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革命的低潮
關燈
小
中
大
法國的信條是保存艦隊實力,尋求戰略結果,但同時避免戰術危險,因此他們選擇規避。
當他們意識到羅德尼這個對手喜歡不按常規出牌後,他們就更有理由避讓了。
就這樣,在遊移不定的風向中,每一方的指揮官都想通過精心布置戰勝對方。
吉尚的航海術很好,他進入的位置既可以進入皇家要塞,也可以進攻聖盧西亞,而羅德尼的意圖則是想借助風力,在吉尚可以完成上述任何一個動作前逼他出戰。
就像他之前所威脅的,他要将各艦長置于嚴密指揮之下,因此他将旗幟移到一艘快速帆船上。
他認為他們都被自己的決心&ldquo吓蒙了&rdquo。
他事後對桑德威奇說:&ldquo我的眼睛比敵人的大炮更加令人生畏&hellip&hellip看到他們敬畏的樣子真是不可思議&hellip&hellip&rdquo他在贊美自己的成績時總是毫無保留。
但他還不滿足,直接告訴艦長指揮的實質:&ldquo思考這項令人痛苦的任務屬于我,你們隻需要無條件服從命令就行了。
&rdquo 在14個日日夜夜裡,大炮已經裝彈,緩燃引線也已經被點燃,敵對的雙方都機動地占據有利位置,雙方距離如此之近,以至于&ldquo無論軍官還是海員都不可能睡眠&hellip&hellip&rdquo羅德尼在寫給桑德威奇的信中說,&ldquo這個目标如此偉大,使我的精神能夠承受起我體力所無法支撐的東西&rdquo。
在這14個日日夜夜裡,他沒有上床睡覺,隻是&ldquo在艦隊已經完全秩序井然的時候,我時不時地悄悄跑到船艙地闆上睡上一個小時&rdquo。
羅德尼很喜歡戲劇化地描述自己,實際上,當他的旗艦拆除不必要的東西準備應戰時,他的家具會被收起存放好,他的船艙也會被改造為火炮甲闆的延長部分。
之後6個星期,試圖讓法國人參與戰鬥的努力也沒有成效。
盡管羅德尼自己的船已經受到重創,主桅被擊碎,船舷也開始漏水,但他還是在追尋敵人,他在航行途中發現,吉尚受命把商船隊護送回歐洲,已經把自己的艦隊從西印度群島撤回,準備回國。
就這樣,1780年西印度群島這又一場&ldquo噼裡啪啦&rdquo的戰役,終于在早秋飓風季來臨前結束了,雙方都沒有占到什麼便宜,唯一的成效便是,由于面臨眼前羅德尼艦隊的威脅,法國未再進一步對這些島嶼展開進攻。
法軍的撤退解除了羅德尼對自己指揮下的背風群島命運的擔心,但他自己對這場糟糕的戰鬥所感到的憤怒并未平息,因為他喪失了&ldquo可能很難再遇到的可以最後終結海上戰鬥的絕好機會&rdquo。
他一直渴望能再次遇到決戰的機會。
恰在此時,他從一艘被俘的美國船上獲悉,一支由7艘主力艦組成的法國艦隊已經被派往美國,護送支援美國叛軍的運兵船,這便是運送羅尚博(Rochambeau)部隊的特耐(deTernay)的艦隊。
羅德尼意識到,一旦敵人的援兵抵達,紐約敵人的兵力将在數量上占優勢,并在美國水域占據主導地位,因此,他認為自己必須前去紐約解救危局。
在不得不閑居巴黎的時候,他的頭腦并沒有閑着,一直研究美國的戰略,因為他認為那裡的戰事進行得非常糟糕。
1778年法軍參戰後不久,他曾在一封緻桑德威奇的信中闡述了自己的想法。
這封信現在已無抄本流傳,但通過他和别人談及此信的情況來看,羅德尼認為首先應将英國的各類沖突視為一個整體,視為一場戰争,為部隊制訂統一的計劃和具體的目标。
他認為法國對叛軍的支持已然是一個關鍵因素,基于這樣的認識,他建議英國應該努力在西印度群島牽制法國人,這樣他們就無法騰出船隻與兵力去幹涉美洲戰事,而在飓風盛行、加勒比戰事平息的那幾個月裡,他可以将艦隊開往美洲海岸,聯合那裡所有可資利用的力量設法平息叛亂。
桑德威奇認可、同意了他的意見,但實際上英國沒有足夠的艦隻,無法騰出來在西印度群島牽制法國。
