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五倍之多,由于懼怕張保仔和鄭一嫂的報複,在征得手下的支持,得到朝廷赦免并給予所有人優待的條件下,郭婆帶投降了朝廷。

     海盜請降書是一個奇特的東西,極具中國特色,在此很有必要穿插一提: 愚以為,強梁雖逞一時之盛,究其落草,淵源亦不相同,然仍時感官府之仁義。

    昔日梁山,劫掠州府,仍獲招安,封官授爵;瓦崗草莽,對抗朝堂,分庭抗禮,終歸順朝廷,為國之棟梁。

    諸葛亮七擒孟獲,關雲長三釋曹操;馬援不追窮寇,嶽飛不斬降卒。

    古今先例,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是以四海豪傑,效命歸心,天下英雄,遠來近悅。

    今蟻等幸逢盛世,本乃良民,或結交不慎,棄之如莠草;或盡其所能,仍不能安身立命,遂充投逆侶;或因海難而家财盡失;或因負罪,潛身澤國,一言蔽之,原因種種,不能詳盡。

    其始不過三五成群,年與歲馳,人數激增,不止千萬,愈出愈奇。

    非劫擊無以延生,不抗師無以保命;此得罪朝廷,摧殘商賈,勢所必然也。

    然而别井離鄉,誰無家室之慕?随風逐浪,每生萍梗之憂。

    倘遇官兵巡視,則炮火矢石,魄喪魂飛;若逢河伯行威,則風雨波濤,心驚膽落。

    東奔西走,時防戰艦之迫;露宿風餐,受盡窮洋之苦。

    斯時也,欲脫身歸故裡,而鄉黨不容;欲結伴投誠,而官威莫測。

    不得不逗留海島,觀望徘徊。

    嗟乎!罪固當誅,難逃國典,情殊可憫,超生所賴仁人,欣際大人重臨東粵,節制南邦,處己如水,愛民若赤,恭承屢出示谕,勸令歸降;憐下民獲罪之由,道在寬嚴互用;體上天好生之德,義為剿撫兼施,唯有殺人越貨,為維持其生計,不受饑荒之困,實無他法。

    朝廷律法,難以不逾,奸商當道,騙我錢财,失我土地,失我房屋,使我居無定所,故托命于大海之風浪,不念悲傷,雖知此行必經槍林彈雨,九死一生!狂風暴雨,仍乘風破浪,處處謹慎,時時備戰。

