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最後的機會——約克鎮戰役
關燈
小
中
大
構建這道戰壕時,聯軍已經處于兩處最具威脅的英軍第九号和第十号防禦陣地的射程之内。
很顯然,除非除掉這兩處陣地,否則在敵人的隆隆炮火下,很難繼續構築平行戰壕。
必須對這兩處陣地發起進攻。
根據命令,定在10月14日利用刺刀發起進攻。
因為是短兵相接,挑選連隊并分配任務的時候氣氛非常緊張。
當華盛頓不同尋常地發表簡短緻辭以示勸勉的時候,氣氛更加凝重了。
他說,成功在此一舉,取決于是否可以攻下這兩處陣地,因為如果英國人重新奪回這兩處陣地的任何一處,他們便可以增加兵力和火力,使得聯軍無法繼續構築平行戰壕,從而延長包圍時間,增加英軍獲得海軍支援的危險。
法軍和美軍在拉法耶特的統一指揮下,情緒高昂地投入戰鬥。
皇家雙橋的法軍攻打九号,在漢密爾頓和史蒂夫·奧爾尼(StephenOlney)率領下的羅得島輕步兵的美軍攻打十号,但相較而言,法軍打得更加激烈,因為九号的鹿砦不像十号,尚未被圍城火炮徹底摧毀。
在短兵相接的激戰中,刺刀和滑膛槍的子彈造成了重大傷亡,進攻者雖然竭盡全力爬過木樁卻仍被擊退。
他們的進攻非常激烈,以至于詹姆斯上尉以為敵人&ldquo有1.7萬名士兵從右到左發動強攻&rdquo。
場面太激烈,因而目擊者日記的可靠性有時也降低了。
兩個陣地均在晚上10點前被攻下,共有15名法國人和9名美國人陣亡。
讓進攻者感到意外的是,他們原本以為敵人會在防禦中殊死搏鬥,結果卻俘虜了73個敵人,其中就包括第九号陣地的指揮官麥克弗森少校(aMajorMcPherson)。
據捕獲者說,剛開始交火時,他就帶領30名士兵從自己的陣地上撤退,實際上已經放棄了這個陣地。
已經無從知曉,這是康沃利斯軍隊中的失敗主義的一個象征,抑或僅僅是一個個體的令人可悲的失職。
這兩個陣地被攻占之後,本來作為預備隊的來自賓夕法尼亞的部隊,立刻放下手中的槍,拿起鎬頭和鐵鍁,繼續往前開挖第二道平行戰壕。
由于英軍仍然在開炮,法軍遭受了136人受傷的損失。
第九号和第十号防禦陣地被奪取後,成了聯軍火炮的陣地,華盛頓由此控制了敵人到格洛斯特的交通線,而這是敵人僅剩的可能逃跑的地方。
康沃利斯也是這樣認為的,在失去這些陣地後,他自己已經在精神上放棄了。
他給克林頓寫了一封不同尋常的信。
作為一名在至關重要的時刻,在一場對他的國家和曆史來說非常關鍵的戰争中,指揮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陣地的将軍來說,不管他是否已經意識到,這樣一封信在軍事史冊上都是異乎尋常的。
他誠實地、毫不推诿地、沒有模棱兩可地寫道:&ldquo我現在的處境已經岌岌可危。
我們不敢向他們的老炮兵陣地開火,而且預計他們的新炮兵陣地明天早晨就要開炮了。
經驗表明,我們新構築的土質工事無法抵擋他們強大的火炮,因此在我們不久即将遭遇的襲擊中,我們的工事會被毀掉,我們的情況會很糟,人數會減少。
這裡太危險了,因此我不建議艦隊和部隊冒巨大危險來解救我們。
&rdquo他已經看見了結局,誰也不埋怨,也不找任何借口。
然而他畢竟還是一個戰士,不想坐以待斃。
根據圍城的慣例,在屈服之前至少要做出一次突圍的努力。
失去第九号和第十号防禦陣地後不到24小時,康沃利斯命令350名精心挑選的士兵對聯軍的第二道戰壕發起攻擊,目的是把刺刀塞入炮筒使得火炮無法開火。
10月16日黎明前不久,在夜裡最安靜的時候,他發起了一次進攻,這次進攻成功地讓7門火炮成了啞炮,但也招緻了諾瓦耶子爵(VicomtedeNoailles)和聯軍工程師率領的法國擲彈兵的猛烈反擊。
仿佛為了保護幼崽而發怒的成年母獸一般,他們把敵人趕走,冒着從頭頂飛過的子彈,除掉了阻塞炮管的東西。
到天亮的時候,他們的炮兵又可以開火了。
約克鎮在聯軍的炮火下顫抖,傷亡士兵不斷增加,還有很多士兵們因發熱而病倒,康沃利斯決定做出最後一次從約克鎮逃脫的努力。
10月16日晚,他計劃分三次把部隊渡過約克河抵達格洛斯特一側,這樣或許可以和克林頓所說的正在趕來的增援艦船會合,或者至少可以通過陸路朝北部進發。
16日晚上,戰役開始時天色很黑,有利于掩護。
挫敗這次行動的并非聯軍的火炮。
華盛頓也沒有從哪個間諜、開小差的士兵或轉變立場的親英分子那裡獲知此次行動。
老天爺經常漫不經心地在紛亂的人事中扮演仲裁者的角色,這次行動的挫敗就是如此。
子夜時突然風雨大作,急雨落在逃跑士兵的身上,把他們凍得瑟瑟發抖,他們的船隻撞上了岸邊的岩石,結果他們無法靠岸。
到了黎明時,已經察覺的聯軍開始開火,大多數士兵隻能冒着槍彈返回原處。
有很多船在風暴中被吹入切薩皮克灣。
10月17日天亮時,安置在奪取來的英軍防禦陣地上的火炮開始向英軍陣地進行猛烈炮擊,摧毀了英軍那些仍然能夠開火的火炮。
既然逃跑的希望已經破滅,康沃利斯在防禦角堡中召開的作戰會議認為,除了投降别無選擇。
10月17日早上10點,在隆隆的炮聲中隐隐傳來了微弱的鼓聲,鼓聲來自一個穿着紅色英軍制服的男孩,他就站在防禦陣地的胸牆上。
