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工業革命

關燈
許多曆史書都會把我們在上面章節提到的機械革命與工業革命混為一談,但實際上二者并不相同。

    機械革命是人類曆史進程中一種全新的事物,随着系統科學的發展而産生,與農業的發明或金屬的發現一樣,是一個嶄新的階段;工業革命則是指社會和金融的發展,它與機械革命的起源不同,不過在曆史上有過類似的發展進程。

    機械革命與工業革命同時發展且相互作用,但二者在根源和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

    即便沒有煤炭、蒸汽和機械的出現,工業革命也仍會以其他形式出現;但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可能會更類似于羅馬共和國後期的社會和金融發展,還可能再次上演自由耕種者的土地被剝奪、集體勞作、土地和财富積聚以及社會金融發展受損等情形。

    在電力和機械出現之前,工廠生産方式就已存在,因此,工廠并不是機器的産物,而是社會分工勞作的結果。

    在水車還沒有被用于工業生産以前,那些訓練有素且備受剝削的工人就已經開始制作女帽、紙箱、家具、彩色地圖和書籍插畫等諸如此類的物品。

    早在奧古斯都時代,羅馬就已經出現了工廠。

    比如,新書就是出版商工廠裡的抄寫員按口授筆錄寫成的。

    細心品讀過笛福的著作和菲爾丁的政治專論小冊子的讀者會發現,英國早在17世紀末期就已經開始招募貧民,讓他們在工廠中集體勞作以謀生計。

    早在莫爾于公元1516年寫作的《烏托邦》一書中,便有了關于開設工廠的設想。

    因此,工廠并非機械發展的産物,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實際上,直到18世紀中葉,西歐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都在重複公元前最後3個世紀羅馬城邦的老路。

    但是,由于歐洲政治不統一、反對君主專制引發政治動蕩、普通民衆的反抗以及知識分子對機器和新發明的接納等,西歐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呈現出了别樣的曆史風貌。

    在這一時期嶄新的歐洲世界裡,由于基督教廣泛傳播人類團結的思想,加之歐洲政治權力分散,因此一些精力充沛且急于緻富的人十分願意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不再緊盯着奴隸和集體勞作,而是把目光轉移到機器和機械動力上。

     機械的發明和發現過程統稱為機械革命,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新事物,它不斷地向前發展,從未考慮過可能為社會、經濟、政治和工業帶來的後果。

    但是,由于機械革命使得人類生活不斷發生變化,工業革命因此也經曆了深刻的變化與轉變,這點與其他社會變革一樣。

    羅馬共和國後期,由于财富大量積聚,許多小商人和小農階級走向破産,這點與18世紀、19世紀的資本集中十分相似,但是後者的起因在于機械革命後勞動的性質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在機械革命以前的舊世界,所有的動力來源都是人力,一切都是靠被奴役者的力量來完成的。

    雖然偶爾也會使用牛、馬等牲畜拉力,但是當擡舉重物和開鑿岩石時,還是需要由人力來完成;在犁地時,也需要人與牛一起配合完成;即便是在羅馬時期,船舶也仍靠汗流浃背的槳手們一起劃動船槳來行駛。

    在人類早期文明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是被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