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常備軍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當年阿萊西亞城下那樣的成功。
薩伏伊兩兄弟背對敵境攻打堅固陣地的決定算得上戰略上的彌天大勇,真正是天命使然。
1708年 1706年,馬爾伯勒打赢了拉米伊(Ramillies)會戰并進行了出色的追擊作戰,從此比利時落入了英國手中。
但1707年戰局沒有大的變化。
1708年,在怨恨尼德蘭政府的當地居民幫助下,法國奪回了布魯日和根特。
1708年7月11日,馬爾伯勒主動出擊,赢得了奧德納爾德會戰,但局勢依然沒有向好的方向發展。
5盡管英軍統帥提議進入法國内地,甚至有人将其解讀為馬爾伯勒意圖進攻巴黎,但歐根立即表示反對,尼德蘭的支持也争取不來。
馬爾伯勒在7月26日寄給朋友戈多爾芬勳爵(LordGodolphin)的信中将情況和盤托出,6信中指出了向巴黎進軍的希望何其渺茫:農村居民會帶着家當躲進要塞,入侵者會進入一片荒無人煙的土地,上面如棋盤般分步着一系列堡壘。
&ldquo要是我能将敵人從要塞裡引出來打一仗該多好!&rdquo據他說,打赢奧德納爾德會戰的最大好處是動搖了敵軍的士氣。
因此,盡管法軍吃了敗仗,但還是保住了在弗蘭德斯的地位,還占領了布魯日和根特。
聯軍既然無法進攻法國手中的要塞,便決定圍攻裡爾,可以說将法軍主力甩在了身後。
圍城行動一直拖到了深冬,外城陷落後又要攻打内城要塞。
法國大軍趕來後繞着圍城軍走了一圈,尋找适合進攻的部位,但最後發現圍城軍為了掩護自身修築的外壕無懈可擊。
法軍多次企圖通過攔截辎重隊來迫使聯軍撤圍,但都失敗了。
裡爾陷落後,聯軍連同根特與布魯日奪回了弗蘭德斯。
戰役基調完全是由成功的圍城戰而非圍城戰之前的野戰奠定的。
如果有人認為聯軍在野戰中背對敵境,也就是非要分出勝負的話,那就完全搞錯了。
盡管馬爾伯勒無疑打赢了,盡管歐根親王的軍隊正在趕來,已經到了附近,盡管馬爾伯勒願意再戰,但他覺得不管是現在或是以後,他無論如何是沒有能力逼迫對方決戰,也無力利用殲滅敵軍的戰術成果。
這是一場實施宏大消耗戰略的戰役,雙方都調集了無比龐大的軍隊。
聯軍打赢這場戰役還是靠指揮得當,馬爾伯勒和歐根團結一緻,對面的法軍則将帥不能齊心。
法軍統帥是年輕的王太子勃艮第公爵,旺多姆元帥(MarshalVendôme)擔任他的顧問,後來又加上了貝裡克公爵(dukeofBerwick)的第三支部隊,還是自行其是。
于是,前線不得不一再請國王裁決,因為他明确要求若無國王下令,&ldquo不得做出任何重大決定&rdquo。
這樣做的前提是戰事進展緩慢,反過來又拖慢了進展,因為前線幾乎不可能違抗國王的重大決定,于是聯軍得以在身後近旁就是敵軍主力的情況下推進圍城戰。
決定結果的不是會戰,而是陣地和野戰工事,會戰根本沒有發生。
馬爾普拉凱會戰7 (1709年9月11日) 裡爾是一座邊境城市,歸屬法國不過40年。
但法國人在丢掉裡爾後已經精疲力竭,以至于路易不僅願意放棄戰争的真正目标,為孫兒争取西班牙帝國的寶座,甚至連阿爾薩斯也可以不要。
但聯軍提出的割地要求太過折辱,于是他決定打下去,而且投入了一支甚至比前一年更強大的野戰軍。
這支軍隊的戰略任務隻能是繼續打防禦戰,而聯軍制訂的目标也不過是再奪取幾座邊境要塞,就像前一年奪取裡爾那樣。
聯軍首先拿下了圖爾奈(Tournai),繼而攻打蒙斯,這兩座比利時境内的城市當時還在路易手裡。
統領全國兵馬的維拉爾元帥(MarshalVillars)沒能阻止圖爾奈陷落。
當聯軍轉向蒙斯時,他趕快追了上去,本來有可能趁着歐根遠在蒙斯另一側、無法直接援救的機會攻擊馬爾伯勒,但維拉爾當然不知道歐根到底在另一側的哪個位置。
馬爾伯勒甚至大膽到率軍朝他走了一段距離。
難道要拿法國的最後一支軍隊冒險嗎?那樣就徹底違背了國王的想法和意圖。
于是,維拉爾僅僅占據了要塞近處的馬爾普拉凱村,聯軍必須先把他趕走才能實施圍攻。
村子本身的位置不是非常有利,于是法軍盡快修建了工事。
為了集結全部可用兵力進行決戰,聯軍給了法軍整整兩天時間。
最後,聯軍擁有了11萬人對9.5萬人的優勢兵力。
聯軍本來想打一場側翼戰。
聯軍将以極大優勢兵力攻擊并包抄法軍左翼,同時以較弱兵力拖住中部和右翼。
根據一些報告,包括普魯士王太子腓特烈·威廉一世在内的幾名将軍于會戰前日下午與法軍将領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會談,并趁此機會查探了敵軍工事。
他們大概沒有看到什麼重要軍情,但他們在會戰部署過程中的兩軍眼皮底下會談一事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軍人氣質:對他們來說,戰争和會戰是更激烈的賽場比武。
作戰計劃無法執行。
法軍列陣于兩座森林之間的空地上,寬達3千米。
戰線正面或側面的森林雖然會妨礙進攻方行動,但也會隐蔽其行蹤。
聯軍派了一支強大的迂回縱隊穿過西北側的森林,但沒有成功。
他們似乎在森林裡迷路了,最後隻發揮了加強側翼兵力的作用。
于是,聯軍沒能突破工事極為牢固的法軍左翼。
聯軍左翼指揮官奧蘭治少主本來就兵少,任務是拖住敵人,結果卻發起猛攻并被擊退,法軍隻要發起反擊就能徹底将他消滅。
但工事有利于防守,也會妨礙出兵進攻。
此處的法軍指揮官,勇猛的布夫萊爾元帥(MarshalBoufflers)沒有下定轉守為攻的決心。
于是,法軍還是被聯軍步步逼退,最後撤離戰場。
但聯軍接下來為攻打工事付出了不少于3萬傷亡,法軍則損失不到1.2萬人,隻從戰場退後了5英裡(約8千米)且占據了一處新陣地。
法軍不再有能力阻止圍城了,蒙斯最終告破。
法國丢了一座城,卻借此繼續打了一整年,而且年底的局勢好于年初。
戰術上看,聯軍無疑打赢了馬爾普拉凱會戰;然而之前就有人确切地指出,如果從整體上考察1709年戰役,那麼法國仍然赢在了戰略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這是一個内在的矛盾,但人生本就充滿着矛盾,消耗戰略更是如此。
1710&mdash1713年 馬爾普拉凱會戰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中的最後一場大型會戰。
戰争之後又打了4年,雙方隻是圍攻和奪取小邊塞。
聯軍起初占據了上風,但英國和尼德蘭後來抛棄了皇帝,與法國單獨議和,于是主導權到了法國手裡。
法軍最後甚至再次渡過萊茵河,圍攻并奪取了弗賴堡,歐根無力阻攔。
1741年8 腓特烈出其不意地入侵并占領了西裡西亞,率軍駐紮于上西裡西亞邊境。
這時,奈佩格(Neipperg)統領奧地利軍以驚人的膽色插入普魯士諸軍之間一條無人守備的道路,以尚在手中的尼斯(Neisse)和布裡格(Brieg)兩座要塞為行動基地,阻斷了國王親自指揮的普軍主力的退路。
腓特烈後來在寫給德紹公子利奧波德的信中寫道,他當時&ldquo别無可能&rdquo,隻有進攻敵軍。
普軍步兵有近兩倍的優勢(1.8萬人對9800人),炮兵近3倍(53門對19門),但騎兵少得多(4600人對6800人)。
9由于奧軍有騎兵優勢,莫爾維茨會戰(4月10日)一度勝負難料。
奧軍騎兵将普軍騎兵逐離戰場。
腓特烈在回憶錄中寫道:&ldquo資深軍官們以為末日已經到了,部隊彈藥已經打光,不得不投降了。
&rdquo為了最起碼保住國王本人的性命,什未林元帥(FieldMarshalSchwerin)說服國王離開戰場,繞圈躲過奧軍,投奔西裡西亞境内北邊的普軍陣地。
但是,據說當驚魂未定的國王離開後,什未林成功指揮步兵和炮兵再次開始推進,奧軍在連綿不斷的優勢火力面前隻得退卻。
即便奧軍騎兵之前打敗了普軍騎兵,但在火力下陣形已經潰散,不能再以密集單位攻擊敵軍步兵了。
普軍右翼比左翼靠前這一事實對會戰結果顯然沒有任何影響。
盡管會戰失敗,但奈佩格還是從普魯士手中解放了西裡西亞,而且以尼斯為基地在西裡西亞支持了一整個夏天。
腓特烈盡管将兵力優勢擴大到了不少于6萬人對2.5萬人,卻依然不敢再次出擊。
10他也不能通過機動戰将奈佩格逼出要塞。
于是,國王隻得試圖利用政治手段繼續戰争,将法國卷進來對付瑪麗亞·特蕾莎。
法軍剛剛抵達,他就與奈佩格秘密口頭達成了克萊因施倫多夫停戰協定,規定奈佩格在國王佯裝圍攻14天後交出尼斯要塞,國王承諾撤出下西裡西亞和中西裡西亞。
總參謀部著作中嚴厲批評奈佩格并褒揚腓特烈,因為腓特烈曾一天之内行軍近19英裡(約31千米),并且自始至終以決戰為行動的基礎。
奈佩格則受到了一味囿于成規的譴責(第82頁)。
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批判受到了普魯士愛國主義的強烈影響。
兵力較弱的奈佩格已經盡到了人事。
奈佩格成功率軍插入普軍退路的手段令人驚歎。
腓特烈當時已經出了包圍圈。
9日,在保加雷爾(Pogarell)修整一天,而奈佩格正是利用這一天進至莫爾維茨,再次列陣于普軍正面。
關于停留的原因,國王在寫給德紹的信和回憶錄中都說是他認為當時下雪天潮,步兵&mdash&mdash也就是火槍&mdash&mdash派不上用場。
第二天時來運轉,天氣暖和了一些,陰雲散去,于是我們看到步兵确實是決定性因素。
總參謀部著作中對上述狀況的描述有誤,尤其是行軍過程。
1742年 假如普魯士憑借巨大的數量優勢在西裡西亞擊敗奈佩格部,繼而向維也納進軍,那麼法軍肯定會一同前往,維也納也會陷落。
可惜普魯士按兵不動,法軍實力不足以進攻維也納。
不過,法軍還是去往布拉格并将其攻陷。
這時,腓特烈再次展開行動,撕毀了《克萊因-施倫多夫休戰協定》。
奧地利似乎要被瓜分了。
波希米亞歸巴伐利亞,摩拉維亞歸薩克森。
法國元帥布羅伊(MarshalBroglie)制訂了雄心勃勃的計劃,準備在塔博爾-布德韋斯(Tabor-Budweis)四面合擊奧軍。
但腓特烈不同意。
他隻想去沒有敵軍的摩拉維亞,而且已經開始與奧地利秘密談判了,因為他根本不急于拆分奧地利,給薩克森擴大疆土,讓法國洋洋自得。
11從戰略角度看,冬季戰役有意思的地方是它讓我們看到在恰當條件下,一名腓特烈同時代的人構思并提出了秉承殲滅戰略精神的方案,反而是腓特烈出于政治原因否決了該方案。
奧軍企圖突襲正在來回機動的普軍,于是霍圖西采會戰(1742年5月17日)展開了。
奧軍被擊敗。
12 于是,瑪麗亞·特雷莎為了拆散普魯士與法國,決定将上西裡西亞連同克萊因施倫多夫協定中交出去的地區割讓給腓特烈。
1744年 普軍再次離開,英軍趕來支援奧軍後,法軍被逼回萊茵河以西,似乎不得不再次放棄阿爾薩斯了。
這是普魯士國王第三次舉兵,奪取布拉格并進入波希米亞南部。
奧軍被迫撤出阿爾薩斯,但并未直取普軍,反而現身于普軍北側,切斷了他們的交通線。
腓特烈無力通過會戰手段解決問題。
盡管他有近2萬名騎兵,但這批騎兵不适合大面積搜索和偵察敵軍動向。
腓特烈有很長一段時間完全沒有敵軍的消息,而當他終于與敵手面對面相遇時又發現對方地形十分有利,他不能出擊。
于是,他丢棄辎重返回西裡西亞,還撤出了布拉格城,連重炮都不要了,這次撤軍幾乎讓普軍土崩瓦解。
士兵成群逃亡。
一場會戰都沒打,比較大的遭遇戰幾乎也沒打,特勞恩(Traun)就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腓特烈決心再也不這樣深入敵境了。
總參謀部著作,尤其是馮·勒斯勒爾少校(MajorvonRös-sler)的一篇演講(《軍事周刊》1891年第3期副刊)高度評價了1741年至1744年間腓特烈國王的進攻計劃,認為其充分體現了殲滅戰略的精髓。
在理論方面,這幾年确實是國王最接近會戰一端&mdash&mdash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以說是殲滅戰略&mdash&mdash的時期,但其實差得還很遠。
他從來沒有專門将敵方軍隊設定為攻擊目标。
隻有1744年攻打維也納的計劃(未實際執行)中隐約包含着這樣的意思,計劃中設想集合全部友軍并于波希米亞南部擊敗奧軍,但并不要求立即向僅略超過90英裡(約145千米)以外的敵國首都進發。
計劃中寫道大軍接下來要&ldquo将腳踩在敵人的咽喉上&rdquo,但《書信集》(Korrespondenz)(3:135)中已經明白地點出了具體實施辦法:&ldquo進抵多瑙河,如有必要甚至可推進至維也納周邊。
&rdquo除此之外,腓特烈很可能壓根沒把這個宏大計劃當回事,因為他無意消滅奧地利,事實上是避免打大決戰,哪怕法國人建議他這樣做。
總參謀部著作對腓特烈戰略的根本誤解自然會一再産生個别的錯誤。
