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夏
關燈
小
中
大
了政府中&ldquo文官&rdquo集團的代言人,并常常斥責軍隊最高首領嵬名察哥的腐敗和濫用權力的行為。
[90]崇宗及其繼承人利用對廷臣的任命讓兩個集團疲于相互攻讦。
聯姻關系這時顯然也是處在嚴格控制之下。
1105年,皇帝與遼朝公主結姻,但是史料中沒有記載遼公主和仁宗之母(漢人曹妃)究竟是誰當了皇後。
在黨項與其宿敵宋朝的鬥争中,一直得到遼朝的堅定支持,出于感謝,黨項皇室與契丹人發展了一種密切的關系,甚至當形勢已十分明朗,保持與契丹間的親密關系的基礎已經不複存在時,黨項人還繼續幫助遼朝的末代皇帝逃脫女真的追襲。
據稱,崇宗的契丹妻子和她的兒子是在契丹皇帝被女真追擊者抓獲之後,于1125年因傷恸過度而死的。
[91] 根據相當晚出的資料(即19世紀時吳廣成所著《西夏書事》)記載,崇宗在他統治的倒數第二年(1138年),最終将宋朝降官任得敬之女冊立為皇後。
任得敬後來曾任國相,掌握西夏朝政達二十年之久,最後,他還試圖在西夏的東部地區創立自己的政權。
就12世紀的西夏曆史而言,任得敬的經曆确實是非常突出的事件之一,但是這件事是由吳廣成記述的,缺乏早期史料的佐證。
據載,使任得敬得以掌握朝廷大權的那位女兒最初是皇妃,後來被立為皇後,不久又成了皇太後,但她在其他的史料中沒有被提到過。
可是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雖然客觀環境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将任得敬獨擅大權的情形與11世紀時他的前輩梁氏相比,兩者還是不乏相似之處。
1139年六月,崇宗去世,時年53歲。
帝位由他的兒子、16歲的嵬名仁孝繼承(廟号仁宗),仁宗的統治也長達半個多世紀。
這兩個長期在位的皇帝最終使西夏皇室的統治得以穩定。
仁宗繼位之後,尊其母曹氏為&ldquo國母&rdquo,并指定罔氏為皇後。
罔氏出自一個門第高貴的黨項氏族。
[92] 在仁宗繼位前的三四十年間,中國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區戰禍頻仍,災害不斷,所以在仁宗統治的初年,就面臨着起義造反和盜匪遍地的嚴峻局面。
據吳廣成記載(這些記載同樣也沒有其他資料證實),1140年,一群心懷不滿的契丹流亡者在李(或蕭)合達的率領下起而造反。
在當年冬天被鎮壓之前,造反者曾包圍了靈州。
1142&mdash1143年,饑荒和地震又引發了夏州和興州附近地區的嚴重叛亂。
仁宗頒布了免稅赈濟的措施,在鎮壓李合達、平定部落起義的過程中,仁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的漢族将軍任得敬。
據記載,仁宗本來要授予任得敬以宮廷的職務,但是在他的顧問、多疑的嵬名仁忠的勸說下,還是将任得敬外派靈州統軍,從而将他排斥在了宮廷之外。
[93] 緊接着仁宗在1144年又将儒學機構引入了政府之中。
首先,他下诏在全國設置學校,其次又在宮禁中為7&mdash15歲的皇室子孫開設了小學。
另一所學校是在1145年創建的&ldquo大漢太學&rdquo。
儒家的祭禮正式實行,并發布命令廣建廟宇,在全國各地普遍實行釋奠禮。
1147年,還開始實施了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策舉制度。
[94]雖然從其他史料中得知,西夏是承認考試學銜的,但是在黨項法律中,還沒有發現有關這種作為補充官員手段的考試制度的論述,相反卻有許多專門規定官位繼承問題的條款,這表明,官職的世襲可能仍然是一條更常見的入仕途徑。
最後,仁宗在1148年設立了内學,&ldquo選名儒主之&rdquo,可是在宋史的簡短記述中,沒有留下關于内學具體内容的記載。
在探讨黨項實施這些措施的動機時,必須要考慮到黨項的新的東鄰&mdash&mdash金朝在這時的崛起。
12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女真統治者也采取了類似的措施。
金朝這時已經通過戰争和外交手段,在東亞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就金朝而言,采取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創建一個漢族風格的宮廷和官僚機構,以與自己已經獲得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相稱。
黨項使臣每年都要前往金廷,他們對女真的活動肯定是非常清楚的,反之亦然。
《宋史》的記載時有錯誤,如果《宋史》所載年代正确的話,那麼黨項的改革要比女真早5&mdash10年的時間:例如金統治者完顔亮(1149&mdash1161年在位)下诏修築孔廟是在1156年,比黨項人建孔廟整整晚了十年。
[95]黨項統治者提倡儒教,很可能是出于對國内情況的考慮。
具體地說,興州的具有影響力的&ldquo儒家&rdquo信徒的發展壯大,對于更合理化、更儀式化的皇帝特權典儀的信奉以及官僚政治程序的需要;官僚政治是黨項統治者用來反對在黨項政權中已露端倪的柔弱、腐敗的傾向,反對軍事精英的根深蒂固的影響的鬥争武器。
任得敬其人就是軍事精英的代表人物。
事實表明,嵬名察哥充當了任得敬在軍隊首腦中的保護人,通過察哥的幫助,任得敬才在首都謀得了一席之地。
正如我們所見,任得敬的努力最初遭到了嵬名仁忠的反對,據傳說,在仁忠去世之後,任得敬以賄賂的手段進入了宮廷,并得到了尚書令的職務。
不久,他就成了中書令&mdash&mdash雖然任得敬擔任中書令到底有多長時間,中書令一職在西夏職責如何,目前都還不很清楚。
1156年,嵬名察哥死後,任得敬大權獨攬,不僅對自己的戚屬委以官職,而且對誣蔑自己的人進行鎮壓。
[96] 《宋史》确指任得敬在1160年得到了由黨項君主冊封的楚王的稱号。
就目前所知,他是由西夏統治者冊封的惟一的一位漢人。
一般說來,隻有功勳卓著的黨項皇室子孫才有資格得到這種榮譽,所以對許多朝臣來說,這件事不僅是對西夏慣例的違犯,而且對西夏政權也是一種危險的僭越行為。
據說,這位國相在1160年末宣稱,新建立的學校,諸如百無一用的漢學之類,與西夏社會根本不相适應,而且為供奉學者浪費了本來就很貧乏的資财。
學者和僧人是仁宗最密切的夥伴,對他們的這種攻擊仁宗反應如何,尚不得而知,但是西夏的學校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這說明任得敬顯然遭到了挫敗。
1161年,皇帝進一步設立了翰林院,以編修西夏實錄。
翰林院是一個内廷機構,它與禦史台和學校一起,形成了與國相抗衡的中心;而由國相控制的中書和樞密衙署,則在1162年移徙到了内廷之外。
[97] 1161&mdash1162年,西夏開始卷入金、宋戰争。
四川的宋朝地方當局曾請求黨項人幫助他們打擊女真,但是沒有成功,與此同時,西夏軍隊還短期地占領了他們聲稱屬于自己的陝西境内的宋、金領土。
任得敬這時掌握着黨項軍隊,而且他後來又謀求四川的宋朝官員支持他個人的計劃,所以有理由認為,任得敬參與了這些活動。
從1165年到1170年,這位國相殚精竭慮,以靈州和翔慶附近的地區作為指揮中心,努力要在陝西北部和鄂爾多斯地區經營一塊屬于自己的獨立領地。
任得敬還進一步插手了莊浪(西藩)部落的騷亂。
這些部落的故土位于洮河流域,不幸的是,這一地區當時正好處在劃分不明确的宋、金、夏三方交界的邊境地區。
在這次事件中發生的金、夏之間關于管轄權的争議,預示了将要在13世紀初年發生的那場使這個地區卷入動蕩漩渦的戰亂。
