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及清政府的鎮壓
關燈
小
中
大
秘密團體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有中國移民的國家都為數衆多。
新加坡、槟榔嶼、巴達維亞、馬尼拉,都遍布中國秘密團體的骨幹成員。
這些秘密團體堅定不移的目标就是推翻清朝政權。
&rdquo 李星沅 朝廷無法在剿滅起義軍的戰場上取得勝利,于是大作紙上文章,簽發大量文告。
起義軍對這些文告的反應是以天德(意為上天之德)之名擁立他們自己的皇帝。
起義軍的皇帝應該應天受命,刻印畫像并廣傳于天下。
服裝發式應遵循明朝規制,因為起義軍宣稱自己是前明後裔。
迄今(超過一年的時間),天德一直隐藏在幕後。
天德的支持者到處散布消息,說前明後裔依然在世,并在前明皇旗的号召下與起義軍一同戰鬥。
從此刻起,這場起義似乎變成了一場内戰。
盡管天德公開與鹹豐皇帝對抗,盡管天德的反清大旗世人皆知,但這個對皇位志在必得的人卻從未向百姓現身。
天德進入一種神秘的朦胧之中,就像蒙着面紗的呼羅珊[6]先知。
隻有最狂熱的追随者有幸目睹天德的尊容,并且跟天德見面的機會充滿很大的不确定性。
道德效應[7]被發揮得淋漓盡緻。
這位神秘而模糊的天德在百姓的想象之中變得無比高大,百姓對天德的迷信使他擁有了超乎自然的特質。
沒有人知道他究竟是誰、什麼時間會出現、天德的先祖将他藏身何處以避禍于清兵,也沒有人知道天德作為前明正統是如何逃脫殺戮的。
似乎有幾個不善言辭、神秘莫測的人在幫助天德決策并指揮部隊的行動。
但這些人是誰,無人知曉。
第4節 總督徐廣缙 徐廣缙,朝廷大員,兩廣總督,根本無力應對每況愈下的危難局面。
他盡力提升朝廷軍隊的士氣,卻徒勞無功。
無人遵從他的将令,甚至手下兵将未等起義軍攻城就已自亂陣腳,潰不成軍。
徐廣缙上書朝廷,稱在他的治下多有不滿情緒。
百姓抗稅不交,徐廣缙派官員将領頭的鬧事者抓來見他。
結果百姓群情激憤,将所派官員從轎子中扯出,暴打一頓,還将轎子砸碎。
與此同時,天德懸賞一萬兩白銀來取徐廣缙的人頭。
這份懸賞的告示被帶往廣州。
秘密團體的成員趁着夜色将其貼于廣州城北門。
當時正值清晨,徐廣缙正打算帶着三千多名士兵棄城而逃,與其他地方的軍隊會合來對付天德和他的追随者。
徐廣缙看到了懸賞告示,怒不可遏。
于是,他乘坐轎子從城門外的街道穿過,轎子前頭有人鳴鑼開道,緊随其後的幾個人手執木牌,木牌上寫:回避、肅靜、欽差。
徐廣缙兇狠地左顧右盼,好像要找人報複似的。
他有一段時間沒這樣招搖放縱了。
街道兩旁店鋪的夥計低頭彎腰,路上行走的轎夫停下腳步,來不及躲閃的路人趕忙靠在路兩邊的牆腳下,目光低垂。
然而,轎子剛到仁愛街拐彎處,這位朝廷大員突然臉色蒼白,雙手緊緊抓住轎椅扶手,吩咐轎夫停下。
徐廣缙在一間房子的對面停了下來。
這是一位潦倒的畫家的房子,這位畫家的作品主要是大家熟悉的神怪和适合在家裡懸挂的大幅作品。
畫家把一些得意之作挂在屋外。
但說來也奇怪,在面露喜色的神仙,怒目圓睜的鬼怪,青衫沒腳、身姿輕盈的仙女等畫作中間,赫然出現一幅刀砍官員腦袋的畫。
官員胸前的圖案将官員的品級分毫不差地表現了出來。
屍首呈跪姿,身首兩處,頭顱就在掉落的官帽旁,帽子上的頂戴清晰可見。
這位倒黴的畫家被叫出店外,跪在徐廣缙的轎子前,全身篩糠似的戰栗着。
&ldquo你怎敢在我路過的地方挂出這麼一幅畫?&rdquo徐廣缙恐怖地大聲吼道。
&ldquo大人,小的隻是為了晾畫。
&rdquo渾身戰栗不止的畫家答道。
&ldquo畫在我出行的路上,又沖着我,豈不是咒我厄運加身?&rdquo盛怒之下的徐廣缙質問道。
&ldquo小人怎敢犯此彌天大罪?&rdquo畫家一邊使勁磕頭,一邊顫巍巍地答道。