事實隻能不斷被歪曲或掩蓋,但我們用邏輯終究會推導出作者意在頌揚,實則是批判,因為再多花招也不能将腓特烈的作戰方式強行塞進假定的框框裡。
對1744年的評述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1898年馬克斯·萊茨克(MaxLeitzke)在海德堡大學通過的博士論文《普魯士政治史與1744年戰役新論》(&ldquoNeueBeiträgezurGeschichtederpreussischenPolitikundKriegführungimJahre1744&rdquo)對國王提出了批評,于是總參謀部著作就出來維護國王。
1745年 假如奧地利在1744年乘勝追擊,入冬後堅持作戰,我們實在看不出普魯士能如何自救。
但奧軍的士氣和物質條件都不足以實施冬季戰役,于是腓特烈赢得了時間,不知疲倦地重建軍隊。
現在,他将戰略主動權交給了對手,決心用一場會戰來洗雪前一年機動戰的敗績。
忠誠的大臣波德維爾斯(Podewils)力勸國王不要将國運托付給難測的戰果。
但國王解釋道,他已經别無選擇;會戰就好比重病患者的催吐劑。
他假定奧軍開春後會企圖從波希米亞突入西裡西亞,然後他就可以利用兩地交界處的山巒帶來的優勢。
他沒有試圖把守各處隘口(我要提醒讀者回想一下本作第1卷中關于溫泉關會戰和扼守關隘的論述),而決定放敵軍入關,然後在西裡西亞與奧軍對陣。
但他預先詳盡觀察了山勢,為奧軍可能走的每一條路線都做了預備。
他勘察了道路和橋梁,而且做了分兵部署,一旦發現薩克森與奧地利聯軍走出一處隘口,諸軍便能以最快的速度集結對敵。
奧軍試圖通過夜間行軍來突襲普軍,結果沒有成功,因為他們低估了夜間展開部隊的難度,直到上午8時才開始進攻,普軍那時早就知道敵兵來襲,遂嚴陣以待。
普軍必須先把國王親率離營的部隊叫回來,但這支部隊沒走多遠,于是及時返回參戰,決定了戰鬥有利于普魯士。
而在6月4日的霍亨弗裡德堡會戰中,腓特烈的預備工作做得非常好,淩晨4時就可以攻擊敵軍左翼了。
戰鬥進行到9時基本就結束了,敵軍全線退回山中。
這場大捷完全要歸功于國王指揮得當。
戰略頭腦、用心預備、執行果斷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腓特烈的統帥聲名是從這場勝利才起步的。
莫爾維茨會戰還是靠什未林才打赢的;國王在霍圖西采會戰中指揮出色,但表現得不是很明顯,奧地利人甚至辯稱自己沒有被打敗。
而1744年以滿盤皆輸告終。
但現在霍亨弗裡德堡會戰為國王帶來了永不磨滅的盛名。
而且我們不能說&mdash&mdash打個比方&mdash&mdash國王的勝利是沾了敵軍犯蠢的光。
當然,為了避免遭到奇襲,奧軍肯定要在抵達當晚占領某些高地,扼守斯特裡高河(Strigau)的各處渡口。
但他們入夜後才下山紮營,而且幾乎不可能摸清四周的方向。
山中行軍的速度或許可以快一點。
但說到底,奧軍必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普軍有沒有在關隘出口守株待兔,如果在的話,奧軍就是一個接一個地把自己送進敵人嘴裡。
但如果他們打算第一晚在山上休息,以便次日下山時少走些路,這樣就更危險了,因為他們的行蹤瞞不過普魯士人,一出山口就會馬上遭到攻擊。
奧軍統帥洛林公子查爾斯絕不會想到,普魯士全軍竟會在次日日出前就嚴陣以待。
正是這一完全出乎意料的狀況展現了普魯士國王的才能與想象力。
人們常常對戰略主動權是多麼推崇備至啊!霍亨弗裡德堡會戰則告訴我們,原理的意義都是相對的。
腓特烈之所以取得了戰略勝利,恰恰是因為他迫使對手主動采取戰略攻勢。
行動的實施過程表明,此舉的原因不是欠缺進攻精神,而是出于明智的算計。
腓特烈追了逃跑的敵軍3天。
接下來,軍事行動陷入僵局。
奧軍占據了易北河與阿德勒河後面的一處堅固陣地,普軍與其對峙了一整個夏天,将近4個月,期間一直沒有引發大規模軍事行動。
于是我們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霍亨弗裡德堡這樣的重大戰術勝利也隻能帶來很少的長遠實質性益處。
腓特烈在霍亨弗裡德堡會戰中的兵力已經不弱于奧地利與薩克森聯軍(約6萬人),會戰造成對方損失1.4萬至1.6萬人,己方損失4800人,所以他現在的兵力遠多于對手。
如果他秉承的是殲滅戰略原則,那早就會對喪膽的敵軍窮追不舍,盡快再次發起進攻。
由于奧軍丢掉了三分之二的火炮,隻剩下41門對付普軍的192門,所以從現代評論者的角度來看,普軍甚至攻打阿德勒河-易北河陣地也不是不可能,即便不能正面強攻,迂回總是可以的。
但國王絕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他前一年才經曆了深入敵境、與補給基地失去聯系的處境,即便是他這樣的軍隊也是危險萬分。
軍需總管馮·德戈爾茨(vonderGoltz)之前就極力告誡國王不少出山進入波希米亞,因為農用大車沒法将物資運過去。
13 沒過多久,戰略主動權再次落入奧地利人手中。
上西裡西亞和馬爾克(theMarch)受到薩克森威脅,腓特烈不得不派兵前往,于是削弱了手中的兵力。
奧地利則補充了兵力。
奧軍輕步兵讓普軍無法就地搶糧。
9月,腓特烈退回蘇台德山口,但在他撤軍之前,查爾斯公子再一次嘗試擊敗他。
普軍現在隻有2.2萬人,駐紮在納霍德山口(Nachod)和特魯特諾夫山口(Trautenau)之間的索爾(Soor);奧地利與薩克森聯軍有3.9萬人,遠勝于普軍。
查爾斯公子計劃像霍圖西采和霍亨弗裡德堡中那樣突襲普軍。
他的部隊向普軍謹慎推進,企圖在夜間展開于敵軍營地的正前方。
9月30日淩晨5時,國王接到了第一份報告。
但他與往常一樣已經起床并召集将軍讨論次日要下達的命令。
他立即意識到撤退已經是不可能了,尤其是普軍現在隻有森林和懸崖之間的狹徑可以走,通往特魯特諾夫山口的路已經被奧地利掌握。
若要自救,唯有出擊。
國王當場下令部隊展開向右翼靠攏,意圖在右翼形成兩線梯隊發起進攻,隻有一個梯隊的左翼起初要保持不動。
普魯士的軍紀讓國王的命令迅速得到貫徹。
假如奧軍此時憑借兵力優勢全力開戰,那麼普軍實難自守。
貝倫霍斯特後來寫道:&ldquo普軍取勝是對戰争藝術的蔑視。
&rdquo沙恩霍斯特答道:&ldquo他們是通過尊重戰争藝術取勝的。
&rdquo盡管查爾斯公子想要突襲營中的普軍,但他并不打算直接攻打,而是等着敵方倉皇逃跑,從而帶來殲滅敵軍的機會。
奧軍輕步兵已經到了普軍營地的另一側,沖進去大肆劫掠,甚至在國王率軍出戰時奪走了國王本人的全部行李。
決絕果斷讓普軍赢得了勝利,統帥的謹小慎微讓奧軍輸掉了會戰。
14由于奧軍本身還在展開過程中,而且原本打算靜觀其變,于是就等着普軍來攻,甚至擠在一條山脊上的奧軍騎兵都沒有主動出擊,而是留在原地挨打。
奧軍騎兵被打退了,普軍從這一側繼續出擊,支援正面進攻,遂擊破奧軍中央,奧軍右翼随之退走。
與霍亨弗裡德堡會戰一樣,索爾會戰是指揮才能、果斷決策、優秀軍紀的傑作。
但索爾會戰的戰略影響甚至還不如霍亨弗裡德堡會戰。
兩場勝利都讓普軍脫離了十萬火急的險境,但也僅此而已。
一個從殲滅戰略角度看完全無法理解又令人驚訝的事實是,勝利者留在戰場上耀武揚威了幾日,之後竟然退兵了。
腓特烈去了西裡西亞,被擊敗的奧軍返回了之前被占領的營地。
奧軍也沒有被吓倒,幾周後便再次大舉邁進。
薩克森軍号召奧軍一起翻越勞西茨山(Lausitz),進攻勃蘭登堡。
出了薩克森邊境,3天便可來到柏林城下。
11月21日,腓特烈從側面的西裡西亞插入勞西茨山,從而阻斷了敵軍的行動,又命令帶着一支掩護部隊在哈雷的老将德紹出兵攻打薩克森軍。
上述行動引發了一種令人驚奇萬分的戰略局面。
查爾斯公子率領奧軍從波希米亞最北邊馳援薩克森。
普魯士國王在易北河北岸,德累斯頓近在眼前,但他沒有與經萊比錫趕來的德紹軍會合,而隻派萊瓦爾德将軍(GeneralLehwaldt)帶着8500人經邁森前去。
國王本人與主力在一起,他認為有必要與西裡西亞保持聯系,還要保護倉庫和通往柏林的道路。
12月15日,德紹在德累斯頓正面不遠處的凱塞爾斯多夫(Kesselsdorf)進攻薩克森軍,當時奧軍已經到了他身後。
薩克森軍與奧地利軍再要幾個小時就能會師,那樣德紹便輸了。
腓特烈極其嚴厲地批評了他,近年來的作品中依然有人鹦鹉學舌,說這是因為他沒能加快腳步轉向托爾高。
但具體研究已經表明,老元帥在每個時刻的做法都是完全符合情勢和命令的,而他與國王的看法差别隻是因為兩人相距遙遠、通信速度慢和局勢複雜。
15多地協作不可避免地會有摩擦。
腓特烈顯然是想打赢一場會戰的,假如他為此而犧牲幾天的自身安全和聯絡渠道,不是隻派出萊瓦爾德的部隊去,而是率領全軍渡過易北河去邁森與德紹會合的話,那麼德紹面臨的險境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腓特烈後來在回憶錄中說,如果德紹被打敗了,那麼他會立即提兵再戰,将敗兵放到第二梯隊。
就此而言,我們必須說國王不僅是消耗戰略的追随者,更是一名完全信奉消耗戰略原則的統帥。
如果戰敗後兩軍還有可能會合,那就表明讓兩軍不能在會戰前會合,以利于會戰的各個次要原因的重要性被高估了。
這是一場危如累卵的會戰。
如果打輸了,那麼批評者不會放過腓特烈國王,事實上也不能放過他。
他本人經常講集結全部兵力打會戰的原則。
盡管如此,他本人不僅在此處違背了這條原則,後來也違背過;而且不光是他違背,歐根和馬爾伯勒在赫希施泰特會戰中也違背了,這在前面已經講過。
問題恰恰在于:指揮官為了發動一場會戰,能從另外的地方抽出多少兵力?在評估這些理由時,信奉兩極戰略的指揮官與信奉單極戰略的指揮官是完全不同的。
如此便可以解釋腓特烈在凱塞爾斯多夫會戰中的行為了。
16至于他是否高估了在當時的特殊情境下應該按兵不動的理由,這個問題的意義就不大了。
腓特烈與托爾斯滕松 現在對前文概述的腓特烈諸戰役與托爾斯滕松的幾次戰役作一比較。
17 托爾斯滕松在阿爾特馬克(Altmark)接手瑞典軍指揮權後突然出兵(1642年),穿過西裡西亞進入摩拉維亞,奪取格洛高(Glogau)和奧爾米茨(Olmütz)兩座要塞并留兵駐守後再次啟程,于1642年11月2日在萊比錫擊敗了一支皇帝軍。
次年,他二入摩拉維亞,沒能發動會戰便撤回,接着遵照本國政府命令擊敗了丹麥。
加拉斯統率的皇帝軍一直尾随他到荷爾斯泰因(Holstein)。
這時,托爾斯滕松再次返身侵入波希米亞,意圖&ldquo奪取多瑙河畔的據點&rdquo,接着&ldquo奮力返回&rdquo基地(&ldquo交通線&rdquo)。
幾路皇帝軍集合了起來,薩克森軍和約翰·馮·沃特統率的巴伐利亞軍也加入了進來。
于是,揚考會戰于1645年3月6日爆發了。
雙方兵力大緻相當;哈茨費爾德(Hatzfeld)指揮的皇帝軍有5000名步兵、1萬名騎兵和26門火炮;瑞典軍有6000名步兵,9000名騎兵和60門火炮。
雙方打得都很英勇。
瑞典軍憑借将領素質和服從号令取得了勝利,因為皇帝軍在不利于發揮己方騎兵優勢的地形上接受了會戰,而且諸将各行其是,不聽統帥調遣。
18 托爾斯滕松進抵維也納門戶,奪取了橋頭堡狼穴(Wolfss-chanze)以及多瑙河畔的兩座要塞&mdash&mdash科爾新堡(Korn-neuburg)和克雷姆斯(Krems)。
但他手裡隻有不到1.5萬人,無力奪取維也納,甚至圍攻布呂恩4個月後也失敗了。
克雷姆斯和科爾新堡之後分别留在瑞典人手中數月和一年半時間,奧爾米茨直到戰争結束都屬于瑞典。
因此,托爾斯滕松達到了&ldquo插入皇帝心髒&rdquo的目的,但這不足以直接迫使皇帝議和。
與腓特烈一樣,托爾斯滕松明白自己比敵人善戰,也追求決戰,但他并不比腓特烈更能利用決戰的成果赢得戰争。
兩人都隻能依循消耗戰略的原則行事;托爾斯滕松取得的成績比腓特烈大,但腓特烈還是更快地達到了目标。
這要如何解釋呢? 如前所見,托爾斯滕松的軍隊比腓特烈的軍隊靈活得多,既有兵少的原因,也有兵種構成&mdash&mdash以騎兵為主&mdash&mdash的原因。
但托爾斯滕松之所以進退舉止比腓特烈大膽得多,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
腓特烈明白軍滅即國破。
因此,他的行動更為謹慎。
1741年的時候,他沒有強攻固守堅壘的敵軍。
1742年,他隻打防禦戰。
1744年,他最遠隻敢走到布德韋斯,而且之後不經一戰便撤出波希米亞。
1745年,盡管打赢了霍亨弗裡德堡會戰,但他隻走了3天就又停下了。
