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羅德尼上将登場
關燈
小
中
大
沒有解決任何有關争奪殖民地霸權的問題,因為各國擔心會延長戰争,根本不願意認真談判。
加拿大和新斯科舍的邊界問題、針對西班牙的貿易問題以及航行權等問題均懸而未決,在西印度群島和北美的敵對行為也繼續存在着。
次年,即1749年,受到皇室青睐的羅德尼被任命為&ldquo彩虹&rdquo号(Rainbow)艦長,同時任紐芬蘭基地總司令兼總督。
1753年,他與諾思漢普頓伯爵(EarlofNorthhampton)的妹妹結婚,在完婚前他已經在漢普郡一座莊園主的舊宅基礎上建造了一座漂亮的大房子。
秉持着凡事隻求最好的一貫風格,房子由凱珀比利提·布朗(CapabilityBrown)這位業内翹楚擔當景觀設計,正如羅德尼曾經請雷諾茲作肖像畫一樣。
同時他還在倫敦希爾街購買了一處私宅,這對一位海軍艦長來說可謂是出手闊綽了。
1752年,由于嚴重的痛風病,羅德尼從紐芬蘭回到英國時不得不被人擡到樸次茅斯港岸上,并将自己的船交由副手指揮。
此後這種病還多次發作,他在最後的40年裡飽受病痛折磨,有時甚至到了無法動彈的地步。
他初次患痛風時隻有33歲,算是很早的。
此病的起因之一系18世紀盛行的飲酒之風,在船上人們喝得更厲害,為了忘記船上令人作嘔的氣味,打發無聊的漫漫長日。
正如痛風病摧毀了英國最了不起的政治家&mdash&mdash查塔姆伯爵老皮特(ElderPitt,EarlofChatham)的健康一樣,最終痛風病也摧毀了羅德尼,那要到他74歲的時候了。
他回國後,糟糕的身體狀況也還有些用處&mdash&mdash1756年,他接到命令要參與對賓的軍事審判,但他以&ldquo腹部劇烈絞痛&rdquo為由獲準不必參加。
更加幸運的是,對賓的處決計劃在羅德尼的&ldquo君主&rdquo号上執行,但處決前不久他恰好被調派到&ldquo都柏林&rdquo号(Dublin)上,因此他無須在自己的甲闆上向行刑隊下達&ldquo開火!&rdquo的命令了。
然而他的好運氣也有到頭的時候,1757年2月,已經為他生下兩個孩子的妻子簡(Jane)在生第三個孩子時死了,女嬰活了下來。
失去妻子的羅德尼渴望戰鬥,不久便迎來了1759年這個&ldquo奇妙的年份&rdquo,此時&ldquo七年戰争&rdquo戰事正酣,英國在幾乎所有的交戰中都所向披靡。
&ldquo七年戰争&rdquo是那個世紀的主要戰争,主要發生在法國和英國之間,為的是争奪海上霸權以及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
在美洲,此次戰争被稱為&ldquo法印戰争&rdquo(theFrenchandIndianWar)。
後來的曆史學家高屋建瓴,把它視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因為在歐洲,這場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為了領土和王位的決鬥,引發了錯綜複雜的各種規模的争鬥,其他國家也各自結盟,支持其中一方。
站在普魯士一方的法國反對與奧地利結盟的英國,而瑞典、西班牙和聯省亦各有歸屬。
戰争的結果是肯定了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其海上的主導地位不久即被公認。
霍勒斯·沃波爾在描述英國船隊從印度歸來時平靜地寫道,船隊&ldquo經由我們都市的街道&mdash&mdash海洋&rdquo回歸故裡。
陸地上主要的收獲,乃是法國割讓了加拿大,以及因為把哈瓦那歸還西班牙而得到了佛羅裡達。
馬漢将軍用一句話精辟地總結了戰果:&ldquo大不列颠王國已經成了大英帝國。
&rdquo 皮特的樂觀并非毫無根據。
&ldquo七年戰争&rdquo期間,英國的海上力量得到增強,貿易量高達50萬噸,相當于歐洲貿易總量的約1/3,共計8000艘商船滿載新興産業的商品駛向新市場。
對這些船隊的護衛被視為神聖的。
貿易便是實力。
貿易收入使英國可以維持艦隊,為20萬士兵和商人提供薪俸,其中包括駐紮在美洲的5萬人。
英國所看重的是貿易,以及貿易帶來的收入。
在各個航線上行駛着那麼多英國商船,以至于法國那些專門攻擊商船的船隻和私掠船的侵襲,并未對戰争的力量對比産生實際的影響。
西印度群島物産價值極高,而其貿易至關重要,這一點直接體現在西印度群島的種植園主身上,他們在議會占有12到15個席位,盡管數量不多,但他們通過财富和關系有着極大的影響力。
這其中最有名的是威廉·貝克福德爵士(SirWilliamBeckford),牙買加最大的地主,18世紀60年代曾經兩度出任倫敦市市長。
即使北美革命已經變成武裝反抗,那裡的殖民地之重要性仍然是次要的。
1778年,費城有5000名士兵被抽調去西印度群島,以防法國人重新奪取那裡的島嶼,此後又第二次往背風群島運送了四個團的兵力,1779年又往牙買加運送了四個團。
正當克林頓将軍在紐約頻頻告急、要求增援的時候,英國在愛爾蘭搜羅、招募士兵,動員監獄的囚犯,自美國革命開始後,英國将總計22個營的兵力運送至西印度群島。
在1759年這&ldquo美妙的一年&rdquo裡,最不同尋常的戰績便是沃爾夫将軍(GeneralWolfe)在魁北克擊敗法軍。
這是英國海上力量取得的一次間接勝利,而皮特卻深信它預示着英國将會在長達數世紀的争霸戰中最終戰勝法國。
通過英國控制的海路,沃爾夫的9000名士兵被運至加拿大,在他們打算攀越懸崖進入亞伯拉罕(Abraham)平原之前,由于在提康德羅加(Ticonderoga)和皇冠角(CrownPoint)已經先期取得的勝利,通往平原之路已經洞開。