&ldquo那你為何要作如此大逆不道的畫?&rdquo&ldquo天哪,大人,是有人訂作此畫,小人不過是窮苦畫匠,以此為生。
&rdquo最終,這個畫家被抓起來送到最近的衙門領受二十大闆。
徐廣缙繼續前行,心情極度郁悶,畢竟一天之内遇上了兩次不祥的預示:城牆上的懸賞告示和商店裡的那幅畫。
徐廣缙探知周圍可能會有刺客出沒,所以并沒有走多遠。
他并沒有派人去查找刺客,而是屈身于壁壘森嚴的城内,一直等着起義軍退到一個相對安全的距離。
除了朝廷的三千虎贲軍,在他身邊還有一群官員、随從、劊子手、伶人、儀仗、女人,以及大量金銀珠寶。
這些錢财是他多年以來,抓住每一次斂财的機會,一點一點積攢起來的。
總之一句話,他從不放過一次斂财的機會。
然而,這位自己就是強盜的官員半道上卻成了江洋大盜的獵物。
徐廣缙把自己的女人和金銀珠寶,人挑肩扛地裝進轎子和箱子。
一天晚上,徐廣缙一行到了一處又深又急的河道,河道上有一座竹橋。
一隊護衛走到河岸的時候,徐廣缙停下了轎子,命令苦力将裝滿金銀珠寶的箱子小心地擡過橋去。
苦力們遵命照辦,但就在接近這座搖搖晃晃的橋的中心時,橋突然一震,那些苦力連帶着箱子全都掉進水裡。
場面一度陷入混亂。
裝滿金銀珠寶的箱子沉入水中,可憐的苦力們在水中盡力掙紮,發出号叫聲。
此時,徐廣缙狂怒不已,将手中的扇子撕得粉碎。
幸好苦力們水性不錯,很快就遊上了岸。
徐廣缙很想當場鞭笞這些苦力,但他現在顧不上這樣做,而是連忙命令這些氣喘籲籲、驚恐萬分的苦力立刻把寶箱打撈上來,并威脅他們如若找不到寶箱,便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于是,苦力們脫去衣服,勇敢地跳入水中。
這些苦力都是潛水高手,很快便探到河底,使出渾身解數,終于将寶箱打撈上岸。
箱子濕漉漉的,沾滿了淤泥,但所幸沒有破損。
苦力們把寶箱扛在肩上,隊伍繼續向前。
幾天之後,剛到肇慶,徐廣缙就叫人當面打開箱子。
箱子裡并不是金銀珠寶,而是鵝卵石和鉛塊,都被絹紙仔細地包裹着。
原來那些大膽的苦力竟是盜賊,是他們精心安排了這出調包計。
徐廣缙派出了所有的捕頭抓捕他們,但徒勞無果。
毫無疑問,這些盜賊都到起義軍占領的地方躲了起來,隻有在那裡,他們和他們的贓物才是安全無虞的。
徐廣缙在戰場上對起義軍毫無辦法,他似乎發起了一場沒有戰鬥,甚至連一場小沖突都沒有的戰争。
徐廣缙手下一位有膽識有魄力、名叫烏蘭泰的将軍,率領一萬三千多名士兵抗擊起義軍直至平南縣城。
起義軍仍然沿用他們的老一套戰法,逐點向後撤退。
幾個小時以後,疲憊不堪的朝廷追兵打算放棄追擊。
就在此時,他們發現自己已身處包圍,陷入一片竹林之中,受到對方正面和側面六十多門大炮的猛烈攻擊。
于是,烏蘭泰将軍下令撤回大營,但此時兵士隻剩半數,其餘或死或被俘。
徐廣缙毫發未損地躲在要塞堅固的城牆後,發誓要為烏蘭泰将軍的潰敗雪恥。
為了實現這一目标,他借鑒了古代曆史中的計謀。
他的這一計謀讓人聯想起特洛伊木馬和參孫的狐狸[8]。
徐廣缙搜集了四千多頭水牛,在牛角上捆上火把,由四千名士兵指揮。
這次戰鬥準備得極其隐秘。
終于在一天夜裡,四千頭水牛被同時放出,奔向起義軍營地。
在徐廣缙的想象中,每一頭牛都會成為一輛火焰戰車,肆意踐踏起義軍營地,殺盡起義軍兵卒,将其營地變為一片火海。
起初,這些頭帶雙角的&ldquo勇士&rdquo并未遇到任何阻礙。
起義軍對這一計謀早有準備,不露聲色地讓火牛踏過自己的營地。
其實還沒等朝廷軍隊進入自己的營地,起義軍看到火光,就早已将朝廷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出其不意地對朝廷軍隊發起了攻擊。
與此前的情況如出一轍,同樣的殺伐場面再次出現。
徐廣缙的這次軍事行動折損士兵兩千多人。
同時,人們對中國的戰争藝術有了全新的印象。
如果不是我們對這件事的了解來自中英兩國的新聞報紙,我們可能會猶豫要不要在此重新描述一下整個事件。