一個高個子軍官也從陣地上站出來,把一塊手絹當作白旗揮舞着,在一直拼命敲鼓的男孩陪伴下朝美國的戰線走過來。
随着這奇異的景象變得清晰,鼓聲也變得真切,聯軍的炮火停下了。
寂靜突然降臨到這個被摧殘的小鎮上,這種寂靜比過去六年半中聽到的任何聲音都更加令人震撼。
人們很難相信這種寂靜究竟意味着什麼。
這位仍然揮舞着白手帕的英國軍官被護送到美國營地,他帶來的來自康沃利斯的字條被飛快地送至華盛頓的帳篷。
這個字條寫道: 先生: 我建議終止敵對活動24小時,以便雙方可以各派兩名軍官在摩爾先生的房子裡會晤,商讨約克和格洛斯特陣地的投降事宜。
康沃利斯 敬 當華盛頓讀到&ldquo投降&rdquo這個字眼回複此信的時候,他有着怎樣的感受&mdash&mdash這已經不得而知,因為沒有日記資料存留下來。
經曆了多年的匮乏和失望,因為他無法提供像樣的鞋襪,士兵們在雪地上留下的一行行帶血的腳印,如此等等,現在他終于讓敵人屈服,把戰争導向這樣的結局,這無疑會讓他心潮澎湃。
這種情愫恐非淚水或言語所能表達,也未見他向任何人傾訴,或者訴諸筆墨。
在回複投降的字條時,他寫道:&ldquo出于避免繼續流血的強烈願望,對你在約克和格洛斯特的陣地和衛戍部隊之投降,隻要條件可以接受,我會予以考慮。
&rdquo他還指出,康沃利斯提議的條件應當以書面形式在特派員會議召開前送至美軍陣地。
在約翰·勞倫斯&mdash&mdash他剛從法國回來,時任羅尚博和華盛頓的參謀人員&mdash&mdash的建議下,在美軍的回複中,在建議時限中&ldquo終止&rdquo敵對活動改成了&ldquo暫停&rdquo敵對活動。
華盛頓仍然擔心留太多時間可能會方便敵人的海上救援,因此他把24小時的時限改成了2小時。
康沃利斯向叛匪和自己一向蔑視的敵人投降時感受如何,現在同樣也不可考了。
在當日他寫給克林頓的一封很有意思的信中,他的首要考慮是為自己開脫。
戰鬥既已結束,他開始找借口并指責别人了。
正如人們所預料到的,他委婉但明确地将矛頭指向克林頓。
同時他也意識到,需對自己的被動加以解釋。
先生: 我非常遺憾地告知閣下,我已經被迫放棄約克和格洛斯特陣地,并在19日即刻将我所率部隊以戰俘身份向美法聯軍投降。
他還說,他&ldquo本來就對這個陣地不抱多大希望&rdquo,而當他發覺陣地受到強敵進攻的時候,&ldquo唯有得到救援的希望才可能讓我試圖防禦陣地,因為一旦華盛頓将軍的部隊抵達威廉斯堡(這是第一次以&lsquo将軍&rsquo之名稱呼這個對手),我隻能通過急行軍經由格洛斯特逃往紐約,或者在開闊地帶進攻他們,然而(這裡鋒芒出現了)我已經從閣下來信中得到承諾,說海軍和陸軍會竭盡全力拯救我們,因此我認為自己不能擅自采取這兩種非常措施中的任何一種&hellip&hellip&rdquo為什麼不能?當出現最壞的情況時,一個将軍有責任嘗試采取非常之舉。
康沃利斯這個人,如果需要,他可以把手伸進烈焰中,卻不能面臨失敗的風險,為展開一場大型戰役做物資及其他方面的準備工作。
在庚斯博羅給他繪制的一幅肖像畫中,他的臉非常光滑,沒有思考和大笑形成的皺紋,沒有緊鎖的眉頭&mdash&mdash什麼紋路都沒有&mdash&mdash這是很說明問題的。
這張臉說明了他在養尊處優、悠然自得的生活中,根本無須采取什麼孤注一擲的非常舉動。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康沃利斯沒有采取他向克林頓提及的兩種舉動中的任何一種。
聯軍在9月26日抵達威廉斯堡時,他無所事事,唯一的行動是三天後下令把部隊從前線後撤到約克鎮的内層防禦陣地。
他也沒有盡早嘗試從格洛斯特突圍。
顯然,也沒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想在&ldquo開闊地帶&rdquo進攻敵人。
人們也許會推測,康沃利斯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一開始就認為,武力威懾美國人是個錯誤,無法奏效。
與他持同樣看法的陸軍與海軍人士拒絕為這個錯誤而戰鬥。
康沃利斯卻沒有拒絕,相反,他自願參戰,據說是因為有國王的任命,是出于責任感。
也許因為他對戰争一開始就抱有這種矛盾的心理,在他頭腦中驅之不去,這才是他在戰鬥中三心二意的原因。
他在最後一個月中的所作所為就更讓人費解了。
他可以像哈姆雷特一樣對我們說,你們無法探出我内心的秘密。
康沃利斯被迫接受這縮短的停火期限,并在規定的兩小時裡交出了他的提議。
他的條款更多是關于程序和禮節,而非軍事事務,因此雙方人員會晤時,花了很多時間為這些提議争論不休。
聯軍的談判代表是約翰·勞倫斯和諾瓦耶子爵,諾瓦耶是拉法耶特的小舅子;代表康沃利斯的是兩位助手,托馬斯·鄧達斯中校(LieutenantColonelThomasDundas)和亞曆山大·羅斯少校(MajorAlexanderRoss)。
康沃利斯提出的條件很難讓人接受。
他要求在受降儀式上,他的駐守部隊能夠享有戰争榮譽。