盡管損失了一位英雄&mdash&mdash沃爾夫将軍在山頂的戰鬥中殒命,這場勝利還是取得了決定性的成果,此後的占領蒙特利爾,為英國最終征服加拿大奠定了基礎。
法國人因此失去了可以與英國人争奪美國所依賴的領土基地。
蒙特利爾同時還在後方受到來自安大略的阿默斯特将軍(GeneralAmherst)的進攻,腹背受敵。
因此,法國的加拿大總督沃德勒伊侯爵(TheMarquisdeVaudreuil)隻得在1759年将魁北克省,即新法蘭西,交給英國。
法國系天主教勢力,且與易洛魁(Iroquois)印第安人勾結,而這些印第安人對新英格蘭定居者充滿敵意,因此無論是英國人還是美國殖民者都認為,這些因素能使殖民地效忠英國,以期得到保護,免受來自北部的威脅。
真是造化弄人,命運喜歡讓人空歡喜一場。
英國人在魁北克取得的勝利,以及他們解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都使得美國可以放手進行反叛了。
雖然羅德尼在1758年随博斯科恩上将(AdmiralBoscawen)率領的艦隊向路易斯堡(Louisburg)進發,但是他的船&ldquo都柏林&rdquo号狀況很糟,船員大多感染熱病。
結果船沒有跟上艦隊,停在了哈利法克斯,船員都待在由船上的木匠倉促搭建在岸上的棚子裡。
由于&ldquo都柏林&rdquo号所處的困境,羅德尼未能參加對那個宏偉的法國要塞的攻擊戰。
攻下這個要塞後,去魁北克的道路便打開了。
就在敵人投降前,他才與勝利者會合,與他們一道勝利回國。
他也錯過了1759年11月霍克上将摧毀了企圖入侵英國的法國主力艦隊的戰鬥,這是發生在布列塔尼海岸的基伯龍海灣之戰(theBattleofQuiberonBay)。
一位不知名的狂熱分子稱此次勝利為&ldquo自無敵艦隊之後最了不起的勝利&rdquo,為這&ldquo美妙的一年&rdquo錦上添花了。
當時羅德尼參與了抵抗入侵計劃的另外一項行動,受命率領一支中隊,通過爆破船摧毀集結在勒阿弗爾(LeHavre)的一支登陸平底船小艦隊。
這些船長100英尺,每艘可以裝載400人。
在1759年5月,羅德尼已經被提升為藍旗少将(RearAdmiraloftheBlue,藍色、白色與紅色最初是用來标志主力艦中隊位置的,從藍色到白色再到紅色在級别上略有提高),他率領有60門火炮的&ldquo阿喀琉斯&rdquo号(Achilles)旗艦,以及4艘炮艦、5艘快速帆船及6艘爆破雙桅船,前往勒阿弗爾港轟炸、燒毀那裡的船隻。
盡管羅德尼受到&ldquo着實猛烈的&rdquo岸上炮火的襲擊,他還是讓法國船遭受重創,船隻樯橹損毀,&ldquo船體看起來嚴重折彎&rdquo,作為海軍軍火庫的港口亦被摧毀,在後續戰争期間已經不複為英國的心腹之患。
法國艦隊在基伯龍海灣之戰遭受失敗之後僅存的入侵意圖,都被羅德尼的這番轟炸徹底終結了。
羅德尼從硝煙彌漫的勒阿弗爾返回英國的時候,發現英國有了新的國王。
1760年10月,喬治三世加冕為國王。
他是漢諾威王朝第一位在英國出生的君主,堅信自己的公正,也不斷受到母親的激勵:&ldquo喬治将成為國王。
&rdquo他想成為英國的好國王,以及英帝國,尤其是那些蠢蠢欲動的美洲殖民地至高無上的君主。
喬治三世和他的大多數國民一樣,認為這些殖民地忘恩負義,因為英國是為了他們才與法國開戰的。
他們拒絕為這場戰争以及未來的防禦費用繳稅,這被認為是忘恩負義之舉,而無關乎繳稅的基本憲法問題:他們在決定征稅的英國議會中沒有代表席位。
不管喬治三世是否能從這種角度理解這個問題,他都決心肯定議會的權力,或者不如說王冠的權力,向殖民地征稅。
他希望采取積極的行動,起用富于進取心的指揮官。
國王也意識到,西印度群島是一個關鍵的防禦區域。
20年後的1779年,當美國革命已經演變為戰争的時候,喬治三世在寫給桑德威奇勳爵的信中說:&ldquo我們的島嶼必須得到防衛,哪怕是面臨我們本島受到入侵的危險亦在所不惜。
&rdquo喬治喜歡過甚其詞,大臣們恐怕未必贊同&ldquo哪怕是面臨我們本島受到入侵的危險&rdquo的說法。
但是海軍無法同時顧及各個地方的情況,如果守着領海防止法國入侵的話,就無法在加勒比海派遣足夠的防禦力量。
這位國王在信中繼續寫道:&ldquo如果我們丢掉了産糖的島嶼,那麼将無法再籌錢進行戰争了。
&rdquo此言看似有些絕對,但是考慮到西印度群島那些富有的莊園主和商人為政府所輸送的财富之多,這并非沒有根據。
桑德威奇也同樣認為,由于法國在海上的支配地位危及了産糖島嶼,因此英國的海上戰鬥應該主要集中于加勒比海。
盡管1779年背風群島的艦隊情況&ldquo非常可悲&rdquo,亟須增強,但是還是&ldquo急切需要&rdquo針對馬提尼克島發動一場成功的攻勢。
如果攻取了該島,其他的法國島嶼就會應聲歸順,對法國的打擊将是刻骨銘心的,&ldquo以至于它有可能就此終止戰争&rdquo。
桑德威奇在1779年給國王的備忘錄中還建議說,應對聖尤斯特歇斯島發起進攻,因為法國人可以通過該島為西印度群島的艦隊提供給養。
假如擊潰了法國在加勒比海的艦隊并奪取島嶼的話,那麼英國海陸軍的主力便可開赴美洲,平息叛亂。
盡管在1759年,美國還沒有發起武裝叛亂對抗其宗主國,而國王和海軍大臣的信件所反映的也是針對未來局勢發展的戰略,但是這些信還是顯示了在英國人的思維中,西印度群島有着高于一切的重要性。
國王總想發動&ldquo勇敢而威猛&rdquo的戰役和攻勢挫敗法軍,而不願采納大臣們所建議的&ldquo謹慎策略&rdquo。
在國王登基一年後,即1761年10月,他便如願任命羅德尼為背風群島基地巴巴多斯的總指揮官,其用意是在馬提尼克島發起的海陸攻擊中,由他來負責海軍行動。
馬提尼克島是所有法國島嶼中人數最多、最繁榮的,是島鍊中最大的島嶼,有時被歸為向風群島,有時被歸入背風群島。
正如研究該地的曆史學家所哀歎的,這種命名法&ldquo不夠嚴密&rdquo。
