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關燈
小
中
大
其意義已經不僅僅關乎我們。
&rdquo議會已經滿得快要溢出了。
在經曆了約克鎮敗績後又失去了聖尤斯特歇斯島,預計法國還會在西印度群島發動戰役,可能因此失去更多的産蔗糖的島嶼及相應的收入,這時軍方彌漫着一種壓抑的氛圍。
英國原來就沒有強烈的必勝信念,現在這種情緒更是不可能占據主導了。
倫敦城敏感地意識到,戰争可能在很長時間裡造成巨額開銷,因此懇請國王結束戰争。
倫敦郡會議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議會中關于結束戰争的動議受到政府的抵制,但是政府的多數地位越來越微弱。
12月12日,一個叫詹姆斯·勞瑟爵士(SirJamesLowther)的非内閣成員的下院議員提議:&ldquo未來所有試圖鎮壓叛逆殖民地的企圖都與本王國的實際利益相違背。
&rdquo該提議以41票的多數被否決,但這個多數的票數還不及從前的一半。
到了2月,前國務大臣(SecretaryofState)亨利·西摩·康韋提議說,&ldquo不應為了以武力屈服其居民的不切實際的目的而繼續進行&rdquo美洲戰争,這個提議僅以一票之差被否決。
一周後,康韋提出的另一個内容相似的議案獲得通過。
這個康韋不依不饒,又在3月4日第三次提出議案,要求告知國王&ldquo不管是誰,如果繼續建議在北美大陸進一步發動進攻性戰争,即會被本議會視為國王陛下及本國的敵人&rdquo。
這個頗為令人驚詫的提議未經投票即獲得通過。
這平息了相關争議。
違背議會的決議會被視為違憲。
喬治三世既然不是什麼為所欲為的君主,當然知道他必須遵守法則。
像先前那樣繼續下去,就意味着與議會發生公開沖突,他隻能同意或者退位。
他還當真拟定了一份退位宣言,聲稱由于立法機構&ldquo使他無法有效繼續戰争,或者在不損害英國貿易及基本權力的情況下締結和平&hellip&hellip朕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為國效力,不得不走出痛苦的一步,永遠退位&rdquo,因此&ldquo朕宣布退去大不列颠聯合王國及其附屬自治領王位&rdquo。
然而國王并未采用這非常之舉,而是采取了不那麼痛苦的做法,即同意放棄諾斯并進行和平談判。
1782年3月20日,&ldquo國會經曆了&hellip&hellip曆史上參加會議人數最多也最為緊張的時刻&rdquo,外面的街道上也擠滿了人,首相終于去職,在過去12年來他一直穩穩掌控着自&ldquo火藥陰謀&rdquo(theGunpowderPlot)以來英國最動蕩不安的年代。
諾斯勳爵早就想放棄這個職位了,或許現在不免有些矛盾,但他終于辭職了。
反對黨政府上台了,這其中包括羅金厄姆、舍爾伯恩、福克斯和小皮特。
4月25日,内閣同意就和平條款進行談判,且不許否決獨立。
與此同時,聖徒之戰讓英國人群情激昂,甚至驚擾了霍勒斯·沃波爾爵士的清夢。
他&mdash&mdash表達了輝格黨人對羅德尼的看法&mdash&mdash抱怨說他的窗戶被鬧哄哄的遊行人群打破了,&ldquo都因為那個虛榮的傻瓜羅德尼不惜麻煩地擴大了戰績&rdquo。
聖徒之戰對法國海軍聲譽所造成的傷害确保了法國人不會再去美洲進一步支援華盛頓,加之羅德尼重新為英國人赢得了自信,這使得英國人在和平談判時重新又挺直了腰杆。
而美國人的腰杆也挺直了,因為荷蘭正式承認了美國獨立。
荷蘭各省先是很謹慎地一個個地投票,接受亞當斯作為美利堅合衆國公使的委任,而聯省議會于1782年确認了投票結果,荷蘭成了繼法國之後第二個正式承認美國的國家。
一個英國談判代表&mdash&mdash并非著名政治人物的名為理查德·奧斯瓦爾德(RichardOswald)的自由黨蘇格蘭商人&mdash&mdash被選擇派駐大陸會議。
各種棘手的問題千頭萬緒,多如亂麻,很難處置。
與加拿大及其西北部地區、佛羅裡達及其南部的西班牙地區的疆界問題,如何對待親英派分子這樣的老問題,以及印第安人的關系問題,貿易權問題,軍事行動對土地和财産所造成的種種破壞和廢墟等&mdash&mdash這都需要無休止的商談。
在1782年11月30日簽訂了初步條約後,有關未盡事務的商談被移至巴黎,富蘭克林和約翰·傑伊(JohnJay)代表美國參與談判。
他們之間本來就有分歧和争論,而這由于他們在大陸會議中所隸屬黨派的不同而更形嚴重,結果這使得談判變得無比漫長,韋爾熱納還試圖讓談判條款有利于法國,因此和談所費時間更多了。
由于這諸多困難,相關讨論又延續了10個月。
正式表明終止敵對活動并承認美國獨立的條約定稿是在1783年9月3日才簽署的。
