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及清政府的鎮壓
關燈
小
中
大
相貌像蒙古人,要是穿上中國人的衣服,就和中國人一模一樣了。
以下選自兩位先生著作中的一些有趣的文字:&ldquo在旅居中國的一天晚上,我們和郭士立博士的一位摯友&mdash&mdash一名叫潘澤臣的官員,都表達了對一個歐洲人竟如此神似中國人的驚奇之感。
&rdquo &ldquo&lsquo這再自然不過了,&rsquo這位官員解釋道,&lsquo郭士立的父親是福建人,定居在了德意志。
&rsquo&rdquo &ldquo這個情況對我們來講實在是超乎尋常,以至于我們都不知道該不該在這兒提及它。
但潘澤臣向我們确認,這個信息是出自郭士立本人。
&rdquo 身着中國服飾的郭士立 我們看到了一幅郭士立博士的肖像,他身上蒙古人的形象特征十分明顯,但在郭士立博士作為傳教士來到中國之前,我們對他的生活和過往一無所知。
郭士立博士于1851年8月9日在香港維多利亞港去世,時年四十八歲。
最近有消息稱,郭士立博士的遺孀正在收集材料,準備寫一本回憶錄來講述她丈夫的生平事迹。
等到回憶錄出版之時,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更多關于郭士立先生的點點滴滴了。
有人暗示,除了講授基督教教義,郭士立博士還給許多當地人傳播一些政治學的知識,激勵中國人要有追求更加合理的政府,獲取比他們祖先們更多自由的遠大抱負。
我們認為,隻要不把傳教士當作純粹的政治宣傳者或秘密團體的成員,這一遠大抱負是可以實現的。
在不融入對自由和政策宣講的情況下,基督教教義是很難深入人心的。
郭士立博士講着地道的當地話,對不同地區的方言十分谙熟。
郭士立博士的遊曆遍布中國,他經常和健談好問的中國人擠在一艘小船上,度過漫長而悠閑的旅程。
這給他提供了大量向人們灌輸教義和主張的機會&mdash&mdash我們說過他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同時也讓他結識了很多非同尋常的人。
有一個論斷稱,一場革命将一個帝國撕裂成了水火不容的兩部分,如果能夠證明這一論斷出自一位卑微的傳教士,确實令人驚訝不已。
我們相信,永遠無法有充分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但毫無疑問,在我們的思想深處,郭士立博士對這場革命起到了推動作用,并為這場革命注入了宗教元素,盡管我們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基督教。
第9節 徐廣缙的老把戲 1852年9月,起義軍領袖天德攜大小臣公、近身侍衛,在一個鎮上安營紮寨。
此處離詭計多端、小心謹慎的徐廣缙的地盤很近。
徐廣缙在發現自己身處險境不久,又想故技重施,試圖再次收買百姓對他的輕信。
在成功捕獲一個起義軍首領之後,徐廣缙将這位起義軍首領當作天德鎖在鐵囚籠中押往京城。
《北京公報》記載了清政府對這位不幸的革命者做出的極刑判決。
按照當時的慣例,死刑判決前是要由犯人供認畫押的。
這是很長的一段文書,毫無疑問,定是京城的哪位刀筆吏代寫的。
在此摘錄部分内容如下: 我世居杭州,年三十,父母雙亡,無兄弟姐妹,無妻子兒女,少時好學,屢次參加科考,奈何考官不識我文采,因無以謀生,一度出家為僧。
不久還俗,繼續科考,然屢考屢敗,緻使心存積怨,遂研讀各類兵書及各省地形地貌,以期有朝一日熟谙韬略,推翻朝廷&hellip&hellip幾年以前,出家為僧之時,遊曆廣東,途經一村鎮,結識兩位書生&mdash&mdash洪秀全、馮雲山,雖能力不凡,但與我同病相憐,科舉不中。
