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輪船和鐵路上的擴張
關燈
小
中
大
18世紀末期,歐洲各帝國紛紛瓦解,擴張主義者的擴張幻想也逐一破滅。
英國、西班牙等國由于與其美洲殖民地相距甚遠,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自由往來頻頻受阻。
其結果便是殖民地紛紛脫離宗主國的控制,逐漸形成了全新的有着獨特思想、習俗以及語言表達方式的獨立社會共同體。
随着這些社會共同體的發展,他們越發擔心自己所依賴的用以連接外界的海上航路會被切斷。
那些設在荒野上的交易站點,比如法國設在加拿大的商棧,或者是外國的貿易公司,比如英國設在印度的貿易公司,為了維持生存,不得不緊緊抓住為它們提供支持的東道國。
19世紀初期的許多思想家認為,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已趨于極限。
公元1820年以後,歐洲列強在歐洲之外建立的&ldquo帝國&rdquo勢力範圍步步緊縮,遠不如18世紀中期那麼龐大;現在也隻有俄羅斯的版圖還與之前一樣,幾乎橫跨整個亞洲。
公元1815年,大英帝國幅員遼闊,成為名副其實的&ldquo日不落帝國&rdquo。
它的海外殖民地主要包括:人煙稀少的加拿大沿海河流、湖泊地區以及遼闊、荒蕪的内陸地區,當時那裡隻有哈得孫灣公司的皮毛交易站;東印度公司控制下的印度半島近1/3的領土;以黑人和荷蘭殖民者為主的好望角沿岸地區也在其疆域範圍内;除此之外,還包括西非海岸的若幹貿易點、直布羅陀、馬耳他島、牙買加、西印度群島上幾塊小的領土、南美的英屬圭亞那,以及位于地球另一端的澳大利亞博塔尼灣和塔斯馬尼亞這兩處犯人流放地。
西班牙占領了古巴以及菲律賓群島的一些殖民地;葡萄牙保留了早年在非洲侵占的部分領土;荷蘭擁有東印度群島和荷屬圭亞那的部分群島及領地;丹麥僅占領了西印度群島中的一兩個島嶼;法國則占領了西印度群島的一兩個島嶼和法屬圭亞那。
這些就是歐洲列強所要侵占的,或者說他們當時能夠從世界其他地方所占有的全部殖民地。
此時,他們似乎都停止了對外擴張的步伐,隻有東印度公司仍然表現出了擴張的強勁勢頭。
當歐洲各國正忙于應對拿破侖戰争時,東印度公司在曆任總督的帶領下,以印度為據點入侵别國,就如同以前的土庫曼人及其他來自北方的侵略者那樣。
《維也納和約》簽訂之後,東印度公司繼續向别國征收稅款和發起戰争,還往亞洲各國派駐使節,俨然一個半獨立的國家,不同的是它需要将掠奪來的财富送回英國。
在此,我們沒法詳盡地講述東印度公司如何與各方勢力結盟并最終取得霸權地位。
東印度公司的勢力範圍一直延伸到印度阿薩姆邦、奧德邦以及巴基斯坦信德省。
當時的印度版圖主要由幾個英國直轄的大省包圍和連接起來的城邦構成,類似于今天英國學生所熟悉的課本上的樣子。
後來,印度人民為推翻東印度公司的統治發起了民族起義,英國王室借此機會于公元1859年将東印度公司建立的&ldquo帝國&rdquo并入了大英帝國的統治之下。
根據英國議會通過的《關于改善治理印度法案》,印度總督改成副王,撤銷東印度公司,改設印度事務大臣并對英國議會負責。
公元1877年,比肯斯菲爾德為落實上述法案,擁戴維多利亞女王為印度女皇。
英國和印度就是以這樣非比尋常的方式連接在一起的(1)。
雖然此時印度仍然是莫卧兒帝國,但實際上已經成為大不列颠這個君主共和國的傀儡。
印度成為一個沒有專制君主的專制國家,它的統治方式既有君主專制的弊端,又有民主官僚的冷漠與不負責任。
印度人民無處申訴疾苦,他們沒有真正的君主,皇帝對他們而言隻是一種高貴的象征,他們隻能在英國分發小冊子表達自己的訴求,或是向英國下議院提出質詢。
然而,英國議會在處理英國事務上耗費了很多時間,因此對印度的關注自然比較少,這就導緻了印度人民的命運一直操縱在少數官僚的手裡。
在輪船和鐵路投入使用之前,除了英國在印度擴張之外,其他歐洲國家都沒有這類大規模的舉動。
英國有一派政治思想家把帝國的衰敗歸咎于海外殖民事業。
英國在澳大利亞的殖民地發展十分緩慢,直到公元1842年、1851年先後發現了銅礦和黃金,它的重要性才逐漸顯現出來。
随着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澳大利亞的羊毛也得以暢銷歐洲。
加拿大的情況也是如此,在公元1849年之前發展得不太樂觀,一直備受英法移民紛争的困擾,甚至出現過幾次動亂。