馬提尼克島名義上歸入背風群島,但實際上主要占據着上風位。
皇家要塞(FortRoyal)有最好的海港,作為最繁榮的法國島嶼,它是法屬西印度群島的首府,亦是法國總督府政務議會(sovereignCouncil)所在地,對所有法屬安的列斯群島擁有管轄權。
島鍊更遠處的巴巴多斯島更加背風,沒有好的港口。
英國人使用的英吉利港(EnglishHarbour)位于比馬提尼克島更北的安提瓜。
1761年10月21日,當羅德尼接受新的指揮任務,從普利茅斯出發加入西印度群島的艦隊時,攻擊計劃已經被制訂好了,最初的制訂者還是時任首相的皮特。
羅德尼向西穿越大西洋,經過30天航行,于11月22日抵達巴巴多斯,與蒙克頓将軍(GeneralMonckton)的登陸部隊會合。
1月7日,他們一起到達馬提尼克島。
盡管對方進行了異乎尋常的頑強抵禦,登陸還是波瀾不驚,與其他西印度群島的登陸行動沒有什麼不同。
&ldquo讓海岸的要塞安靜下來&rdquo之後,艦隊在聖皮埃爾灣停靠,此時僅損失了一隻艦船,而且并非因為敵方的炮火,而是碰上了珊瑚礁。
羅德尼就此報告說:&ldquo我們已經救出了船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物資,我希望還能搬出所有的火炮。
&rdquo艦隊現在已經登陸并獲得一個優良港口,于是便派遣由兩個分隊組成的中隊前往小海灣(PetiteAnse)建立基地,并派遣另一支中隊去大海灣(GrandeAnse)。
&ldquo威龍&rdquo号的赫維上校停下火炮後,羅德尼的海軍陸戰人員及海軍士兵發起攻擊,占領了要塞。
&ldquo1月14日,我也随艦隊和陸軍抵達&rdquo,此時已經再次摧毀了敵人的岸上炮火。
他在巡視了岸上情況後,與蒙克頓将軍決定于16日襲擊皇家要塞。
在&ldquo成功以最小損失平息了火炮後(此次這些炮似乎發揮了超乎尋常的用處),我在日落前把蒙克頓将軍及其大部分部隊運上去了;第二天黎明,所有的陸軍都已經上岸,連一個人都沒有損失&rdquo,所有必需的供給品均完好,且&ldquo就海岸狀況而言,所有艦船及運輸船均以最安全的方式抛錨停靠&rdquo。
接着,各由45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組成的兩營隊伍也安全登陸,開始攀登高地,以便包圍要塞。
到了2月10日,羅德尼已經可以向大臣們表示祝賀了:皇家要塞這個重要的堡壘投降了,&ldquo國王陛下的部隊擁有這個地區最宏偉、最好的海港了&rdquo。
他還繳獲了&ldquo敵人最好的私掠船&rdquo中的14艘,而且預計島上其他地方還有很多私掠船會依據投降條款歸順于他。
他非常高興地報告,陸軍和海軍&ldquo和睦相處,融洽無間&rdquo,都奮發效力于國君和國家。
一位參與登陸行動的步兵軍官生動描述了海員如何将榴彈炮和最重的迫擊炮拖拽到山上,以占據有利地形。
&ldquo因此,&rdquo羅德尼報告中轉述道,&ldquo無論在岸上還是在海上,他們為我們所做的貢獻都是無與倫比的。
&rdquo無疑,擺脫了船上的痛苦生活,他們在崎岖的地面上進行拖拽時格外有勁。
馬提尼克島投降後,整個小安的列斯(theLesserAntilles)群島無力防禦,因此有三個島嶼向羅德尼的艦隊投降了,包括馬提尼克島以南的聖盧西亞島,以及島鍊最下方的聖文森特島和格林納達。
這些基地都很有價值,因此羅德尼祝賀海軍部&ldquo和平占有&rdquo這些島嶼。
聖盧西亞島是英屬向風群島中最大的,同時也被認為是最好的,羅德尼對之垂涎已久,該島良港衆多;而格林納達這個&ldquo重要島嶼&rdquo在飓風盛行的幾個月裡可以作為避風港和堅固的堡壘。
與此同時,由于預計會受到法國和西班牙的聯合進攻,牙買加向他緊急求救。
羅德尼認為此番冒險必然所獲豐厚,于是沒有英國的命令便擅自打算前去救援,但蒙克頓将軍更傾向于服從權威,在沒有接到本部指令前不願派遣部隊和他同去。
羅德尼向海軍部報告了他的意圖,解釋說自己&ldquo有權力、有義務為任何處于危險境地的國王殖民地提供救援&rdquo,并向大臣們保證,他&ldquo除了忠心耿耿效力國王之外别無他意&rdquo。
然而,海軍部并不相信他&ldquo别無他意&rdquo,命令他不得擅自施行自己的計劃,因為此時正在籌劃一次秘密讨伐,&ldquo其他一切都應讓位&rdquo,他必須原地待命,随時準備協助。
被剝奪了像其他海軍将領一樣發筆橫财的機會,他在愠怒之下準備率艦隊參與即将展開的對哈瓦那的行動,哈瓦那是西班牙貿易的支點。
對古巴用兵獲得勝利後,負責指揮海軍進攻的波科克上将确實發了橫财,羅德尼卻悶悶不樂地一無所獲。
心懷不滿的羅德尼和蒙克頓将軍吵了一架,聲稱這位将軍對在馬提尼克島之役所繳獲的戰利品分配不公,就在不久前他還聲稱,自己和這位将軍在馬提尼克島戰役中&ldquo和睦相處,融洽無間&rdquo呢。
第二年,即簽訂《巴黎條約》(ThePeaceofParis)的1763年,出現了更大的失望。
因為英國軟弱的讓步,該條約使得英國幾乎放棄了在&ldquo七年戰争&rdquo中通過戰争得到的所有好處。
新近得到的馬提尼克,這顆安的列斯群島的珍珠,以及鄰近的瓜德羅普島和聖盧西亞島,都歸還給了法國,以換取法國割讓的全部加拿大,包括新斯科舍、布雷頓角島以及聖勞倫斯灣的島嶼。
與英國一樣,法國也認為西印度群島的價值超過了加拿大。
法國情願用加拿大換回馬提尼克島、瓜德羅普島和聖盧西亞島,因為它認為一旦英國失去這些島嶼,就會對英國視為生命的貿易造成重創。
法國人和喬治國王一樣,認為貿易對英國人至關重要。
英國公衆對這個交換深惡痛絕,認為英國對殖民地的重視超過了對西印度群島巨大财富及貿易重要性的重視。
