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荷蘭人和英國人:另外一場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責備威廉在讨論這個拟定條約前,沒有先與英國這個盟友通氣。
奧倫治親王&mdash&mdash他在荷蘭共和國并不擁有王室地位,這個缺陷讓他那些英國王室的親屬們頗覺惱火&mdash&mdash出于尊嚴回答,這是屬于自己國家的内政,所以沒有義務與任何人商議。
對此,約克毫不遲疑地予以駁斥,指出那&ldquo三個可憐蟲&rdquo&mdash&mdash指美國駐巴黎專員&mdash&mdash背叛了他們的國王,他們所炮制的任何計劃均不屬國家機密。
因為沒有掌握更多消息,亦無法采取什麼行動,約克也就沒有像往常一樣,蠻橫地要求對肇事者做出&ldquo相應懲處&rdquo,此事也就告一段落了。
這個秘密條約就像一根被點燃的導火索,看似平靜,卻在持續發酵。
但是此時政局被另外一團火焰所裹挾。
這便是旨在共同對抗英國海上進攻的國際武裝中立聯盟(LeagueofArmedNeutrality),由新近登場的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II)醞釀并倡導。
這個當權的冒險家便是伏爾泰所說的&ldquo北方的塞米拉米斯女王&rdquo(TheSemiramisoftheNorth),後世所熟知的葉卡捷琳娜大帝。
她對領土的野心和路易十四一樣大,想把自己的領土擴張到奧地利和波蘭。
此時她已經從波蘭奪取了一塊土地,在此後對波蘭的另外兩次瓜分中又分割了其兩片領土。
她的另一個目标便是颠覆奧斯曼帝國,恢複拜占庭帝國,并将其置于俄國的羽翼之下。
她還非常想在地中海擁有一個暖水港基地。
馬姆斯伯裡在到海牙來之前曾任駐聖彼得堡大使,他曾經成功說服其政府,如果俄國能夠簽訂進攻、防禦聯盟條約,并通過斡旋讓英國、法國和西班牙達成體面的和平的話,那麼就把英國珍貴的米諾卡送給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早就對米諾卡垂涎不已,但是她還是拒絕了這個誘惑,因為她擔心這裡有鬼,自己要付的代價或許太高。
正像她說的&mdash&mdash此話後來在外交上經常被引用&mdash&mdash&ldquoLamariéeesttropbelle.Onveutmetromper.&rdquo(新娘子太漂亮了。
他們想算計我。
) 并非隻有荷蘭才怨恨英國阻礙其貿易。
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寫給秘密通訊委員會的信中說:&ldquo歐洲所有的國家都想看到英國受到羞辱,因為它們都曾吃過傲慢無禮的英國的苦頭。
&rdquo葉卡捷琳娜二世想通過一個聯盟來表明自己的态度,這并不隻是由于聯合比單槍匹馬更加有力,而且因為她不想獨自出頭露面,顯得就她跟英國過不去。
現在這場殖民地戰争已經擴大為一場全面戰争,而她想在其中扮演調停者的角色:葉卡捷琳娜二世認為,這個調停者的角色會提升她的聲望&mdash&mdash像所有沙皇一樣,她對此不那麼有把握。
此外她也像别人一樣,想在美洲貿易上先走一步,她認為,一旦美國脫離英國獨立,其貿易量将急劇增加。
她還想利用交戰方對俄國物資需求增加的機會增加出口,這些物資主要是海軍倉儲物,由荷蘭運往法國和西班牙。
兩個導火索&mdash&mdash武裝中立以及秘密的貿易協定&mdash&mdash正在慢慢燃燒并将交織在一起,一旦它們交彙,就将點燃熊熊戰火。
兩艘俄國船在靠近直布羅陀海峽附近遭到西班牙扣押,因為它侵入了一個已經宣布卻名不副實的西班牙封鎖區。
此事發生後,俄國女皇決心要結束海洋上的無政府狀态。
她在1780年2月29日通過頒布五項中立原則表達了自己的意圖,凡是簽署國際武裝中立聯盟的國家都必須捍衛這些原則。