他二人對兩廣了如指掌,并集結衆人形成組織,依附于三合會。
入會者皆起誓生死與共,并盡其所能互相扶助。
各類能人紛紛加入,成員數量急劇增加。
因為擔心内部有分裂之虞,于是洪秀全開始研習法術,與神鬼對話。
馮雲山建立起一套說辭,稱上帝為天父,基督耶稣為天兄,講述天兄是如何從天上來到人間,以及類似的事情;并說明了上帝的兒子在被凡人處死之前隻擁有一座小小的天宮,而如今端坐在壯麗宏偉的天宮之中。
利用此等極具煽動之言辭,籠絡了大量成員,自此以後,再無一人退出組織。
1850年11月,當其成員數量和力量大增之時,我于廣西入夥,招募大量學子開始劫掠攻擊衙門,組織成員自發追随其後,為其奉獻人力、财力及所有一切;因此短期之内,已有能力招兵買馬。
自此,我們信心大增,并将組織取名為&ldquo拜上帝會&rdquo。
我到廣西時,一幹人等視我為值得敬重的兄弟,并尊稱我為天德王,向我學習戰略戰術。
洪秀全自稱太平王;楊秀清任正軍師,并兼内政之權,為東王;蕭朝貴任右翼正軍師,為西王;馮雲山任副軍師先鋒,為南王;韋昌輝任副軍師,為北王。
其他諸王有:石達開主内政,為右翼王;秦日綱主财政,為左翼王。
所封官員數量龐大,很難一一記住姓名。
任何人在戰場上隻要後退一步,即被處決。
其長官也會受到嚴厲懲處。
當然,如有戰功,也會受到相應獎賞或擢升。
令人陌生的文字繼續訴說着起義軍勢如破竹的進展,直至起義軍給養無法跟進。
于是,我們就計劃着向其他地區開拔,向擁有更多的成員、彈藥糧草也更充足的地區進軍。
1852年4月7日,我們将隊伍分成三隊。
當天大約20時,韋昌輝帶六千人出發;22時,楊秀清和馮雲山帶領六千人出發;洪秀全及其家眷、轎辇、馬匹和行李也一同出發。
第二天2時,蕭朝貴和我帶一千五百人出發了。
這樣的話,朝廷軍隊即使對我們展開攻擊,我們也已脫離了整體,不會拖累其他隊伍。
然而,蕭朝貴并不受我的轄制,對我的号令也置若罔聞,因此我們潰不成軍,超過千人戰死,我也成了階下囚&hellip&hellip我已習慣身穿繡花袍服,頭戴黃色高冠。
東西南北四王也頭戴同樣的王冠,身着紅色繡花袍服。
其餘高官均身着黃色繡花馬褂。
出征打仗時,手執黃色旗幟,出入宮殿時,身着黃色袍服,但登上王位實非我所願。
以上供述,均屬事實。
我們可以完全肯定的是,上面所述,沒有一句是實話。
引出上帝和耶稣的名字顯然是為了抹黑基督教,對新教信條斷章取義地選用,是想将公憤更多地引向英國人。
英國人一貫藐視清朝朝廷的傲慢,而毫無疑問,正是中英鴉片戰争使這場起義成功爆發。
伊萬·梅爾奇奧博士說:&ldquo正是郭士立博士發現的漢人聯合會這一秘密組織,最終成為發動這場内戰的動因。
而這一組織仍由漢人掌握着,這就是拜上帝會。
也就是說,隻有新教徒被指控首先舉起了反叛的大旗。
我們無從判斷這些影射之詞離真相到底有多遠,但同樣的事情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同時出現是很不同尋常的。
事實上,當衆多天主教國家還在沉睡的時候,新教國家卻保持警醒,積蓄力量,切實行動,占據了這世上最重要的位置。
英國人和美國人正在完成的偉大事業,宗教狂熱時代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早就幹過。
&rdquo郭士立博士熟知大量的英國傳教士,以及更多的美國傳教士,正在清帝國各處集結。
很明顯,郭士立博士并不願相信&mdash&mdash盡管他不會明确斷言&mdash&mdash這些新教徒會真正去推動這場叛亂。
