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文複制本(見下圖)才在德國國家博物館被發現。
哈維可謂生逢其時,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和維薩裡的《人體的構造》這兩本書的出版,拉開了近代自然科學革命的序幕:哥白尼的日心說動搖了西方人信奉了上千年的、被教會推崇的托勒密學說;曾被視為權威的蓋侖的血液運動的理論也因《人體的構造》的發表而遇到了挑戰。
●哥白尼(NicolausCopernlcus,1473&mdash1543) 1543年,比利時醫生和解剖學家安德烈·維薩裡(AndreasVesalius,1514&mdash1564)發表了《人體的構造》,指出了蓋侖解剖學中的錯誤,完成了對骨骼、肌腱、神經等幾大系統的描述。
為以後發現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
下圖是第一版《人體的構造》著作中史蒂芬·卡爾卡(StephenCalcar)雕刻的維薩裡版畫。
《人體的構造》是解剖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它首次比較精确地描繪了人體結構,書中的插圖及内容被後人多次複制引用。
●圖是人體的肌肉結構圖,選自《人體的構造》。
*** 這本書的發表引起了當時的解剖學家和醫生們的震驚,也因違反了當時流行的對人體結構的認識,引起教會的極大不滿,維薩裡被迫離開了他執教的所在地威尼斯來到西班牙。
但教會的魔爪仍不肯放過他,20年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誣陷維薩裡用活人解剖,判維薩裡死罪。
由于國王出面幹預,教會才改判維薩裡往耶路撒冷朝聖,免于死罪。
在歸航途中,艦船遇險,年僅50歲的維薩裡不幸身亡。
*** 中世紀許多藝術家熱衷于人體解剖。
意大利著名畫家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mdash1519)曾解剖過30個不同年齡的男性和女性的屍體,其中10具屍體用于研究靜脈。
他認為血液對人體起着新陳代謝的作用。
他繪制了冠狀動脈及其走向,但是沒有正确認識到分隔心髒左右部分的房室隔是否有孔道的問題。
●達·芬奇繪制的人體比例圖,被稱為&ldquo維特魯威風格的男子&rdquo。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标準的人體比例畫圖之一。
*** 顯然對于藝術家來說,熱衷于不登大雅之堂的解剖學,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人體之美,而這種對人體美的追求又與文藝複興後藝術旨趣的複活有關。
古希臘人向來崇尚人體的天然之美,但這種審美情趣在中世紀卻遭教會禁欲思想的抑制而長久不見天日。
随着希臘之魂的回歸,藝術家再度發現人體之美,于是服務于繪畫的解剖學成為新寵。
*** 1661年意大利生理學家馬塞羅·馬爾比基(MarcelloMalpighi,1628&mdash1694),借助改進後的顯微鏡發現了毛細血管,最先描繪毛細血管的循環。
●三種血管關系示意圖 根據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和馬爾比基發現的毛細血管網描繪的完整的血液循環圖 1676年列文虎克(AntonieVanLeeuwenhoek,1632&mdash1723)證實了毛細血管連接着動脈和靜脈。
上圖為列文虎克像(選自1695出版的著作) 至此,哈維設想的事實被證實。
完整的血液循環理論完成了。
*** 盡管哈維沒有證明毛細血管的存在,盡管不是他首次提出血液循環的思想,也不是他首先發現了靜脈瓣,但是他利用充分的證據和缜密的推理,使得血液循環理論顯得十分深刻嚴密、無可辯駁,令人信服。
徹底推翻了蓋侖的心血運行體系,開創了生理學、解剖學的新時代。
哈維的貢獻是劃時代的,他的工作标志着新的生命科學的開始,屬于發端于16世紀的科學革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關于心血系統的出色研究(以及關于動物生殖的研究),哈維成為與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人齊名的科學革命巨匠。
他的《心血運動論》一書也像《天體運行論》、《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體系的對話》、《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等著作一樣,成為科學革命時期以及整個科學史上極為重要的文獻。
