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脈搏是由血管運動引起的,而且血管連通心髒;認為原生的熱能是生命的基本條件,當熱能消失時,人也就死亡了。
為了将熱量維持在穩定的水平,人就必須通過器官來呼吸,通過血液進行循環,但是他對靜脈和動脈未加區别。
●希臘科斯島港口的希波克拉底雕像(正中間),據說科斯島是其出生地 ●科斯島上的希波克拉底之樹,大理石基座上刻有希波克拉底誓言&mdash&mdash建立了高度的醫生職業行為标準。
*** 愛琴海的科斯島上至今仍聳立着一棵巨大的希波克拉底之樹,據說從公元前5世紀末開始,當地有志于醫學的年輕人都要在這棵樹下舉行醫學入門儀式,念誦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 四體液病理學說認為:人體内含有多種不同的液體,某種體液過多或不足都會引起疾病。
因此,包括&ldquo醫學之父&rdquo希波克拉底在内的許多古希臘醫生都采用放血療法。
到中世紀,&ldquo放血療法&rdquo仍在盛行。
持續經曆了中世紀、文藝複興時期、啟蒙運動時期,延續到第二次工業革命。
中世紀的澡堂工和理發師除幹自己的本行外,還施行一些受當時醫生鄙視的外科小手術,如放血療法。
現代發廊門口紅白相間的立柱,即代表了白色的繃帶和紅色的血。
上圖顯示的是病人接受放血療法。
古希臘著名學者、哲學家亞裡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mdash前322)被譽為僅次于神的權威。
他首次提出,血是在肝髒裡由食物轉化而來的,并通過血管送往全身,在通過大腦的地方冷卻下來。
他還認為人體血管内充滿着空氣。
●圖是陳列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博物館的亞裡士多德半身雕像 ●在這幅18世紀的版畫中,亞裡士多德(左一)一邊專注地觀察動物,一邊做筆記或者畫圖。
古希臘醫生、解剖學創始人赫羅菲拉斯(Herophilus,活躍于前300&mdash前250)著有《論解剖學》等,在解剖人體時最早發現了血管,并第一個區别了動脈和靜脈:動脈有搏動,靜脈沒有搏動。
比希波克拉底前進了一步。
赫羅菲拉斯曾用滴漏測量單位時間内人的脈搏的次數,但他沒有将脈博和心跳聯系起來。
右圖是赫羅菲拉斯用過的滴漏。
●據說埃拉西斯特拉圖斯最先注意到用脈博甄測謊言。
傳說當時王子安條克一世(AtlochusⅠSoter)與剛同國王尼科特(Nlcator)結婚不久的年輕漂亮的王後斯瑞爾德娜愛斯(Stratonlce)(右)墜入了愛河。
王子變得消瘦而憔悴,國王以為王子得了可怕的疾病。
圖是埃拉西斯特拉圖斯一邊與王子談論王後的美德一邊為他把脈,之後,告訴國王王子沒有生病,隻是試圖隐藏對王後的強烈感情。
古希臘埃拉西斯特拉圖斯(Erasistratus,約前304&mdash前205)認為身體裡任何組織都由靜脈、動脈和神經為其服務;認為神經是空心的,輸送&ldquo強健有力的精神”動脈輸送一種稱為&ldquo生氣和活力&rdquo的氣;靜脈則從心髒輸送血液;第一個精确地描述心髒的半月瓣、三尖瓣和二尖瓣等結構。
古羅馬醫學家蓋侖提出了血液運動的理論。
他認為動脈輸送的是血液而不是氣,神經來源于大腦。
把心髒分為兩半的中隔上有人們肉眼看不見的小孔,血液穿流過這些小孔,從心髒右側到心髒左側,再流經肺部。
他也錯誤地認為血液源源不斷地在肝髒中産生,在流經全身的過程中一部分轉變成組織成分,另一部分蒸發了。
此後的1000多年裡,人們都把他這種血液理論奉為真理。
●阿納尼大教堂天花闆壁畫中的蓋侖(ClaudiusGalen,約129&mdash200)畫像 13世紀,波斯醫生伊本·安納菲斯(IbnalNafis,1213&mdash1288)第一個提出血液從右心室經過肺部流向左心室的肺循環理論。
對蓋侖的血液運動理論進行了積極的批判:安納菲斯發現心髒左右心室之間的隔膜上沒有蓋侖所設想的那種孔道,血液不可能從右心室直接流至左心室。
遺憾的是他的學說在當時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被淹沒了700多年,直至1925年他的論