第10節 天德會晤清廷特使 正當京城裡的官員閱覽這份僞造的供狀之時,這位可憐的被當成天德的匪首已被明正典刑。
朝廷也于此時向起義軍大營派去兩位特使,想竭力收買起義軍首領,勸其歸順朝廷。
那個神秘的人物天德現在也逐漸揭去了面紗。
天德親自接見了朝廷的特使。
關于這次會見,約瑟夫·瑪利·加略利和伊萬·梅爾奇奧的書中有一段從漢語翻譯過來的記錄。
當朝廷特使和三名随從抵達鄰近的天德大營時,特使們修書一封詢問何時能面見天德。
一收到回複,特使們立即收拾行囊前往山頂的天德大帳。
然而,還沒到山腳,就有一隊人走來迎接特使,并一路護送。
在特使們及随從走到半路時,遇到一處壕溝,壕溝的前面是高大的城門,城門裡外都有衛兵把守。
特使們随後又穿過了兩道門,同樣有人把守。
到了第四道門,一群身着明朝服飾的官員恭敬地走上前迎接他們,并把他們請進專門為客人準備的房間。
在這裡,特使們受到了隆重的款待。
随後有人向天德禀報特使們已到大帳,天德确定了此日的接見活動。
根據約定,此日會有官員将特使們帶至第五道門。
在那裡,會有官員告知特使,奉聖旨,清廷特使必須穿着明朝服飾。
朝廷特使和随從不敢違抗旨意,于是穿上了為他們準備好的衣服。
狡猾的記錄官并沒有提到朝廷特使是否剪去了發辮。
然而,非常确定的一點是,這是清廷特使必須做的第一件事,因為清朝的發辮和明朝的服飾是那麼格格不入。
在特使們更衣淨手之後,管事太監将他們領至台階處。
天德在此處親自接見了清廷特使。
天德緩緩地步下台階,并帶着特使們來到自己的住處,請特使們落座,所有一切就好像招待來訪的朋友一樣。
然後天德向他們詢問此行的目的。
領銜特使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地向天德進行說明。
其他幾位隻是從旁補充,曉以利害,列舉實例,想方設法地勸說天德接受朝廷招安,以還百姓安甯,免受戰亂之苦。
在他們的長篇大論之後,天德說道:&ldquo諸位大人,你們完全錯了。
作為皇子,怎麼能向臣下投降呢?我乃大明英宗皇帝嫡傳第十一代後人,今舉兵實為恢複大統,光複祖宗江山社稷,侵我中原的異族理應退回關外,回歸其祖地。
唯有此,兵民皆可休養生息。
&rdquo 在這場會談之後,天德設宴款待清廷特使,大宴特使整整五天。
最後,特使們燒毀了在天德大帳中所穿的服飾。
天德帶特使們步行下山,并和他們親切告别。
當清廷特使向總督府報告他們不虛此行之時,這位總督大人悲憤不已,以緻卧病在床,幾日茶飯不思,夜不能寐。
就在這次會晤之後不久,天德終于從神秘的幕後現身,走下山來,進入公衆的視野。
如今,人們經常可以一覽聖容,但仍然是雲遮霧罩、幽暗神秘。
&ldquo起義軍首領,天德,年僅二十三歲。
經常熬夜苦讀,以使自己比實際年齡顯得更加成熟。
他表情沉重而憂郁,十分矜持,除了發号施令,很少與身邊的人交流。
天德的面色是那種中國南方人所特有的橘黃色。
他不露聲色地凝視人們,像是要洞察人們靈魂的最深處。
天德在指揮、命令時,更多的是以建議的形式,而不是直接命令。
總之,他是一個沉默寡言、極具城府的人,在與别人商談自己的計劃之前會反複思量。
&rdquo天德的個頭比鹹豐皇帝略高一些,但似乎精力稍差。
關于天德的儀态,曾經目睹他進駐所占領城池的一位漢人說:&ldquo入城的隊伍就像我們戲園子裡重現的古代英雄,人們又回到了被滿人統治之前的生活。
天德身邊的人個個剪去了發辮。
天德端坐在精美恢宏的禦辇中,四周是黃色的綢緞垂簾,由十六個人穩穩地擡着前行。
緊随其後的是他的師父兼軍師,坐着八擡大轎。
再往後就是他的三十位妃子,都坐着轎子,臉上塗脂抹粉,十分嬌豔。
浩浩蕩蕩的随從和護衛以整齊的隊列緊跟其後。