其中三項原則規定:海軍倉儲物将一如既往地不被視為違禁品;某國若要對特定港口宣布封鎖,則必須派駐相當武力,實際地實現封鎖,封鎖方被承認;中立方船隻可以在交戰方海岸港口之間自由遊弋。
剩下兩條原則涉及交戰方與違禁品相關的财物問題。
瑞典和丹麥也追随俄國加入該聯盟,同時宣稱,它們将依據公布的原則,利用海軍保護自己的船隻。
荷蘭收到了加入的邀請,但此事立即引起了紛争,阿姆斯特丹和奧倫治的追随者以及其他黨派之間開始互相争吵,無法在8個月内達成任何協議。
衆所周知,假如荷蘭準備利用武力保衛其中立的話,那麼準備不足的荷蘭海軍将無法抵抗英國的報複,這不能不使荷蘭感到疑慮。
阿姆斯特丹決心要保護自己的貿易,最終使得荷蘭省議會投票同意加入盟約,但是當聯省議會亦表示接受時,遭到了澤蘭、赫爾德蘭省和烏得勒支省的抗議。
由于它們施加的壓力,加之約瑟夫·約克爵士譴責該投票違反了1678年締結的盟約,并一如既往地要求&ldquo對此侮辱給予解釋&rdquo,聯省議會最終宣布投票無效,重回到争論不休的狀态。
約瑟夫爵士和他的政府對此并不滿意。
顯然,無論在情感上還是所作所為上,荷蘭的敵意都加重了。
英國認為,阿姆斯特丹拒絕要求約翰·保羅·瓊斯返還其戰利品,荷蘭拒絕依據舊盟約提供援助和資助,以及1780年4月這次剛剛通過的含有敵意的支持無限制護航的投票&mdash&mdash所有這些都使得荷蘭沒有資格依據舊條約享有各種優待了。
已經做出決定的英國準備放手一搏。
這個決定是在一次内閣會議上做出的。
在那次會議上議論此事時,諾斯勳爵睡着了,而希爾斯伯勒(Hillsborough)和桑德威奇(Sandwich)勳爵也打起了瞌睡&mdash&mdash據說這都是在飯後決定大政方針的後果。
馬姆斯伯裡在寫給同僚的一封信中說,這意味着英國要獨自對抗四個國家&mdash&mdash法國、西班牙、荷蘭和美洲反叛者,&ldquo其中有三國是僅次于自己的海上大國&rdquo。
同時對付四個敵人似乎不是慎重之舉,但是英國似乎頗喜對荷蘭用武,認為可以一展國威,盡管&mdash&mdash或者說正因為&mdash&mdash英國在美洲表現很糟。
此外,他們對荷蘭很惱火,這種情緒向來不利于清晰思考。
阻止荷蘭為法國艦隊提供補給,在當時被認為比阻止荷蘭為美國人提供補給更為重要。
對荷蘭的這種情緒從馬姆斯伯裡的評論中可見一斑,此公在接替約瑟夫·約克爵士的職位之前,似乎也從他那裡繼承了滿腔刻薄。
還在聖彼得堡時,他在給一個同為大使的同僚的信中刻薄地寫道:荷蘭人是些&ldquo忘恩負義、寡情少義的肮髒的豬猡&rdquo,而且&ldquo既然他們必定會被毀滅,他們就應順從命運&rdquo。
除了怒氣,英國人頭腦中還有更為實際的動機。
即使像英國那樣鄙視貿易的國家,也開始像其他衆多貪婪的貿易國一樣,開始盤算&ldquo與美洲獲利豐厚的新貿易&rdquo的前景了。
馬姆斯伯裡在信中直言不諱地說,這是決定與荷蘭開戰的&ldquo影響因素&rdquo之一,荷蘭将成為美洲貿易最重要的競争者。
時間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當時無法預料荷蘭獨特的政治體制會在中立聯盟一事上做出何種決定。
不過即使他們加入該盟約,也不能利用該事作為開戰理由,因為那樣的話,荷蘭有其他盟約成員作為盟友,就處于有利的地位。
英國人明白,如果他們要宣戰,那麼應該是在荷蘭加入盟約之前,而非之後&mdash&mdash假如荷蘭的确想加入盟約的話。
為了找到一個更加切實的借口,他們抱怨荷蘭未能依據1678年的盟約,為英國提供援助和資助(其中包括出借蘇格蘭軍一事)。
但是他們又不敢公然采取行動,以免刺激荷蘭貿然加入中立盟約。
此時發生的一件蹊跷事幫他們擺脫了困境。
由紐夫維爾起草的這份與美國建立良好貿易關系的文件被發現了,同時被發現的還有一些關于其由來的信件,盡管這些文件都已被海水浸濕,但效用不減。
