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命之超驗
關燈
小
中
大
式,而且充斥各種形式的、永不停息的流動。
由于這種原則性的本質對立,生命根本就無法進入這一形式,它不得不超越各種已經獲得的形象,立即尋找另外一種形式。
借助于該形式,這種遊戲會純粹作為必要的形象以及必然不滿足于該形象的對立面重複出現。
它既然是生命,那就需要形式;它既然是生命,那就需要比形式更多的東西。
生命有這樣一個矛盾:它隻能在形式當中找到一席之地,但又無法在形式當中找到立錐之地,因此,它既超越,又打破構成生命的任何一種形式。
這種生命作為矛盾,确實僅僅出現在合乎邏輯的反省中。
對于這種反省來說,單個形式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現實的或者想象的固定形體,是一種斷斷續續的,除其他形式之外與動蕩、流動和超越在概念上對立的形式。
直接經曆過的生命就是成型和超越的統一體,是對現有形式的徹底超越,即在個别瞬間打破當時存在的形式&mdash&mdash這種生命越來越成為那樣一種在自己當時命中注定的、來自于本身的形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生命。
隻要看到精神生命的内容,這種生命就有個盡頭,因而也就會畫地為牢;這樣一來,精神生命也就會由這些現在具有生命形式的想象内容組合而成。
然而,這一過程要超過這些内容,也要超越自我。
我們想象、感受和希望各種事情&mdash&mdash這都是些被牢牢限定的内容。
這是一種現在隻能認識到的、合乎邏輯的東西,是一種原則上完全确定的和可以解釋的東西。
但由于我們正在經曆這種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它也就成了另外的東西,一種不可名狀、無法解釋的東西。
對這種東西,我們在每一種這樣的生命中都可以感覺到:它比各種指定的内容更豐富,它超越各種内容,它不僅從自身出發,而且還同時從外部、從自身之外來注視各種内容,并在它成為符合邏輯的内容提要的本質時,具有各種内容。
我們既置身于這種内容之中,又超出它的範圍;在把這一内容&mdash&mdash而絕不是把所規定的東西&mdash&mdash納入生命的形式中時,我們當然也就有比這一内容更多的東西了。
因此,如果生命不僅僅是額外生命,而是多于生命時,就要求它安分守己,别超越自己所超驗的範圍。
在我們把自己說成有創造精神的地方,到處都是這種情況&mdash&mdash不隻是在更為罕見的單個力量的特殊意義上,而且也在對于所有的想象幾乎都是理所當然的意義上&mdash&mdash想象産生一種具有獨特意義的内容、一種邏輯上的一緻、某種有效性或者一種與生命對想象的生育和孕育毫不相幹的存在。
被創造物的這種獨立性并不反對想象之來自個别生命純粹的、相互排斥的創造力,這就好比因為實體後代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人,于是就會産生懷疑,認為該後代隻能來自生身父親的生殖能力,而不能來自别的生殖能力一樣。
正如生育這種獨立的、同生身父親從此以後毫不相幹的人,對于生理學的生命來說是内在的,而且所描述的也正是這種生命的特性那樣,對于精神階段的生命來說,制造一種獨立的、有意義的内容也是内在的。
我們的想象與認識、我們的價值與判斷以及它們的意義、它們實質性的理解和曆史作用全都在創造性的生命之外&mdash&mdash這恰恰就是生命獨特之處。
正如生命在其自身級别内超越自己當前所限定的形式就是額外生命一樣&mdash&mdash但這種額外生命卻是生命本身直接的、不可避免的本質&mdash&mdash它往實物内容層面,往邏輯上獨立的、再也沒有生命的意義層面的超驗,自然也就是多于生命了。
這種多于生命同超驗密不可分,它就是精神生命的本質。
這種本質僅僅意味着:生命絕非僅僅是生命&mdash&mdash雖然它也并非别的什麼東西,而作為更為廣泛、極其廣泛的概念,也就是說作為絕對生命,包括更為狹隘的意義與沒有生命的内容之間的相互對立。
人們可以直截了當地把它說成是精神生命的定義,說它在制造一種有自身意義和自身規律的東西。
生命這種自我異化,即在獨立的形式中同自身的對立,作為一種矛盾和一種不能貫徹執行的事情,隻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出現,這就是:在它的内、外之間畫上一條固定不變的界線,就好像它是兩個向各自的中心靠近的實體似的&mdash&mdash不把它理解為連續不斷的運動。