為了将熱量維持在穩定的水平,人就必須通過器官來呼吸,通過血液進行循環,但是他對靜脈和動脈未加區别。
●希臘科斯島港口的希波克拉底雕像(正中間),據說科斯島是其出生地 ●科斯島上的希波克拉底之樹,大理石基座上刻有希波克拉底誓言&mdash&mdash建立了高度的醫生職業行為标準。
*** 愛琴海的科斯島上至今仍聳立着一棵巨大的希波克拉底之樹,據說從公元前5世紀末開始,當地有志于醫學的年輕人都要在這棵樹下舉行醫學入門儀式,念誦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 四體液病理學說認為:人體内含有多種不同的液體,某種體液過多或不足都會引起疾病。
因此,包括&ldquo醫學之父&rdquo希波克拉底在内的許多古希臘醫生都采用放血療法。
到中世紀,&ldquo放血療法&rdquo仍在盛行。
持續經曆了中世紀、文藝複興時期、啟蒙運動時期,延續到第二次工業革命。
中世紀的澡堂工和理發師除幹自己的本行外,還施行一些受當時醫生鄙視的外科小手術,如放血療法。
現代發廊門口紅白相間的立柱,即代表了白色的繃帶和紅色的血。
上圖顯示的是病人接受放血療法。
古希臘著名學者、哲學家亞裡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mdash前322)被譽為僅次于神的權威。
他首次提出,血是在肝髒裡由食物轉化而來的,并通過血管送往全身,在通過大腦的地方冷卻下來。
他還認為人體血管内充滿着空氣。
●圖是陳列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博物館的亞裡士多德半身雕像 ●在這幅18世紀的版畫中,亞裡士多德(左一)一邊專注地觀察動物,一邊做筆記或者畫圖。
古希臘醫生、解剖學創始人赫羅菲拉斯(Herophilus,活躍于前300&mdash前250)著有《論解剖學》等,在解剖人體時最早發現了血管,并第一個區别了動脈和靜脈:動脈有搏動,靜脈沒有搏動。
比希波克拉底前進了一步。
赫羅菲拉斯曾用滴漏測量單位時間内人的脈搏的次數,但他沒有将脈博和心跳聯系起來。
右圖是赫羅菲拉斯用過的滴漏。
●據說埃拉西斯特拉圖斯最先注意到用脈博甄測謊言。
傳說當時王子安條克一世(AtlochusⅠSoter)與剛同國王尼科特(Nlcator)結婚不久的年輕漂亮的王後斯瑞爾德娜愛斯(Stratonlce)(右)墜入了愛河。
王子變得消瘦而憔悴,國王以為王子得了可怕的疾病。
圖是埃拉西斯特拉圖斯一邊與王子談論王後的美德一邊為他把脈,之後,告訴國王王子沒有生病,隻是試圖隐藏對王後的強烈感情。
古希臘埃拉西斯特拉圖斯(Erasistratus,約前304&mdash前205)認為身體裡任何組織都由靜脈、動脈和神經為其服務;認為神經是空心的,輸送&ldquo強健有力的精神”動脈輸送一種稱為&ldquo生氣和活力&rdquo的氣;靜脈則從心髒輸送血液;第一個精确地描述心髒的半月瓣、三尖瓣和二尖瓣等結構。
古羅馬醫學家蓋侖提出了血液運動的理論。
他認為動脈輸送的是血液而不是氣,神經來源于大腦。
把心髒分為兩半的中隔上有人們肉眼看不見的小孔,血液穿流過這些小孔,從心髒右側到心髒左側,再流經肺部。
他也錯誤地認為血液源源不斷地在肝髒中産生,在流經全身的過程中一部分轉變成組織成分,另一部分蒸發了。
此後的1000多年裡,人們都把他這種血液理論奉為真理。
●阿納尼大教堂天花闆壁畫中的蓋侖(ClaudiusGalen,約129&mdash200)畫像 13世紀,波斯醫生伊本·安納菲斯(IbnalNafis,1213&mdash1288)第一個提出血液從右心室經過肺部流向左心室的肺循環理論。
對蓋侖的血液運動理論進行了積極的批判:安納菲斯發現心髒左右心室之間的隔膜上沒有蓋侖所設想的那種孔道,血液不可能從右心室直接流至左心室。
遺憾的是他的學說在當時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被淹沒了700多年,直至1925年他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