    無論東西,定有經曆萬險之慮,風餐露宿之備。

    然自今日始,我等可無此憂慮,斷前緣,棄同黨,俯首歸順。

    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皇權浩蕩,遍及天涯,世人皆應敬畏。

    我等所犯皆為死罪,罪責難逃。

    願憐下民獲罪之由,伏憫蟲蟻之餘生! 官府向來表現得令人失望,軟弱無能,現在卻滿懷欣喜地表現出虛情假義的仁慈。

    官府立即滿足郭婆帶所有的條件,而且用袁永綸過于誇張的話來說,就是&ldquo感到寬宥是天道,是正義凜然治世之道。

    因此,它把這些海盜從絕路上拉了回來,并赦免了他們以前犯下的滔天之罪&rdquo。

     然而,就在郭婆帶還沒有自己獨立的番号,他的海盜兄弟還沒有歸于朝廷管轄的時候,就有人提出要将這些人全部殺掉,以絕後患。

    幸虧總督百齡比那些提出這個卑鄙建議的人更可敬、更人道,或者可能更具政治眼光。

    總督百齡知道,如果采取了這種血腥的背信棄義的建議,其他仍在武裝中的海盜将再也不會主動請願投降。

    他同樣清楚,郭婆帶的歸順,會削弱海盜的實力。

    他認為,既然官府無法用武力來剿滅海盜,就應該信守承諾,把歸降于官府的這股力量轉化成對付依然執迷不悟的海盜的力量,也就是以盜制盜。

    于是,本來可能會被統統殺掉的八千多名海盜毫發無損。

    而海盜的首領郭婆帶也被擢升為&ldquo把總&rdquo,成為朝廷官員。

     鄭一嫂和她的愛将張保仔在海岸附近又進行了數月的劫掠,并多次打敗朝廷水師,似乎海盜的實力并未受到郭婆帶叛變的影響。

    但郭婆帶叛變的事情總是在這幫海盜的頭腦中盤旋,揮之不去。

    最終就連海盜的女首領、維持這個複雜組織的靈魂人物、天不怕地不怕的鄭一嫂在看到郭婆帶搖身變為官員,并官運亨通的時候,也開始考慮歸順招安的事情了。

     她說:&ldquo我強于郭婆帶十倍,如我歸順,朝廷定厚待于我。

    &rdquo 關于她有意歸順的謠言已傳至岸上。

    官府派出一位澳門的大夫周飛鴻&mdash&mdash據袁永綸所說,&ldquo周飛鴻與海盜有很深的交情,無須他人引薦&rdquo&mdash&mdash與海盜做前期試探性工作。

     當周飛鴻出現在張保仔的面前時,張保仔斷定他是觸犯了王法,來此的目的不過是尋求庇護,暫避風頭。

     周飛鴻做了一番解釋,并向張保仔保證,如能歸順朝廷,朝廷必将善待他們,并向他許下了比郭婆帶更多的獎賞和更高的爵位。

    但如果張保仔繼續頑抗,則他們要對付的不僅是所有江河湖海的官府水師,還有郭婆帶率領的官兵。

     袁永綸對這部分的記述也十分令人好奇,筆者在此進行了部分引述。

     周飛鴻見到張保仔,說:&ldquo保仔吾友,可知我為何至此?&rdquo 張保仔言道:&ldquo你定是犯了王法,來我處尋求庇護。

    &rdquo 周飛鴻:&ldquo絕非如此。

    &rdquo 張保仔:&ldquo那你肯定知道我們有意投誠,不知是對是錯?&rdquo 周飛鴻:&ldquo你又錯了,你與郭婆帶有何可比?&rdquo 張保仔:&ldquo誰敢與他相比?&rdquo 周飛鴻:&ldquo我非常清楚郭婆帶遠不及你,但郭婆帶現已歸順,所犯罪行也已既往不咎,且加官進爵,如你能率衆歸降,朝廷定會依例着辦,同樣賞賜高官厚祿。

    你的投誠定會使朝廷大喜過望。

    望你切勿遲疑,早做決斷,率衆投誠,我将從旁協助,唯有此,可保你榮華富貴,手下兄弟性命無虞。

    &rdquo 張保仔伫立良久,一言不發。

    周飛鴻接着說:&ldquo你當抓緊考慮此事,切莫錯過良機。

    由于你二人向來不和,郭婆帶還不清楚你投誠之事,郭婆帶處處與你作對,打算聯合朝廷水師前來剿你,屆時誰能幫你?唯有你自己才能力克強敵。

    如果郭婆帶獨自率軍就能與你抗衡,那他一旦和官軍聯合,勝算豈不更大?如果郭婆帶将你打敗,你隻能退守他處,而如果廣州等地的商船、漁船聯合起來将你圍困并對你發起攻擊,你又将如何應對?即便他們不對你展開攻擊,你和手下的生存将何以為繼?先下手為強,實乃明智之舉。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等到一切發生,隻能歎息悔之晚矣。

