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關燈
小
中
大
和防禦能力。
這場戰争很快就演變成了一場吞噬全世界的大火,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
戰争初期,德國猛攻巴黎,俄國則大舉入侵東普魯士,德、俄兩國的進攻都遭到頑強的抵抗。
随後,各國紛紛開始加強自己的防禦力量,并修建了戰壕。
在一段時間内,對戰雙方都固守在各自的戰壕内,因此雙方都擁有強大火力,貿然進攻必然會帶來巨大的損失。
沖在戰争前線的是數以萬計的大軍,堅守在戰争後方的民衆則被全部組織起來為前線提供彈藥和糧食補給。
除了與軍事行動相關的活動外,其他生産活動都被迫停止。
歐洲所有年輕力壯的男子都加入了陸軍和海軍的隊伍,要不然就是被送到臨時組建的工廠從事軍需生産。
女性取代男性,成為工業生産的主力軍。
戰争期間,歐洲交戰國半數以上的國民都轉換了職業,完全就是一種社會角色的轉變。
教育和科研受到了極大限制,甚至直接轉變為以軍事服務為目的。
由于受軍事管制和軍事宣傳的影響,新聞媒體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存在意義。
戰事的僵局使得歐洲各國的戰場從前線向後方延伸,交戰雙方或是發動空襲襲擊對方後方人員,或是破壞對方的糧食和軍需用品供給。
此外,為了攻破戰壕防禦,歐洲各國紛紛改進槍炮的口徑和射程,還研制出了毒瓦斯彈和小型坦克。
空襲是所有新式作戰方法中最具革命性的,它使戰争開始從平面轉變為立體。
在此之前,戰争隻能發生在交戰雙方相遇的地方,現在則是随時随地都可以進行。
最先出現的空中武器是齊柏林硬式飛艇,接着是轟炸機,它們把戰争前線擴大到了非戰鬥區域。
這使得區别對待作戰人員與非作戰人員這個文明作戰規則不複存在,所有人都成了戰争攻擊的對象,無論是農民、裁縫、伐木工還是建築工,甚至連車站和倉庫都被摧毀了。
随着戰事的發展,空襲的範圍日益擴大,空襲引起的恐懼也與日俱增。
幾乎整個歐洲都陷入了被包圍的狀态,常常遭受夜間空襲。
像倫敦和巴黎這些沒有遮擋的城市更是夜夜遭到襲擊,高射炮的轟鳴聲震耳欲聾,消防車和救護車在黑暗的街道上呼嘯而過,人們徹夜難眠。
這一切對老人和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戰争之後往往伴随着瘟疫。
戰争期間并未出現過任何流行性疾病,這得益于醫學的發展,然而公元1918年戰争即将結束時,全球範圍内爆發了一場大流感,數百萬人因此而喪生。
盡管戰争期間沒有出現大規模饑荒現象,但是到了公元1918年年初,歐洲大部分地區陷入了饑荒狀态。
這是因為農民都被招募到軍中,無人從事農業生産,導緻世界範圍内出現了糧食減産的問題。
還有當時潛艇攻擊的情形時有發生,各國因此封鎖國界,海上交通受阻,影響了糧食的正常供應。
之後各國政府掌管了日益短缺的糧食供給,按人口定量分配,這才得以勉強維持。
但是,到了戰争的第四年時,除了糧食短缺,人們還面臨着衣服、住房和生活用品短缺的問題,商業和經濟生活陷入了極度混亂之中。
每個人都憂心忡忡,絕大多數人過着艱難、竭蹶的生活。
公元1918年11月,這場戰争終于真正結束了。
公元1918年春季時,德國還拼盡全力向巴黎發起最後的猛攻,差點就攻陷了這座城市,然而最終财殚力竭的同盟國集團徹底崩潰了。
*** (1) 波斯即今伊朗。
這場戰争很快就演變成了一場吞噬全世界的大火,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
戰争初期,德國猛攻巴黎,俄國則大舉入侵東普魯士,德、俄兩國的進攻都遭到頑強的抵抗。
随後,各國紛紛開始加強自己的防禦力量,并修建了戰壕。
在一段時間内,對戰雙方都固守在各自的戰壕内,因此雙方都擁有強大火力,貿然進攻必然會帶來巨大的損失。
沖在戰争前線的是數以萬計的大軍,堅守在戰争後方的民衆則被全部組織起來為前線提供彈藥和糧食補給。
除了與軍事行動相關的活動外,其他生産活動都被迫停止。
歐洲所有年輕力壯的男子都加入了陸軍和海軍的隊伍,要不然就是被送到臨時組建的工廠從事軍需生産。
女性取代男性,成為工業生産的主力軍。
戰争期間,歐洲交戰國半數以上的國民都轉換了職業,完全就是一種社會角色的轉變。
教育和科研受到了極大限制,甚至直接轉變為以軍事服務為目的。
由于受軍事管制和軍事宣傳的影響,新聞媒體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存在意義。
戰事的僵局使得歐洲各國的戰場從前線向後方延伸,交戰雙方或是發動空襲襲擊對方後方人員,或是破壞對方的糧食和軍需用品供給。
此外,為了攻破戰壕防禦,歐洲各國紛紛改進槍炮的口徑和射程,還研制出了毒瓦斯彈和小型坦克。
空襲是所有新式作戰方法中最具革命性的,它使戰争開始從平面轉變為立體。
在此之前,戰争隻能發生在交戰雙方相遇的地方,現在則是随時随地都可以進行。
最先出現的空中武器是齊柏林硬式飛艇,接着是轟炸機,它們把戰争前線擴大到了非戰鬥區域。
這使得區别對待作戰人員與非作戰人員這個文明作戰規則不複存在,所有人都成了戰争攻擊的對象,無論是農民、裁縫、伐木工還是建築工,甚至連車站和倉庫都被摧毀了。
随着戰事的發展,空襲的範圍日益擴大,空襲引起的恐懼也與日俱增。
幾乎整個歐洲都陷入了被包圍的狀态,常常遭受夜間空襲。
像倫敦和巴黎這些沒有遮擋的城市更是夜夜遭到襲擊,高射炮的轟鳴聲震耳欲聾,消防車和救護車在黑暗的街道上呼嘯而過,人們徹夜難眠。
這一切對老人和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戰争之後往往伴随着瘟疫。
戰争期間并未出現過任何流行性疾病,這得益于醫學的發展,然而公元1918年戰争即将結束時,全球範圍内爆發了一場大流感,數百萬人因此而喪生。
盡管戰争期間沒有出現大規模饑荒現象,但是到了公元1918年年初,歐洲大部分地區陷入了饑荒狀态。
這是因為農民都被招募到軍中,無人從事農業生産,導緻世界範圍内出現了糧食減産的問題。
還有當時潛艇攻擊的情形時有發生,各國因此封鎖國界,海上交通受阻,影響了糧食的正常供應。
之後各國政府掌管了日益短缺的糧食供給,按人口定量分配,這才得以勉強維持。
但是,到了戰争的第四年時,除了糧食短缺,人們還面臨着衣服、住房和生活用品短缺的問題,商業和經濟生活陷入了極度混亂之中。
每個人都憂心忡忡,絕大多數人過着艱難、竭蹶的生活。
公元1918年11月,這場戰争終于真正結束了。
公元1918年春季時,德國還拼盡全力向巴黎發起最後的猛攻,差點就攻陷了這座城市,然而最終财殚力竭的同盟國集團徹底崩潰了。
*** (1) 波斯即今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