任得敬這時極力結交金世宗(1161&mdash1189年在位),但是并沒有成功,後者精明地避開了西夏國相暗示性的表示。
任得敬發現從金朝方面得不到支持,于是轉而與宋朝四川宣撫司交換秘密情報。
一支西夏的巡邏隊抓獲了後者派出的一名間諜,從他身上搜出了給國相的一封信,并将罪證上交了皇帝,而皇帝則将信轉交給了金朝。
[98] 在得到西夏國相背信棄義的确切證據之前,金朝統治者已從俘獲的宋朝間諜以及其他來源得到報告,說西夏在其西南部邊境地區從事可疑活動。
金廷還得知,任得敬派遣大批軍隊和役夫,在位于莊浪地區的黨項邊境基地祈安城(原積石城)修城築堡。
金世宗派官員前往調查,但是為時已晚。
不但城已建成,無法阻止,而且他們也沒有得到任何證據來确證宋&mdash夏交通的傳言。
針對金廷的調查,黨項人(即任得敬本人)保證說,築堡役兵完全屬于邊疆防禦性質,别無他圖。
[99] 皇太後任氏(即任得敬之女)死于1169年或1170年,很可能是女兒的死促使國相任得敬逼迫仁宗将西夏的東半部賜給了他,他将這塊封地命名為楚。
為了進一步得到承認,任得敬又勸說夏主上書金朝,請求金廷對任得敬加以冊封。
金世宗對此表示極不贊同,而且私下裡對夏主不能懲處不廷之臣表示非常驚訝。
世宗最後拒絕冊封任得敬,并退還了左右為難的夏使帶來的禮物,但答應派官員就此事進行調查。
這顯然是多餘的。
1170年八月,仁宗的親信秘密逮捕并處死了國相及其族人和黨羽。
西夏使團呈遞了一封仁宗緻金朝皇帝的感謝信,信中謙恭地聲稱,西夏别無所求,隻希望保持兩國間的和平,并希望位于原國相與吐蕃發生過沖突的地區的共同邊界能夠維持現狀。
[100] 關于任得敬其人,我們沒有任何可靠的資料可資利用,所以要對這一事件,尤其是對仁宗的行為作出解釋,可能是要冒一定風險的。
首先,黨項皇帝并不是專制君主,他的行為受到了部落傳統習俗的強烈制約。
表現在制度方面,輔弼大臣的特殊地位就是對皇帝權力的重要制約,尤其當輔弼大臣是皇帝配偶的家族的成員時,他的地位就更為重要。
在吐蕃人和回鹘人中,國相都掌握着重要的權力,而吐蕃、回鹘模式對黨項政權的影響則是無可置疑的。
[101] 另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仁宗作為首位不是在戰場上成長起來的黨項皇帝,他沒能培養出與軍隊之間親密的個人聯系。
相反,仁宗最初将軍權授予了叔叔嵬名察哥,後來又交給了任得敬。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這一措施都帶來了很大的便利,而且從軍事的觀點來看,也不失為一種成功的安排。
但是一旦需要時,皇帝就不得不從另外的途徑尋求支持,而且還不能與軍隊發生正面沖突。
仁宗顯然是在教育和文化機構中找到了支持自己的力量,他本人就生長在這種環境之中,并且終其一生都緻力于扶植教育、文化事業。
他為平民制定了儒教規範,并且廣泛宣傳皇帝本人就是大衆奉行的菩薩。
在漢文編年史中,絲毫也沒有提到仁宗對佛教的保護和他對&ldquo覺心&rdquo(bodhichitta)的修習,但是大量黨項資料表明仁宗所從事的佛教活動的重要性及其深遠的意義,說到底,這種活動也是每一個黨項統治者熱心從事的傳統事業。
仁宗忙于行善積德以赢得人們的擁戴,提高并炫耀自己的威望和道德權威,同時還可以在一點兒也不影響自己對宗教的虔誠的條件下,不露聲色地損害對手的名聲。
他對任得敬發動了一場意識形态領域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仁宗采用了各種手段,終于将國相逼上了叛逆謀反的道路,使其違背了作為一個獨立的統治者首先必須使自己名正的道德準則。
當仁宗的國相終于作為變節者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時,實際上就已經注定了他将要滅亡的命運;所有能夠使他克敵制勝的因素,現在都已經不複存在了。
在當時必定存在着将西夏分裂為東部漢人的鄂爾多斯政權和西部的草原河西政權的一種原動力。
這種動力深深地植根于地緣政治、文化現實之中,而并不僅僅是簡單的部落分權傾向。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與此相反的,保持領土完整的動力卻要強大得多,這一動力來源于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現實:即西夏、宋、遼(後來由金取代)三方關系模式的存在,西夏、宋、遼在歐亞大陸權力體系中互成鼎足之勢,宋和金都不允許在中國北方另外建立一個獨立的王國。
在此之前,金朝試圖通過齊或楚傀儡政權統治中國北方的失敗,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
如果說任得敬代表了西夏社會中對于改變官方政策方向不滿的保守勢力的話,仁宗的所作所為就是堅決捍衛嵬名氏統治的合法性,并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具體體現。
他的統治大體上相當于一種以半神性的佛教統治者為首的文官政體,他的權力建立在與軍事體制(即與部落貴族)妥協的基礎之上。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妥協,世襲特權才得到國家的确認,而對王權的忠誠則被大大削弱了。
[102]這些問題大多在黨項律令中都有所反映,《天盛舊改新定禁令》是在天盛(1149&mdash1170年)末年,即大約在任得敬被處死的時候發布的,這恐怕并非僅僅是一種巧合。
[103] 接替任得敬擔任國相的是斡道沖。
斡道沖其人出自一個世代在黨項宮廷中擔任史職的黨項家庭,作為一名儒士和西夏文、漢文教師,斡道沖用西夏文翻譯了《論語》,并加了注釋。
此外,他還用西夏文寫了一部關于占筮的論著&mdash&mdash對于黨項人來說,這是一個永遠都具有吸引力的題目。
這兩部著作都是斡道沖在世期間出版的,後來一直流傳到了元代。
在斡道沖去世後,仁宗給了他很高的榮譽,将他的形象畫下來,并陳列在各地的孔廟和國學裡。
[104] 仁宗這位黨項皇帝特别擅長制造輿論,而且非常善于扮演有道之君的公衆形象,在這些方面他與女真皇帝金世宗極為相似。
但是金世宗赢得了儒家的贊譽,以&ldquo小堯舜&rdquo知名于世,而夏仁宗的美名則作為佛教聖徒廣為流傳。
[105]仁宗監督和參與了從他的先輩起就已經開始進行的編輯和修訂所有佛教譯文的工作。
雖然在元代又進一步加以完善,但實際上在仁宗統治的末年,西夏文的三藏就已經完成,并在14世紀盡數付梓。
[106] 對于宗教的熱情,促使黨項皇帝進行了最有說服力和最廣泛的宣傳活動。
在仁宗統治時期,皇帝及其家庭成員,特别是他的第二個配偶羅皇後(漢人後裔),資助印制了大批最受歡迎的佛教文獻,并在各種慶典場合廣泛散施。
就佛經的印制而言,最恢宏的場面出現在1189年。
為了慶祝仁宗繼位50周年,在這一年特意用西夏文和漢文印制了10萬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和5萬部其他經典,印刷佛經成了慶祝活動的最重要的内容。
1189年是東亞地區變故頻仍的一年。
金世宗的去世和宋孝宗的讓位,都發生在這一年,所以黨項統治者有充分的理由來慷慨地表明自己對佛陀的感激之情。
盡管與女真人偶有沖突,但是在仁宗漫長的統治年代裡,大部分時間都相安無事。
從總體上來說,西夏、金朝一直保持着一種非常誠摯的關系,當然,由于經濟利益的沖突和小規模的領土争端,在他們之間也确實存在着矛盾鬥争,到了12世紀末年,矛盾變得日益激烈。