    因此,你得當機立斷。

    &rdquo 張保仔遲疑不決,然後和鄭一嫂在隔間裡商榷了一陣。

    鄭一嫂之前就已全權委托張保仔處理此事。

    最後張保仔說,他們将于虎門修繕艦船,屆時再私下與官府商讨。

     之後,朝廷派出兩位銜級較低的官員兩次前往海盜大營,向海盜傳達了朝廷的赦罪诏書。

    在鄭一嫂的授意下,張保仔設宴款待朝廷官員,總督百齡也親自登上海盜艦船。

    海盜船一字排開,綿延數裡。

     總督百齡抵達之時,海盜高舉旗幟,敲鑼打鼓,朝天鳴槍,煙霧升騰,收帆緻敬。

    見此,成千上萬争相見證這一重大招安場景的百姓一下子變得高度警覺,總督百齡好像也有退卻之意。

    突然之間,一向令人膽寒的鄭一嫂在張保仔和其他三位主将的簇擁下,登上官船,疾步穿過煙霧來到總督百齡面前,抱拳下跪,眼含熱淚,向總督百齡叩頭,以感謝其寬宏大量和善待之舉。

    接着,鄭一嫂一行滿意而退,并答應在三天之内獻上艦船,并将一應财物造冊後獻于官府。

     但突然出現的一些大型葡萄牙船和一些官府的戰船,又使海盜懷疑官府背信棄義。

    于是,朝廷官員立即返航,談判就此中斷了幾天。

     海盜終于被女首領的勇敢所折服。

    這位巾帼英雄說道:&ldquo總督大人身為一方大員都可隻身赴會,我一介女流,前往官府,又有何懼?即便千難萬險,我即一力承擔,爾等不必因我而造次,我意已決,即日前往廣東。

    &rdquo 張保仔說道:&ldquo既然鄭一嫂決意前往,我等應商定歸期,若逾期未歸,我等必集結隊伍,兵臨廣東,弟兄們是否願意?&rdquo 這時,海盜被他們首領的無畏精神所打動,對鄭一嫂的敬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

    海盜激動地大聲說道:&ldquo我們都聽到您說的了,但咱們最好還是待在海上等候消息,我們不願讓鄭一嫂一個人去送死。

    &rdquo這些海盜也阻止鄭一嫂離艦而去。

     事情就這樣陷入兩難境地。

    正在此時,先前來過的兩位官員又冒險來到海盜營中。

    這些官員争辯道,朝廷并沒有背信棄義的打算,并發誓,如果鄭一嫂能親自前往總督署衙,定将受到款待,一切都将步入正軌。

     鑒于此,鄭一嫂用歌謠裡的詞直言不諱地說:&ldquo大人說得好,那我還有幾位夫人就有勞您一起陪同去往廣東了。

    &rdquo于是,鄭一嫂和幾名海盜頭目的家眷無所畏懼地前往廣東。

    一切安排得非常妥當,鄭一嫂一行發現自己并沒有受騙。

    海盜的艦船也緊随其後。

    等到鄭一嫂一行回來的時候,每艘船上都載滿了酒肉&mdash&mdash這些酒肉可能是作為海盜放棄劫掠的補償&mdash&mdash并且每個人還分得一定數量的錢财。

    有願意加入官兵者,可以為朝廷出力,追擊殘餘海盜;不願意加入官兵者,一律遣散回鄉。

    以上就是對名噪一時的紅旗營海盜的安撫舉措。

     智勇過人的張保仔依例與他的死對頭郭婆帶一樣成了朝廷官員,對不願投誠的昔日同夥展開圍剿。

    戰鬥一度非常艱苦,但張保仔捕獲了藍旗營首領烏石二,并迫使人稱&ldquo東海霸王&rdquo的海盜首領向他繳械投降;還驅趕了令人生畏、綽号&ldquo蛙食&rdquo的海盜首領逃往馬尼拉。