與紐夫維爾談判并起草該文件的美國人為威廉·李(WilliamLee),是弗吉尼亞這個李姓大家族中一個好管閑事的成員。
大陸會議派遣他出任駐普魯士和奧地利特使,但是維也納及柏林均未接受其委任,因為它們均不願由于承認一個美國使節而引起與英國的麻煩。
李繼續轉道荷蘭,想阻止對賽拉斯·迪安(準備取代亞當斯)的任命,并設法為自己取得了這個職位。
由于李受到極力想推動阿姆斯特丹貿易的阿姆斯特丹議長範貝克爾的庇護,他不久就與紐夫維爾接觸,與他一起起草友好貿易條約的條款。
這些條款所根據的,是本傑明·富蘭克林和威廉的兄弟阿瑟·李在1776年為可能的盟國締約起草的藍本。
威廉完成條約的起草後得意揚揚,立即将文本寄給在大陸會議的朋友們,把這作為獲得外交任命的資本。
他本來是無權以自己國家的名義擅自簽訂條約的,正如範貝克爾或者紐夫維爾也無權代表自己國家一樣,但是當時誰都沒有為此擔心。
在費城,這個文件轉到了亨利·勞倫斯(HenryLaurens)手中,此人是南卡羅來納的富裕農場主,後來擔任大陸會議主席一職。
實際上,他是接替亞當斯在海牙職位的人。
在1780年8月乘船起程就任新職的時候,他拿出條約草案并細細查看了各個條款。
他當時乘坐的是一艘定期班輪(客輪或者郵輪),沒有護航艦船,結果他乘的&ldquo墨丘利&rdquo号(Mercury)在紐芬蘭島附近被英國巡洋艦&ldquo皇家維斯塔爾&rdquo号(H.M.SVestal)追逐。
勞倫斯立即把自己行李箱中的外交文件清出,塞進一個袋子裡,加入鉛塊加重,然後扔進海裡。
很不幸,他沒有把袋中的氣放出來,結果袋子浮到海面上,被&ldquo皇家維斯塔爾&rdquo号上一個機敏的海員發現,用鈎子撈上船來。
強行登上敵船的英國人發現,勞倫斯的身份是&ldquo應自稱美利堅合衆國的國民的要求赴荷蘭辦理貸款事宜的紳士&rdquo,于是在9月3日将其逮捕,帶回英國關押在倫敦塔監獄。
他在獄中一直被關到戰争結束。
在勞倫斯的文件中發現的條約及其他相關信件,讓英國很興奮,作為荷蘭人敵對舉動的證明,這一發現可謂恰逢其時。
負責殖民地事務的大臣斯托蒙特伯爵(LordStormont)在寫給約克的信中說,這是阿姆斯特丹與美國人直接接觸的證據。
他還添油加醋地說這&ldquo實際上與直接侵略并無二緻&rdquo。
考慮到此條約為非正式條約,且起草者均無權代表荷蘭或者美國,英國就此事的反應之強烈無疑是過分的&mdash&mdash他們顯然是有意為之。
他們想制造聲勢,使荷蘭不敢加入中立盟約,因此就此事大事張揚,就好像勞倫斯企圖謀殺英國國王一樣。
斯托蒙特在寫給約克的信中說,如果發現聯省議會參與了此事,那麼這可以作為宣戰的理由。
如果荷蘭受到親法派影響而加入中立盟約的話,勞倫斯的文件足以&ldquo向全世界證明(英國)有權采取任何措施&rdquo,并&ldquo對于戰争給予最恰如其分的引導,使其成為大不列颠聯合王國和荷蘭之間的紛争,與任何其他中立國無涉&rdquo。
約克馬上完成了把英國受到的威脅轉告親王這一很合他胃口的使命。
他報告說,公布此事不可能&ldquo不在該國引起震驚&hellip&hellip并對其參與北方盟約的熱情大潑冷水&rdquo。
但約克處理此事時顯然有些太咄咄逼人了。
他要求執政必須宣布廢除條約,并以&ldquo擾亂公共和平和違反國家法律&rdquo的罪名對範貝克爾及其同黨做出懲罰,以儆效尤,否則國王陛下隻能采取措施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此時尚未離任的亞當斯重申道:&ldquo傲慢的英國人對待阿姆斯特丹的态度與對波士頓的态度毫無二緻。
&rdquo由于他們生性不會吸取教訓,因此導緻了同樣的結果&mdash&mdash反抗壓迫者的團結一緻,這曾在美洲使得本來紛争不已的殖民地聯合起來,結成聯邦。
亞當斯報告說當地普遍地期望着戰争。
他在聖誕節寫道:荷蘭共和國正被&ldquo猛烈的鬥争&rdquo所裹挾。