女真人指責黨項在邊市貿易中以無用的珠玉換取他們的優質絲織品&mdash&mdash這使我們想起了北宋也曾抱怨于阗使臣帶來的粗劣的玉石充斥宋朝市場,結果金朝在1172年關閉了蘭州和保安的榷場,直到1197年才重新開放。
此外,女真對于陝西邊境的越境非法貿易也極為不滿,并因此而關閉了綏德的榷場。
這樣一來,剩下的就隻有東勝和環州的邊市了。
12世紀70年代,幹旱和饑荒席卷中國北部地區,而就在同一時期,黨項在邊界的侵掠活動也日漸增加。
1178年,黨項人襲擊了麟州(這時掌握在金朝手中),從而将他們的掠奪活動推向了高潮。
1181年,女真皇帝終于重新開放了綏德的榷場,并許可黨項使臣享受在金朝首都貿易三日的特權。
[107] 1191年,一些黨項牧人因迷路而進入了鎮戎轄境,金朝邏卒驅逐了黨項人,但後來反而被西夏人俘虜。
而且黨項人又設下埋伏,殺害了前來追趕的金朝官員。
事後仁宗拒絕引渡肇事者,隻是向金朝保證,這些人已經受到了懲罰。
相對來說,這些事件确實對雙方廣泛的友好關系造成了輕微的損害。
在1189年和1193年,金世宗和夏仁宗都先後去世了。
此後,他們各自的繼承人的短暫的統治,實際上不過是内憂外患時代到來的序曲,其主要原因,就是在鐵木真(未來的成吉思汗)領導下的蒙古人的日益強大和統一。
西夏末世與蒙古的征服 當仁宗在1193年去世時,他已經70歲了,帝位由長子純佑(桓宗,1193&mdash1206年在位)繼承,時年17歲。
純佑是漢裔羅皇後所出。
對于桓宗統治期間的西夏曆史,我們幾乎一無所知,但是1205年蒙古人首次入侵西夏領土,顯然是這一時期最重大的事件。
從1206年桓宗被廢黜,到1227年西夏被成吉思汗滅亡,在這空前動蕩的年代裡,黨項皇室一直隻能勉力維持國祚不墜。
西夏最終沒有複興,既不是因為它内政的衰敗,也不是由于它天生孱弱。
如同它的更強大的鄰人一樣,西夏是被蒙古人摧毀的,蒙古這個新的草原強權的出現,毀滅性地打破了宋、金、西夏在東亞地區三足鼎立的局面。
随着篡權廢立現象在西夏曆史上第一次出現,在西夏朝廷形成了抗金和抗蒙古的集團。
從12世紀70年代以來,來自草原上的紛擾不時地影響着西夏和金朝的關系,這種情況在官方史書中也有反映。
女真人關閉西方邊境與西夏的三處榷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懷疑黨項人在邊界從事間諜活動,并且可能與位于遠在西方的哈剌契丹發生了交往。
他們認為這些行為與金朝自身的利益是相抵觸的。
[108]我們還知道,一位曾被鐵木真的父親打敗的克烈部酋長,可能于12世紀70年代在西夏避難,後來就再也沒有見到關于他的記載。
據說另一位克烈部首領在流亡途中也曾留居黨項有日,黨項人賜予他&ldquo劄阿绀孛&rdquo(JakhaGambu,大意是&ldquo顧問長老&rdquo)的榮譽頭銜,後來,他就以這個名字知名于世。
劄阿绀孛的哥哥脫斡鄰勒(王汗)是鐵木真的盟父,而且他的幾個女兒都嫁給了鐵木真的家族,所以鐵木真容忍了劄阿绀孛反複無常的不忠行為。
著名的唆魯和帖尼别吉,就是劄阿绀孛的女兒,她也是蒙哥、忽必烈和旭烈兀的母親。
劄阿绀孛顯然還将一個女兒嫁給了黨項皇帝,據說當成吉思汗最後猛攻西夏時,她的美貌打動了成吉思汗。
[109]很可能通過建立廣泛的婚姻關系,黨項統治家族的影響當時已經深入到了草原,這一判斷有助于解釋他們在蒙古帝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地位。
克烈部與西夏的關系還不止于此。
1203年,當脫斡鄰勒最終被鐵木真打敗之後,這位克烈部首領的兒子亦剌合桑昆通過額濟納逃往吐蕃東北部地區,後來又被追趕到了塔裡木盆地,最終被當地的首領殺害。
[110]雖然黨項政權顯然拒絕了克烈部逃亡者的避難請求,但是因為亦剌合桑昆逃跑時經過了黨項的地盤,這就為1205年蒙古人入侵河西提供了口實。
在入侵河西的戰争中,西夏的好幾個武裝居民點都遭到了搶劫,大批牲畜被趕走。
[111] 1206年,鐵木真宣布接受成吉思汗稱号,也就在同一年,中興府發生的政變将一位新的統治者推上了黨項王位。
桓宗被自己的堂弟嵬名安全(襄宗,1206&mdash1211年在位)廢黜,一個月之後,在囚禁中去世。
羅太後在被迫之下緻書金朝,請求金主正式冊封篡位者為西夏王。
[112]當襄宗繼位之後,羅太皇太後就在記載中消失了,估計她可能是被送進了某個荒僻的寺院。
次年,金朝失去了藩臣汪古部和西北邊疆地區由部落混合組成的邊界守衛者(Juyin,漢文&ldquo乣&rdquo),兀剌海城堡附近的地區也遭到了蒙古人的掠奪。
[113]蒙古人現在可以毫無顧忌地入侵山西和鄂爾多斯地區了。
掠奪兀剌海的蒙古人直到1208年春天才收兵撤退。
在這期間,西夏連續派遣使節前往金朝首都,他們很可能是尋求與金朝建立聯合戰線,以抵抗蒙古人的入侵。
但是對于兩國來說,不幸的是金章宗恰恰在這年冬天去世了,章宗身後無嗣,帝位由他的一位昏懦無能的戚屬(在曆史上以衛紹王知名,1213年被黜)繼承。
衛紹王拒絕與黨項人合作,據說,他聲稱:&ldquo敵人相攻,中國之福,何患焉?&rdquo[114]無論實際上發生過什麼事情,黨項與女真的關系從此迅速惡化。
1209年秋天,在接受了高昌回鹘的自願歸降之後,成吉思汗對西夏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入侵。
蒙古人經由&ldquo黑水城北和兀剌海城西&rdquo進入河西,打敗了由西夏皇子率領的一支軍隊,并俘虜了西夏的副元帥。
接着,進逼并攻克了兀剌海城,西夏守将投降,西夏太傅西壁訛答也成了蒙古人的階下囚。
從兀剌海起,蒙古軍隊轉而南下,向位于中興府以西、起着拱衛京師作用的克夷門發起進攻。
克夷門是阿拉善的一處險關要隘,蒙古軍隊在這裡遭到由另一位西夏皇子率領的守軍的頑強抵抗。
最後,蒙古人終于打敗了守軍,并擒獲了夏軍的統帥,進而包圍了西夏都城(見地圖13)。
地圖13 蒙古軍第一次入侵西夏,1209年 在圍攻中興府的戰役中,蒙古人使用了古代的水攻之計,引黃河水灌中興府。
但是由于堤圍潰決,反而淹沒了蒙古軍隊的營地,所以他們被迫解圍撤軍。
但是在撤軍之前,蒙古人先派遣被俘的西壁訛答代表他們入城談判,與西夏訂立了城下之盟。
1210年,黨項君主名義上臣服了成吉思汗,除了貢獻大批駱駝、鷹隼和紡織品之外,還被迫向蒙古首領納女請和。
[115] 與西夏的城下之盟,使成吉思汗在進攻金朝之前确保了自己西翼的安全。
此後不久,黨項人就開始掠奪金朝邊境的州縣,西夏的入侵使這兩個鄰國間的外交往來大為衰退,到1212年之後,兩國之間就完全斷絕了來往。
1212年,黨項皇帝不明不白地死了,族子嵬名遵顼(神宗,1211&mdash1223年在位,死于1226年)代而為帝。
在黨項皇族子弟中,遵顼是最早獲得西夏&ldquo進士&rdquo殊榮的一位,他當然首先是要站在自己階層的立場。
[116] 如何處理與蒙古人的關系,是否放棄與金朝長期的聯盟關系,面對這些問題使黨項朝廷陷入混亂。
神宗似乎是要同時解決這些問題。
為了迎合蒙古人,他對金朝西南的臨洮路發動了進攻,這次戰争為黨項人提供了洗雪原來在領土問題上的宿怨舊仇的機會。
1214年之後,在蒙古人步步緊逼的強大壓力面前,女真人将都城從燕京(北京)向南移到了沐京(開封),能否控制臨洮,這時就成了生死攸關的重大問題。
由于宋朝停止了向金朝的歲賜,女真人在财政上也已經瀕臨絕境,對于被困在河南的女真人來說,他們陝西的領土就成了食物、人力和馬匹的重要供給地。
1214年末,一支得到西夏支持的起義軍使蘭州也陷入了戰火之中,這一事件嚴重損害了金朝多年來對這一地區的統治。
不僅如此,黨項朝廷在1214年還開始與四川的宋朝地方政府進行談判,建議雙方聯手進攻金朝的西部領土。
西夏與宋朝談判一直持續到了1221年,但是實際達成的協議卻隻有1220年的一次流産的聯合行動。