    就這樣,短短數月,朝廷就摧毀了名為&ldquo海上黃蜂&rdquo的海盜團夥。

     筆者已經注意到,袁永綸有意以一種史詩的方式來刻畫張保仔的性格特征。

    在描述張保仔與烏石二的戰鬥時,他這樣寫道: 戰鬥從7時持續至13時,戰船被燒毀十艘,海盜戰死無數。

    烏石二一方彈盡糧絕,無力再戰。

    透過海上煙霧,張保仔洞悉敵情,然後突然登上海盜艦船,大喊道:&ldquo張保[11]來也!&rdquo話音未落,張保仔手起刀落,斬殺了幾名海盜。

    其餘海盜見狀伏地求饒。

    張保仔對烏石二怒言道:&ldquo我勸你繳械投降,你從也不從?還有何話可說?&rdquo烏石二呆若木雞,早已吓得魂飛魄散。

    張保仔走上前将烏石二捆住。

    全體海盜被一網打盡。

     袁永綸總結道:&ldquo自此,船隻往來安全無虞。

    所有河道海域都回歸了平靜。

    人們又過上了甯靜富足的生活。

    國家又呈現出一片新的面貌。

    人們賣掉了自己手中的武器,換來耕牛開墾田地;他們在山頂焚燒祭品,祭祀亡靈,白天在家放聲高歌,自娛自樂。

    &rdquo人們的生活熱情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天子下诏:兩廣總督因平定海盜有功,賞雙眼花翎! 第2節 觊觎者 我們的駐華公使薩缪爾·喬治·博納姆,似乎對這位不同凡響的冒險者的身世笃信不疑。

    1853年5月6日,薩缪爾·喬治·博納姆在給喬治·威廉·弗雷德裡克·維利爾斯勳爵的一封信中說:&ldquo洪秀全對自己的身世堅信不疑。

    有一些團體認為,洪秀全曾是廣東的一名生員,因科考失意,便開始研究中國人所說的&lsquo旁門左道&rsquo,并研讀傳教士散發的傳單。

    毫無疑問,這些宗教傳單出自郭士立博士的傳教團。

    &rdquo 事實很可能就是如此。

    但對這件事,我們遠不如薩缪爾·喬治·博納姆那樣笃定。

    到目前為止,關于這位神秘大人物的身世,我們還沒有看到一個令人信服的推測。

    如果他不是佛教徒,那麼他極有可能就是一位科場失意的生員。

    我們認為,毫無疑問,他是受了郭士立本人或郭士立教派的其他傳教士的思想灌輸。

     從洪秀全的四五個千歲王簽署的具有粗犷風格的文告宣言來看,似乎都沒有表現出這些首領有什麼高貴或皇家的血統。

    每位千歲王,又各自管轄着一大群各級官員。

    這些官員大都和管轄着自己的千歲王是鄉鄰,都是在洪秀全首舉起義大旗時踴躍響應的人。

    幾乎所有官員在此之前都是三合會的成員。

    據稱,他們之中有一人谙熟英文,收藏了大量英文書刊,其英文的流利程度、精準程度遠超廣東的一些譯員。

    還有一人,其妻竟能講法、英兩門語言。

    從性情、修養、舉止及所受教育,都可判斷,這位女士要麼是歐洲人,要麼有歐美血統。

    她顯然是改革宗[12]的追随者,而不是一位教皇黨[13]人。

     喬治·威廉·弗雷德裡克·維利爾斯勳爵 從我們收到的不盡完善的報告中可以看出,起義軍建立起來的整個政府形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滲透了歐洲思想,是一種在亞洲從未有過的政府形式。

     一位《英國日報》的作家認為,起義軍所有的首領都是不得志的書生。

    &ldquo迄今為止,起義軍的行動取得了顯著的成功,毫無疑問,這證明了他們非凡的指揮才能。

    我們現在驚奇地發現,起義軍的領導人不是刀鋒戰士,而是筆鋒戰士。

    &rdquo 一小群失意的文人&mdash&mdash這種情況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具有重大的意義&mdash&mdash是這場運動的領導者,這場運動有可能推翻中國現存的王朝,并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整個面貌。