這包括在參加儀式時他們可以懸挂自己的旗幟,在行進時用自己選定的樂曲伴奏。
根據歐洲習俗中某些古怪的理由,投降者有權利演奏勝利國的曲子或國歌,這意味着他們曾經進行了勇敢的抵抗。
華盛頓不這麼認為。
他在給馬裡蘭總督西姆·李(SimLee)的一封信中說,他認為康沃利斯的行為&ldquo到目前為止都被動得不可理喻&rdquo。
在華盛頓的信條中,危險是用來克服的。
再說,18個月前查爾斯頓投降的時候,英國人并未讓防禦者享受任何戰争榮譽,而是要求他們出場時将旗幟卷起來放入盒中。
勞倫斯曾經參加過那次受降,因此他堅決拒絕讓英國人享受高舉自己的軍旗并伴随自己選定的樂曲行進的榮譽。
當羅斯少校告訴勞倫斯這個&ldquo條款太苛刻&rdquo的時候,勞倫斯提醒這位少校,在查爾斯頓的露天掩體中勇猛抵抗6周以後,那裡的英軍也曾經同樣拒絕美軍那樣做。
羅斯回應說,&ldquo康沃利斯勳爵并沒有在查爾斯頓擔任指揮任務&rdquo。
勞倫斯堅決地回答:&ldquo這裡考慮的并非個人,而是國家。
我堅持這一條,否則我就不再是和談代表。
&rdquo之後英國人又想為格洛斯特衛戍軍争取榮譽,但勞倫斯堅持說應該對他們一視同仁。
最後達成了一個妥協的辦法:騎兵可以拔出刀騎馬經過,并吹奏軍号,而步兵則須将軍旗收起來。
為這些所謂榮譽攸關的瑣碎細節争得面紅耳赤,這看似奇怪,但是對曾經置生死于不顧地經曆了激烈戰鬥的軍人來說,這是屢見不鮮的議題了。
這些軍人中,一些是為了帝國而戰,另一些人則為了國家獨立而戰。
他們認為他們能改變戰場做出的裁決嗎? 之後又出現了一個更加實質性的問題。
英國人要求,作為戰俘的英國和德國士兵應當被遣送回原來所屬的國家,隻要他們發誓不再參戰。
在伯戈因投降時曾給予這種處置,結果允許戰俘加入國内的其他部隊,然後又被派往美洲。
這一次,這個要求被拒絕了。
最棘手的問題是有關親英分子的處置問題。
這些人曾經幫助英國人作戰,勞倫斯說他沒有權力為這些人提供保護,而且他相信華盛頓也不會允許保護他們。
在和談地的外面,部隊因為和談的拖延而騷動不安,争論仍在繼續,最後在午夜就投降條款達成一緻。
當文本備份送交華盛頓後,他答應次日一早就對修改内容做出答複,再留給康沃利斯兩個小時讓簽名,這個時間預計是上午11時。
接着衛戍部隊在兩點投降,如果到時未能投降,則會恢複敵對行動。
簽好名的文件在預訂時間送交。
在1781年10月19日下午兩點整,日後一再被提及的那個儀式的最初幾個步驟完成了,标志着一個新國家的誕生。
通往威廉斯堡道路的一側是列隊站立的10個法國團。
他們身穿白色軍服,舉着白色絲質軍旗,旗子上有金色的法國王室紋章鸢尾。
路的另一側是美軍,大陸軍列隊站在前排,民兵則站在後面&mdash&mdash他們軍紀比較松懈,衣着寒碜,有的人的腳趾頭都從壞掉的靴子裡伸出來了。
英國士兵的黑靴子被擦得锃亮,腿上的綁腿套經過了漂白,還穿着軍需局發的嶄新制服&mdash&mdash這樣這些東西就不會算作投降後須上繳的物資了。
他們在隊列之間行進,軍旗已經被裝箱,因此沒有飄揚的軍旗朝他們揮舞。
根據他們的要求,他們行進時有自己國家的樂曲伴奏&mdash&mdash根據曆史上最令人難忘的傳說,這是一首叫作&ldquo世界颠倒了&rdquo(TheWorldTurnedUpsideDown)的民謠。
事實上,并沒有這樣命名的歌曲或者曲調。
[1] 在投降儀式上,德國人姿勢古闆僵硬但中規中矩,平靜地保持步伐一緻。
但是喝完了他們儲藏的最後一點兒朗姆酒和白蘭地的英國人則&ldquo酒氣十足&rdquo,顯示出不滿和無禮,尤其是&mdash&mdash&ldquo對美國人的蔑視&rdquo(根據法國軍需官克勞德·布朗夏爾的說法)。
失敗者對勝利者表示蔑視粗看有違常情,實際上符合失敗者的心理&mdash&mdash這樣可以否認自己的錯誤或者失敗,可以認為是由于什麼厄運而剝奪了本屬于自己的勝利,就好比在體育賽事中一陣風使得投球偏離了方向,結果讓對手獲勝了一樣。
英國人的眼睛都打量着法國人,但拒絕看不久前還是英國臣民的美國人,直到拉法耶特要求演奏《揚基·杜德爾》(YankeeDoodle)時,英國人的頭才都一緻轉向美國人。
富于英雄氣概的康沃利斯勳爵顯然無法承受受降儀式,因此稱病沒有參加,派其副職查爾斯·奧哈拉準将(BrigadierGeneralO&rsquoHara)代為出席。
格拉斯上将雖然是勝利的締造者之一,但因患哮喘病亦未出席儀式,由巴拉斯将軍代表他出席。
華盛頓騎在馬上像雕塑一樣,身着淺黃牛皮革和藍色制服,立在美國隊列的前面。
康沃利斯的副職奧哈拉走過來時,他走向羅尚博,顯然是想把佩劍交給法國人,而不是美國人。
羅尚博微笑着搖搖頭,并指了指路對面的華盛頓将軍。
華盛頓身為總司令,不想與英國的一個副職一同完成受降儀式,因此他指了指自己的副職林肯将軍(GeneralLincoln),林肯在查爾斯頓投降時為美軍指揮官。
林肯是否代華盛頓從奧哈拉手中接過了佩劍,這一點頗有争議。
但他的确向奧哈拉指了指一個叫鴿棚的地方,讓英國人将武器放在那裡。