托爾斯滕松敢在波希米亞腹地作戰,敢一路推到多瑙河,是因為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他或許确實冒着喪軍的風險,卻沒有亡國之憂。
當年古斯塔夫·阿道夫渡海時,瑞典國會就得出了喪師于德意志無損國防的結論,因為本國手裡還有30艘大船和民兵。
19開姆尼茨在布賴滕費爾德會戰前的作戰會議上表達了同樣的想法。
20&ldquo瑞典與這裡相距遙遠,還隔着大海,本土危險不大,也沒有險要的障礙要越過。
&rdquo因此,腓特烈的速勝不能隻用戰績來解釋,還要看政治局勢。
經過一年半的戰争,瑪麗亞·特雷莎願意将一個廣大富庶的省份割讓給他,好騰出手來抵禦其他更強大的對手。
腓特烈的前兩場西裡西亞戰争都必須綜合戰略和政治兩方面來解釋。
如果說一貫有人認為,腓特烈時代的政治軍事行動以傾向于不打持久戰、短促痛擊對手、盡快達成有利和議為特征的話,那麼這種看法更多反映了普魯士國王的真誠願望,而非實際行動。
人們以為他追求的短促痛擊在哪裡呢?在莫爾維茨,他是因為斷了退路而不得不戰;在霍圖西采,他是被攻擊的一方;在1744年,他根本沒打會戰;在索爾,他也是被攻擊的一方。
短促痛擊隻有兩次,霍亨弗裡德堡會戰和凱塞爾斯多夫會戰。
但1745年簽訂的和平協議完全稱不上有利,而隻是承認了占領狀态。
要想正确評價腓特烈作為戰略家的水平,我們還必須牢記一點:他的宏圖偉業以政治為決定性因素,大膽卻謹慎的戰略隻是權宜之計。
蒂雷納 三十年戰争期間,與托爾斯滕松同時期的法軍統帥是蒂雷納。
講述戰争藝術史必然要提到他,因為傳統上認為他是第一個将後勤擺到決定性地位上強調的統帥,他甯願放棄一次有利的行動,也不願危及軍需供給。
因此,他大體上被視為機動戰略的創始人,精明主動但避免交戰。
克勞塞維茨對他有一句經常被引用的評語(9:193),說他的戰争藝術恰好隻适合他那個時代,而放到當代戰争中就像廷臣的閱兵用劍擺在騎士用劍裡面一樣紮眼。
盡管這段描述和比喻既生動又恰當,但還是會給人留下錯誤的印象。
蒂雷納的母親是奧蘭治家族的公主,他本人信奉尼德蘭的軍事思想,将按時發放糧饷視為最神聖的戰争準則之一。
因此,他隻是因循而已。
但在三十年戰争的統帥中,他或許确實比同時代的人更多考慮後勤體系。
1644年,當他已經迫使梅西将軍退出弗賴堡,積極追擊大有可能成功的時候,他決定放棄。
他在回憶錄中解釋道:&ldquo與常年在德意志服役的老兵們一樣,我們的全體步兵都習慣直接領到烤好的面包,不習慣自己烤面包,所以我們不可能跟着敵人去符騰堡,因為我們在那裡沒有準備好軍需站。
因此,我們沒有渡過萊茵河。
&rdquo 在回憶錄的其他地方,他也一再強調後勤,1654年阿拉斯解圍戰就是一個例子。
蒂雷納的統帥生涯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是從三十年戰争末期和投石黨戰争至1659年《比利牛斯和約》簽訂;後期一直到他1675年去世為止,包括路易十四親征之初的前幾場戰争。
如前所見,後期的軍隊規模達到了前期的兩三倍大,于是後勤體系逐漸成為重中之重,腓特烈大帝時期也是如此。
因此,沿用克勞塞維茨的修辭,當時所有統帥手中的實戰用劍都變成了閱兵用劍,但閱兵用劍也是鋒利尖銳的,放到勇猛精幹的擊劍士手中也是兇器。
蒂雷納也懂得如何運用這把劍,發揮殺敵的威力。
他沒有巴納的維特施托克會戰那樣的大戰,也沒有托爾斯滕松那樣的長途遠征,但他在1674年通過機動戰将大選侯逼出了阿爾薩斯,正如1744年特勞恩以同樣的方式将腓特烈大帝趕出了波希米亞。
如果遭受失敗,他會立即占據一處易守難攻的陣地,讓敵軍不敢再靠近(例如,1652年投石黨戰争期間進駐奧爾良),在這一點上消似腓特烈大帝。
他偶然談過一次會戰的重要性(針對1646年的戰事),說會戰勝利的主要成果是掌控了一片地區,從而增強了自己,削弱了敵人。
因此,蒂雷納雖在戰略發展史和偉大統帥的行列中占據一席之地,卻不能被視為某種特殊戰法的模範。
我們更不能認為他代表着一種與腓特烈對立的理論,畢竟後者從未自稱與法國元帥們有原則上的分歧。
查理十二 關于查理十二,我計劃另寫專著,這裡隻給出幾條思路提示。
就戰略而言,查理十二仍然屬于三十年戰争的時代,因為他統率的軍隊人數少而多騎兵,能夠馳騁于廣大地域,且動機中的政治因素大于軍事因素。
1707年,查理離開薩克森,此時的他站在權力的巅峰,手下有16200名步兵和20700名騎兵(包括龍騎兵)。
他在波爾塔瓦(Poltawa)會戰中共有16500名戰鬥員,上陣者12500人。
與三十年戰争的情況相反,瑞典國王面對的不是旗鼓相當的對手,敵軍雖素質低劣,但人數卻大得多。
俄軍尚在組建過程中,且苦于本國士兵與大多來自外國的軍官之間的對立。
波蘭國王的軍隊是一支缺乏紀律的中世紀征召軍。
指揮薩克森軍的舒倫貝格(Schulenberg)将軍向國王彙報說,他的部下一看到瑞典人就潰散了。
21考慮部隊素質的差異,再加上作戰地域的廣大以及當地的農業、道路、氣候狀況,那麼對查理十二的征戰史就必須要用完全不同于路易十四或腓特烈的标準來看待。
出身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旁支,頭戴瑞典王冠的他不僅是世界史上當之無愧的最偉大的英雄之一,也是一位會戰指揮得當、以個人的風姿與絕對的信心激勵部下的偉大将軍。
不過,若說他是一位與古斯塔夫·阿道夫、腓特烈、拿破侖并列的戰略家,則還是有所欠缺,光靠&ldquo不屈不撓&rdquo或&ldquo冒險家&rdquo這樣的詞是不能奠定戰略家地位的。
問題在于尋找并确定客觀形勢與主觀品性之間的相互作用。
前面講過的雙方軍隊差異和瑞典政治狀況都必須納入考量。
強大的瑞典領土遍及波羅的海沿岸,甚至在北海邊也有大片疆土,卻仍然沒有明确的政治方略,以至于老首相奧克森謝爾納(Oxenstierna)竟然于1702年建議國王與波蘭國王兼薩克森公爵奧古斯特(AugustofPoland-Saxony)議和,然後把軍隊租給外國君主,以為這樣會增添國王的聲譽。
事實上,當年強悍的瑞士兵卒也是在這種狀況下沒落的。
1756年 腓特烈的權勢與功業在七年戰争達到了頂峰。
他的戰略原則一如過往。
他參戰時知道自己占據無可置疑的優勢。
在10年的和平期,他大大提高了軍隊的規模和素質,遠遠超過了對手。
他加固了西裡西亞的要塞。
他的國庫裡有1600萬塔勒現金,而且他預計可以立即征服富庶的薩克森選侯國,合普魯士與薩克森兩國之力每年有750萬塔勒的盈餘,而腓特烈估算一場戰役的開銷不會超過500萬塔勒。
政治上,他明白哈布斯堡王朝與波旁王朝向來彼此嫉妒,于是估計法國隻會給予奧地利微薄的援助,沒有能力輸送大量資金。
他相信自己有英國相助,足以拖住俄國,即便拖不住,俄國也取得不了多大的戰果;俄國與奧地利加起來都不能與他争鋒,因為兩國的經濟太弱了。
即便考慮弗朗茨皇帝擁有耶路撒冷皇帝的頭銜,于是以個人名義給妻子預支一筆錢,那也用不了太久。
按照國王的估計,他的形勢簡直太有利了,以至于我們會有一個疑問:這難道不正是轉向殲滅戰略的恰當時機嗎?普魯士各團6天内即可完成動員;薩克森還沒等集結軍隊就會遭到突襲;奧地利當時可以說毫無預備,而且先要填補平時空架子單位的缺額。
1756年7月底,政治條件已經成熟,腓特烈本來有能力以壓倒性的優勢沖入波希米亞。
在他兵臨維也納城下之前,我們看不出奧地利要如何做出普軍無法克服的抵抗。
但國王甚至連考慮過這些想法的迹象都沒有。
起初,當法軍威脅要立即出兵時,他将進攻推遲了4周。
這便給了奧地利備戰的時間,也讓薩克森得以将軍隊集中于堅固的皮爾納大營。
但腓特烈的算計是,如果他直到8月底才開戰,那麼法軍當年便不能出動了。
他之所以願意接受以上劣勢,是因為他本無意打一場殲滅戰,隻打算占領薩克森和北波希米亞一部。
若非如此,法國的威脅自然會迫使他不要推遲進攻,反而要盡快動手,趕在法軍長途跋涉到薩勒河之前解決奧地利。
在這種情況下,&ldquo短促痛擊,盡快以有利條件議和&rdquo(10年後便發生了這樣的事)的原則是恰當的。
但腓特烈的想法完全不同。
他要求普魯士參戰應短促主動的要求不能按照現代意義去理解,而必須聯系前一個時代那種延綿10年、20年乃至30年的戰争。
因此,腓特烈在這一年隻是在皮爾納俘虜了薩克森軍隊(1.8萬人)并控制了薩克森就滿意了,不僅拒絕與奧軍決戰,甚至再次撤出了波希米亞。
他通過這第一次戰役發現,戰争要比他設想中更艱難。
由于普魯士騎兵違反國王命令,擅自出擊導緻失敗,10月1日的羅布西茨會戰實際上一開始是敗了。
國王本來已經離開戰場,後來又被叫了回來,因為普軍經過苦戰從奧軍輕步兵手中奪取了一處前哨陣地,普魯士将軍們以為那是奧軍的主陣地。
他們當時就以為會戰打赢了。
事實并非如此;奧軍主陣地毫發無損,奧軍與普軍打得旗鼓相當。
但普軍最後還是成功了,因為布朗(Browne)沒有意識到己方占優,于是就不接着打了。
他的計劃不是與普軍交戰,而是突然進至易北河對岸,也就是通過機動給薩克森軍創造突圍的機會,突圍後來沒有達成。
22 10月16日薩克森軍投降後,腓特烈當年對奧地利發起一場殲滅戰役不能說是一丁點可能都沒有。
他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優勢,10萬以上對8萬。
但這純粹是教條的看法。
腓特烈根本沒考慮過,普軍的内部結構也不允許采取這樣的戰略。
1757年 1756年冬至1757年春,奧地利、俄國、法國三大國針對盛氣淩人的普魯士結成了令人畏懼的同盟。
反普同盟醞釀很久了,但腓特烈不曾料到會以這種形式達成,而且直到腓特烈本人出兵時同盟才完全形成。
起初,腓特烈打算保持守勢,放棄沒有堅固要塞掩護的西裡西亞,将主力有序地調入薩克森,視具體情況待奧軍或法軍于某地逼近時再撲上去。
因此,與之前在霍亨弗裡德堡一樣,他将主動權讓給了敵軍。
這時,溫特費爾德(Winterfeld)建議國王自己抓住主動權,4月就入侵波希米亞,在法軍現身前擊敗奧軍。
國王反駁了他。
奧軍兵力可能不亞于普軍,且與普軍一樣分為四路駐守于西裡西亞和薩克森邊境。
這個季節的野外找不到人馬所需的糧草,所有物資都要随軍攜帶,普軍的處境很艱難。
若是一路奧軍,尤其是位于埃格河下遊、正對厄爾士山脈的布朗一路在堅固的要塞裡,要是國王率軍從德累斯頓前來,頓兵堅城,最後因糧草不繼而被迫折返,那麼其他幾路普軍就都危險了,整場行動也就失敗了。
于是,腓特烈完善了溫特費爾德的計劃,命令什未林迫使敵人向他靠攏,從永本茨勞(Jung-Bunzlau)出西裡西亞,威脅布朗部身後,從而使其撤出堅城并為國王打開道路。
這樣一來,腓特烈便有望奪取奧軍倉庫,深入敵境,估計還能找到機會擊敗某路奧軍。
計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與料想的方式不同。
什未林抵達永本茨勞時運氣不錯,剛好保住了城中的奧軍倉庫。
若非交了這次好運,他必将陷入絕境。
盡管如此,他現在依然無法按預定方向前往利托梅日采(Leitmeritz)或梅爾尼克(Melnik),因為奧軍在另一側威脅着他,他也不能丢掉奪過來的永本茨勞倉庫。
23因此,國王的計劃證明是不可行的,但其實也不必實施,因為布朗被突如其來的敵軍吓壞了,已經放棄了帕什科波爾河(Paschkopol)畔埃格河後側的堅固陣地,向布拉格撤軍了。
于是,四路普軍得以在布拉格城下順利會師,奧軍沒能合兵一處趁着普軍尚未會合發起進攻。
恰恰相反,布拉格城中隻有四路奧軍中的三路,普軍卻集合了全部兵力。
奧軍現在決定寸步不退,在布拉格城東列陣會戰,結果被擊敗并困守于布拉格城内(5月6日)。
但在他們即将被迫投降之際,援軍到了。
這支援軍切斷了普軍與西裡西亞的交通線,從而迫使普軍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進行會戰。
6月18日,普軍在科林戰敗。
考慮腓特烈在這場戰役中明确有尋求會戰之意,而且最終意圖是包圍敵軍主力并一舉将其全部消滅,于是我們可能會以為國王在這場戰役中轉向了殲滅戰略。
那看起來可能很了不起,但細究下來,上述看法不會擡高反而會貶低國王的聲望,既沒有正确看待國王作為統帥的偉大之處,也不尊重事實。
假如腓特烈意在殲滅,那就不免會受到轉變思想太遲的批評。
在戰争的第一年,奧地利人還沒有做好準備,他或許有能力通過殲滅戰達成自己的目标;但到了1757年,普軍的數量優勢已經不夠大了,實際結果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另外,我們還不得不假定國王沒有充分意識到自身計劃的性質和規模。
開戰前不久,他将計劃透露給了盟友英國國王和在普魯士統軍的萊瓦爾德元帥(4月10日和16日),但隻字不提決戰,隻講了自己準備奪取奧地利的軍需倉庫。
