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宗教戰争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日志》中寫道,雙方步兵都是方陣,唯一的區别是天主教一方的射手圍在方陣四周,包括後方,而波希米亞一方的射手有的在方陣周圍,有的在長矛兵單位兩側組成斜向的長隊。
在天主教一方,同盟軍的騎兵方隊要比皇帝軍的方隊大得多,這樣做是恰當的。
在安哈爾特報告的配圖中,波希米亞一方的步兵和騎兵都組成了扁平陣形,但射手和長矛手的關系沒有說明。
巴伐利亞草圖中的波希米亞軍陣大概是虛構的;巴伐利亞人聽說過射手兩側長隊的事,據此畫了草圖,但他們不知道扁平陣形這個關鍵點,而從波希米亞統帥本人的草圖可知其确實采用扁平陣形。
但是,克裡斯蒂安為什麼擺出稀疏扁平的陣形呢?草圖給人的印象是,他首先讓所有部隊(匈牙利人除外)排成一線,然後一支部隊不動,一支部隊往前走300步,以此類推。
如此一來,第一梯隊各部的間隔恰好等于第二梯隊各部的正面寬度。
因此,與敵軍正面接觸時,除非第二梯隊及時上前堵住缺口,否則第一梯隊的每支部隊馬上會受到兩面夾擊。
按照這種陣形,敵軍騎兵對波希米亞步兵的威脅特别大。
這樣做的解釋大概是敵軍也沒有組成連續正面,而是以間隔很大的窄長縱隊行進,克裡斯蒂安是知道這一點的。
因此,克裡斯蒂安很可能指望着第一梯隊受到夾擊威脅時,不遠處的第二梯隊能迅速沖上來支援,同時巨大的間隔能賦予每一支部隊最大程度的行動自由。
話雖如此,我們還是要問:将各部隔離開來的巨大間隔難道不應該為戰敗負責嗎?假如波希米亞各部沒有組成松散的兩線梯隊,而是組成緊密的一線梯隊等待敵軍進攻,盡可能高效地發揚火力,9在最後關頭盡可能整齊地發起全線反擊(當然,匈牙利人還是留作二線預備隊),那麼取勝的機會當然要大一些。
他們有沒有可能是被古人所誤,受到了羅馬軍團當年利用了空隙之說的餘毒[利普修斯根據李維(8:8)得出的棋盤陣]影響?無論如何,下一個時代的軍人轉向了密集陣形。
一份很可能出自安哈爾特領主克裡斯蒂安本人之手,内容是波希米亞軍隊不足之處的回憶錄[刊載于《愛國文獻集》,7(1787):121]中抱怨說,許多軍官能力不足,還嘲笑他們根本不理解的尼德蘭戰法。
假如克裡斯蒂安對尼德蘭戰法的理解和運用果真如文獻記載和他本人所繪草圖中一般,那我們就不應該太苛責那些有排斥心理的老兵了。
身為統帥,克裡斯蒂安的問題顯然不會比其他任何人小。
他還埋怨手下團長太少,因為将軍們都是自行任命團長(第119頁)。
這或許是實情,卻再一次反映了統帥的優柔寡斷。
此戰不同尋常地有許多民族參加。
波希米亞一方有波希米亞人、奧地利人、匈牙利人和尼德蘭人;天主教一方由德意志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瓦隆人和波蘭人組成。
布賴滕費爾德會戰10 (1631年9月17日) 古斯塔夫·阿道夫在波美拉尼亞海岸登陸後過了大約15個月,他才與身兼皇帝軍、同盟軍統帥的蒂利在薩克森決戰。
皇帝一開始派不出足夠兵力對付瑞典國王。
盡管将同盟軍算在内的話,他可動用的兵力确實很多&mdash&mdash瑞典國務委員會的一名成員警告說,皇帝的兵力不少于15萬&mdash&mdash但為了把守開戰至今奪取的無數堡壘,這些部隊分散于各地。
此外,皇帝還在意大利與法國争奪曼圖亞公國。
然而,皇帝之前在衆選侯和天主教同盟的勸說下将瓦倫斯坦撤職,此舉拖延了準備反擊的工作。
9月,也就是古斯塔夫·阿道夫踏上德意志土地兩個月後,皇帝用撤職令通知了瓦倫斯坦。
因此,古斯塔夫·阿道夫有時間一座接一座拿下波美拉尼亞和梅克倫堡(Mecklenburg)地區的要塞,期間常常會遇到激烈抵抗;他還可以通過政治手段與新教諸侯盟友磋商,争取他們。
1631年2月,他在奧得河畔法蘭克福首次與蒂利面對面,但兩位統帥都無意求戰。
通過奔走來回的急行軍,古斯塔夫·阿道夫搶在蒂利援兵抵達之前先後奪取了自己右側的代明(Demmin)和左側的法蘭克福(Frankfurt)、蘭茨貝格(Landsberg)。
但接下來,蒂利于5月20日強攻奪取了之前宣布支持瑞典的馬格德堡,令人驚歎。
盡管如此,他們都沒有直奔對手而去。
古斯塔夫·阿道夫在等待援軍抵達并與勃蘭登堡選侯和薩克森選侯聯絡。
蒂利則相信身邊都是瑞典國王占據的要塞,他不可能壓迫對方應戰,于是滿足于在中歐四處鎮壓瑞典的支持者。
直到蒂利進入薩克森,選侯約翰·格奧爾格率軍與瑞典結盟時,會戰才就此展開,地點在萊比錫以北約5英裡(約8千米)處。
據文獻記載,古斯塔夫·阿道夫甚至到此時依然反對應戰,隻是因為不希望看到國土成為兩軍來回燒殺掠槍的戰場的選侯敦促,他才同意。
果真如此的話,瑞典國王獨具戰略眼光的名聲可就要受損了。
他指望不上更多援軍了,而且躲開蒂利也沒有其他重要目标要奪取。
蒂利則恰恰相反,他還在等待一支由奧爾德林格(Aldringer)統率的南德意志援軍,援軍已經抵達耶拿(Jena)近郊,因此幾天内便可到達。
蒂利本來大可以列陣于埃爾斯特河之後,大概能夠拖住敵軍足夠長的時間。
11因此,他本人對此應該毫不猶豫,但連勝而驕的手下将士覺得敵軍來到萊比錫平原是送上門來的機會,應該與之會戰。
那麼,古斯塔夫·阿道夫再次避戰可能是因為什麼呢?拖延下去的話,他一無所得,隻會丢掉薩克森,丢掉薩克森則萬事皆休。
如果仔細看他發回國内的9月15日杜本(Düben)重要作戰會議報告中的措辭,我們會發現他其實沒有說反對會戰,隻是給出了不應浪戰的理由。
換句話說,作為一位明智的政治家,他不想表現出一心求戰的樣子,而是把這個角色安排給了最關切本土不要再受戰禍的選侯。
如此一來,薩克森人在戰鬥中會更加賣力,而且出了問題也是他們擔責任。
瑞典薩克森聯軍兵力估計約為3.9萬人,皇帝軍和同盟軍有3.6萬人。
因此,前者兵力略多,騎兵比對方多2000人(1.3萬人對1.1萬人),火炮也多(75門對26門)。
但蒂利寄希望于靠質量優勢彌補數量劣勢,對面的1.6萬名薩克森部隊大多是征來的新兵,頂不住蒂利的部隊。
蒂利出了萊比錫城,命令大軍在開闊平原停下并列陣于布賴滕費爾德村右側的一處小丘,那裡在洛伯河(Lober)後方約2千米處,河從陣地正面流過。
洛伯河今天隻是一條小溪,但從記載來看,在當時肯定很難渡過這條小溪。
軍陣沒有天然界限,左右兩側皆無依憑,但考慮有大縱深的步兵大方陣(terzio)保護側翼,所以天然障礙物也不是必然要有的。
