
每一監軍司照例由&ldquo貴戚豪右&rdquo中任命三名官員充任首領(關于他們的治所,參見地圖12)。
次一級的官職由普通黨項人或漢人擔任。
高居于整個結構之上的是左、右廂的兩名首領,這個職務通常是由王族或王後的戚屬擔任,他們的權勢幾乎可以與一國之君相提并論。
這些部落寡頭政治集團的代表者與君主嵬名間的關系,逐漸不可避免地演變成了一種你死我活的關系。
在嵬名元昊統治的鼎盛時期,黨項軍隊的數目達到了15萬到30萬,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被指派去保衛邊境地區和内部戰略要地,從而分别處于這個或那個監軍司的管轄之下。
當決定要調動軍隊時,由中央政權派信使用銀牌向被調動的将軍發出指令,由将軍從征兵冊中召集需要的兵員。
所有身體強健的15歲至60歲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58]接受銀牌,就意味着遵奉君主征召軍隊的要求。
此外,黨項統治者還經常與将軍們在戰前盟誓,嵬名元昊在1038年就曾這樣做過。
十二監軍司建立之後,逐漸演變成了地方政府的最重要的機構。
除此之外,黨項統治者還改組和擴大了來源于宋朝制度系統的官僚機構。
嵬名元昊創建了中書省(主政)、樞密院(主軍)、三司(理财)和禦史台(監察),此外,十六司在名義上也是在尚書令的監理之下。
這些官署的最高職務是由漢人或黨項人擔任的。
其他一些職官采用了黨項官稱,如同最高軍事職務一樣,這些官職顯然也是為黨項統治集團的精英專門設置的。
[59]但是在漢官垢名稱的表象後面,西夏政府機構的實際運作情況究竟如何,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例如,我們對西夏政府的财政活動幾乎一無所知。
在1035&mdash1036年間,西夏軍隊發動了對青海的吐蕃人、蘭州附近的部落以及河西回鹘的戰争。
在上文中,已經讨論了曠日持久的征服河西的戰争。
吐蕃與黨項在湟水谷地進行過幾次激烈而持久的戰役,雙方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失。
雖然沒有征服青唐,但是嵬名元昊還是利用唃厮啰與其年長的諸子以及被殺害的前大臣之子間的日漸疏遠的關系,孤立了這位吐蕃首領,并迫使他臨時撤退到了青唐以西的地區。
此後,黨項軍隊挺進蘭州,确保了後方一線免遭吐蕃的襲擾,切斷了吐蕃與宋朝的聯系。
後來他們甚至深入到了馬銜山(今臨洮縣以北),修築堡塞,守衛這一地區。
[60] 大體上就在這一時期,尤其是在1038年之後,宋朝試圖與吐蕃建立聯合戰線來抵禦西夏,但是這一努力實際收效甚微。
對于西夏來說,唃厮啰的衰落最終将意味着更大危險的降臨,因為它并沒有能夠阻止宋朝在11世紀末年對這一地區的吞并。
對于反對他的政策和統治的人,嵬名元昊總是迅速而果斷地采取行動,在許多記載中都保留了這方面的實例。
1038年秋天,正當嵬名元昊準備最後公開登基稱帝時,最高軍事首領(嵬名)山遇率領軍隊逃入宋朝邊界,尋求庇護。
但是宋朝将山遇引渡給了元昊,被元昊處死于宥州。
山遇和他的弟弟是元昊的&ldquo從父&rdquo,曾擔任西夏軍隊左、右翼的首領。
這次事件表明,嵬名元昊急于擺脫宋朝屬國地位的行為,在西夏内部遭到了廣泛的反對。
宋朝拒不接納山遇則說明,盡管宋廷對西夏統治者充滿了疑慮,但他們最終還是不願因為隐匿所謂的背叛者而違反與西夏訂立的和約。
[61] 嵬名元昊的登基最終還是按照預定計劃進行。
首先,元昊假作要盟誓進攻宋朝鄜延路,會同諸首領歃血為盟,将血與酒混合盛在骷髅中,飲酒為誓。