他希望借此将奧地利人完全趕出波希米亞全境,或者按照他在另一封信中的說話,他希望将奧地利人趕到布拉格城南的伯勞恩河(Beraun)對面。
對他來說,整場戰役就是一場&ldquo奇襲&rdquo,打算在5月10日之前就解決戰鬥,以便調頭對付法國或俄國。
再次,假如他心口不一,其實是打算一擊打垮奧地利,那麼腓特烈在估算雙方兵力上就犯了大錯。
因為即便他打赢了科林會戰,也俘虜了被困在布拉格的軍隊,他能不能迫使無所畏懼的瑪麗亞·特雷莎議和也是極大的未知之數。
24 因此,1757年戰役應當與腓特烈的所有其他戰役一樣,也就是從消耗戰略的視角去理解,再加上一個補充條件,即腓特烈在此役中最接近會戰一端,因而最接近殲滅戰略。
他的基本觀點沒有變化,他也沒有突然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
有人批評他最初的戰役方案&ldquo怯懦&rdquo到不可理喻,他的弟弟亨利則在科林會戰後譏諷他&ldquo法厄同[66]隕落了&rdquo,兩種批評意思相反,同樣無理。
如前所見,腓特烈最初的計劃是讓敵人先出手,然後他再各個擊破。
普軍自己直撲向最近的敵人,也就是奧地利軍,于是越出了計劃的限度。
最後又發生了完全意料之外的事情,奧軍主力在布拉格會戰後被困城内,讓普軍有可能将這支部隊全部俘虜。
腓特烈甚至在會戰當日早晨都想不到這種可能性,因為奧軍面北列陣,左依布拉格,因此正常情況下戰敗後應該穿過布拉格往南跑。
憑借巨大的數量優勢,腓特烈讓基斯帶着三分之一軍隊去布拉格城西,這支部隊堵住了奧軍從這個方向穿城撤退的路線。
腓特烈還命莫裡斯公子帶着3營步兵和3隊騎兵從布拉格上遊方向渡過莫爾道河(Moldau),以便繼續攻擊撤退中的奧軍。
25這項行動由于浮筒不足失敗了,但腓特烈本人也沒抱多大希望,在回憶錄中根本沒有提及這道命令。
由于奧軍預計的撤退路線距離莫爾道河近4.5英裡(約7千米),莫裡斯手下的4000人大概發揮不了決定性作用。
不過,腓特烈的這道命令證明他想要盡可能發揚戰果,這一意圖也近于殲滅戰略。
但當奧軍的正面顯然不可能從北面擊破,普軍隻能繞彎從東邊進攻時,戰局整個就變了。
奧軍的應對手段是背靠布拉格城組成新的正面,最後被趕回了城内。
普軍直到次日才意識到這一點,自己都覺得驚訝,那時才意識到前日的勝利竟然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功。
于是,迫使奧軍因饑餓而屈服,進而俘虜奧地利全軍的想法萌生了。
但國王仍然在消耗戰略的框架下行動,因為他考慮的不是得手後進軍維也納,逼迫奧地利求和,然後全力對付法國。
相反,他的假定是自己要繼續與奧地利交戰,隻計劃派3萬人去對付法國。
但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說,困住敵方全軍的大好運氣到頭來是命運的惡作劇。
腓特烈後來在文中将戰役計劃的失敗歸咎于&ldquo布拉格會戰完全是靠軍隊赢得的,将查爾斯公子全軍趕進布拉格,而圍城也化為泡影&rdquo。
因此,認為腓特烈從一開始就準備圍殲敵軍,并為此提前派出基斯到布拉格城西的看法完全是誤解。
按照國王的作戰原則,基斯部最初的真實目的與他在凱塞爾斯多夫會戰中留在易北河北面的目的是一樣的。
他那時是為了保護去往柏林和西裡西亞的道路交通,現在則是為了掩護與薩克森的交通線。
由于他沒有過河,所以他還有阻止奧軍從這一方向撤退的任務,而且如果奧軍沿着設想中的路線從莫爾道河對面撤退,他還要派兵去支援那邊的莫裡斯公子。
26 因此,戰役并不是按照預定方案實施的。
方案的基本思想竟然證明是不可行的,即什未林從西裡西亞趕來,威脅布朗側翼,從而迫使其撤出埃格河畔的陣地。
盡管如此,軍隊素質和戰略最後還是帶來了勝利,不單純是交了好運。
普軍大膽的行動達到了突然性,成效驚人,一舉令敵軍喪膽,将帥不敢直纓其鋒,放普軍進入國境,絲毫沒有抵抗。
吊詭的是,敵軍後來又在布拉格寸步不讓,讓入侵者如願有了打一場會戰的機會。
這位禦駕親征的國王有他一貫的邏輯,計劃中容不得任何幻想,而現在正有人批評他怎麼不去幻想。
如果他最後去追求不可能達到的目标,然後失敗了,後人就不會去苛責他,而會說:&ldquo我就是喜歡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
&rdquo如果他竟想用小心謹慎澆滅命運賦予他的天才之火,他怎麼可能還是那個不斷挑戰命運,不在任何厄運面前低頭的英雄呢? 另外,他打科林會戰的原因不是&ldquo讓困守布拉格的敵軍膽寒&rdquo,也不是他以追求會戰為原則,而是因為道恩已經逼近到眼前,腓特烈再也不能一邊圍城,一邊保護通往西裡西亞的道路沿線的倉庫[位于布蘭迪斯(Brandeis)和尼姆堡(Nimburg)]了。
一個事實展現了腓特烈戰略與殲滅戰略的整體根本區别:甚至是離開布拉格去迎戰道恩時,他也沒有主動出擊的願望或計劃,而隻打算通過機動逼退奧軍。
奧托·赫爾曼有一個說法特别貼切,他說腓特烈認為自己有必要為在科林出擊道歉。
換作另一位統帥,他或許就要為沒有出擊而道歉了。
因為腓特烈沒有倉庫就堅持不下去,也不能像拿破侖和克勞塞維茨所說的那樣必須讓道恩繼續靠近,以便抽調圍城部隊來加強兵力。
他沒有别的選擇,要麼攻打道恩已經設好的營地,要麼從布拉格撤圍而去。
萬分緊急之下,腓特烈決定冒極大的風險攻打道恩。
但科林會戰不是因為某個個别失誤才失敗的,而是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打赢,我們今天已經能看明白了。
道恩是5.4萬人對3.3萬人而且占盡地利,不僅難以接近,而且從遠處就能發現進攻方的一舉一動。
腓特烈曾先後在索爾會戰(2.2萬人對3.9萬人)和洛伊滕會戰(4萬人對6萬人)以少勝多,但索爾會戰是一場奇襲,敵方或者在整條戰線上,或者在成功突破的位置上完全沒有料到普軍會進攻,且奧軍将領沒有及時應對。
而到了科林會戰,奧軍将領有能力也确實采取了及時應對,盡管是最後一刻才反應過來。
腓特烈自以為再多4個營的步兵就能取勝,這是不可采信的欺人之語。
27 普軍撤出波希米亞後,腓特烈又想起了最初的戰役構想,即不在冬季主動出擊,等敵軍靠近再動手。
假如他自始至終貫徹這一構想的話,他在艱苦的戰争中無疑會過得好一些,因為攻勢戰略已經不可能成功了。
但是,他在布拉格和科林損失的數目可以用新兵替換,老兵的素質卻補不回來。
因此,現代評論者批評腓特烈的首次行動,執着于貫徹戰役計劃的看法似乎是完全錯誤的。
但情況并非如此簡單。
将首次行動稱作&ldquo怯懦&rdquo當然是大錯特錯。
戰役方案甚至上升到了戰術攻勢的程度,而且如前所見,采取戰略攻勢不過是腓特烈一直都有的想法更進了一步。
即便實質成果得而複失,但士氣上的收獲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價值,敵軍将領對普魯士國王做出的決策懷着非同尋常的尊重和真誠的敬畏。
科林的失敗并未損害腓特烈的聲望,就連勝利者道恩元帥都沒有看輕對手。
事實上,腓特烈的聲望反而更高了。
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愈發确信機動不足以取勝,必須努力逼迫敵軍打會戰。
于是,他向法軍挺進并在薩勒河不遠處的羅斯巴赫擊敗了他們,然後轉向奧軍并在下西裡西亞的洛伊滕敗之。
在羅斯巴赫會戰中,他打敗了具有兩倍兵力優勢的敵軍。
他本人找了很長時間戰機而不得,這時希爾德堡豪森(Hildburghausen)和蘇比斯決定先出手。
正當兩人包抄對手的途中,普軍突然從營中沖出,殺入敵方行軍縱隊側面。
法軍和皇帝軍還沒列好陣就輸了。
在洛伊滕會戰中,面對6萬到6.6萬名奧軍,4萬名普軍悄無聲息地來到部署完畢的奧軍左側面前,盡管沒能直接沖進去。
腓特烈将軍隊排成4個梯隊,因此正面很窄,而奧軍為了利用兩側的地勢屏障而連綿5英裡(約8千米)。
因此,普軍在進攻地段具有數量優勢,還沒等奧軍右翼來援,左翼已經被擊敗。
守勢思想為奧軍招來了災禍。
當普魯士國王忙着對付法國時,奧軍在布雷斯勞(Breslau)城下擊敗貝沃恩公爵(dukeofBevern)并奪取了這座城市,還拿下了施韋德尼茨(Schweidnitz)要塞。
但他們沒有憑借數量優勢在冬季再接再厲,逼迫敵軍決戰,反而計劃進入冬季營地,當普魯士國王逼近時,他們覺得隻要在合适的防禦陣地對峙即可。
他們沒料到國王竟敢攻打陣地(12月5日);他們本來以為普軍會撤退,而且會滿意于這個結果。
28于是,諸般情勢有點像索爾會戰;那時奧軍也相信隻要擺開陣勢就能達到主要目标,根本不用實際交戰,或者之後才需要交手。
這就給了更堅決的對手以可乘之機,抓住側面進攻的戰術優勢,化人數較少的劣勢為局部的兵力優勢。
堅決戰勝了麻木。
假如奧軍在洛伊滕會戰中攻擊正在向側面移動的普軍,就像腓特烈在羅斯巴赫會戰中對法軍做的那樣,人數占優的奧軍肯定會取得勝利。
他們在理論上并非沒意識到這一點。
1757年春,弗朗茨皇帝就是這樣建議即将赴任的皇帝軍總司令,他的弟弟查爾斯的。
29但他沒有果斷實行。
在布拉格,奧軍再次放任普軍向側面行動而沒有幹預。
在科林,奧軍也沒有幹預,但普軍的機動還是失敗了,因為奧軍及時注意到了普軍朝向側翼的動向,于是憑借巨大的兵力優勢延伸了正面寬度。
在洛伊滕會戰中,決定性因素還是指揮,但普軍軍紀為指揮提供了合适的工具。
秩序好、速度快、戰術機動性強的部隊确保了每一條命令的執行。
腓特烈國王能夠先以四列平行縱隊向奧軍中部行進,等到逼近時再決定攻打敵方左軍還是右軍。
接下來的轉向和展開進行得非常迅速,奧軍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就遭到了攻擊。
除了普軍,當時沒有一支軍隊能做到這樣。
腓特烈與對手們的區别不在于理論,而在于執行,這一點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俄軍在這一年的指揮表明,腓特烈的對手們絕非缺乏理論洞見。
聖彼得堡&ldquo大會&rdquo向奧普勞克辛(Apraxin)下令:&ldquo我們認為,如果萊瓦爾德順利離開該國(東普魯士)并與國王會師,那麼占領普魯士乃至更遠的區域都毫無價值。
&rdquo因此,奧普勞克辛的目标是擊敗萊瓦爾德。
據此,斯比爾斯基将軍(GeneralSibilski)指揮的俄軍遊擊隊接到了包抄并拖住普軍、直到大軍趕到将其擊敗的任務。
30 1758年與奧爾米茨會戰 腓特烈發動1758年戰役時的基本構想與前一年如出一轍。
他之前入侵波希米亞是為了在法軍現身之前盡可能沉重地打擊奧軍,現在,法軍的直接威脅已經沒有了。
英國在羅斯巴赫會戰的鼓舞下在德意志組建了一支軍隊,足以拖住法軍。
但俄軍不久前逼了上來,情勢危急。
正當普軍轉身對付瑞典時,俄軍于冬季在無人抵抗的情況下占領了東普魯士,預計仲夏前後便可飲馬奧得河。
因此,腓特烈的想法是通過某種方式讓奧軍留在遠處,以免其與俄軍會合,那樣他就能放開手腳,等俄軍來到近處的平原地帶時盡快将其擊敗,而奧軍卻幫不上忙。
腓特烈不可能像前一年那樣入侵波希米亞。
普軍主力在西裡西亞,要做的頭一件事是奪回施韋德尼茨要塞,那是敵軍手中僅存的前一年戰果。
奧軍駐紮于工事守備完善的斯卡利采(Skalitz)陣地,與緊靠山口的普軍主力正面對峙。
假如腓特烈計劃進入勞西茨山區乃至薩克森,再從那裡發起入侵的話,奧軍肯定會有所察覺并再次選擇适當地點,擋在他的面前。
于是,腓特烈不打算去波希米亞,而是經上西裡西亞去摩拉維亞,圍攻奧爾米茨。
國王曾多次想到,在與奧地利的戰争中,入侵摩拉維亞比入侵波希米亞對自己更有利。
31但這些考量與1758年戰役無關;我們尤其不能以為腓特烈計劃以劣勢兵力進軍維也納。
與手握15萬大軍的前一年不同,他現在隻有12萬野戰部隊。
32另外,如果他像前一年那樣奪取了布拉格,他就不得不想辦法将摩拉維亞北部也收入囊中。
他現在的想法是,如果他拿下奧爾米茨并将奧軍主力引出波希米亞,那麼他的弟弟亨利&mdash&mdash亨利在薩克森統率着2.2萬部隊&mdash&mdash或許就能奪取布拉格。
因此,這一年的戰略構想和前一年一樣并非攻打敵方首都,而是占據靠近普魯士邊境的區域和要塞。
如今波希米亞守備森嚴,于是普軍侵入了另一個幾乎邊界洞開的奧地利省份,一開始幾乎沒有遇到敵人,讓對方決定是要立即上前迎戰,還是嚴守陣地,來日再戰。
波希米亞也好,摩拉維亞也好,地理并非決定性因素,突然性才是。
腓特烈通過入侵摩拉維亞調動了敵軍,使其離開守備完善的斯卡利采陣地。