而對于該運動在各點上現有的一緻,則隻有我們表達方式的空間象征語言才能把它分解成那些相反的方向。
要是有朝一日以這些相反的方向為前提,那我們就隻能把生命視為在進入一種它感到陌生的物體時對主體的不斷超越,或者視為對一種它感到陌生的東西的生産。
但是,生命這樣做絕不會主觀化,而是要堅持它的獨立性,堅持它多于生命的存在。
異體存在的絕對性由于&ldquo世界即我的表象&rdquo這一唯心主義基本動機而遭到過分削弱,并得以介紹,成為疑難問題,由此又産生了如下後果:真正的徹底超驗是不相宜的,徒勞無益的。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種異體,這種生命所創造的或者進入其中的額外之絕對性,恰恰就是所經曆的生命的表達形式和條件,它從一開始就無異于超越自我。
十分明顯的二元論不僅同生命的統一體沒有矛盾,而且正好是它統一體的存在方式。
在作為意志的生命裡,它找到了祈禱中的一種極端的表達方式:主啊,你的意志會實現,我的卻不能。
從邏輯上講,這真使人驚奇萬分:我要的是我在同一行動中并不希望實現的東西。
這種假象将會随着這樣的認識而消失,該認識就是:生命在此正如在理論上和生産中一樣,在獨立形象的形式中超越自我,并在這種發展中像這樣保持自我,以緻使生命把賦予那種表象的意志看成了自己本來就有的意志;不管它的低級階段(這一階段往往都會保留下來,所以還把它稱為&ldquo我的&rdquo意志)在内容上同高級階段(然而這一階段是自己本來的階段,因為這個自我甚至要自願完成它)一緻或不一緻,這都無關緊要。
在這裡,在過程從一開始就把自己視為超驗過程,把超驗對象的意志看作自己最後意志的地方,超驗也許會最令人信服地作為生命的内在存在顯示出來。
人們大概可以這樣來描述現代世界觀最後的一種意圖吧。
人們從來就意識到某些現實性和價值,某些信仰對象和有效性,但這些東西在貌似被牢牢限定的空間裡并無一席之地,因為人們認為這一空間充滿了他自己直接的、向内部中心靠近的實體。
他首先采用這樣的辦法來表現意識的可靠性:把所有這些東西凝固在傳送生命的特殊人身上,把它看成是對立的明确區分,并由此出發,使它回過頭來對生命起到反作用&mdash&mdash人們當然不太清楚采用什麼方式。
評論性的解釋反對這種幼稚。
這種解釋不承認主體的彼岸,它把所有限制在局部範圍的東西都移回到主觀直接性的界限内,所以也就把盡管如此仍要堅持本身獨自對立的一切宣布為幻想。
這是偉大的思想史傾向的第一階段:所有于生命之外在自我存在中确定下來并從那邊得來的一切,都可以轉回到生命本身。
但是因為在這裡生命被理解為絕對的内在性,所以一切都停留于一種&mdash&mdash當然千差萬别的&mdash&mdash主體化,一種對于來世形式的否定之中,而這時人們并未發現,他們正是依靠對于來世的想象,在用主體的這一界标來完善自己。
就在這個來世中,而且也是從這個來世開始,生命囿于其中并圍着一個不可逾越的獨特的圓圈轉來轉去的界限才得以合上。
現在這裡進行的是把生命理解為這樣一種東西的試驗。
這種東西不斷超越生命來世的界限,并在這種超越中具有自己特有的本質。
與此同時,它也在這種超驗中進行着找到生命之定義的試驗,即保持生命個性形式的完美性的試驗。
但這樣做,隻是為了使這種形式在連續過程中得以突破。
生命在其中發現它的本質、它的過程就是額外生命和多于生命,作為這樣的過程,它的原級已經是它的比較級。
我很清楚抽象表達這種感知生命的方式在邏輯上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我試圖把面臨着邏輯危險的這些困難表達出來,因為至少邏輯困難在其中不會立即要求沉默的那一個層面在這裡也許已經達到&mdash&mdash因為它就是邏輯本身的先驗根源首先以此為生的層面。
*** [1]卡斯帕爾·豪澤爾(KasparHauser,1812&mdash1833),紐倫堡的棄嬰,被廢棄的巴登州王子。
&mdash&mdash譯注 [2]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約前540&mdash約前480與前470之間),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
他認為世界處在不斷産生和滅亡的過程中,一切皆流,一切皆變。