然後,野利氏兄弟野利旺榮(又稱剛浪陵)和野利遇乞分别被任命為西夏軍左、右翼的首領,以取代此前圖謀叛逃的元昊的從父。
野利氏兄弟不是皇位繼承人的母親野利皇後的叔叔就是她的兄弟。
他們掌握了西夏的大權,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
[62] 1038年的十月,元昊正式即位,稱大夏皇帝,時年30歲。
他宣布了新的年号,而且同時還為父、祖追谥了帝号和廟号。
此後,新皇帝巡幸西涼府(西夏對涼州的正式稱謂)祠神,并積極調兵遣将,做好了軍事上的準備。
與此同時,元昊派遣特使攜書信前往宋都,通報西夏建國的消息,并請求宋朝承認西夏為友好而享有獨立自主地位的西鄰。
書信寫作者明确希望達到的目的,其實隻有通過戰争手段才能實現。
此前,宋廷對元昊稱帝已有風聞,所以對夏使的到來并不十分驚異。
宋仁宗(1022&mdash1063年)沒有采納處死西夏使團成員的建議,表示願意接受普通的禮節,但是拒絕接受駝、馬等禮物。
同樣,夏使也&ldquo不肯受诏及賜物&rdquo,被護送返回邊界。
後來,仁宗下诏削奪了元昊的官爵,并關閉了所有的邊市。
嵬名皇帝也将宋朝所賜袍帶并一封&ldquo嫚&rdquo書送返宋廷,聲言:[63] 藩漢各異,國土迥殊,幸非僭逆,嫉妒何深!況元昊為衆所推,蓋循拓跋之遠裔,為帝圖皇,有何不可? 此後,雙方立即開始了談判,以解決在黨項統治者的地位及其名分方面的分歧,到1044年才最終達成協議。
與此同時,兩國都投入了一場破壞甚巨的消耗戰争,這場戰争因黨項人取得了三次較大的勝利而特别引人注目。
左翼首領野利旺榮作為黨項首席談判代表,先後與宋朝的範仲淹(989&mdash1052年)、龐籍(988&mdash1063年)等人在延州進行了和談。
到1042年,因為西夏統治者拒絕在給宋朝的書信中稱臣,談判在中途被擱置。
但是也就在這一年,遼朝進行了外交幹預,黨項軍隊也令人驚奇地擊敗宋軍,從而打破僵持局面。
[64]這時,契丹人迫使宋朝進一步在關南做出領土上的讓步&mdash&mdash關南是河北地區的一個戰略揳入點,可以直接威逼開封。
在接受契丹人這些要求的過程中,宋廷極力主張由契丹人向他們的屬國西夏施加壓力,調解自己與西夏的矛盾關系。
宋朝還進一步秘密向龐籍授意,隻要西夏統治者向宋朝稱臣,宋朝就接受西夏提出的議和條件,而且元昊還可保留本民族的&ldquo兀卒&rdquo的稱号。
1043年初,黨項統治者在緻宋仁宗的書信中,就雙方間的關系提出了一種新的表述程序:&ldquo男邦泥定國兀卒囊霄上書父大宋皇帝&rdquo,&ldquo邦泥定&rdquo似是西夏黨項名的異譯(漢文寫作&ldquo白上國&rdquo),&ldquo曩霄&rdquo則是元昊本人的新名字。
宋朝一位大臣指出,這種表述不過是當時在宋、遼外交往來中使用的類似程式的翻版。
[65]最後,宋朝否決了元昊的新建議。
數月之後,宋朝也提出一些條款,其中特别強調黨項君主可以稱&ldquo主&rdquo(高于王,低于帝),接受&ldquo歲賜&rdquo。
不久,西夏一方回複宋廷,提出了11項要求,其中包括增加歲賜數額、給予黨項使節更多的貿易特權、允許在宋朝境内出售白鹽等。
宋人再次發現,黨項人又模仿了契丹的先例。
遼朝以他們最初要求的關南的土地作為交換條件,已經滿意地使宋朝增加了财政援助數額。
這種明顯的仿效行為使宋廷确信它的兩個北方鄰人西夏和遼是勾結串通在一起的。