大街上到處可以聽到反英歌曲,這些歌曲是專門為了投海員所好而譜寫的。
&ldquo前天&hellip&hellip一位唱了這歌的婦女在一個地方一個小時便賣掉了600份。
這都是戰争的迹象。
&rdquo就在對中立盟約的争論還在繼續的時候,英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聲稱荷蘭違反了1678年盟約的規定。
荷蘭對此的回應是,由于英國提出援助是為了對付殖民地叛亂,而非由于第三方攻擊,因此該條約并不适用。
他們拒絕接受最後通牒,并在1780年11月20日同意加入中立盟約。
12月10日,各交戰方得到了有關這個決定的通告。
秘密條約讓英國人更加沒有臉面,因為這表明自己的盟國正在與叛逆做生意;此外,讓英國沒有顔面的還有,自己無法阻止肆無忌憚的違禁品交易,除非采取斷然措施:奪取聖尤斯特歇斯島并從源頭上斬斷之。
據說這個辦法是約瑟夫·約克爵士向其政府建議的。
羅德尼上将受命完成這個使命。
既然最後通牒遭到拒絕,那麼發布最後通牒的一方隻能有所行動了。
于是正如預料的,英國在12月20日對聯省宣戰。
他們設法将指令下達給海上的指揮官們,尤其是喬治·羅德尼上将&mdash&mdash他受命在荷蘭尚未能通知聖尤斯特歇斯島備戰前駛向該島。
在向國會宣戰的講話中,諾斯大臣曆數了荷蘭對英國所做的種種悖逆之事。
他們&ldquo公然違背條約&rdquo,拒絕向英國提供其應得的援助;他們為法國提供戰争物資;他們借助阿姆斯特丹之手通過&ldquo與叛亂殖民地締約&rdquo而支持&ldquo對英國施加的侮辱”他們允許約翰·保羅·瓊斯這個&ldquo蘇格蘭人和海盜(這兩者顯然均為罪過)将英國船隻開進他們的港口并在那裡進行修理”他們允許在聖尤斯特歇斯島對一艘&ldquo叛逆私掠船&rdquo鳴放禮炮,而該船剛在&ldquo其要塞火炮射程内&rdquo搶掠兩艘英國船隻。
盡管諾斯勳爵在曆數&ldquo安德魯·多利亞&rdquo号的罪過時頗有誇張,因為我們知道它并沒有劫掠任何&mdash&mdash更不要說兩艘&mdash&mdash英國船隻,不過他把向大陸旗鳴放禮炮列為開戰理由之一,這足以表明赫拉夫的所作所為讓英國人感到多麼不滿,不僅僅因為這是對&ldquo反叛者&rdquo的承認,而且因為他平等地對待了被英國人在某種程度上視為賤類的美國人。
有趣的是,諾斯勳爵最為惱火的乃是荷蘭未能做好充分準備,結果導緻他在采取攻擊時似乎感到有些愧疚。
他在英國國會發言時說,盡管他們極盡挑釁之事,&ldquo卻極不慎重,未對可能遭受的進攻做好戰争準備;而且盡管他們非常清楚,他們悍然違背各類現行國際法,商人們不斷為英國的敵人運送戰争物資和給養,還把聖尤斯特歇斯島作為倉庫,卻從不認為有必要對偵查有所防備,或針對英國海軍或者海上指揮官發起的突然襲擊有所防範,他們不可能對英國海軍的機警和主動性一無所知&rdquo。
顯然,如果英國是對一個做好戰争準備的敵人宣戰,他無疑會感覺好受一些。
這之後的戰争便是荷蘭人所說的第四次英國戰争,這場幾乎被人忽視的邊緣戰争,就世界範圍而言影響很小,微不足道。
就局部影響而言,在赫拉夫鳴放禮炮所展開的這幅曆史畫卷中,聖尤斯特歇斯島屈服了,而一個新的大人物登場了,這便是喬治·布裡奇斯·羅德尼爵士上将,英國海上霸權的核心人物,他的一次失職對美國戰争的結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對荷蘭來說,戰争導緻了英國對其殖民地、貿易和船隻的掠奪,并最終毀掉了親王的聲譽&mdash&mdash他因為忽視了海軍,太晚加入中立盟約,以及幾乎其他所有災難性的事件而受到譴責。
結果親法的愛國者黨支配了政治,執政政權被推翻,随着法國勢力的擴張,聯省于1795年被拿破侖并入法國,這意味着荷蘭共和國在艱難地獲得獨立之後不到150年,就宣告滅亡了。
