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俄國革命
關燈
小
中
大
會的召開必然會引發德國的革命,并在公元1917年促成一個在民主原則下可以接受的和平局勢。
克倫斯基曾請求西方盟友允許召開這次會議,盡管英國工黨中有一小部分人對此表示贊同,但是由于擔心會引起世界性的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革命,協約國拒絕了。
雖然在道義和物質上都沒有得到協約國的支持,但是這個不幸的、溫和的俄羅斯共和國仍然繼續在戰鬥,并在這一年的7月發動最後的進攻。
雖然取得了初步勝利,但是最後還是失敗了,俄國人再次慘遭屠殺。
俄國民衆的忍耐達到了極限,俄國軍中爆發了多次兵變,這種情況在北方前線尤為明顯。
公元1917年11月7日,蘇維埃推翻了克倫斯基政府并奪取政權。
俄國政權正式由列甯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接管,他們發誓無論西方列強如何強烈阻撓,都要實現俄國的和平。
公元1918年3月2日,俄國與德國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簽訂了和約。
事實很快證明,布爾什維克社會主義者與口頭上的立憲主義者以及克倫斯基時期的社會革命者有着本質上的區别。
他們是忠實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堅信布爾什維克在俄國奪得政權隻是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端。
他們憑借着美好的信念,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開始了對社會和經濟秩序的改造。
西歐和美洲國家對于社會主義改革知之甚少,因此無法提供任何指導或幫助。
為了摧毀社會主義,統治階級不惜付出一切代價,新聞媒體也顧不得自己名譽掃地。
一時間,全世界的報刊媒體都肆無忌憚地公開诋毀社會主義,布爾什維克領導人被描繪成一群嗜血成性、荒淫無度的怪物。
相比之下,拉斯普京控制下的沙皇朝廷反倒成了&ldquo正義&rdquo的一方。
為了搞垮布爾什維克政權,他們可謂用盡了一切卑鄙和惡劣的手段,甚至還為叛亂分子和入侵者提供金錢及武裝資助。
公元1919年,這個被戰火蹂躏5年、傷痕累累、混亂無序的國家被迫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四處苦戰,他們與英國幹涉軍在阿爾漢格爾激戰,與日本侵略者在東西伯利亞戰鬥,在南部與羅馬尼亞、法國和希臘的軍隊作戰,此外,他們還要應對在西伯利亞發動政變的俄羅斯舊将高爾察克,以及受法國艦隊支持并在克裡米亞挑事的鄧尼金。
公元1920年,波蘭在法國的鼓動下對蘇俄展開了新一輪的攻擊。
鄧尼金敗兵後,弗蘭格爾接任了鄧尼金的位置,并率領新成立的叛軍對自己的祖國發起了襲擊。
公元1921年3月,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也發生了叛亂。
在列甯的領導下,蘇俄政府抵禦住了各方的攻擊,顯示出了這個新政權驚人的生命力。
在國内外處境都極其艱難的情況下,蘇俄民衆仍然堅定地支持這個新政權。
公元1921年年底,英國和意大利率先承認了這個共産主義政權。
如果說布爾什維克政府成功地抵禦了外敵并肅清了内亂,那麼它試圖以共産主義思想為基礎在俄國建立起新社會秩序的努力似乎沒有那麼理想。
其實,俄國的農民隻是渴望擁有少量的土地并過上安穩的日子,他們的思想和生産方式與共産主義的主張相去甚遠。
通過革命他們分得了大地主的土地,但是他們種出的糧食除了能交換一些可以流通的貨币之外,再無其他,然而,戰争早已讓貨币變得一文不值。
戰争還使國内交通運輸陷入癱瘓,農業生産也出現萎縮,農民種植的糧食漸漸隻能維持自身的生活,城鎮地區則出現了饑荒。
與此同時,草率制訂的工業生産恢複計劃也宣告失敗。
公元1920年,整個蘇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敗狀态,鐵路大量廢棄,城鎮也變成了廢墟。
然而,此時的俄國仍然還要與入侵的敵人在家門口激戰。
公元1921年,被戰争蹂躏得滿目瘡痍的東南部省份又連遭嚴重幹旱和饑荒,數百萬人被迫忍饑挨餓。
鑒于目前對蘇俄困境及其經濟複蘇問題存在頗多不同意見(1),我們在此就不加以讨論了。