這種認識使宋廷很快就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因為僅僅一年之後,宋朝猜想的這兩個同盟夥伴之間就因一些反叛的黨項邊境部族而爆發了戰争。
當黨項皇帝最終同意接受稱&ldquo臣&rdquo的地位之後,宋廷擴大了居住在開封的政府邸店裡的黨項使節的貿易權,并增加了歲賜的數額,但是黨項鹽的買賣卻并沒有合法化。
[66]1044年五月,正當和談完成之際,契丹人就以追擊反叛的邊境部族為名,入侵到了西夏境内。
黨項人大膽地謀求與遼、宋同等的外交地位的行為,也許是導緻契丹發動讨伐戰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遼廷提出了不要立即與西夏議和的警告,宋朝謹慎地拖延對嵬名元昊的冊封。
但是當得知契丹被打敗之後,宋朝就馬上采取主動,派遣使節在1044年冬天與西夏達成了和約。
除了上文提到的諸點之外,宋、夏條約還議定西夏在宥州,而不是在黨項都城接待宋使,規定會見使節時,采用與接待遼使相同的賓客禮。
恢複邊境榷場。
歲賜總數25.5萬,其中:絹15.3萬匹,茶3萬斤,銀7.2萬兩。
[67]但是宋、夏和約中對邊界問題存而未議。
由于未能劃定一條清楚的邊界,為雙方日後的激烈争端留下了深深的隐患,直到宋朝北方領土盡陷于金,宋、夏雙方沒有了共享邊界之後,這一争端才得以消弭。
與此同時,西夏與契丹間的戰争仍在繼續。
黨項統治者巧妙地挫敗了遼朝的三次入侵之後,又趕快明智地緩和了與惱羞成怒的遼廷的關系。
[68]雖然雙方關系暫時得以緩解,但是幾年之後,争端再起,我們甚至不能肯定,遼朝是否正式冊封過嵬名元昊的繼承人諒祚(Liang-tso)。
嵬名元昊帝位的繼承 對于嵬名元昊之死,有各種不同的記述;關于他的繼承人的出身,記載也非常混亂。
[69]當對宋朝的戰争行将結束時,黨項皇帝将已經與自己的兒子訂婚的沒氏新娘納為自己的妃子。
雖然這一亂倫的行為遭到了廣泛的譴責,但是元昊此舉的目的,很可能是為了削弱皇後野利氏家族的熾烈勢力。
沒氏後來生了一個兒子。
元昊正式指定的繼承人是野利皇後之子甯淩噶。
野利旺榮和野利遇乞是野利家族位尊權重的長者,他們分别把持着西夏宮廷和軍隊的大權。
旺榮和遇乞可能認為形勢的發展會對自身的利益構成嚴重的威脅,于是他們安排甯淩噶與皇後叔父(也可能是哥哥)野利旺榮的女兒結成了夫妻。
後來,在舉行婚禮的前夕,野利旺榮邀請皇帝到帳内做客,圖謀暗殺元昊。
但是,他們的陰謀不慎敗露,結果野利旺榮、野利遇乞和野利氏的其他三個成員都被處以死刑。
在有些史料中,将上述事件的時間定在1042年或1043年,并将事件的起因歸結為宋朝的颠覆活動,但是我們認為,這些事件很可能是發生在夏、宋和約締結一兩年之後,即1045年或1046年。
野利皇後雖然當時沒有受到懲罰,但是此後不久就遭到了皇帝的貶黜,沒氏被立為皇後。
然而先前的野利皇後仍然保持着對皇帝的巨大影響,她最終使皇帝回心轉意,痛悔自己輕率地處死了皇後的清白無辜的族人,并竭力尋求這次屠殺的幸存者。
于是嵬名元昊找到了野利遇乞的妻子(出自著名的沒藏氏),并将她帶進了皇宮。
當皇帝開始臨幸沒藏氏時,野利前皇後将她轉移到了首都郊區的一所寺廟裡,但是皇帝仍然與沒藏氏保持了私通的關系。
據宋朝正史稱,1047年二月,沒藏氏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個孩子出生于&ldquo兩岔&rdquo河邊,所以因河名命名為&ldquo諒祚&rdquo。
其他的記載将諒祚的出生時間定為皇帝死後兩月,即在1047年末或1048年初。
[70] 諒祚是在母舅沒藏訛龐家裡長大成人的,沒藏訛龐曾在野利遇乞手下服役。
