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關燈


    19世紀80年代,電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給大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後來,電燈和電力牽引突然誕生。

    再之後,力的轉化和能量傳輸得以實現,人們可以通過銅線把能量轉化為機械運動、光或者熱,就像用水管運送水那樣。

     一開始,英國人和法國人在發明創造領域處于領先的地位。

    但不久之後,飽嘗拿破侖統治屈辱的德國人在科學研究方面迸發出了極大的熱情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最終超越了英、法兩國的科研成就。

    英國的科研成果大多數是由處于學術中心之外的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創造出來的。

     這一時期,英國的大學熱衷于對拉丁和希臘古典傳統進行學究式的研究,教育水平處于倒退狀态;法國的教育也被耶稣教廷學校的古典傳統所禁锢。

    但是對德國人而言,組建一個研究團隊并非難事,雖然規模不大,不過與英國、法國寥寥無幾的發明家和科學家比起來,人數已經很多了。

    雖然英、法的科研工作使兩國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卻沒有讓發明家和科學家富裕起來,也沒有獲得更大的權力。

    真正的科學家往往都超凡脫俗,他們專注于科學研究,而無暇考慮和計劃如何利用研究成果來賺錢。

    于是,科研成果便自然而然被一些貪圖财富的人所利用。

    我們發現,英國的每一項科學進步都給富人帶來了經濟利益。

    雖然這些富人不會像經院派學者或是極端分子那樣,去侮辱和殺害這群為國家産下金蛋的鵝,但是在發明家和科學家飽受饑寒時卻坐視不理。

    他們認為,發明家、科學家天生就是為他們這些更聰明的人創造經濟利益的。

     在對待發明家和科學家這方面,德國人顯然比英國人和法國人要聰明一些。

    德國學者并沒有對新學問表現出強烈的仇恨情緒,他們反而支持新學問的發展。

    德國的商人和制造商們也沒有像英國的那樣蔑視科學家。

    德國人認為,知識就像農作物一樣,想要收割莊稼,就必須給它施肥。

    因此,他們為科學家提供了許多機會,在科學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經費,當然他們最後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19世紀下半葉,由于德國科學家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德語也因此成為每一個想緊跟本學科最新發展趨勢的科研人員必須掌握的語言。

    在某些學科,尤其是化學方面,德國的科研水平遠超其他西方國家。

    德國科學家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所做的科研努力,到了19世紀80年代終于取得成果,在技術和工業領域也趕上了英、法的步伐。

     19世紀80年代,一種新型發動機投入使用,由此翻開了人類發明史上的新篇章。

    這種新型發動機不再利用蒸汽的膨脹力制動,而是依靠一種爆發性混合物的膨脹力。

    因為更加輕便、高效,這種發動機被應用于汽車制造。

    之後,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改良,它變得越來越輕巧,效率也越來越高,最終促進了飛行器的出現。

    公元1897年,華盛頓史密森學會的蘭利教授就成功研制出了一架飛行器,但因為體積不夠大,所以無法載人。

    到公元1909年時,飛機已可以載人飛行(1)。

    當鐵路和公路的發展日趨完善時,人類在提升交通工具速度方面似乎就停滞不前了。

    但是,飛機的出現,卻再一次極大地縮短了地球上任意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

    18世紀時,人們從倫敦到愛丁堡需要8天的時間;而到了公元1918年,根據英國民用航空運輸委員會的報告,過不了幾年,人們用8天的時間便可以完成從倫敦到墨爾本這段繞地球半圈的旅程。

     我們不必過分強調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的時間如何明顯地縮短了,因為這隻是人類探索無限可能性和深遠發展中的一個層面。

    比如,在19世紀,農業科學和農業化學都取得了相當程度的進展,人們學會了給土壤施肥,因而使同一地區的農作物産量比17世紀時增加了四五倍。

    除此之外,醫學領域也取得了非凡的進步,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日常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因疾病導緻的壽命縮短情況也日漸減少。

     總之,科學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新的變化,人類也邁進了一個嶄新的曆史階段。

    在短短100多年的時間裡,人類便完成了機械革命。

    在這段時間裡,人類所取得的進步,比舊石器時代到農耕時代、古埃及的佩皮時代到喬治三世時代這些漫長歲月裡取得的任何進步都更為巨大。

    一個嶄新且龐大的人類事務框架已經形成,這就必然要求人們對現有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架構做出重大調整。

    但是,這種調整依賴于機械革命更深層次的發展,因此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

     *** (1) 公元1909年,法國飛行員路易斯·布萊裡奧首次駕駛飛機從法國飛往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