*** (1) 這裡是指1922年的蘇俄經濟狀況。
克倫斯基曾請求西方盟友允許召開這次會議,盡管英國工黨中有一小部分人對此表示贊同,但是由于擔心會引起世界性的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革命,協約國拒絕了。
雖然在道義和物質上都沒有得到協約國的支持,但是這個不幸的、溫和的俄羅斯共和國仍然繼續在戰鬥,并在這一年的7月發動最後的進攻。
雖然取得了初步勝利,但是最後還是失敗了,俄國人再次慘遭屠殺。
俄國民衆的忍耐達到了極限,俄國軍中爆發了多次兵變,這種情況在北方前線尤為明顯。
公元1917年11月7日,蘇維埃推翻了克倫斯基政府并奪取政權。
俄國政權正式由列甯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接管,他們發誓無論西方列強如何強烈阻撓,都要實現俄國的和平。
公元1918年3月2日,俄國與德國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簽訂了和約。
事實很快證明,布爾什維克社會主義者與口頭上的立憲主義者以及克倫斯基時期的社會革命者有着本質上的區别。
他們是忠實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堅信布爾什維克在俄國奪得政權隻是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端。
他們憑借着美好的信念,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開始了對社會和經濟秩序的改造。
西歐和美洲國家對于社會主義改革知之甚少,因此無法提供任何指導或幫助。
為了摧毀社會主義,統治階級不惜付出一切代價,新聞媒體也顧不得自己名譽掃地。
一時間,全世界的報刊媒體都肆無忌憚地公開诋毀社會主義,布爾什維克領導人被描繪成一群嗜血成性、荒淫無度的怪物。
相比之下,拉斯普京控制下的沙皇朝廷反倒成了&ldquo正義&rdquo的一方。
為了搞垮布爾什維克政權,他們可謂用盡了一切卑鄙和惡劣的手段,甚至還為叛亂分子和入侵者提供金錢及武裝資助。
公元1919年,這個被戰火蹂躏5年、傷痕累累、混亂無序的國家被迫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四處苦戰,他們與英國幹涉軍在阿爾漢格爾激戰,與日本侵略者在東西伯利亞戰鬥,在南部與羅馬尼亞、法國和希臘的軍隊作戰,此外,他們還要應對在西伯利亞發動政變的俄羅斯舊将高爾察克,以及受法國艦隊支持并在克裡米亞挑事的鄧尼金。
公元1920年,波蘭在法國的鼓動下對蘇俄展開了新一輪的攻擊。
鄧尼金敗兵後,弗蘭格爾接任了鄧尼金的位置,并率領新成立的叛軍對自己的祖國發起了襲擊。
公元1921年3月,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也發生了叛亂。
在列甯的領導下,蘇俄政府抵禦住了各方的攻擊,顯示出了這個新政權驚人的生命力。
在國内外處境都極其艱難的情況下,蘇俄民衆仍然堅定地支持這個新政權。
公元1921年年底,英國和意大利率先承認了這個共産主義政權。
如果說布爾什維克政府成功地抵禦了外敵并肅清了内亂,那麼它試圖以共産主義思想為基礎在俄國建立起新社會秩序的努力似乎沒有那麼理想。
其實,俄國的農民隻是渴望擁有少量的土地并過上安穩的日子,他們的思想和生産方式與共産主義的主張相去甚遠。
通過革命他們分得了大地主的土地,但是他們種出的糧食除了能交換一些可以流通的貨币之外,再無其他,然而,戰争早已讓貨币變得一文不值。
戰争還使國内交通運輸陷入癱瘓,農業生産也出現萎縮,農民種植的糧食漸漸隻能維持自身的生活,城鎮地區則出現了饑荒。
與此同時,草率制訂的工業生産恢複計劃也宣告失敗。
公元1920年,整個蘇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敗狀态,鐵路大量廢棄,城鎮也變成了廢墟。
然而,此時的俄國仍然還要與入侵的敵人在家門口激戰。
公元1921年,被戰争蹂躏得滿目瘡痍的東南部省份又連遭嚴重幹旱和饑荒,數百萬人被迫忍饑挨餓。
鑒于目前對蘇俄困境及其經濟複蘇問題存在頗多不同意見(1),我們在此就不加以讨論了。
*** (1) 這裡是指1922年的蘇俄經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