野利皇後的被貶(1047年?),激起了被剝奪了繼承權的太子甯淩噶刺殺皇帝、為野利氏報仇雪恨的願望,太子的行為得到了沒藏訛龐的默許。
當年末,在劓去了父親的鼻子之後,甯淩噶逃進了沒藏訛龐的宅邸,但是沒藏訛龐卻立即逮捕了這位倒黴的年輕人,并将他與其他幸存的野利氏成員一起處以極刑。
為了确保他們的傀儡幼帝的地位,沒藏氏的長者沒藏訛龐炮制出了一套完善的方案,野利氏敗落之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很快就由沒藏氏填補了。
元昊在遇刺後的次日就去世了,為了選定新的君主,西夏召集了大首領議事會。
部落長者一緻同意嵬名元昊的侄子作為皇位繼承人,因為元昊的侄子是由已故的皇帝在遇刺前就已經選定,并在臨終遺囑中再次明确指定的繼承人。
隻有沒藏訛龐對此持反對意見,他提出的理由是很虛僞的,訛龐認為由侄子繼承皇位,将會違反既定的長子繼承慣例,而且稱被選定的繼承人缺少&ldquo功業&rdquo。
為此,沒藏訛龐提出了以幼年的皇帝私生子為繼承人的建議。
據記載,他的建議沒有引起任何異議,這不能不說是十分令人驚詫。
于是元昊的幼子成了新皇帝(廟号毅宗,1048&mdash1068年在位),他的母親被尊為皇太後。
沒藏訛龐則成了攝政者和宮廷的&ldquo家相&rdquo,即西夏事實上的統治者。
在反對部落寡頭政治集團的鬥争中,嵬名元昊最終沒能使王權保持不墜。
在元昊以後的50年中,西夏實際上是由後族統治的,最初15年由沒藏氏秉政,後來權力又轉落在了勢力強盛且娴于權謀的梁氏手中。
這種由母族執政的類型顯然深深地植根于黨項(和吐蕃)的社會政治和血緣親族的傳統之中。
國政危機:毅宗朝(1048&mdash1068年)、惠宗朝(1068&mdash1086年)和1100年前的崇宗朝 與毅宗同時代的漢族文人們,對他極盡诋毀之能事,将毅宗描述為一個冥頑不化、輕率荒忽的年輕人、元昊的不肖子孫。
但是事實上,當毅宗成人時,他一直緻力于改變極端不利的局面,以維護自己的自主地位,他還制止了國家權力和聲望的衰落。
作為政治陰謀的犧牲品,皇太後是在1156年(譯者注:應為1056年)去世的。
1061年,年僅14歲的毅宗,便鏟除了沒藏訛龐。
為了尋求比沒藏訛龐更可靠的聯盟者,毅宗與自己的同謀梁氏結姻(梁氏早先是沒藏訛龐不得寵的兒媳),并任命梁氏的弟弟梁乙埋為新的世襲家相。
[71]梁皇後及其兄弟兩代主政,西夏的命運一直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大批嵬名氏成員被鎮壓、流放,或被剝奪了權力。
而其他人則主要是基于榮譽和忠誠,接受了後族專政的現實。
強大的梁氏集團在西夏政治生活中占據了支配地位,他們的權力建立在與他們結為聯盟的部落首領控制的武裝力量的基礎之上。
這些部落與宋朝邊疆大吏及其屬下的非漢族部落有着世代的血仇宿怨。
這樣一來,大權在握的梁氏集團就得以煽動起對宋朝毫不妥協的敵對态度&mdash&mdash宋朝曾長久地危害西夏的利益,而一旦統治集團内部的反對呼聲加劇時,要改變這種做法就變得越來越困難。
另一方面,為了反對好戰的部落集團,維護自己的權威,黨項皇帝經常被迫做出親宋的姿态。
毅宗解決了與宋朝間長期懸而未決的邊界争端,議定了一條新的東部邊界;同時,他還安排設立了與宋朝邊界的榷場,早年因為沒藏訛龐挑釁性地在屈野河沿岸從事移民活動,這些榷場曾被宋朝關閉。
大約在沒藏訛龐去世前後,毅宗請求宋廷恩準&ldquo去蕃禮,從漢儀&rdquo,并請求服飾漢族衣冠。