[1]荷蘭的英語名Netherlands意為&ldquo低地&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奧倫治親王&mdash&mdash他在荷蘭共和國并不擁有王室地位,這個缺陷讓他那些英國王室的親屬們頗覺惱火&mdash&mdash出于尊嚴回答,這是屬于自己國家的内政,所以沒有義務與任何人商議。
對此,約克毫不遲疑地予以駁斥,指出那&ldquo三個可憐蟲&rdquo&mdash&mdash指美國駐巴黎專員&mdash&mdash背叛了他們的國王,他們所炮制的任何計劃均不屬國家機密。
因為沒有掌握更多消息,亦無法采取什麼行動,約克也就沒有像往常一樣,蠻橫地要求對肇事者做出&ldquo相應懲處&rdquo,此事也就告一段落了。
這個秘密條約就像一根被點燃的導火索,看似平靜,卻在持續發酵。
但是此時政局被另外一團火焰所裹挾。
這便是旨在共同對抗英國海上進攻的國際武裝中立聯盟(LeagueofArmedNeutrality),由新近登場的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II)醞釀并倡導。
這個當權的冒險家便是伏爾泰所說的&ldquo北方的塞米拉米斯女王&rdquo(TheSemiramisoftheNorth),後世所熟知的葉卡捷琳娜大帝。
她對領土的野心和路易十四一樣大,想把自己的領土擴張到奧地利和波蘭。
此時她已經從波蘭奪取了一塊土地,在此後對波蘭的另外兩次瓜分中又分割了其兩片領土。
她的另一個目标便是颠覆奧斯曼帝國,恢複拜占庭帝國,并将其置于俄國的羽翼之下。
她還非常想在地中海擁有一個暖水港基地。
馬姆斯伯裡在到海牙來之前曾任駐聖彼得堡大使,他曾經成功說服其政府,如果俄國能夠簽訂進攻、防禦聯盟條約,并通過斡旋讓英國、法國和西班牙達成體面的和平的話,那麼就把英國珍貴的米諾卡送給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早就對米諾卡垂涎不已,但是她還是拒絕了這個誘惑,因為她擔心這裡有鬼,自己要付的代價或許太高。
正像她說的&mdash&mdash此話後來在外交上經常被引用&mdash&mdash&ldquoLamariéeesttropbelle.Onveutmetromper.&rdquo(新娘子太漂亮了。
他們想算計我。
) 并非隻有荷蘭才怨恨英國阻礙其貿易。
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寫給秘密通訊委員會的信中說:&ldquo歐洲所有的國家都想看到英國受到羞辱,因為它們都曾吃過傲慢無禮的英國的苦頭。
&rdquo葉卡捷琳娜二世想通過一個聯盟來表明自己的态度,這并不隻是由于聯合比單槍匹馬更加有力,而且因為她不想獨自出頭露面,顯得就她跟英國過不去。
現在這場殖民地戰争已經擴大為一場全面戰争,而她想在其中扮演調停者的角色:葉卡捷琳娜二世認為,這個調停者的角色會提升她的聲望&mdash&mdash像所有沙皇一樣,她對此不那麼有把握。
此外她也像别人一樣,想在美洲貿易上先走一步,她認為,一旦美國脫離英國獨立,其貿易量将急劇增加。
她還想利用交戰方對俄國物資需求增加的機會增加出口,這些物資主要是海軍倉儲物,由荷蘭運往法國和西班牙。
兩個導火索&mdash&mdash武裝中立以及秘密的貿易協定&mdash&mdash正在慢慢燃燒并将交織在一起,一旦它們交彙,就将點燃熊熊戰火。
兩艘俄國船在靠近直布羅陀海峽附近遭到西班牙扣押,因為它侵入了一個已經宣布卻名不副實的西班牙封鎖區。
此事發生後,俄國女皇決心要結束海洋上的無政府狀态。
她在1780年2月29日通過頒布五項中立原則表達了自己的意圖,凡是簽署國際武裝中立聯盟的國家都必須捍衛這些原則。
其中三項原則規定:海軍倉儲物将一如既往地不被視為違禁品;某國若要對特定港口宣布封鎖,則必須派駐相當武力,實際地實現封鎖,封鎖方被承認;中立方船隻可以在交戰方海岸港口之間自由遊弋。
