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日本崛起

關燈
後,出島是日本與外界唯一的聯系渠道,在島上居住的荷蘭人警示日本已經跟不上西方列強的發展步伐了。

    公元1837年,一艘懸挂着奇怪星條旗的船隻駛入江戶灣,船上載着幾名從太平洋救回來的日本水手。

    但是,這艘船卻遭到了日本的炮擊,隻好駛離日本海岸。

    之後,懸挂着相同星條旗的船隻再次出現在日本海域附近。

    其中一次是在公元1849年,它要求日本釋放18名因船隻失事遇險的美國水手。

    第二次是在公元1853年,美國海軍準将佩裡率領4艘美國軍艦造訪日本并且拒絕駛離。

    佩裡直接将軍艦停泊在禁停海域,并給日本當時的兩位執政者傳了話。

    公元1854年,佩裡再次率領10艘軍艦直逼日本,這些軍艦全部以蒸汽機為動力系統,船上還架着大炮。

    他要求日本政府開放通商口岸,日本方面無力抵抗,隻好應允。

    随後,佩裡帶領500名士兵登島簽訂通商條約,圍觀的日本民衆看着這些外來訪客從大街上走過,心中充滿了疑惑。

     此後,俄羅斯、荷蘭和英國接踵而至。

    掌握下關海峽的一個日本大貴族企圖用炮火驅離這些外國船隻,結果卻反遭英、法、荷、美軍艦的聯合炮擊,最後他的炮台被摧毀,武士也被驅散。

    公元1865年,各國聯合艦隊停泊在京都海上,強迫日本簽訂通商條約,向全世界打開國門。

     日本人深感恥辱,之後他們奮發圖強,憑借驚人的智慧和力量提高了本國的文化及組織水平,并逐漸趕上歐洲列強。

    在人類曆史上,還從未出現過像當時的日本那樣飛速發展的國家。

    公元1866年,日本還停留在中世紀的發展階段,思想封建且不切實際,但是到了公元1899年,它已經完全西化,各方面與歐洲先進列強并駕齊驅。

    日本徹底消除了亞洲國家朽木難雕、必然落後于歐洲國家的偏見,歐洲各國取得的進步與其相比顯得黯然失色。

     毋庸詳述公元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争的細節,盡管這場戰争展現出了日本西化的程度。

    當時,日本擁有一支高效的西式陸軍以及一支規模不大卻十分精幹的艦隊。

    日本的興盛使得英、美兩國已将其與歐洲列強同等對待,但是那些正忙于在亞洲瓜分印度帝國的國家對此卻不以為然。

    俄羅斯經由中國東北繼續向朝鮮推進,法國已在東京和安南(1)建立了自己的勢力範圍,而德國也在如饑似渴地尋找新的殖民點。

    俄、法、德三國相互勾結,幹預和阻止日本在對華戰争中攫取利益。

    日本在對華戰争中精力受損,對于俄、法、德三國的開戰威脅已無力應對,因此也沒有其他大動作。

     然而,日本的妥協隻是暫時的,它剛好趁此機會養兵蓄銳。

    之後在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内,日本便恢複元氣,繼而對俄宣戰。

    日俄戰争(2)開啟了亞洲曆史的新紀元,标志着歐洲獨霸世界的時代結束了。

    當然,俄羅斯人民對這場發生在距離他們半個地球之遠的戰争感到十分茫然,一些富有遠見的俄國政治家十分反對本國軍隊出兵參與這場在他們看來愚蠢至極的戰争。

    但是,當時包括俄國大公在内的一批金融冒險家,妄想着從中國的東北掠奪财富,因此極力反對撤兵。

    于是,大批日本士兵千裡越洋集結在旅順港和朝鮮半島,而無數的俄國農民也乘坐火車沿着西伯利亞鐵路一路奔赴前線,最後戰死在遙遠的沙場。

     俄國軍隊由于指揮不當和補給不足,在海上和陸上都吃了敗仗。

    俄國海軍波羅的海艦隊繞道非洲前來助戰,不料卻在對馬海峽被全部殲滅。

    俄國民衆被這場千裡之外毫無意義的戰争徹底激怒,公元1905年俄國國内發生起義,要求沙皇終止日俄戰争。

    之後,沙皇将公元1875年占領的庫頁島南部割讓給日本,并從中國東北撤兵,還承認朝鮮半島為日本的勢力範圍。

     *** (1) 這裡的東京是越南北部地區的舊稱,安南則是越南古名。

    &mdash&mdash譯者注 (2) 這次戰争的主戰場位于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一帶的海域。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