[72]毅宗的行為引發了一系列關于漢族與黨項禮儀的争論,雙方時而他占上風,時而你據優勢,這種波動反映了主張親漢派與黨項排外派之間的相互力量對比的變動。
後來,皇太後主張擁護黨項禮儀,而隻要有機會皇帝就要改用漢族的傳統習俗。
在興州朝廷的權力鬥争中,漢族的标志制度,甚至是具體的漢人,都成了雙方鬥争的武器(和被攻擊的對象)。
毅宗這些舉動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個人權威的範圍。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可以将它看作是試圖得到宋朝承認并增強黨項的威望的一種努力。
遼朝在這時已經冷淡了與西夏朝廷之間的關系,轉而竭力向與黨項人時和時戰的吐蕃人表示好感。
1058年,遼廷将毅宗沒有得到的一位契丹公主嫁給了唃厮啰的兒子并且是最後的繼承人董氈。
[73]與此同時,宋朝與西夏間永無休止的外交較量也在繼續進行:黨項使臣一再要求得到與契丹使臣相等的禮遇,而宋朝官員則抱怨黨項使臣素質低下,言辭無禮;雙方相互攻讦不已。
1067年,一位宋朝邊疆官員靠施展陰謀,奪取了西夏的城市綏州。
[74]作為報複,黨項人殺害了一名宋朝官員,斥責他為口是心非的奸詐之徒。
經過冗煩的争論之後,宋朝決定堅守綏州,這一決定大大激怒了黨項人,此後他們就開始不斷地騷擾這一地區。
同年底,毅宗去世,年20歲。
他很可能是在戰鬥中受傷而死去的。
在這年冬天,毅宗的長子,7歲的嵬名秉常(惠宗)繼承了皇位。
毅宗着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漸放棄了他父親創立的處理漢人與黨項關系的舊例。
[75]漢人之所以對他和他的政策深惡痛絕,與其說是因為他的一些所謂的性格弱點,倒不如說是因為他的背離傳統的行為。
惠宗朝(1068&mdash1086年) 惠宗統治時期,或更确切地說。
是他的母親梁太後統治時期,是一個紛擾頻仍的時期。
1070&mdash1071年,因為宋朝拒絕就解決綏州事件進行談判,導緻了宋朝與西夏間一場沒有結果的戰争。
随着這場戰争的爆發,拉開了惠宗統治時期的序幕。
此後,宋朝為取代青唐的吐蕃人,開始着手制定在西方興建邊境要塞的龐大計劃。
宋、夏條約一再被違背,競逐軍功的豐厚賞賜大大刺激了宋朝各級官員對戰争的狂熱情緒。
在擴張主義情緒的鼓動下,宋朝變本加厲,在1081&mdash1083年,1091&mdash1093年和1096&mdash1099年頻頻對西夏發動進攻。
1081年,宋軍收複蘭州,挺進青唐。
随着戰争的繼續和戰場的擴大,梁氏集團對于獨立性日益增加的武将的依賴也越來越強。
皇族嵬名氏的成員是這些武将的首領,他們統治着西夏的中部和東南地區,而且與控制着鄰接陝西西部和青海地區的西南地區的仁多氏結成了聯盟。
與此同時,黨項與契丹的關系開始得以改善,而受到強大壓力的吐蕃人也在謀求發展與西夏之間更密切的聯系。
1072年,黨項皇帝甚至将自己的妹妹嫁給了董氈的兒子蔺逋叱(Rinpoche)。
[76] 年幼的黨項皇帝是在母親梁太後和太後的弟弟梁乙埋的完全支配下長大成人的。
為了保證梁氏家族能夠繼續掌握政權,他們将梁乙埋的女兒嫁給了皇帝。
1080年,惠宗因不滿于母親的支配,放棄了皇太後在1070年恢複的黨項朝廷禮儀,轉而贊成漢人禮儀。
次年,夏廷揭露了一起陰謀,據稱,年輕的皇帝與他的漢族寵臣李清策劃,要将鄂爾多斯南部地區歸還宋朝。
事情敗露之後,李清被誅,惠宗也被臨時囚禁在了距離皇宮五裡遠的一所戒備森嚴的城堡裡。
皇帝的支持者立即召集軍隊,公然反對梁氏的統治。