也不知是不是因為酒喝多了,英國兵都氣急敗壞地把槍狠狠地摔了過去,企圖借此摔斷槍機,直至在一旁看着的奧哈拉命令他們停止這種小心眼的鬥氣之舉。
當世界上下颠倒時 曲調:&ldquo德裡高原&rdquo的另一版本 國會圖書館音樂部 &ldquo德裡高原&rdquo更偏哀傷而不歡快,不是非常适合行軍,但去投降的路上,歡快或許也不是人們想要的。
約克鎮受降地恰好在切薩皮克灣的一個海港,一個英國将軍曾經在此宣稱法國人&ldquo已經完全成了此地航運的主宰&rdquo,因此約克鎮的受降也意味着英國海上霸權已被颠覆,這無疑更增加了受降儀式的苦澀意味。
在一年之内,羅德尼将證明這一颠覆不過暫時的,但是約克鎮的受降儀式卻标志着英國人實力的進一步降低。
10月17日,康沃利斯以小鼓手做先導請求投降的那天,本該對他施以援手的身在紐約的格雷夫斯和克林頓,在創造了軍事史上拖延的新紀錄後,終于定下了起程完成使命的日期,自克林頓9月2日承認必須拯救康沃利斯那時起,大家就在翹首以待這一天的到來。
一支由7000名士兵組成的部隊已經登船,船帆已經揚起,格雷夫斯的艦隊載着克林頓沿哈德孫河慢慢駛去。
10月19日,他們穿越桑迪胡克,而華盛頓和康沃利斯在約克鎮簽署了投降協議。
5天後的10月24日,他們駛過查爾斯角,并沒有像他們所擔心的那樣遇到格拉斯的幹預。
既然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已經獲勝,格拉斯沒有理由再冒險戰鬥。
當小船從海灣急急駛過探聽消息的時候,有一艘來自約克的船告訴了他們事态的發展過程。
時間不再等待,大門已經關閉。
近6年時間花費巨資備戰參戰,現在都付諸東流。
沒有勝利,沒有榮耀,沒有恢複統治。
作為一場戰争,這無異于給了志得意滿的驕态一記富于曆史意義的耳光。
格雷夫斯上将和克林頓将軍一向是無精打采的主兒,現在他們隻得率領他們的35艘艦船和7000名士兵掉轉船頭,徒勞無功地返回紐約。
嚴格來說此時戰争尚未結束,也沒有對美國主權予以承認&mdash&mdash那要經過曆時兩年的冗長談判最終締結和平條約以後的1783年。
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因為這次投降而鳴槍慶賀。
這個事件不言而喻地宣告了美國的獨立地位,而大約6年前聖尤斯特歇斯島鳴放的禮炮就已昭示了這種獨立地位。
那時,美國獨立尚不是事實,而隻是一個新生的《宣言》。
赫拉夫的禮炮鳴放以後還不到6個月,美國第二屆總統約翰·亞當斯便說道:&ldquo在美洲,人們對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進行了辯論,而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來,再也沒有比這個問題更加重要的了。
&rdquo約克鎮的投降便承載着這些話的意義,向舊世界表明,向民主時代轉變的時刻已經到來。
[1]廣為人知的曲調《德裡高原》(DerryDown)的數個版本中均有&ldquo世界颠倒了&rdquo這樣的字句。
這其中最出名的便是一首名為&ldquo當國王君威再現&rdquo(TheKingEnjoysHisOwnAgain)的民謠,是斯圖亞特王朝擁護者贊美&ldquo美王子查理&rdquo(BonniePrinceCharlie)的小夜曲,用在這個場合并不合适。
另一個版本名為&ldquo老婦箴言&rdquo(TheOldWomanTaughtWisdom),或者&ldquo當世界上下颠倒時&rdquo(WhentheWorldTurnedUpsideDown),其中有這些顯然不能振奮人心的字句: 如果毛茛嗡嗡追逐蜜蜂 如果船在陸地上,教堂在海上 如果小馬騎人而草吃牛 如果貓被老鼠追得跑進洞裡 如果媽媽為了幾個先令 把孩子賣給吉蔔賽人 如果夏天變成春天 反之亦然 那麼整個世界就會颠倒過來了! 投降者演奏《世界颠倒了》這個曲調的說法可以追溯到約翰·勞倫斯,據說他是這樣告訴威廉·傑克遜的&mdash&mdash傑克遜是他在法國時的親密助手,還是勞倫斯與康沃利斯的助手商談投降事宜時負責記錄的人。
據說後來成為作戰部部長的傑克遜又把勞倫斯談論的情況轉述給亞曆山大·戈登(AlexanderGarden),即1828年在查爾斯頓出版的《美國革命逸聞》(AnecdotesoftheAmericanRevolution)的作者。
據稱勞倫斯所說的大意是,投降者緩慢而無精打采地行進,就仿佛受到&ldquo世界已經上下颠倒&rdquo的感染,傑克遜認為勞倫斯指的就是包含有這些字句的民謠。
有關該民謠創作日期、來源,以及該曲是否可以用作進行曲&mdash&mdash比如&ldquo6/8拍的節奏不适合用作進行曲&rdquo(弗蘭克·盧瑟,《美國人及其歌曲》),不同說法如&ldquo該樂曲極為适合用作進行曲&rdquo(肯尼斯·羅伯茨,《西北通道》)&mdash&mdash這些不同說法讓學生面對這些矛盾版本時不知所從。