聯軍似乎是在遠處就展開為寬大正面,從平原上走來,發現敵軍陣地時就轉向右邊并派出前鋒在戰線之間遊擊。
瑞典國王和霍恩元帥(FieldMarshalHorn)在報告中都說,右轉的原因是避免敵軍利用陽光和風向的優勢。
這句話含義不是很明确,盡管從韋格蒂烏斯開始,陽光和風向的優勢就是軍事理論家葫蘆裡的老藥,但弗隆斯貝爾格自稱對其一無所知。
戰陣的正面方向是由完全不同的、更加重要的因素決定,而且在展開狀态下轉向的難度極大。
拿騷伯爵約翰寫道:&ldquo在戰鬥中試圖轉向是很危險的,這算是半個逃跑,而且給了敵軍側面進攻的機會。
&rdquo12古斯塔夫·阿道夫也明言轉向沒有成功,因為他們必須要在敵人眼皮底下越過一道天塹,也就是洛伯河。
但向右運動的結果是兩軍沒有正面碰撞,聯軍伸到了蒂利軍左翼以外。
聯軍不隻是物理上延伸出去一塊,還潛在地進一步拉大了與敵軍的距離,因為除了荷爾斯泰因的一個團,蒂利将全部步兵放在了中間偏右的位置,13騎兵有12個(11個)團在右翼,隻有6個團在左翼。
于是,古斯塔夫·阿道夫和瑞典軍幾乎隻會遇到騎兵,而騎兵必然布置得非常稀疏,也就是間隔很大,因為整條戰線的長度達2.25英裡(約3.6千米)以上,一步的距離内不超過5個人。
排成一線的4個步兵密集大方陣應該也有很大間距。
蒂利或許可以趁着聯軍正在渡過洛伯河的機會出擊(類似于白山會戰中安哈爾特的處境),但他沒有那樣做,大概是為了讓己方炮兵能首先向展開過程中的敵軍開火。
敵軍渡河期間,蒂利左翼被包抄的狀況顯現了出來。
左翼指揮官帕彭海姆(Pappenheim)向左移動,于是左翼的騎兵和右翼的荷爾斯泰因團之間出現了一個缺口。
雙方都想包抄對方,于是戰鬥在缺口處爆發了。
帕彭海姆遠遠地繞到了敵軍側面,以至于瑞典第二梯隊可以直接上前迎擊他。
14 蒂利軍主力對此無法袖手旁觀,尤其是瑞典薩克森聯軍的炮兵現在也開始行動了,他們的火炮數量遠多于對手,威力更大。
于是,蒂利命令右翼投入戰鬥,特别是全體步兵。
他的4個步兵大方陣齊頭并進,配合騎兵擊退了薩克森部隊。
不光是老兵打新兵,還是以多打少,薩克森人怎麼可能頂得住呢?帕彭海姆的左翼和蒂利親自指揮的右翼之間出現了一個大缺口,因此戰線上的瑞典主力對面幾乎沒有敵人。
聯軍向右行進時,瑞典軍和薩克森軍之間可能也形成了一段空隙。
這或許是瑞典人在報告中特别強調右轉是為了避免敵方利用陽光和風向的優勢的一個原因,是為了應對潛在的批評。
由于帕彭海姆所部騎兵向左運動,薩克森部被擊退,所以瑞典軍遭到了兩面包抄。
事實上,菲爾斯滕貝格(Fürstenberg)指揮的一個騎兵團已經繞到了瑞典軍後方。
既然近1.5萬名薩克森人已經被驅離戰場,蒂利現在擁有了近3.6萬人對不到2.5萬人的數量優勢。
但瑞典部隊的戰術靈活性,以及瑞典國王及其将領的高超果斷指揮彌補了數量上的差距。
甚至在薩克森人敗退,皇帝軍完成對瑞典軍這一側的包抄之前,帕彭海姆的騎兵就被擊退了。
與火槍手緊密配合的瑞典騎兵在戰術上優越于皇帝的騎兵。
15他們放任敵方騎兵來到近處,接着火槍手一輪齊射,瑞典騎兵随之沖上去,一舉将敵軍擊退。
就連來到瑞典軍後方的菲爾斯滕貝格部騎兵也被轉過身來的瑞典第二梯隊擊退并殲滅。
但決勝的位置還是在瑞典軍左翼,皇帝軍的4個步兵大方陣占據了薩克森人原來的陣地。
如果大隊步兵配合騎兵向左攻打瑞典軍的暴露部,他們要如何抵擋呢?古斯塔夫·阿道夫一看到薩克森人在逃離陣地,就從第二梯隊抽調兩個步兵旅來掩護側面,又從另一翼抽調了一個騎兵團來支援,對敵軍騎兵發起進攻;敵軍騎兵隻有6個團,如果減掉之前跑到瑞典軍後方的一個團,那就隻剩下5個團了。
與另一翼一樣,騎兵和火槍手在進攻中密切配合,擊敗了蒂利的騎兵并将其驅離戰場。
還沒等追擊薩克森人的皇帝軍步兵大方陣重新集結整隊、轉到新的行動方向,騎兵已經一敗塗地。
事實上,有一個方陣跑得太遠,揚起了漫天塵土,以緻于看不到發生了什麼。
它在待命期間無所作為,沒有參加之後的戰鬥。
但其他3個方陣被己方騎兵抛棄,又受到瑞典軍多個方向的攻擊和威脅,無力施展真正的強項,也就是雷霆般的突擊。
有人會覺得他們的兵力那麼多,各部應該可以相互支援,擊退敵軍騎兵,然後轉入進攻。
但這并沒有發生。
果決領導下的瑞典騎兵肯定不斷從四面同時進擊,薩克森步兵大方陣被迫消極防禦。
我前面說蒂利軍兩面包抄了瑞典軍,這句話現在必須重新檢視。
早在蒂利軍左翼形成威脅之前,右翼包抄的部隊就已經被擊退了,而當瑞典軍發起積極抵抗時,左翼的威脅也被解除了。
我們可以說瑞典騎兵将步兵方陣釘在了原地,這時瑞典火槍兵也發起進攻,特别是向密集的敵陣開火、幾乎發發必中的輕炮兵。
16除了更強大的遠程武器大大提升了瑞典軍殲滅被圍敵軍的效率這一點,此情此景肖似坎尼會戰。
古斯塔夫·阿道夫後來寫道,他的7個步兵旅中隻有3個實際參戰,主要是對付蒂利大方陣的兩個旅以及參與擊退帕彭海姆部、殲滅菲爾斯滕貝格部騎兵的步兵。
帕彭海姆手下的騎兵盡管數量大得多(可能是7000人對4000人),但還是一無所獲,因為瑞典騎兵與近戰步兵密切配合,且得到了火槍手的有效支援。
帕彭海姆沒有被徹底擊敗。
他自稱重新集合了部隊,但無法率領他們回身再戰,而到了次日,&ldquo他在刺眼的陽光下從敵人面前退走了&rdquo。
另一側的皇帝軍騎兵處于兵力劣勢,不到4000人對至少5000名瑞典騎兵,後者還得到了姗姗來遲的兩個團的加強。
皇帝軍步兵的火槍隊薄弱,沒有做好再次進攻的準備,支援力度很小。
于是,皇帝軍的兩個兵種沒有達成戰術協作,被步騎協同的敵軍各個擊破,先是騎兵,再是步兵。
蒂利多次受傷,勉強保住性命,決定退向哈雷(Halle),路線大緻是從瑞典軍後方,沿着瑞典戰線平行方向回退。
他身邊可能還有菲爾斯滕貝格騎兵殘部。
該殘部繞到瑞典軍後方,結果受創。
帕彭海姆和沒有參加第二階段會戰的第四方陣早已向萊比錫而去,直到次日才與蒂利會合。
因為蒂利在德意志西北部還有相當的兵力,所以這次看似詭異的撤退行動其實是他一早就計劃好的,一旦戰事不利就退兵。
類似地,薩克森選侯逃跑時不是朝向後方的杜本,而是向側面的艾倫堡(Eilenburg)而去。
被俘的蒂利部步兵立即加入了瑞典軍,以至于後者戰後的兵力比戰前還要多。
呂岑會戰17 (1632年11月16日) 呂岑會戰(battleofLützen)之前,瓦倫斯坦侵入薩克森并奪取了萊比錫。
古斯塔夫·阿道夫從南德意志趕來驅逐他。
瓦倫斯坦得到了從馬斯特裡赫特遠道而來的帕彭海姆支援,兵力之盛令古斯塔夫·阿道夫不敢立即出擊。