國相梁乙埋派遣使臣前往他們的營地,用銀牌招谕,企圖要他們聲言效忠梁氏,但是最終還是徒勞無益。
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宋朝官員一直在靜候西夏内亂的結果。
最終,宋朝皇帝下令調動了一支大軍,由宦官将軍李憲率領,分兵五路&ldquo讨伐&rdquo黨項都城。
但是由于宋朝各路将領之間很快就發生了争吵,所以五路軍隊沒能在指定的時間會合。
但是在1081年,李憲還是設法攻克了蘭州。
自8世紀以後,蘭州就處在吐蕃的統治之下,大約在1063年,才開始納入黨項的統治範圍。
[77]此外,李憲和其他的将領們還使西夏南部諸州蒙受了重大損失,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
當然,他們自己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戰争初期,梁太後和她的将軍們退守首都和靈州,仁多唆丁率領親嵬名氏的軍隊在西南部抵抗李憲的猛烈進攻,保衛天都山地區的皇宮和政府建築,仁多丁的軍隊遭受了重大的傷亡。
在這場戰鬥中,仁多&mdash嵬名聯盟将其指揮中心設在了蘭州北面的卓羅監軍司。
[78]1082年末,兩個敵對的集團終于聯合起來,在陝西北部的橫山打敗了宋朝軍隊。
到1083年末,宋朝遭受的損失越來越大,最終被迫接受了黨項的議和方案。
但是,宋廷拒絕就歸還已經被宋軍攻克的地區進行讨論。
這些地區在将來的戰争中對宋朝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蘭州附近的地區更是如此。
宋朝很快就鞏固了對蘭州的控制,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向外拓展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老成持重的惠宗終于在1083年重新得到了皇位。
梁乙埋死于1085年,他的兒子梁乞逋繼承父位,成了新的國相,勇武好戰的梁太後也死于同年年末。
1086年,惠宗也去世了,西夏皇位傳給了年僅3歲的兒子嵬名乾順(崇宗,1086&mdash1139年在位),由惠宗的寡妻、梁乞逋的妹妹攝政,是為新的梁太後。
這樣一來,雖然曆經了一場公開的較量,但夏都中興府的權力最終還是又落在了梁氏下一代的手中。
與此同時,在宋朝京都内也發生了一次權力的轉換,結果使宋、夏和約關系得以短期恢複,也使宋朝歸還了少量的堡寨。
但是太後與她的弟弟、國相梁乞逋之間很快就産生了矛盾沖突。
在邊境地區,廣泛流傳着興州發生了軍事政變的謠言。
遼朝也因為不喜歡西夏新的攝政者,對西夏的惡感越來越強烈。
這時,梁乞逋與吐蕃首領阿裡骨結成了聯盟。
阿裡骨是董氈(死于1083年)的養子,作為繼承人,他是不受歡迎的。
青唐的阿裡骨政權受到了他的對手、位于邀川的溫溪心的挑戰。
就地理位置而言,邀川與卓羅的仁多集團控制的黨項西南部地區相鄰。
吐蕃兩大統治中心間的長期分歧,導緻了邀川與忠于西夏皇帝的卓羅的首領們之間的友好關系的發展,而青唐敵對的吐蕃政權則與梁乞逋結成了聯盟。
[79]在11世紀90年代,青海地區幾乎一直處在極度動蕩不安的形勢之下。
1096年阿裡骨之死引起争相繼位的混亂局面,宋朝趁機在1099年擴大了在青海的控制範圍,但是宋朝在這一地區的每一步行動都遭到了黨項的強烈抵抗。
期盼已久的黨項宮廷政變顯然是在1094年發生的。
仁多保忠、嵬名阿吳及其同夥在這一年殺害了梁乞逋,并且夷滅了他的族人。
當時皇太後手中掌握着一支具有相當實力的軍事力量,并且得到了這支部隊的有力保護。