羅德尼準備将自己的戰略付諸實施,他的朋友&mdash&mdash在他赴美前在克利夫蘭羅(ClevelandRow)的宅邸和他常有往來的拉克索爾,認為羅德尼&ldquo天性樂觀自信&rdquo,經常喜歡過多談及自己。
主管戰争的英國大臣們所做的唯一變動便是,他們為駐美英軍任命了新的總司令。
心思根本就不在打仗上的威廉·豪爵士被亨利·克林頓爵士替代,但克林頓并不比其前任強。
克林頓系紐卡斯爾公爵的表親,而紐卡斯爾公爵是專門安插各種有背景的人的大管家,因此克林頓能有這個位子,恐怕也因為他&ldquo有關系&rdquo。
戰場上的指揮任務落到了一個神經質的人身上,他老是猶豫,結果往往錯失良機。
1778年5月,克林頓得到任命還不到三個月時,便對局勢的各種要素進行了分析:這裡幅員遼闊,又正如&ldquo卡萊爾委員會&rdquo剛剛發現的,叛軍矢志獨立,絕無意退而求其次,英國原來指望有大量熱忱的親英分子能積極支持,而事實上這是子虛烏有的&mdash&mdash這些情況讓這位新任指揮官提不起精神,更遑論還抱有什麼幻想了。
他在戰後的陳述中說,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懇求國王準予他辭職,因為這場戰争&ldquo不切實際&rdquo。
既然不許辭職,克林頓隻能悶悶不樂地勉為其難了,這情況與擔任首相職務的諾斯勳爵頗為相似,隻不過諾斯是認為自己不适合這個職位,克林頓卻和前首相皮特一樣,認為戰争是無法獲勝的。
要完成這個任務,可資利用的手段太有限了。
他抱怨答應給他的援軍遲遲不能趕到,他缺少适當的兵力,而且&ldquo缺少錢财、物資、艦船或可以勝任的軍隊&rdquo,身在祖國的殖民地大臣傑曼勳爵&mdash&mdash克林頓不喜歡也不信任他&mdash&mdash卻不住地敦促他在這裡,在那裡,在所有的地方奮勇作戰。
傑曼是英國的。
有一次,他怒不可遏地寫道:&ldquo上帝啊,我的勳爵大人,如果你真希望我幹成點兒什麼事情,那你就讓我自己來幹,讓我自己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相機行事。
&rdquo到了1780年9月,他在給傑曼的信中明确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ldquo如無援兵,此戰斷無繼續之可能。
&rdquo這就仿佛要摘取月亮,純屬癡人說夢。
英帝國的人口相對于疆域廣大的殖民地來說太少了,亦缺少足夠的财力用于雇傭軍,況且如果再增加雇傭軍,反對黨更要氣勢洶洶了。
近期不會有援軍到來。
這是戰争的經常情況:雄心勃勃,但資源上力不從心。
克林頓認為,自己在紐約的野戰部隊數量太少(這似乎是神經質的表現,因為他很清楚,飽受缺員和暴動之苦的華盛頓部隊無力發起進攻),并因&ldquo四面楚歌漸起&rdquo而憂心忡忡,為此克林頓感到&ldquo極度不安&rdquo,和諾斯勳爵一樣屢次上書國王,希望能解除自己的總司令職位,将指揮權交給在南部指揮作戰的康沃利斯勳爵。
現在處于不安之中的克林頓不僅僅是請求,簡直是在&ldquo央求&rdquo陛下能夠解除其指揮職務,到了第三次的時候,他的請求變成了&ldquo祈求&rdquo解除其職務。
雖然他并非國王所期望的那種勇于進攻的将軍,但國王還是讓他繼續留任。
喬治國王狂熱地堅信,自己的征伐乃正義之舉,堅信勇猛進攻乃制勝之道,且隻能依靠自己的主要首領&mdash&mdash一個是政治上的,一個是軍事上的,仿佛兩個同時駕車但都勉為其難的馬車夫,每個人都想卸去這個責任,從馬車夫的位子上下來。
這可不是制勝的征兆。
此時,美國戰事最激烈的地方是在南方。
英國想重新控制這些親英派集中的地區,希望重新獲得他們的支持。
最受期待、積極進取的英國陸軍将領康沃利斯勳爵,在給另一位在弗吉尼亞的同為軍官的戰友的信中悶悶不樂地寫道:&ldquo我親愛的朋友,我們的計劃到底是什麼?沒有計劃我們不可能成功。