[117]1216年下半年,西夏為蒙古軍隊借道,允許他們穿過鄂爾多斯地區,進攻陝西的金朝領土,西夏還在這次戰役中為蒙古人提供援軍,但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女真人也隻能投入一支軍隊與西夏軍隊作戰。
[118] 對于西夏來說,對金的戰争不僅在政治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在經濟上也等于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在西夏朝廷裡,反對抗金戰争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但是一次次的和平嘗試都沒有取得多少成效。
盡管在西夏内部始終存在着投靠蒙古陣營的現象,但是有一點很清楚,朝野輿論對聯合蒙古人的政策一直都持鄙視的态度。
在1217年冬季或1218年初,一支蒙古軍隊逼近了西夏首都,他們很可能是要迫使黨項人履行早先的承諾,支持成吉思汗經略中亞、攻打花剌子模的軍事行動,當然他們也可能是要對黨項人拒絕提供幫助的行為進行懲罰。
雖然還不清楚實際上是否發生過戰鬥,但是黨項人拒絕了蒙古人的命令,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
而且在這次事件中,一位叫做阿沙敢不的人還因為敢于公然藐視大汗的權威,而聲名大振。
[119] 1219年,成吉思汗将木華黎留下來負責中國北方的行動,自己親自率軍遠征中亞。
這樣一來,他對黨項人的報複行動也就相應地延緩到了遠征之後。
在蒙古大軍出征中亞期間,西夏與金的戰争一點也沒有緩和的迹象。
後來到了1223年,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木華黎死于本年三月之後,蒙古人對金和西夏的壓力暫時緩解了。
年底,神宗将帝位讓給了次子嵬名德旺(獻宗,1223&mdash1226年在位)。
在此前後,金朝的統治者也是一位新即位的皇帝。
1224年下半年,西夏、金開始和談,以結束戰争。
1225年九月,達成正式和約,确立兩國為兄弟國關系,金為兄,西夏為弟,雙方各自保持本國封号。
緊接着,又通過會談解決了關于禮儀、邊界榷場等一系列存在争端的問題。
[120]西夏、金和約顯然是一個與傳統相背離的條約,盡管短命,但它标志着西夏外交取得的輝煌勝利。
關于成吉思汗對西夏的最後一次戰争以及他的死亡,有關記載非常零亂,而且細節抵悟也很多。
但是對于出兵的時間,大多數記載都是一緻的,即成吉思汗在1225年冬季發兵,1226年春季入侵河西。
自從1219年在蒙古入侵中亞的戰役中拒不派遣援軍之後,黨項人變本加厲,拒絕向蒙古汗的宮廷提供質子,而且密謀與一些不知名的部落聯合,計劃共同抵抗蒙古人。
[121] 《蒙古秘史》中記述了一個其他記載中都沒有提到的事件:當1225年冬天向黨項領土進發時,成吉思汗在中途停下來獵取野馬,因坐騎脫缰,他被摔下來受了重傷。
這樣一來,蒙古大軍就不得不停下來,等候大汗痊愈。
為了顧全體面,成吉思汗派遣使臣通知黨項君主,要他必須就其輕慢無禮的行為作出解釋,然後成吉思汗将會根據他答複的情形,決定撤軍還是繼續入侵。
當蒙古使節來到黨項朝廷時,阿沙敢不又一次傲慢地聲稱,他完全對先前說過的那些無禮的話負責,并且更為嚣張地嘲弄了蒙古人,表示要在戰場上一分高下。
當聽到這個答複後,成吉思汗發誓要洗雪恥辱:&ldquo雖死呵也要去問他!&rdquo[122] 盡管隐藏在這些事件背後的内容我們隻能去推測,但是黨項朝廷這時似乎又一次大權旁落了,掌握朝政的不是皇帝,而是權臣。
肯定是阿沙敢不拒絕和談或妥協,才招緻了蒙古人對黨項國家進行徹底的毀滅性打擊。
蒙古軍隊首先攻克了黨項河西諸州,進而孤立了夏都。
1226年二月,黑水(Edzina)及其鄰近地區陷落。
蒙古大汗從渾垂山(或許就是祁連山)夏營地進攻肅州、甘州,大将速不台分兵經略撒裡畏吾兒和其他居住在甘州、沙州以南山區的部落(見地圖14)。
地圖14 成吉思汗入侵西夏,1226&mdash1227年 供職于蒙古人的兩位黨項官員察罕和昔裡鈴部參加了這次戰役。
當進攻肅州時,昔裡鈴部的哥哥擔任肅州守将,盡管昔裡鈴部勸說哥哥及早投降,但他還是進行了頑強抵抗,結果城破之後,除了昔裡鈴部的親族家人之外,肅州百姓盡數遭到屠殺。
[123] 無獨有偶,在攻打甘州時,察罕的父親指揮守城,與昔裡鈴部一樣,察罕也試圖勸說弟弟和父親投降,以避免遭受與肅州同樣的命運。
但是忠于職守的守将殺了察罕的父親和弟弟,拒絕投降。
然而,甘州被攻破之後,察罕憑借自己的崇高聲望和為了蒙古的事業的不遺餘力挽救了該城百姓,最後隻處決了拒不投降的36人。
[124] 蒙古軍主力在秋天揮師東南,直逼西涼府(涼州)。
涼州是一座非常重要的中心城市,守将斡紮箦是斡道沖的後代。
在進行了短暫的抵抗之後,斡紮箦就舉城投降了蒙古,溯羅、河羅等地也紛紛仿效。
[125] 攻略河西之後,成吉思汗繼續向前挺進,渡過黃河,順流直指東北,進抵靈州。
這時黨項皇帝獻宗已因驚懼而死。
獻宗去世時隻有45歲,帝位由倒黴的嵬名睍繼承,他是獻宗的近親。
十一月,當蒙古軍隊包圍靈州時,黨項人派出最後一名使節前往金廷,請求女真人停止聘使往來。
嵬名氏指揮一支黨項大軍向西南開拔,以解靈州之圍。
成吉思汗匆匆渡過封凍的黃河,與前來解圍的黨項增援部隊遭遇,在冰天雪地的戰鬥中打敗了增援部隊。
在這年十二月,耶律楚材目睹了靈州的陷落和被劫掠。
據載,城破之後,&ldquo諸将争取子女玉帛,楚材獨收遺書及大黃藥材&rdquo[126]。
攻克靈州之後,成吉思汗将營帳紮在了鹽州川。
後來,成吉思汗留下一支部隊包圍夏都,而他本人則轉而向南,再次渡過黃河,向西方攻略,經臨洮向積石州挺進。
1227年春,蒙古大汗橫掃臨洮,征服了臨洮大部分地區。
此後,在六盤山停下來&ldquo避暑&rdquo[127],成吉思汗本來就已染疾,他很可能就是死在了這裡。
對中興府的圍攻持續了六個月。
1227年六月,被困的黨項君主絕望地與蒙古人協議投降。
蒙古人一直隐瞞着成吉思汗的死訊,當黨項君主根據議定的投降條款出現在城頭時,他們突然宣布了大汗的死訊,并立即殺死了黨項君主,洗劫了中興府。
察罕努力使中興府避免了全面屠殺命運,營救了四處潰散的幸存者。
[128] 據說蒙古人處理黨項皇室的做法和對中興府居民的異乎尋常的大屠殺,是事出有因的。
這種做法&ldquo意味着要為成吉思汗來世提供一支可觀的衛隊&rdquo,這樣做的結果,敵對國王的&ldquo德行&rdquo就會轉化為一種服務于死去的大汗,并對他大有助益的保護性的精靈。
[129] 盡管西夏遭到了徹底的蹂躏,但是許多黨項人在西夏滅亡後還是活了下來,并繼續在元朝供職。
作為色目人(西域和中亞人),黨項人享有比女真人和契丹人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特權,就更不用說漢人了。
[130]一些小規模的黨項群落避居到了中原中部地區(河北和安徽),直到明朝末年,他們顯然還在繼續使用本民族的文字。
黨項皇室的支系也逃離了原居地,遷徙到了四川西部、西藏北部等地,甚至可能到了印度東北部地區。
在這些地方,他們或是成了當地的世俗統治者,或是擔任了佛教社團的首領。
[131] 從黨項人的先祖拓跋氏到蒙古時代之後黨項人的種種行迹,在傳說和曆史記載中,西夏的締造者們為後世留下了紛繁複雜的曆史遺産,到現在為止,這筆遺産還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了解和評介。
幸運的是,考古發現為了解西夏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獻和其他實物資料,較之契丹或女真的資料,黨