但所幸我們有機會校對《中國之友》[9]提供的文字記錄,得到了可信度極高的中方文獻。
他們雙方對于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離奇事件的叙述完全一緻。
在清朝勇士和漢人自己看來,徐廣缙這次滑稽的創舉是一種非常巧妙的戰術組合。
就在這些事情上演之時,起義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向前開進。
清帝國的軍隊聞風而逃。
而号稱天子的鹹豐皇帝被寵臣簇擁在紫禁城,吟詩作樂。
詩的主題便有英勇的烏蘭泰将軍的豐功偉績,而烏蘭泰所謂的豐功偉績也隻存在于他寫給朝廷的奏折中。
約瑟夫·瑪利·加略利和伊萬·梅爾奇奧先生讀過一部分鹹豐皇帝的詩作,并将其評價為滿篇浮誇,盡是剽竊。
鹹豐皇帝剽竊的盡是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家堪稱北京的荷馬、維吉爾、阿裡奧斯托。
一位自吹自擂的将軍配上一位到處剽竊的詩人,真是&ldquo相得益彰&rdquo。
第5節 阿瑟·庫甯海姆上校的戰場日記 清兵就像戲劇舞台上的兵士一樣,穿着紅白相間的衣服,前胸後背各有一塊橢圓的白布,上面寫着黑色的大字,表明他所屬的營号。
清兵頭上戴着一頂圓錐形的帽子,上面裝飾着顔色鮮豔的條帶,手拿落後的火繩槍。
那些有錢的士兵都會給自己配備一把又大又重的長劍。
如果可以找到更多的長劍,他們都會将其帶上戰場。
騎兵的戰鬥力極弱。
騎兵們騎的都是劣馬,套着簡陋的馬具,他們的身體被遮在藍色的長棉袍下,看上去就像趕路的穆蘇南[10]婦女,根本不像我們的父輩在歌劇《羅多伊斯卡》中看到的滿族英雄。
這些沒有戰鬥意識的騎兵手裡的武器隻有弓箭,就像圍攻特洛伊城的遠古戰士。
裝扮怪異的士兵中間是旗手,每人手執一面旗幟,旗上繪有龍或傳說中的其他形象。
隊伍的最前面是戰鼓手和敲鑼手,他們用鑼鼓發出令人恐怖的聲響。
清朝士兵 士兵通常被稱為朝廷虎贲或天朝虎贲。
他們的盔甲上、帽子上或衣服上都有各種猛獸的圖案,但老虎圖案是當時最常見的一種,因此得名虎贲。
這一切都顯得可笑之極。
然而,同樣荒謬的事情也出現在我們的隊伍之中。
我們軍隊的服裝有的看起來像老虎、獅子及其他動物;那些穿戴充滿女性色彩的皮毛、男用女士帽的行為醜化了我們的擲彈兵和骠騎兵的形象。
這一切似乎要剝奪我們嘲笑天朝虎贲的權利。
一些歐洲國家的軍隊甚至也借鑒了清朝軍隊的做法。
(至少西班牙人僞稱以前是葡萄牙人在他們的整體軍令中加入了這一可笑的命令&mdash&mdash&ldquo對敵人要擺出一副兇惡的表情!&rdquo)并說葡萄牙士兵在上戰場時都露出殘暴的面容,做出好戰的手勢,咬牙切齒。
如今,這些可憐的、順從的、沒有靈魂的天朝虎贲,因被逼迫而上戰場的時候,也隻能露出一副兇惡的表情,張牙舞爪,裝腔作勢,大吼大叫,裝成森林中的猛獸一般。
在這場内戰中,鬥争雙方都是中國人,他們在開戰之前先要相互進行言語攻擊、辱罵對方,給對方冠以最粗俗無禮的名号,互相威脅要置對方于死地,甚至要讓對方生不如死。
事實上,他們可以引用西方國家的經典先例。
直至今天,希臘人依然在追趕這種潮流。
但荷馬時代的英雄們更多地是在戰鬥,現代希臘人也會去勇敢地戰鬥;而當時的漢人似乎從不奮勇一戰。
滿人,尤其是從祖居地移民而來的,而不是在中原地區出生或成長起來的滿人,往往比漢人更加善戰,裝備也精良得多。
但就軍事素質而言,即便是最勇猛的滿人部隊,也談不上很有戰鬥力。
阿瑟·庫甯海姆上校寫的一部有趣的書中,有這樣一篇摘錄,給我們傳達了一個關于清帝國戰鬥力的清晰印象。
該書的作者和薩爾托恩将軍一起駐紮在風起雲湧的鎮江。
薩爾托恩旅的部分任務是搗毀清軍的一個營地。