剩下兩條原則涉及交戰方與違禁品相關的财物問題。
瑞典和丹麥也追随俄國加入該聯盟,同時宣稱,它們将依據公布的原則,利用海軍保護自己的船隻。
荷蘭收到了加入的邀請,但此事立即引起了紛争,阿姆斯特丹和奧倫治的追随者以及其他黨派之間開始互相争吵,無法在8個月内達成任何協議。
衆所周知,假如荷蘭準備利用武力保衛其中立的話,那麼準備不足的荷蘭海軍将無法抵抗英國的報複,這不能不使荷蘭感到疑慮。
阿姆斯特丹決心要保護自己的貿易,最終使得荷蘭省議會投票同意加入盟約,但是當聯省議會亦表示接受時,遭到了澤蘭、赫爾德蘭省和烏得勒支省的抗議。
由于它們施加的壓力,加之約瑟夫·約克爵士譴責該投票違反了1678年締結的盟約,并一如既往地要求&ldquo對此侮辱給予解釋&rdquo,聯省議會最終宣布投票無效,重回到争論不休的狀态。
約瑟夫爵士和他的政府對此并不滿意。
顯然,無論在情感上還是所作所為上,荷蘭的敵意都加重了。
英國認為,阿姆斯特丹拒絕要求約翰·保羅·瓊斯返還其戰利品,荷蘭拒絕依據舊盟約提供援助和資助,以及1780年4月這次剛剛通過的含有敵意的支持無限制護航的投票&mdash&mdash所有這些都使得荷蘭沒有資格依據舊條約享有各種優待了。
已經做出決定的英國準備放手一搏。
這個決定是在一次内閣會議上做出的。
在那次會議上議論此事時,諾斯勳爵睡着了,而希爾斯伯勒(Hillsborough)和桑德威奇(Sandwich)勳爵也打起了瞌睡&mdash&mdash據說這都是在飯後決定大政方針的後果。
馬姆斯伯裡在寫給同僚的一封信中說,這意味着英國要獨自對抗四個國家&mdash&mdash法國、西班牙、荷蘭和美洲反叛者,&ldquo其中有三國是僅次于自己的海上大國&rdquo。
同時對付四個敵人似乎不是慎重之舉,但是英國似乎頗喜對荷蘭用武,認為可以一展國威,盡管&mdash&mdash或者說正因為&mdash&mdash英國在美洲表現很糟。
此外,他們對荷蘭很惱火,這種情緒向來不利于清晰思考。
阻止荷蘭為法國艦隊提供補給,在當時被認為比阻止荷蘭為美國人提供補給更為重要。
對荷蘭的這種情緒從馬姆斯伯裡的評論中可見一斑,此公在接替約瑟夫·約克爵士的職位之前,似乎也從他那裡繼承了滿腔刻薄。
還在聖彼得堡時,他在給一個同為大使的同僚的信中刻薄地寫道:荷蘭人是些&ldquo忘恩負義、寡情少義的肮髒的豬猡&rdquo,而且&ldquo既然他們必定會被毀滅,他們就應順從命運&rdquo。
除了怒氣,英國人頭腦中還有更為實際的動機。
即使像英國那樣鄙視貿易的國家,也開始像其他衆多貪婪的貿易國一樣,開始盤算&ldquo與美洲獲利豐厚的新貿易&rdquo的前景了。
馬姆斯伯裡在信中直言不諱地說,這是決定與荷蘭開戰的&ldquo影響因素&rdquo之一,荷蘭将成為美洲貿易最重要的競争者。
時間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當時無法預料荷蘭獨特的政治體制會在中立聯盟一事上做出何種決定。
不過即使他們加入該盟約,也不能利用該事作為開戰理由,因為那樣的話,荷蘭有其他盟約成員作為盟友,就處于有利的地位。
英國人明白,如果他們要宣戰,那麼應該是在荷蘭加入盟約之前,而非之後&mdash&mdash假如荷蘭的确想加入盟約的話。
為了找到一個更加切實的借口,他們抱怨荷蘭未能依據1678年的盟約,為英國提供援助和資助(其中包括出借蘇格蘭軍一事)。
但是他們又不敢公然采取行動,以免刺激荷蘭貿然加入中立盟約。
此時發生的一件蹊跷事幫他們擺脫了困境。
由紐夫維爾起草的這份與美國建立良好貿易關系的文件被發現了,同時被發現的還有一些關于其由來的信件,盡管這些文件都已被海水浸濕,但效用不減。
與紐夫維爾談判并起草該文件的美國人為威廉·李(WilliamLee),是弗吉尼亞這個李姓大家族中一個好管閑事的成員。