但是有證據表明,太後是站在謀殺者一邊的,這是因為她懷疑自己的弟弟陰謀反叛她本人和她的兒子&mdash&mdash12歲的皇帝。
[80]但是面對危急的軍事狀态,要想全面恢複嵬名皇族政權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早在1091年和1093年,宋朝對西夏發起過進攻。
此後在1096年,他們又發動了一場旨在摧毀西夏并占領青海的全面攻勢。
這場戰争一直延續到了1099年。
遼朝對宋朝的劫掠暴行感到震驚,前後三次向宋朝發出嚴厲警告,督迫宋朝息鼓偃兵。
但是遼朝這時正陷入與西夏以北的蒙古草原地區的阻蔔的曠日持久的戰争之中不能脫身,所以遼朝的威脅也并沒有使宋朝罷兵。
[81]激烈争奪的四年戰争,再加上邊疆市場的長期關閉,加重了西夏人民的損失和災難,使他們的生計和土地都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皇太後死于1099年,傳言她是因為沒有幫助契丹人鎮壓屬部的反叛而被遼使毒殺的。
[82]數月之内,宋朝對于西夏派來告知太後死訊并求和的黨項使節采取了非常冷淡的态度。
嵬名氏的元老們決意結束戰争狀态,或者至少擺脫梁氏的控制,所以他們竭盡全力想緩和與宋朝的關系。
黨項人一方面在宋朝京都進行和談,同時又繼續積極抵抗宋朝進入青海的行動。
然而宋軍奪取了天都,在天都設置要塞,并攻克了會州。
位于邀川、宗哥和青唐的各吐蕃集團長期處于無休止的動亂之中,1099年秋,當宋軍挺進湟水河谷時,這些集團時叛時降,沒有能夠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宋軍統帥集團幾乎也處在同樣的混亂狀态之中,将軍們與他們的部屬的相互責難告發,降黜罷免、官複原職就像走馬燈一般,使人眼花缭亂。
黨項軍隊也是在一片喧嚷吵鬧之中,吐蕃軍隊的數量這時達6萬或7萬人,仍十分強大,足以挫敗宋朝占領青海的企圖。
[83] 1099年九月,當青唐首次投降之後,旋即又被邈川集團重新攻克,他們在青唐城安置了自己的親信作為阿裡骨的繼承人。
此人的地位不僅得到了宋朝的确認,他還在1102年通過婚約的形式與黨項皇室結成了聯盟關系。
在1102&mdash1104年間,宋軍再次占領青唐。
此前青唐已在1099年被易名為鄯州,1104年,又被改名為西甯。
[84]到1109年,宋朝政府已經以漢文名稱對青海地區所有的吐蕃城鎮進行了登錄,但是它卻從來沒有能夠有效地控制這一地區。
直到北宋末年(1128年),以宋朝與吐蕃和黨項各為一方,青海地區仍然是雙方長期争奪的地區。
以上的描述可能會給人這樣一個印象,即11世紀末期的西夏社會是動蕩不安的,深深地陷入了内部的派别争端和與鄰人間的不時的戰争之中。
但是西夏社會在另外兩個方面的長足發展同樣值得注意。
首先是在皇帝的保護之下,佛教作為國教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如果不是更早的話,佛教的發展進程在李德明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梁皇後特别關注佛經的翻譯,到11世紀末年,所有的三藏經典都已譯成了西夏文。
這本身就是一項不朽的成就。
西夏興建或修複了大量的廟宇。
像遼、高昌、吐蕃這樣一些外來佛教中心地區的高僧大德和經典,都紛紛聚集在了西夏境内。
[85] 其次,與宋朝的貿易線,對西夏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條貿易線的長期斷絕,極易對西夏的經濟和食物供給造成緻命的影響。