&rdquo 天德的軍師如同天德本人一樣充滿神秘色彩。
有人說,這位幕僚是天德的父親,有人說他隻是天德曾經的私塾先生,也有人說他就是現在這一切的最初倡導者。
還有另外一些說法,說他是天德的心腹密友。
最可信的猜測是,他曾是一位佛教徒,後來放棄了這一信仰,然後學到了一些模糊的基督教教義,他也不是天德的父親或叔伯。
根據伊萬·梅爾奇奧博士所說,沒有人真正了解他的身世。
但這位身份神秘的幕僚一直伴随在天德左右,寸步不離。
人們印象中的天德,非常鎮定冷靜、和藹可親、言語有度,除與他身份相對的清廷皇帝對話外,從不與他人交流。
在起義軍接連取勝的時候,他置身其外,從旁觀察着百姓的态度,構築着他的政治體系。
天德很少親臨戰場,這讓敵人很難揣測他的戰争魄力。
與他并肩戰鬥的戰友從不會責怪他做事魯莽。
&ldquo這很奇怪,&rdquo伊萬·梅爾奇奧博士說道,&ldquo這場浩大戰争雙方的首腦竟然都如此年輕。
&rdquo北京一方的鹹豐皇帝,年僅二十二歲,中等身材,但體格勻稱而強壯。
他的相貌顯得非常堅毅。
鹹豐皇帝的妻子是一位滿族公主,并未裹足,可以和他一起在皇家園林裡騎馬飛奔。
據說鹹豐皇帝輕信他人并與之推心置腹,他感情強烈卻優柔寡斷。
身處成群的大臣、宦官、嫔妃及侍從如影随形的包圍之中,鹹豐皇帝無法分辨哪些是能臣幹吏,哪些是無能之輩、谄媚之臣。
當然,他似乎也不像是要統治萬民、恢複山河一統、增強凝聚力和清帝國國力的君主。
而此時,清帝國已經暴露出許多緻命征兆,山河淪陷、百姓反感、分崩離析。
很有可能,他會被驅逐出中原,回到他的先祖起事的關外。
在中國,可能會出現八個或者十個王國來取代這唯一的帝國。
那樣的話,整個國家的治理會更加良好有序。
然而,當時的大多數中國人,除非真正被引導着,一路督促着,最後轉化為一種更純粹的信仰,否則就不會主動尋求任何更大的或持久的進步。
我們早就預見了這顯而易見的國家層面的失敗。
注解: [1] 飛馬,古時朝廷向各省派出寄送緊急公文的快馬。
[2] 《北京公報》,也稱《北京箴言報》,是清末由在華外國人創辦的兼有宗教與世俗内容的刊物。
[3] 《布蘭克伍德雜志》,1853年8月。
&mdash&mdash原注 [4] 約瑟夫·瑪利·加略利、伊萬·梅爾奇奧:《中國的起義》,巴黎,1853年。
&mdash&mdash原注 [5] 虎贲,古時為專門負責皇帝安全的将士,後泛指骁勇善戰之士。
[6] 呼羅珊,西亞古地名,大部分位于現伊朗境内。
[7] 道德效應,此處指傳統道德标準對人的影響。
[8] 特洛伊木馬和參孫的狐狸,分别出自希臘神話和《聖經》故事,均指出其不意的計謀。
[9] 《中國之友》,英國人奧斯維爾德于1842年在澳門創辦的半周刊。
[10] 穆蘇南,今斯裡蘭卡的一個地區。
[11] 可能因為逃跑時來不及上馬。
[12] 阿瑟·庫甯海姆:《一位營地副官在中國服役的回憶錄》。
&mdash&mdash原注 [13] 阿瑟·庫甯海姆上校所著的《一位營地副官在中國服役的回憶錄》這本妙趣橫生的書中記載了很多令人捧腹的故事。
相較于其他類似題材的書籍,本書向讀者描述了一個更加全面的關于當時中國及中國人的形象。
此書語言簡明、直接、自然,多為英國軍人、紳士常用的語言風格。
盡管描寫生動活潑,極少道德說教,但書中每一章節盡顯作者用心之處及基督教思想。
十分高興有此良機向各位尚不熟悉此書的讀者傾情推薦阿瑟·庫甯海姆近期的又一力作《西方共和國一瞥》。
&mdash&mdash原注 [14] 新教,歐洲宗教改革中脫離天主教而産生的宗派,也稱耶稣教。
[15] 此處并未把長城甚至沒有把長城以外尚未完全征服的附庸國算在内。
[16] 羅伯特·福瓊:《茶國之旅》,倫敦,1852年。
