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這裡,美利堅合衆國的主權第一次得到承認”

關燈
1776年11月16日,在西印度群島碧綠的洋面上突然浮現一團團白色煙霧,接着,從聖尤斯特歇斯(St.Eustatius)這座小小的荷屬小島一個不起眼的要塞上傳來了轟隆隆的炮聲。

    聖尤斯特歇斯奧倫治要塞(FortOrange)的這幾聲炮響,是對美國戰船&ldquo安德魯·多利亞&rdquo号(AndrewDoria)在進入外國港口時循慣例發出禮炮的回應;當時這艘船桅杆上正挂着美國大陸會議規定的紅白相間的條形旗。

    這來自聖尤斯特歇斯島的應答禮炮聲盡管很微弱,卻首次正式宣告了那個世紀最為重大的事件,即一個注定要改變曆史進程的、新的大西洋國家(state)已經跻身于國家(nation)的行列。

     衆所周知,美國革命自一開始就對歐洲社會的政府性質産生了實質性影響。

    馬姆斯伯裡伯爵(EarlofMalmesbury)詹姆斯·哈裡斯(JamesHarris)曾回憶說,在美國叛亂發生伊始,&ldquo荷蘭大部分民衆的心态就都發生了不同尋常的改變&rdquo。

    聖尤斯特歇斯屬于荷蘭,而這位伯爵在美國革命取得勝利後曾在荷蘭海牙任英國大使多年。

    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ldquo對荷蘭執政(Stadtholder,尼德蘭元首及奧倫治親王)的權威的疑慮正在增加&hellip&hellip實際上,當美洲的英國殖民者的叛亂取得成功的時候,所有的權威都受到了打擊。

    &rdquo這位英國大使正在見證的是&mdash&mdash假如還不是事實的話,至少在觀念上已是如此&mdash&mdash權力原來是貴族和君主行使的專制特權,現在正轉變為根植于憲法和人民代表的權力。

    這種轉變發生在1767年到1797年,這恰與他自己的職業生涯相重疊。

    他認為這段時期&ldquo是歐洲曆史上的多事之秋&rdquo。

    聖尤斯特歇斯總督約翰尼斯·德·赫拉夫(JohannesdeGraaff)自作主張,決定對美國戰船&ldquo安德魯·多利亞&rdquo号發出的禮炮做出回應,這是背叛英國的殖民地發布《獨立宣言》以來,外國首次對美國國旗和美國的獨立國地位予以承認。

    荷蘭這次率先承認,也許就此事來說并沒有那麼重要,不過正如其他争論者所辯解的,我們不妨說是美國總統把奧倫治要塞的禮炮确認為開天辟地之舉。

    1939年,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給聖尤斯特歇斯贈送了親筆簽名的牌匾,上面寫着:&ldquo紀念1776年11月16日由此要塞向美國國旗發出的禮炮,此舉系根據時任聖尤斯特歇斯總督約翰尼斯·德·赫拉夫之命做出,是對美國戰船&lsquo安德魯·多利亞&rsquo号發出的代表國家的禮炮的回應&hellip&hellip由此,表明了美利堅合衆國的主權首次得到一位外國官員的正式承認。

    &rdquo就這樣,赫拉夫在美國的史冊中永遠占有了一席之地,盡管此事并不廣為人知。

     &ldquo安德魯·多利亞&rdquo号&mdash&mdash這場曆史劇的主角&mdash&mdash并不尋常,它在曆史上聲名卓著。

    1775年10月13日,大陸會議通過法案創建了大陸海軍,而這艘船正是最初征用的四艘船隻之一。

    這些船均由商船改造而成。

    此後不久,這艘戰船就參加了首次戰鬥。

    此船系小型雙桅帆船,前桅為橫桅,主桅為縱桅,經過改造,可以為新創建的美國海軍執行戰鬥任務。

    根據大陸會議的指令,這艘船在10月23日駛離靠近費城的新澤西海濱城鎮格洛斯特(Gloucestor),準備駛往聖尤斯特歇斯裝運軍事物資,并将《獨立宣言》的一份副本遞交給赫拉夫總督。

    這種船帆的面積有限,隻能借助西風帶航行,因此這艘船隻用了三個星期多一點兒的時間乘風破浪,于11月16日就抵達目的地,這個成就可謂不同尋常。

    當時從北美到歐洲的往返航行時間因船的類型不同而差異很大,通常噸位較大的戰船要比裝有大炮的護衛艦(frigate)及商船要花更多的時間。

    此外也受制于風向,有時風向飄忽不定,會從吹向東方的盛行西風帶轉為方向相反的東風。

    在美國革命時期,向東駛向歐洲的航行被稱為&ldquo順行&rdquo(downhill),通常需要三周到一個月的時間,而向西駛向美國的航行被稱為&ldquo逆行&rdquo(uphill),要逆着風和灣流航行,航程大約需要三個月。

     如果沒有後面發生的事,聖尤斯特歇斯島的禮炮之舉本無足輕重。

    這位總督違抗本國政府的指令,有意鼓勵荷蘭人與北美殖民地從事軍用物資方面的貿易,并答應會繼續從聖尤斯特歇斯島運送物資。

    這對拯救美國革命至關重要,因為革命力量在初期勢單力薄,軍火嚴重匮乏。

    喬治·華盛頓曾寫到,在戰争第一年時,整個美國軍營裡&ldquo每個人平均還分不到9發子彈&rdquo。

    到了10月份,這些殖民地展開武力對抗已經半年了,華盛頓在給他兄弟的信中寫道:&ldquo我們幾乎每天都要飽受炮擊之苦,卻由于彈藥匮乏無法進行任何還擊,因為我們要把有限的彈藥留在比大炮射程更近的近距離搏殺時,等到那些英國老爺們膽敢從掩體中走出來的時候用。

    &rdquo在1775年6月邦克山(BunkerHill)的那場惡戰中,美軍的彈藥已經快要耗盡了,士兵們隻能用滑膛槍的槍托與英軍肉搏。

    由于英國一直擔心美洲殖民地可能會揭竿而起,有意讓殖民地依靠母國英國提供軍用物資,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