西夏這時在經濟和食物供應諸方面形成了一套相當成熟而複雜的結構。
一旦擺脫了長期戰争造成的對經濟和食物的特殊需求,西夏的經濟結構就足以維持國家機構發展的需要,并為12世紀的文化繁榮局面創造優裕的經濟基礎。
這時的黨項不僅以其家畜、獵鷹和其他牲畜著稱于世,而且以本地出産的工業産品而聞名。
其中包括珍貴的駝毛毯,足以與最優質的宋朝出版物相媲美的插圖印本書籍,大黃和其他草本植物,優質鹽&mdash&mdash鹽在易貨貿易中是作為通貨使用的,這與紡織品在遼朝的作用大體相同。
至于黨項人自己的經濟觀,正如一條黨項格言所說:&ldquo屠畜于黨項山者有羊,覓利于漢商者有錢。
&rdquo[86] 西夏的成年:崇宗(1086&mdash1139年)與仁宗(1140&mdash1193年) 崇宗和他的輔弼大臣們領導這個國家經曆了與宋朝間的最後的鬥争時期,并且支持遼朝反抗女真征服者&mdash&mdash金。
西夏對遼朝的支持一直持續到了1124年遼朝覆亡時,這時新的形勢迫使西夏與中國北方的新主人達成了協議。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創設了一套對黨項政府的控制制度。
雖然到1139年,即在崇宗末年為止,陝西與金尚無确定的邊界,雖然女真人一再背棄他們對一些領土的許諾,讓黨項人十分惱火(黨項人一再提出對夏&mdash金邊界有争議的地區擁有主權),但是西夏還是赢得了一個長期的和平時期&mdash&mdash這時西夏已逐漸斷絕了與宋朝的關系。
崇宗和他的繼承人仁宗的國内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增強中央政權對軍隊及其首領、對仍然握有實權的部落貴族的控制權。
部落貴族對于任何削弱他們傳統特權的措施,當然都采取了反對的态度,盡管皇帝努力向這些首領灌輸儒家思想,但是他們對朝廷的忠誠主要還是通過君主與大氏族之間的妥協契約來維系的,正是通過這樣一種妥協,契約諸方才得以保證各自的地位。
在法律文本和12世紀時花費了幾十年時間創設的制度條文中,都将這種契約關系列入了正式内容之中。
[87] 崇宗是在嵬名氏的長者們的擁戴下重新得到王位的,在他統治的初年(即在1099年他母親去世之後),崇宗與嵬名氏的元老們共同掌握政權,并決心在此基礎上鞏固嵬名氏對國家政權的控制。
首先,他們面臨的任務是削弱軍事官僚集團,而首當其沖的則是嵬名氏原來的盟友。
1103&mdash1104年,皇帝禠奪了仁多氏的軍權。
仁多保忠遭到貶谪,并因懷疑謀反,又被召回了首都。
後來,崇宗授與其弟嵬名察哥以高位,由他來統率黨項軍隊。
作為一名完全稱職的将軍,嵬名察哥在任職後的十年裡,取得了好幾次對宋朝軍隊的重大勝利,直到大約1156年去世為止,他一直是黨項政府中最具實力的人物之一。
[88] 在貞觀年間(1101&mdash1113年)&mdash&mdash這是崇宗為了乞求他所極為推崇并尊為楷模的唐太宗的護佑,而精心選擇的一個吉祥的年号&mdash&mdash崇宗發布了名為《貞觀玉鏡統》的軍事法典,該法典原為西夏文,有殘片保留。
[89]崇宗還設立了一所國學,有生員300人,由政府提供捧薪。
他還盡量擢拔具有才能,特别是有學問的人擔任官職。
據晚出的一條史料記載,皇室嵬名仁忠親王精通漢文和西夏文,他曾在内廷任職,并在1120年接受了爵位。
後來他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