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女士
關燈
小
中
大
人們不該讓鏡子就那麼靜靜地懸挂在房間,就像絕不該把空白支票簿或寫下了自己不堪罪行的坦白信攤開放着一樣。
那個夏天的午後,我一直不由自主地望向在前廳挂着的長鏡。
我陷坐在客廳的沙發,角度時機都恰好,不僅可以從那面意大利式樣的鏡子裡看到對面大理石的桌台,還能縱深去看門外的花園。
一條長長的草徑在兩旁茂盛的花叢中蜿蜒前行,直到被金制鏡框的斜角截斷。
屋裡沒有别人,我一個人坐在客廳,感覺自己像是頂着草葉、趴在樹林裡的博物學家,在暗中觀察着那些最易害羞的動物&mdash&mdash獾、水獺、翠鳥,它們輕松地走來走去,渾然不覺。
那個下午的房間,也是如此,充滿了一些羞怯的生靈。
光與影、撩動的窗簾、墜落的花瓣&mdash&mdash凝神去看,又似乎什麼都沒發生。
這靜谧的老式鄉村住宅,鋪着地毯,有石質的壁爐架、嵌入式書櫥,還有紅色和金色描畫的漆櫃。
房間裡到處都是那些看不見的存在。
它們盤旋着舞過地闆,像鶴一樣腳提得高高的,邁着輕盈的步子,尾巴擺動,喙四下點啄着;又仿佛是一群褪去了周身粉紅的優雅的火烈鳥,或是一群尾翼鍍成銀色的孔雀。
空中有隐隐的光彩在浮動,好似一隻墨魚猛地把空氣噴成了紫色。
房間滿載着自己的喜怒、嫉妒和悲傷,被情緒籠罩,就像人類一樣。
屋裡的每一個瞬息都在變化。
然而,在外廳,那面鏡子如此清晰地映照着桌子、太陽花和花園小徑,一切一動不動,無可逃脫地被固定在現實的框架中。
詭異的對比&mdash&mdash這裡一直在變,那裡永遠凝固。
我忍不住在兩邊來回眺望。
天很熱,門窗都開着,屋裡持續着一種歎息聲,安靜、流動,又停止,一來一去,宛如一個人的呼吸。
可是在鏡中的世界,沒有呼吸,萬物都停在永恒的寂靜裡。
半小時前,房子的主人伊莎貝拉·泰森穿着薄薄的夏裙,挎了一隻籃子,走上那條綠草小徑,漸漸地她走出鏡子的視野,走出鏡子的鍍金框外。
她應該是去花園的深處摘花了,她似乎是想摘些那種輕巧奇特、藤葉彎彎的花朵,像老人須,或是沿着粗笨磚牆邊錯落盛開的牽牛花,這裡、那裡,冒出星星白色和紫色的花朵。
跟豎直的紫菀、硬挺的百日草,或是她自己種的、在筆挺枝幹上如一盞盞豔紅小燈般的玫瑰相比,她更喜歡開成一片、微微搖顫的牽牛花。
這種反差表明,盡管過了這麼些年,我依然不了解她:我總以為一個活到五六十歲的婦人,絕不會真的還愛小花小草做的花環和柔軟的藤蔓。
這種誤解比全然亂猜或是隻看到表面更糟&mdash&mdash它甚至很殘忍,它本身就像牽牛花一樣,在眼中所見與真實現實之間顫然搖擺。
必然有某種真實存在、有某堵确鑿的牆。
然而奇怪的是,相識雖久,可是關于伊莎貝拉,我說不出哪一面才是真正的她。
就像剛剛的牽牛花和老人須,我還是會猜錯。
說到事實,我知道她一直未嫁,知道她很富有,知道她買下了這棟房子,還親自從世界上各個偏遠角落,冒着被毒蟲叮咬和染上疾病的巨大風險,搜集到了屋裡那些地毯、椅子和漆櫃&mdash&mdash它們正神秘地沉睡在我面前。
有時我甚至覺得,我們這些在其上坐卧、寫字,小心地在其上踏足的人,還不如它們,有時候它們看上去比我們更了解她的生活。
