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關燈
裝載噸位才趕上帆船,海上運輸終于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人類第一次預估出了航船到港的時間。

    原先橫跨大西洋是非常冒險的舉動,因為航程可能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而蒸汽船的出現極大地縮短了航行時間。

    到了公元1910年,最快的船隻橫跨大西洋隻需要不到5天的時間,而且能比較準确地預估到達時間。

     與陸地和海上蒸汽運輸同時發展的還有電技術。

    當時伏特、伽伐尼和法拉第等人開始研究電技術,使得人類的交往通信工具出現革新。

    公元1835年,電報問世。

    公元1851年,第一條海底電纜在法國和英國之間鋪設成功。

    之後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内,電報系統就普及了整個文明世界。

    從前信息隻能非常緩慢地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一個地方,電報出現後,信息幾乎可以同時傳遞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蒸汽火車、鐵路被19世紀中葉的人們認為是最引人注目、最具革命性的發明,然而,這些發明僅僅是人類衆多偉大發明中最早期、最簡單的一批。

    這一時期知識和技術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迅速,範圍也更廣闊。

    起初,這種技術發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未凸顯出來,但是當人類對各種結構材料的掌握能力日益提升時,技術發展就顯得越發重要。

    在18世紀中葉以前,人們隻能用木炭從礦石中提煉出小塊的鐵,然後捶打成型。

    鐵是手工業的原材料,其品質和工藝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匠的經驗和技巧。

    16世紀時,人們能夠加工處理的鐵塊最大也不過兩三噸,因此當時大炮的大小是有明顯限度的。

    18世紀,鼓風爐出現,之後随着煤炭的廣泛使用,鼓風爐也日益改進。

    與此同時,軋制鐵皮(公元1728年)以及軋制的鐵杆和鐵條(公元1783年)應運而生。

    此外,内史密斯在公元1838年發明了蒸汽錘。

     古代社會由于冶金技術水平低下,因此人們無法利用蒸汽。

    在軋制鐵皮出現之前,且不說蒸汽機,就連最原始的抽水機都沒有。

    在現代人看來,早期的發動機隻不過是一堆笨重的鐵器,然而卻已經是當時冶金技術所能達到的最高技藝了。

    公元1856年,貝塞麥的轉爐煉鋼法出現,緊接着公元1864年又出現了平爐煉鋼法,人們可以采用前所未用的方式和規模熔化、精煉、鑄造鋼與各種鐵。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成噸的炙熱鋼水在熔爐中翻滾沸騰,就好像牛奶在鍋中翻滾一樣。

    在人類以往實用技術所取得的進步中,從成果上看,最震古爍今的當數能夠自由地制造巨型鋼鐵并能控制鋼鐵的成分與品質。

    早期各種發動機和鐵路的出現隻是冶金技術的初步應用,不久之後,鋼鐵船舶、巨型橋梁以及大規模運用鋼鐵的建築相繼出現。

    這時人們開始意識到原先修建的鐵路過于狹窄,如果當初将軌道設計得更寬一些,那麼旅行會更加平穩、舒适。

     在19世紀以前,世界上還沒有載重超過2000噸的輪船,而現在,載重5萬噸的巨輪随處可見。

    有些人認為這隻是&ldquo體積&rdquo上的進步,對此不以為然,但正是這種态度暴露了他們知識的貧乏和淺薄。

    巨型船舶或鋼架建築物,并非如這些人所想的那樣,隻是過去那種小船或小型建築物在體積上的放大,實際上,它們的性質完全不同。

    這些新出現的巨輪和鋼架建築所使用的材料更優良、更經久耐用,因此也更精巧、更堅固。

    它們在設計時都須經過缜密、複雜的計算過程,與以往依靠工匠的經驗和技術制造出來的産品完全不同。

    從前人們在建造房屋和船舶時,材料占主導地位,人們隻能依其原本的性質加以使用;但是現在,這些材料都被&ldquo馴服&rdquo了,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對其進行改造。

    試想那些從河岸和礦井中挖出來的煤、鐵和沙子,在經過絞擰、鍛造、熔化和澆鑄之後,最終被建成由鋼鐵和玻璃構成、擁有細長尖塔的建築物,矗立雲中,高達600英尺,是多麼壯麗! 以上提到的這些隻是人類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取得的個别進步與成果。

    銅、錫以及其他金屬,比如在19世紀以前尚未認識的鎳和鋁,最後也都被人們發現并加以利用。

    機械革命的主要成就在于人類增強了對各類物質的控制和利用能力,比如不同種類的玻璃、岩石、石膏、染料與紡織品等。

    然而,即便如此,人類對物質的控制和利用能力仍舊處于初級階段。

    人類擁有了這種能力,但還需要學習如何對其加以利用。

    這種能力是科學賜予人類的禮物,但是一開始人類在利用這種能力時,也有過許多庸俗、愚昧甚至可怕的做法。

    當時,人類還無法随心所欲地控制各種物質。

     人類的機械制造能力在不斷提升的同時,電學也在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