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法國介入
關燈
小
中
大
法國和叛軍結盟自然使它成了英國這個霸主的敵人,而這正是法國的用意。
當然,法國波旁王朝的政策并不是因為贊同傑斐遜的原則:一個民族必須&ldquo按照自然法則和上帝的旨意,以獨立平等的身份立于世界列國之林&rdquo。
盡管是波旁王朝現在引為同盟的這個盟友闡明了這個原則,但這并不符合一個君主的想法。
沒有上升到那樣的哲學高度,法國的動機極其簡單,就是要跟英國作對,這種敵意源自1066年以來長達7個世紀的對抗,以及法國想要挽回在&ldquo七年戰争&rdquo中所遭受損失的願望。
因此,是舊世界的權力争奪,而與美國無關,導緻了法國的介入,使美洲殖民地得以脫離英國,赢得獨立。
這個同盟由兩項盟約構成,一個有關友好貿易,而另一個條約的前提是,雙方任何一方在英國承認美國獨立之前,均不得與英國單獨媾和。
1778年7月,即法國與美國簽訂盟約五個月後,法國向英國宣戰,一年後,西班牙也根據《波旁家族盟約》的規定加入戰争。
西班牙加入戰争的要價是法國答應幫助它收回直布羅陀和米諾卡。
法國最擔心的事是殖民地會與其母國和解,恢複其母國的貿易、殖民地及航海地位,這将使得英國重新居于顯要地位,而法國主要的參戰意圖恰恰是削弱英國的地位。
正是由于本傑明·富蘭克林故意暗示法國可能會和解,法國也認為自己偵探到一些和解的迹象和征兆,這才促使他們簽訂了盟約。
不得單獨媾和的誓約使法國無須再擔心英國會與殖民地達成和解&mdash&mdash至少當時是這樣。
後來又一次的擔憂,是因為英國自己提出與殖民地和解。
法國參戰17天後,在英吉利海峽靠近法國海岸的韋桑島(Ushant)附近爆發了艦船之戰。
這場戰鬥與美洲戰争無關,但從長遠來看,此戰嚴重損害了英國的戰争實力,即便不是實在的削弱,至少無形中是如此。
法國的目的是控制海峽,作為入侵英國的準備。
英國已經獲得情報,得知有兩個法國艦隊正從布雷斯特和土倫開出,因此英國的意圖是阻止這兩個艦隊彙合,如果它們彙合了、聯手駛向英吉利海峽,就發起攻擊,除非它們的戰鬥力&ldquo明顯處于優勢&rdquo,那麼這種情況下就立即返回,争取增援。
英國海峽艦隊的指揮官是奧古斯都·凱佩爾上将。
發現法國艦隊駛在最前面的兩隻快速帆船後,他急切地想投入戰鬥,迫不及待地就向它們開火了。
依照當時的慣例,艦隊司令應當處于戰列線中部,他在那個位置可以同時看見艦隊的前衛和後衛,或者都看不見,依具體情況而定。
要赢得戰鬥的勝利,艦隊司令和艦隊後衛的副手之間應當密切配合。
就這支艦隊而言,凱佩爾上将和排名第三的指揮官休·帕利澤(AdmiralHughPalliser)隸屬不同的政治黨派。
結果又出現了誤解信号的情況,至于到底是真的誤解還是出于惡意,後來兩黨人士争執不下,幾乎打了起來。
不管這究竟因為什麼,這種信号系統在适用性上是有缺陷的。
在英國的信号體系中,艦長無法用任何信号表明他未能看清或理解某個指令,艦隊司令也無法用任何信号表達後一個信号取代了前一個信号,或者表示對命令做出别的更改。
當時并沒有發展出更好的通信系統,除非采用輕型船做信使,它們就像陸戰時将軍的助手一樣,縱橫馳騁傳達口頭命令。
但這個辦法不大可行,因為和陸地上的旅級或師級指揮官不同,戰列線上的艦船無法原地不動,等待指令。
後來納爾遜嘗試讓艦隊司令處在戰列線最前方的一艘快速帆船上,這樣他可以靠自己而不必通過信号來表明前進路線,但是這種方法并未被普遍采用。
在韋桑之戰中雙方各有30條主力艦船參戰,沒有艦船被俘獲或者擊沉,因而雙方艦隊都無功而返,回到各自的港口。
英國公衆原本希望看見自己的艦隊凱旋,腰帶上挂着法國人的頭皮,把敵人打得落荒而逃,便想找個替罪羊,于是陷入激烈的争執之中。
先是帕利澤指控凱佩爾,然後是凱佩爾指控帕利澤,最後兩人輪流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