大陸會議派遣他出任駐普魯士和奧地利特使,但是維也納及柏林均未接受其委任,因為它們均不願由于承認一個美國使節而引起與英國的麻煩。
李繼續轉道荷蘭,想阻止對賽拉斯·迪安(準備取代亞當斯)的任命,并設法為自己取得了這個職位。
由于李受到極力想推動阿姆斯特丹貿易的阿姆斯特丹議長範貝克爾的庇護,他不久就與紐夫維爾接觸,與他一起起草友好貿易條約的條款。
這些條款所根據的,是本傑明·富蘭克林和威廉的兄弟阿瑟·李在1776年為可能的盟國締約起草的藍本。
威廉完成條約的起草後得意揚揚,立即将文本寄給在大陸會議的朋友們,把這作為獲得外交任命的資本。
他本來是無權以自己國家的名義擅自簽訂條約的,正如範貝克爾或者紐夫維爾也無權代表自己國家一樣,但是當時誰都沒有為此擔心。
在費城,這個文件轉到了亨利·勞倫斯(HenryLaurens)手中,此人是南卡羅來納的富裕農場主,後來擔任大陸會議主席一職。
實際上,他是接替亞當斯在海牙職位的人。
在1780年8月乘船起程就任新職的時候,他拿出條約草案并細細查看了各個條款。
他當時乘坐的是一艘定期班輪(客輪或者郵輪),沒有護航艦船,結果他乘的&ldquo墨丘利&rdquo号(Mercury)在紐芬蘭島附近被英國巡洋艦&ldquo皇家維斯塔爾&rdquo号(H.M.SVestal)追逐。
勞倫斯立即把自己行李箱中的外交文件清出,塞進一個袋子裡,加入鉛塊加重,然後扔進海裡。
很不幸,他沒有把袋中的氣放出來,結果袋子浮到海面上,被&ldquo皇家維斯塔爾&rdquo号上一個機敏的海員發現,用鈎子撈上船來。
強行登上敵船的英國人發現,勞倫斯的身份是&ldquo應自稱美利堅合衆國的國民的要求赴荷蘭辦理貸款事宜的紳士&rdquo,于是在9月3日将其逮捕,帶回英國關押在倫敦塔監獄。
他在獄中一直被關到戰争結束。
在勞倫斯的文件中發現的條約及其他相關信件,讓英國很興奮,作為荷蘭人敵對舉動的證明,這一發現可謂恰逢其時。
負責殖民地事務的大臣斯托蒙特伯爵(LordStormont)在寫給約克的信中說,這是阿姆斯特丹與美國人直接接觸的證據。
他還添油加醋地說這&ldquo實際上與直接侵略并無二緻&rdquo。
考慮到此條約為非正式條約,且起草者均無權代表荷蘭或者美國,英國就此事的反應之強烈無疑是過分的&mdash&mdash他們顯然是有意為之。
他們想制造聲勢,使荷蘭不敢加入中立盟約,因此就此事大事張揚,就好像勞倫斯企圖謀殺英國國王一樣。
斯托蒙特在寫給約克的信中說,如果發現聯省議會參與了此事,那麼這可以作為宣戰的理由。
如果荷蘭受到親法派影響而加入中立盟約的話,勞倫斯的文件足以&ldquo向全世界證明(英國)有權采取任何措施&rdquo,并&ldquo對于戰争給予最恰如其分的引導,使其成為大不列颠聯合王國和荷蘭之間的紛争,與任何其他中立國無涉&rdquo。
約克馬上完成了把英國受到的威脅轉告親王這一很合他胃口的使命。
他報告說,公布此事不可能&ldquo不在該國引起震驚&hellip&hellip并對其參與北方盟約的熱情大潑冷水&rdquo。
但約克處理此事時顯然有些太咄咄逼人了。
他要求執政必須宣布廢除條約,并以&ldquo擾亂公共和平和違反國家法律&rdquo的罪名對範貝克爾及其同黨做出懲罰,以儆效尤,否則國王陛下隻能采取措施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此時尚未離任的亞當斯重申道:&ldquo傲慢的英國人對待阿姆斯特丹的态度與對波士頓的态度毫無二緻。
&rdquo由于他們生性不會吸取教訓,因此導緻了同樣的結果&mdash&mdash反抗壓迫者的團結一緻,這曾在美洲使得本來紛争不已的殖民地聯合起來,結成聯邦。
亞當斯報告說當地普遍地期望着戰争。
他在聖誕節寫道:荷蘭共和國正被&ldquo猛烈的鬥争&rdquo所裹挾。
大街上到處可以聽到反英歌曲,這些歌曲是專門為了投海員所好而譜寫的。