現在,他相信在有利态勢下引發會戰的機會已經到來,或者甚至都不用打會戰,
薩伏伊兩兄弟背對敵境攻打堅固陣地的決定算得上戰略上的彌天大勇,真正是天命使然。
1708年 1706年,馬爾伯勒打赢了拉米伊(Ramillies)會戰并進行了出色的追擊作戰,從此比利時落入了英國手中。
但1707年戰局沒有大的變化。
1708年,在怨恨尼德蘭政府的當地居民幫助下,法國奪回了布魯日和根特。
1708年7月11日,馬爾伯勒主動出擊,赢得了奧德納爾德會戰,但局勢依然沒有向好的方向發展。
5盡管英軍統帥提議進入法國内地,甚至有人将其解讀為馬爾伯勒意圖進攻巴黎,但歐根立即表示反對,尼德蘭的支持也争取不來。
馬爾伯勒在7月26日寄給朋友戈多爾芬勳爵(LordGodolphin)的信中将情況和盤托出,6信中指出了向巴黎進軍的希望何其渺茫:農村居民會帶着家當躲進要塞,入侵者會進入一片荒無人煙的土地,上面如棋盤般分步着一系列堡壘。
&ldquo要是我能将敵人從要塞裡引出來打一仗該多好!&rdquo據他說,打赢奧德納爾德會戰的最大好處是動搖了敵軍的士氣。
因此,盡管法軍吃了敗仗,但還是保住了在弗蘭德斯的地位,還占領了布魯日和根特。
聯軍既然無法進攻法國手中的要塞,便決定圍攻裡爾,可以說将法軍主力甩在了身後。
圍城行動一直拖到了深冬,外城陷落後又要攻打内城要塞。
法國大軍趕來後繞着圍城軍走了一圈,尋找适合進攻的部位,但最後發現圍城軍為了掩護自身修築的外壕無懈可擊。
法軍多次企圖通過攔截辎重隊來迫使聯軍撤圍,但都失敗了。
裡爾陷落後,聯軍連同根特與布魯日奪回了弗蘭德斯。
戰役基調完全是由成功的圍城戰而非圍城戰之前的野戰奠定的。
如果有人認為聯軍在野戰中背對敵境,也就是非要分出勝負的話,那就完全搞錯了。
盡管馬爾伯勒無疑打赢了,盡管歐根親王的軍隊正在趕來,已經到了附近,盡管馬爾伯勒願意再戰,但他覺得不管是現在或是以後,他無論如何是沒有能力逼迫對方決戰,也無力利用殲滅敵軍的戰術成果。
這是一場實施宏大消耗戰略的戰役,雙方都調集了無比龐大的軍隊。
聯軍打赢這場戰役還是靠指揮得當,馬爾伯勒和歐根團結一緻,對面的法軍則将帥不能齊心。
法軍統帥是年輕的王太子勃艮第公爵,旺多姆元帥(MarshalVendôme)擔任他的顧問,後來又加上了貝裡克公爵(dukeofBerwick)的第三支部隊,還是自行其是。
于是,前線不得不一再請國王裁決,因為他明确要求若無國王下令,&ldquo不得做出任何重大決定&rdquo。
這樣做的前提是戰事進展緩慢,反過來又拖慢了進展,因為前線幾乎不可能違抗國王的重大決定,于是聯軍得以在身後近旁就是敵軍主力的情況下推進圍城戰。
決定結果的不是會戰,而是陣地和野戰工事,會戰根本沒有發生。
馬爾普拉凱會戰7 (1709年9月11日) 裡爾是一座邊境城市,歸屬法國不過40年。
但法國人在丢掉裡爾後已經精疲力竭,以至于路易不僅願意放棄戰争的真正目标,為孫兒争取西班牙帝國的寶座,甚至連阿爾薩斯也可以不要。
但聯軍提出的割地要求太過折辱,于是他決定打下去,而且投入了一支甚至比前一年更強大的野戰軍。
這支軍隊的戰略任務隻能是繼續打防禦戰,而聯軍制訂的目标也不過是再奪取幾座邊境要塞,就像前一年奪取裡爾那樣。
聯軍首先拿下了圖爾奈(Tournai),繼而攻打蒙斯,這兩座比利時境内的城市當時還在路易手裡。
統領全國兵馬的維拉爾元帥(MarshalVillars)沒能阻止圖爾奈陷落。
當聯軍轉向蒙斯時,他趕快追了上去,本來有可能趁着歐根遠在蒙斯另一側、無法直接援救的機會攻擊馬爾伯勒,但維拉爾當然不知道歐根到底在另一側的哪個位置。
馬爾伯勒甚至大膽到率軍朝他走了一段距離。
難道要拿法國的最後一支軍隊冒險嗎?那樣就徹底違背了國王的想法和意圖。
于是,維拉爾僅僅占據了要塞近處的馬爾普拉凱村,聯軍必須先把他趕走才能實施圍攻。
村子本身的位置不是非常有利,于是法軍盡快修建了工事。
為了集結全部可用兵力進行決戰,聯軍給了法軍整整兩天時間。
最後,聯軍擁有了11萬人對9.5萬人的優勢兵力。
聯軍本來想打一場側翼戰。
聯軍将以極大優勢兵力攻擊并包抄法軍左翼,同時以較弱兵力拖住中部和右翼。
根據一些報告,包括普魯士王太子腓特烈·威廉一世在内的幾名将軍于會戰前日下午與法軍将領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會談,并趁此機會查探了敵軍工事。
他們大概沒有看到什麼重要軍情,但他們在會戰部署過程中的兩軍眼皮底下會談一事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軍人氣質:對他們來說,戰争和會戰是更激烈的賽場比武。
作戰計劃無法執行。
法軍列陣于兩座森林之間的空地上,寬達3千米。
戰線正面或側面的森林雖然會妨礙進攻方行動,但也會隐蔽其行蹤。
聯軍派了一支強大的迂回縱隊穿過西北側的森林,但沒有成功。
他們似乎在森林裡迷路了,最後隻發揮了加強側翼兵力的作用。
于是,聯軍沒能突破工事極為牢固的法軍左翼。
聯軍左翼指揮官奧蘭治少主本來就兵少,任務是拖住敵人,結果卻發起猛攻并被擊退,法軍隻要發起反擊就能徹底将他消滅。
但工事有利于防守,也會妨礙出兵進攻。
此處的法軍指揮官,勇猛的布夫萊爾元帥(MarshalBoufflers)沒有下定轉守為攻的決心。
于是,法軍還是被聯軍步步逼退,最後撤離戰場。
但聯軍接下來為攻打工事付出了不少于3萬傷亡,法軍則損失不到1.2萬人,隻從戰場退後了5英裡(約8千米)且占據了一處新陣地。
法軍不再有能力阻止圍城了,蒙斯最終告破。
法國丢了一座城,卻借此繼續打了一整年,而且年底的局勢好于年初。
戰術上看,聯軍無疑打赢了馬爾普拉凱會戰;然而之前就有人确切地指出,如果從整體上考察1709年戰役,那麼法國仍然赢在了戰略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這是一個内在的矛盾,但人生本就充滿着矛盾,消耗戰略更是如此。
1710&mdash1713年 馬爾普拉凱會戰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中的最後一場大型會戰。
戰争之後又打了4年,雙方隻是圍攻和奪取小邊塞。
聯軍起初占據了上風,但英國和尼德蘭後來抛棄了皇帝,與法國單獨議和,于是主導權到了法國手裡。
法軍最後甚至再次渡過萊茵河,圍攻并奪取了弗賴堡,歐根無力阻攔。
1741年8 腓特烈出其不意地入侵并占領了西裡西亞,率軍駐紮于上西裡西亞邊境。
這時,奈佩格(Neipperg)統領奧地利軍以驚人的膽色插入普魯士諸軍之間一條無人守備的道路,以尚在手中的尼斯(Neisse)和布裡格(Brieg)兩座要塞為行動基地,阻斷了國王親自指揮的普軍主力的退路。
腓特烈後來在寫給德紹公子利奧波德的信中寫道,他當時&ldquo别無可能&rdquo,隻有進攻敵軍。
普軍步兵有近兩倍的優勢(1.8萬人對9800人),炮兵近3倍(53門對19門),但騎兵少得多(4600人對6800人)。
9由于奧軍有騎兵優勢,莫爾維茨會戰(4月10日)一度勝負難料。
奧軍騎兵将普軍騎兵逐離戰場。
腓特烈在回憶錄中寫道:&ldquo資深軍官們以為末日已經到了,部隊彈藥已經打光,不得不投降了。
&rdquo為了最起碼保住國王本人的性命,什未林元帥(FieldMarshalSchwerin)說服國王離開戰場,繞圈躲過奧軍,投奔西裡西亞境内北邊的普軍陣地。
但是,據說當驚魂未定的國王離開後,什未林成功指揮步兵和炮兵再次開始推進,奧軍在連綿不斷的優勢火力面前隻得退卻。
即便奧軍騎兵之前打敗了普軍騎兵,但在火力下陣形已經潰散,不能再以密集單位攻擊敵軍步兵了。
普軍右翼比左翼靠前這一事實對會戰結果顯然沒有任何影響。
盡管會戰失敗,但奈佩格還是從普魯士手中解放了西裡西亞,而且以尼斯為基地在西裡西亞支持了一整個夏天。
腓特烈盡管将兵力優勢擴大到了不少于6萬人對2.5萬人,卻依然不敢再次出擊。
10他也不能通過機動戰将奈佩格逼出要塞。
于是,國王隻得試圖利用政治手段繼續戰争,将法國卷進來對付瑪麗亞·特蕾莎。
法軍剛剛抵達,他就與奈佩格秘密口頭達成了克萊因施倫多夫停戰協定,規定奈佩格在國王佯裝圍攻14天後交出尼斯要塞,國王承諾撤出下西裡西亞和中西裡西亞。
總參謀部著作中嚴厲批評奈佩格并褒揚腓特烈,因為腓特烈曾一天之内行軍近19英裡(約31千米),并且自始至終以決戰為行動的基礎。
奈佩格則受到了一味囿于成規的譴責(第82頁)。
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批判受到了普魯士愛國主義的強烈影響。
兵力較弱的奈佩格已經盡到了人事。
奈佩格成功率軍插入普軍退路的手段令人驚歎。
腓特烈當時已經出了包圍圈。
9日,在保加雷爾(Pogarell)修整一天,而奈佩格正是利用這一天進至莫爾維茨,再次列陣于普軍正面。
關于停留的原因,國王在寫給德紹的信和回憶錄中都說是他認為當時下雪天潮,步兵&mdash&mdash也就是火槍&mdash&mdash派不上用場。
第二天時來運轉,天氣暖和了一些,陰雲散去,于是我們看到步兵确實是決定性因素。
總參謀部著作中對上述狀況的描述有誤,尤其是行軍過程。
1742年 假如普魯士憑借巨大的數量優勢在西裡西亞擊敗奈佩格部,繼而向維也納進軍,那麼法軍肯定會一同前往,維也納也會陷落。
可惜普魯士按兵不動,法軍實力不足以進攻維也納。
不過,法軍還是去往布拉格并将其攻陷。
這時,腓特烈再次展開行動,撕毀了《克萊因-施倫多夫休戰協定》。
奧地利似乎要被瓜分了。
波希米亞歸巴伐利亞,摩拉維亞歸薩克森。
法國元帥布羅伊(MarshalBroglie)制訂了雄心勃勃的計劃,準備在塔博爾-布德韋斯(Tabor-Budweis)四面合擊奧軍。
但腓特烈不同意。
他隻想去沒有敵軍的摩拉維亞,而且已經開始與奧地利秘密談判了,因為他根本不急于拆分奧地利,給薩克森擴大疆土,讓法國洋洋自得。
11從戰略角度看,冬季戰役有意思的地方是它讓我們看到在恰當條件下,一名腓特烈同時代的人構思并提出了秉承殲滅戰略精神的方案,反而是腓特烈出于政治原因否決了該方案。
奧軍企圖突襲正在來回機動的普軍,于是霍圖西采會戰(1742年5月17日)展開了。
奧軍被擊敗。
12 于是,瑪麗亞·特雷莎為了拆散普魯士與法國,決定将上西裡西亞連同克萊因施倫多夫協定中交出去的地區割讓給腓特烈。
1744年 普軍再次離開,英軍趕來支援奧軍後,法軍被逼回萊茵河以西,似乎不得不再次放棄阿爾薩斯了。
這是普魯士國王第三次舉兵,奪取布拉格并進入波希米亞南部。
奧軍被迫撤出阿爾薩斯,但并未直取普軍,反而現身于普軍北側,切斷了他們的交通線。
腓特烈無力通過會戰手段解決問題。
盡管他有近2萬名騎兵,但這批騎兵不适合大面積搜索和偵察敵軍動向。
腓特烈有很長一段時間完全沒有敵軍的消息,而當他終于與敵手面對面相遇時又發現對方地形十分有利,他不能出擊。
于是,他丢棄辎重返回西裡西亞,還撤出了布拉格城,連重炮都不要了,這次撤軍幾乎讓普軍土崩瓦解。
士兵成群逃亡。
一場會戰都沒打,比較大的遭遇戰幾乎也沒打,特勞恩(Traun)就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腓特烈決心再也不這樣深入敵境了。
總參謀部著作,尤其是馮·勒斯勒爾少校(MajorvonRös-sler)的一篇演講(《軍事周刊》1891年第3期副刊)高度評價了1741年至1744年間腓特烈國王的進攻計劃,認為其充分體現了殲滅戰略的精髓。
在理論方面,這幾年确實是國王最接近會戰一端&mdash&mdash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以說是殲滅戰略&mdash&mdash的時期,但其實差得還很遠。
他從來沒有專門将敵方軍隊設定為攻擊目标。
隻有1744年攻打維也納的計劃(未實際執行)中隐約包含着這樣的意思,計劃中設想集合全部友軍并于波希米亞南部擊敗奧軍,但并不要求立即向僅略超過90英裡(約145千米)以外的敵國首都進發。
計劃中寫道大軍接下來要&ldquo将腳踩在敵人的咽喉上&rdquo,但《書信集》(Korrespondenz)(3:135)中已經明白地點出了具體實施辦法:&ldquo進抵多瑙河,如有必要甚至可推進至維也納周邊。
&rdquo除此之外,腓特烈很可能壓根沒把這個宏大計劃當回事,因為他無意消滅奧地利,事實上是避免打大決戰,哪怕法國人建議他這樣做。
總參謀部著作對腓特烈戰略的根本誤解自然會一再産生個别的錯誤。
事實隻能不斷被歪曲或掩蓋,但我們用邏輯終究會推導出作者意在頌揚,實則是批判,因為再多花招也不能将腓特烈的作戰方式強行塞進假定的框框裡。