但是有一點确定無疑:約克鎮投降者所演奏的音樂,就像海妖所唱的歌曲一樣,現在已經不可考。
很顯然,除非除掉這兩處陣地,否則在敵人的隆隆炮火下,很難繼續構築平行戰壕。
必須對這兩處陣地發起進攻。
根據命令,定在10月14日利用刺刀發起進攻。
因為是短兵相接,挑選連隊并分配任務的時候氣氛非常緊張。
當華盛頓不同尋常地發表簡短緻辭以示勸勉的時候,氣氛更加凝重了。
他說,成功在此一舉,取決于是否可以攻下這兩處陣地,因為如果英國人重新奪回這兩處陣地的任何一處,他們便可以增加兵力和火力,使得聯軍無法繼續構築平行戰壕,從而延長包圍時間,增加英軍獲得海軍支援的危險。
法軍和美軍在拉法耶特的統一指揮下,情緒高昂地投入戰鬥。
皇家雙橋的法軍攻打九号,在漢密爾頓和史蒂夫·奧爾尼(StephenOlney)率領下的羅得島輕步兵的美軍攻打十号,但相較而言,法軍打得更加激烈,因為九号的鹿砦不像十号,尚未被圍城火炮徹底摧毀。
在短兵相接的激戰中,刺刀和滑膛槍的子彈造成了重大傷亡,進攻者雖然竭盡全力爬過木樁卻仍被擊退。
他們的進攻非常激烈,以至于詹姆斯上尉以為敵人&ldquo有1.7萬名士兵從右到左發動強攻&rdquo。
場面太激烈,因而目擊者日記的可靠性有時也降低了。
兩個陣地均在晚上10點前被攻下,共有15名法國人和9名美國人陣亡。
讓進攻者感到意外的是,他們原本以為敵人會在防禦中殊死搏鬥,結果卻俘虜了73個敵人,其中就包括第九号陣地的指揮官麥克弗森少校(aMajorMcPherson)。
據捕獲者說,剛開始交火時,他就帶領30名士兵從自己的陣地上撤退,實際上已經放棄了這個陣地。
已經無從知曉,這是康沃利斯軍隊中的失敗主義的一個象征,抑或僅僅是一個個體的令人可悲的失職。
這兩個陣地被攻占之後,本來作為預備隊的來自賓夕法尼亞的部隊,立刻放下手中的槍,拿起鎬頭和鐵鍁,繼續往前開挖第二道平行戰壕。
由于英軍仍然在開炮,法軍遭受了136人受傷的損失。
第九号和第十号防禦陣地被奪取後,成了聯軍火炮的陣地,華盛頓由此控制了敵人到格洛斯特的交通線,而這是敵人僅剩的可能逃跑的地方。
康沃利斯也是這樣認為的,在失去這些陣地後,他自己已經在精神上放棄了。
他給克林頓寫了一封不同尋常的信。
作為一名在至關重要的時刻,在一場對他的國家和曆史來說非常關鍵的戰争中,指揮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陣地的将軍來說,不管他是否已經意識到,這樣一封信在軍事史冊上都是異乎尋常的。
他誠實地、毫不推诿地、沒有模棱兩可地寫道:&ldquo我現在的處境已經岌岌可危。
我們不敢向他們的老炮兵陣地開火,而且預計他們的新炮兵陣地明天早晨就要開炮了。
經驗表明,我們新構築的土質工事無法抵擋他們強大的火炮,因此在我們不久即将遭遇的襲擊中,我們的工事會被毀掉,我們的情況會很糟,人數會減少。
這裡太危險了,因此我不建議艦隊和部隊冒巨大危險來解救我們。
&rdquo他已經看見了結局,誰也不埋怨,也不找任何借口。
然而他畢竟還是一個戰士,不想坐以待斃。
根據圍城的慣例,在屈服之前至少要做出一次突圍的努力。
失去第九号和第十号防禦陣地後不到24小時,康沃利斯命令350名精心挑選的士兵對聯軍的第二道戰壕發起攻擊,目的是把刺刀塞入炮筒使得火炮無法開火。
10月16日黎明前不久,在夜裡最安靜的時候,他發起了一次進攻,這次進攻成功地讓7門火炮成了啞炮,但也招緻了諾瓦耶子爵(VicomtedeNoailles)和聯軍工程師率領的法國擲彈兵的猛烈反擊。
仿佛為了保護幼崽而發怒的成年母獸一般,他們把敵人趕走,冒着從頭頂飛過的子彈,除掉了阻塞炮管的東西。
到天亮的時候,他們的炮兵又可以開火了。
約克鎮在聯軍的炮火下顫抖,傷亡士兵不斷增加,還有很多士兵們因發熱而病倒,康沃利斯決定做出最後一次從約克鎮逃脫的努力。
10月16日晚,他計劃分三次把部隊渡過約克河抵達格洛斯特一側,這樣或許可以和克林頓所說的正在趕來的增援艦船會合,或者至少可以通過陸路朝北部進發。
16日晚上,戰役開始時天色很黑,有利于掩護。
挫敗這次行動的并非聯軍的火炮。
華盛頓也沒有從哪個間諜、開小差的士兵或轉變立場的親英分子那裡獲知此次行動。
老天爺經常漫不經心地在紛亂的人事中扮演仲裁者的角色,這次行動的挫敗就是如此。
子夜時突然風雨大作,急雨落在逃跑士兵的身上,把他們凍得瑟瑟發抖,他們的船隻撞上了岸邊的岩石,結果他們無法靠岸。
到了黎明時,已經察覺的聯軍開始開火,大多數士兵隻能冒着槍彈返回原處。
有很多船在風暴中被吹入切薩皮克灣。
10月17日天亮時,安置在奪取來的英軍防禦陣地上的火炮開始向英軍陣地進行猛烈炮擊,摧毀了英軍那些仍然能夠開火的火炮。
既然逃跑的希望已經破滅,康沃利斯在防禦角堡中召開的作戰會議認為,除了投降别無選擇。
10月17日早上10點,在隆隆的炮聲中隐隐傳來了微弱的鼓聲,鼓聲來自一個穿着紅色英軍制服的男孩,他就站在防禦陣地的胸牆上。
一個高個子軍官也從陣地上站出來,把一塊手絹當作白旗揮舞着,在一直拼命敲鼓的男孩陪伴下朝美國的戰線走過來。
随着這奇異的景象變得清晰,鼓聲也變得真切,聯軍的炮火停下了。