***
哈維可謂生逢其時,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和維薩裡的《人體的構造》這兩本書的出版,拉開了近代自然科學革命的序幕:哥白尼的日心說動搖了西方人信奉了上千年的、被教會推崇的托勒密學說;曾被視為權威的蓋侖的血液運動的理論也因《人體的構造》的發表而遇到了挑戰。
●哥白尼(NicolausCopernlcus,1473&mdash1543) 1543年,比利時醫生和解剖學家安德烈·維薩裡(AndreasVesalius,1514&mdash1564)發表了《人體的構造》,指出了蓋侖解剖學中的錯誤,完成了對骨骼、肌腱、神經等幾大系統的描述。
為以後發現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
下圖是第一版《人體的構造》著作中史蒂芬·卡爾卡(StephenCalcar)雕刻的維薩裡版畫。
《人體的構造》是解剖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它首次比較精确地描繪了人體結構,書中的插圖及内容被後人多次複制引用。
●圖是人體的肌肉結構圖,選自《人體的構造》。
*** 這本書的發表引起了當時的解剖學家和醫生們的震驚,也因違反了當時流行的對人體結構的認識,引起教會的極大不滿,維薩裡被迫離開了他執教的所在地威尼斯來到西班牙。
但教會的魔爪仍不肯放過他,20年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誣陷維薩裡用活人解剖,判維薩裡死罪。
由于國王出面幹預,教會才改判維薩裡往耶路撒冷朝聖,免于死罪。
在歸航途中,艦船遇險,年僅50歲的維薩裡不幸身亡。
*** 中世紀許多藝術家熱衷于人體解剖。
意大利著名畫家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mdash1519)曾解剖過30個不同年齡的男性和女性的屍體,其中10具屍體用于研究靜脈。
他認為血液對人體起着新陳代謝的作用。
他繪制了冠狀動脈及其走向,但是沒有正确認識到分隔心髒左右部分的房室隔是否有孔道的問題。
●達·芬奇繪制的人體比例圖,被稱為&ldquo維特魯威風格的男子&rdquo。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标準的人體比例畫圖之一。
*** 顯然對于藝術家來說,熱衷于不登大雅之堂的解剖學,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人體之美,而這種對人體美的追求又與文藝複興後藝術旨趣的複活有關。
古希臘人向來崇尚人體的天然之美,但這種審美情趣在中世紀卻遭教會禁欲思想的抑制而長久不見天日。
随着希臘之魂的回歸,藝術家再度發現人體之美,于是服務于繪畫的解剖學成為新寵。
*** 1661年意大利生理學家馬塞羅·馬爾比基(MarcelloMalpighi,1628&mdash1694),借助改進後的顯微鏡發現了毛細血管,最先描繪毛細血管的循環。
●三種血管關系示意圖 根據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和馬爾比基發現的毛細血管網描繪的完整的血液循環圖 1676年列文虎克(AntonieVanLeeuwenhoek,1632&mdash1723)證實了毛細血管連接着動脈和靜脈。
上圖為列文虎克像(選自1695出版的著作) 至此,哈維設想的事實被證實。
完整的血液循環理論完成了。
*** 盡管哈維沒有證明毛細血管的存在,盡管不是他首次提出血液循環的思想,也不是他首先發現了靜脈瓣,但是他利用充分的證據和缜密的推理,使得血液循環理論顯得十分深刻嚴密、無可辯駁,令人信服。
徹底推翻了蓋侖的心血運行體系,開創了生理學、解剖學的新時代。
哈維的貢獻是劃時代的,他的工作标志着新的生命科學的開始,屬于發端于16世紀的科學革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關于心血系統的出色研究(以及關于動物生殖的研究),哈維成為與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人齊名的科學革命巨匠。
他的《心血運動論》一書也像《天體運行論》、《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體系的對話》、《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等著作一樣,成為科學革命時期以及整個科學史上極為重要的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