[90]崇宗及其繼承人利用對廷臣的任命讓兩個集團疲于相互攻讦。
聯姻關系這時顯然也是處在嚴格控制之下。
1105年,皇帝與遼朝公主結姻,但是史料中沒有記載遼公主和仁宗之母(漢人曹妃)究竟是誰當了皇後。
在黨項與其宿敵宋朝的鬥争中,一直得到遼朝的堅定支持,出于感謝,黨項皇室與契丹人發展了一種密切的關系,甚至當形勢已十分明朗,保持與契丹間的親密關系的基礎已經不複存在時,黨項人還繼續幫助遼朝的末代皇帝逃脫女真的追襲。
據稱,崇宗的契丹妻子和她的兒子是在契丹皇帝被女真追擊者抓獲之後,于1125年因傷恸過度而死的。
[91] 根據相當晚出的資料(即19世紀時吳廣成所著《西夏書事》)記載,崇宗在他統治的倒數第二年(1138年),最終将宋朝降官任得敬之女冊立為皇後。
任得敬後來曾任國相,掌握西夏朝政達二十年之久,最後,他還試圖在西夏的東部地區創立自己的政權。
就12世紀的西夏曆史而言,任得敬的經曆确實是非常突出的事件之一,但是這件事是由吳廣成記述的,缺乏早期史料的佐證。
據載,使任得敬得以掌握朝廷大權的那位女兒最初是皇妃,後來被立為皇後,不久又成了皇太後,但她在其他的史料中沒有被提到過。
可是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雖然客觀環境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将任得敬獨擅大權的情形與11世紀時他的前輩梁氏相比,兩者還是不乏相似之處。
1139年六月,崇宗去世,時年53歲。
帝位由他的兒子、16歲的嵬名仁孝繼承(廟号仁宗),仁宗的統治也長達半個多世紀。
這兩個長期在位的皇帝最終使西夏皇室的統治得以穩定。
仁宗繼位之後,尊其母曹氏為&ldquo國母&rdquo,并指定罔氏為皇後。
罔氏出自一個門第高貴的黨項氏族。
[92] 在仁宗繼位前的三四十年間,中國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區戰禍頻仍,災害不斷,所以在仁宗統治的初年,就面臨着起義造反和盜匪遍地的嚴峻局面。
據吳廣成記載(這些記載同樣也沒有其他資料證實),1140年,一群心懷不滿的契丹流亡者在李(或蕭)合達的率領下起而造反。
在當年冬天被鎮壓之前,造反者曾包圍了靈州。
1142&mdash1143年,饑荒和地震又引發了夏州和興州附近地區的嚴重叛亂。
仁宗頒布了免稅赈濟的措施,在鎮壓李合達、平定部落起義的過程中,仁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的漢族将軍任得敬。
據記載,仁宗本來要授予任得敬以宮廷的職務,但是在他的顧問、多疑的嵬名仁忠的勸說下,還是将任得敬外派靈州統軍,從而将他排斥在了宮廷之外。
[93] 緊接着仁宗在1144年又将儒學機構引入了政府之中。
首先,他下诏在全國設置學校,其次又在宮禁中為7&mdash15歲的皇室子孫開設了小學。
另一所學校是在1145年創建的&ldquo大漢太學&rdquo。
儒家的祭禮正式實行,并發布命令廣建廟宇,在全國各地普遍實行釋奠禮。
1147年,還開始實施了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策舉制度。
[94]雖然從其他史料中得知,西夏是承認考試學銜的,但是在黨項法律中,還沒有發現有關這種作為補充官員手段的考試制度的論述,相反卻有許多專門規定官位繼承問題的條款,這表明,官職的世襲可能仍然是一條更常見的入仕途徑。
最後,仁宗在1148年設立了内學,&ldquo選名儒主之&rdquo,可是在宋史的簡短記述中,沒有留下關于内學具體内容的記載。
在探讨黨項實施這些措施的動機時,必須要考慮到黨項的新的東鄰&mdash&mdash金朝在這時的崛起。
12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女真統治者也采取了類似的措施。
金朝這時已經通過戰争和外交手段,在東亞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就金朝而言,采取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創建一個漢族風格的宮廷和官僚機構,以與自己已經獲得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相稱。
黨項使臣每年都要前往金廷,他們對女真的活動肯定是非常清楚的,反之亦然。
《宋史》的記載時有錯誤,如果《宋史》所載年代正确的話,那麼黨項的改革要比女真早5&mdash10年的時間:例如金統治者完顔亮(1149&mdash1161年在位)下诏修築孔廟是在1156年,比黨項人建孔廟整整晚了十年。
[95]黨項統治者提倡儒教,很可能是出于對國内情況的考慮。
具體地說,興州的具有影響力的&ldquo儒家&rdquo信徒的發展壯大,對于更合理化、更儀式化的皇帝特權典儀的信奉以及官僚政治程序的需要;官僚政治是黨項統治者用來反對在黨項政權中已露端倪的柔弱、腐敗的傾向,反對軍事精英的根深蒂固的影響的鬥争武器。
任得敬其人就是軍事精英的代表人物。
事實表明,嵬名察哥充當了任得敬在軍隊首腦中的保護人,通過察哥的幫助,任得敬才在首都謀得了一席之地。
正如我們所見,任得敬的努力最初遭到了嵬名仁忠的反對,據傳說,在仁忠去世之後,任得敬以賄賂的手段進入了宮廷,并得到了尚書令的職務。
不久,他就成了中書令&mdash&mdash雖然任得敬擔任中書令到底有多長時間,中書令一職在西夏職責如何,目前都還不很清楚。
1156年,嵬名察哥死後,任得敬大權獨攬,不僅對自己的戚屬委以官職,而且對誣蔑自己的人進行鎮壓。
[96] 《宋史》确指任得敬在1160年得到了由黨項君主冊封的楚王的稱号。
就目前所知,他是由西夏統治者冊封的惟一的一位漢人。
一般說來,隻有功勳卓著的黨項皇室子孫才有資格得到這種榮譽,所以對許多朝臣來說,這件事不僅是對西夏慣例的違犯,而且對西夏政權也是一種危險的僭越行為。
據說,這位國相在1160年末宣稱,新建立的學校,諸如百無一用的漢學之類,與西夏社會根本不相适應,而且為供奉學者浪費了本來就很貧乏的資财。
學者和僧人是仁宗最密切的夥伴,對他們的這種攻擊仁宗反應如何,尚不得而知,但是西夏的學校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這說明任得敬顯然遭到了挫敗。
1161年,皇帝進一步設立了翰林院,以編修西夏實錄。
翰林院是一個内廷機構,它與禦史台和學校一起,形成了與國相抗衡的中心;而由國相控制的中書和樞密衙署,則在1162年移徙到了内廷之外。
[97] 1161&mdash1162年,西夏開始卷入金、宋戰争。
四川的宋朝地方當局曾請求黨項人幫助他們打擊女真,但是沒有成功,與此同時,西夏軍隊還短期地占領了他們聲稱屬于自己的陝西境内的宋、金領土。
任得敬這時掌握着黨項軍隊,而且他後來又謀求四川的宋朝官員支持他個人的計劃,所以有理由認為,任得敬參與了這些活動。
從1165年到1170年,這位國相殚精竭慮,以靈州和翔慶附近的地區作為指揮中心,努力要在陝西北部和鄂爾多斯地區經營一塊屬于自己的獨立領地。
任得敬還進一步插手了莊浪(西藩)部落的騷亂。
這些部落的故土位于洮河流域,不幸的是,這一地區當時正好處在劃分不明确的宋、金、夏三方交界的邊境地區。
在這次事件中發生的金、夏之間關于管轄權的争議,預示了将要在13世紀初年發生的那場使這個地區卷入動蕩漩渦的戰亂。
任得敬這時極力結交金世宗(1161&mdash1189年在位),但是并沒有成功,後者精明地避開了西夏國相暗示性的表示。