公衆及海軍的輿論出現了嚴重對立。
當時的公衆情緒傾向于凱佩爾。
凱佩爾是輝格黨黨員,屬于反對黨,1775年,他曾宣稱自己不參加針對美洲殖民者的戰争,法國參戰他才接受了對英國本土艦隊的指揮任務。
現在,他被帕利澤指控在韋桑之戰法國艦隊逃跑時下令自己的艦隊撤退,結果葬送了取得勝利的機會。
他要求接受軍事法庭審判,以澄清對自己的指控。
帕利澤受到桑德威奇的保護,是政府的忠誠支持者。
他對自己的上司、一個輝格黨黨員如此放肆的非難引起了同僚的義憤,12名上将聯名抗議他的行徑,最終他也接受了軍事審判。
審判和證人證詞使得公衆的情緒愈加激憤。
總的說來,輿論傾向于把艦隊兩手空空歸來的責任歸于桑德威奇,認為他讓凱佩爾上将率領一支裝備很差的艦隊應戰,目的就是想讓他遭受失敗,使凱佩爾公開支持的反對黨臉上無光。
确實,海軍内部營私舞弊蔚然成風,生産的艦船性能低劣,設備不好,配給不足,人員也不夠。
議會的反對黨成員&ldquo大放厥詞,用議會中從未曾有過的惡毒語言&rdquo指責桑德威奇在處理海軍事務上的&ldquo嚴重無能和渎職&rdquo。
為了打擊當局,查爾斯·詹姆斯·福克斯提議解除桑德威奇的職務。
這個提議未被通過,因為支持政府的議席有103席之多。
桑德威奇繼續留任。
當樸次茅斯的軍事法庭熱切地宣布凱佩爾無罪釋放的時候,興奮的情緒異常高漲。
倫敦的群氓為了慶祝洗劫了帕利澤的家,還把諾斯首相家的窗戶玻璃全都砸得粉碎。
這位性情随和、善于逃生的首相爬到屋頂上,一直待在那裡直到騷亂者離去。
仍然不滿足的群氓轉而去沖擊海軍部的大門,叫嚣着要桑德威奇下台。
帕利澤也被宣判無罪之後,辭去了在海軍部的職位,之後政府為了補償他在收入方面的損失,任命他為格林尼治醫院總管一職,即羅德尼曾經的職位。
凱佩爾則高調表态,隻要桑德威奇還是海軍大臣,他就不會再在海軍服役。
然而這兩個對手的離場并未平息這場争執。
意見分歧和敵對情緒已經滲透了皇家海軍,從軍官到造船廠工人無一置身事外,而此時英國正急需一支精悍而自信的海軍,在四個戰區&mdash&mdash美洲、英國海域、西印度群島和印度&mdash&mdash同時展開進攻和防禦。
為了支持凱佩爾,輝格黨的海軍将官也效仿他,拒絕在桑德威奇手下任職,視此舉為政府反對派的榮譽。
由于黨派之争,海軍内部早已分崩離析,很多有抱負的軍官都離開了。
那時的海軍軍官幾乎清一色都屬于輝格黨。
當時海軍最上層由專員(LordsCommissioners)掌控,這些專員都是職業海員,通過在議會中占有席位而發揮其政治影響力,其中海軍大臣在更小的、由八九名大臣組成的全國性管理機構内閣中占有一席之地。
這是一個龐大的機構,管理着數百艘戰艦,火炮數量足以裝備一支陸軍,人員數量亦足以充任各級軍職、造船廠、世界各地的供給碼頭及倉儲碼頭。
對韋桑之戰的不作為政治化的大肆渲染,造成的危害之大,在羅德尼的朋友拉克索爾根據羅德尼私人信件所寫成的文字中有所體現。
&ldquo他自己艦隊中的黨派和派系之争如此激烈,幾乎已經超越或者消解了對君主及國家的愛&rdquo,而且&ldquo對政府&hellip&hellip尤其是海軍大臣&hellip&hellip懷有如此刻骨銘心的憎惡,幾乎到了希望打敗仗,好讓大臣們辭職的地步&rdquo。
海軍軍官們自己也證實了存在這種情緒。
曾任樸次茅斯造船廠專員的胡德上将(AdmiralHood)在給自己兄弟的一封信中寫道:&ldquo一支艦隊軍紀如此敗壞,如此無法無天,這是史無前例的,而且對國王的事業如此缺乏敬意和關心。
總之軍官的渎職真是觸目驚心,上帝才知道這種局面會導緻怎樣的惡果。
&rdquo塞缪爾·巴林頓上将(AdmiralSamuelBarrington)11歲就加入海軍,18歲就開始擔當一艘船的指揮任務,他的兄弟是海軍部的一名專員。
巴林頓拒絕指揮英吉利海峽的艦隊時說,&ldquo軍紀極其松散&rdquo,&ldquo壓力和擔憂&rdquo就足以要了他的命,&ldquo假如我是指揮的話,那麼我現在所
