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俄國革命
關燈
小
中
大
早在&ldquo一戰&rdquo的同盟國集團瓦解1年多前,俄羅斯這個以拜占庭帝國繼承者自居的半東方君主制國家就已經解體。
在&ldquo一戰&rdquo爆發的前幾年,俄國的沙皇統治已經顯現出嚴重衰敗的迹象。
當時,沙皇朝廷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宗教騙子拉斯普京的手中,俄國的内務和軍政部門都處于極度低效和腐敗的狀态。
因此,戰争初期,俄國人民的革命熱情十分高漲,很快就組織好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但是,這支軍隊既沒有充足的軍事裝備,也沒有精幹的指揮官。
就這樣,這支供給不足、管理不善的軍隊匆匆奔赴對戰德奧的前線。
公元1914年9月,在德國軍隊已挺進巴黎近郊即将取得馬恩河戰役勝利之時,俄國軍隊貿然攻入東普魯士地區,德國軍隊被迫将部分作戰精力轉移到該地區。
俄國軍隊由于缺乏指揮死傷慘重,卻将法國從這場重要的戰役中解救出來,避免了被毀滅的命運。
整個西歐都對這個偉大而悲壯的民族充滿感激。
實際上,這場戰争遠遠超出了這個龐大無序的帝國所能承受的範圍。
在戰場上拼殺的俄國士兵不僅沒有配備足夠的槍支,就連步槍、彈藥也供應不足,他們在軍國主義熱潮的慫恿之下,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他們就像牲畜那樣默默忍受着戰争帶來的巨大痛苦,然而即便是最愚昧無知的人,忍耐也是有限的。
漸漸地,這群被出賣和遺棄的士兵對沙皇政府産生了極度不滿,憎惡情緒在軍營中蔓延開來。
從公元1915年年底起,俄國成了西方盟友心中的隐憂。
整個公元1916年,俄國基本都處于守勢,甚至有傳言稱它要與德國單獨媾和。
公元1916年12月29日,拉斯普京在彼得格勒參加晚宴時被刺殺身亡。
随後,俄國人民企圖重新整頓沙皇的統治,但為時已晚。
到了第二年3月,俄國國内情勢急轉直下,彼得格勒的搶糧騷亂演變成了一場革命起義。
起義者企圖推翻代議機構國會杜馬,逮捕自由黨領袖,并擁護親王李沃夫成立臨時政府。
3月15日,沙皇被迫宣布退位。
曾有一度,俄國人民寄希望于通過開展一場溫和、可控的革命來改變國内局勢,比如說換一位新的沙皇。
遺憾的是,俄國國内事态發展明顯失控,民衆對沙皇統治已徹底失去了信心,更換沙皇已于事無補。
此時的俄國民衆對歐洲舊秩序、沙皇統治、歐洲列強和戰争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他們迫切希望盡快從這不堪忍受的苦難中解脫出來。
&ldquo一戰&rdquo協約國成員對俄國國内形勢并不了解,就連外交官員也知之甚少,他們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俄國宮廷之上,對俄國下層社會一概不知,這就導緻他們對俄國形勢做出了錯誤的估計。
此外,這些外交官對共和政治幾乎沒有好感,所以一定會公然給新政府制造麻煩。
俄羅斯共和國政府的領導人是能言善辯且風度翩翩的克倫斯基,他發現自己領導的新政府在内遭到了主張開展更為激進的社會革命勢力的攻擊,在外則遭受了協約國政府的冷遇。
協約國既不同意他把土地分配給農民,也不同意他從境外戰場撤回俄國軍隊。
英、法兩國甚至在報刊媒體上發動輿論攻勢,一再要求俄國發起新一輪的進攻。
然而,當德國軍隊從海陸兩方面對裡加發動猛烈進攻時,英國海軍卻臨陣退縮,留下俄國軍隊在波羅的海孤軍作戰。
這次戰役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雖然協約國占據了海上優勢,英國海軍将領費希爾(1841&mdash1920)也曾提出過強烈抗議,但是英國和協約國的其他成員隻是在局部地區發動過幾次潛艇攻擊,幾乎是把波羅的海的控制權拱手讓給了德國。
俄國軍隊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結束這場戰争。
當時,在彼得格勒成立了一個代表工人階級和普通士兵的組織&mdash&mdash蘇維埃。
它号召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一次國際社會主義者大會。