&mdash&mdash原注
以下選自兩位先生著作中的一些有趣的文字:&ldquo在旅居中國的一天晚上,我們和郭士立博士的一位摯友&mdash&mdash一名叫潘澤臣的官員,都表達了對一個歐洲人竟如此神似中國人的驚奇之感。
&rdquo &ldquo&lsquo這再自然不過了,&rsquo這位官員解釋道,&lsquo郭士立的父親是福建人,定居在了德意志。
&rsquo&rdquo &ldquo這個情況對我們來講實在是超乎尋常,以至于我們都不知道該不該在這兒提及它。
但潘澤臣向我們确認,這個信息是出自郭士立本人。
&rdquo 身着中國服飾的郭士立 我們看到了一幅郭士立博士的肖像,他身上蒙古人的形象特征十分明顯,但在郭士立博士作為傳教士來到中國之前,我們對他的生活和過往一無所知。
郭士立博士于1851年8月9日在香港維多利亞港去世,時年四十八歲。
最近有消息稱,郭士立博士的遺孀正在收集材料,準備寫一本回憶錄來講述她丈夫的生平事迹。
等到回憶錄出版之時,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更多關于郭士立先生的點點滴滴了。
有人暗示,除了講授基督教教義,郭士立博士還給許多當地人傳播一些政治學的知識,激勵中國人要有追求更加合理的政府,獲取比他們祖先們更多自由的遠大抱負。
我們認為,隻要不把傳教士當作純粹的政治宣傳者或秘密團體的成員,這一遠大抱負是可以實現的。
在不融入對自由和政策宣講的情況下,基督教教義是很難深入人心的。
郭士立博士講着地道的當地話,對不同地區的方言十分谙熟。
郭士立博士的遊曆遍布中國,他經常和健談好問的中國人擠在一艘小船上,度過漫長而悠閑的旅程。
這給他提供了大量向人們灌輸教義和主張的機會&mdash&mdash我們說過他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同時也讓他結識了很多非同尋常的人。
有一個論斷稱,一場革命将一個帝國撕裂成了水火不容的兩部分,如果能夠證明這一論斷出自一位卑微的傳教士,确實令人驚訝不已。
我們相信,永遠無法有充分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但毫無疑問,在我們的思想深處,郭士立博士對這場革命起到了推動作用,并為這場革命注入了宗教元素,盡管我們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基督教。
第9節 徐廣缙的老把戲 1852年9月,起義軍領袖天德攜大小臣公、近身侍衛,在一個鎮上安營紮寨。
此處離詭計多端、小心謹慎的徐廣缙的地盤很近。
徐廣缙在發現自己身處險境不久,又想故技重施,試圖再次收買百姓對他的輕信。
在成功捕獲一個起義軍首領之後,徐廣缙将這位起義軍首領當作天德鎖在鐵囚籠中押往京城。
《北京公報》記載了清政府對這位不幸的革命者做出的極刑判決。
按照當時的慣例,死刑判決前是要由犯人供認畫押的。
這是很長的一段文書,毫無疑問,定是京城的哪位刀筆吏代寫的。
在此摘錄部分内容如下: 我世居杭州,年三十,父母雙亡,無兄弟姐妹,無妻子兒女,少時好學,屢次參加科考,奈何考官不識我文采,因無以謀生,一度出家為僧。
不久還俗,繼續科考,然屢考屢敗,緻使心存積怨,遂研讀各類兵書及各省地形地貌,以期有朝一日熟谙韬略,推翻朝廷&hellip&hellip幾年以前,出家為僧之時,遊曆廣東,途經一村鎮,結識兩位書生&mdash&mdash洪秀全、馮雲山,雖能力不凡,但與我同病相憐,科舉不中。
他二人對兩廣了如指掌,并集結衆人形成組織,依附于三合會。