    衆所周知,科舉成功在中國是世人的最高追求;而這些在科場中落第的生員似乎設想出了一個大膽的報複計劃,他們要徹底推翻這個埋沒人才的政府。

    這個看似瘋狂的計劃居然變成了現實。

     第3節 宗教信仰 最近幾封來自中國的信都明确地肯定,起義軍宣稱的宗教是一種有缺陷的基督教。

    這些信幾乎都警告我們不要對這一最重要的問題抱有過于樂觀的期望。

    沒有人知道這位起義軍領袖對他的信仰有多麼忠誠。

    在這種信仰中,領袖自稱是神在世間的代理。

    我們也無法判斷領袖神一般的品格的可信度,而領袖就靠着這種不确定的神品激勵着他的追随者。

     關于領袖是上帝的次子的大膽假設[14]肯定讓所有的信衆對領袖心生畏懼。

    這個大膽的假設也讓我們确定這位領袖就是一個冒牌的先知,一個肆無忌憚的冒險家。

    下面這段話[15]是一份起義軍刊物上的,講述了神秘的皇位觊觎者過去的生活。

     在過去的七百年裡,人們失去了對上帝的信仰。

    因此,上帝心有不悅地把他的次子,即太平軍的首領,派到了這世上。

    起初,上帝的次子研習了古代經典。

    1837年,上帝的次子登臨天國,受上帝指導,學習天條。

    為教授其子,上帝授其書籍教義,并授印章寶劍及無上法力。

    又令他和兄長,就是耶稣,消滅異教的勢力,并派天使協助他。

    來自地獄的力量,主要是那大蛇&mdash&mdash魔鬼的化身,對此充滿嫉妒。

    上帝用大能[16]助他的次子戰勝了魔鬼。

    戰勝魔鬼之後,上帝的次子又回到天堂,在天堂,上帝賜予了他無上的權力。

     這是對上帝的嚴重亵渎。

    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洪秀全的追随者所宣揚的大多數教義,至少都體現了一種純粹的基督教道德規範。

    受人尊敬的沃爾特·亨利·麥赫斯博士在東方待了很長時間,是我們研究中國最出色的學者之一。

    沃爾特·亨利·麥赫斯博士說:&ldquo盡管有問題,但起義軍所宣稱的基督教形式比中國人至今仍笃行的偶像崇拜好很多。

    &rdquo《英國日報》的那位作家說:&ldquo我們必須認可這樣的情況:起義軍的上述做法是至關重要的、超前的一步,我們相信起義軍的上述做法最終會讓基督教的教義在這個世界上最為遼闊的帝國推廣開來。

    &rdquo 起義軍從起義開始以來出版的幾套完整的出版物已落入歐洲人手中,全部或部分被譯成英文。

    以下片段節選自英漢雙語期刊。

    我們一發現這些文章,就将其交給了這家期刊社,所以未做評論。

    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可知,起義軍是把星期六作為安息日的,而我們是星期天。

     我們帶着了解起義軍宗教教義的初衷,仔細閱讀了起義軍刊印的書籍,很快便發現一些觀點是符合基督教正統的,一些觀點則是錯誤或有缺陷的,還有一些觀點則是與基督教教義背道而馳的,如不加以檢讨和修正,将贻害無窮。

     一、正統的教義 (1)信仰唯一真神 關于起義軍教義的優點,我們必須把起義軍對唯一真神的信仰放在首位。

    起義軍堅信這一點,并以我們所能想象到的,自然地、真誠地、徹底地從偶像崇拜的狀态中覺醒,從而笃信這一偉大的真理。

    起義軍宣稱,唯一的真神名為&ldquo耶和華&rdquo,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靈;他負責世間一切,是所有利象[17]的動因,他維持并滋養着宇宙萬物。

     起義軍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建立在《舊約》的基礎上,并參照了中國古代經典和規範&mdash&mdash兩者兼顧,相得益彰。

    大部分中國古人都知曉上帝[18],凡是認可《聖經》的人,幾乎不會否認他的存在。

    的确如此,中國人自己的書籍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上帝一直在受他的子民的崇拜,而隻有崇拜上帝的人才會與其他信仰的人聯系在一起。

    純粹的一神論的變體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我們發現這種情況在起義軍聲讨的夏商周時代非常盛行。