每一隻漆櫃上都有很多小抽屜,裡面裝着信,打着蝴蝶結束成一沓,上面撒着薰衣草和玫瑰葉。
這又是一個事實&mdash&mdash如果你隻想知道事實的話&mdash&mdash伊莎貝拉認識很多人,交遊廣闊。
假如你敢大膽地拉開抽屜,去讀她收到的那些信,你會發現其中有很多感情的痕迹:為即将到來的會面雀躍,對她未能赴約的怨怪;訴說着缱绻愛慕的長信,情緒激動的嫉妒和譴責,以及最後言辭傷人的訣别。
盡管所有這些約會相談都未能修成正果&mdash&mdash她并沒結過婚&mdash&mdash但從她那戴了面具般總是不動聲色的平靜表情來看,她比那些一次交往就以婚姻公開昭告天下的人,起碼多體會過二十倍的激情和愛戀。
凝神想着伊莎貝拉,房子變得更加晦暗,更不像真實的存在,牆角黑沉沉的,桌椅的四腳好像纖細的象形文字。
忽然,眼前的映像猛地消失了&mdash&mdash連聲息都沒有了。
一團黑色的龐然大物赫然闖入鏡中,擋住了一切,它往桌上撒下一把帶大理石紋的、粉色和灰色的薄片,随即轉身離開。
整個畫面完全被破壞了,它在這一刻變得淩亂不清、莫名其妙,讓人找不着焦點。
那些薄片沒有任何意義,之後,慢慢地,某種邏輯才開始逐漸顯現,我開始用日常經驗把它們整理、歸類。
它們其實隻是信而已。
那個男人是來送信的。
那些信散落在大理石台面上,滿含着最初的光線和色彩,鮮活地凸顯在畫面中。
可是很快,它們開始被吸了進去,隐沒、融合,變成鏡中映像的一部分,同時也被賦予了鏡中世界特有的那份沉靜和不朽。
這感覺奇怪極了。
這時的它們,仿佛承載了新的内容、新的意義,分量都變得沉重,好像嵌進了桌面,需要用鑿子才能把它們撬起。
或許隻是幻覺,但它們的确看起來不再像一疊普
那個夏天的午後,我一直不由自主地望向在前廳挂着的長鏡。
我陷坐在客廳的沙發,角度時機都恰好,不僅可以從那面意大利式樣的鏡子裡看到對面大理石的桌台,還能縱深去看門外的花園。
一條長長的草徑在兩旁茂盛的花叢中蜿蜒前行,直到被金制鏡框的斜角截斷。
屋裡沒有别人,我一個人坐在客廳,感覺自己像是頂着草葉、趴在樹林裡的博物學家,在暗中觀察着那些最易害羞的動物&mdash&mdash獾、水獺、翠鳥,它們輕松地走來走去,渾然不覺。
那個下午的房間,也是如此,充滿了一些羞怯的生靈。
光與影、撩動的窗簾、墜落的花瓣&mdash&mdash凝神去看,又似乎什麼都沒發生。
這靜谧的老式鄉村住宅,鋪着地毯,有石質的壁爐架、嵌入式書櫥,還有紅色和金色描畫的漆櫃。
房間裡到處都是那些看不見的存在。
它們盤旋着舞過地闆,像鶴一樣腳提得高高的,邁着輕盈的步子,尾巴擺動,喙四下點啄着;又仿佛是一群褪去了周身粉紅的優雅的火烈鳥,或是一群尾翼鍍成銀色的孔雀。
空中有隐隐的光彩在浮動,好似一隻墨魚猛地把空氣噴成了紫色。
房間滿載着自己的喜怒、嫉妒和悲傷,被情緒籠罩,就像人類一樣。
屋裡的每一個瞬息都在變化。
然而,在外廳,那面鏡子如此清晰地映照着桌子、太陽花和花園小徑,一切一動不動,無可逃脫地被固定在現實的框架中。
詭異的對比&mdash&mdash這裡一直在變,那裡永遠凝固。
我忍不住在兩邊來回眺望。
天很熱,門窗都開着,屋裡持續着一種歎息聲,安靜、流動,又停止,一來一去,宛如一個人的呼吸。