這個營地建在離河岸大約五英裡遠的高地上,似乎是為了方便俯瞰整個城市,但清朝軍隊好像是故意要讓斯庫德将軍和巴特利将軍率領的部隊觀察他們的營地。
1842年7月21日,星期四,必将成為我永遠銘記的日子,因為那天我第一次在戰場上遇到了敵人。
在這種情況下,我的心情自然就有點莫名的激動。
天還沒亮,我們就起來了,找到了我們要靠岸的那艘汽船。
我們和船上的另外一個團一起迅速而隊列整齊地下船登岸。
但由于信号或命令的關系,我們旅隻有一部分人抵達了指定地點,随後我們因等其他人而在那裡耽擱了兩個小時。
随着時間的推移,高溫讓人越來越難以忍受,要不是這個纰漏,我們這天的任務原本可以比現在更早地結束。
中将從鄰近的高地察看了敵人的營地,但從所選觀察點來看,根本不可能确定敵人的數量。
然後指揮官們下令讓已經到位的将士對敵營展開攻擊。
我們的兵力隻有一千人左右,還有三門野炮,裝在獨輪手推車上,以便在狹窄的稻田間縱橫交錯的小路上進行運送。
這種田間小道給我們在耕種區運送兵力造成了重重困難。
我們盡量走在一片開闊的田野上。
這片田野似乎是這個人口稠密的小鎮上的居民用作墳地的地方。
我們穿過許多封閉的道路,在至少距敵營一千碼的地方停了下來,我們在那裡都能看到敵方士兵被從營房裡趕出來迎戰。
敵人把一部分兵力布置在高高的山頂,然後又迅速調到我們的右翼。
這讓我們很難準确地計算敵人的兵力,但我們一緻認為敵方兵力不超過兩千人。
這是我所經曆過的最有趣的時刻,因為我的專長第一次有了用武之地。
通過他們的穿着,我們判定他們是滿營士兵,而不是漢營士兵,因為他們有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旗幟,還有穿着奇裝異服的長矛兵和弓箭手。
我得坦率地承認,雖然他們的外表有些古怪,卻給人一種威風凜凜的感覺。
我們在筋疲力盡之前迅速地組成進攻隊形。
同時,敵人并沒有逞口舌之能,而是非常巧妙地直接向我們開火。
在我們還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回擊之時,他們又發出刺耳的吼叫。
這是我們早就料到的,毫無疑問,這種吼叫在他們以前的一些戰鬥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這次,恐怕不會如他們所願了。
說來奇怪,盡管炮彈不斷地在我們周圍飕飕作響,但炮彈的精準性好像并沒有提高。
在甯波被關押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安斯特魯瑟少校最後終于擡起了他的野戰炮,朝他們開了幾炮。
在此期間,我們向敵人發起了進攻,但我們還沒來得及靠近他們,敵人轉身就逃。
這與他們先前堅定的表情反差太大,讓我們許多人驚訝不已。
敵人敗逃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我們到達山頂的時候,沒有發現敵人的絲毫蹤迹。
我們的一個連在進攻的時候,發現幾個士兵藏在灌木叢中。
我們發現好多頂因慌忙逃命而被主人和轎夫丢棄的轎子。
還有一些矮馬四處亂跑,它們都曾是官員們的财産。
在逃命的時候,比起這些飛奔的駿馬,這些官員更相信自己的雙腿[11]。
現在我們可以随意查看敵人曾經占領的這片地盤了,再去追擊敵人就像去追擊影子一樣,因為敵人的武器和軍服就被丢棄在一旁,我們已經無法分辨哪個是兵、哪個是民。
我們發現敵人選擇了最關鍵的位置作緊急之用,可戰可逃,這非常适合他們。
在敵人營地的後方,有一條平坦、寬闊的大路,從鎮江直通南京,敵兵就是從這條路逃走的。
突然,我們的營寨中傳來失火的喊叫聲,于是我們小心翼翼地撤到安全的距離,以防彈藥失火。
接着,我們停下來稍作休息,手中拿着一些諸如戰旗、弓箭之類的戰利品。
我們草草地檢查了他們的營地。
我無意間發現了一些手寫的不起眼的文書,後來我才确定這是官兵花名冊。