同樣讓公衆不滿的還有英國和西班牙達成的協議:古巴和菲律賓将歸還西班牙,條件是西班牙保證将佛羅裡達以及除新奧爾良之外所有密西西比河以東的西班牙領土都割讓給英國。
此次交換旨在保障南部殖民地的安全,也被認為是視美洲殖民地利益高于一切的一個明證。
英國公衆認為,&ldquo七年戰争&rdquo是為了保衛英國殖民地不被法國蠶食而進行的,而殖民地卻沒有為自己的防禦出一丁點兒力。
實際上,殖民地士兵曾幫助沃爾夫打通從提康德羅加到魁北克的道路,參與對路易斯堡的第一次包圍,抵抗受法國人挑唆的印第安人對殖民地居住地的攻擊,但這些事實都被一筆抹殺了。
既然戰争後英國的地位已經空前鞏固,成了毋庸置疑的海上霸主,在巴黎的退讓就顯得更加沒有必要了。
英國通過條約實際上獲得了整個北美大陸的控制權,但在當時并不被認為是占了便宜,反倒普遍被認為過于看重那些荊棘叢生、森林密布、沒有路徑的荒野,卻看輕了可以馬上産生效益的食糖和貿易。
對當時的人來說,這種交換之荒謬是難以想象的。
如果說這意味着對美國未來潛力隐隐有所預見,那麼這或許是啟蒙世紀直覺的第一次啟示,正因如此,當時的英國公衆才不能理解。
對于那些有非凡洞察力的人來說,讓這些殖民地高枕無憂,不必再擔心受到法國或者西班牙的蠶食,這種前景并不那麼美妙。
羅德尼的女婿,同時也是其傳記作者寫道,當他們&ldquo不再需要英國的保護&rdquo,&ldquo從那一刻開始,就可以認為他們已經赢得了獨立&rdquo。
不過這自然都是事後的看法,他這是在讓曆史加速前進,因為這時距離獨立運動真正生根發芽,還要經曆多年的各種紛繁事件。
然而就殖民地從此擺脫了法國和天主教控制而言,的确可以說已經出現了轉折點。
對于1762年10月升為藍旗中将的羅德尼來說,戰事終結意味着升遷放緩、沮喪和陷入債務,這把他的生活帶入一個奇怪而具決定性的階段。
在《巴黎條約》簽訂後,他回到英國,最初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不過還算平靜。
與艦船上其他士兵和軍官的命運一樣,即使發了薪水也隻是半薪。
1764年1月,為了表彰他把三個很有價值的島嶼納入英帝國版圖,羅德尼被加封為男爵。
次年,在他第一個妻子去世7年後,他再婚了,第二任妻子是亨麗埃塔·克萊斯(HenriettaClies)。
她後來生下了他的第二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此外對她的情況所知甚少。
1765年11月,羅德尼出任格林尼治醫院(GreenwichHospital)總管之職,這類醫院是為了幫助那些有殘疾或者貧困的海員設立的,是個經常會接受打點、進項頗豐的肥缺。
在羅德尼任上有一事值得提上一筆。
他曾經指責他的副手,因為在冬天後者拒絕為那些領退休金的人發放大衣,自己卻穿着大衣在爐火邊烤火。
羅德尼說,他的管理方式是要&ldquo讓老人們生活得舒适自在&rdquo,這樣那些年輕的訪客們便會說:&ldquo誰不想做個海員,老年生活像王子一樣幸福!&rdquo這之後便定做了大衣。
遠離艦船,距離倫敦和那些時髦人士又近,羅德尼再次受到賭博的誘惑,但是與其說最後毀掉他的是賭博的誘惑,倒不如說是議會的誘惑。
靠恩人的提攜,羅德尼曾擁有三個席位。
但是在1768年,他所代表的北漢普頓突然被外人争奪,羅德尼若想繼續擁有這個席位,就必須進行一番競選。
盡管當時的競選不像現在一樣有諸如上電視等開銷,但還是有娛樂、酒水、直接用錢買選票等花費,足以使人傾家蕩産。
議會的魔力極大,羅德尼心甘情願花3萬英鎊換取那虛幻的權力,但這權力無法讓他施展任何影響力,也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債台高築。
1771年,他榮膺大不列颠海軍少将這個榮譽職位,并被任命為牙買加總司令。
他做海軍少将時有一半的工資被暫時扣下,要等他就在牙買加的公款花費情況向海軍部陳述完畢、清償完要求用工資支出的費用後才能發放,因此他要求保留在格林尼治醫院的差事,指出有三個前任都曾經獲準保留職位。
然而,不知為什麼,桑德威奇勳爵好像對他抱有成見,拒絕這樣做,而且當羅德尼在牙買加任職結束後提出就任牙買加總督一職時,同樣遭到了拒絕。
三年任職結束後,他将回到英國靠半薪生活,除非他能得到其他職位,這個局面讓他大為惱火、憤憤不平。
1774年9月他回國後,有人建議他出國,否則可能因為欠債而招緻牢獄之災,于是他逃往巴黎。
在巴黎,他沉湎于上流社會的種種享樂之中,周圍不乏景仰這位英俊的英國海軍上将的時髦人士,于是他故态複萌,欠下的新債又把他囚禁在這個法國首都,盡管他并沒有真正被關進監獄。
法國警方明确向他表示,除非他償清巴黎債主的欠債,否則他不得離開這個城市。
此時,萊克星頓和康科德的槍聲宣告美洲叛亂開始了,興奮不已的羅德尼迫不及待地想出海作戰。
然而他卻完全無法動身。
他給桑德威奇勳爵寫了很多急信,宣稱他願意奔赴戰場,随時準備&ldquo一有召喚&hellip&hellip便欣然赴命&rdquo。
海軍部杳無音信,就連與他通信時總是虛情假意地自稱為羅德尼的摯友的海軍大臣,也隻是回複了一封正式的公函而已。
英國的首要殖民地反叛既然已成事實,這預示着可能出現國際紛争。
1778年2月,法國與殖民地結成同盟,國際紛争也成為現實。
不久之前,1777年10月,美國在薩拉托加取得輝煌的勝利,迫使伯戈因将軍的5700名陸軍士兵投降,他們在發誓不再對美國作戰後,作為戰俘被運送回國。
四個月後,1778年3月,法國向英國政府通報說,法國承認美利堅合衆國的獨立,并已經與大陸會議簽訂同盟、友好貿易協定,前提是雙方的任何一方在英國承認美國獨立之前,均不得與英國單獨媾和。
這個同盟改變了這場戰争,讓一個大國站在了叛亂者一方,将英國再次卷入了與宿敵的對抗之中。
[1]除了自己做生意,很多人還在英國充當商人的代理。