同時,國王還指望着格奧爾格公爵統領的一支呂讷堡與薩克森聯軍來支援,後者在易北河另一邊的托爾高(Torgau)附近,于是瓦倫斯坦被夾在了兩股敵軍之間。
古斯塔夫·阿道夫在薩勒河畔瑙姆堡(Naumburg)以北設下守禦完備的大營,人數雖居劣勢,但瓦倫斯坦還是不敢貿然攻打。
兩軍就這樣對峙數日,飽受11月寒冬之苦。
最後,瓦倫斯坦決定将部隊撤回薩克森諸城的冬季營地。
古斯塔夫·阿道夫剛剛發覺便主動出擊,希望與格奧爾格會合,或者在敵軍集結之前将其擊敗。
瓦倫斯坦派輕裝部隊拖住瑞典前鋒,然後精明地選擇了一處适合打防禦戰的陣地。
瓦倫斯坦部沒有直接堵住瑞典人的去路,而隻派了右翼過去。
不過,右翼邊上是小城呂岑和難以通行的沼澤,易守難攻。
因此,為了與皇帝軍交手,瑞典人必須花時間繞了一個大圈子,不僅給了對方集結更多兵力的機會,也讓對方有時間奮力挖掘戰壕,加固本來正面就有天塹保護的陣地。
當古斯塔夫·阿道夫在進軍第一日(11月15日)得知敵軍在正面不遠處設立陣地時,他命令部隊轉向敵軍,準備次日清晨發起進攻。
他有16300人,包括5100名騎兵和60門火炮(包括輕便的團炮)。
瓦倫斯坦最初隻有1.2萬人,包括4000名騎兵、21門重炮和數目不詳的輕炮。
18但迷霧讓瑞典軍直到上午10時才出擊。
正午時分,1400名騎兵加入皇帝軍,兩時到3時之間又有1500名步兵抵達,于是總兵力就成了14900人對16300人。
早期文獻說,呂岑會戰中的皇帝軍依然采用蒂利在布賴滕費爾德會戰中的那種笨拙陣形。
這是不正确的。
瓦倫斯坦已經抛棄了步兵方陣,改行10排縱深的陣形。
他還采用了輕便的團炮,并将火槍手配屬給騎兵。
19盡管如此,瑞典軍仍然具有質量優勢,他們使用沒有木叉的輕型火繩槍,縱深隻有6排,更有對新募軍隊來說總是具有優勢的老練軍隊。
最後,盡管皇帝軍陣地堅固,但瑞典人的數量和質量優勢還是占據了上風。
瓦倫斯坦的中軍步兵一直沒有被擊敗,但騎兵損失慘重,以至于他不敢次日再戰了,盡管夜幕降臨後抵達的4000名帕彭海姆部步兵讓他具有了相當大的數量優勢。
假如這支步兵早幾個小時抵達,當日戰局或許會有利于皇帝軍。
另外,純粹從戰術角度來看,瓦倫斯坦在次日未必不能再戰,未必打不赢,至少還可以防守。
瑞典人在夜間也稍稍退後,但他們當然還在等待從托爾高來的呂讷堡薩克森聯軍,20而這正是瓦倫斯坦放棄交戰并撤出薩克森的決定因素。
有學者稱,瓦倫斯坦明知瑞典軍近在眼前卻依然命令部隊退入冬營的做法不可理喻。
但他們不可能冒着11月的嚴寒繼續在曠野中紮營了。
傭兵們可能會逃亡。
他要麼退入冬營,要麼不經一戰便撤出薩克森,讓波希米亞境内的皇帝領地供養軍隊。
通過警戒偵察,他排除了突然襲擊的危險,而且敵軍畢竟尚未合兵一處。
最後,古斯塔夫·阿道夫本人也沒有必勝把握,戰鬥也是來回拉鋸。
如果瓦倫斯坦為了規避會戰的潛在風險便直接犧牲薩克森,打算退往波希米亞,那他的思想也太狹隘了。
如前所見,他選擇以側面對敵看似不同尋常,其實賦予了他巨大的戰術優勢。
如果真打了敗仗,他去波希米亞的道路就被堵住了,隻能撤往西北德意志。
他有膽量選擇這處陣地必須被視為壯舉,證明他具有戰略膽識。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場會戰受偶然因素的影響比其他會戰都大。
古斯塔夫·阿道夫當然打算天一亮就進攻皇帝軍。
假如他做到了,必然會打一場大勝仗。
但迷霧讓瑞典軍推遲了進攻。
在此期間,皇帝軍不僅奮力挖壕加固陣地,而且趕來的援軍也讓雙方兵力幾乎相等。
反過來看,皇帝一方的最後一支援軍,帕彭海姆的4000名步兵盡管前一天晚上就接到警報,從約19英裡(約31千米)以外的哈雷趕來,但這支本來會賦予瓦倫斯坦數量優勢的部隊還是遲到了,入夜後才抵達,那時戰鬥已經結束了。
最後,盡管瑞典打赢了,但國王的去世還是抵消了戰果。
會戰期間,阿尼姆(Arnim)統率的薩克森主力還在西裡西亞,對付馬拉達斯(Maradas)和加拉斯(Gallas)的兩支部隊。
天主教一方還有一支可觀的兵力供巴伐利亞選侯動用。
盡管呂岑是一場重要會戰,但雙方都隻投入了部分兵力,而且參戰兵力數目也是非常少的。
讷德林根會戰21 (1634年8月27日/9月6日) 1634年瓦倫斯坦遇刺後,由斐迪南皇太子(CrownPrinceFerdinand)任統帥、将軍加拉斯伯爵(GeneralCountGallas)實際指揮的皇帝軍與巴伐利亞軍聯軍轉進巴伐利亞,圍攻雷根斯堡。
伯恩哈德(Bernhard)[45]從上普法爾茨趕來解圍,與來自康斯坦茨湖的霍恩在多瑙河南岸會合。
令人驚訝的是,伯恩哈德留了一支部隊圍攻福希海姆(Forchheim),霍恩也在康斯坦茨湖和布賴斯高(Breisgau)留下兵力,以至于兩軍會合後的兵力似乎還是不足以直接進攻雷根斯堡的圍城部隊。
圍城軍仍然在奮力攻打,同時弗賴辛(Freising)、莫斯堡(Moosburg)和蘭茨胡特(Landshut)也被拿下,雷根斯堡終于陷落了。
皇帝軍取勝後分兵兩路,斐迪南率軍前往正被一支瑞典和薩克森聯軍威脅的波希米亞,巴伐利亞與天主教同盟的部隊則在英戈爾施塔特(Ingolstadt)等待一支正從蒂羅爾趕來的龐大西班牙援軍。
與我們預想的不同,伯恩哈德與霍恩沒有直撲巴伐利亞軍,趁西班牙部隊抵達前将其擊敗,而是同樣也分了兵,好讓部隊休整。
現在薩克森部隊撤出了波希米亞,于是斐迪南再次轉向,與巴伐利亞軍會合後奪取了多瑙沃特(Donauwörth),并将注意力轉移到了圍攻讷德林根(Nördlingen)上。
瑞典人難道要讓這座新教重陣也落入天主教一方手中嗎? 伯恩哈德之前在雷根斯堡就主張嘗試解圍,如今更是積極請戰,盡管他并不否認敵軍兵多。
霍恩表示反對,事實上直接進攻讷德林根圍城部隊的決心最終也沒有下定。
他們原先在讷德林根以西10千米開外的博普芬根(Bopfingen)等待援軍,後來決定向圍城軍逼近,紮營于烏爾姆與讷德林根之間的道路上,既方便從烏爾姆和符騰堡給瑞典軍運送補給,也能切斷從多瑙沃特向皇帝軍前線的糧道。
部隊從讷德林根正西的博普芬根出發,繞了一個大圈到城西南的阿恩斯貝格山(Arnsberg),全程近10英裡(約16千米)。
前鋒指揮伯恩哈德去往的敵方地點似乎比霍恩預料中更接近讷德林根,因為隻有在這麼近的距離上才能達到預期目标,即對皇帝軍補給線施加壓力。