入會者皆起誓生死與共,并盡其所能互相扶助。
各類能人紛紛加入,成員數量急劇增加。
因為擔心内部有分裂之虞,于是洪秀全開始研習法術,與神鬼對話。
馮雲山建立起一套說辭,稱上帝為天父,基督耶稣為天兄,講述天兄是如何從天上來到人間,以及類似的事情;并說明了上帝的兒子在被凡人處死之前隻擁有一座小小的天宮,而如今端坐在壯麗宏偉的天宮之中。
利用此等極具煽動之言辭,籠絡了大量成員,自此以後,再無一人退出組織。
1850年11月,當其成員數量和力量大增之時,我于廣西入夥,招募大量學子開始劫掠攻擊衙門,組織成員自發追随其後,為其奉獻人力、财力及所有一切;因此短期之内,已有能力招兵買馬。
自此,我們信心大增,并将組織取名為&ldquo拜上帝會&rdquo。
我到廣西時,一幹人等視我為值得敬重的兄弟,并尊稱我為天德王,向我學習戰略戰術。
洪秀全自稱太平王;楊秀清任正軍師,并兼内政之權,為東王;蕭朝貴任右翼正軍師,為西王;馮雲山任副軍師先鋒,為南王;韋昌輝任副軍師,為北王。
其他諸王有:石達開主内政,為右翼王;秦日綱主财政,為左翼王。
所封官員數量龐大,很難一一記住姓名。
任何人在戰場上隻要後退一步,即被處決。
其長官也會受到嚴厲懲處。
當然,如有戰功,也會受到相應獎賞或擢升。
令人陌生的文字繼續訴說着起義軍勢如破竹的進展,直至起義軍給養無法跟進。
于是,我們就計劃着向其他地區開拔,向擁有更多的成員、彈藥糧草也更充足的地區進軍。
1852年4月7日,我們将隊伍分成三隊。
當天大約20時,韋昌輝帶六千人出發;22時,楊秀清和馮雲山帶領六千人出發;洪秀全及其家眷、轎辇、馬匹和行李也一同出發。
第二天2時,蕭朝貴和我帶一千五百人出發了。
這樣的話,朝廷軍隊即使對我們展開攻擊,我們也已脫離了整體,不會拖累其他隊伍。
然而,蕭朝貴并不受我的轄制,對我的号令也置若罔聞,因此我們潰不成軍,超過千人戰死,我也成了階下囚&hellip&hellip我已習慣身穿繡花袍服,頭戴黃色高冠。
東西南北四王也頭戴同樣的王冠,身着紅色繡花袍服。
其餘高官均身着黃色繡花馬褂。
出征打仗時,手執黃色旗幟,出入宮殿時,身着黃色袍服,但登上王位實非我所願。
以上供述,均屬事實。
我們可以完全肯定的是,上面所述,沒有一句是實話。
引出上帝和耶稣的名字顯然是為了抹黑基督教,對新教信條斷章取義地選用,是想将公憤更多地引向英國人。
英國人一貫藐視清朝朝廷的傲慢,而毫無疑問,正是中英鴉片戰争使這場起義成功爆發。
伊萬·梅爾奇奧博士說:&ldquo正是郭士立博士發現的漢人聯合會這一秘密組織,最終成為發動這場内戰的動因。
而這一組織仍由漢人掌握着,這就是拜上帝會。
也就是說,隻有新教徒被指控首先舉起了反叛的大旗。
我們無從判斷這些影射之詞離真相到底有多遠,但同樣的事情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同時出現是很不同尋常的。
事實上,當衆多天主教國家還在沉睡的時候,新教國家卻保持警醒,積蓄力量,切實行動,占據了這世上最重要的位置。
英國人和美國人正在完成的偉大事業,宗教狂熱時代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早就幹過。
&rdquo郭士立博士熟知大量的英國傳教士,以及更多的美國傳教士,正在清帝國各處集結。
很明顯,郭士立博士并不願相信&mdash&mdash盡管他不會明确斷言&mdash&mdash這些新教徒會真正去推動這場叛亂。
第10節 天德會晤清廷特使 正當京城裡的官員閱覽這份僞造的供狀之時,這位可憐的被當成天德的匪首已被明正典刑。
朝廷也于此時向起義軍大營派去兩位特使,想竭力收買起義軍首領,勸其歸順朝廷。