&rdquo他告訴朋友,克林頓毫無計劃,&ldquo而且我老實告訴你,我對這種四處行進尋求冒險的做法感到厭倦。
&rdquo本來打算通過弗吉尼亞向北部前進,但此番戰役被能幹的納撒尼爾·格林(NathanaelGreen)所阻滞。
他是華盛頓最可信賴的将軍之一,盡管屢遭敗績,卻頑強抵抗,為了拖垮針對他部署的英軍而堅持在戰場上。
格林的戰略是讓敵人取得代價極高的皮洛士式勝利(Pyrrhicstrategy),但是敵軍中的默裡将軍(GeneralMurray)已經看穿了他的意圖。
這位沃爾夫的副将和魁北克總督曾經預言,如果人數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那麼敵人(美國人)的計劃應當借鑒中國人的模式,&ldquo每周輸給你一場,直至讓你消損殆盡&rdquo。
就在美洲的陸上戰鬥勝負難分、時斷時續地進行着的時候,羅德尼覺得自己需要參與其中,為戰鬥注入一些意圖和活力。
關于美洲的使命,他完全是自行其是。
他作為背風群島及其周邊海域的總司令,這個委任實際上使得他在整個西半球都可以見機行事。
他在寫給一個朋友的信中說:&ldquo我借助高漲的民族熱情展翅翺翔,必欲挫敗法國人的狼子野心,讓叛逆、受到蒙蔽的美國人斷絕後想。
&rdquo如果蒙蔽确實存在,那麼它存在于英國人的想象裡,羅德尼顯然也是這麼想的。
他們都認為,美國人是由于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蒙蔽而反叛的。
他們未能認識到獨立運動的本質,因而始終無法嚴肅地對待美國革命。
在1780年9月抵達美國後,羅德尼橫掃卡羅萊納海岸,之後向紐約進發。
他指望重新團結一緻、奮發進取,但未能達成願望。
克林頓有很大的惰性,而駐美海軍指揮官阿巴思諾特上将(AdmiralArbuthnot)本來就脾氣不好,又自恃年長,對羅德尼淩駕于他人之上早已心生怨恨。
阿巴思諾特已經年屆七旬,可以算得上是從桶底撈起來的另一個老古董,有人評價他&ldquo對基本的海軍戰略都一無所知&rdquo。
他本來就跟克林頓不和,現在又反對任何來自羅德尼的命令。
羅德尼發現整個南部海岸都沒有設防,&ldquo從(卡羅萊納)海岸到桑迪胡克,看不見一艘快速帆船&rdquo,但海岸附近卻充滿了美國私掠船。
羅德尼下令把艦船派遣到各個省附近,&ldquo通過這種方法已經繳獲了13艘敵方私掠船,有效保衛了國王陛下的貿易&rdquo。
這兩位海軍上将各自不斷發出命令和與對方相反的命令。
他們又怒氣沖沖地向海軍大臣告狀,或許還算措辭文雅,但這對于增進期望達成的團結一緻沒有絲毫幫助。
1780年,叛軍失去了查爾斯頓,遭遇了阿諾德的叛變,戰場上的軍隊資金也十分匮乏,英國自然有充分的理由指望美國人放棄抵抗,這樣一來,這場令人感到沉重的戰争便可以宣告終結了。
克林頓認為,羅德尼來到美國對叛軍來說不啻于一場災難。
他說叛軍在發現華盛頓&ldquo多次高調宣揚的第二支法國艦隊和增援部隊純屬子虛烏有&rdquo後,都&ldquo陷入恐慌之中&rdquo。
華盛頓很難再招募到新兵,之前他之所以能夠招募大量兵力,&ldquo純粹是由于這些虛構的援軍的作用&rdquo。
華盛頓想讓法國再增派一支艦船分隊,以便對紐約發起攻擊。
克林頓在寫給羅德尼的信中說:&ldquo多虧你來到這個海岸,這完全挫敗了敵人的計劃&hellip&hellip叛亂分子在華盛頓擴軍這方面有所懈怠,還因為開小差的不斷增加而削弱了軍力。
因此,爵士閣下,就防禦而言,你來到這個海岸可能會被證明是至關重要的。
&rdquo克林頓表示很遺憾,他不主張進攻敵人在羅得島的陣地,因為該陣地現在已經非常堅固。
他認為更好的選擇是向切薩皮克灣進發,&ldquo此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我們雙方都認可的&rdquo。