但這條路線從博普芬根出發後要經過崎岖的山谷和森林,而且還沒等伯恩哈德後面的霍恩部越過這些障礙,皇帝軍已經占領了奧布赫(Allbuch)高地,那裡本來是聯軍預定陣地的一部分,是要構成陣地右翼的。
正當争奪高地的戰鬥期間,天黑了。
次日上午,霍恩全力攻打奧布赫,左翼的伯恩哈德卻按兵不動。
22瑞典軍盡管英勇,還是敵不過敵軍的巨大優勢兵力。
聯軍終于把之前留在福希海姆城下和德意志南部的大部分部隊派了過來,但皇帝軍也等來了期盼已久的西班牙部隊。
如今皇帝軍占有數量優勢,至少達到4萬人對2.5萬人的程度。
23 霍恩元帥現在意識到自己既不能奪取奧布赫,繼續打也堅持不到傍晚,于是快到中午時就在一隊先遣騎兵的掩護下退兵了。
伯恩哈德還守着自己的山頭,但現在輪到皇帝軍進攻了。
伯恩哈德部也隻得撤走,途中撞上了退下來的霍恩部。
通往烏爾姆的道路在左翼伯恩哈德部正後方,霍恩部也沒有抵達預定地點,後軍沿着路且戰且退,于是恰好與伯恩哈德部形成了一個丁字。
在種種不利因素之下,新教軍全面崩盤,步兵幾乎全軍覆沒,霍恩被俘,伯恩哈德力戰得以逃脫。
我們可能會設想伯恩哈德之所以推進到山上敵營炮火範圍内的近處,是他知道此舉将引發會戰,逼迫指揮部中的霍恩元帥不情願地投入戰鬥,因為霍恩明白讷德林根危如累卵,随時可能陷落。
如果再考慮兩位瑞典統帥不知道敵我兵力的巨大差距,這種看法似乎并非全無可能。
但實際情況或許并非如此。
如果伯恩哈德果真急于戰場決勝,那麼他從一開始就會避免分兵,而且會趁着斐迪南還在波希米亞時求戰。
即便瑞典軍大膽的迂回行動成功了,不經一戰便能占據城市西南方向的有利位置,或者在首日夜晚或次日清晨奪取奧布赫,這也未必就會引發會戰。
伯恩哈德無疑知道皇帝軍有兵力優勢,但優勢不大。
最起碼他會假定敵軍不敢冒險攻打易守難攻的瑞典軍陣地,于是選擇撤軍,放棄讷德林根。
隻不過穿過山谷用的時間太長,瑞典軍沒能全部抵達伯恩哈德預定的位置而不得不奪取之,所以才爆發了戰鬥。
因此,我們必須将此戰劃為遭遇戰,而非酣戰。
24 瑞典方損失了全軍的一半以上,約為1萬人至1.2萬人。
步兵基本被殲滅。
天主教一方的損失據說不超過1200人至2000人,這很有可能是真的,因為奧布赫争奪戰中新教方付出的代價無疑要多于對方,但瑞典軍的大部分損失,尤其是被俘,是在撤退途中造成的。
現有報告中沒有詳細說明各個兵種的活動及其配合,乃至整體戰術局勢。
但有一個重要且有趣的戰略因素應當重申:雙方都沒有交戰的企圖或計劃,戰鬥隻是在争奪一處高地的過程中,也就是在機動的過程中展開的;如果行動成功,則天主教一方要麼放棄圍攻讷德林根,要麼隻得攻打占據極為有利陣地的新教軍。
維特施托克會戰25 (1636年10月4日) 1636年夏,皇帝軍與薩克森軍聯軍經過長期圍攻奪取了馬格德堡,當時巴納統率的瑞典軍還在城北邊的韋爾本(Werben),而且自覺兵力不足以解救馬格德堡。
現在兩軍相向而行,都盤算着從威悉河或波美拉尼亞調集援軍,但都沒有發動決戰的堅決意願。
巴納想侵入薩克森,聯軍則計劃逼退對手,以便依次奪取瑞典手中殘存的城池。
最後,一度被逼退回梅克倫堡的巴納繞過敵軍,從敵軍南邊發起進攻,于是會戰在普裡格尼茨(Priegnitz)地區的維特施托克(Wittstock)爆發了。
此戰若真如普遍所認為的那樣,那麼它會是世界史上最令人驚詫的戰鬥之一。
巴納的兵力據說隻有1.6萬人多一點,至多再多1000人。
對面則有2.2萬人至2.3萬人,而且陣地在天然屏障之外又有工事加固。
眼見敵軍正面堅不可摧,巴納決定分兵兩路,同時發起夾擊。
如果再假定雙方訓練程度和戰術水平相去不遠,而且瑞典軍發起進攻時是背靠敵境,那麼從計劃的大膽程度和勝利的偉大程度來看甚至比坎尼會戰還要高。
漢尼拔當年之所以能違背兵力弱的一方不能分兵夾擊的規矩,是因為他确信己方騎兵有絕對優勢,有充分理由尋求決戰,但我們實在看不出巴納為什麼覺得有希望打赢,也看不出他為什麼非要在此時不惜一切代價打會戰,因為他明明可以繼續機動而不承擔太大風險。
巴納的優勢在于敵軍兩側陣地沒有天然屏障,不用繞太遠即可包抄。
另外,敵軍正面的森林也使瑞典軍的行動變得隐蔽起來。
于是,由托爾斯滕松(Torstensson)指揮右翼的巴納部隊突如其來地殺進了敵軍戰線左側的薩克森部側面。
但薩克森部穩住陣腳并形成了新的正面,哈茨費爾特元帥(FieldMarshalHatzfeldt)指揮的皇帝軍迅速從另一側趕來支援,于是向那一側包抄的瑞典縱隊和菲茨圖姆(Vitzthum)指揮的中軍預備隊白等了。
按照通說的兵力對比,薩克森軍與皇帝軍聯軍的兵力必然要有托爾斯滕松的兩倍多,我們真是不知道後者怎麼能激戰3個小時,打得有來有回。
除非假定瑞典兵力至少與聯軍相等,甚至可能略多,否則這場戰鬥的計劃和行動便無法理解。
巴納在戰前幾周時間裡調來了人數可觀的援軍,包括1000多名勃蘭登堡守軍&mdash&mdash守軍獻城後,薩克森聽其去留&mdash&mdash而聯軍還有占領勃蘭登堡的克利青将軍(GeneralKlitzing)部5000人沒有與主力會合。
因此,盡管皇帝軍自稱以1.2萬人對2.2萬名瑞典軍的說法是遁詞,26可能與事實差得很遠,但瑞典方也不是不可能占據一定的數量優勢。
瑞典軍右翼就這樣逐漸将幾乎全部的敵軍吸引了過去,雖不能取勝,但尚可堅持。
随着夜幕降臨,瑞典軍左翼現身于聯軍身後,于是各部已經混雜不堪的聯軍不敢繼續交戰,而是趁夜撤出,丢下了大炮,單位也打散了。
蒙泰庫科利(Montecuccoli)有一句評語(《作品集》2:58)說巴納取勝靠的是&ldquo日落時終于現身的12隊生力軍,當時皇帝軍全都精疲力竭了&rdquo。
即便巴納沒有以少勝多,他作為一線指揮官的聲譽也不會受損。
他的主要目标絕不是引發決戰,但當敵軍為了次要目标而力量削弱,而他又覺得力量與敵方相當時,他便抓住了機會。
他果斷繞過敵軍,不怕背對敵境,同時意識到掩護敵軍正面的障礙也使其不能發起反擊,于是他大膽地分兵合擊。
他的機動成功了,由此顯然占據了上風。
前後夾擊自然是有優勢的,哪怕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瑞典人最後還是達成了這個目标。
防守方避免被夾擊的唯一可能性是适時發起反擊,趕在另一部幹預前将敵軍一部殲滅。
皇帝軍沒有做到,于是最終必然失敗。
但他們的根本錯誤在于沒有見好就收,完成次要目标,奪取勃蘭登堡後就集結全部兵力,尋求沙場決勝。
當然,聯軍由薩克森選侯約翰·格奧爾格和皇帝的元帥哈茨費爾特二人同掌,做出大膽決策确實是很難的。