這些代理負責将貨物通過英吉利海峽運至荷蘭,再與荷蘭貨物一道轉運至聖尤斯特歇斯島,從那裡再運至美國。
加拿大和新斯科舍的邊界問題、針對西班牙的貿易問題以及航行權等問題均懸而未決,在西印度群島和北美的敵對行為也繼續存在着。
次年,即1749年,受到皇室青睐的羅德尼被任命為&ldquo彩虹&rdquo号(Rainbow)艦長,同時任紐芬蘭基地總司令兼總督。
1753年,他與諾思漢普頓伯爵(EarlofNorthhampton)的妹妹結婚,在完婚前他已經在漢普郡一座莊園主的舊宅基礎上建造了一座漂亮的大房子。
秉持着凡事隻求最好的一貫風格,房子由凱珀比利提·布朗(CapabilityBrown)這位業内翹楚擔當景觀設計,正如羅德尼曾經請雷諾茲作肖像畫一樣。
同時他還在倫敦希爾街購買了一處私宅,這對一位海軍艦長來說可謂是出手闊綽了。
1752年,由于嚴重的痛風病,羅德尼從紐芬蘭回到英國時不得不被人擡到樸次茅斯港岸上,并将自己的船交由副手指揮。
此後這種病還多次發作,他在最後的40年裡飽受病痛折磨,有時甚至到了無法動彈的地步。
他初次患痛風時隻有33歲,算是很早的。
此病的起因之一系18世紀盛行的飲酒之風,在船上人們喝得更厲害,為了忘記船上令人作嘔的氣味,打發無聊的漫漫長日。
正如痛風病摧毀了英國最了不起的政治家&mdash&mdash查塔姆伯爵老皮特(ElderPitt,EarlofChatham)的健康一樣,最終痛風病也摧毀了羅德尼,那要到他74歲的時候了。
他回國後,糟糕的身體狀況也還有些用處&mdash&mdash1756年,他接到命令要參與對賓的軍事審判,但他以&ldquo腹部劇烈絞痛&rdquo為由獲準不必參加。
更加幸運的是,對賓的處決計劃在羅德尼的&ldquo君主&rdquo号上執行,但處決前不久他恰好被調派到&ldquo都柏林&rdquo号(Dublin)上,因此他無須在自己的甲闆上向行刑隊下達&ldquo開火!&rdquo的命令了。
然而他的好運氣也有到頭的時候,1757年2月,已經為他生下兩個孩子的妻子簡(Jane)在生第三個孩子時死了,女嬰活了下來。
失去妻子的羅德尼渴望戰鬥,不久便迎來了1759年這個&ldquo奇妙的年份&rdquo,此時&ldquo七年戰争&rdquo戰事正酣,英國在幾乎所有的交戰中都所向披靡。
&ldquo七年戰争&rdquo是那個世紀的主要戰争,主要發生在法國和英國之間,為的是争奪海上霸權以及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
在美洲,此次戰争被稱為&ldquo法印戰争&rdquo(theFrenchandIndianWar)。
後來的曆史學家高屋建瓴,把它視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因為在歐洲,這場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為了領土和王位的決鬥,引發了錯綜複雜的各種規模的争鬥,其他國家也各自結盟,支持其中一方。
站在普魯士一方的法國反對與奧地利結盟的英國,而瑞典、西班牙和聯省亦各有歸屬。
戰争的結果是肯定了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其海上的主導地位不久即被公認。
霍勒斯·沃波爾在描述英國船隊從印度歸來時平靜地寫道,船隊&ldquo經由我們都市的街道&mdash&mdash海洋&rdquo回歸故裡。
陸地上主要的收獲,乃是法國割讓了加拿大,以及因為把哈瓦那歸還西班牙而得到了佛羅裡達。
馬漢将軍用一句話精辟地總結了戰果:&ldquo大不列颠王國已經成了大英帝國。
&rdquo 皮特的樂觀并非毫無根據。
&ldquo七年戰争&rdquo期間,英國的海上力量得到增強,貿易量高達50萬噸,相當于歐洲貿易總量的約1/3,共計8000艘商船滿載新興産業的商品駛向新市場。
對這些船隊的護衛被視為神聖的。
貿易便是實力。
貿易收入使英國可以維持艦隊,為20萬士兵和商人提供薪俸,其中包括駐紮在美洲的5萬人。
英國所看重的是貿易,以及貿易帶來的收入。
在各個航線上行駛着那麼多英國商船,以至于法國那些專門攻擊商船的船隻和私掠船的侵襲,并未對戰争的力量對比産生實際的影響。
西印度群島物産價值極高,而其貿易至關重要,這一點直接體現在西印度群島的種植園主身上,他們在議會占有12到15個席位,盡管數量不多,但他們通過财富和關系有着極大的影響力。
這其中最有名的是威廉·貝克福德爵士(SirWilliamBeckford),牙買加最大的地主,18世紀60年代曾經兩度出任倫敦市市長。
即使北美革命已經變成武裝反抗,那裡的殖民地之重要性仍然是次要的。
1778年,費城有5000名士兵被抽調去西印度群島,以防法國人重新奪取那裡的島嶼,此後又第二次往背風群島運送了四個團的兵力,1779年又往牙買加運送了四個團。
正當克林頓将軍在紐約頻頻告急、要求增援的時候,英國在愛爾蘭搜羅、招募士兵,動員監獄的囚犯,自美國革命開始後,英國将總計22個營的兵力運送至西印度群島。
在1759年這&ldquo美妙的一年&rdquo裡,最不同尋常的戰績便是沃爾夫将軍(GeneralWolfe)在魁北克擊敗法軍。
這是英國海上力量取得的一次間接勝利,而皮特卻深信它預示着英國将會在長達數世紀的争霸戰中最終戰勝法國。
通過英國控制的海路,沃爾夫的9000名士兵被運至加拿大,在他們打算攀越懸崖進入亞伯拉罕(Abraham)平原之前,由于在提康德羅加(Ticonderoga)和皇冠角(CrownPoint)已經先期取得的勝利,通往平原之路已經洞開。
盡管損失了一位英雄&mdash&mdash沃爾夫将軍在山頂的戰鬥中殒命,這場勝利還是取得了決定性的成果,此後的占領蒙特利爾,為英國最終征服加拿大奠定了基礎。
法國人因此失去了可以與英國人争奪美國所依賴的領土基地。