對1744年的評述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1898年馬克斯·萊茨克(MaxLeitzke)在海德堡大學通過的博士論文《普魯士政治史與1744年戰役新論》(&ldquoNeueBeiträgezurGeschichtederpreussischenPolitikundKriegführungimJahre1744&rdquo)對國王提出了批評,于是總參謀部著作就出來維護國王。
1745年 假如奧地利在1744年乘勝追擊,入冬後堅持作戰,我們實在看不出普魯士能如何自救。
但奧軍的士氣和物質條件都不足以實施冬季戰役,于是腓特烈赢得了時間,不知疲倦地重建軍隊。
現在,他将戰略主動權交給了對手,決心用一場會戰來洗雪前一年機動戰的敗績。
忠誠的大臣波德維爾斯(Podewils)力勸國王不要将國運托付給難測的戰果。
但國王解釋道,他已經别無選擇;會戰就好比重病患者的催吐劑。
他假定奧軍開春後會企圖從波希米亞突入西裡西亞,然後他就可以利用兩地交界處的山巒帶來的優勢。
他沒有試圖把守各處隘口(我要提醒讀者回想一下本作第1卷中關于溫泉關會戰和扼守關隘的論述),而決定放敵軍入關,然後在西裡西亞與奧軍對陣。
但他預先詳盡觀察了山勢,為奧軍可能走的每一條路線都做了預備。
他勘察了道路和橋梁,而且做了分兵部署,一旦發現薩克森與奧地利聯軍走出一處隘口,諸軍便能以最快的速度集結對敵。
奧軍試圖通過夜間行軍來突襲普軍,結果沒有成功,因為他們低估了夜間展開部隊的難度,直到上午8時才開始進攻,普軍那時早就知道敵兵來襲,遂嚴陣以待。
普軍必須先把國王親率離營的部隊叫回來,但這支部隊沒走多遠,于是及時返回參戰,決定了戰鬥有利于普魯士。
而在6月4日的霍亨弗裡德堡會戰中,腓特烈的預備工作做得非常好,淩晨4時就可以攻擊敵軍左翼了。
戰鬥進行到9時基本就結束了,敵軍全線退回山中。
這場大捷完全要歸功于國王指揮得當。
戰略頭腦、用心預備、執行果斷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腓特烈的統帥聲名是從這場勝利才起步的。
莫爾維茨會戰還是靠什未林才打赢的;國王在霍圖西采會戰中指揮出色,但表現得不是很明顯,奧地利人甚至辯稱自己沒有被打敗。
而1744年以滿盤皆輸告終。
但現在霍亨弗裡德堡會戰為國王帶來了永不磨滅的盛名。
而且我們不能說&mdash&mdash打個比方&mdash&mdash國王的勝利是沾了敵軍犯蠢的光。
當然,為了避免遭到奇襲,奧軍肯定要在抵達當晚占領某些高地,扼守斯特裡高河(Strigau)的各處渡口。
但他們入夜後才下山紮營,而且幾乎不可能摸清四周的方向。
山中行軍的速度或許可以快一點。
但說到底,奧軍必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普軍有沒有在關隘出口守株待兔,如果在的話,奧軍就是一個接一個地把自己送進敵人嘴裡。
但如果他們打算第一晚在山上休息,以便次日下山時少走些路,這樣就更危險了,因為他們的行蹤瞞不過普魯士人,一出山口就會馬上遭到攻擊。
奧軍統帥洛林公子查爾斯絕不會想到,普魯士全軍竟會在次日日出前就嚴陣以待。
正是這一完全出乎意料的狀況展現了普魯士國王的才能與想象力。
人們常常對戰略主動權是多麼推崇備至啊!霍亨弗裡德堡會戰則告訴我們,原理的意義都是相對的。
腓特烈之所以取得了戰略勝利,恰恰是因為他迫使對手主動采取戰略攻勢。
行動的實施過程表明,此舉的原因不是欠缺進攻精神,而是出于明智的算計。
腓特烈追了逃跑的敵軍3天。
接下來,軍事行動陷入僵局。
奧軍占據了易北河與阿德勒河後面的一處堅固陣地,普軍與其對峙了一整個夏天,将近4個月,期間一直沒有引發大規模軍事行動。
于是我們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霍亨弗裡德堡這樣的重大戰術勝利也隻能帶來很少的長遠實質性益處。
腓特烈在霍亨弗裡德堡會戰中的兵力已經不弱于奧地利與薩克森聯軍(約6萬人),會戰造成對方損失1.4萬至1.6萬人,己方損失4800人,所以他現在的兵力遠多于對手。
如果他秉承的是殲滅戰略原則,那早就會對喪膽的敵軍窮追不舍,盡快再次發起進攻。
由于奧軍丢掉了三分之二的火炮,隻剩下41門對付普軍的192門,所以從現代評論者的角度來看,普軍甚至攻打阿德勒河-易北河陣地也不是不可能,即便不能正面強攻,迂回總是可以的。
但國王絕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他前一年才經曆了深入敵境、與補給基地失去聯系的處境,即便是他這樣的軍隊也是危險萬分。
軍需總管馮·德戈爾茨(vonderGoltz)之前就極力告誡國王不少出山進入波希米亞,因為農用大車沒法将物資運過去。
13 沒過多久,戰略主動權再次落入奧地利人手中。
上西裡西亞和馬爾克(theMarch)受到薩克森威脅,腓特烈不得不派兵前往,于是削弱了手中的兵力。
奧地利則補充了兵力。
奧軍輕步兵讓普軍無法就地搶糧。
9月,腓特烈退回蘇台德山口,但在他撤軍之前,查爾斯公子再一次嘗試擊敗他。
普軍現在隻有2.2萬人,駐紮在納霍德山口(Nachod)和特魯特諾夫山口(Trautenau)之間的索爾(Soor);奧地利與薩克森聯軍有3.9萬人,遠勝于普軍。
查爾斯公子計劃像霍圖西采和霍亨弗裡德堡中那樣突襲普軍。
他的部隊向普軍謹慎推進,企圖在夜間展開于敵軍營地的正前方。
9月30日淩晨5時,國王接到了第一份報告。
但他與往常一樣已經起床并召集将軍讨論次日要下達的命令。
他立即意識到撤退已經是不可能了,尤其是普軍現在隻有森林和懸崖之間的狹徑可以走,通往特魯特諾夫山口的路已經被奧地利掌握。
若要自救,唯有出擊。
國王當場下令部隊展開向右翼靠攏,意圖在右翼形成兩線梯隊發起進攻,隻有一個梯隊的左翼起初要保持不動。
普魯士的軍紀讓國王的命令迅速得到貫徹。
假如奧軍此時憑借兵力優勢全力開戰,那麼普軍實難自守。
貝倫霍斯特後來寫道:&ldquo普軍取勝是對戰争藝術的蔑視。
&rdquo沙恩霍斯特答道:&ldquo他們是通過尊重戰争藝術取勝的。
&rdquo盡管查爾斯公子想要突襲營中的普軍,但他并不打算直接攻打,而是等着敵方倉皇逃跑,從而帶來殲滅敵軍的機會。
奧軍輕步兵已經到了普軍營地的另一側,沖進去大肆劫掠,甚至在國王率軍出戰時奪走了國王本人的全部行李。
決絕果斷讓普軍赢得了勝利,統帥的謹小慎微讓奧軍輸掉了會戰。
14由于奧軍本身還在展開過程中,而且原本打算靜觀其變,于是就等着普軍來攻,甚至擠在一條山脊上的奧軍騎兵都沒有主動出擊,而是留在原地挨打。
奧軍騎兵被打退了,普軍從這一側繼續出擊,支援正面進攻,遂擊破奧軍中央,奧軍右翼随之退走。
與霍亨弗裡德堡會戰一樣,索爾會戰是指揮才能、果斷決策、優秀軍紀的傑作。
但索爾會戰的戰略影響甚至還不如霍亨弗裡德堡會戰。
兩場勝利都讓普軍脫離了十萬火急的險境,但也僅此而已。
一個從殲滅戰略角度看完全無法理解又令人驚訝的事實是,勝利者留在戰場上耀武揚威了幾日,之後竟然退兵了。
腓特烈去了西裡西亞,被擊敗的奧軍返回了之前被占領的營地。
奧軍也沒有被吓倒,幾周後便再次大舉邁進。
薩克森軍号召奧軍一起翻越勞西茨山(Lausitz),進攻勃蘭登堡。
出了薩克森邊境,3天便可來到柏林城下。
11月21日,腓特烈從側面的西裡西亞插入勞西茨山,從而阻斷了敵軍的行動,又命令帶着一支掩護部隊在哈雷的老将德紹出兵攻打薩克森軍。
上述行動引發了一種令人驚奇萬分的戰略局面。
查爾斯公子率領奧軍從波希米亞最北邊馳援薩克森。
普魯士國王在易北河北岸,德累斯頓近在眼前,但他沒有與經萊比錫趕來的德紹軍會合,而隻派萊瓦爾德将軍(GeneralLehwaldt)帶着8500人經邁森前去。
國王本人與主力在一起,他認為有必要與西裡西亞保持聯系,還要保護倉庫和通往柏林的道路。
12月15日,德紹在德累斯頓正面不遠處的凱塞爾斯多夫(Kesselsdorf)進攻薩克森軍,當時奧軍已經到了他身後。
薩克森軍與奧地利軍再要幾個小時就能會師,那樣德紹便輸了。
腓特烈極其嚴厲地批評了他,近年來的作品中依然有人鹦鹉學舌,說這是因為他沒能加快腳步轉向托爾高。
但具體研究已經表明,老元帥在每個時刻的做法都是完全符合情勢和命令的,而他與國王的看法差别隻是因為兩人相距遙遠、通信速度慢和局勢複雜。
15多地協作不可避免地會有摩擦。
腓特烈顯然是想打赢一場會戰的,假如他為此而犧牲幾天的自身安全和聯絡渠道,不是隻派出萊瓦爾德的部隊去,而是率領全軍渡過易北河去邁森與德紹會合的話,那麼德紹面臨的險境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腓特烈後來在回憶錄中說,如果德紹被打敗了,那麼他會立即提兵再戰,将敗兵放到第二梯隊。
就此而言,我們必須說國王不僅是消耗戰略的追随者,更是一名完全信奉消耗戰略原則的統帥。
如果戰敗後兩軍還有可能會合,那就表明讓兩軍不能在會戰前會合,以利于會戰的各個次要原因的重要性被高估了。
這是一場危如累卵的會戰。
如果打輸了,那麼批評者不會放過腓特烈國王,事實上也不能放過他。
他本人經常講集結全部兵力打會戰的原則。
盡管如此,他本人不僅在此處違背了這條原則,後來也違背過;而且不光是他違背,歐根和馬爾伯勒在赫希施泰特會戰中也違背了,這在前面已經講過。
問題恰恰在于:指揮官為了發動一場會戰,能從另外的地方抽出多少兵力?在評估這些理由時,信奉兩極戰略的指揮官與信奉單極戰略的指揮官是完全不同的。
如此便可以解釋腓特烈在凱塞爾斯多夫會戰中的行為了。
16至于他是否高估了在當時的特殊情境下應該按兵不動的理由,這個問題的意義就不大了。
腓特烈與托爾斯滕松 現在對前文概述的腓特烈諸戰役與托爾斯滕松的幾次戰役作一比較。
17 托爾斯滕松在阿爾特馬克(Altmark)接手瑞典軍指揮權後突然出兵(1642年),穿過西裡西亞進入摩拉維亞,奪取格洛高(Glogau)和奧爾米茨(Olmütz)兩座要塞并留兵駐守後再次啟程,于1642年11月2日在萊比錫擊敗了一支皇帝軍。
次年,他二入摩拉維亞,沒能發動會戰便撤回,接着遵照本國政府命令擊敗了丹麥。
加拉斯統率的皇帝軍一直尾随他到荷爾斯泰因(Holstein)。
這時,托爾斯滕松再次返身侵入波希米亞,意圖&ldquo奪取多瑙河畔的據點&rdquo,接着&ldquo奮力返回&rdquo基地(&ldquo交通線&rdquo)。
幾路皇帝軍集合了起來,薩克森軍和約翰·馮·沃特統率的巴伐利亞軍也加入了進來。
于是,揚考會戰于1645年3月6日爆發了。
雙方兵力大緻相當;哈茨費爾德(Hatzfeld)指揮的皇帝軍有5000名步兵、1萬名騎兵和26門火炮;瑞典軍有6000名步兵,9000名騎兵和60門火炮。
雙方打得都很英勇。
瑞典軍憑借将領素質和服從号令取得了勝利,因為皇帝軍在不利于發揮己方騎兵優勢的地形上接受了會戰,而且諸将各行其是,不聽統帥調遣。
18 托爾斯滕松進抵維也納門戶,奪取了橋頭堡狼穴(Wolfss-chanze)以及多瑙河畔的兩座要塞&mdash&mdash科爾新堡(Korn-neuburg)和克雷姆斯(Krems)。
但他手裡隻有不到1.5萬人,無力奪取維也納,甚至圍攻布呂恩4個月後也失敗了。
克雷姆斯和科爾新堡之後分别留在瑞典人手中數月和一年半時間,奧爾米茨直到戰争結束都屬于瑞典。
因此,托爾斯滕松達到了&ldquo插入皇帝心髒&rdquo的目的,但這不足以直接迫使皇帝議和。
與腓特烈一樣,托爾斯滕松明白自己比敵人善戰,也追求決戰,但他并不比腓特烈更能利用決戰的成果赢得戰争。
兩人都隻能依循消耗戰略的原則行事;托爾斯滕松取得的成績比腓特烈大,但腓特烈還是更快地達到了目标。
這要如何解釋呢? 如前所見,托爾斯滕松的軍隊比腓特烈的軍隊靈活得多,既有兵少的原因,也有兵種構成&mdash&mdash以騎兵為主&mdash&mdash的原因。
但托爾斯滕松之所以進退舉止比腓特烈大膽得多,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
腓特烈明白軍滅即國破。
因此,他的行動更為謹慎。
1741年的時候,他沒有強攻固守堅壘的敵軍。
1742年,他隻打防禦戰。
1744年,他最遠隻敢走到布德韋斯,而且之後不經一戰便撤出波希米亞。
1745年,盡管打赢了霍亨弗裡德堡會戰,但他隻走了3天就又停下了。
托爾斯滕松敢在波希米亞腹地作戰,敢一路推到多瑙河,是因為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他或許确實冒着喪軍的風險,卻沒有亡國之憂。