寂靜突然降臨到這個被摧殘的小鎮上,這種寂靜比過去六年半中聽到的任何聲音都更加令人震撼。
人們很難相信這種寂靜究竟意味着什麼。
這位仍然揮舞着白手帕的英國軍官被護送到美國營地,他帶來的來自康沃利斯的字條被飛快地送至華盛頓的帳篷。
這個字條寫道: 先生: 我建議終止敵對活動24小時,以便雙方可以各派兩名軍官在摩爾先生的房子裡會晤,商讨約克和格洛斯特陣地的投降事宜。
康沃利斯 敬 當華盛頓讀到&ldquo投降&rdquo這個字眼回複此信的時候,他有着怎樣的感受&mdash&mdash這已經不得而知,因為沒有日記資料存留下來。
經曆了多年的匮乏和失望,因為他無法提供像樣的鞋襪,士兵們在雪地上留下的一行行帶血的腳印,如此等等,現在他終于讓敵人屈服,把戰争導向這樣的結局,這無疑會讓他心潮澎湃。
這種情愫恐非淚水或言語所能表達,也未見他向任何人傾訴,或者訴諸筆墨。
在回複投降的字條時,他寫道:&ldquo出于避免繼續流血的強烈願望,對你在約克和格洛斯特的陣地和衛戍部隊之投降,隻要條件可以接受,我會予以考慮。
&rdquo他還指出,康沃利斯提議的條件應當以書面形式在特派員會議召開前送至美軍陣地。
在約翰·勞倫斯&mdash&mdash他剛從法國回來,時任羅尚博和華盛頓的參謀人員&mdash&mdash的建議下,在美軍的回複中,在建議時限中&ldquo終止&rdquo敵對活動改成了&ldquo暫停&rdquo敵對活動。
華盛頓仍然擔心留太多時間可能會方便敵人的海上救援,因此他把24小時的時限改成了2小時。
康沃利斯向叛匪和自己一向蔑視的敵人投降時感受如何,現在同樣也不可考了。
在當日他寫給克林頓的一封很有意思的信中,他的首要考慮是為自己開脫。
戰鬥既已結束,他開始找借口并指責别人了。
正如人們所預料到的,他委婉但明确地将矛頭指向克林頓。
同時他也意識到,需對自己的被動加以解釋。
先生: 我非常遺憾地告知閣下,我已經被迫放棄約克和格洛斯特陣地,并在19日即刻将我所率部隊以戰俘身份向美法聯軍投降。
他還說,他&ldquo本來就對這個陣地不抱多大希望&rdquo,而當他發覺陣地受到強敵進攻的時候,&ldquo唯有得到救援的希望才可能讓我試圖防禦陣地,因為一旦華盛頓将軍的部隊抵達威廉斯堡(這是第一次以&lsquo将軍&rsquo之名稱呼這個對手),我隻能通過急行軍經由格洛斯特逃往紐約,或者在開闊地帶進攻他們,然而(這裡鋒芒出現了)我已經從閣下來信中得到承諾,說海軍和陸軍會竭盡全力拯救我們,因此我認為自己不能擅自采取這兩種非常措施中的任何一種&hellip&hellip&rdquo為什麼不能?當出現最壞的情況時,一個将軍有責任嘗試采取非常之舉。
康沃利斯這個人,如果需要,他可以把手伸進烈焰中,卻不能面臨失敗的風險,為展開一場大型戰役做物資及其他方面的準備工作。
在庚斯博羅給他繪制的一幅肖像畫中,他的臉非常光滑,沒有思考和大笑形成的皺紋,沒有緊鎖的眉頭&mdash&mdash什麼紋路都沒有&mdash&mdash這是很說明問題的。
這張臉說明了他在養尊處優、悠然自得的生活中,根本無須采取什麼孤注一擲的非常舉動。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康沃利斯沒有采取他向克林頓提及的兩種舉動中的任何一種。
聯軍在9月26日抵達威廉斯堡時,他無所事事,唯一的行動是三天後下令把部隊從前線後撤到約克鎮的内層防禦陣地。
他也沒有盡早嘗試從格洛斯特突圍。
顯然,也沒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想在&ldquo開闊地帶&rdquo進攻敵人。
人們也許會推測,康沃利斯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一開始就認為,武力威懾美國人是個錯誤,無法奏效。
與他持同樣看法的陸軍與海軍人士拒絕為這個錯誤而戰鬥。
康沃利斯卻沒有拒絕,相反,他自願參戰,據說是因為有國王的任命,是出于責任感。
也許因為他對戰争一開始就抱有這種矛盾的心理,在他頭腦中驅之不去,這才是他在戰鬥中三心二意的原因。
他在最後一個月中的所作所為就更讓人費解了。
他可以像哈姆雷特一樣對我們說,你們無法探出我内心的秘密。
康沃利斯被迫接受這縮短的停火期限,并在規定的兩小時裡交出了他的提議。
他的條款更多是關于程序和禮節,而非軍事事務,因此雙方人員會晤時,花了很多時間為這些提議争論不休。
聯軍的談判代表是約翰·勞倫斯和諾瓦耶子爵,諾瓦耶是拉法耶特的小舅子;代表康沃利斯的是兩位助手,托馬斯·鄧達斯中校(LieutenantColonelThomasDundas)和亞曆山大·羅斯少校(MajorAlexanderRoss)。
康沃利斯提出的條件很難讓人接受。
他要求在受降儀式上,他的駐守部隊能夠享有戰争榮譽。
這包括在參加儀式時他們可以懸挂自己的旗幟,在行進時用自己選定的樂曲伴奏。
根據歐洲習俗中某些古怪的理由,投降者有權利演奏勝利國的曲子或國歌,這意味着他們曾經進行了勇敢的抵抗。