這是個可能會改
當他們意識到羅德尼這個對手喜歡不按常規出牌後,他們就更有理由避讓了。
就這樣,在遊移不定的風向中,每一方的指揮官都想通過精心布置戰勝對方。
吉尚的航海術很好,他進入的位置既可以進入皇家要塞,也可以進攻聖盧西亞,而羅德尼的意圖則是想借助風力,在吉尚可以完成上述任何一個動作前逼他出戰。
就像他之前所威脅的,他要将各艦長置于嚴密指揮之下,因此他将旗幟移到一艘快速帆船上。
他認為他們都被自己的決心&ldquo吓蒙了&rdquo。
他事後對桑德威奇說:&ldquo我的眼睛比敵人的大炮更加令人生畏&hellip&hellip看到他們敬畏的樣子真是不可思議&hellip&hellip&rdquo他在贊美自己的成績時總是毫無保留。
但他還不滿足,直接告訴艦長指揮的實質:&ldquo思考這項令人痛苦的任務屬于我,你們隻需要無條件服從命令就行了。
&rdquo 在14個日日夜夜裡,大炮已經裝彈,緩燃引線也已經被點燃,敵對的雙方都機動地占據有利位置,雙方距離如此之近,以至于&ldquo無論軍官還是海員都不可能睡眠&hellip&hellip&rdquo羅德尼在寫給桑德威奇的信中說,&ldquo這個目标如此偉大,使我的精神能夠承受起我體力所無法支撐的東西&rdquo。
在這14個日日夜夜裡,他沒有上床睡覺,隻是&ldquo在艦隊已經完全秩序井然的時候,我時不時地悄悄跑到船艙地闆上睡上一個小時&rdquo。
羅德尼很喜歡戲劇化地描述自己,實際上,當他的旗艦拆除不必要的東西準備應戰時,他的家具會被收起存放好,他的船艙也會被改造為火炮甲闆的延長部分。
之後6個星期,試圖讓法國人參與戰鬥的努力也沒有成效。
盡管羅德尼自己的船已經受到重創,主桅被擊碎,船舷也開始漏水,但他還是在追尋敵人,他在航行途中發現,吉尚受命把商船隊護送回歐洲,已經把自己的艦隊從西印度群島撤回,準備回國。
就這樣,1780年西印度群島這又一場&ldquo噼裡啪啦&rdquo的戰役,終于在早秋飓風季來臨前結束了,雙方都沒有占到什麼便宜,唯一的成效便是,由于面臨眼前羅德尼艦隊的威脅,法國未再進一步對這些島嶼展開進攻。
法軍的撤退解除了羅德尼對自己指揮下的背風群島命運的擔心,但他自己對這場糟糕的戰鬥所感到的憤怒并未平息,因為他喪失了&ldquo可能很難再遇到的可以最後終結海上戰鬥的絕好機會&rdquo。
他一直渴望能再次遇到決戰的機會。
恰在此時,他從一艘被俘的美國船上獲悉,一支由7艘主力艦組成的法國艦隊已經被派往美國,護送支援美國叛軍的運兵船,這便是運送羅尚博(Rochambeau)部隊的特耐(deTernay)的艦隊。
羅德尼意識到,一旦敵人的援兵抵達,紐約敵人的兵力将在數量上占優勢,并在美國水域占據主導地位,因此,他認為自己必須前去紐約解救危局。
在不得不閑居巴黎的時候,他的頭腦并沒有閑着,一直研究美國的戰略,因為他認為那裡的戰事進行得非常糟糕。
1778年法軍參戰後不久,他曾在一封緻桑德威奇的信中闡述了自己的想法。
這封信現在已無抄本流傳,但通過他和别人談及此信的情況來看,羅德尼認為首先應将英國的各類沖突視為一個整體,視為一場戰争,為部隊制訂統一的計劃和具體的目标。
他認為法國對叛軍的支持已然是一個關鍵因素,基于這樣的認識,他建議英國應該努力在西印度群島牽制法國人,這樣他們就無法騰出船隻與兵力去幹涉美洲戰事,而在飓風盛行、加勒比戰事平息的那幾個月裡,他可以将艦隊開往美洲海岸,聯合那裡所有可資利用的力量設法平息叛亂。
桑德威奇認可、同意了他的意見,但實際上英國沒有足夠的艦隻,無法騰出來在西印度群島牽制法國。
羅德尼準備将自己的戰略付諸實施,他的朋友&mdash&mdash在他赴美前在克利夫蘭羅(ClevelandRow)的宅邸和他常有往來的拉克索爾,認為羅德尼&ldquo天性樂觀自信&rdquo,經常喜歡過多談及自己。