當年古斯塔夫·阿道夫渡海時,瑞典國會就得出了喪師于德意志無損國防的結論,因為本國手裡還有30艘大船和民兵。
19開姆尼茨在布賴滕費爾德會戰前的作戰會議上表達了同樣的想法。
20&ldquo瑞典與這裡相距遙遠,還隔着大海,本土危險不大,也沒有險要的障礙要越過。
&rdquo因此,腓特烈的速勝不能隻用戰績來解釋,還要看政治局勢。
經過一年半的戰争,瑪麗亞·特雷莎願意将一個廣大富庶的省份割讓給他,好騰出手來抵禦其他更強大的對手。
腓特烈的前兩場西裡西亞戰争都必須綜合戰略和政治兩方面來解釋。
如果說一貫有人認為,腓特烈時代的政治軍事行動以傾向于不打持久戰、短促痛擊對手、盡快達成有利和議為特征的話,那麼這種看法更多反映了普魯士國王的真誠願望,而非實際行動。
人們以為他追求的短促痛擊在哪裡呢?在莫爾維茨,他是因為斷了退路而不得不戰;在霍圖西采,他是被攻擊的一方;在1744年,他根本沒打會戰;在索爾,他也是被攻擊的一方。
短促痛擊隻有兩次,霍亨弗裡德堡會戰和凱塞爾斯多夫會戰。
但1745年簽訂的和平協議完全稱不上有利,而隻是承認了占領狀态。
要想正确評價腓特烈作為戰略家的水平,我們還必須牢記一點:他的宏圖偉業以政治為決定性因素,大膽卻謹慎的戰略隻是權宜之計。
蒂雷納 三十年戰争期間,與托爾斯滕松同時期的法軍統帥是蒂雷納。
講述戰争藝術史必然要提到他,因為傳統上認為他是第一個将後勤擺到決定性地位上強調的統帥,他甯願放棄一次有利的行動,也不願危及軍需供給。
因此,他大體上被視為機動戰略的創始人,精明主動但避免交戰。
克勞塞維茨對他有一句經常被引用的評語(9:193),說他的戰争藝術恰好隻适合他那個時代,而放到當代戰争中就像廷臣的閱兵用劍擺在騎士用劍裡面一樣紮眼。
盡管這段描述和比喻既生動又恰當,但還是會給人留下錯誤的印象。
蒂雷納的母親是奧蘭治家族的公主,他本人信奉尼德蘭的軍事思想,将按時發放糧饷視為最神聖的戰争準則之一。
因此,他隻是因循而已。
但在三十年戰争的統帥中,他或許确實比同時代的人更多考慮後勤體系。
1644年,當他已經迫使梅西将軍退出弗賴堡,積極追擊大有可能成功的時候,他決定放棄。
他在回憶錄中解釋道:&ldquo與常年在德意志服役的老兵們一樣,我們的全體步兵都習慣直接領到烤好的面包,不習慣自己烤面包,所以我們不可能跟着敵人去符騰堡,因為我們在那裡沒有準備好軍需站。
因此,我們沒有渡過萊茵河。
&rdquo 在回憶錄的其他地方,他也一再強調後勤,1654年阿拉斯解圍戰就是一個例子。
蒂雷納的統帥生涯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是從三十年戰争末期和投石黨戰争至1659年《比利牛斯和約》簽訂;後期一直到他1675年去世為止,包括路易十四親征之初的前幾場戰争。
如前所見,後期的軍隊規模達到了前期的兩三倍大,于是後勤體系逐漸成為重中之重,腓特烈大帝時期也是如此。
因此,沿用克勞塞維茨的修辭,當時所有統帥手中的實戰用劍都變成了閱兵用劍,但閱兵用劍也是鋒利尖銳的,放到勇猛精幹的擊劍士手中也是兇器。
蒂雷納也懂得如何運用這把劍,發揮殺敵的威力。
他沒有巴納的維特施托克會戰那樣的大戰,也沒有托爾斯滕松那樣的長途遠征,但他在1674年通過機動戰将大選侯逼出了阿爾薩斯,正如1744年特勞恩以同樣的方式将腓特烈大帝趕出了波希米亞。
如果遭受失敗,他會立即占據一處易守難攻的陣地,讓敵軍不敢再靠近(例如,1652年投石黨戰争期間進駐奧爾良),在這一點上消似腓特烈大帝。
他偶然談過一次會戰的重要性(針對1646年的戰事),說會戰勝利的主要成果是掌控了一片地區,從而增強了自己,削弱了敵人。
因此,蒂雷納雖在戰略發展史和偉大統帥的行列中占據一席之地,卻不能被視為某種特殊戰法的模範。
我們更不能認為他代表着一種與腓特烈對立的理論,畢竟後者從未自稱與法國元帥們有原則上的分歧。
查理十二 關于查理十二,我計劃另寫專著,這裡隻給出幾條思路提示。
就戰略而言,查理十二仍然屬于三十年戰争的時代,因為他統率的軍隊人數少而多騎兵,能夠馳騁于廣大地域,且動機中的政治因素大于軍事因素。
1707年,查理離開薩克森,此時的他站在權力的巅峰,手下有16200名步兵和20700名騎兵(包括龍騎兵)。
他在波爾塔瓦(Poltawa)會戰中共有16500名戰鬥員,上陣者12500人。
與三十年戰争的情況相反,瑞典國王面對的不是旗鼓相當的對手,敵軍雖素質低劣,但人數卻大得多。
俄軍尚在組建過程中,且苦于本國士兵與大多來自外國的軍官之間的對立。
波蘭國王的軍隊是一支缺乏紀律的中世紀征召軍。
指揮薩克森軍的舒倫貝格(Schulenberg)将軍向國王彙報說,他的部下一看到瑞典人就潰散了。
21考慮部隊素質的差異,再加上作戰地域的廣大以及當地的農業、道路、氣候狀況,那麼對查理十二的征戰史就必須要用完全不同于路易十四或腓特烈的标準來看待。
出身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旁支,頭戴瑞典王冠的他不僅是世界史上當之無愧的最偉大的英雄之一,也是一位會戰指揮得當、以個人的風姿與絕對的信心激勵部下的偉大将軍。
不過,若說他是一位與古斯塔夫·阿道夫、腓特烈、拿破侖并列的戰略家,則還是有所欠缺,光靠&ldquo不屈不撓&rdquo或&ldquo冒險家&rdquo這樣的詞是不能奠定戰略家地位的。
問題在于尋找并确定客觀形勢與主觀品性之間的相互作用。
前面講過的雙方軍隊差異和瑞典政治狀況都必須納入考量。
強大的瑞典領土遍及波羅的海沿岸,甚至在北海邊也有大片疆土,卻仍然沒有明确的政治方略,以至于老首相奧克森謝爾納(Oxenstierna)竟然于1702年建議國王與波蘭國王兼薩克森公爵奧古斯特(AugustofPoland-Saxony)議和,然後把軍隊租給外國君主,以為這樣會增添國王的聲譽。
事實上,當年強悍的瑞士兵卒也是在這種狀況下沒落的。
1756年 腓特烈的權勢與功業在七年戰争達到了頂峰。
他的戰略原則一如過往。
他參戰時知道自己占據無可置疑的優勢。
在10年的和平期,他大大提高了軍隊的規模和素質,遠遠超過了對手。
他加固了西裡西亞的要塞。
他的國庫裡有1600萬塔勒現金,而且他預計可以立即征服富庶的薩克森選侯國,合普魯士與薩克森兩國之力每年有750萬塔勒的盈餘,而腓特烈估算一場戰役的開銷不會超過500萬塔勒。
政治上,他明白哈布斯堡王朝與波旁王朝向來彼此嫉妒,于是估計法國隻會給予奧地利微薄的援助,沒有能力輸送大量資金。
他相信自己有英國相助,足以拖住俄國,即便拖不住,俄國也取得不了多大的戰果;俄國與奧地利加起來都不能與他争鋒,因為兩國的經濟太弱了。
即便考慮弗朗茨皇帝擁有耶路撒冷皇帝的頭銜,于是以個人名義給妻子預支一筆錢,那也用不了太久。
按照國王的估計,他的形勢簡直太有利了,以至于我們會有一個疑問:這難道不正是轉向殲滅戰略的恰當時機嗎?普魯士各團6天内即可完成動員;薩克森還沒等集結軍隊就會遭到突襲;奧地利當時可以說毫無預備,而且先要填補平時空架子單位的缺額。
1756年7月底,政治條件已經成熟,腓特烈本來有能力以壓倒性的優勢沖入波希米亞。
在他兵臨維也納城下之前,我們看不出奧地利要如何做出普軍無法克服的抵抗。
但國王甚至連考慮過這些想法的迹象都沒有。
起初,當法軍威脅要立即出兵時,他将進攻推遲了4周。
這便給了奧地利備戰的時間,也讓薩克森得以将軍隊集中于堅固的皮爾納大營。
但腓特烈的算計是,如果他直到8月底才開戰,那麼法軍當年便不能出動了。
他之所以願意接受以上劣勢,是因為他本無意打一場殲滅戰,隻打算占領薩克森和北波希米亞一部。
若非如此,法國的威脅自然會迫使他不要推遲進攻,反而要盡快動手,趕在法軍長途跋涉到薩勒河之前解決奧地利。
在這種情況下,&ldquo短促痛擊,盡快以有利條件議和&rdquo(10年後便發生了這樣的事)的原則是恰當的。
但腓特烈的想法完全不同。
他要求普魯士參戰應短促主動的要求不能按照現代意義去理解,而必須聯系前一個時代那種延綿10年、20年乃至30年的戰争。
因此,腓特烈在這一年隻是在皮爾納俘虜了薩克森軍隊(1.8萬人)并控制了薩克森就滿意了,不僅拒絕與奧軍決戰,甚至再次撤出了波希米亞。
他通過這第一次戰役發現,戰争要比他設想中更艱難。
由于普魯士騎兵違反國王命令,擅自出擊導緻失敗,10月1日的羅布西茨會戰實際上一開始是敗了。
國王本來已經離開戰場,後來又被叫了回來,因為普軍經過苦戰從奧軍輕步兵手中奪取了一處前哨陣地,普魯士将軍們以為那是奧軍的主陣地。
他們當時就以為會戰打赢了。
事實并非如此;奧軍主陣地毫發無損,奧軍與普軍打得旗鼓相當。
但普軍最後還是成功了,因為布朗(Browne)沒有意識到己方占優,于是就不接着打了。
他的計劃不是與普軍交戰,而是突然進至易北河對岸,也就是通過機動給薩克森軍創造突圍的機會,突圍後來沒有達成。
22 10月16日薩克森軍投降後,腓特烈當年對奧地利發起一場殲滅戰役不能說是一丁點可能都沒有。
他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優勢,10萬以上對8萬。
但這純粹是教條的看法。
腓特烈根本沒考慮過,普軍的内部結構也不允許采取這樣的戰略。
1757年 1756年冬至1757年春,奧地利、俄國、法國三大國針對盛氣淩人的普魯士結成了令人畏懼的同盟。
反普同盟醞釀很久了,但腓特烈不曾料到會以這種形式達成,而且直到腓特烈本人出兵時同盟才完全形成。
起初,腓特烈打算保持守勢,放棄沒有堅固要塞掩護的西裡西亞,将主力有序地調入薩克森,視具體情況待奧軍或法軍于某地逼近時再撲上去。
因此,與之前在霍亨弗裡德堡一樣,他将主動權讓給了敵軍。
這時,溫特費爾德(Winterfeld)建議國王自己抓住主動權,4月就入侵波希米亞,在法軍現身前擊敗奧軍。
國王反駁了他。
奧軍兵力可能不亞于普軍,且與普軍一樣分為四路駐守于西裡西亞和薩克森邊境。
這個季節的野外找不到人馬所需的糧草,所有物資都要随軍攜帶,普軍的處境很艱難。
若是一路奧軍,尤其是位于埃格河下遊、正對厄爾士山脈的布朗一路在堅固的要塞裡,要是國王率軍從德累斯頓前來,頓兵堅城,最後因糧草不繼而被迫折返,那麼其他幾路普軍就都危險了,整場行動也就失敗了。
于是,腓特烈完善了溫特費爾德的計劃,命令什未林迫使敵人向他靠攏,從永本茨勞(Jung-Bunzlau)出西裡西亞,威脅布朗部身後,從而使其撤出堅城并為國王打開道路。
這樣一來,腓特烈便有望奪取奧軍倉庫,深入敵境,估計還能找到機會擊敗某路奧軍。
計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與料想的方式不同。
什未林抵達永本茨勞時運氣不錯,剛好保住了城中的奧軍倉庫。
若非交了這次好運,他必将陷入絕境。
盡管如此,他現在依然無法按預定方向前往利托梅日采(Leitmeritz)或梅爾尼克(Melnik),因為奧軍在另一側威脅着他,他也不能丢掉奪過來的永本茨勞倉庫。
23因此,國王的計劃證明是不可行的,但其實也不必實施,因為布朗被突如其來的敵軍吓壞了,已經放棄了帕什科波爾河(Paschkopol)畔埃格河後側的堅固陣地,向布拉格撤軍了。
于是,四路普軍得以在布拉格城下順利會師,奧軍沒能合兵一處趁着普軍尚未會合發起進攻。
恰恰相反,布拉格城中隻有四路奧軍中的三路,普軍卻集合了全部兵力。
奧軍現在決定寸步不退,在布拉格城東列陣會戰,結果被擊敗并困守于布拉格城内(5月6日)。
但在他們即将被迫投降之際,援軍到了。
這支援軍切斷了普軍與西裡西亞的交通線,從而迫使普軍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進行會戰。
6月18日,普軍在科林戰敗。
考慮腓特烈在這場戰役中明确有尋求會戰之意,而且最終意圖是包圍敵軍主力并一舉将其全部消滅,于是我們可能會以為國王在這場戰役中轉向了殲滅戰略。
那看起來可能很了不起,但細究下來,上述看法不會擡高反而會貶低國王的聲望,既沒有正确看待國王作為統帥的偉大之處,也不尊重事實。
假如腓特烈意在殲滅,那就不免會受到轉變思想太遲的批評。
在戰争的第一年,奧地利人還沒有做好準備,他或許有能力通過殲滅戰達成自己的目标;但到了1757年,普軍的數量優勢已經不夠大了,實際結果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另外,我們還不得不假定國王沒有充分意識到自身計劃的性質和規模。
開戰前不久,他将計劃透露給了盟友英國國王和在普魯士統軍的萊瓦爾德元帥(4月10日和16日),但隻字不提決戰,隻講了自己準備奪取奧地利的軍需倉庫。
他希望借此将奧地利人完全趕出波希米亞全境,或者按照他在另一封信中的說話,他希望将奧地利人趕到布拉格城南的伯勞恩河(Beraun)對面。