當然,法國波旁王朝的政策并不是因為贊同傑斐遜的原則:一個民族必須&ldquo按照自然法則和上帝的旨意,以獨立平等的身份立于世界列國之林&rdquo。
盡管是波旁王朝現在引為同盟的這個盟友闡明了這個原則,但這并不符合一個君主的想法。
沒有上升到那樣的哲學高度,法國的動機極其簡單,就是要跟英國作對,這種敵意源自1066年以來長達7個世紀的對抗,以及法國想要挽回在&ldquo七年戰争&rdquo中所遭受損失的願望。
因此,是舊世界的權力争奪,而與美國無關,導緻了法國的介入,使美洲殖民地得以脫離英國,赢得獨立。
這個同盟由兩項盟約構成,一個有關友好貿易,而另一個條約的前提是,雙方任何一方在英國承認美國獨立之前,均不得與英國單獨媾和。
1778年7月,即法國與美國簽訂盟約五個月後,法國向英國宣戰,一年後,西班牙也根據《波旁家族盟約》的規定加入戰争。
西班牙加入戰争的要價是法國答應幫助它收回直布羅陀和米諾卡。
法國最擔心的事是殖民地會與其母國和解,恢複其母國的貿易、殖民地及航海地位,這将使得英國重新居于顯要地位,而法國主要的參戰意圖恰恰是削弱英國的地位。
正是由于本傑明·富蘭克林故意暗示法國可能會和解,法國也認為自己偵探到一些和解的迹象和征兆,這才促使他們簽訂了盟約。
不得單獨媾和的誓約使法國無須再擔心英國會與殖民地達成和解&mdash&mdash至少當時是這樣。
後來又一次的擔憂,是因為英國自己提出與殖民地和解。
法國參戰17天後,在英吉利海峽靠近法國海岸的韋桑島(Ushant)附近爆發了艦船之戰。
這場戰鬥與美洲戰争無關,但從長遠來看,此戰嚴重損害了英國的戰争實力,即便不是實在的削弱,至少無形中是如此。
法國的目的是控制海峽,作為入侵英國的準備。
英國已經獲得情報,得知有兩個法國艦隊正從布雷斯特和土倫開出,因此英國的意圖是阻止這兩個艦隊彙合,如果它們彙合了、聯手駛向英吉利海峽,就發起攻擊,除非它們的戰鬥力&ldquo明顯處于優勢&rdquo,那麼這種情況下就立即返回,争取增援。
英國海峽艦隊的指揮官是奧古斯都·凱佩爾上将。
發現法國艦隊駛在最前面的兩隻快速帆船後,他急切地想投入戰鬥,迫不及待地就向它們開火了。
依照當時的慣例,艦隊司令應當處于戰列線中部,他在那個位置可以同時看見艦隊的前衛和後衛,或者都看不見,依具體情況而定。
要赢得戰鬥的勝利,艦隊司令和艦隊後衛的副手之間應當密切配合。
就這支艦隊而言,凱佩爾上将和排名第三的指揮官休·帕利澤(AdmiralHughPalliser)隸屬不同的政治黨派。
結果又出現了誤解信号的情況,至于到底是真的誤解還是出于惡意,後來兩黨人士争執不下,幾乎打了起來。
不管這究竟因為什麼,這種信号系統在适用性上是有缺陷的。
在英國的信号體系中,艦長無法用任何信号表明他未能看清或理解某個指令,艦隊司令也無法用任何信号表達後一個信号取代了前一個信号,或者表示對命令做出别的更改。
當時并沒有發展出更好的通信系統,除非采用輕型船做信使,它們就像陸戰時将軍的助手一樣,縱橫馳騁傳達口頭命令。
但這個辦法不大可行,因為和陸地上的旅級或師級指揮官不同,戰列線上的艦船無法原地不動,等待指令。
後來納爾遜嘗試讓艦隊司令處在戰列線最前方的一艘快速帆船上,這樣他可以靠自己而不必通過信号來表明前進路線,但是這種方法并未被普遍采用。
在韋桑之戰中雙方各有30條主力艦船參戰,沒有艦船被俘獲或者擊沉,因而雙方艦隊都無功而返,回到各自的港口。
英國公衆原本希望看見自己的艦隊凱旋,腰帶上挂着法國人的頭皮,把敵人打得落荒而逃,便想找個替罪羊,于是陷入激烈的争執之中。
先是帕利澤指控凱佩爾,然後是凱佩爾指控帕利澤,最後兩人輪流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
公衆及海軍的輿論出現了嚴重對立。
當時的公衆情緒傾向于凱佩爾。
