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日本崛起

關燈
歐洲不斷将他國列入自己的版圖,就譬如歐洲征服非洲,成為殖民時代其處理世界事務的永久性法則,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但是,曆史學家的職責就在于如實地記錄曆史。

    19世紀的歐洲人腦中僅有一些非常膚淺的曆史知識,缺乏批判性的思考。

    西方的機械革命給歐洲人帶來許多舊世界無法比拟的優勢,但這些暫時性的優勢在歐洲人看來卻是其永久掌控人類事務的最好證明,可笑的是,他們對諸如蒙古人征戰世界這類事件卻茫然不知。

    他們不知道科學及其成果是可以轉化的,也沒有意識到中國人、印度人也能夠像法國人和英國人那樣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他們總是認為,東方人天生懶惰且思想觀念保守,而西方人生來便具有智慧與闖勁,因此歐洲人可以永遠處于世界霸主的地位。

     這種愚昧想法的結果就是歐洲各國的駐外機構不僅與英國争奪世界上仍未開化的地方,還要參與對人口衆多的亞洲文明國家的瓜分。

    似乎這些亞洲國家不過就是等待他們開采的原材料而已。

    英國統治階級在印度建立了雖岌岌可危卻看起來十分輝煌的帝國主義事業,荷蘭在東印度群島則擁有數量龐大且利潤豐厚的産業,這引得其他歐洲列強無不幻想在波斯、即将瓦解的奧斯曼帝國甚至遙遠的印度、中國和日本鑄就同樣的輝煌。

     公元1898年,德國強占中國膠州灣,英國緊随其後占領了威海衛。

    次年,俄國人侵占旅順港。

    歐洲列強的野蠻行徑引起全中國人民的極度憤怒。

    公元1900年,他們圍攻了歐洲各國設在北京東交民巷的使館。

    之後,歐洲聯軍打着營救使館人員的幌子對北京發起報複性的進攻,還竊取了大量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

    緊接着,俄國人占領了中國東北,英國則在公元1904年入侵中國西藏。

     此時,在大國争搶中出現了一個新興勢力,那就是日本。

    此前在人類曆史上,日本一直扮演着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這個遙遠且與世隔絕的島國并沒有對人類曆史産生過重大的影響。

    日本民族是蒙古人種,他們的文明、文字、文學和藝術傳統都源自中國。

    他們的曆史頗為有趣,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在基督教開始發展的頭幾個世紀裡,他們就已經出現了封建制度和武士傳統。

    他們對朝鮮和中國發起的侵略戰争,實際上就是英法戰争的翻版。

    日本與歐洲的交往始于16世紀。

    公元1542年,一群葡萄牙人乘坐一艘中國帆船到達了日本;公元1549年,耶稣教廷的傳教士方濟各·沙勿略開始在日本傳教。

    日本曾一度非常歡迎歐洲的傳教士,許多人因為受基督教傳教士的影響改信了基督教。

    當時,有一個叫威廉·亞當斯的人深得日本人民的喜愛,他還教他們如何建造大型船隻。

    後來,日本建造的船隻還航行到了印度和秘魯。

     之後,西班牙的多明我會、葡萄牙的耶稣會以及英國和荷蘭的新教徒相互之間發生了複雜而激烈的鬥争,他們各自都提醒日本警惕他國的政治圖謀。

    在當時處于優勢地位的耶稣教廷嚴詞侮辱和迫害佛教徒。

    最後日本人終于發現,歐洲人令人感到十分厭惡,尤其是天主教,它不過是教皇和西班牙君主推行政治陰謀的幌子罷了。

    後來,日本為了抑制基督教在本國的傳播與發展,大肆迫害基督教徒。

    公元1638年起,日本對歐洲人實行了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并持續了數年之久。

    在此後整整兩個世紀的時間裡,日本完全與世隔絕,就如同生活在另外一個星球上一樣。

    日本政府禁止建造大型船隻,隻能建造用于沿海航行的小船;日本民衆不準前往别國,而歐洲人也不能進入日本。

     在這兩個世紀裡,日本完全處于世界曆史的主流之外,獨自生活在風景如畫的國度。

    它實行封建主義,整個國家由占人口總數不到5%的武士、貴族及其家族統治。

    而同一時期,外面的世界飛速發展,視野變得更加廣闊,還出現了許多新興力量。

    後來,日本海峽附近有越來越多奇怪的船隻駛過,有時船隻遇險,船員會被海水沖到日本的海岸邊。

    日本實行鎖國政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