    但起義軍早就預料到這一情況對于自己的觀點十分不利,于是起義軍承認早在公元前26世紀,少昊帝的時代,惡魔就迷惑人們去信仰上帝以外的其他神靈。

    結果,在夏商周三朝,出現了惡靈與至高無上的天神之間令人不解的聯系。

     然而,不管起義軍如何看待中國古代宗教,他們始終堅信上帝的至臻至善和至高無上。

    這一點在他們的實踐中得到了證實。

    中國人将所有的日子以吉兇加以區分,再附加上一些異教的說法,時至今日,中國人的日曆上仍然存在着這種說法。

    新曆法的編纂者說:&ldquo這些都不算什麼,隻是把人引入歧途的奇技淫巧。

    我們已經将這種老皇曆摒棄不用。

    年月日已經按照天父的安排環環相扣,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是吉祥的好日子。

    為何要區分吉兇呢?為何要比較日子的優劣呢?一個人真心實意地敬畏偉大的上帝、至高無上的主、我們的天父,那麼他将享受到來自天國的悉心照顧,并且這個人就可以希冀他的事業取得成功,無論這個人的事業從何時開始。

    &rdquo然而,起義軍對上帝,即宇宙之父的信仰的真誠,主要在非中國人所表達的觀點中可以看到,這種觀點賦予了起義軍一種外來民族的特征。

    按照起義軍所說,世間所有人,皆是上帝的孩子,應以兄弟姊妹相稱,應以兄弟姊妹相待。

    起義軍說:&ldquo如按國度來說,我們各屬其國;如按整體來說,我們同屬一家,偉大的上帝就是萬物之父。

    中國也在上帝的治下,外來民族也概莫能外。

    世間所有男子,皆為兄弟;世間所有女子,皆為姊妹。

    為何要因地域界限分你我彼此?為何要放縱欲望吞噬彼此?&rdquo (2)對&ldquo十誡&rdquo的采用 起義軍宗教中的第二項優點便是由衷地将&ldquo十誡&rdquo作為起義軍的道德法則。

    在起義軍刊印的書籍中,&ldquo十誡&rdquo被賦予了簡要但足夠準确的描述與解釋。

    對于起義軍而言,這樣一部全面又如此濃縮的法則的地位遠遠高于中國迄今所頒布的任何一部法則。

    此外,起義軍總是極其小心地在适當的場合提出自己最大的關切,這表明一種新的精神正在激勵着起義軍,一種新的生命正在起義軍身上覺醒。

    每一位在中國的傳教士都深感沮喪,因為起義軍中的信徒對前四條戒律表現得極其冷漠。

    然而,當聽到起義軍中的信徒對第五條戒律反複誦讀的時候,傳教士們總是點頭示意,并贊歎道:&ldquo這樣就很好!&rdquo起義軍總是首先把一切榮耀都歸于上帝,這一點最能體現他們整個運動的宗教特征。

    起義軍對&ldquo十誡&rdquo的另一個看法是,第七誡比第五誡更重要。

    而我們以前對中國觀念的了解使我們對起義軍的這個看法有點措手不及。

    起義軍說:&ldquo萬惡淫為首。

    &rdquo起義軍認為這個罪更加邪惡。

    &ldquo在孝道被诠釋之前,必須首先克服邪惡核心的肉欲。

    &rdquo對于這個特殊的情況,我們傾向于将其歸因于起義軍在上帝面前個人責任感的膨脹,這種責任感的膨脹誘使起義軍把内心的純潔擺在一切之前。

     在起義軍的隊伍中,如果有人違反第七條戒律,會被處以死刑,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起義軍認為吸食鴉片在第七條戒律的範圍之内。

    &ldquo眼神淫蕩、行為淫穢、吸食鴉片和哼唱淫詞豔曲,都是對天國的這條戒律的違抗。

    &rdquo (3)對未來的認識 第三個優點便是起義軍對未來有一個清晰的認識&mdash&mdash天堂将是良善之輩最終的歸宿,地獄則是惡人難逃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