任得敬發現從金朝方面得不到支持,于是轉而與宋朝四川宣撫司交換秘密情報。
一支西夏的巡邏隊抓獲了後者派出的一名間諜,從他身上搜出了給國相的一封信,并将罪證上交了皇帝,而皇帝則将信轉交給了金朝。
[98] 在得到西夏國相背信棄義的确切證據之前,金朝統治者已從俘獲的宋朝間諜以及其他來源得到報告,說西夏在其西南部邊境地區從事可疑活動。
金廷還得知,任得敬派遣大批軍隊和役夫,在位于莊浪地區的黨項邊境基地祈安城(原積石城)修城築堡。
金世宗派官員前往調查,但是為時已晚。
不但城已建成,無法阻止,而且他們也沒有得到任何證據來确證宋&mdash夏交通的傳言。
針對金廷的調查,黨項人(即任得敬本人)保證說,築堡役兵完全屬于邊疆防禦性質,别無他圖。
[99] 皇太後任氏(即任得敬之女)死于1169年或1170年,很可能是女兒的死促使國相任得敬逼迫仁宗将西夏的東半部賜給了他,他将這塊封地命名為楚。
為了進一步得到承認,任得敬又勸說夏主上書金朝,請求金廷對任得敬加以冊封。
金世宗對此表示極不贊同,而且私下裡對夏主不能懲處不廷之臣表示非常驚訝。
世宗最後拒絕冊封任得敬,并退還了左右為難的夏使帶來的禮物,但答應派官員就此事進行調查。
這顯然是多餘的。
1170年八月,仁宗的親信秘密逮捕并處死了國相及其族人和黨羽。
西夏使團呈遞了一封仁宗緻金朝皇帝的感謝信,信中謙恭地聲稱,西夏别無所求,隻希望保持兩國間的和平,并希望位于原國相與吐蕃發生過沖突的地區的共同邊界能夠維持現狀。
[100] 關于任得敬其人,我們沒有任何可靠的資料可資利用,所以要對這一事件,尤其是對仁宗的行為作出解釋,可能是要冒一定風險的。
首先,黨項皇帝并不是專制君主,他的行為受到了部落傳統習俗的強烈制約。
表現在制度方面,輔弼大臣的特殊地位就是對皇帝權力的重要制約,尤其當輔弼大臣是皇帝配偶的家族的成員時,他的地位就更為重要。
在吐蕃人和回鹘人中,國相都掌握着重要的權力,而吐蕃、回鹘模式對黨項政權的影響則是無可置疑的。
[101] 另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仁宗作為首位不是在戰場上成長起來的黨項皇帝,他沒能培養出與軍隊之間親密的個人聯系。
相反,仁宗最初将軍權授予了叔叔嵬名察哥,後來又交給了任得敬。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這一措施都帶來了很大的便利,而且從軍事的觀點來看,也不失為一種成功的安排。
但是一旦需要時,皇帝就不得不從另外的途徑尋求支持,而且還不能與軍隊發生正面沖突。
仁宗顯然是在教育和文化機構中找到了支持自己的力量,他本人就生長在這種環境之中,并且終其一生都緻力于扶植教育、文化事業。
他為平民制定了儒教規範,并且廣泛宣傳皇帝本人就是大衆奉行的菩薩。
在漢文編年史中,絲毫也沒有提到仁宗對佛教的保護和他對&ldquo覺心&rdquo(bodhichitta)的修習,但是大量黨項資料表明仁宗所從事的佛教活動的重要性及其深遠的意義,說到底,這種活動也是每一個黨項統治者熱心從事的傳統事業。
仁宗忙于行善積德以赢得人們的擁戴,提高并炫耀自己的威望和道德權威,同時還可以在一點兒也不影響自己對宗教的虔誠的條件下,不露聲色地損害對手的名聲。
他對任得敬發動了一場意識形态領域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仁宗采用了各種手段,終于将國相逼上了叛逆謀反的道路,使其違背了作為一個獨立的統治者首先必須使自己名正的道德準則。
當仁宗的國相終于作為變節者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時,實際上就已經注定了他将要滅亡的命運;所有能夠使他克敵制勝的因素,現在都已經不複存在了。
在當時必定存在着将西夏分裂為東部漢人的鄂爾多斯政權和西部的草原河西政權的一種原動力。
這種動力深深地植根于地緣政治、文化現實之中,而并不僅僅是簡單的部落分權傾向。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與此相反的,保持領土完整的動力卻要強大得多,這一動力來源于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現實:即西夏、宋、遼(後來由金取代)三方關系模式的存在,西夏、宋、遼在歐亞大陸權力體系中互成鼎足之勢,宋和金都不允許在中國北方另外建立一個獨立的王國。
在此之前,金朝試圖通過齊或楚傀儡政權統治中國北方的失敗,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
如果說任得敬代表了西夏社會中對于改變官方政策方向不滿的保守勢力的話,仁宗的所作所為就是堅決捍衛嵬名氏統治的合法性,并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具體體現。
他的統治大體上相當于一種以半神性的佛教統治者為首的文官政體,他的權力建立在與軍事體制(即與部落貴族)妥協的基礎之上。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妥協,世襲特權才得到國家的确認,而對王權的忠誠則被大大削弱了。
[102]這些問題大多在黨項律令中都有所反映,《天盛舊改新定禁令》是在天盛(1149&mdash1170年)末年,即大約在任得敬被處死的時候發布的,這恐怕并非僅僅是一種巧合。
[103] 接替任得敬擔任國相的是斡道沖。
斡道沖其人出自一個世代在黨項宮廷中擔任史職的黨項家庭,作為一名儒士和西夏文、漢文教師,斡道沖用西夏文翻譯了《論語》,并加了注釋。
此外,他還用西夏文寫了一部關于占筮的論著&mdash&mdash對于黨項人來說,這是一個永遠都具有吸引力的題目。
這兩部著作都是斡道沖在世期間出版的,後來一直流傳到了元代。
在斡道沖去世後,仁宗給了他很高的榮譽,将他的形象畫下來,并陳列在各地的孔廟和國學裡。
[104] 仁宗這位黨項皇帝特别擅長制造輿論,而且非常善于扮演有道之君的公衆形象,在這些方面他與女真皇帝金世宗極為相似。
但是金世宗赢得了儒家的贊譽,以&ldquo小堯舜&rdquo知名于世,而夏仁宗的美名則作為佛教聖徒廣為流傳。
[105]仁宗監督和參與了從他的先輩起就已經開始進行的編輯和修訂所有佛教譯文的工作。
雖然在元代又進一步加以完善,但實際上在仁宗統治的末年,西夏文的三藏就已經完成,并在14世紀盡數付梓。
[106] 對于宗教的熱情,促使黨項皇帝進行了最有說服力和最廣泛的宣傳活動。
在仁宗統治時期,皇帝及其家庭成員,特别是他的第二個配偶羅皇後(漢人後裔),資助印制了大批最受歡迎的佛教文獻,并在各種慶典場合廣泛散施。
就佛經的印制而言,最恢宏的場面出現在1189年。
為了慶祝仁宗繼位50周年,在這一年特意用西夏文和漢文印制了10萬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和5萬部其他經典,印刷佛經成了慶祝活動的最重要的内容。
1189年是東亞地區變故頻仍的一年。
金世宗的去世和宋孝宗的讓位,都發生在這一年,所以黨項統治者有充分的理由來慷慨地表明自己對佛陀的感激之情。
盡管與女真人偶有沖突,但是在仁宗漫長的統治年代裡,大部分時間都相安無事。
從總體上來說,西夏、金朝一直保持着一種非常誠摯的關系,當然,由于經濟利益的沖突和小規模的領土争端,在他們之間也确實存在着矛盾鬥争,到了12世紀末年,矛盾變得日益激烈。
女真人指責黨項在邊市貿易中以無用的珠玉換取他們的優質絲織品&mdash&mdash這使我們想起了北宋也曾抱怨于阗使臣帶來的粗劣的玉石充斥宋朝市場,結果金朝在1172年關閉了蘭州和保安的榷場,直到1197年才重新開放。