另外,攻陷馬格德堡後,聯軍因為缺乏糧饷彈藥而無所事事達4周,部隊拿不到錢就不上陣。
講到腓特烈大帝的托爾高大捷時,我們會看到類似的狀況。
在天主教一方,同盟軍的騎兵方隊要比皇帝軍的方隊大得多,這樣做是恰當的。
在安哈爾特報告的配圖中,波希米亞一方的步兵和騎兵都組成了扁平陣形,但射手和長矛手的關系沒有說明。
巴伐利亞草圖中的波希米亞軍陣大概是虛構的;巴伐利亞人聽說過射手兩側長隊的事,據此畫了草圖,但他們不知道扁平陣形這個關鍵點,而從波希米亞統帥本人的草圖可知其确實采用扁平陣形。
但是,克裡斯蒂安為什麼擺出稀疏扁平的陣形呢?草圖給人的印象是,他首先讓所有部隊(匈牙利人除外)排成一線,然後一支部隊不動,一支部隊往前走300步,以此類推。
如此一來,第一梯隊各部的間隔恰好等于第二梯隊各部的正面寬度。
因此,與敵軍正面接觸時,除非第二梯隊及時上前堵住缺口,否則第一梯隊的每支部隊馬上會受到兩面夾擊。
按照這種陣形,敵軍騎兵對波希米亞步兵的威脅特别大。
這樣做的解釋大概是敵軍也沒有組成連續正面,而是以間隔很大的窄長縱隊行進,克裡斯蒂安是知道這一點的。
因此,克裡斯蒂安很可能指望着第一梯隊受到夾擊威脅時,不遠處的第二梯隊能迅速沖上來支援,同時巨大的間隔能賦予每一支部隊最大程度的行動自由。
話雖如此,我們還是要問:将各部隔離開來的巨大間隔難道不應該為戰敗負責嗎?假如波希米亞各部沒有組成松散的兩線梯隊,而是組成緊密的一線梯隊等待敵軍進攻,盡可能高效地發揚火力,9在最後關頭盡可能整齊地發起全線反擊(當然,匈牙利人還是留作二線預備隊),那麼取勝的機會當然要大一些。
他們有沒有可能是被古人所誤,受到了羅馬軍團當年利用了空隙之說的餘毒[利普修斯根據李維(8:8)得出的棋盤陣]影響?無論如何,下一個時代的軍人轉向了密集陣形。
一份很可能出自安哈爾特領主克裡斯蒂安本人之手,内容是波希米亞軍隊不足之處的回憶錄[刊載于《愛國文獻集》,7(1787):121]中抱怨說,許多軍官能力不足,還嘲笑他們根本不理解的尼德蘭戰法。
假如克裡斯蒂安對尼德蘭戰法的理解和運用果真如文獻記載和他本人所繪草圖中一般,那我們就不應該太苛責那些有排斥心理的老兵了。
身為統帥,克裡斯蒂安的問題顯然不會比其他任何人小。
他還埋怨手下團長太少,因為将軍們都是自行任命團長(第119頁)。
這或許是實情,卻再一次反映了統帥的優柔寡斷。
此戰不同尋常地有許多民族參加。
波希米亞一方有波希米亞人、奧地利人、匈牙利人和尼德蘭人;天主教一方由德意志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瓦隆人和波蘭人組成。
布賴滕費爾德會戰10 (1631年9月17日) 古斯塔夫·阿道夫在波美拉尼亞海岸登陸後過了大約15個月,他才與身兼皇帝軍、同盟軍統帥的蒂利在薩克森決戰。
皇帝一開始派不出足夠兵力對付瑞典國王。
盡管将同盟軍算在内的話,他可動用的兵力确實很多&mdash&mdash瑞典國務委員會的一名成員警告說,皇帝的兵力不少于15萬&mdash&mdash但為了把守開戰至今奪取的無數堡壘,這些部隊分散于各地。
此外,皇帝還在意大利與法國争奪曼圖亞公國。
然而,皇帝之前在衆選侯和天主教同盟的勸說下将瓦倫斯坦撤職,此舉拖延了準備反擊的工作。
9月,也就是古斯塔夫·阿道夫踏上德意志土地兩個月後,皇帝用撤職令通知了瓦倫斯坦。
因此,古斯塔夫·阿道夫有時間一座接一座拿下波美拉尼亞和梅克倫堡(Mecklenburg)地區的要塞,期間常常會遇到激烈抵抗;他還可以通過政治手段與新教諸侯盟友磋商,争取他們。
1631年2月,他在奧得河畔法蘭克福首次與蒂利面對面,但兩位統帥都無意求戰。
通過奔走來回的急行軍,古斯塔夫·阿道夫搶在蒂利援兵抵達之前先後奪取了自己右側的代明(Demmin)和左側的法蘭克福(Frankfurt)、蘭茨貝格(Landsberg)。
但接下來,蒂利于5月20日強攻奪取了之前宣布支持瑞典的馬格德堡,令人驚歎。
盡管如此,他們都沒有直奔對手而去。
古斯塔夫·阿道夫在等待援軍抵達并與勃蘭登堡選侯和薩克森選侯聯絡。
蒂利則相信身邊都是瑞典國王占據的要塞,他不可能壓迫對方應戰,于是滿足于在中歐四處鎮壓瑞典的支持者。
直到蒂利進入薩克森,選侯約翰·格奧爾格率軍與瑞典結盟時,會戰才就此展開,地點在萊比錫以北約5英裡(約8千米)處。
據文獻記載,古斯塔夫·阿道夫甚至到此時依然反對應戰,隻是因為不希望看到國土成為兩軍來回燒殺掠槍的戰場的選侯敦促,他才同意。
果真如此的話,瑞典國王獨具戰略眼光的名聲可就要受損了。
他指望不上更多援軍了,而且躲開蒂利也沒有其他重要目标要奪取。
蒂利則恰恰相反,他還在等待一支由奧爾德林格(Aldringer)統率的南德意志援軍,援軍已經抵達耶拿(Jena)近郊,因此幾天内便可到達。
蒂利本來大可以列陣于埃爾斯特河之後,大概能夠拖住敵軍足夠長的時間。
11因此,他本人對此應該毫不猶豫,但連勝而驕的手下将士覺得敵軍來到萊比錫平原是送上門來的機會,應該與之會戰。
那麼,古斯塔夫·阿道夫再次避戰可能是因為什麼呢?拖延下去的話,他一無所得,隻會丢掉薩克森,丢掉薩克森則萬事皆休。
如果仔細看他發回國内的9月15日杜本(Düben)重要作戰會議報告中的措辭,我們會發現他其實沒有說反對會戰,隻是給出了不應浪戰的理由。
換句話說,作為一位明智的政治家,他不想表現出一心求戰的樣子,而是把這個角色安排給了最關切本土不要再受戰禍的選侯。
如此一來,薩克森人在戰鬥中會更加賣力,而且出了問題也是他們擔責任。
瑞典薩克森聯軍兵力估計約為3.9萬人,皇帝軍和同盟軍有3.6萬人。
因此,前者兵力略多,騎兵比對方多2000人(1.3萬人對1.1萬人),火炮也多(75門對26門)。
但蒂利寄希望于靠質量優勢彌補數量劣勢,對面的1.6萬名薩克森部隊大多是征來的新兵,頂不住蒂利的部隊。
蒂利出了萊比錫城,命令大軍在開闊平原停下并列陣于布賴滕費爾德村右側的一處小丘,那裡在洛伯河(Lober)後方約2千米處,河從陣地正面流過。
洛伯河今天隻是一條小溪,但從記載來看,在當時肯定很難渡過這條小溪。
軍陣沒有天然界限,左右兩側皆無依憑,但考慮有大縱深的步兵大方陣(terzio)保護側翼,所以天然障礙物也不是必然要有的。
聯軍似乎是在遠處就展開為寬大正面,從平原上走來,發現敵軍陣地時就轉向右邊并派出前鋒在戰線之間遊擊。
瑞典國王和霍恩元帥(FieldMarshalHorn)在報告中都說,右轉的原因是避免敵軍利用陽光和風向的優勢。
