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法國介入

關燈
事法庭判決認定,他在一次決鬥中犯有不服從軍命的過失,但由于他在戰鬥中的勇敢表現,隻是對他進行了訓誡,并未判刑。

    在佛羅裡達任職期間,他的同僚曾經正式控告他行事獨斷專行。

    他并非和平使命的理想人選。

    正像之前指出的,卡萊爾對談判根本就是外行。

    委員會第三位委員是威廉·伊登(WilliamEden),曾任貿易與種植園委員會(theBoardofTradeandPlantations)機要秘書,該委員會負責處理與殖民地的關系。

    伊登是英國議會議員,後來又任愛爾蘭議會議員,因此既要與美國人打交道,又要與愛爾蘭人交涉,都是很麻煩的人。

    在與美國戰争期間,他負責秘密情報工作。

    因為他的這些職務,本指望他能領會有策略地行事的種種好處,可惜即便他學會了,似乎也未能把這些經驗傳授給自己的同僚。

     實際上,英國政府自己在該委員會可以采取行動前就已經取消了其使命,因為英國政府下令撤出費城,将指揮部轉移至紐約,結果在和平委員會委員抵達美國前英國已經撤退了。

    進一步增強妥協之表象的舉動,是把5000名占據費城的士兵調遣至西印度群島,應對預期中法國對這些島嶼發起的進攻。

    這樣一來費城失去了防禦,而卡萊爾&ldquo用火藥或者金錢就能解決問題&rdquo的理論也落空了。

     不管是哪個交戰方,一旦提出議和,總會給人這樣一種印象:他們取得勝利的意願和決心削弱了。

    而另一方一旦感受到這種削弱,往往會更不願意接受議和條件。

    這就是為什麼要結束一場戰争總是比發動戰争更困難的緣故。

    和平委員會和安撫議案不可避免地給人這樣一種印象&mdash&mdash英國人的戰争熱情正在消退,而事實的确如此,美國人自然也有了拒絕,甚至拒絕讨論這些和談條件的理由。

     約翰斯通在美國處處遭受冷遇,大陸會議拒絕會見他和他的同事,于是約翰斯通試圖通過行賄說服個别議員,通過他們讓頑固不化的大陸會議同意展開談判。

    他在信中提出了這些建議,表示願意賄賂費城的羅伯特·莫裡斯(RobertMorris)&mdash&mdash美國首屈一指的富豪,全心支持革命;還有約瑟夫·裡德(JosephReed)&mdash&mdash來自費城、支持獨立的愛國者。

    約翰斯通出價1萬英鎊,隻要能讓殖民地與英國達成和解。

    約翰斯通還許諾給成功促成和談的其他議員封爵。

    他還接觸了亨利·勞倫斯(HenryLaurens)&mdash&mdash大陸會議主席。

    收到約翰斯通信函的人們義憤填膺,把信件交由報界發表,引起了軒然大波,結果這位不可一世的和平委員會委員隻能辭去職務,回到英國。

    伊登比較慎重,未參與同僚這種積極得過頭的運作&mdash&mdash也可能私下裡也這麼幹過,但沒有留下書面材料。

    伊登隻是在寫給家裡的兄弟的信中說,如果&ldquo我的願望和苦心沒有白費的話,那麼這片高貴的疆土不久就會重新回到英國的懷抱&rdquo。

    他的長官卡萊爾勳爵所采用的策略則是恐吓、威逼和毀滅。

    他在1778年10月發布了一份公開宣言,并吩咐将這份宣言發給所有的大陸會議成員、喬治·華盛頓與所有美國将軍、所有省總督與議會、所有牧師、英軍指揮官與監獄長。

    在宣言中,他以和平委員會的名義宣稱,既然殖民地已與英國的敵人結盟,英國就有責任&ldquo盡全力采取一切手段,讓這企圖毀滅英國的聯盟受到摧毀或失去效力&rdquo。

    簡而言之,英國&ldquo過去參戰時以人道和慈悲為懷&rdquo,此後便要狠一些了。

    殖民地人民飽受搶掠、毀滅之苦,村落被焚毀,農場、田野和林地成為荒地,卡萊爾竟還大談仁慈,公信力可想而知。

    大陸會議對這些威脅善加利用,建議地方政府在本地報紙上刊發英國人的文本,&ldquo好讓這些州的善良百姓們了解&rdquo和平委員會&ldquo之用心是何等惡毒&rdquo。