華盛頓不這麼認為。
他在給馬裡蘭總督西姆·李(SimLee)的一封信中說,他認為康沃利斯的行為&ldquo到目前為止都被動得不可理喻&rdquo。
在華盛頓的信條中,危險是用來克服的。
再說,18個月前查爾斯頓投降的時候,英國人并未讓防禦者享受任何戰争榮譽,而是要求他們出場時将旗幟卷起來放入盒中。
勞倫斯曾經參加過那次受降,因此他堅決拒絕讓英國人享受高舉自己的軍旗并伴随自己選定的樂曲行進的榮譽。
當羅斯少校告訴勞倫斯這個&ldquo條款太苛刻&rdquo的時候,勞倫斯提醒這位少校,在查爾斯頓的露天掩體中勇猛抵抗6周以後,那裡的英軍也曾經同樣拒絕美軍那樣做。
羅斯回應說,&ldquo康沃利斯勳爵并沒有在查爾斯頓擔任指揮任務&rdquo。
勞倫斯堅決地回答:&ldquo這裡考慮的并非個人,而是國家。
我堅持這一條,否則我就不再是和談代表。
&rdquo之後英國人又想為格洛斯特衛戍軍争取榮譽,但勞倫斯堅持說應該對他們一視同仁。
最後達成了一個妥協的辦法:騎兵可以拔出刀騎馬經過,并吹奏軍号,而步兵則須将軍旗收起來。
為這些所謂榮譽攸關的瑣碎細節争得面紅耳赤,這看似奇怪,但是對曾經置生死于不顧地經曆了激烈戰鬥的軍人來說,這是屢見不鮮的議題了。
這些軍人中,一些是為了帝國而戰,另一些人則為了國家獨立而戰。
他們認為他們能改變戰場做出的裁決嗎? 之後又出現了一個更加實質性的問題。
英國人要求,作為戰俘的英國和德國士兵應當被遣送回原來所屬的國家,隻要他們發誓不再參戰。
在伯戈因投降時曾給予這種處置,結果允許戰俘加入國内的其他部隊,然後又被派往美洲。
這一次,這個要求被拒絕了。
最棘手的問題是有關親英分子的處置問題。
這些人曾經幫助英國人作戰,勞倫斯說他沒有權力為這些人提供保護,而且他相信華盛頓也不會允許保護他們。
在和談地的外面,部隊因為和談的拖延而騷動不安,争論仍在繼續,最後在午夜就投降條款達成一緻。
當文本備份送交華盛頓後,他答應次日一早就對修改内容做出答複,再留給康沃利斯兩個小時讓簽名,這個時間預計是上午11時。
接着衛戍部隊在兩點投降,如果到時未能投降,則會恢複敵對行動。
簽好名的文件在預訂時間送交。
在1781年10月19日下午兩點整,日後一再被提及的那個儀式的最初幾個步驟完成了,标志着一個新國家的誕生。
通往威廉斯堡道路的一側是列隊站立的10個法國團。
他們身穿白色軍服,舉着白色絲質軍旗,旗子上有金色的法國王室紋章鸢尾。
路的另一側是美軍,大陸軍列隊站在前排,民兵則站在後面&mdash&mdash他們軍紀比較松懈,衣着寒碜,有的人的腳趾頭都從壞掉的靴子裡伸出來了。
英國士兵的黑靴子被擦得锃亮,腿上的綁腿套經過了漂白,還穿着軍需局發的嶄新制服&mdash&mdash這樣這些東西就不會算作投降後須上繳的物資了。
他們在隊列之間行進,軍旗已經被裝箱,因此沒有飄揚的軍旗朝他們揮舞。
根據他們的要求,他們行進時有自己國家的樂曲伴奏&mdash&mdash根據曆史上最令人難忘的傳說,這是一首叫作&ldquo世界颠倒了&rdquo(TheWorldTurnedUpsideDown)的民謠。
事實上,并沒有這樣命名的歌曲或者曲調。
[1] 在投降儀式上,德國人姿勢古闆僵硬但中規中矩,平靜地保持步伐一緻。
但是喝完了他們儲藏的最後一點兒朗姆酒和白蘭地的英國人則&ldquo酒氣十足&rdquo,顯示出不滿和無禮,尤其是&mdash&mdash&ldquo對美國人的蔑視&rdquo(根據法國軍需官克勞德·布朗夏爾的說法)。
失敗者對勝利者表示蔑視粗看有違常情,實際上符合失敗者的心理&mdash&mdash這樣可以否認自己的錯誤或者失敗,可以認為是由于什麼厄運而剝奪了本屬于自己的勝利,就好比在體育賽事中一陣風使得投球偏離了方向,結果讓對手獲勝了一樣。
英國人的眼睛都打量着法國人,但拒絕看不久前還是英國臣民的美國人,直到拉法耶特要求演奏《揚基·杜德爾》(YankeeDoodle)時,英國人的頭才都一緻轉向美國人。
富于英雄氣概的康沃利斯勳爵顯然無法承受受降儀式,因此稱病沒有參加,派其副職查爾斯·奧哈拉準将(BrigadierGeneralO&rsquoHara)代為出席。
格拉斯上将雖然是勝利的締造者之一,但因患哮喘病亦未出席儀式,由巴拉斯将軍代表他出席。
華盛頓騎在馬上像雕塑一樣,身着淺黃牛皮革和藍色制服,立在美國隊列的前面。
康沃利斯的副職奧哈拉走過來時,他走向羅尚博,顯然是想把佩劍交給法國人,而不是美國人。
羅尚博微笑着搖搖頭,并指了指路對面的華盛頓将軍。
華盛頓身為總司令,不想與英國的一個副職一同完成受降儀式,因此他指了指自己的副職林肯将軍(GeneralLincoln),林肯在查爾斯頓投降時為美軍指揮官。
林肯是否代華盛頓從奧哈拉手中接過了佩劍,這一點頗有争議。
但他的确向奧哈拉指了指一個叫鴿棚的地方,讓英國人将武器放在那裡。
也不知是不是因為酒喝多了,英國兵都氣急敗壞地把槍狠狠地摔了過去,企圖借此摔斷槍機,直至在一旁看着的奧哈拉命令他們停止這種小心眼的鬥氣之舉。
