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關燈
自然科學的進步,不僅造就了一個建立在蒸汽輪船和鐵路之上的幅員遼闊的美利堅合衆國,還促進了大英帝國海外事業的擴張。

    然而,對于人口稠密的歐洲大陸國家而言,科學進步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影響。

    他們的生活範圍仍然局限于車馬能到之處,海外擴張之路也如英國所預期的那樣,并沒有太大的發展。

    當時,隻有俄國還可以向東擴展。

    俄國人修建了一條橫貫東西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但是由于沙皇把鐵路修建到了遠東地區,惹怒了日本,兩國陷入戰争。

    同時,俄國不斷向東南方向推進,直逼印度和波斯(1)邊境,由此也引發了英國人的強烈不滿。

    除此之外的歐洲國家仍然隻能占據一隅之地。

    人類為了應對新型的社會生活形式,必須通過自願聯合或強制聯合的方式,重新對人類事務進行更為廣泛的調整。

    若以近代思想來衡量,自願聯合是最佳的方式,但是歐洲各國傳統勢力的幹預卻使他們走上了強制聯合的道路。

     拿破侖三世帝國的覆滅和德意志帝國的興起,使人們對在德國領導下建立歐洲共同體的想法既充滿希望又摻雜些許擔憂。

    在經曆了36年不穩定的和平時期後,歐洲政治極有可能形成以德國為中心的格局。

    自從查理曼帝國分裂之後,法國向來都是德國最強勁的政治宿敵,為了彌補自身實力的不足,法國與俄羅斯進行聯盟。

    德國則加強了與奧地利帝國(它在拿破侖一世時期就已經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聯系。

    此外,德國還打算與意大利新王國結盟,但是沒有成功。

    起初,英國堅持一貫作風,置身于歐洲大陸事務之外,但是随着後期德國海軍的強勁發展,其被迫與法俄集團結盟。

    但是,由于德皇威廉二世(在位時間為公元1888年至1918年)野心過大,過早地推行他的海外冒險政策,最後把英國、日本和美國都推向了敵對陣營。

     于是,歐洲各國紛紛開始擴充軍備。

    軍事裝備、槍炮和戰艦等軍工業在國民生産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世界局勢變得動蕩不安,戰争有時似乎馬上就要開始,有時又有所緩和。

    最終,這場戰争還是爆發了。

    德國和奧地利先是向法國、俄國和塞爾維亞發起了襲擊。

    緊接着,德國軍隊又入侵比利時,英國見狀立即參戰援助比利時,并把日本拉入自己的陣營。

    不久之後,土耳其也加入了德國的陣營。

    公元1915年,意大利對奧地利開戰,同年10月,保加利亞加入德國同盟。

    公元1916年,羅馬尼亞對德宣戰;次年,美國和中國也被迫對德宣戰。

    至于誰應該為這次戰争埋單,本書在此不再多加以評判。

    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我們更加關注為何各國沒有預料并阻止這場戰争的爆發。

    策動戰争的那小部分人固然令人感到可恨,但更令人痛心的是,數千萬民衆由于過于&ldquo愛國&rdquo、愚昧和冷酷,以至于沒能以坦誠、慷慨的态度促成歐洲統一,從而阻止這場災難的發生。

     在此,我們無法詳述這場戰争錯綜複雜的細節,但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在短短幾個月内,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徹底改變了這場戰争的性質。

    物理學的發展使人類獲得了巨大的力量,人們可以冶煉鋼鐵、縮短距離和戰勝疾病;但是,這種力量是用于行善還是作惡,完全取決于人們對于道德、政治的認知和理解。

    由于受到舊時各種仇恨和猜疑政策的影響,歐洲各國政府猛然發現自己手中掌握的力量具有無可比拟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