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近代思想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起來共同應對。
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以及能力的增強,使得戰争的毀滅性與破壞性遠遠超出其帶來的利益,戰争不再是解決民族鬥争和國家争端的有效手段。
而想要解決所有這些問題,則需要建立起一個規模更大、管控能力更強、更具有權威性的政治實體。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必須通過征服或聯合現有的政府,從而組成一個超級政府來解決這些問題。
人們可以創設出類似于現有機構的實體,比如&ldquo全人類議會&rdquo&ldquo世界國會&rdquo&ldquo世界總統&rdquo等。
這些都是人們的最初設想,然而在曆經了半個世紀的探讨與實驗之後,人們果斷放棄,因為沿着這條路實現世界統一的目标,需要面對巨大的阻力。
現在,人們轉而開始考慮成立一系列的專門委員會或專門機構,賦予其在世界範圍内都行之有效的權力,各國則派遣各自的代表前往各個事務組織,參與解決維護世界和平、自然資源的開發與發展、勞動條件平等化、全球貨币政策以及人口與衛生等問題。
盡管全世界至今仍然沒有形成一個全球性的政府,但是可以看出,全世界的共同利益已經被視為共同的事業加以經營。
在人類實現相當程度的一體化之前,在國際合作勝過因愛國主義而産生的猜疑與嫉妒之前,有必要先灌輸人類一體化的思想,同時讓人類是一個大家庭的觀念被普遍認可與理解。
2000多年以來,那些世界性宗教都在宣揚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
但是直到今天,因部落、民族和種族摩擦引發的仇恨、憤怒與猜疑,依然是橫亘在道路上的絆腳石,阻礙着人民公仆思想的形成。
就像6世紀、7世紀時基督教教義努力滲入處于混亂無序狀态之中的歐洲人的靈魂那樣,現如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也試圖占據人們的心靈。
當然,要想讓這種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普及,必然需要大批虔誠的、甘于付出的宣傳者付諸努力。
至于這項事業已經進展到了何種程度,又收獲了什麼,恐怕當代沒有哪個作家可以預測到。
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似乎總是與國際問題密不可分,而解決這類問題往往都有賴于一種深入人心且令人鼓舞的服務精神。
在面對共同利益時,國家之間的猜忌、固執和自我主義,反映出個體雇主與工人之間的猜忌、固執和自我主義;同樣地,後者也反映出了前者。
膨脹的個人占有欲就好比國家與帝王無休止的貪婪,都源于人的本能,都是無知與傳統的産物。
所謂的國際主義,實質上就是國家間的互助主義。
但凡對這些問題有過深入研究的人,都不會認為有哪種心理學或者教育方式、教育機構,能夠真正或最終解決人類交往與合作進程中出現的這類難題。
就好比公元1820年時人們不可能設計出電氣化鐵路系統一樣,我們現在也無法創設出能夠有效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
但是,我們相信它終将出現,且為時不遠。
沒有誰可以超越自身的知識範圍行事,也沒有哪種思想可以超越當代的思想。
因此,我們無法去猜想或預測人類還需度過多少虛無的黑夜,還要忍受多久戰争帶來的痛苦與不安,才能迎來和平的曙光。
我們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是那樣模糊不清,且充滿了沖動與質疑。
但值得慶幸的是,人類的知識改造任務已再次啟動,盡管它仍舊不完善,但已有了清晰、準确的設想。
至于這項任務之後會快速還是緩慢地進展,我們不得而知。
可以确定的是,它将凝聚起人類無窮的思想和無限的想象。
由于這些設想缺乏保證和精準性,因此尚不能落實;加之表現形式多樣且混亂,因此常常被曲解。
不過,随着有關設想逐漸清晰,這些對于未來世界的新願景也必将迅速備受矚目,随之而來的将是對教育的重建。
*** (1)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在編纂《百科全書》過程中形成的派别。
(2) 《自然法典》是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摩萊裡創作的法學著作,于公元1755年在法國首次出版。