主管戰争的英國大臣們所做的唯一變動便是,他們為駐美英軍任命了新的總司令。
心思根本就不在打仗上的威廉·豪爵士被亨利·克林頓爵士替代,但克林頓并不比其前任強。
克林頓系紐卡斯爾公爵的表親,而紐卡斯爾公爵是專門安插各種有背景的人的大管家,因此克林頓能有這個位子,恐怕也因為他&ldquo有關系&rdquo。
戰場上的指揮任務落到了一個神經質的人身上,他老是猶豫,結果往往錯失良機。
1778年5月,克林頓得到任命還不到三個月時,便對局勢的各種要素進行了分析:這裡幅員遼闊,又正如&ldquo卡萊爾委員會&rdquo剛剛發現的,叛軍矢志獨立,絕無意退而求其次,英國原來指望有大量熱忱的親英分子能積極支持,而事實上這是子虛烏有的&mdash&mdash這些情況讓這位新任指揮官提不起精神,更遑論還抱有什麼幻想了。
他在戰後的陳述中說,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懇求國王準予他辭職,因為這場戰争&ldquo不切實際&rdquo。
既然不許辭職,克林頓隻能悶悶不樂地勉為其難了,這情況與擔任首相職務的諾斯勳爵頗為相似,隻不過諾斯是認為自己不适合這個職位,克林頓卻和前首相皮特一樣,認為戰争是無法獲勝的。
要完成這個任務,可資利用的手段太有限了。
他抱怨答應給他的援軍遲遲不能趕到,他缺少适當的兵力,而且&ldquo缺少錢财、物資、艦船或可以勝任的軍隊&rdquo,身在祖國的殖民地大臣傑曼勳爵&mdash&mdash克林頓不喜歡也不信任他&mdash&mdash卻不住地敦促他在這裡,在那裡,在所有的地方奮勇作戰。
傑曼是英國的。
有一次,他怒不可遏地寫道:&ldquo上帝啊,我的勳爵大人,如果你真希望我幹成點兒什麼事情,那你就讓我自己來幹,讓我自己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相機行事。
&rdquo到了1780年9月,他在給傑曼的信中明确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ldquo如無援兵,此戰斷無繼續之可能。
&rdquo這就仿佛要摘取月亮,純屬癡人說夢。
英帝國的人口相對于疆域廣大的殖民地來說太少了,亦缺少足夠的财力用于雇傭軍,況且如果再增加雇傭軍,反對黨更要氣勢洶洶了。
近期不會有援軍到來。
這是戰争的經常情況:雄心勃勃,但資源上力不從心。
克林頓認為,自己在紐約的野戰部隊數量太少(這似乎是神經質的表現,因為他很清楚,飽受缺員和暴動之苦的華盛頓部隊無力發起進攻),并因&ldquo四面楚歌漸起&rdquo而憂心忡忡,為此克林頓感到&ldquo極度不安&rdquo,和諾斯勳爵一樣屢次上書國王,希望能解除自己的總司令職位,将指揮權交給在南部指揮作戰的康沃利斯勳爵。
現在處于不安之中的克林頓不僅僅是請求,簡直是在&ldquo央求&rdquo陛下能夠解除其指揮職務,到了第三次的時候,他的請求變成了&ldquo祈求&rdquo解除其職務。
雖然他并非國王所期望的那種勇于進攻的将軍,但國王還是讓他繼續留任。
喬治國王狂熱地堅信,自己的征伐乃正義之舉,堅信勇猛進攻乃制勝之道,且隻能依靠自己的主要首領&mdash&mdash一個是政治上的,一個是軍事上的,仿佛兩個同時駕車但都勉為其難的馬車夫,每個人都想卸去這個責任,從馬車夫的位子上下來。
這可不是制勝的征兆。
此時,美國戰事最激烈的地方是在南方。
英國想重新控制這些親英派集中的地區,希望重新獲得他們的支持。
最受期待、積極進取的英國陸軍将領康沃利斯勳爵,在給另一位在弗吉尼亞的同為軍官的戰友的信中悶悶不樂地寫道:&ldquo我親愛的朋友,我們的計劃到底是什麼?沒有計劃我們不可能成功。
&rdquo他告訴朋友,克林頓毫無計劃,&ldquo而且我老實告訴你,我對這種四處行進尋求冒險的做法感到厭倦。