清軍在這方面已經達到如此正規的程度。
事實上,在兩個世紀以前,清廷已經能夠公布所有高級軍官的名單。
這比
新加坡、槟榔嶼、巴達維亞、馬尼拉,都遍布中國秘密團體的骨幹成員。
這些秘密團體堅定不移的目标就是推翻清朝政權。
&rdquo 李星沅 朝廷無法在剿滅起義軍的戰場上取得勝利,于是大作紙上文章,簽發大量文告。
起義軍對這些文告的反應是以天德(意為上天之德)之名擁立他們自己的皇帝。
起義軍的皇帝應該應天受命,刻印畫像并廣傳于天下。
服裝發式應遵循明朝規制,因為起義軍宣稱自己是前明後裔。
迄今(超過一年的時間),天德一直隐藏在幕後。
天德的支持者到處散布消息,說前明後裔依然在世,并在前明皇旗的号召下與起義軍一同戰鬥。
從此刻起,這場起義似乎變成了一場内戰。
盡管天德公開與鹹豐皇帝對抗,盡管天德的反清大旗世人皆知,但這個對皇位志在必得的人卻從未向百姓現身。
天德進入一種神秘的朦胧之中,就像蒙着面紗的呼羅珊[6]先知。
隻有最狂熱的追随者有幸目睹天德的尊容,并且跟天德見面的機會充滿很大的不确定性。
道德效應[7]被發揮得淋漓盡緻。
這位神秘而模糊的天德在百姓的想象之中變得無比高大,百姓對天德的迷信使他擁有了超乎自然的特質。
沒有人知道他究竟是誰、什麼時間會出現、天德的先祖将他藏身何處以避禍于清兵,也沒有人知道天德作為前明正統是如何逃脫殺戮的。
似乎有幾個不善言辭、神秘莫測的人在幫助天德決策并指揮部隊的行動。
但這些人是誰,無人知曉。
第4節 總督徐廣缙 徐廣缙,朝廷大員,兩廣總督,根本無力應對每況愈下的危難局面。
他盡力提升朝廷軍隊的士氣,卻徒勞無功。
無人遵從他的将令,甚至手下兵将未等起義軍攻城就已自亂陣腳,潰不成軍。
徐廣缙上書朝廷,稱在他的治下多有不滿情緒。
百姓抗稅不交,徐廣缙派官員将領頭的鬧事者抓來見他。
結果百姓群情激憤,将所派官員從轎子中扯出,暴打一頓,還将轎子砸碎。
與此同時,天德懸賞一萬兩白銀來取徐廣缙的人頭。
這份懸賞的告示被帶往廣州。
秘密團體的成員趁着夜色将其貼于廣州城北門。
當時正值清晨,徐廣缙正打算帶着三千多名士兵棄城而逃,與其他地方的軍隊會合來對付天德和他的追随者。
徐廣缙看到了懸賞告示,怒不可遏。
于是,他乘坐轎子從城門外的街道穿過,轎子前頭有人鳴鑼開道,緊随其後的幾個人手執木牌,木牌上寫:回避、肅靜、欽差。
徐廣缙兇狠地左顧右盼,好像要找人報複似的。
他有一段時間沒這樣招搖放縱了。
街道兩旁店鋪的夥計低頭彎腰,路上行走的轎夫停下腳步,來不及躲閃的路人趕忙靠在路兩邊的牆腳下,目光低垂。
然而,轎子剛到仁愛街拐彎處,這位朝廷大員突然臉色蒼白,雙手緊緊抓住轎椅扶手,吩咐轎夫停下。
徐廣缙在一間房子的對面停了下來。
這是一位潦倒的畫家的房子,這位畫家的作品主要是大家熟悉的神怪和适合在家裡懸挂的大幅作品。
畫家把一些得意之作挂在屋外。
但說來也奇怪,在面露喜色的神仙,怒目圓睜的鬼怪,青衫沒腳、身姿輕盈的仙女等畫作中間,赫然出現一幅刀砍官員腦袋的畫。
官員胸前的圖案将官員的品級分毫不差地表現了出來。
屍首呈跪姿,身首兩處,頭顱就在掉落的官帽旁,帽子上的頂戴清晰可見。
這位倒黴的畫家被叫出店外,跪在徐廣缙的轎子前,全身篩糠似的戰栗着。
&ldquo你怎敢在我路過的地方挂出這麼一幅畫?&rdquo徐廣缙恐怖地大聲吼道。
&ldquo大人,小的隻是為了晾畫。
&rdquo渾身戰栗不止的畫家答道。
&ldquo畫在我出行的路上,又沖着我,豈不是咒我厄運加身?&rdquo盛怒之下的徐廣缙質問道。
&ldquo小人怎敢犯此彌天大罪?&rdquo畫家一邊使勁磕頭,一邊顫巍巍地答道。
&ldquo那你為何要作如此大逆不道的畫?&rdquo&ldquo天哪,大人,是有人訂作此畫,小人不過是窮苦畫匠,以此為生。
&rdquo最終,這個畫家被抓起來送到最近的衙門領受二十大闆。
徐廣缙繼續前行,心情極度郁悶,畢竟一天之内遇上了兩次不祥的預示:城牆上的懸賞告示和商店裡的那幅畫。