     軍事上的失利,和平委員會成員個人所遭受的侮辱,都促使委員們發布了被稱為&ldquo卡萊爾公告&rdquo(CarlisleProclamation)的宣言。

    較之未經發表的草案,該公告的威脅語氣略有和緩,隻是提出陸軍與艦隊将實施&ldquo徹底的毀滅&rdquo,而起草者衷心認為這&ldquo會産生效果&rdquo。

    接着就在康涅狄格進行了實驗。

    不知是否是從&ldquo卡萊爾公告&rdquo中受到了啟發,紐約總督特賴恩(Tryon)于1779年7月發動了一場短暫的恐怖戰。

    亨利·勞倫斯将此次戰役與因西班牙恐怖而長存記憶的阿爾瓦公爵所發動的戰役相提并論。

    康涅狄格之役沒有發生大屠殺,但其暴虐足以激起,而非遏制更堅定的反抗&mdash&mdash這類手段總是起到适得其反的結果&mdash&mdash居民們在各種記錄中将戰事記載了下來。

     之所以選擇康涅狄格,除了因為在地理位置上有方便之處,還因為紐約及其周邊的英國人對康涅狄格無不恨之入骨:它為殖民軍制造彈藥,所供應的叛軍數量之多在殖民地中僅次于馬薩諸塞,還頻頻在陸地和水上發動襲擊,打亂英軍總司令亨利·克林頓爵士的軍事計劃。

    此外,據測算,康涅狄格人口中有3/4不忠于英國。

    克林頓打算&ldquo狠狠地教訓&rdquo他們。

    執行此次任務的是由紐約總督特賴恩将軍率領的一支發自紐約的3000人的部隊,還将加入一支由海員和海軍組成的2000人的部隊,該部隊通過48艘運輸船從長島運來,這些船配有補給船,由兩艘軍艦護航。

    這是有史以來在長島海灣集結過的最大艦隊,行進的場面十分壯觀。

    它浩浩蕩蕩地駛向紐黑文,并在1779年7月5日拂曉抵達。

     此前一天,即7月4日,特賴恩印刷并散發了一份極富感染力的宣言,顯然被普遍認為很有說服力,但據他說,其效果&ldquo還要期以來日,待發動進一步戰役,在他們的海岸登陸後再做判斷&rdquo。

    他期望自己的話語能夠在海岸人民心中激起&ldquo恐怖和絕望&rdquo,認為民衆&ldquo已經出現分歧,容易被說服&rdquo。

    他告訴他們,他們的生命以及&ldquo位于毫無防禦的海岸上的居住地仍然存在,這足以顯示英國在以和風細雨的方式從事其高貴事業時的隐忍和寬恕&rdquo。

    他敦促百姓不要受别有用心的人蠱惑而忘恩負義地肆意反叛。

    特賴恩将軍的這份呼籲書,反映出英國人一直以來抱有的信念:美國大衆基本上是忠于英國的,隻需推翻那些蠱惑人心的教唆者,便會重新歸順。

    正是這種信念使得英國人總感到勝利在望。

    公告還發出這樣的疑問:&ldquo僅憑你們整個省的力量難道能與大英帝國的軍隊抗衡?你們很明白不可能。

    那麼你們為什麼還要孤注一擲,以卵擊石,自取滅亡?我們希望你們能夠回轉心意,從分裂了這片土地的狂熱中解脫,我們堅信,終有一天這片土地會為曾經受到的蠱惑感到羞愧。

    &rdquo 特賴恩堂堂一個殖民地的總督,怎麼一點兒都不了解與自己作對的這些民衆?就在前一年,康涅狄格及其他6個殖民地&mdash&mdash兩個在新英格蘭,兩個在大西洋中部,還有兩個在南方&mdash&mdash還明确表達了自己的意圖,共同簽署了奠定了美利堅合衆國的《聯邦條例》(TheArticlesofConfederation)。

     7月5日,太陽升起的時候,參與特賴恩突擊的一條船上發出了一聲槍聲,這是登陸信号。

    立刻,每隻大型運輸船的尾部都放下很多裝滿英國兵的小船,直接向岸上劃去。

    他們遭遇了滑膛槍的猛烈射擊,看來這些人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麼&ldquo容易被說服&rdquo。

    這些保衛者事先已經從紐約愛國者那裡得到了特賴恩出發的情報,之後便帶着安妮女王時代的老式遠射程滑膛槍,從附近的城鎮湧向紐黑文,總人數達數千人之多。

    他們熟悉這裡的每一棵樹、每一個栅欄,他們為了捍衛自己的家園和權利而戰,他們躲在印第安人的玉米地裡向敵人開火,7月的玉米已經長到了最大高度。

    他們的槍法都很好,讓特賴恩的那些預言徹底破了産,但他們寡不敵衆,無法保衛自己的家園及鄉鄰免遭掠奪和燒殺。

    滑膛槍發出的清脆聲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