蒙特利爾同時還在後方受到來自安大略的阿默斯特将軍(GeneralAmherst)的進攻,腹背受敵。
因此,法國的加拿大總督沃德勒伊侯爵(TheMarquisdeVaudreuil)隻得在1759年将魁北克省,即新法蘭西,交給英國。
法國系天主教勢力,且與易洛魁(Iroquois)印第安人勾結,而這些印第安人對新英格蘭定居者充滿敵意,因此無論是英國人還是美國殖民者都認為,這些因素能使殖民地效忠英國,以期得到保護,免受來自北部的威脅。
真是造化弄人,命運喜歡讓人空歡喜一場。
英國人在魁北克取得的勝利,以及他們解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都使得美國可以放手進行反叛了。
雖然羅德尼在1758年随博斯科恩上将(AdmiralBoscawen)率領的艦隊向路易斯堡(Louisburg)進發,但是他的船&ldquo都柏林&rdquo号狀況很糟,船員大多感染熱病。
結果船沒有跟上艦隊,停在了哈利法克斯,船員都待在由船上的木匠倉促搭建在岸上的棚子裡。
由于&ldquo都柏林&rdquo号所處的困境,羅德尼未能參加對那個宏偉的法國要塞的攻擊戰。
攻下這個要塞後,去魁北克的道路便打開了。
就在敵人投降前,他才與勝利者會合,與他們一道勝利回國。
他也錯過了1759年11月霍克上将摧毀了企圖入侵英國的法國主力艦隊的戰鬥,這是發生在布列塔尼海岸的基伯龍海灣之戰(theBattleofQuiberonBay)。
一位不知名的狂熱分子稱此次勝利為&ldquo自無敵艦隊之後最了不起的勝利&rdquo,為這&ldquo美妙的一年&rdquo錦上添花了。
當時羅德尼參與了抵抗入侵計劃的另外一項行動,受命率領一支中隊,通過爆破船摧毀集結在勒阿弗爾(LeHavre)的一支登陸平底船小艦隊。
這些船長100英尺,每艘可以裝載400人。
在1759年5月,羅德尼已經被提升為藍旗少将(RearAdmiraloftheBlue,藍色、白色與紅色最初是用來标志主力艦中隊位置的,從藍色到白色再到紅色在級别上略有提高),他率領有60門火炮的&ldquo阿喀琉斯&rdquo号(Achilles)旗艦,以及4艘炮艦、5艘快速帆船及6艘爆破雙桅船,前往勒阿弗爾港轟炸、燒毀那裡的船隻。
盡管羅德尼受到&ldquo着實猛烈的&rdquo岸上炮火的襲擊,他還是讓法國船遭受重創,船隻樯橹損毀,&ldquo船體看起來嚴重折彎&rdquo,作為海軍軍火庫的港口亦被摧毀,在後續戰争期間已經不複為英國的心腹之患。
法國艦隊在基伯龍海灣之戰遭受失敗之後僅存的入侵意圖,都被羅德尼的這番轟炸徹底終結了。
羅德尼從硝煙彌漫的勒阿弗爾返回英國的時候,發現英國有了新的國王。
1760年10月,喬治三世加冕為國王。
他是漢諾威王朝第一位在英國出生的君主,堅信自己的公正,也不斷受到母親的激勵:&ldquo喬治将成為國王。
&rdquo他想成為英國的好國王,以及英帝國,尤其是那些蠢蠢欲動的美洲殖民地至高無上的君主。
喬治三世和他的大多數國民一樣,認為這些殖民地忘恩負義,因為英國是為了他們才與法國開戰的。
他們拒絕為這場戰争以及未來的防禦費用繳稅,這被認為是忘恩負義之舉,而無關乎繳稅的基本憲法問題:他們在決定征稅的英國議會中沒有代表席位。
不管喬治三世是否能從這種角度理解這個問題,他都決心肯定議會的權力,或者不如說王冠的權力,向殖民地征稅。
他希望采取積極的行動,起用富于進取心的指揮官。
國王也意識到,西印度群島是一個關鍵的防禦區域。
20年後的1779年,當美國革命已經演變為戰争的時候,喬治三世在寫給桑德威奇勳爵的信中說:&ldquo我們的島嶼必須得到防衛,哪怕是面臨我們本島受到入侵的危險亦在所不惜。
&rdquo喬治喜歡過甚其詞,大臣們恐怕未必贊同&ldquo哪怕是面臨我們本島受到入侵的危險&rdquo的說法。
但是海軍無法同時顧及各個地方的情況,如果守着領海防止法國入侵的話,就無法在加勒比海派遣足夠的防禦力量。
這位國王在信中繼續寫道:&ldquo如果我們丢掉了産糖的島嶼,那麼将無法再籌錢進行戰争了。
&rdquo此言看似有些絕對,但是考慮到西印度群島那些富有的莊園主和商人為政府所輸送的财富之多,這并非沒有根據。
桑德威奇也同樣認為,由于法國在海上的支配地位危及了産糖島嶼,因此英國的海上戰鬥應該主要集中于加勒比海。
盡管1779年背風群島的艦隊情況&ldquo非常可悲&rdquo,亟須增強,但是還是&ldquo急切需要&rdquo針對馬提尼克島發動一場成功的攻勢。
如果攻取了該島,其他的法國島嶼就會應聲歸順,對法國的打擊将是刻骨銘心的,&ldquo以至于它有可能就此終止戰争&rdquo。
桑德威奇在1779年給國王的備忘錄中還建議說,應對聖尤斯特歇斯島發起進攻,因為法國人可以通過該島為西印度群島的艦隊提供給養。
假如擊潰了法國在加勒比海的艦隊并奪取島嶼的話,那麼英國海陸軍的主力便可開赴美洲,平息叛亂。
盡管在1759年,美國還沒有發起武裝叛亂對抗其宗主國,而國王和海軍大臣的信件所反映的也是針對未來局勢發展的戰略,但是這些信還是顯示了在英國人的思維中,西印度群島有着高于一切的重要性。
國王總想發動&ldquo勇敢而威猛&rdquo的戰役和攻勢挫敗法軍,而不願采納大臣們所建議的&ldquo謹慎策略&rdquo。
在國王登基一年後,即1761年10月,他便如願任命羅德尼為背風群島基地巴巴多斯的總指揮官,其用意是在馬提尼克島發起的海陸攻擊中,由他來負責海軍行動。
馬提尼克島是所有法國島嶼中人數最多、最繁榮的,是島鍊中最大的島嶼,有時被歸為向風群島,有時被歸入背風群島。
正如研究該地的曆史學家所哀歎的,這種命名法&ldquo不夠嚴密&rdquo。
馬提尼克島名義上歸入背風群島,但實際上主要占據着上風位。