彼時,德國柏林因缺乏糧食出現暴動,德國和奧地利民衆的厭戰情緒升級。
從之後發生的事情來看,國際社會主義者大
在&ldquo一戰&rdquo爆發的前幾年,俄國的沙皇統治已經顯現出嚴重衰敗的迹象。
當時,沙皇朝廷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宗教騙子拉斯普京的手中,俄國的内務和軍政部門都處于極度低效和腐敗的狀态。
因此,戰争初期,俄國人民的革命熱情十分高漲,很快就組織好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但是,這支軍隊既沒有充足的軍事裝備,也沒有精幹的指揮官。
就這樣,這支供給不足、管理不善的軍隊匆匆奔赴對戰德奧的前線。
公元1914年9月,在德國軍隊已挺進巴黎近郊即将取得馬恩河戰役勝利之時,俄國軍隊貿然攻入東普魯士地區,德國軍隊被迫将部分作戰精力轉移到該地區。
俄國軍隊由于缺乏指揮死傷慘重,卻将法國從這場重要的戰役中解救出來,避免了被毀滅的命運。
整個西歐都對這個偉大而悲壯的民族充滿感激。
實際上,這場戰争遠遠超出了這個龐大無序的帝國所能承受的範圍。
在戰場上拼殺的俄國士兵不僅沒有配備足夠的槍支,就連步槍、彈藥也供應不足,他們在軍國主義熱潮的慫恿之下,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他們就像牲畜那樣默默忍受着戰争帶來的巨大痛苦,然而即便是最愚昧無知的人,忍耐也是有限的。
漸漸地,這群被出賣和遺棄的士兵對沙皇政府産生了極度不滿,憎惡情緒在軍營中蔓延開來。
從公元1915年年底起,俄國成了西方盟友心中的隐憂。
整個公元1916年,俄國基本都處于守勢,甚至有傳言稱它要與德國單獨媾和。
公元1916年12月29日,拉斯普京在彼得格勒參加晚宴時被刺殺身亡。
随後,俄國人民企圖重新整頓沙皇的統治,但為時已晚。
到了第二年3月,俄國國内情勢急轉直下,彼得格勒的搶糧騷亂演變成了一場革命起義。
起義者企圖推翻代議機構國會杜馬,逮捕自由黨領袖,并擁護親王李沃夫成立臨時政府。
3月15日,沙皇被迫宣布退位。
曾有一度,俄國人民寄希望于通過開展一場溫和、可控的革命來改變國内局勢,比如說換一位新的沙皇。
遺憾的是,俄國國内事态發展明顯失控,民衆對沙皇統治已徹底失去了信心,更換沙皇已于事無補。
此時的俄國民衆對歐洲舊秩序、沙皇統治、歐洲列強和戰争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他們迫切希望盡快從這不堪忍受的苦難中解脫出來。
&ldquo一戰&rdquo協約國成員對俄國國内形勢并不了解,就連外交官員也知之甚少,他們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俄國宮廷之上,對俄國下層社會一概不知,這就導緻他們對俄國形勢做出了錯誤的估計。
此外,這些外交官對共和政治幾乎沒有好感,所以一定會公然給新政府制造麻煩。
俄羅斯共和國政府的領導人是能言善辯且風度翩翩的克倫斯基,他發現自己領導的新政府在内遭到了主張開展更為激進的社會革命勢力的攻擊,在外則遭受了協約國政府的冷遇。
協約國既不同意他把土地分配給農民,也不同意他從境外戰場撤回俄國軍隊。
英、法兩國甚至在報刊媒體上發動輿論攻勢,一再要求俄國發起新一輪的進攻。
然而,當德國軍隊從海陸兩方面對裡加發動猛烈進攻時,英國海軍卻臨陣退縮,留下俄國軍隊在波羅的海孤軍作戰。
這次戰役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雖然協約國占據了海上優勢,英國海軍将領費希爾(1841&mdash1920)也曾提出過強烈抗議,但是英國和協約國的其他成員隻是在局部地區發動過幾次潛艇攻擊,幾乎是把波羅的海的控制權拱手讓給了德國。
俄國軍隊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結束這場戰争。
當時,在彼得格勒成立了一個代表工人階級和普通士兵的組織&mdash&mdash蘇維埃。
它号召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一次國際社會主義者大會。
彼時,德國柏林因缺乏糧食出現暴動,德國和奧地利民衆的厭戰情緒升級。
從之後發生的事情來看,國際社會主義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