徐廣缙探知周圍可能會有刺客出沒,所以并沒有走多遠。
他并沒有派人去查找刺客,而是屈身于壁壘森嚴的城内,一直等着起義軍退到一個相對安全的距離。
除了朝廷的三千虎贲軍,在他身邊還有一群官員、随從、劊子手、伶人、儀仗、女人,以及大量金銀珠寶。
這些錢财是他多年以來,抓住每一次斂财的機會,一點一點積攢起來的。
總之一句話,他從不放過一次斂财的機會。
然而,這位自己就是強盜的官員半道上卻成了江洋大盜的獵物。
徐廣缙把自己的女人和金銀珠寶,人挑肩扛地裝進轎子和箱子。
一天晚上,徐廣缙一行到了一處又深又急的河道,河道上有一座竹橋。
一隊護衛走到河岸的時候,徐廣缙停下了轎子,命令苦力将裝滿金銀珠寶的箱子小心地擡過橋去。
苦力們遵命照辦,但就在接近這座搖搖晃晃的橋的中心時,橋突然一震,那些苦力連帶着箱子全都掉進水裡。
場面一度陷入混亂。
裝滿金銀珠寶的箱子沉入水中,可憐的苦力們在水中盡力掙紮,發出号叫聲。
此時,徐廣缙狂怒不已,将手中的扇子撕得粉碎。
幸好苦力們水性不錯,很快就遊上了岸。
徐廣缙很想當場鞭笞這些苦力,但他現在顧不上這樣做,而是連忙命令這些氣喘籲籲、驚恐萬分的苦力立刻把寶箱打撈上來,并威脅他們如若找不到寶箱,便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于是,苦力們脫去衣服,勇敢地跳入水中。
這些苦力都是潛水高手,很快便探到河底,使出渾身解數,終于将寶箱打撈上岸。
箱子濕漉漉的,沾滿了淤泥,但所幸沒有破損。
苦力們把寶箱扛在肩上,隊伍繼續向前。
幾天之後,剛到肇慶,徐廣缙就叫人當面打開箱子。
箱子裡并不是金銀珠寶,而是鵝卵石和鉛塊,都被絹紙仔細地包裹着。
原來那些大膽的苦力竟是盜賊,是他們精心安排了這出調包計。
徐廣缙派出了所有的捕頭抓捕他們,但徒勞無果。
毫無疑問,這些盜賊都到起義軍占領的地方躲了起來,隻有在那裡,他們和他們的贓物才是安全無虞的。
徐廣缙在戰場上對起義軍毫無辦法,他似乎發起了一場沒有戰鬥,甚至連一場小沖突都沒有的戰争。
徐廣缙手下一位有膽識有魄力、名叫烏蘭泰的将軍,率領一萬三千多名士兵抗擊起義軍直至平南縣城。
起義軍仍然沿用他們的老一套戰法,逐點向後撤退。
幾個小時以後,疲憊不堪的朝廷追兵打算放棄追擊。
就在此時,他們發現自己已身處包圍,陷入一片竹林之中,受到對方正面和側面六十多門大炮的猛烈攻擊。
于是,烏蘭泰将軍下令撤回大營,但此時兵士隻剩半數,其餘或死或被俘。
徐廣缙毫發未損地躲在要塞堅固的城牆後,發誓要為烏蘭泰将軍的潰敗雪恥。
為了實現這一目标,他借鑒了古代曆史中的計謀。
他的這一計謀讓人聯想起特洛伊木馬和參孫的狐狸[8]。
徐廣缙搜集了四千多頭水牛,在牛角上捆上火把,由四千名士兵指揮。
這次戰鬥準備得極其隐秘。
終于在一天夜裡,四千頭水牛被同時放出,奔向起義軍營地。
在徐廣缙的想象中,每一頭牛都會成為一輛火焰戰車,肆意踐踏起義軍營地,殺盡起義軍兵卒,将其營地變為一片火海。
起初,這些頭帶雙角的&ldquo勇士&rdquo并未遇到任何阻礙。
起義軍對這一計謀早有準備,不露聲色地讓火牛踏過自己的營地。
其實還沒等朝廷軍隊進入自己的營地,起義軍看到火光,就早已将朝廷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出其不意地對朝廷軍隊發起了攻擊。
與此前的情況如出一轍,同樣的殺伐場面再次出現。
徐廣缙的這次軍事行動折損士兵兩千多人。
同時,人們對中國的戰争藝術有了全新的印象。
如果不是我們對這件事的了解來自中英兩國的新聞報紙,我們可能會猶豫要不要在此重新描述一下整個事件。
但所幸我們有機會校對《中國之友》[9]提供的文字記錄,得到了可信度極高的中方文獻。
他們雙方對于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離奇事件的叙述完全一緻。