皇家要塞(FortRoyal)有最好的海港,作為最繁榮的法國島嶼,它是法屬西印度群島的首府,亦是法國總督府政務議會(sovereignCouncil)所在地,對所有法屬安的列斯群島擁有管轄權。
島鍊更遠處的巴巴多斯島更加背風,沒有好的港口。
英國人使用的英吉利港(EnglishHarbour)位于比馬提尼克島更北的安提瓜。
1761年10月21日,當羅德尼接受新的指揮任務,從普利茅斯出發加入西印度群島的艦隊時,攻擊計劃已經被制訂好了,最初的制訂者還是時任首相的皮特。
羅德尼向西穿越大西洋,經過30天航行,于11月22日抵達巴巴多斯,與蒙克頓将軍(GeneralMonckton)的登陸部隊會合。
1月7日,他們一起到達馬提尼克島。
盡管對方進行了異乎尋常的頑強抵禦,登陸還是波瀾不驚,與其他西印度群島的登陸行動沒有什麼不同。
&ldquo讓海岸的要塞安靜下來&rdquo之後,艦隊在聖皮埃爾灣停靠,此時僅損失了一隻艦船,而且并非因為敵方的炮火,而是碰上了珊瑚礁。
羅德尼就此報告說:&ldquo我們已經救出了船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物資,我希望還能搬出所有的火炮。
&rdquo艦隊現在已經登陸并獲得一個優良港口,于是便派遣由兩個分隊組成的中隊前往小海灣(PetiteAnse)建立基地,并派遣另一支中隊去大海灣(GrandeAnse)。
&ldquo威龍&rdquo号的赫維上校停下火炮後,羅德尼的海軍陸戰人員及海軍士兵發起攻擊,占領了要塞。
&ldquo1月14日,我也随艦隊和陸軍抵達&rdquo,此時已經再次摧毀了敵人的岸上炮火。
他在巡視了岸上情況後,與蒙克頓将軍決定于16日襲擊皇家要塞。
在&ldquo成功以最小損失平息了火炮後(此次這些炮似乎發揮了超乎尋常的用處),我在日落前把蒙克頓将軍及其大部分部隊運上去了;第二天黎明,所有的陸軍都已經上岸,連一個人都沒有損失&rdquo,所有必需的供給品均完好,且&ldquo就海岸狀況而言,所有艦船及運輸船均以最安全的方式抛錨停靠&rdquo。
接着,各由45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組成的兩營隊伍也安全登陸,開始攀登高地,以便包圍要塞。
到了2月10日,羅德尼已經可以向大臣們表示祝賀了:皇家要塞這個重要的堡壘投降了,&ldquo國王陛下的部隊擁有這個地區最宏偉、最好的海港了&rdquo。
他還繳獲了&ldquo敵人最好的私掠船&rdquo中的14艘,而且預計島上其他地方還有很多私掠船會依據投降條款歸順于他。
他非常高興地報告,陸軍和海軍&ldquo和睦相處,融洽無間&rdquo,都奮發效力于國君和國家。
一位參與登陸行動的步兵軍官生動描述了海員如何将榴彈炮和最重的迫擊炮拖拽到山上,以占據有利地形。
&ldquo因此,&rdquo羅德尼報告中轉述道,&ldquo無論在岸上還是在海上,他們為我們所做的貢獻都是無與倫比的。
&rdquo無疑,擺脫了船上的痛苦生活,他們在崎岖的地面上進行拖拽時格外有勁。
馬提尼克島投降後,整個小安的列斯(theLesserAntilles)群島無力防禦,因此有三個島嶼向羅德尼的艦隊投降了,包括馬提尼克島以南的聖盧西亞島,以及島鍊最下方的聖文森特島和格林納達。
這些基地都很有價值,因此羅德尼祝賀海軍部&ldquo和平占有&rdquo這些島嶼。
聖盧西亞島是英屬向風群島中最大的,同時也被認為是最好的,羅德尼對之垂涎已久,該島良港衆多;而格林納達這個&ldquo重要島嶼&rdquo在飓風盛行的幾個月裡可以作為避風港和堅固的堡壘。
與此同時,由于預計會受到法國和西班牙的聯合進攻,牙買加向他緊急求救。
羅德尼認為此番冒險必然所獲豐厚,于是沒有英國的命令便擅自打算前去救援,但蒙克頓将軍更傾向于服從權威,在沒有接到本部指令前不願派遣部隊和他同去。
羅德尼向海軍部報告了他的意圖,解釋說自己&ldquo有權力、有義務為任何處于危險境地的國王殖民地提供救援&rdquo,并向大臣們保證,他&ldquo除了忠心耿耿效力國王之外别無他意&rdquo。
然而,海軍部并不相信他&ldquo别無他意&rdquo,命令他不得擅自施行自己的計劃,因為此時正在籌劃一次秘密讨伐,&ldquo其他一切都應讓位&rdquo,他必須原地待命,随時準備協助。
被剝奪了像其他海軍将領一樣發筆橫财的機會,他在愠怒之下準備率艦隊參與即将展開的對哈瓦那的行動,哈瓦那是西班牙貿易的支點。
對古巴用兵獲得勝利後,負責指揮海軍進攻的波科克上将确實發了橫财,羅德尼卻悶悶不樂地一無所獲。
心懷不滿的羅德尼和蒙克頓将軍吵了一架,聲稱這位将軍對在馬提尼克島之役所繳獲的戰利品分配不公,就在不久前他還聲稱,自己和這位将軍在馬提尼克島戰役中&ldquo和睦相處,融洽無間&rdquo呢。
第二年,即簽訂《巴黎條約》(ThePeaceofParis)的1763年,出現了更大的失望。
因為英國軟弱的讓步,該條約使得英國幾乎放棄了在&ldquo七年戰争&rdquo中通過戰争得到的所有好處。
新近得到的馬提尼克,這顆安的列斯群島的珍珠,以及鄰近的瓜德羅普島和聖盧西亞島,都歸還給了法國,以換取法國割讓的全部加拿大,包括新斯科舍、布雷頓角島以及聖勞倫斯灣的島嶼。
與英國一樣,法國也認為西印度群島的價值超過了加拿大。
法國情願用加拿大換回馬提尼克島、瓜德羅普島和聖盧西亞島,因為它認為一旦英國失去這些島嶼,就會對英國視為生命的貿易造成重創。
法國人和喬治國王一樣,認為貿易對英國人至關重要。
英國公衆對這個交換深惡痛絕,認為英國對殖民地的重視超過了對西印度群島巨大财富及貿易重要性的重視。
同樣讓公衆不滿的還有英國和西班牙達成的協議:古巴和菲律賓将歸還西班牙,條件是西班牙保證将佛羅裡達以及除新奧爾良之外所有密西西比河以東的西班牙領土都割讓給英國。
此次交換旨在保障南部殖民地的安全,也被認為是視美洲殖民地利益高于一切的一個明證。