對他來說,整場戰役就是一場&ldquo奇襲&rdquo,打算在5月10日之前就解決戰鬥,以便調頭對付法國或俄國。
再次,假如他心口不一,其實是打算一擊打垮奧地利,那麼腓特烈在估算雙方兵力上就犯了大錯。
因為即便他打赢了科林會戰,也俘虜了被困在布拉格的軍隊,他能不能迫使無所畏懼的瑪麗亞·特雷莎議和也是極大的未知之數。
24 因此,1757年戰役應當與腓特烈的所有其他戰役一樣,也就是從消耗戰略的視角去理解,再加上一個補充條件,即腓特烈在此役中最接近會戰一端,因而最接近殲滅戰略。
他的基本觀點沒有變化,他也沒有突然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
有人批評他最初的戰役方案&ldquo怯懦&rdquo到不可理喻,他的弟弟亨利則在科林會戰後譏諷他&ldquo法厄同[66]隕落了&rdquo,兩種批評意思相反,同樣無理。
如前所見,腓特烈最初的計劃是讓敵人先出手,然後他再各個擊破。
普軍自己直撲向最近的敵人,也就是奧地利軍,于是越出了計劃的限度。
最後又發生了完全意料之外的事情,奧軍主力在布拉格會戰後被困城内,讓普軍有可能将這支部隊全部俘虜。
腓特烈甚至在會戰當日早晨都想不到這種可能性,因為奧軍面北列陣,左依布拉格,因此正常情況下戰敗後應該穿過布拉格往南跑。
憑借巨大的數量優勢,腓特烈讓基斯帶着三分之一軍隊去布拉格城西,這支部隊堵住了奧軍從這個方向穿城撤退的路線。
腓特烈還命莫裡斯公子帶着3營步兵和3隊騎兵從布拉格上遊方向渡過莫爾道河(Moldau),以便繼續攻擊撤退中的奧軍。
25這項行動由于浮筒不足失敗了,但腓特烈本人也沒抱多大希望,在回憶錄中根本沒有提及這道命令。
由于奧軍預計的撤退路線距離莫爾道河近4.5英裡(約7千米),莫裡斯手下的4000人大概發揮不了決定性作用。
不過,腓特烈的這道命令證明他想要盡可能發揚戰果,這一意圖也近于殲滅戰略。
但當奧軍的正面顯然不可能從北面擊破,普軍隻能繞彎從東邊進攻時,戰局整個就變了。
奧軍的應對手段是背靠布拉格城組成新的正面,最後被趕回了城内。
普軍直到次日才意識到這一點,自己都覺得驚訝,那時才意識到前日的勝利竟然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功。
于是,迫使奧軍因饑餓而屈服,進而俘虜奧地利全軍的想法萌生了。
但國王仍然在消耗戰略的框架下行動,因為他考慮的不是得手後進軍維也納,逼迫奧地利求和,然後全力對付法國。
相反,他的假定是自己要繼續與奧地利交戰,隻計劃派3萬人去對付法國。
但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說,困住敵方全軍的大好運氣到頭來是命運的惡作劇。
腓特烈後來在文中将戰役計劃的失敗歸咎于&ldquo布拉格會戰完全是靠軍隊赢得的,将查爾斯公子全軍趕進布拉格,而圍城也化為泡影&rdquo。
因此,認為腓特烈從一開始就準備圍殲敵軍,并為此提前派出基斯到布拉格城西的看法完全是誤解。
按照國王的作戰原則,基斯部最初的真實目的與他在凱塞爾斯多夫會戰中留在易北河北面的目的是一樣的。
他那時是為了保護去往柏林和西裡西亞的道路交通,現在則是為了掩護與薩克森的交通線。
由于他沒有過河,所以他還有阻止奧軍從這一方向撤退的任務,而且如果奧軍沿着設想中的路線從莫爾道河對面撤退,他還要派兵去支援那邊的莫裡斯公子。
26 因此,戰役并不是按照預定方案實施的。
方案的基本思想竟然證明是不可行的,即什未林從西裡西亞趕來,威脅布朗側翼,從而迫使其撤出埃格河畔的陣地。
盡管如此,軍隊素質和戰略最後還是帶來了勝利,不單純是交了好運。
普軍大膽的行動達到了突然性,成效驚人,一舉令敵軍喪膽,将帥不敢直纓其鋒,放普軍進入國境,絲毫沒有抵抗。
吊詭的是,敵軍後來又在布拉格寸步不讓,讓入侵者如願有了打一場會戰的機會。
這位禦駕親征的國王有他一貫的邏輯,計劃中容不得任何幻想,而現在正有人批評他怎麼不去幻想。
如果他最後去追求不可能達到的目标,然後失敗了,後人就不會去苛責他,而會說:&ldquo我就是喜歡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
&rdquo如果他竟想用小心謹慎澆滅命運賦予他的天才之火,他怎麼可能還是那個不斷挑戰命運,不在任何厄運面前低頭的英雄呢? 另外,他打科林會戰的原因不是&ldquo讓困守布拉格的敵軍膽寒&rdquo,也不是他以追求會戰為原則,而是因為道恩已經逼近到眼前,腓特烈再也不能一邊圍城,一邊保護通往西裡西亞的道路沿線的倉庫[位于布蘭迪斯(Brandeis)和尼姆堡(Nimburg)]了。
一個事實展現了腓特烈戰略與殲滅戰略的整體根本區别:甚至是離開布拉格去迎戰道恩時,他也沒有主動出擊的願望或計劃,而隻打算通過機動逼退奧軍。
奧托·赫爾曼有一個說法特别貼切,他說腓特烈認為自己有必要為在科林出擊道歉。
換作另一位統帥,他或許就要為沒有出擊而道歉了。
因為腓特烈沒有倉庫就堅持不下去,也不能像拿破侖和克勞塞維茨所說的那樣必須讓道恩繼續靠近,以便抽調圍城部隊來加強兵力。
他沒有别的選擇,要麼攻打道恩已經設好的營地,要麼從布拉格撤圍而去。
萬分緊急之下,腓特烈決定冒極大的風險攻打道恩。
但科林會戰不是因為某個個别失誤才失敗的,而是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打赢,我們今天已經能看明白了。
道恩是5.4萬人對3.3萬人而且占盡地利,不僅難以接近,而且從遠處就能發現進攻方的一舉一動。
腓特烈曾先後在索爾會戰(2.2萬人對3.9萬人)和洛伊滕會戰(4萬人對6萬人)以少勝多,但索爾會戰是一場奇襲,敵方或者在整條戰線上,或者在成功突破的位置上完全沒有料到普軍會進攻,且奧軍将領沒有及時應對。
而到了科林會戰,奧軍将領有能力也确實采取了及時應對,盡管是最後一刻才反應過來。
腓特烈自以為再多4個營的步兵就能取勝,這是不可采信的欺人之語。
27 普軍撤出波希米亞後,腓特烈又想起了最初的戰役構想,即不在冬季主動出擊,等敵軍靠近再動手。
假如他自始至終貫徹這一構想的話,他在艱苦的戰争中無疑會過得好一些,因為攻勢戰略已經不可能成功了。
但是,他在布拉格和科林損失的數目可以用新兵替換,老兵的素質卻補不回來。
因此,現代評論者批評腓特烈的首次行動,執着于貫徹戰役計劃的看法似乎是完全錯誤的。
但情況并非如此簡單。
将首次行動稱作&ldquo怯懦&rdquo當然是大錯特錯。
戰役方案甚至上升到了戰術攻勢的程度,而且如前所見,采取戰略攻勢不過是腓特烈一直都有的想法更進了一步。
即便實質成果得而複失,但士氣上的收獲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價值,敵軍将領對普魯士國王做出的決策懷着非同尋常的尊重和真誠的敬畏。
科林的失敗并未損害腓特烈的聲望,就連勝利者道恩元帥都沒有看輕對手。
事實上,腓特烈的聲望反而更高了。
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愈發确信機動不足以取勝,必須努力逼迫敵軍打會戰。
于是,他向法軍挺進并在薩勒河不遠處的羅斯巴赫擊敗了他們,然後轉向奧軍并在下西裡西亞的洛伊滕敗之。
在羅斯巴赫會戰中,他打敗了具有兩倍兵力優勢的敵軍。
他本人找了很長時間戰機而不得,這時希爾德堡豪森(Hildburghausen)和蘇比斯決定先出手。
正當兩人包抄對手的途中,普軍突然從營中沖出,殺入敵方行軍縱隊側面。
法軍和皇帝軍還沒列好陣就輸了。
在洛伊滕會戰中,面對6萬到6.6萬名奧軍,4萬名普軍悄無聲息地來到部署完畢的奧軍左側面前,盡管沒能直接沖進去。
腓特烈将軍隊排成4個梯隊,因此正面很窄,而奧軍為了利用兩側的地勢屏障而連綿5英裡(約8千米)。
因此,普軍在進攻地段具有數量優勢,還沒等奧軍右翼來援,左翼已經被擊敗。
守勢思想為奧軍招來了災禍。
當普魯士國王忙着對付法國時,奧軍在布雷斯勞(Breslau)城下擊敗貝沃恩公爵(dukeofBevern)并奪取了這座城市,還拿下了施韋德尼茨(Schweidnitz)要塞。
但他們沒有憑借數量優勢在冬季再接再厲,逼迫敵軍決戰,反而計劃進入冬季營地,當普魯士國王逼近時,他們覺得隻要在合适的防禦陣地對峙即可。
他們沒料到國王竟敢攻打陣地(12月5日);他們本來以為普軍會撤退,而且會滿意于這個結果。
28于是,諸般情勢有點像索爾會戰;那時奧軍也相信隻要擺開陣勢就能達到主要目标,根本不用實際交戰,或者之後才需要交手。
這就給了更堅決的對手以可乘之機,抓住側面進攻的戰術優勢,化人數較少的劣勢為局部的兵力優勢。
堅決戰勝了麻木。
假如奧軍在洛伊滕會戰中攻擊正在向側面移動的普軍,就像腓特烈在羅斯巴赫會戰中對法軍做的那樣,人數占優的奧軍肯定會取得勝利。
他們在理論上并非沒意識到這一點。
1757年春,弗朗茨皇帝就是這樣建議即将赴任的皇帝軍總司令,他的弟弟查爾斯的。
29但他沒有果斷實行。
在布拉格,奧軍再次放任普軍向側面行動而沒有幹預。
在科林,奧軍也沒有幹預,但普軍的機動還是失敗了,因為奧軍及時注意到了普軍朝向側翼的動向,于是憑借巨大的兵力優勢延伸了正面寬度。
在洛伊滕會戰中,決定性因素還是指揮,但普軍軍紀為指揮提供了合适的工具。
秩序好、速度快、戰術機動性強的部隊确保了每一條命令的執行。
腓特烈國王能夠先以四列平行縱隊向奧軍中部行進,等到逼近時再決定攻打敵方左軍還是右軍。
接下來的轉向和展開進行得非常迅速,奧軍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就遭到了攻擊。
除了普軍,當時沒有一支軍隊能做到這樣。
腓特烈與對手們的區别不在于理論,而在于執行,這一點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俄軍在這一年的指揮表明,腓特烈的對手們絕非缺乏理論洞見。
聖彼得堡&ldquo大會&rdquo向奧普勞克辛(Apraxin)下令:&ldquo我們認為,如果萊瓦爾德順利離開該國(東普魯士)并與國王會師,那麼占領普魯士乃至更遠的區域都毫無價值。
&rdquo因此,奧普勞克辛的目标是擊敗萊瓦爾德。
據此,斯比爾斯基将軍(GeneralSibilski)指揮的俄軍遊擊隊接到了包抄并拖住普軍、直到大軍趕到将其擊敗的任務。
30 1758年與奧爾米茨會戰 腓特烈發動1758年戰役時的基本構想與前一年如出一轍。
他之前入侵波希米亞是為了在法軍現身之前盡可能沉重地打擊奧軍,現在,法軍的直接威脅已經沒有了。
英國在羅斯巴赫會戰的鼓舞下在德意志組建了一支軍隊,足以拖住法軍。
但俄軍不久前逼了上來,情勢危急。
正當普軍轉身對付瑞典時,俄軍于冬季在無人抵抗的情況下占領了東普魯士,預計仲夏前後便可飲馬奧得河。
因此,腓特烈的想法是通過某種方式讓奧軍留在遠處,以免其與俄軍會合,那樣他就能放開手腳,等俄軍來到近處的平原地帶時盡快将其擊敗,而奧軍卻幫不上忙。
腓特烈不可能像前一年那樣入侵波希米亞。
普軍主力在西裡西亞,要做的頭一件事是奪回施韋德尼茨要塞,那是敵軍手中僅存的前一年戰果。
奧軍駐紮于工事守備完善的斯卡利采(Skalitz)陣地,與緊靠山口的普軍主力正面對峙。
假如腓特烈計劃進入勞西茨山區乃至薩克森,再從那裡發起入侵的話,奧軍肯定會有所察覺并再次選擇适當地點,擋在他的面前。
于是,腓特烈不打算去波希米亞,而是經上西裡西亞去摩拉維亞,圍攻奧爾米茨。
國王曾多次想到,在與奧地利的戰争中,入侵摩拉維亞比入侵波希米亞對自己更有利。
31但這些考量與1758年戰役無關;我們尤其不能以為腓特烈計劃以劣勢兵力進軍維也納。
與手握15萬大軍的前一年不同,他現在隻有12萬野戰部隊。
32另外,如果他像前一年那樣奪取了布拉格,他就不得不想辦法将摩拉維亞北部也收入囊中。
他現在的想法是,如果他拿下奧爾米茨并将奧軍主力引出波希米亞,那麼他的弟弟亨利&mdash&mdash亨利在薩克森統率着2.2萬部隊&mdash&mdash或許就能奪取布拉格。
因此,這一年的戰略構想和前一年一樣并非攻打敵方首都,而是占據靠近普魯士邊境的區域和要塞。
如今波希米亞守備森嚴,于是普軍侵入了另一個幾乎邊界洞開的奧地利省份,一開始幾乎沒有遇到敵人,讓對方決定是要立即上前迎戰,還是嚴守陣地,來日再戰。
波希米亞也好,摩拉維亞也好,地理并非決定性因素,突然性才是。
腓特烈通過入侵摩拉維亞調動了敵軍,使其離開守備完善的斯卡利采陣地。
現在,他相信在有利态勢下引發會戰的機會已經到來,或者甚至都不用打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