在清朝勇士和漢人自己看來,徐廣缙這次滑稽的創舉是一種非常巧妙的戰術組合。
就在這些事情上演之時,起義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向前開進。
清帝國的軍隊聞風而逃。
而号稱天子的鹹豐皇帝被寵臣簇擁在紫禁城,吟詩作樂。
詩的主題便有英勇的烏蘭泰将軍的豐功偉績,而烏蘭泰所謂的豐功偉績也隻存在于他寫給朝廷的奏折中。
約瑟夫·瑪利·加略利和伊萬·梅爾奇奧先生讀過一部分鹹豐皇帝的詩作,并将其評價為滿篇浮誇,盡是剽竊。
鹹豐皇帝剽竊的盡是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家堪稱北京的荷馬、維吉爾、阿裡奧斯托。
一位自吹自擂的将軍配上一位到處剽竊的詩人,真是&ldquo相得益彰&rdquo。
第5節 阿瑟·庫甯海姆上校的戰場日記 清兵就像戲劇舞台上的兵士一樣,穿着紅白相間的衣服,前胸後背各有一塊橢圓的白布,上面寫着黑色的大字,表明他所屬的營号。
清兵頭上戴着一頂圓錐形的帽子,上面裝飾着顔色鮮豔的條帶,手拿落後的火繩槍。
那些有錢的士兵都會給自己配備一把又大又重的長劍。
如果可以找到更多的長劍,他們都會将其帶上戰場。
騎兵的戰鬥力極弱。
騎兵們騎的都是劣馬,套着簡陋的馬具,他們的身體被遮在藍色的長棉袍下,看上去就像趕路的穆蘇南[10]婦女,根本不像我們的父輩在歌劇《羅多伊斯卡》中看到的滿族英雄。
這些沒有戰鬥意識的騎兵手裡的武器隻有弓箭,就像圍攻特洛伊城的遠古戰士。
裝扮怪異的士兵中間是旗手,每人手執一面旗幟,旗上繪有龍或傳說中的其他形象。
隊伍的最前面是戰鼓手和敲鑼手,他們用鑼鼓發出令人恐怖的聲響。
清朝士兵 士兵通常被稱為朝廷虎贲或天朝虎贲。
他們的盔甲上、帽子上或衣服上都有各種猛獸的圖案,但老虎圖案是當時最常見的一種,因此得名虎贲。
這一切都顯得可笑之極。
然而,同樣荒謬的事情也出現在我們的隊伍之中。
我們軍隊的服裝有的看起來像老虎、獅子及其他動物;那些穿戴充滿女性色彩的皮毛、男用女士帽的行為醜化了我們的擲彈兵和骠騎兵的形象。
這一切似乎要剝奪我們嘲笑天朝虎贲的權利。
一些歐洲國家的軍隊甚至也借鑒了清朝軍隊的做法。
(至少西班牙人僞稱以前是葡萄牙人在他們的整體軍令中加入了這一可笑的命令&mdash&mdash&ldquo對敵人要擺出一副兇惡的表情!&rdquo)并說葡萄牙士兵在上戰場時都露出殘暴的面容,做出好戰的手勢,咬牙切齒。
如今,這些可憐的、順從的、沒有靈魂的天朝虎贲,因被逼迫而上戰場的時候,也隻能露出一副兇惡的表情,張牙舞爪,裝腔作勢,大吼大叫,裝成森林中的猛獸一般。
在這場内戰中,鬥争雙方都是中國人,他們在開戰之前先要相互進行言語攻擊、辱罵對方,給對方冠以最粗俗無禮的名号,互相威脅要置對方于死地,甚至要讓對方生不如死。
事實上,他們可以引用西方國家的經典先例。
直至今天,希臘人依然在追趕這種潮流。
但荷馬時代的英雄們更多地是在戰鬥,現代希臘人也會去勇敢地戰鬥;而當時的漢人似乎從不奮勇一戰。
滿人,尤其是從祖居地移民而來的,而不是在中原地區出生或成長起來的滿人,往往比漢人更加善戰,裝備也精良得多。
但就軍事素質而言,即便是最勇猛的滿人部隊,也談不上很有戰鬥力。
阿瑟·庫甯海姆上校寫的一部有趣的書中,有這樣一篇摘錄,給我們傳達了一個關于清帝國戰鬥力的清晰印象。
該書的作者和薩爾托恩将軍一起駐紮在風起雲湧的鎮江。
薩爾托恩旅的部分任務是搗毀清軍的一個營地。
這個營地建在離河岸大約五英裡遠的高地上,似乎是為了方便俯瞰整個城市,但清朝軍隊好像是故意要讓斯庫德将軍和巴特利将軍率領的部隊觀察他們的營地。
1842年7月21日,星期四,必将成為我永遠銘記的日子,因為那天我第一次在戰場上遇到了敵人。
在這種情況下,我的心情自然就有點莫名的激動。