英國公衆認為,&ldquo七年戰争&rdquo是為了保衛英國殖民地不被法國蠶食而進行的,而殖民地卻沒有為自己的防禦出一丁點兒力。
實際上,殖民地士兵曾幫助沃爾夫打通從提康德羅加到魁北克的道路,參與對路易斯堡的第一次包圍,抵抗受法國人挑唆的印第安人對殖民地居住地的攻擊,但這些事實都被一筆抹殺了。
既然戰争後英國的地位已經空前鞏固,成了毋庸置疑的海上霸主,在巴黎的退讓就顯得更加沒有必要了。
英國通過條約實際上獲得了整個北美大陸的控制權,但在當時并不被認為是占了便宜,反倒普遍被認為過于看重那些荊棘叢生、森林密布、沒有路徑的荒野,卻看輕了可以馬上産生效益的食糖和貿易。
對當時的人來說,這種交換之荒謬是難以想象的。
如果說這意味着對美國未來潛力隐隐有所預見,那麼這或許是啟蒙世紀直覺的第一次啟示,正因如此,當時的英國公衆才不能理解。
對于那些有非凡洞察力的人來說,讓這些殖民地高枕無憂,不必再擔心受到法國或者西班牙的蠶食,這種前景并不那麼美妙。
羅德尼的女婿,同時也是其傳記作者寫道,當他們&ldquo不再需要英國的保護&rdquo,&ldquo從那一刻開始,就可以認為他們已經赢得了獨立&rdquo。
不過這自然都是事後的看法,他這是在讓曆史加速前進,因為這時距離獨立運動真正生根發芽,還要經曆多年的各種紛繁事件。
然而就殖民地從此擺脫了法國和天主教控制而言,的确可以說已經出現了轉折點。
對于1762年10月升為藍旗中将的羅德尼來說,戰事終結意味着升遷放緩、沮喪和陷入債務,這把他的生活帶入一個奇怪而具決定性的階段。
在《巴黎條約》簽訂後,他回到英國,最初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不過還算平靜。
與艦船上其他士兵和軍官的命運一樣,即使發了薪水也隻是半薪。
1764年1月,為了表彰他把三個很有價值的島嶼納入英帝國版圖,羅德尼被加封為男爵。
次年,在他第一個妻子去世7年後,他再婚了,第二任妻子是亨麗埃塔·克萊斯(HenriettaClies)。
她後來生下了他的第二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此外對她的情況所知甚少。
1765年11月,羅德尼出任格林尼治醫院(GreenwichHospital)總管之職,這類醫院是為了幫助那些有殘疾或者貧困的海員設立的,是個經常會接受打點、進項頗豐的肥缺。
在羅德尼任上有一事值得提上一筆。
他曾經指責他的副手,因為在冬天後者拒絕為那些領退休金的人發放大衣,自己卻穿着大衣在爐火邊烤火。
羅德尼說,他的管理方式是要&ldquo讓老人們生活得舒适自在&rdquo,這樣那些年輕的訪客們便會說:&ldquo誰不想做個海員,老年生活像王子一樣幸福!&rdquo這之後便定做了大衣。
遠離艦船,距離倫敦和那些時髦人士又近,羅德尼再次受到賭博的誘惑,但是與其說最後毀掉他的是賭博的誘惑,倒不如說是議會的誘惑。
靠恩人的提攜,羅德尼曾擁有三個席位。
但是在1768年,他所代表的北漢普頓突然被外人争奪,羅德尼若想繼續擁有這個席位,就必須進行一番競選。
盡管當時的競選不像現在一樣有諸如上電視等開銷,但還是有娛樂、酒水、直接用錢買選票等花費,足以使人傾家蕩産。
議會的魔力極大,羅德尼心甘情願花3萬英鎊換取那虛幻的權力,但這權力無法讓他施展任何影響力,也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債台高築。
1771年,他榮膺大不列颠海軍少将這個榮譽職位,并被任命為牙買加總司令。
他做海軍少将時有一半的工資被暫時扣下,要等他就在牙買加的公款花費情況向海軍部陳述完畢、清償完要求用工資支出的費用後才能發放,因此他要求保留在格林尼治醫院的差事,指出有三個前任都曾經獲準保留職位。
然而,不知為什麼,桑德威奇勳爵好像對他抱有成見,拒絕這樣做,而且當羅德尼在牙買加任職結束後提出就任牙買加總督一職時,同樣遭到了拒絕。
三年任職結束後,他将回到英國靠半薪生活,除非他能得到其他職位,這個局面讓他大為惱火、憤憤不平。
1774年9月他回國後,有人建議他出國,否則可能因為欠債而招緻牢獄之災,于是他逃往巴黎。
在巴黎,他沉湎于上流社會的種種享樂之中,周圍不乏景仰這位英俊的英國海軍上将的時髦人士,于是他故态複萌,欠下的新債又把他囚禁在這個法國首都,盡管他并沒有真正被關進監獄。
法國警方明确向他表示,除非他償清巴黎債主的欠債,否則他不得離開這個城市。
此時,萊克星頓和康科德的槍聲宣告美洲叛亂開始了,興奮不已的羅德尼迫不及待地想出海作戰。
然而他卻完全無法動身。
他給桑德威奇勳爵寫了很多急信,宣稱他願意奔赴戰場,随時準備&ldquo一有召喚&hellip&hellip便欣然赴命&rdquo。
海軍部杳無音信,就連與他通信時總是虛情假意地自稱為羅德尼的摯友的海軍大臣,也隻是回複了一封正式的公函而已。
英國的首要殖民地反叛既然已成事實,這預示着可能出現國際紛争。
1778年2月,法國與殖民地結成同盟,國際紛争也成為現實。
不久之前,1777年10月,美國在薩拉托加取得輝煌的勝利,迫使伯戈因将軍的5700名陸軍士兵投降,他們在發誓不再對美國作戰後,作為戰俘被運送回國。
四個月後,1778年3月,法國向英國政府通報說,法國承認美利堅合衆國的獨立,并已經與大陸會議簽訂同盟、友好貿易協定,前提是雙方的任何一方在英國承認美國獨立之前,均不得與英國單獨媾和。
這個同盟改變了這場戰争,讓一個大國站在了叛亂者一方,将英國再次卷入了與宿敵的對抗之中。
[1]除了自己做生意,很多人還在英國充當商人的代理。
這些代理負責将貨物通過英吉利海峽運至荷蘭,再與荷蘭貨物一道轉運至聖尤斯特歇斯島,從那裡再運至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