此外,女真對于陝西邊境的越境非法貿易也極為不滿,并因此而關閉了綏德的榷場。
這樣一來,剩下的就隻有東勝和環州的邊市了。
12世紀70年代,幹旱和饑荒席卷中國北部地區,而就在同一時期,黨項在邊界的侵掠活動也日漸增加。
1178年,黨項人襲擊了麟州(這時掌握在金朝手中),從而将他們的掠奪活動推向了高潮。
1181年,女真皇帝終于重新開放了綏德的榷場,并許可黨項使臣享受在金朝首都貿易三日的特權。
[107] 1191年,一些黨項牧人因迷路而進入了鎮戎轄境,金朝邏卒驅逐了黨項人,但後來反而被西夏人俘虜。
而且黨項人又設下埋伏,殺害了前來追趕的金朝官員。
事後仁宗拒絕引渡肇事者,隻是向金朝保證,這些人已經受到了懲罰。
相對來說,這些事件确實對雙方廣泛的友好關系造成了輕微的損害。
在1189年和1193年,金世宗和夏仁宗都先後去世了。
此後,他們各自的繼承人的短暫的統治,實際上不過是内憂外患時代到來的序曲,其主要原因,就是在鐵木真(未來的成吉思汗)領導下的蒙古人的日益強大和統一。
西夏末世與蒙古的征服 當仁宗在1193年去世時,他已經70歲了,帝位由長子純佑(桓宗,1193&mdash1206年在位)繼承,時年17歲。
純佑是漢裔羅皇後所出。
對于桓宗統治期間的西夏曆史,我們幾乎一無所知,但是1205年蒙古人首次入侵西夏領土,顯然是這一時期最重大的事件。
從1206年桓宗被廢黜,到1227年西夏被成吉思汗滅亡,在這空前動蕩的年代裡,黨項皇室一直隻能勉力維持國祚不墜。
西夏最終沒有複興,既不是因為它内政的衰敗,也不是由于它天生孱弱。
如同它的更強大的鄰人一樣,西夏是被蒙古人摧毀的,蒙古這個新的草原強權的出現,毀滅性地打破了宋、金、西夏在東亞地區三足鼎立的局面。
随着篡權廢立現象在西夏曆史上第一次出現,在西夏朝廷形成了抗金和抗蒙古的集團。
從12世紀70年代以來,來自草原上的紛擾不時地影響着西夏和金朝的關系,這種情況在官方史書中也有反映。
女真人關閉西方邊境與西夏的三處榷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懷疑黨項人在邊界從事間諜活動,并且可能與位于遠在西方的哈剌契丹發生了交往。
他們認為這些行為與金朝自身的利益是相抵觸的。
[108]我們還知道,一位曾被鐵木真的父親打敗的克烈部酋長,可能于12世紀70年代在西夏避難,後來就再也沒有見到關于他的記載。
據說另一位克烈部首領在流亡途中也曾留居黨項有日,黨項人賜予他&ldquo劄阿绀孛&rdquo(JakhaGambu,大意是&ldquo顧問長老&rdquo)的榮譽頭銜,後來,他就以這個名字知名于世。
劄阿绀孛的哥哥脫斡鄰勒(王汗)是鐵木真的盟父,而且他的幾個女兒都嫁給了鐵木真的家族,所以鐵木真容忍了劄阿绀孛反複無常的不忠行為。
著名的唆魯和帖尼别吉,就是劄阿绀孛的女兒,她也是蒙哥、忽必烈和旭烈兀的母親。
劄阿绀孛顯然還将一個女兒嫁給了黨項皇帝,據說當成吉思汗最後猛攻西夏時,她的美貌打動了成吉思汗。
[109]很可能通過建立廣泛的婚姻關系,黨項統治家族的影響當時已經深入到了草原,這一判斷有助于解釋他們在蒙古帝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地位。
克烈部與西夏的關系還不止于此。
1203年,當脫斡鄰勒最終被鐵木真打敗之後,這位克烈部首領的兒子亦剌合桑昆通過額濟納逃往吐蕃東北部地區,後來又被追趕到了塔裡木盆地,最終被當地的首領殺害。
[110]雖然黨項政權顯然拒絕了克烈部逃亡者的避難請求,但是因為亦剌合桑昆逃跑時經過了黨項的地盤,這就為1205年蒙古人入侵河西提供了口實。
在入侵河西的戰争中,西夏的好幾個武裝居民點都遭到了搶劫,大批牲畜被趕走。
[111] 1206年,鐵木真宣布接受成吉思汗稱号,也就在同一年,中興府發生的政變将一位新的統治者推上了黨項王位。
桓宗被自己的堂弟嵬名安全(襄宗,1206&mdash1211年在位)廢黜,一個月之後,在囚禁中去世。
羅太後在被迫之下緻書金朝,請求金主正式冊封篡位者為西夏王。
[112]當襄宗繼位之後,羅太皇太後就在記載中消失了,估計她可能是被送進了某個荒僻的寺院。
次年,金朝失去了藩臣汪古部和西北邊疆地區由部落混合組成的邊界守衛者(Juyin,漢文&ldquo乣&rdquo),兀剌海城堡附近的地區也遭到了蒙古人的掠奪。
[113]蒙古人現在可以毫無顧忌地入侵山西和鄂爾多斯地區了。
掠奪兀剌海的蒙古人直到1208年春天才收兵撤退。
在這期間,西夏連續派遣使節前往金朝首都,他們很可能是尋求與金朝建立聯合戰線,以抵抗蒙古人的入侵。
但是對于兩國來說,不幸的是金章宗恰恰在這年冬天去世了,章宗身後無嗣,帝位由他的一位昏懦無能的戚屬(在曆史上以衛紹王知名,1213年被黜)繼承。
衛紹王拒絕與黨項人合作,據說,他聲稱:&ldquo敵人相攻,中國之福,何患焉?&rdquo[114]無論實際上發生過什麼事情,黨項與女真的關系從此迅速惡化。
1209年秋天,在接受了高昌回鹘的自願歸降之後,成吉思汗對西夏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入侵。
蒙古人經由&ldquo黑水城北和兀剌海城西&rdquo進入河西,打敗了由西夏皇子率領的一支軍隊,并俘虜了西夏的副元帥。
接着,進逼并攻克了兀剌海城,西夏守将投降,西夏太傅西壁訛答也成了蒙古人的階下囚。
從兀剌海起,蒙古軍隊轉而南下,向位于中興府以西、起着拱衛京師作用的克夷門發起進攻。
克夷門是阿拉善的一處險關要隘,蒙古軍隊在這裡遭到由另一位西夏皇子率領的守軍的頑強抵抗。
最後,蒙古人終于打敗了守軍,并擒獲了夏軍的統帥,進而包圍了西夏都城(見地圖13)。
地圖13 蒙古軍第一次入侵西夏,1209年 在圍攻中興府的戰役中,蒙古人使用了古代的水攻之計,引黃河水灌中興府。
但是由于堤圍潰決,反而淹沒了蒙古軍隊的營地,所以他們被迫解圍撤軍。
但是在撤軍之前,蒙古人先派遣被俘的西壁訛答代表他們入城談判,與西夏訂立了城下之盟。
1210年,黨項君主名義上臣服了成吉思汗,除了貢獻大批駱駝、鷹隼和紡織品之外,還被迫向蒙古首領納女請和。
[115] 與西夏的城下之盟,使成吉思汗在進攻金朝之前确保了自己西翼的安全。
此後不久,黨項人就開始掠奪金朝邊境的州縣,西夏的入侵使這兩個鄰國間的外交往來大為衰退,到1212年之後,兩國之間就完全斷絕了來往。
1212年,黨項皇帝不明不白地死了,族子嵬名遵顼(神宗,1211&mdash1223年在位,死于1226年)代而為帝。
在黨項皇族子弟中,遵顼是最早獲得西夏&ldquo進士&rdquo殊榮的一位,他當然首先是要站在自己階層的立場。
[116] 如何處理與蒙古人的關系,是否放棄與金朝長期的聯盟關系,面對這些問題使黨項朝廷陷入混亂。
神宗似乎是要同時解決這些問題。
為了迎合蒙古人,他對金朝西南的臨洮路發動了進攻,這次戰争為黨項人提供了洗雪原來在領土問題上的宿怨舊仇的機會。
1214年之後,在蒙古人步步緊逼的強大壓力面前,女真人将都城從燕京(北京)向南移到了沐京(開封),能否控制臨洮,這時就成了生死攸關的重大問題。
由于宋朝停止了向金朝的歲賜,女真人在财政上也已經瀕臨絕境,對于被困在河南的女真人來說,他們陝西的領土就成了食物、人力和馬匹的重要供給地。
1214年末,一支得到西夏支持的起義軍使蘭州也陷入了戰火之中,這一事件嚴重損害了金朝多年來對這一地區的統治。
不僅如此,黨項朝廷在1214年還開始與四川的宋朝地方政府進行談判,建議雙方聯手進攻金朝的西部領土。
西夏與宋朝談判一直持續到了1221年,但是實際達成的協議卻隻有1220年的一次流産的聯合行動。
[117]1216年下半年,西夏為蒙古軍隊借道,允許他們穿過鄂爾多斯地區,進攻陝西的金朝領土,西夏還在這次戰役中為蒙古人提供援軍,但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女真人也隻能投入一支軍隊與西夏軍隊作戰。