凱佩爾是輝格黨黨員,屬于反對黨,1775年,他曾宣稱自己不參加針對美洲殖民者的戰争,法國參戰他才接受了對英國本土艦隊的指揮任務。
現在,他被帕利澤指控在韋桑之戰法國艦隊逃跑時下令自己的艦隊撤退,結果葬送了取得勝利的機會。
他要求接受軍事法庭審判,以澄清對自己的指控。
帕利澤受到桑德威奇的保護,是政府的忠誠支持者。
他對自己的上司、一個輝格黨黨員如此放肆的非難引起了同僚的義憤,12名上将聯名抗議他的行徑,最終他也接受了軍事審判。
審判和證人證詞使得公衆的情緒愈加激憤。
總的說來,輿論傾向于把艦隊兩手空空歸來的責任歸于桑德威奇,認為他讓凱佩爾上将率領一支裝備很差的艦隊應戰,目的就是想讓他遭受失敗,使凱佩爾公開支持的反對黨臉上無光。
确實,海軍内部營私舞弊蔚然成風,生産的艦船性能低劣,設備不好,配給不足,人員也不夠。
議會的反對黨成員&ldquo大放厥詞,用議會中從未曾有過的惡毒語言&rdquo指責桑德威奇在處理海軍事務上的&ldquo嚴重無能和渎職&rdquo。
為了打擊當局,查爾斯·詹姆斯·福克斯提議解除桑德威奇的職務。
這個提議未被通過,因為支持政府的議席有103席之多。
桑德威奇繼續留任。
當樸次茅斯的軍事法庭熱切地宣布凱佩爾無罪釋放的時候,興奮的情緒異常高漲。
倫敦的群氓為了慶祝洗劫了帕利澤的家,還把諾斯首相家的窗戶玻璃全都砸得粉碎。
這位性情随和、善于逃生的首相爬到屋頂上,一直待在那裡直到騷亂者離去。
仍然不滿足的群氓轉而去沖擊海軍部的大門,叫嚣着要桑德威奇下台。
帕利澤也被宣判無罪之後,辭去了在海軍部的職位,之後政府為了補償他在收入方面的損失,任命他為格林尼治醫院總管一職,即羅德尼曾經的職位。
凱佩爾則高調表态,隻要桑德威奇還是海軍大臣,他就不會再在海軍服役。
然而這兩個對手的離場并未平息這場争執。
意見分歧和敵對情緒已經滲透了皇家海軍,從軍官到造船廠工人無一置身事外,而此時英國正急需一支精悍而自信的海軍,在四個戰區&mdash&mdash美洲、英國海域、西印度群島和印度&mdash&mdash同時展開進攻和防禦。
為了支持凱佩爾,輝格黨的海軍将官也效仿他,拒絕在桑德威奇手下任職,視此舉為政府反對派的榮譽。
由于黨派之争,海軍内部早已分崩離析,很多有抱負的軍官都離開了。
那時的海軍軍官幾乎清一色都屬于輝格黨。
當時海軍最上層由專員(LordsCommissioners)掌控,這些專員都是職業海員,通過在議會中占有席位而發揮其政治影響力,其中海軍大臣在更小的、由八九名大臣組成的全國性管理機構内閣中占有一席之地。
這是一個龐大的機構,管理着數百艘戰艦,火炮數量足以裝備一支陸軍,人員數量亦足以充任各級軍職、造船廠、世界各地的供給碼頭及倉儲碼頭。
對韋桑之戰的不作為政治化的大肆渲染,造成的危害之大,在羅德尼的朋友拉克索爾根據羅德尼私人信件所寫成的文字中有所體現。
&ldquo他自己艦隊中的黨派和派系之争如此激烈,幾乎已經超越或者消解了對君主及國家的愛&rdquo,而且&ldquo對政府&hellip&hellip尤其是海軍大臣&hellip&hellip懷有如此刻骨銘心的憎惡,幾乎到了希望打敗仗,好讓大臣們辭職的地步&rdquo。
海軍軍官們自己也證實了存在這種情緒。
曾任樸次茅斯造船廠專員的胡德上将(AdmiralHood)在給自己兄弟的一封信中寫道:&ldquo一支艦隊軍紀如此敗壞,如此無法無天,這是史無前例的,而且對國王的事業如此缺乏敬意和關心。
總之軍官的渎職真是觸目驚心,上帝才知道這種局面會導緻怎樣的惡果。
&rdquo塞缪爾·巴林頓上将(AdmiralSamuelBarrington)11歲就加入海軍,18歲就開始擔當一艘船的指揮任務,他的兄弟是海軍部的一名專員。
巴林頓拒絕指揮英吉利海峽的艦隊時說,&ldquo軍紀極其松散&rdquo,&ldquo壓力和擔憂&rdquo就足以要了他的命,&ldquo假如我是指揮的話,那麼我現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