那個神秘的人物天德現在也逐漸揭去了面紗。
天德親自接見了朝廷的特使。
關于這次會見,約瑟夫·瑪利·加略利和伊萬·梅爾奇奧的書中有一段從漢語翻譯過來的記錄。
當朝廷特使和三名随從抵達鄰近的天德大營時,特使們修書一封詢問何時能面見天德。
一收到回複,特使們立即收拾行囊前往山頂的天德大帳。
然而,還沒到山腳,就有一隊人走來迎接特使,并一路護送。
在特使們及随從走到半路時,遇到一處壕溝,壕溝的前面是高大的城門,城門裡外都有衛兵把守。
特使們随後又穿過了兩道門,同樣有人把守。
到了第四道門,一群身着明朝服飾的官員恭敬地走上前迎接他們,并把他們請進專門為客人準備的房間。
在這裡,特使們受到了隆重的款待。
随後有人向天德禀報特使們已到大帳,天德确定了此日的接見活動。
根據約定,此日會有官員将特使們帶至第五道門。
在那裡,會有官員告知特使,奉聖旨,清廷特使必須穿着明朝服飾。
朝廷特使和随從不敢違抗旨意,于是穿上了為他們準備好的衣服。
狡猾的記錄官并沒有提到朝廷特使是否剪去了發辮。
然而,非常确定的一點是,這是清廷特使必須做的第一件事,因為清朝的發辮和明朝的服飾是那麼格格不入。
在特使們更衣淨手之後,管事太監将他們領至台階處。
天德在此處親自接見了清廷特使。
天德緩緩地步下台階,并帶着特使們來到自己的住處,請特使們落座,所有一切就好像招待來訪的朋友一樣。
然後天德向他們詢問此行的目的。
領銜特使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地向天德進行說明。
其他幾位隻是從旁補充,曉以利害,列舉實例,想方設法地勸說天德接受朝廷招安,以還百姓安甯,免受戰亂之苦。
在他們的長篇大論之後,天德說道:&ldquo諸位大人,你們完全錯了。
作為皇子,怎麼能向臣下投降呢?我乃大明英宗皇帝嫡傳第十一代後人,今舉兵實為恢複大統,光複祖宗江山社稷,侵我中原的異族理應退回關外,回歸其祖地。
唯有此,兵民皆可休養生息。
&rdquo 在這場會談之後,天德設宴款待清廷特使,大宴特使整整五天。
最後,特使們燒毀了在天德大帳中所穿的服飾。
天德帶特使們步行下山,并和他們親切告别。
當清廷特使向總督府報告他們不虛此行之時,這位總督大人悲憤不已,以緻卧病在床,幾日茶飯不思,夜不能寐。
就在這次會晤之後不久,天德終于從神秘的幕後現身,走下山來,進入公衆的視野。
如今,人們經常可以一覽聖容,但仍然是雲遮霧罩、幽暗神秘。
&ldquo起義軍首領,天德,年僅二十三歲。
經常熬夜苦讀,以使自己比實際年齡顯得更加成熟。
他表情沉重而憂郁,十分矜持,除了發号施令,很少與身邊的人交流。
天德的面色是那種中國南方人所特有的橘黃色。
他不露聲色地凝視人們,像是要洞察人們靈魂的最深處。
天德在指揮、命令時,更多的是以建議的形式,而不是直接命令。
總之,他是一個沉默寡言、極具城府的人,在與别人商談自己的計劃之前會反複思量。
&rdquo天德的個頭比鹹豐皇帝略高一些,但似乎精力稍差。
關于天德的儀态,曾經目睹他進駐所占領城池的一位漢人說:&ldquo入城的隊伍就像我們戲園子裡重現的古代英雄,人們又回到了被滿人統治之前的生活。
天德身邊的人個個剪去了發辮。
天德端坐在精美恢宏的禦辇中,四周是黃色的綢緞垂簾,由十六個人穩穩地擡着前行。
緊随其後的是他的師父兼軍師,坐着八擡大轎。
再往後就是他的三十位妃子,都坐着轎子,臉上塗脂抹粉,十分嬌豔。
浩浩蕩蕩的随從和護衛以整齊的隊列緊跟其後。
&rdquo 天德的軍師如同天德本人一樣充滿神秘色彩。
有人說,這位幕僚是天德的父親,有人說他隻是天德曾經的私塾先生,也有人說他就是現在這一切的最初倡導者。