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以及能力的增強,使得戰争的毀滅性與破壞性遠遠超出其帶來的利益,戰争不再是解決民族鬥争和國家争端的有效手段。
而想要解決所有這些問題,則需要建立起一個規模更大、管控能力更強、更具有權威性的政治實體。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必須通過征服或聯合現有的政府,從而組成一個超級政府來解決這些問題。
人們可以創設出類似于現有機構的實體,比如&ldquo全人類議會&rdquo&ldquo世界國會&rdquo&ldquo世界總統&rdquo等。
這些都是人們的最初設想,然而在曆經了半個世紀的探讨與實驗之後,人們果斷放棄,因為沿着這條路實現世界統一的目标,需要面對巨大的阻力。
現在,人們轉而開始考慮成立一系列的專門委員會或專門機構,賦予其在世界範圍内都行之有效的權力,各國則派遣各自的代表前往各個事務組織,參與解決維護世界和平、自然資源的開發與發展、勞動條件平等化、全球貨币政策以及人口與衛生等問題。
盡管全世界至今仍然沒有形成一個全球性的政府,但是可以看出,全世界的共同利益已經被視為共同的事業加以經營。
在人類實現相當程度的一體化之前,在國際合作勝過因愛國主義而産生的猜疑與嫉妒之前,有必要先灌輸人類一體化的思想,同時讓人類是一個大家庭的觀念被普遍認可與理解。
2000多年以來,那些世界性宗教都在宣揚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
但是直到今天,因部落、民族和種族摩擦引發的仇恨、憤怒與猜疑,依然是橫亘在道路上的絆腳石,阻礙着人民公仆思想的形成。
就像6世紀、7世紀時基督教教義努力滲入處于混亂無序狀态之中的歐洲人的靈魂那樣,現如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也試圖占據人們的心靈。
當然,要想讓這種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普及,必然需要大批虔誠的、甘于付出的宣傳者付諸努力。
至于這項事業已經進展到了何種程度,又收獲了什麼,恐怕當代沒有哪個作家可以預測到。
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似乎總是與國際問題密不可分,而解決這類問題往往都有賴于一種深入人心且令人鼓舞的服務精神。
在面對共同利益時,國家之間的猜忌、固執和自我主義,反映出個體雇主與工人之間的猜忌、固執和自我主義;同樣地,後者也反映出了前者。
膨脹的個人占有欲就好比國家與帝王無休止的貪婪,都源于人的本能,都是無知與傳統的産物。
所謂的國際主義,實質上就是國家間的互助主義。
但凡對這些問題有過深入研究的人,都不會認為有哪種心理學或者教育方式、教育機構,能夠真正或最終解決人類交往與合作進程中出現的這類難題。
就好比公元1820年時人們不可能設計出電氣化鐵路系統一樣,我們現在也無法創設出能夠有效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
但是,我們相信它終将出現,且為時不遠。
沒有誰可以超越自身的知識範圍行事,也沒有哪種思想可以超越當代的思想。
因此,我們無法去猜想或預測人類還需度過多少虛無的黑夜,還要忍受多久戰争帶來的痛苦與不安,才能迎來和平的曙光。
我們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是那樣模糊不清,且充滿了沖動與質疑。
但值得慶幸的是,人類的知識改造任務已再次啟動,盡管它仍舊不完善,但已有了清晰、準确的設想。
至于這項任務之後會快速還是緩慢地進展,我們不得而知。
可以确定的是,它将凝聚起人類無窮的思想和無限的想象。
由于這些設想缺乏保證和精準性,因此尚不能落實;加之表現形式多樣且混亂,因此常常被曲解。
不過,随着有關設想逐漸清晰,這些對于未來世界的新願景也必将迅速備受矚目,随之而來的将是對教育的重建。
*** (1)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在編纂《百科全書》過程中形成的派别。
(2) 《自然法典》是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摩萊裡創作的法學著作,于公元1755年在法國首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