&mdash&mdash譯注
由于這種原則性的本質對立,生命根本就無法進入這一形式,它不得不超越各種已經獲得的形象,立即尋找另外一種形式。
借助于該形式,這種遊戲會純粹作為必要的形象以及必然不滿足于該形象的對立面重複出現。
它既然是生命,那就需要形式;它既然是生命,那就需要比形式更多的東西。
生命有這樣一個矛盾:它隻能在形式當中找到一席之地,但又無法在形式當中找到立錐之地,因此,它既超越,又打破構成生命的任何一種形式。
這種生命作為矛盾,确實僅僅出現在合乎邏輯的反省中。
對于這種反省來說,單個形式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現實的或者想象的固定形體,是一種斷斷續續的,除其他形式之外與動蕩、流動和超越在概念上對立的形式。
直接經曆過的生命就是成型和超越的統一體,是對現有形式的徹底超越,即在個别瞬間打破當時存在的形式&mdash&mdash這種生命越來越成為那樣一種在自己當時命中注定的、來自于本身的形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生命。
隻要看到精神生命的内容,這種生命就有個盡頭,因而也就會畫地為牢;這樣一來,精神生命也就會由這些現在具有生命形式的想象内容組合而成。
然而,這一過程要超過這些内容,也要超越自我。
我們想象、感受和希望各種事情&mdash&mdash這都是些被牢牢限定的内容。
這是一種現在隻能認識到的、合乎邏輯的東西,是一種原則上完全确定的和可以解釋的東西。
但由于我們正在經曆這種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它也就成了另外的東西,一種不可名狀、無法解釋的東西。
對這種東西,我們在每一種這樣的生命中都可以感覺到:它比各種指定的内容更豐富,它超越各種内容,它不僅從自身出發,而且還同時從外部、從自身之外來注視各種内容,并在它成為符合邏輯的内容提要的本質時,具有各種内容。
我們既置身于這種内容之中,又超出它的範圍;在把這一内容&mdash&mdash而絕不是把所規定的東西&mdash&mdash納入生命的形式中時,我們當然也就有比這一内容更多的東西了。
因此,如果生命不僅僅是額外生命,而是多于生命時,就要求它安分守己,别超越自己所超驗的範圍。
在我們把自己說成有創造精神的地方,到處都是這種情況&mdash&mdash不隻是在更為罕見的單個力量的特殊意義上,而且也在對于所有的想象幾乎都是理所當然的意義上&mdash&mdash想象産生一種具有獨特意義的内容、一種邏輯上的一緻、某種有效性或者一種與生命對想象的生育和孕育毫不相幹的存在。
被創造物的這種獨立性并不反對想象之來自個别生命純粹的、相互排斥的創造力,這就好比因為實體後代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人,于是就會産生懷疑,認為該後代隻能來自生身父親的生殖能力,而不能來自别的生殖能力一樣。
正如生育這種獨立的、同生身父親從此以後毫不相幹的人,對于生理學的生命來說是内在的,而且所描述的也正是這種生命的特性那樣,對于精神階段的生命來說,制造一種獨立的、有意義的内容也是内在的。
我們的想象與認識、我們的價值與判斷以及它們的意義、它們實質性的理解和曆史作用全都在創造性的生命之外&mdash&mdash這恰恰就是生命獨特之處。
正如生命在其自身級别内超越自己當前所限定的形式就是額外生命一樣&mdash&mdash但這種額外生命卻是生命本身直接的、不可避免的本質&mdash&mdash它往實物内容層面,往邏輯上獨立的、再也沒有生命的意義層面的超驗,自然也就是多于生命了。
這種多于生命同超驗密不可分,它就是精神生命的本質。
這種本質僅僅意味着:生命絕非僅僅是生命&mdash&mdash雖然它也并非别的什麼東西,而作為更為廣泛、極其廣泛的概念,也就是說作為絕對生命,包括更為狹隘的意義與沒有生命的内容之間的相互對立。
人們可以直截了當地把它說成是精神生命的定義,說它在制造一種有自身意義和自身規律的東西。
生命這種自我異化,即在獨立的形式中同自身的對立,作為一種矛盾和一種不能貫徹執行的事情,隻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出現,這就是:在它的内、外之間畫上一條固定不變的界線,就好像它是兩個向各自的中心靠近的實體似的&mdash&mdash不把它理解為連續不斷的運動。