還有另外一些說法,說他是天德的心腹密友。
最可信的猜測是,他曾是一位佛教徒,後來放棄了這一信仰,然後學到了一些模糊的基督教教義,他也不是天德的父親或叔伯。
根據伊萬·梅爾奇奧博士所說,沒有人真正了解他的身世。
但這位身份神秘的幕僚一直伴随在天德左右,寸步不離。
人們印象中的天德,非常鎮定冷靜、和藹可親、言語有度,除與他身份相對的清廷皇帝對話外,從不與他人交流。
在起義軍接連取勝的時候,他置身其外,從旁觀察着百姓的态度,構築着他的政治體系。
天德很少親臨戰場,這讓敵人很難揣測他的戰争魄力。
與他并肩戰鬥的戰友從不會責怪他做事魯莽。
&ldquo這很奇怪,&rdquo伊萬·梅爾奇奧博士說道,&ldquo這場浩大戰争雙方的首腦竟然都如此年輕。
&rdquo北京一方的鹹豐皇帝,年僅二十二歲,中等身材,但體格勻稱而強壯。
他的相貌顯得非常堅毅。
鹹豐皇帝的妻子是一位滿族公主,并未裹足,可以和他一起在皇家園林裡騎馬飛奔。
據說鹹豐皇帝輕信他人并與之推心置腹,他感情強烈卻優柔寡斷。
身處成群的大臣、宦官、嫔妃及侍從如影随形的包圍之中,鹹豐皇帝無法分辨哪些是能臣幹吏,哪些是無能之輩、谄媚之臣。
當然,他似乎也不像是要統治萬民、恢複山河一統、增強凝聚力和清帝國國力的君主。
而此時,清帝國已經暴露出許多緻命征兆,山河淪陷、百姓反感、分崩離析。
很有可能,他會被驅逐出中原,回到他的先祖起事的關外。
在中國,可能會出現八個或者十個王國來取代這唯一的帝國。
那樣的話,整個國家的治理會更加良好有序。
然而,當時的大多數中國人,除非真正被引導着,一路督促着,最後轉化為一種更純粹的信仰,否則就不會主動尋求任何更大的或持久的進步。
我們早就預見了這顯而易見的國家層面的失敗。
注解: [1] 飛馬,古時朝廷向各省派出寄送緊急公文的快馬。
[2] 《北京公報》,也稱《北京箴言報》,是清末由在華外國人創辦的兼有宗教與世俗内容的刊物。
[3] 《布蘭克伍德雜志》,1853年8月。
&mdash&mdash原注 [4] 約瑟夫·瑪利·加略利、伊萬·梅爾奇奧:《中國的起義》,巴黎,1853年。
&mdash&mdash原注 [5] 虎贲,古時為專門負責皇帝安全的将士,後泛指骁勇善戰之士。
[6] 呼羅珊,西亞古地名,大部分位于現伊朗境内。
[7] 道德效應,此處指傳統道德标準對人的影響。
[8] 特洛伊木馬和參孫的狐狸,分别出自希臘神話和《聖經》故事,均指出其不意的計謀。
[9] 《中國之友》,英國人奧斯維爾德于1842年在澳門創辦的半周刊。
[10] 穆蘇南,今斯裡蘭卡的一個地區。
[11] 可能因為逃跑時來不及上馬。
[12] 阿瑟·庫甯海姆:《一位營地副官在中國服役的回憶錄》。
&mdash&mdash原注 [13] 阿瑟·庫甯海姆上校所著的《一位營地副官在中國服役的回憶錄》這本妙趣橫生的書中記載了很多令人捧腹的故事。
相較于其他類似題材的書籍,本書向讀者描述了一個更加全面的關于當時中國及中國人的形象。
此書語言簡明、直接、自然,多為英國軍人、紳士常用的語言風格。
盡管描寫生動活潑,極少道德說教,但書中每一章節盡顯作者用心之處及基督教思想。
十分高興有此良機向各位尚不熟悉此書的讀者傾情推薦阿瑟·庫甯海姆近期的又一力作《西方共和國一瞥》。
&mdash&mdash原注 [14] 新教,歐洲宗教改革中脫離天主教而産生的宗派,也稱耶稣教。
[15] 此處并未把長城甚至沒有把長城以外尚未完全征服的附庸國算在内。
[16] 羅伯特·福瓊:《茶國之旅》,倫敦,1852年。
&mdash&mdash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