可是在鏡中的世界,沒有呼吸,萬物都停在永恒的寂靜裡。
半小時前,房子的主人伊莎貝拉·泰森穿着薄薄的夏裙,挎了一隻籃子,走上那條綠草小徑,漸漸地她走出鏡子的視野,走出鏡子的鍍金框外。
她應該是去花園的深處摘花了,她似乎是想摘些那種輕巧奇特、藤葉彎彎的花朵,像老人須,或是沿着粗笨磚牆邊錯落盛開的牽牛花,這裡、那裡,冒出星星白色和紫色的花朵。
跟豎直的紫菀、硬挺的百日草,或是她自己種的、在筆挺枝幹上如一盞盞豔紅小燈般的玫瑰相比,她更喜歡開成一片、微微搖顫的牽牛花。
這種反差表明,盡管過了這麼些年,我依然不了解她:我總以為一個活到五六十歲的婦人,絕不會真的還愛小花小草做的花環和柔軟的藤蔓。
這種誤解比全然亂猜或是隻看到表面更糟&mdash&mdash它甚至很殘忍,它本身就像牽牛花一樣,在眼中所見與真實現實之間顫然搖擺。
必然有某種真實存在、有某堵确鑿的牆。
然而奇怪的是,相識雖久,可是關于伊莎貝拉,我說不出哪一面才是真正的她。
就像剛剛的牽牛花和老人須,我還是會猜錯。
說到事實,我知道她一直未嫁,知道她很富有,知道她買下了這棟房子,還親自從世界上各個偏遠角落,冒着被毒蟲叮咬和染上疾病的巨大風險,搜集到了屋裡那些地毯、椅子和漆櫃&mdash&mdash它們正神秘地沉睡在我面前。
有時我甚至覺得,我們這些在其上坐卧、寫字,小心地在其上踏足的人,還不如它們,有時候它們看上去比我們更了解她的生活。
每一隻漆櫃上都有很多小抽屜,裡面裝着信,打着蝴蝶結束成一沓,上面撒着薰衣草和玫瑰葉。
這又是一個事實&mdash&mdash如果你隻想知道事實的話&mdash&mdash伊莎貝拉認識很多人,交遊廣闊。
假如你敢大膽地拉開抽屜,去讀她收到的那些信,你會發現其中有很多感情的痕迹:為即将到來的會面雀躍,對她未能赴約的怨怪;訴說着缱绻愛慕的長信,情緒激動的嫉妒和譴責,以及最後言辭傷人的訣别。
盡管所有這些約會相談都未能修成正果&mdash&mdash她并沒結過婚&mdash&mdash但從她那戴了面具般總是不動聲色的平靜表情來看,她比那些一次交往就以婚姻公開昭告天下的人,起碼多體會過二十倍的激情和愛戀。
凝神想着伊莎貝拉,房子變得更加晦暗,更不像真實的存在,牆角黑沉沉的,桌椅的四腳好像纖細的象形文字。
忽然,眼前的映像猛地消失了&mdash&mdash連聲息都沒有了。
一團黑色的龐然大物赫然闖入鏡中,擋住了一切,它往桌上撒下一把帶大理石紋的、粉色和灰色的薄片,随即轉身離開。
整個畫面完全被破壞了,它在這一刻變得淩亂不清、莫名其妙,讓人找不着焦點。
那些薄片沒有任何意義,之後,慢慢地,某種邏輯才開始逐漸顯現,我開始用日常經驗把它們整理、歸類。
它們其實隻是信而已。
那個男人是來送信的。
那些信散落在大理石台面上,滿含着最初的光線和色彩,鮮活地凸顯在畫面中。
可是很快,它們開始被吸了進去,隐沒、融合,變成鏡中映像的一部分,同時也被賦予了鏡中世界特有的那份沉靜和不朽。
這感覺奇怪極了。
這時的它們,仿佛承載了新的内容、新的意義,分量都變得沉重,好像嵌進了桌面,需要用鑿子才能把它們撬起。
或許隻是幻覺,但它們的确看起來不再像一疊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