這句話含義不是很明确,盡管從韋格蒂烏斯開始,陽光和風向的優勢就是軍事理論家葫蘆裡的老藥,但弗隆斯貝爾格自稱對其一無所知。
戰陣的正面方向是由完全不同的、更加重要的因素決定,而且在展開狀态下轉向的難度極大。
拿騷伯爵約翰寫道:&ldquo在戰鬥中試圖轉向是很危險的,這算是半個逃跑,而且給了敵軍側面進攻的機會。
&rdquo12古斯塔夫·阿道夫也明言轉向沒有成功,因為他們必須要在敵人眼皮底下越過一道天塹,也就是洛伯河。
但向右運動的結果是兩軍沒有正面碰撞,聯軍伸到了蒂利軍左翼以外。
聯軍不隻是物理上延伸出去一塊,還潛在地進一步拉大了與敵軍的距離,因為除了荷爾斯泰因的一個團,蒂利将全部步兵放在了中間偏右的位置,13騎兵有12個(11個)團在右翼,隻有6個團在左翼。
于是,古斯塔夫·阿道夫和瑞典軍幾乎隻會遇到騎兵,而騎兵必然布置得非常稀疏,也就是間隔很大,因為整條戰線的長度達2.25英裡(約3.6千米)以上,一步的距離内不超過5個人。
排成一線的4個步兵密集大方陣應該也有很大間距。
蒂利或許可以趁着聯軍正在渡過洛伯河的機會出擊(類似于白山會戰中安哈爾特的處境),但他沒有那樣做,大概是為了讓己方炮兵能首先向展開過程中的敵軍開火。
敵軍渡河期間,蒂利左翼被包抄的狀況顯現了出來。
左翼指揮官帕彭海姆(Pappenheim)向左移動,于是左翼的騎兵和右翼的荷爾斯泰因團之間出現了一個缺口。
雙方都想包抄對方,于是戰鬥在缺口處爆發了。
帕彭海姆遠遠地繞到了敵軍側面,以至于瑞典第二梯隊可以直接上前迎擊他。
14 蒂利軍主力對此無法袖手旁觀,尤其是瑞典薩克森聯軍的炮兵現在也開始行動了,他們的火炮數量遠多于對手,威力更大。
于是,蒂利命令右翼投入戰鬥,特别是全體步兵。
他的4個步兵大方陣齊頭并進,配合騎兵擊退了薩克森部隊。
不光是老兵打新兵,還是以多打少,薩克森人怎麼可能頂得住呢?帕彭海姆的左翼和蒂利親自指揮的右翼之間出現了一個大缺口,因此戰線上的瑞典主力對面幾乎沒有敵人。
聯軍向右行進時,瑞典軍和薩克森軍之間可能也形成了一段空隙。
這或許是瑞典人在報告中特别強調右轉是為了避免敵方利用陽光和風向的優勢的一個原因,是為了應對潛在的批評。
由于帕彭海姆所部騎兵向左運動,薩克森部被擊退,所以瑞典軍遭到了兩面包抄。
事實上,菲爾斯滕貝格(Fürstenberg)指揮的一個騎兵團已經繞到了瑞典軍後方。
既然近1.5萬名薩克森人已經被驅離戰場,蒂利現在擁有了近3.6萬人對不到2.5萬人的數量優勢。
但瑞典部隊的戰術靈活性,以及瑞典國王及其将領的高超果斷指揮彌補了數量上的差距。
甚至在薩克森人敗退,皇帝軍完成對瑞典軍這一側的包抄之前,帕彭海姆的騎兵就被擊退了。
與火槍手緊密配合的瑞典騎兵在戰術上優越于皇帝的騎兵。
15他們放任敵方騎兵來到近處,接着火槍手一輪齊射,瑞典騎兵随之沖上去,一舉将敵軍擊退。
就連來到瑞典軍後方的菲爾斯滕貝格部騎兵也被轉過身來的瑞典第二梯隊擊退并殲滅。
但決勝的位置還是在瑞典軍左翼,皇帝軍的4個步兵大方陣占據了薩克森人原來的陣地。
如果大隊步兵配合騎兵向左攻打瑞典軍的暴露部,他們要如何抵擋呢?古斯塔夫·阿道夫一看到薩克森人在逃離陣地,就從第二梯隊抽調兩個步兵旅來掩護側面,又從另一翼抽調了一個騎兵團來支援,對敵軍騎兵發起進攻;敵軍騎兵隻有6個團,如果減掉之前跑到瑞典軍後方的一個團,那就隻剩下5個團了。
與另一翼一樣,騎兵和火槍手在進攻中密切配合,擊敗了蒂利的騎兵并将其驅離戰場。
還沒等追擊薩克森人的皇帝軍步兵大方陣重新集結整隊、轉到新的行動方向,騎兵已經一敗塗地。
事實上,有一個方陣跑得太遠,揚起了漫天塵土,以緻于看不到發生了什麼。
它在待命期間無所作為,沒有參加之後的戰鬥。
但其他3個方陣被己方騎兵抛棄,又受到瑞典軍多個方向的攻擊和威脅,無力施展真正的強項,也就是雷霆般的突擊。
有人會覺得他們的兵力那麼多,各部應該可以相互支援,擊退敵軍騎兵,然後轉入進攻。
但這并沒有發生。
果決領導下的瑞典騎兵肯定不斷從四面同時進擊,薩克森步兵大方陣被迫消極防禦。
我前面說蒂利軍兩面包抄了瑞典軍,這句話現在必須重新檢視。
早在蒂利軍左翼形成威脅之前,右翼包抄的部隊就已經被擊退了,而當瑞典軍發起積極抵抗時,左翼的威脅也被解除了。
我們可以說瑞典騎兵将步兵方陣釘在了原地,這時瑞典火槍兵也發起進攻,特别是向密集的敵陣開火、幾乎發發必中的輕炮兵。
16除了更強大的遠程武器大大提升了瑞典軍殲滅被圍敵軍的效率這一點,此情此景肖似坎尼會戰。
古斯塔夫·阿道夫後來寫道,他的7個步兵旅中隻有3個實際參戰,主要是對付蒂利大方陣的兩個旅以及參與擊退帕彭海姆部、殲滅菲爾斯滕貝格部騎兵的步兵。
帕彭海姆手下的騎兵盡管數量大得多(可能是7000人對4000人),但還是一無所獲,因為瑞典騎兵與近戰步兵密切配合,且得到了火槍手的有效支援。
帕彭海姆沒有被徹底擊敗。
他自稱重新集合了部隊,但無法率領他們回身再戰,而到了次日,&ldquo他在刺眼的陽光下從敵人面前退走了&rdquo。
另一側的皇帝軍騎兵處于兵力劣勢,不到4000人對至少5000名瑞典騎兵,後者還得到了姗姗來遲的兩個團的加強。
皇帝軍步兵的火槍隊薄弱,沒有做好再次進攻的準備,支援力度很小。
于是,皇帝軍的兩個兵種沒有達成戰術協作,被步騎協同的敵軍各個擊破,先是騎兵,再是步兵。
蒂利多次受傷,勉強保住性命,決定退向哈雷(Halle),路線大緻是從瑞典軍後方,沿着瑞典戰線平行方向回退。
他身邊可能還有菲爾斯滕貝格騎兵殘部。
該殘部繞到瑞典軍後方,結果受創。
帕彭海姆和沒有參加第二階段會戰的第四方陣早已向萊比錫而去,直到次日才與蒂利會合。
因為蒂利在德意志西北部還有相當的兵力,所以這次看似詭異的撤退行動其實是他一早就計劃好的,一旦戰事不利就退兵。
類似地,薩克森選侯逃跑時不是朝向後方的杜本,而是向側面的艾倫堡(Eilenburg)而去。
被俘的蒂利部步兵立即加入了瑞典軍,以至于後者戰後的兵力比戰前還要多。
呂岑會戰17 (1632年11月16日) 呂岑會戰(battleofLützen)之前,瓦倫斯坦侵入薩克森并奪取了萊比錫。
古斯塔夫·阿道夫從南德意志趕來驅逐他。
瓦倫斯坦得到了從馬斯特裡赫特遠道而來的帕彭海姆支援,兵力之盛令古斯塔夫·阿道夫不敢立即出擊。
同時,國王還指望着格奧爾格公爵統領的一支呂讷堡與薩克森聯軍來支援,後者在易北河另一邊的托爾高(Torgau)附近,于是瓦倫斯坦被夾在了兩股敵軍之間。
