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拿破侖倒台後的歐洲
關燈
小
中
大
公元1854年至1871年,歐洲内戰頻發,所有大國都卷入厮殺。
歐洲未能保持社會與國際間全面和平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歐洲貴族欲恢複不公平的特權制度,還對民衆的思想、寫作以及講學的自由加以幹涉;二是在維也納會議上,由各國外交官所劃定的歐洲政治版圖存在不合理之處。
西班牙恢複君主制政體的趨向最為明顯,甚至還恢複了宗教裁判所。
公元1808年,當拿破侖把西班牙的統治權移交給他的哥哥約瑟夫時,大西洋彼岸的西班牙殖民地就開始效仿美國,反抗歐洲的強權體系。
當時在南美洲出現了一位喬治·華盛頓式的人物&mdash&mdash玻利瓦爾将軍,他帶領南美洲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
事實上,西班牙根本無力鎮壓這場叛亂,整個戰局與美國的獨立戰争一樣,被拖延了很久。
最後,奧地利提出根據神聖同盟的精神,歐洲各國應出兵協助西班牙。
雖然英國極力反對這一提議,但真正阻止歐洲列強實施君主複辟計劃的是美國時任總統門羅發出的嚴正政治警告。
公元1823年,門羅公開宣稱,任何歐洲國家在西半球的擴張,美國将視為具有敵意的行為。
這就是所謂的&ldquo門羅主義&rdquo,它聲明任何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
正是由于門羅主義的存在,在其後近100年的時間裡,歐洲列強一直沒有幹預美洲事務,西屬美洲的新國家也得以按照自己的設定實現發展。
西班牙雖然失去了美洲的殖民地,但是在&ldquo歐洲協調&rdquo機制下,它依然可以在歐洲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公元1823年,法國軍隊在歐洲議會的授權下,鎮壓了一場西班牙民衆的起義,同時發生在那不勒斯的革命也被奧地利鎮壓下來。
公元1824年,法國君王路易十八去世,查理十世繼承了王位。
查理十世限制新聞出版和學術自由,主張複辟專制政府,甚至打算撥款10億法郎用以補償貴族們在公元1789年大革命中被燒毀的城堡和被沒收的财産。
公元1830年,巴黎人民發動革命推翻查理十世複辟的封建王朝,并擁立在恐怖政治時代被處決的路易·奧爾良公爵的兒子路易·菲利普為法國國王。
英國對法國這次革命公開表示支持,加上德國和奧地利境内爆發了強烈的自由主義情緒,因此歐洲大陸的其他君主國對此也未加幹涉。
但法國終究還是一個君主制國家,路易·菲利普以立憲君主的身份統治法國長達18年(公元1830年至1848年)。
維也納會議建立的和平因為君主制主義者的倒行逆施被打破,歐洲再次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面。
參加維也納會議的外交官們劃分的不合理的國界線,使得歐洲政局趨于緊張,給人類和平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管理語言不同、文化不同以及思想不同的民族事務本來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差事,特别是當宗教争端使得分歧加劇惡化時,情況更是如此。
隻有相互間存在強烈的共同利益,語言和信仰各異的民族才能緊密地聯合在一起,比如瑞士各山地民族出于共同防禦的需要而團結在一起,但即便如此,他們也仍實行高度的地方自治。
再比如馬其頓,不同種族的人們混居于各個村莊和地區,因此實行郡縣自治管理十分必要。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地看看維也納會議所劃分的歐洲政治版圖,就會發現這次會議似乎是要故意激起各地民衆的憤怒。
維也納會議将荷蘭共和國拆散,把信仰新教的荷蘭人與前屬西
歐洲未能保持社會與國際間全面和平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歐洲貴族欲恢複不公平的特權制度,還對民衆的思想、寫作以及講學的自由加以幹涉;二是在維也納會議上,由各國外交官所劃定的歐洲政治版圖存在不合理之處。
西班牙恢複君主制政體的趨向最為明顯,甚至還恢複了宗教裁判所。
公元1808年,當拿破侖把西班牙的統治權移交給他的哥哥約瑟夫時,大西洋彼岸的西班牙殖民地就開始效仿美國,反抗歐洲的強權體系。
當時在南美洲出現了一位喬治·華盛頓式的人物&mdash&mdash玻利瓦爾将軍,他帶領南美洲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
事實上,西班牙根本無力鎮壓這場叛亂,整個戰局與美國的獨立戰争一樣,被拖延了很久。
最後,奧地利提出根據神聖同盟的精神,歐洲各國應出兵協助西班牙。
雖然英國極力反對這一提議,但真正阻止歐洲列強實施君主複辟計劃的是美國時任總統門羅發出的嚴正政治警告。
公元1823年,門羅公開宣稱,任何歐洲國家在西半球的擴張,美國将視為具有敵意的行為。
這就是所謂的&ldquo門羅主義&rdquo,它聲明任何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
正是由于門羅主義的存在,在其後近100年的時間裡,歐洲列強一直沒有幹預美洲事務,西屬美洲的新國家也得以按照自己的設定實現發展。
西班牙雖然失去了美洲的殖民地,但是在&ldquo歐洲協調&rdquo機制下,它依然可以在歐洲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公元1823年,法國軍隊在歐洲議會的授權下,鎮壓了一場西班牙民衆的起義,同時發生在那不勒斯的革命也被奧地利鎮壓下來。
公元1824年,法國君王路易十八去世,查理十世繼承了王位。
查理十世限制新聞出版和學術自由,主張複辟專制政府,甚至打算撥款10億法郎用以補償貴族們在公元1789年大革命中被燒毀的城堡和被沒收的财産。
公元1830年,巴黎人民發動革命推翻查理十世複辟的封建王朝,并擁立在恐怖政治時代被處決的路易·奧爾良公爵的兒子路易·菲利普為法國國王。
英國對法國這次革命公開表示支持,加上德國和奧地利境内爆發了強烈的自由主義情緒,因此歐洲大陸的其他君主國對此也未加幹涉。
但法國終究還是一個君主制國家,路易·菲利普以立憲君主的身份統治法國長達18年(公元1830年至1848年)。
維也納會議建立的和平因為君主制主義者的倒行逆施被打破,歐洲再次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面。
參加維也納會議的外交官們劃分的不合理的國界線,使得歐洲政局趨于緊張,給人類和平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管理語言不同、文化不同以及思想不同的民族事務本來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差事,特别是當宗教争端使得分歧加劇惡化時,情況更是如此。
隻有相互間存在強烈的共同利益,語言和信仰各異的民族才能緊密地聯合在一起,比如瑞士各山地民族出于共同防禦的需要而團結在一起,但即便如此,他們也仍實行高度的地方自治。
再比如馬其頓,不同種族的人們混居于各個村莊和地區,因此實行郡縣自治管理十分必要。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地看看維也納會議所劃分的歐洲政治版圖,就會發現這次會議似乎是要故意激起各地民衆的憤怒。
維也納會議将荷蘭共和國拆散,把信仰新教的荷蘭人與前屬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