直到公元1867年加拿大頒布新憲法宣布實行聯邦自治,這才緩解了國内的緊張局勢。
鐵
英國、西班牙等國由于與其美洲殖民地相距甚遠,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自由往來頻頻受阻。
其結果便是殖民地紛紛脫離宗主國的控制,逐漸形成了全新的有着獨特思想、習俗以及語言表達方式的獨立社會共同體。
随着這些社會共同體的發展,他們越發擔心自己所依賴的用以連接外界的海上航路會被切斷。
那些設在荒野上的交易站點,比如法國設在加拿大的商棧,或者是外國的貿易公司,比如英國設在印度的貿易公司,為了維持生存,不得不緊緊抓住為它們提供支持的東道國。
19世紀初期的許多思想家認為,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已趨于極限。
公元1820年以後,歐洲列強在歐洲之外建立的&ldquo帝國&rdquo勢力範圍步步緊縮,遠不如18世紀中期那麼龐大;現在也隻有俄羅斯的版圖還與之前一樣,幾乎橫跨整個亞洲。
公元1815年,大英帝國幅員遼闊,成為名副其實的&ldquo日不落帝國&rdquo。
它的海外殖民地主要包括:人煙稀少的加拿大沿海河流、湖泊地區以及遼闊、荒蕪的内陸地區,當時那裡隻有哈得孫灣公司的皮毛交易站;東印度公司控制下的印度半島近1/3的領土;以黑人和荷蘭殖民者為主的好望角沿岸地區也在其疆域範圍内;除此之外,還包括西非海岸的若幹貿易點、直布羅陀、馬耳他島、牙買加、西印度群島上幾塊小的領土、南美的英屬圭亞那,以及位于地球另一端的澳大利亞博塔尼灣和塔斯馬尼亞這兩處犯人流放地。
西班牙占領了古巴以及菲律賓群島的一些殖民地;葡萄牙保留了早年在非洲侵占的部分領土;荷蘭擁有東印度群島和荷屬圭亞那的部分群島及領地;丹麥僅占領了西印度群島中的一兩個島嶼;法國則占領了西印度群島的一兩個島嶼和法屬圭亞那。
這些就是歐洲列強所要侵占的,或者說他們當時能夠從世界其他地方所占有的全部殖民地。
此時,他們似乎都停止了對外擴張的步伐,隻有東印度公司仍然表現出了擴張的強勁勢頭。
當歐洲各國正忙于應對拿破侖戰争時,東印度公司在曆任總督的帶領下,以印度為據點入侵别國,就如同以前的土庫曼人及其他來自北方的侵略者那樣。
《維也納和約》簽訂之後,東印度公司繼續向别國征收稅款和發起戰争,還往亞洲各國派駐使節,俨然一個半獨立的國家,不同的是它需要将掠奪來的财富送回英國。
在此,我們沒法詳盡地講述東印度公司如何與各方勢力結盟并最終取得霸權地位。
東印度公司的勢力範圍一直延伸到印度阿薩姆邦、奧德邦以及巴基斯坦信德省。
當時的印度版圖主要由幾個英國直轄的大省包圍和連接起來的城邦構成,類似于今天英國學生所熟悉的課本上的樣子。
後來,印度人民為推翻東印度公司的統治發起了民族起義,英國王室借此機會于公元1859年将東印度公司建立的&ldquo帝國&rdquo并入了大英帝國的統治之下。
根據英國議會通過的《關于改善治理印度法案》,印度總督改成副王,撤銷東印度公司,改設印度事務大臣并對英國議會負責。
公元1877年,比肯斯菲爾德為落實上述法案,擁戴維多利亞女王為印度女皇。
英國和印度就是以這樣非比尋常的方式連接在一起的(1)。
雖然此時印度仍然是莫卧兒帝國,但實際上已經成為大不列颠這個君主共和國的傀儡。
印度成為一個沒有專制君主的專制國家,它的統治方式既有君主專制的弊端,又有民主官僚的冷漠與不負責任。
印度人民無處申訴疾苦,他們沒有真正的君主,皇帝對他們而言隻是一種高貴的象征,他們隻能在英國分發小冊子表達自己的訴求,或是向英國下議院提出質詢。
然而,英國議會在處理英國事務上耗費了很多時間,因此對印度的關注自然比較少,這就導緻了印度人民的命運一直操縱在少數官僚的手裡。
在輪船和鐵路投入使用之前,除了英國在印度擴張之外,其他歐洲國家都沒有這類大規模的舉動。
英國有一派政治思想家把帝國的衰敗歸咎于海外殖民事業。
英國在澳大利亞的殖民地發展十分緩慢,直到公元1842年、1851年先後發現了銅礦和黃金,它的重要性才逐漸顯現出來。
随着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澳大利亞的羊毛也得以暢銷歐洲。
加拿大的情況也是如此,在公元1849年之前發展得不太樂觀,一直備受英法移民紛争的困擾,甚至出現過幾次動亂。
直到公元1867年加拿大頒布新憲法宣布實行聯邦自治,這才緩解了國内的緊張局勢。
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