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拿破侖倒台後的歐洲
關燈
小
中
大
班牙(後歸奧地利)的尼德蘭法語系天主教徒湊在一起,建立了尼德蘭王國,這種做法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維也納會議還把原先的威尼斯共和國與遠至米蘭的整個意大利北部地區都劃分給了講德語的奧地利人;把講法語的薩瓦與意大利的部分地區合并在一起,重新恢複了撒丁王國。
奧匈帝國原先包括德國人、匈牙利人、捷克斯洛伐克人、猶太人、斯拉夫人以及羅馬尼亞人,這些民族之間本就矛盾多發、彼此不和,現在再加上意大利人,局勢就變得更加緊張了。
公元1772年和1795年,奧地利曾兩次瓜分波蘭,現在戰事是一觸即發。
另外,信仰天主教且具有共和精神的波蘭人民主要由信仰希臘正教的俄國沙皇統治,但是波蘭的一些重要地區則劃歸信仰天主教的普魯士統治。
維也納會議還承認俄國沙皇可獲得對異族芬蘭人的統治權;而相去甚遠的挪威人和瑞典人,則被劃分由同一個國王統領。
相信讀者們已經發現,此時的德國陷入了一種極其危險的混亂狀态:德意志聯邦包含了衆多小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的部分國土也歸屬其中,但也有部分在德意志聯邦之外;由于荷爾斯泰因地區有些地方的人們講德語,因此丹麥王國被劃入了德意志聯邦;至于盧森堡,雖然掌權者是尼德蘭的國王,而且國民大多使用法語,但是它依然歸屬于德意志聯邦。
如果讓講德語且認同德國文化的民族、講意大利語且認同意大利文化的民族,以及講波蘭語且認同波蘭文化的民族,使用各自的語言管理各自的事務,或許對他們更有益處,對其他民族也是利大于弊。
遺憾的是,維也納會議壓根就沒有注意到這個情況。
難怪當時一首盛行于德國的歌曲會這麼唱:隻要是講德語的地方,就是德國人的祖國!(1) 公元1830年,說法語的比利時人受當時如火如荼的法國大革命的影響,發動了反對荷蘭統治者的起義。
歐洲列強們擔心比利時成立共和國,或者直接被法國吞并,于是急忙趕來平息戰局,并推舉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利奧波德一世為比利時國王。
同年,意大利和德國也爆發了起義,但都沒有取得勝利。
此外,俄屬波蘭地區也發生了更大規模的起義事件,一個共和制政府由于反對尼古拉一世(于公元1825年接任亞曆山大之位)的統治,在華沙抗争了1年,最後被沙皇殘暴地鎮壓了。
之後,這一地區禁止使用波蘭語,希臘正教也取代羅馬天主教成為國教。
公元1821年,希臘爆發了反對土耳其統治的起義。
雙方展開了長達6年的殊死戰鬥,但歐洲各國對此卻冷眼旁觀。
崇尚自由的民衆對歐洲各國的态度表示不滿,歐洲各國的人民自發加入了起義的隊伍。
最後,英國、法國和俄國采取了聯合行動。
公元1827年,英國和法國的聯合艦隊在納瓦裡諾海戰中擊敗了土耳其的艦隊,俄國沙皇随後也入侵土耳其。
公元1829年,俄、土兩國簽訂了《阿德裡安堡和約》,土耳其承認希臘為獨立國家,希臘重獲自由,但其不得恢複原先的共和制政體。
德國巴伐利亞王子奧托被選為近代希臘王國的國王,列強還在多瑙河諸省(今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原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分别設立了基督教總督。
然而,想要再把土耳其人完全驅逐出這片土地,必然會發生更多的流血事件。
*** (1) 出自《祖國歌》,由德國作家恩斯特·莫裡茨·阿恩特(1769&mdash1860)創作。
維也納會議還把原先的威尼斯共和國與遠至米蘭的整個意大利北部地區都劃分給了講德語的奧地利人;把講法語的薩瓦與意大利的部分地區合并在一起,重新恢複了撒丁王國。
奧匈帝國原先包括德國人、匈牙利人、捷克斯洛伐克人、猶太人、斯拉夫人以及羅馬尼亞人,這些民族之間本就矛盾多發、彼此不和,現在再加上意大利人,局勢就變得更加緊張了。
公元1772年和1795年,奧地利曾兩次瓜分波蘭,現在戰事是一觸即發。
另外,信仰天主教且具有共和精神的波蘭人民主要由信仰希臘正教的俄國沙皇統治,但是波蘭的一些重要地區則劃歸信仰天主教的普魯士統治。
維也納會議還承認俄國沙皇可獲得對異族芬蘭人的統治權;而相去甚遠的挪威人和瑞典人,則被劃分由同一個國王統領。
相信讀者們已經發現,此時的德國陷入了一種極其危險的混亂狀态:德意志聯邦包含了衆多小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的部分國土也歸屬其中,但也有部分在德意志聯邦之外;由于荷爾斯泰因地區有些地方的人們講德語,因此丹麥王國被劃入了德意志聯邦;至于盧森堡,雖然掌權者是尼德蘭的國王,而且國民大多使用法語,但是它依然歸屬于德意志聯邦。
如果讓講德語且認同德國文化的民族、講意大利語且認同意大利文化的民族,以及講波蘭語且認同波蘭文化的民族,使用各自的語言管理各自的事務,或許對他們更有益處,對其他民族也是利大于弊。
遺憾的是,維也納會議壓根就沒有注意到這個情況。
難怪當時一首盛行于德國的歌曲會這麼唱:隻要是講德語的地方,就是德國人的祖國!(1) 公元1830年,說法語的比利時人受當時如火如荼的法國大革命的影響,發動了反對荷蘭統治者的起義。
歐洲列強們擔心比利時成立共和國,或者直接被法國吞并,于是急忙趕來平息戰局,并推舉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利奧波德一世為比利時國王。
同年,意大利和德國也爆發了起義,但都沒有取得勝利。
此外,俄屬波蘭地區也發生了更大規模的起義事件,一個共和制政府由于反對尼古拉一世(于公元1825年接任亞曆山大之位)的統治,在華沙抗争了1年,最後被沙皇殘暴地鎮壓了。
之後,這一地區禁止使用波蘭語,希臘正教也取代羅馬天主教成為國教。
公元1821年,希臘爆發了反對土耳其統治的起義。
雙方展開了長達6年的殊死戰鬥,但歐洲各國對此卻冷眼旁觀。
崇尚自由的民衆對歐洲各國的态度表示不滿,歐洲各國的人民自發加入了起義的隊伍。
最後,英國、法國和俄國采取了聯合行動。
公元1827年,英國和法國的聯合艦隊在納瓦裡諾海戰中擊敗了土耳其的艦隊,俄國沙皇随後也入侵土耳其。
公元1829年,俄、土兩國簽訂了《阿德裡安堡和約》,土耳其承認希臘為獨立國家,希臘重獲自由,但其不得恢複原先的共和制政體。
德國巴伐利亞王子奧托被選為近代希臘王國的國王,列強還在多瑙河諸省(今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原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分别設立了基督教總督。
然而,想要再把土耳其人完全驅逐出這片土地,必然會發生更多的流血事件。
*** (1) 出自《祖國歌》,由德國作家恩斯特·莫裡茨·阿恩特(1769&mdash1860)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