&rdquo本來打算通過弗吉尼亞向北部前進,但此番戰役被能幹的納撒尼爾·格林(NathanaelGreen)所阻滞。
他是華盛頓最可信賴的将軍之一,盡管屢遭敗績,卻頑強抵抗,為了拖垮針對他部署的英軍而堅持在戰場上。
格林的戰略是讓敵人取得代價極高的皮洛士式勝利(Pyrrhicstrategy),但是敵軍中的默裡将軍(GeneralMurray)已經看穿了他的意圖。
這位沃爾夫的副将和魁北克總督曾經預言,如果人數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那麼敵人(美國人)的計劃應當借鑒中國人的模式,&ldquo每周輸給你一場,直至讓你消損殆盡&rdquo。
就在美洲的陸上戰鬥勝負難分、時斷時續地進行着的時候,羅德尼覺得自己需要參與其中,為戰鬥注入一些意圖和活力。
關于美洲的使命,他完全是自行其是。
他作為背風群島及其周邊海域的總司令,這個委任實際上使得他在整個西半球都可以見機行事。
他在寫給一個朋友的信中說:&ldquo我借助高漲的民族熱情展翅翺翔,必欲挫敗法國人的狼子野心,讓叛逆、受到蒙蔽的美國人斷絕後想。
&rdquo如果蒙蔽确實存在,那麼它存在于英國人的想象裡,羅德尼顯然也是這麼想的。
他們都認為,美國人是由于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蒙蔽而反叛的。
他們未能認識到獨立運動的本質,因而始終無法嚴肅地對待美國革命。
在1780年9月抵達美國後,羅德尼橫掃卡羅萊納海岸,之後向紐約進發。
他指望重新團結一緻、奮發進取,但未能達成願望。
克林頓有很大的惰性,而駐美海軍指揮官阿巴思諾特上将(AdmiralArbuthnot)本來就脾氣不好,又自恃年長,對羅德尼淩駕于他人之上早已心生怨恨。
阿巴思諾特已經年屆七旬,可以算得上是從桶底撈起來的另一個老古董,有人評價他&ldquo對基本的海軍戰略都一無所知&rdquo。
他本來就跟克林頓不和,現在又反對任何來自羅德尼的命令。
羅德尼發現整個南部海岸都沒有設防,&ldquo從(卡羅萊納)海岸到桑迪胡克,看不見一艘快速帆船&rdquo,但海岸附近卻充滿了美國私掠船。
羅德尼下令把艦船派遣到各個省附近,&ldquo通過這種方法已經繳獲了13艘敵方私掠船,有效保衛了國王陛下的貿易&rdquo。
這兩位海軍上将各自不斷發出命令和與對方相反的命令。
他們又怒氣沖沖地向海軍大臣告狀,或許還算措辭文雅,但這對于增進期望達成的團結一緻沒有絲毫幫助。
1780年,叛軍失去了查爾斯頓,遭遇了阿諾德的叛變,戰場上的軍隊資金也十分匮乏,英國自然有充分的理由指望美國人放棄抵抗,這樣一來,這場令人感到沉重的戰争便可以宣告終結了。
克林頓認為,羅德尼來到美國對叛軍來說不啻于一場災難。
他說叛軍在發現華盛頓&ldquo多次高調宣揚的第二支法國艦隊和增援部隊純屬子虛烏有&rdquo後,都&ldquo陷入恐慌之中&rdquo。
華盛頓很難再招募到新兵,之前他之所以能夠招募大量兵力,&ldquo純粹是由于這些虛構的援軍的作用&rdquo。
華盛頓想讓法國再增派一支艦船分隊,以便對紐約發起攻擊。
克林頓在寫給羅德尼的信中說:&ldquo多虧你來到這個海岸,這完全挫敗了敵人的計劃&hellip&hellip叛亂分子在華盛頓擴軍這方面有所懈怠,還因為開小差的不斷增加而削弱了軍力。
因此,爵士閣下,就防禦而言,你來到這個海岸可能會被證明是至關重要的。
&rdquo克林頓表示很遺憾,他不主張進攻敵人在羅得島的陣地,因為該陣地現在已經非常堅固。
他認為更好的選擇是向切薩皮克灣進發,&ldquo此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我們雙方都認可的&rdquo。
這是個可能會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