古斯塔夫·阿道夫在薩勒河畔瑙姆堡(Naumburg)以北設下守禦完備的大營,人數雖居劣勢,但瓦倫斯坦還是不敢貿然攻打。
兩軍就這樣對峙數日,飽受11月寒冬之苦。
最後,瓦倫斯坦決定将部隊撤回薩克森諸城的冬季營地。
古斯塔夫·阿道夫剛剛發覺便主動出擊,希望與格奧爾格會合,或者在敵軍集結之前将其擊敗。
瓦倫斯坦派輕裝部隊拖住瑞典前鋒,然後精明地選擇了一處适合打防禦戰的陣地。
瓦倫斯坦部沒有直接堵住瑞典人的去路,而隻派了右翼過去。
不過,右翼邊上是小城呂岑和難以通行的沼澤,易守難攻。
因此,為了與皇帝軍交手,瑞典人必須花時間繞了一個大圈子,不僅給了對方集結更多兵力的機會,也讓對方有時間奮力挖掘戰壕,加固本來正面就有天塹保護的陣地。
當古斯塔夫·阿道夫在進軍第一日(11月15日)得知敵軍在正面不遠處設立陣地時,他命令部隊轉向敵軍,準備次日清晨發起進攻。
他有16300人,包括5100名騎兵和60門火炮(包括輕便的團炮)。
瓦倫斯坦最初隻有1.2萬人,包括4000名騎兵、21門重炮和數目不詳的輕炮。
18但迷霧讓瑞典軍直到上午10時才出擊。
正午時分,1400名騎兵加入皇帝軍,兩時到3時之間又有1500名步兵抵達,于是總兵力就成了14900人對16300人。
早期文獻說,呂岑會戰中的皇帝軍依然采用蒂利在布賴滕費爾德會戰中的那種笨拙陣形。
這是不正确的。
瓦倫斯坦已經抛棄了步兵方陣,改行10排縱深的陣形。
他還采用了輕便的團炮,并将火槍手配屬給騎兵。
19盡管如此,瑞典軍仍然具有質量優勢,他們使用沒有木叉的輕型火繩槍,縱深隻有6排,更有對新募軍隊來說總是具有優勢的老練軍隊。
最後,盡管皇帝軍陣地堅固,但瑞典人的數量和質量優勢還是占據了上風。
瓦倫斯坦的中軍步兵一直沒有被擊敗,但騎兵損失慘重,以至于他不敢次日再戰了,盡管夜幕降臨後抵達的4000名帕彭海姆部步兵讓他具有了相當大的數量優勢。
假如這支步兵早幾個小時抵達,當日戰局或許會有利于皇帝軍。
另外,純粹從戰術角度來看,瓦倫斯坦在次日未必不能再戰,未必打不赢,至少還可以防守。
瑞典人在夜間也稍稍退後,但他們當然還在等待從托爾高來的呂讷堡薩克森聯軍,20而這正是瓦倫斯坦放棄交戰并撤出薩克森的決定因素。
有學者稱,瓦倫斯坦明知瑞典軍近在眼前卻依然命令部隊退入冬營的做法不可理喻。
但他們不可能冒着11月的嚴寒繼續在曠野中紮營了。
傭兵們可能會逃亡。
他要麼退入冬營,要麼不經一戰便撤出薩克森,讓波希米亞境内的皇帝領地供養軍隊。
通過警戒偵察,他排除了突然襲擊的危險,而且敵軍畢竟尚未合兵一處。
最後,古斯塔夫·阿道夫本人也沒有必勝把握,戰鬥也是來回拉鋸。
如果瓦倫斯坦為了規避會戰的潛在風險便直接犧牲薩克森,打算退往波希米亞,那他的思想也太狹隘了。
如前所見,他選擇以側面對敵看似不同尋常,其實賦予了他巨大的戰術優勢。
如果真打了敗仗,他去波希米亞的道路就被堵住了,隻能撤往西北德意志。
他有膽量選擇這處陣地必須被視為壯舉,證明他具有戰略膽識。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場會戰受偶然因素的影響比其他會戰都大。
古斯塔夫·阿道夫當然打算天一亮就進攻皇帝軍。
假如他做到了,必然會打一場大勝仗。
但迷霧讓瑞典軍推遲了進攻。
在此期間,皇帝軍不僅奮力挖壕加固陣地,而且趕來的援軍也讓雙方兵力幾乎相等。
反過來看,皇帝一方的最後一支援軍,帕彭海姆的4000名步兵盡管前一天晚上就接到警報,從約19英裡(約31千米)以外的哈雷趕來,但這支本來會賦予瓦倫斯坦數量優勢的部隊還是遲到了,入夜後才抵達,那時戰鬥已經結束了。
最後,盡管瑞典打赢了,但國王的去世還是抵消了戰果。
會戰期間,阿尼姆(Arnim)統率的薩克森主力還在西裡西亞,對付馬拉達斯(Maradas)和加拉斯(Gallas)的兩支部隊。
天主教一方還有一支可觀的兵力供巴伐利亞選侯動用。
盡管呂岑是一場重要會戰,但雙方都隻投入了部分兵力,而且參戰兵力數目也是非常少的。
讷德林根會戰21 (1634年8月27日/9月6日) 1634年瓦倫斯坦遇刺後,由斐迪南皇太子(CrownPrinceFerdinand)任統帥、将軍加拉斯伯爵(GeneralCountGallas)實際指揮的皇帝軍與巴伐利亞軍聯軍轉進巴伐利亞,圍攻雷根斯堡。
伯恩哈德(Bernhard)[45]從上普法爾茨趕來解圍,與來自康斯坦茨湖的霍恩在多瑙河南岸會合。
令人驚訝的是,伯恩哈德留了一支部隊圍攻福希海姆(Forchheim),霍恩也在康斯坦茨湖和布賴斯高(Breisgau)留下兵力,以至于兩軍會合後的兵力似乎還是不足以直接進攻雷根斯堡的圍城部隊。
圍城軍仍然在奮力攻打,同時弗賴辛(Freising)、莫斯堡(Moosburg)和蘭茨胡特(Landshut)也被拿下,雷根斯堡終于陷落了。
皇帝軍取勝後分兵兩路,斐迪南率軍前往正被一支瑞典和薩克森聯軍威脅的波希米亞,巴伐利亞與天主教同盟的部隊則在英戈爾施塔特(Ingolstadt)等待一支正從蒂羅爾趕來的龐大西班牙援軍。
與我們預想的不同,伯恩哈德與霍恩沒有直撲巴伐利亞軍,趁西班牙部隊抵達前将其擊敗,而是同樣也分了兵,好讓部隊休整。
現在薩克森部隊撤出了波希米亞,于是斐迪南再次轉向,與巴伐利亞軍會合後奪取了多瑙沃特(Donauwörth),并将注意力轉移到了圍攻讷德林根(Nördlingen)上。
瑞典人難道要讓這座新教重陣也落入天主教一方手中嗎? 伯恩哈德之前在雷根斯堡就主張嘗試解圍,如今更是積極請戰,盡管他并不否認敵軍兵多。
霍恩表示反對,事實上直接進攻讷德林根圍城部隊的決心最終也沒有下定。
他們原先在讷德林根以西10千米開外的博普芬根(Bopfingen)等待援軍,後來決定向圍城軍逼近,紮營于烏爾姆與讷德林根之間的道路上,既方便從烏爾姆和符騰堡給瑞典軍運送補給,也能切斷從多瑙沃特向皇帝軍前線的糧道。
部隊從讷德林根正西的博普芬根出發,繞了一個大圈到城西南的阿恩斯貝格山(Arnsberg),全程近10英裡(約16千米)。
前鋒指揮伯恩哈德去往的敵方地點似乎比霍恩預料中更接近讷德林根,因為隻有在這麼近的距離上才能達到預期目标,即對皇帝軍補給線施加壓力。
但這條路線從博普芬根出發後要經過崎岖的山谷和森林,而且還沒等伯恩哈德後面的霍恩部越過這些障礙,皇帝軍已經占領了奧布赫(Allbuch)高地,那裡本來是聯軍預定陣地的一部分,是要構成陣地右翼的。
正當争奪高地的戰鬥期間,天黑了。
次日上午,霍恩全力攻打奧布赫,左翼的伯恩哈德卻按兵不動。