&rdquo議會已經滿得快要溢出了。
在經曆了約克鎮敗績後又失去了聖尤斯特歇斯島,預計法國還會在西印度群島發動戰役,可能因此失去更多的産蔗糖的島嶼及相應的收入,這時軍方彌漫着一種壓抑的氛圍。
英國原來就沒有強烈的必勝信念,現在這種情緒更是不可能占據主導了。
倫敦城敏感地意識到,戰争可能在很長時間裡造成巨額開銷,因此懇請國王結束戰争。
倫敦郡會議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議會中關于結束戰争的動議受到政府的抵制,但是政府的多數地位越來越微弱。
12月12日,一個叫詹姆斯·勞瑟爵士(SirJamesLowther)的非内閣成員的下院議員提議:&ldquo未來所有試圖鎮壓叛逆殖民地的企圖都與本王國的實際利益相違背。
&rdquo該提議以41票的多數被否決,但這個多數的票數還不及從前的一半。
到了2月,前國務大臣(SecretaryofState)亨利·西摩·康韋提議說,&ldquo不應為了以武力屈服其居民的不切實際的目的而繼續進行&rdquo美洲戰争,這個提議僅以一票之差被否決。
一周後,康韋提出的另一個内容相似的議案獲得通過。
這個康韋不依不饒,又在3月4日第三次提出議案,要求告知國王&ldquo不管是誰,如果繼續建議在北美大陸進一步發動進攻性戰争,即會被本議會視為國王陛下及本國的敵人&rdquo。
這個頗為令人驚詫的提議未經投票即獲得通過。
這平息了相關争議。
違背議會的決議會被視為違憲。
喬治三世既然不是什麼為所欲為的君主,當然知道他必須遵守法則。
像先前那樣繼續下去,就意味着與議會發生公開沖突,他隻能同意或者退位。
他還當真拟定了一份退位宣言,聲稱由于立法機構&ldquo使他無法有效繼續戰争,或者在不損害英國貿易及基本權力的情況下締結和平&hellip&hellip朕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為國效力,不得不走出痛苦的一步,永遠退位&rdquo,因此&ldquo朕宣布退去大不列颠聯合王國及其附屬自治領王位&rdquo。
然而國王并未采用這非常之舉,而是采取了不那麼痛苦的做法,即同意放棄諾斯并進行和平談判。
1782年3月20日,&ldquo國會經曆了&hellip&hellip曆史上參加會議人數最多也最為緊張的時刻&rdquo,外面的街道上也擠滿了人,首相終于去職,在過去12年來他一直穩穩掌控着自&ldquo火藥陰謀&rdquo(theGunpowderPlot)以來英國最動蕩不安的年代。
諾斯勳爵早就想放棄這個職位了,或許現在不免有些矛盾,但他終于辭職了。
反對黨政府上台了,這其中包括羅金厄姆、舍爾伯恩、福克斯和小皮特。
4月25日,内閣同意就和平條款進行談判,且不許否決獨立。
與此同時,聖徒之戰讓英國人群情激昂,甚至驚擾了霍勒斯·沃波爾爵士的清夢。
他&mdash&mdash表達了輝格黨人對羅德尼的看法&mdash&mdash抱怨說他的窗戶被鬧哄哄的遊行人群打破了,&ldquo都因為那個虛榮的傻瓜羅德尼不惜麻煩地擴大了戰績&rdquo。
聖徒之戰對法國海軍聲譽所造成的傷害确保了法國人不會再去美洲進一步支援華盛頓,加之羅德尼重新為英國人赢得了自信,這使得英國人在和平談判時重新又挺直了腰杆。
而美國人的腰杆也挺直了,因為荷蘭正式承認了美國獨立。
荷蘭各省先是很謹慎地一個個地投票,接受亞當斯作為美利堅合衆國公使的委任,而聯省議會于1782年确認了投票結果,荷蘭成了繼法國之後第二個正式承認美國的國家。
一個英國談判代表&mdash&mdash并非著名政治人物的名為理查德·奧斯瓦爾德(RichardOswald)的自由黨蘇格蘭商人&mdash&mdash被選擇派駐大陸會議。
各種棘手的問題千頭萬緒,多如亂麻,很難處置。
與加拿大及其西北部地區、佛羅裡達及其南部的西班牙地區的疆界問題,如何對待親英派分子這樣的老問題,以及印第安人的關系問題,貿易權問題,軍事行動對土地和财産所造成的種種破壞和廢墟等&mdash&mdash這都需要無休止的商談。
在1782年11月30日簽訂了初步條約後,有關未盡事務的商談被移至巴黎,富蘭克林和約翰·傑伊(JohnJay)代表美國參與談判。
他們之間本來就有分歧和争論,而這由于他們在大陸會議中所隸屬黨派的不同而更形嚴重,結果這使得談判變得無比漫長,韋爾熱納還試圖讓談判條款有利于法國,因此和談所費時間更多了。
由于這諸多困難,相關讨論又延續了10個月。
正式表明終止敵對活動并承認美國獨立的條約定稿是在1783年9月3日才簽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