&ldquo前天&hellip&hellip一位唱了這歌的婦女在一個地方一個小時便賣掉了600份。
這都是戰争的迹象。
&rdquo就在對中立盟約的争論還在繼續的時候,英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聲稱荷蘭違反了1678年盟約的規定。
荷蘭對此的回應是,由于英國提出援助是為了對付殖民地叛亂,而非由于第三方攻擊,因此該條約并不适用。
他們拒絕接受最後通牒,并在1780年11月20日同意加入中立盟約。
12月10日,各交戰方得到了有關這個決定的通告。
秘密條約讓英國人更加沒有臉面,因為這表明自己的盟國正在與叛逆做生意;此外,讓英國沒有顔面的還有,自己無法阻止肆無忌憚的違禁品交易,除非采取斷然措施:奪取聖尤斯特歇斯島并從源頭上斬斷之。
據說這個辦法是約瑟夫·約克爵士向其政府建議的。
羅德尼上将受命完成這個使命。
既然最後通牒遭到拒絕,那麼發布最後通牒的一方隻能有所行動了。
于是正如預料的,英國在12月20日對聯省宣戰。
他們設法将指令下達給海上的指揮官們,尤其是喬治·羅德尼上将&mdash&mdash他受命在荷蘭尚未能通知聖尤斯特歇斯島備戰前駛向該島。
在向國會宣戰的講話中,諾斯大臣曆數了荷蘭對英國所做的種種悖逆之事。
他們&ldquo公然違背條約&rdquo,拒絕向英國提供其應得的援助;他們為法國提供戰争物資;他們借助阿姆斯特丹之手通過&ldquo與叛亂殖民地締約&rdquo而支持&ldquo對英國施加的侮辱”他們允許約翰·保羅·瓊斯這個&ldquo蘇格蘭人和海盜(這兩者顯然均為罪過)将英國船隻開進他們的港口并在那裡進行修理”他們允許在聖尤斯特歇斯島對一艘&ldquo叛逆私掠船&rdquo鳴放禮炮,而該船剛在&ldquo其要塞火炮射程内&rdquo搶掠兩艘英國船隻。
盡管諾斯勳爵在曆數&ldquo安德魯·多利亞&rdquo号的罪過時頗有誇張,因為我們知道它并沒有劫掠任何&mdash&mdash更不要說兩艘&mdash&mdash英國船隻,不過他把向大陸旗鳴放禮炮列為開戰理由之一,這足以表明赫拉夫的所作所為讓英國人感到多麼不滿,不僅僅因為這是對&ldquo反叛者&rdquo的承認,而且因為他平等地對待了被英國人在某種程度上視為賤類的美國人。
有趣的是,諾斯勳爵最為惱火的乃是荷蘭未能做好充分準備,結果導緻他在采取攻擊時似乎感到有些愧疚。
他在英國國會發言時說,盡管他們極盡挑釁之事,&ldquo卻極不慎重,未對可能遭受的進攻做好戰争準備;而且盡管他們非常清楚,他們悍然違背各類現行國際法,商人們不斷為英國的敵人運送戰争物資和給養,還把聖尤斯特歇斯島作為倉庫,卻從不認為有必要對偵查有所防備,或針對英國海軍或者海上指揮官發起的突然襲擊有所防範,他們不可能對英國海軍的機警和主動性一無所知&rdquo。
顯然,如果英國是對一個做好戰争準備的敵人宣戰,他無疑會感覺好受一些。
這之後的戰争便是荷蘭人所說的第四次英國戰争,這場幾乎被人忽視的邊緣戰争,就世界範圍而言影響很小,微不足道。
就局部影響而言,在赫拉夫鳴放禮炮所展開的這幅曆史畫卷中,聖尤斯特歇斯島屈服了,而一個新的大人物登場了,這便是喬治·布裡奇斯·羅德尼爵士上将,英國海上霸權的核心人物,他的一次失職對美國戰争的結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對荷蘭來說,戰争導緻了英國對其殖民地、貿易和船隻的掠奪,并最終毀掉了親王的聲譽&mdash&mdash他因為忽視了海軍,太晚加入中立盟約,以及幾乎其他所有災難性的事件而受到譴責。
結果親法的愛國者黨支配了政治,執政政權被推翻,随着法國勢力的擴張,聯省于1795年被拿破侖并入法國,這意味着荷蘭共和國在艱難地獲得獨立之後不到150年,就宣告滅亡了。
[1]荷蘭的英語名Netherlands意為&ldquo低地&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