天還沒亮,我們就起來了,找到了我們要靠岸的那艘汽船。
我們和船上的另外一個團一起迅速而隊列整齊地下船登岸。
但由于信号或命令的關系,我們旅隻有一部分人抵達了指定地點,随後我們因等其他人而在那裡耽擱了兩個小時。
随着時間的推移,高溫讓人越來越難以忍受,要不是這個纰漏,我們這天的任務原本可以比現在更早地結束。
中将從鄰近的高地察看了敵人的營地,但從所選觀察點來看,根本不可能确定敵人的數量。
然後指揮官們下令讓已經到位的将士對敵營展開攻擊。
我們的兵力隻有一千人左右,還有三門野炮,裝在獨輪手推車上,以便在狹窄的稻田間縱橫交錯的小路上進行運送。
這種田間小道給我們在耕種區運送兵力造成了重重困難。
我們盡量走在一片開闊的田野上。
這片田野似乎是這個人口稠密的小鎮上的居民用作墳地的地方。
我們穿過許多封閉的道路,在至少距敵營一千碼的地方停了下來,我們在那裡都能看到敵方士兵被從營房裡趕出來迎戰。
敵人把一部分兵力布置在高高的山頂,然後又迅速調到我們的右翼。
這讓我們很難準确地計算敵人的兵力,但我們一緻認為敵方兵力不超過兩千人。
這是我所經曆過的最有趣的時刻,因為我的專長第一次有了用武之地。
通過他們的穿着,我們判定他們是滿營士兵,而不是漢營士兵,因為他們有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旗幟,還有穿着奇裝異服的長矛兵和弓箭手。
我得坦率地承認,雖然他們的外表有些古怪,卻給人一種威風凜凜的感覺。
我們在筋疲力盡之前迅速地組成進攻隊形。
同時,敵人并沒有逞口舌之能,而是非常巧妙地直接向我們開火。
在我們還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回擊之時,他們又發出刺耳的吼叫。
這是我們早就料到的,毫無疑問,這種吼叫在他們以前的一些戰鬥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這次,恐怕不會如他們所願了。
說來奇怪,盡管炮彈不斷地在我們周圍飕飕作響,但炮彈的精準性好像并沒有提高。
在甯波被關押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安斯特魯瑟少校最後終于擡起了他的野戰炮,朝他們開了幾炮。
在此期間,我們向敵人發起了進攻,但我們還沒來得及靠近他們,敵人轉身就逃。
這與他們先前堅定的表情反差太大,讓我們許多人驚訝不已。
敵人敗逃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我們到達山頂的時候,沒有發現敵人的絲毫蹤迹。
我們的一個連在進攻的時候,發現幾個士兵藏在灌木叢中。
我們發現好多頂因慌忙逃命而被主人和轎夫丢棄的轎子。
還有一些矮馬四處亂跑,它們都曾是官員們的财産。
在逃命的時候,比起這些飛奔的駿馬,這些官員更相信自己的雙腿[11]。
現在我們可以随意查看敵人曾經占領的這片地盤了,再去追擊敵人就像去追擊影子一樣,因為敵人的武器和軍服就被丢棄在一旁,我們已經無法分辨哪個是兵、哪個是民。
我們發現敵人選擇了最關鍵的位置作緊急之用,可戰可逃,這非常适合他們。
在敵人營地的後方,有一條平坦、寬闊的大路,從鎮江直通南京,敵兵就是從這條路逃走的。
突然,我們的營寨中傳來失火的喊叫聲,于是我們小心翼翼地撤到安全的距離,以防彈藥失火。
接着,我們停下來稍作休息,手中拿着一些諸如戰旗、弓箭之類的戰利品。
我們草草地檢查了他們的營地。
我無意間發現了一些手寫的不起眼的文書,後來我才确定這是官兵花名冊。
清軍在這方面已經達到如此正規的程度。
事實上,在兩個世紀以前,清廷已經能夠公布所有高級軍官的名單。
這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