22瑞典軍盡管英勇,還是敵不過敵軍的巨大優勢兵力。
聯軍終于把之前留在福希海姆城下和德意志南部的大部分部隊派了過來,但皇帝軍也等來了期盼已久的西班牙部隊。
如今皇帝軍占有數量優勢,至少達到4萬人對2.5萬人的程度。
23 霍恩元帥現在意識到自己既不能奪取奧布赫,繼續打也堅持不到傍晚,于是快到中午時就在一隊先遣騎兵的掩護下退兵了。
伯恩哈德還守着自己的山頭,但現在輪到皇帝軍進攻了。
伯恩哈德部也隻得撤走,途中撞上了退下來的霍恩部。
通往烏爾姆的道路在左翼伯恩哈德部正後方,霍恩部也沒有抵達預定地點,後軍沿着路且戰且退,于是恰好與伯恩哈德部形成了一個丁字。
在種種不利因素之下,新教軍全面崩盤,步兵幾乎全軍覆沒,霍恩被俘,伯恩哈德力戰得以逃脫。
我們可能會設想伯恩哈德之所以推進到山上敵營炮火範圍内的近處,是他知道此舉将引發會戰,逼迫指揮部中的霍恩元帥不情願地投入戰鬥,因為霍恩明白讷德林根危如累卵,随時可能陷落。
如果再考慮兩位瑞典統帥不知道敵我兵力的巨大差距,這種看法似乎并非全無可能。
但實際情況或許并非如此。
如果伯恩哈德果真急于戰場決勝,那麼他從一開始就會避免分兵,而且會趁着斐迪南還在波希米亞時求戰。
即便瑞典軍大膽的迂回行動成功了,不經一戰便能占據城市西南方向的有利位置,或者在首日夜晚或次日清晨奪取奧布赫,這也未必就會引發會戰。
伯恩哈德無疑知道皇帝軍有兵力優勢,但優勢不大。
最起碼他會假定敵軍不敢冒險攻打易守難攻的瑞典軍陣地,于是選擇撤軍,放棄讷德林根。
隻不過穿過山谷用的時間太長,瑞典軍沒能全部抵達伯恩哈德預定的位置而不得不奪取之,所以才爆發了戰鬥。
因此,我們必須将此戰劃為遭遇戰,而非酣戰。
24 瑞典方損失了全軍的一半以上,約為1萬人至1.2萬人。
步兵基本被殲滅。
天主教一方的損失據說不超過1200人至2000人,這很有可能是真的,因為奧布赫争奪戰中新教方付出的代價無疑要多于對方,但瑞典軍的大部分損失,尤其是被俘,是在撤退途中造成的。
現有報告中沒有詳細說明各個兵種的活動及其配合,乃至整體戰術局勢。
但有一個重要且有趣的戰略因素應當重申:雙方都沒有交戰的企圖或計劃,戰鬥隻是在争奪一處高地的過程中,也就是在機動的過程中展開的;如果行動成功,則天主教一方要麼放棄圍攻讷德林根,要麼隻得攻打占據極為有利陣地的新教軍。
維特施托克會戰25 (1636年10月4日) 1636年夏,皇帝軍與薩克森軍聯軍經過長期圍攻奪取了馬格德堡,當時巴納統率的瑞典軍還在城北邊的韋爾本(Werben),而且自覺兵力不足以解救馬格德堡。
現在兩軍相向而行,都盤算着從威悉河或波美拉尼亞調集援軍,但都沒有發動決戰的堅決意願。
巴納想侵入薩克森,聯軍則計劃逼退對手,以便依次奪取瑞典手中殘存的城池。
最後,一度被逼退回梅克倫堡的巴納繞過敵軍,從敵軍南邊發起進攻,于是會戰在普裡格尼茨(Priegnitz)地區的維特施托克(Wittstock)爆發了。
此戰若真如普遍所認為的那樣,那麼它會是世界史上最令人驚詫的戰鬥之一。
巴納的兵力據說隻有1.6萬人多一點,至多再多1000人。
對面則有2.2萬人至2.3萬人,而且陣地在天然屏障之外又有工事加固。
眼見敵軍正面堅不可摧,巴納決定分兵兩路,同時發起夾擊。
如果再假定雙方訓練程度和戰術水平相去不遠,而且瑞典軍發起進攻時是背靠敵境,那麼從計劃的大膽程度和勝利的偉大程度來看甚至比坎尼會戰還要高。
漢尼拔當年之所以能違背兵力弱的一方不能分兵夾擊的規矩,是因為他确信己方騎兵有絕對優勢,有充分理由尋求決戰,但我們實在看不出巴納為什麼覺得有希望打赢,也看不出他為什麼非要在此時不惜一切代價打會戰,因為他明明可以繼續機動而不承擔太大風險。
巴納的優勢在于敵軍兩側陣地沒有天然屏障,不用繞太遠即可包抄。
另外,敵軍正面的森林也使瑞典軍的行動變得隐蔽起來。
于是,由托爾斯滕松(Torstensson)指揮右翼的巴納部隊突如其來地殺進了敵軍戰線左側的薩克森部側面。
但薩克森部穩住陣腳并形成了新的正面,哈茨費爾特元帥(FieldMarshalHatzfeldt)指揮的皇帝軍迅速從另一側趕來支援,于是向那一側包抄的瑞典縱隊和菲茨圖姆(Vitzthum)指揮的中軍預備隊白等了。
按照通說的兵力對比,薩克森軍與皇帝軍聯軍的兵力必然要有托爾斯滕松的兩倍多,我們真是不知道後者怎麼能激戰3個小時,打得有來有回。
除非假定瑞典兵力至少與聯軍相等,甚至可能略多,否則這場戰鬥的計劃和行動便無法理解。
巴納在戰前幾周時間裡調來了人數可觀的援軍,包括1000多名勃蘭登堡守軍&mdash&mdash守軍獻城後,薩克森聽其去留&mdash&mdash而聯軍還有占領勃蘭登堡的克利青将軍(GeneralKlitzing)部5000人沒有與主力會合。
因此,盡管皇帝軍自稱以1.2萬人對2.2萬名瑞典軍的說法是遁詞,26可能與事實差得很遠,但瑞典方也不是不可能占據一定的數量優勢。
瑞典軍右翼就這樣逐漸将幾乎全部的敵軍吸引了過去,雖不能取勝,但尚可堅持。
随着夜幕降臨,瑞典軍左翼現身于聯軍身後,于是各部已經混雜不堪的聯軍不敢繼續交戰,而是趁夜撤出,丢下了大炮,單位也打散了。
蒙泰庫科利(Montecuccoli)有一句評語(《作品集》2:58)說巴納取勝靠的是&ldquo日落時終于現身的12隊生力軍,當時皇帝軍全都精疲力竭了&rdquo。
即便巴納沒有以少勝多,他作為一線指揮官的聲譽也不會受損。
他的主要目标絕不是引發決戰,但當敵軍為了次要目标而力量削弱,而他又覺得力量與敵方相當時,他便抓住了機會。
他果斷繞過敵軍,不怕背對敵境,同時意識到掩護敵軍正面的障礙也使其不能發起反擊,于是他大膽地分兵合擊。
他的機動成功了,由此顯然占據了上風。
前後夾擊自然是有優勢的,哪怕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瑞典人最後還是達成了這個目标。
防守方避免被夾擊的唯一可能性是适時發起反擊,趕在另一部幹預前将敵軍一部殲滅。
皇帝軍沒有做到,于是最終必然失敗。
但他們的根本錯誤在于沒有見好就收,完成次要目标,奪取勃蘭登堡後就集結全部兵力,尋求沙場決勝。
當然,聯軍由薩克森選侯約翰·格奧爾格和皇帝的元帥哈茨費爾特二人同掌,做出大膽決策确實是很難的。
另外,攻陷馬格德堡後,聯軍因為缺乏糧饷彈藥而無所事事達4周,部隊拿不到錢就不上陣。
講到腓特烈大帝的托爾高大捷時,我們會看到類似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