當世界上下颠倒時 曲調:&ldquo德裡高原&rdquo的另一版本 國會圖書館音樂部 &ldquo德裡高原&rdquo更偏哀傷而不歡快,不是非常适合行軍,但去投降的路上,歡快或許也不是人們想要的。
約克鎮受降地恰好在切薩皮克灣的一個海港,一個英國将軍曾經在此宣稱法國人&ldquo已經完全成了此地航運的主宰&rdquo,因此約克鎮的受降也意味着英國海上霸權已被颠覆,這無疑更增加了受降儀式的苦澀意味。
在一年之内,羅德尼将證明這一颠覆不過暫時的,但是約克鎮的受降儀式卻标志着英國人實力的進一步降低。
10月17日,康沃利斯以小鼓手做先導請求投降的那天,本該對他施以援手的身在紐約的格雷夫斯和克林頓,在創造了軍事史上拖延的新紀錄後,終于定下了起程完成使命的日期,自克林頓9月2日承認必須拯救康沃利斯那時起,大家就在翹首以待這一天的到來。
一支由7000名士兵組成的部隊已經登船,船帆已經揚起,格雷夫斯的艦隊載着克林頓沿哈德孫河慢慢駛去。
10月19日,他們穿越桑迪胡克,而華盛頓和康沃利斯在約克鎮簽署了投降協議。
5天後的10月24日,他們駛過查爾斯角,并沒有像他們所擔心的那樣遇到格拉斯的幹預。
既然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已經獲勝,格拉斯沒有理由再冒險戰鬥。
當小船從海灣急急駛過探聽消息的時候,有一艘來自約克的船告訴了他們事态的發展過程。
時間不再等待,大門已經關閉。
近6年時間花費巨資備戰參戰,現在都付諸東流。
沒有勝利,沒有榮耀,沒有恢複統治。
作為一場戰争,這無異于給了志得意滿的驕态一記富于曆史意義的耳光。
格雷夫斯上将和克林頓将軍一向是無精打采的主兒,現在他們隻得率領他們的35艘艦船和7000名士兵掉轉船頭,徒勞無功地返回紐約。
嚴格來說此時戰争尚未結束,也沒有對美國主權予以承認&mdash&mdash那要經過曆時兩年的冗長談判最終締結和平條約以後的1783年。
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因為這次投降而鳴槍慶賀。
這個事件不言而喻地宣告了美國的獨立地位,而大約6年前聖尤斯特歇斯島鳴放的禮炮就已昭示了這種獨立地位。
那時,美國獨立尚不是事實,而隻是一個新生的《宣言》。
赫拉夫的禮炮鳴放以後還不到6個月,美國第二屆總統約翰·亞當斯便說道:&ldquo在美洲,人們對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進行了辯論,而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來,再也沒有比這個問題更加重要的了。
&rdquo約克鎮的投降便承載着這些話的意義,向舊世界表明,向民主時代轉變的時刻已經到來。
[1]廣為人知的曲調《德裡高原》(DerryDown)的數個版本中均有&ldquo世界颠倒了&rdquo這樣的字句。
這其中最出名的便是一首名為&ldquo當國王君威再現&rdquo(TheKingEnjoysHisOwnAgain)的民謠,是斯圖亞特王朝擁護者贊美&ldquo美王子查理&rdquo(BonniePrinceCharlie)的小夜曲,用在這個場合并不合适。
另一個版本名為&ldquo老婦箴言&rdquo(TheOldWomanTaughtWisdom),或者&ldquo當世界上下颠倒時&rdquo(WhentheWorldTurnedUpsideDown),其中有這些顯然不能振奮人心的字句: 如果毛茛嗡嗡追逐蜜蜂 如果船在陸地上,教堂在海上 如果小馬騎人而草吃牛 如果貓被老鼠追得跑進洞裡 如果媽媽為了幾個先令 把孩子賣給吉蔔賽人 如果夏天變成春天 反之亦然 那麼整個世界就會颠倒過來了! 投降者演奏《世界颠倒了》這個曲調的說法可以追溯到約翰·勞倫斯,據說他是這樣告訴威廉·傑克遜的&mdash&mdash傑克遜是他在法國時的親密助手,還是勞倫斯與康沃利斯的助手商談投降事宜時負責記錄的人。
據說後來成為作戰部部長的傑克遜又把勞倫斯談論的情況轉述給亞曆山大·戈登(AlexanderGarden),即1828年在查爾斯頓出版的《美國革命逸聞》(AnecdotesoftheAmericanRevolution)的作者。
據稱勞倫斯所說的大意是,投降者緩慢而無精打采地行進,就仿佛受到&ldquo世界已經上下颠倒&rdquo的感染,傑克遜認為勞倫斯指的就是包含有這些字句的民謠。
有關該民謠創作日期、來源,以及該曲是否可以用作進行曲&mdash&mdash比如&ldquo6/8拍的節奏不适合用作進行曲&rdquo(弗蘭克·盧瑟,《美國人及其歌曲》),不同說法如&ldquo該樂曲極為适合用作進行曲&rdquo(肯尼斯·羅伯茨,《西北通道》)&mdash&mdash這些不同說法讓學生面對這些矛盾版本時不知所從。
但是有一點确定無疑:約克鎮投降者所演奏的音樂,就像海妖所唱的歌曲一樣,現在已經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