[118] 對于西夏來說,對金的戰争不僅在政治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在經濟上也等于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在西夏朝廷裡,反對抗金戰争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但是一次次的和平嘗試都沒有取得多少成效。
盡管在西夏内部始終存在着投靠蒙古陣營的現象,但是有一點很清楚,朝野輿論對聯合蒙古人的政策一直都持鄙視的态度。
在1217年冬季或1218年初,一支蒙古軍隊逼近了西夏首都,他們很可能是要迫使黨項人履行早先的承諾,支持成吉思汗經略中亞、攻打花剌子模的軍事行動,當然他們也可能是要對黨項人拒絕提供幫助的行為進行懲罰。
雖然還不清楚實際上是否發生過戰鬥,但是黨項人拒絕了蒙古人的命令,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
而且在這次事件中,一位叫做阿沙敢不的人還因為敢于公然藐視大汗的權威,而聲名大振。
[119] 1219年,成吉思汗将木華黎留下來負責中國北方的行動,自己親自率軍遠征中亞。
這樣一來,他對黨項人的報複行動也就相應地延緩到了遠征之後。
在蒙古大軍出征中亞期間,西夏與金的戰争一點也沒有緩和的迹象。
後來到了1223年,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木華黎死于本年三月之後,蒙古人對金和西夏的壓力暫時緩解了。
年底,神宗将帝位讓給了次子嵬名德旺(獻宗,1223&mdash1226年在位)。
在此前後,金朝的統治者也是一位新即位的皇帝。
1224年下半年,西夏、金開始和談,以結束戰争。
1225年九月,達成正式和約,确立兩國為兄弟國關系,金為兄,西夏為弟,雙方各自保持本國封号。
緊接着,又通過會談解決了關于禮儀、邊界榷場等一系列存在争端的問題。
[120]西夏、金和約顯然是一個與傳統相背離的條約,盡管短命,但它标志着西夏外交取得的輝煌勝利。
關于成吉思汗對西夏的最後一次戰争以及他的死亡,有關記載非常零亂,而且細節抵悟也很多。
但是對于出兵的時間,大多數記載都是一緻的,即成吉思汗在1225年冬季發兵,1226年春季入侵河西。
自從1219年在蒙古入侵中亞的戰役中拒不派遣援軍之後,黨項人變本加厲,拒絕向蒙古汗的宮廷提供質子,而且密謀與一些不知名的部落聯合,計劃共同抵抗蒙古人。
[121] 《蒙古秘史》中記述了一個其他記載中都沒有提到的事件:當1225年冬天向黨項領土進發時,成吉思汗在中途停下來獵取野馬,因坐騎脫缰,他被摔下來受了重傷。
這樣一來,蒙古大軍就不得不停下來,等候大汗痊愈。
為了顧全體面,成吉思汗派遣使臣通知黨項君主,要他必須就其輕慢無禮的行為作出解釋,然後成吉思汗将會根據他答複的情形,決定撤軍還是繼續入侵。
當蒙古使節來到黨項朝廷時,阿沙敢不又一次傲慢地聲稱,他完全對先前說過的那些無禮的話負責,并且更為嚣張地嘲弄了蒙古人,表示要在戰場上一分高下。
當聽到這個答複後,成吉思汗發誓要洗雪恥辱:&ldquo雖死呵也要去問他!&rdquo[122] 盡管隐藏在這些事件背後的内容我們隻能去推測,但是黨項朝廷這時似乎又一次大權旁落了,掌握朝政的不是皇帝,而是權臣。
肯定是阿沙敢不拒絕和談或妥協,才招緻了蒙古人對黨項國家進行徹底的毀滅性打擊。
蒙古軍隊首先攻克了黨項河西諸州,進而孤立了夏都。
1226年二月,黑水(Edzina)及其鄰近地區陷落。
蒙古大汗從渾垂山(或許就是祁連山)夏營地進攻肅州、甘州,大将速不台分兵經略撒裡畏吾兒和其他居住在甘州、沙州以南山區的部落(見地圖14)。
地圖14 成吉思汗入侵西夏,1226&mdash1227年 供職于蒙古人的兩位黨項官員察罕和昔裡鈴部參加了這次戰役。
當進攻肅州時,昔裡鈴部的哥哥擔任肅州守将,盡管昔裡鈴部勸說哥哥及早投降,但他還是進行了頑強抵抗,結果城破之後,除了昔裡鈴部的親族家人之外,肅州百姓盡數遭到屠殺。
[123] 無獨有偶,在攻打甘州時,察罕的父親指揮守城,與昔裡鈴部一樣,察罕也試圖勸說弟弟和父親投降,以避免遭受與肅州同樣的命運。
但是忠于職守的守将殺了察罕的父親和弟弟,拒絕投降。
然而,甘州被攻破之後,察罕憑借自己的崇高聲望和為了蒙古的事業的不遺餘力挽救了該城百姓,最後隻處決了拒不投降的36人。
[124] 蒙古軍主力在秋天揮師東南,直逼西涼府(涼州)。
涼州是一座非常重要的中心城市,守将斡紮箦是斡道沖的後代。
在進行了短暫的抵抗之後,斡紮箦就舉城投降了蒙古,溯羅、河羅等地也紛紛仿效。
[125] 攻略河西之後,成吉思汗繼續向前挺進,渡過黃河,順流直指東北,進抵靈州。
這時黨項皇帝獻宗已因驚懼而死。
獻宗去世時隻有45歲,帝位由倒黴的嵬名睍繼承,他是獻宗的近親。
十一月,當蒙古軍隊包圍靈州時,黨項人派出最後一名使節前往金廷,請求女真人停止聘使往來。
嵬名氏指揮一支黨項大軍向西南開拔,以解靈州之圍。
成吉思汗匆匆渡過封凍的黃河,與前來解圍的黨項增援部隊遭遇,在冰天雪地的戰鬥中打敗了增援部隊。
在這年十二月,耶律楚材目睹了靈州的陷落和被劫掠。
據載,城破之後,&ldquo諸将争取子女玉帛,楚材獨收遺書及大黃藥材&rdquo[126]。
攻克靈州之後,成吉思汗将營帳紮在了鹽州川。
後來,成吉思汗留下一支部隊包圍夏都,而他本人則轉而向南,再次渡過黃河,向西方攻略,經臨洮向積石州挺進。
1227年春,蒙古大汗橫掃臨洮,征服了臨洮大部分地區。
此後,在六盤山停下來&ldquo避暑&rdquo[127],成吉思汗本來就已染疾,他很可能就是死在了這裡。
對中興府的圍攻持續了六個月。
1227年六月,被困的黨項君主絕望地與蒙古人協議投降。
蒙古人一直隐瞞着成吉思汗的死訊,當黨項君主根據議定的投降條款出現在城頭時,他們突然宣布了大汗的死訊,并立即殺死了黨項君主,洗劫了中興府。
察罕努力使中興府避免了全面屠殺命運,營救了四處潰散的幸存者。
[128] 據說蒙古人處理黨項皇室的做法和對中興府居民的異乎尋常的大屠殺,是事出有因的。
這種做法&ldquo意味着要為成吉思汗來世提供一支可觀的衛隊&rdquo,這樣做的結果,敵對國王的&ldquo德行&rdquo就會轉化為一種服務于死去的大汗,并對他大有助益的保護性的精靈。
[129] 盡管西夏遭到了徹底的蹂躏,但是許多黨項人在西夏滅亡後還是活了下來,并繼續在元朝供職。
作為色目人(西域和中亞人),黨項人享有比女真人和契丹人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特權,就更不用說漢人了。
[130]一些小規模的黨項群落避居到了中原中部地區(河北和安徽),直到明朝末年,他們顯然還在繼續使用本民族的文字。
黨項皇室的支系也逃離了原居地,遷徙到了四川西部、西藏北部等地,甚至可能到了印度東北部地區。
在這些地方,他們或是成了當地的世俗統治者,或是擔任了佛教社團的首領。
[131] 從黨項人的先祖拓跋氏到蒙古時代之後黨項人的種種行迹,在傳說和曆史記載中,西夏的締造者們為後世留下了紛繁複雜的曆史遺産,到現在為止,這筆遺産還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了解和評介。
幸運的是,考古發現為了解西夏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獻和其他實物資料,較之契丹或女真的資料,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