而對于該運動在各點上現有的一緻,則隻有我們表達方式的空間象征語言才能把它分解成那些相反的方向。
要是有朝一日以這些相反的方向為前提,那我們就隻能把生命視為在進入一種它感到陌生的物體時對主體的不斷超越,或者視為對一種它感到陌生的東西的生産。
但是,生命這樣做絕不會主觀化,而是要堅持它的獨立性,堅持它多于生命的存在。
異體存在的絕對性由于&ldquo世界即我的表象&rdquo這一唯心主義基本動機而遭到過分削弱,并得以介紹,成為疑難問題,由此又産生了如下後果:真正的徹底超驗是不相宜的,徒勞無益的。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種異體,這種生命所創造的或者進入其中的額外之絕對性,恰恰就是所經曆的生命的表達形式和條件,它從一開始就無異于超越自我。
十分明顯的二元論不僅同生命的統一體沒有矛盾,而且正好是它統一體的存在方式。
在作為意志的生命裡,它找到了祈禱中的一種極端的表達方式:主啊,你的意志會實現,我的卻不能。
從邏輯上講,這真使人驚奇萬分:我要的是我在同一行動中并不希望實現的東西。
這種假象将會随着這樣的認識而消失,該認識就是:生命在此正如在理論上和生産中一樣,在獨立形象的形式中超越自我,并在這種發展中像這樣保持自我,以緻使生命把賦予那種表象的意志看成了自己本來就有的意志;不管它的低級階段(這一階段往往都會保留下來,所以還把它稱為&ldquo我的&rdquo意志)在内容上同高級階段(然而這一階段是自己本來的階段,因為這個自我甚至要自願完成它)一緻或不一緻,這都無關緊要。
在這裡,在過程從一開始就把自己視為超驗過程,把超驗對象的意志看作自己最後意志的地方,超驗也許會最令人信服地作為生命的内在存在顯示出來。
人們大概可以這樣來描述現代世界觀最後的一種意圖吧。
人們從來就意識到某些現實性和價值,某些信仰對象和有效性,但這些東西在貌似被牢牢限定的空間裡并無一席之地,因為人們認為這一空間充滿了他自己直接的、向内部中心靠近的實體。
他首先采用這樣的辦法來表現意識的可靠性:把所有這些東西凝固在傳送生命的特殊人身上,把它看成是對立的明确區分,并由此出發,使它回過頭來對生命起到反作用&mdash&mdash人們當然不太清楚采用什麼方式。
評論性的解釋反對這種幼稚。
這種解釋不承認主體的彼岸,它把所有限制在局部範圍的東西都移回到主觀直接性的界限内,所以也就把盡管如此仍要堅持本身獨自對立的一切宣布為幻想。
這是偉大的思想史傾向的第一階段:所有于生命之外在自我存在中确定下來并從那邊得來的一切,都可以轉回到生命本身。
但是因為在這裡生命被理解為絕對的内在性,所以一切都停留于一種&mdash&mdash當然千差萬别的&mdash&mdash主體化,一種對于來世形式的否定之中,而這時人們并未發現,他們正是依靠對于來世的想象,在用主體的這一界标來完善自己。
就在這個來世中,而且也是從這個來世開始,生命囿于其中并圍着一個不可逾越的獨特的圓圈轉來轉去的界限才得以合上。
現在這裡進行的是把生命理解為這樣一種東西的試驗。
這種東西不斷超越生命來世的界限,并在這種超越中具有自己特有的本質。
與此同時,它也在這種超驗中進行着找到生命之定義的試驗,即保持生命個性形式的完美性的試驗。
但這樣做,隻是為了使這種形式在連續過程中得以突破。
生命在其中發現它的本質、它的過程就是額外生命和多于生命,作為這樣的過程,它的原級已經是它的比較級。
我很清楚抽象表達這種感知生命的方式在邏輯上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我試圖把面臨着邏輯危險的這些困難表達出來,因為至少邏輯困難在其中不會立即要求沉默的那一個層面在這裡也許已經達到&mdash&mdash因為它就是邏輯本身的先驗根源首先以此為生的層面。
*** [1]卡斯帕爾·豪澤爾(KasparHauser,1812&mdash1833),紐倫堡的棄嬰,被廢棄的巴登州王子。
&mdash&mdash譯注 [2]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約前540&mdash約前480與前470之間),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
他認為世界處在不斷産生和滅亡的過程中,一切皆流,一切皆變。
&mdash&mdash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