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

關燈
英國剛失去北美13個殖民地不久,歐洲大陸就發生了一場深刻的社會和政治動亂。

    這場動亂讓歐洲人民清楚地意識到,世界政治體制在本質上都是臨時性的。

     我們之前曾說過,法國的君主政體是歐洲君主專制政體中最成功的,是許多相互競争的小宮廷膜拜和效仿的典範。

    但是,法國的繁榮并非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之上,這使得它最後出現了戲劇性倒台的一幕。

    它固然是一個燦爛奪目、積極進取的國家,但是它也揮霍、浪費了大量平民的生命和财産。

    在法國,神職人員和貴族免于納稅,整個國家的稅收負擔都落在了中下層的身上,農民被稅收壓得喘不過氣來,中産階層不僅被貴族階層統治,還要遭受他們的壓迫與羞辱。

     公元1787年,法國君王眼看國庫空虛,便召集王國各個階層的代表來商讨收入不足和支出過度的問題。

    公元1789年,由貴族、神職人員和平民代表參加的三級會議在凡爾賽宮召開,這次三級會議與英國議會的早期形式大體一緻。

    法國由于實行絕對的君主制政體,因此自公元1610年以來都未曾召開過三級會議。

    現在,人們終于找到了一種可以表達他們長期不滿的場所。

    由于第三等級也就是平民階層要求控制議會,因此三個等級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論戰。

    平民階層在這場論戰中取得了勝利,三級會議由此也變成了由第三等級組成的國民議會。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準備奮起反抗,從外省調來了軍隊。

    随後,一場震驚世界的革命在巴黎乃至整個法國爆發。

     法國的君主專制體制很快就被推翻了。

    巴黎人民攻占了陰森恐怖、象征封建專制主義的巴士底獄,革命風暴由此在法國國内迅速蔓延開來。

    在法國東部和西北部各省,許多貴族的城堡被農民燒毀,地契也被銷毀,有的貴族地主被殺,有的則被放逐。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内,長期以來一直由貴族階層所控制的腐朽制度就此崩塌,很多王室成員和朝臣都紛紛逃往國外。

    巴黎和其他主要城市都成立了臨時政府,并創建了新的武裝力量&mdash&mdash國民自衛軍,用以抵抗國王的軍隊。

    法國民衆強烈呼籲國民議會建立一個适應新時代的政治和社會制度。

     法國大革命是一項極其考驗群衆力量的運動。

    它徹底掃除了專制政權的不公正,廢除了免稅制度、農奴制度以及貴族的稱号與特權,并試圖在巴黎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不再是法國的皇宮,皇室成員被軟禁在巴黎的杜伊勒裡宮。

     國民議會花了2年的時間,沖破艱難險阻建立了一個有效的現代化政府。

    盡管國民議會開展的許多工作都是實驗性質的,而且其中有一些最後被撤銷了,但是從整體上看大多數是健全且有效的,并一直保留至今。

    當然,其中也有許多是毫無意義的。

    國民議會還重新修訂了刑法典,廢除了嚴刑逼供、非法監禁和迫害異端等法律。

    法國一些古老的行政區,如諾曼底、勃艮第等,被劃分成了80個省。

    軍隊人員無論其出身如何,都有權晉升至最高軍階。

    此外,國民議會還建立了一套完美簡潔的法院體系,但是由于法官由民衆選舉産生且任期較短,使得這一制度蘊含的價值大為減損。

    這樣一來,群衆實際上成了最後的上訴機關,法官變得跟議會成員一樣,為了赢得民衆的支持而嘩衆取寵。

    與此同時,教廷的巨額财産被國家沒收且統一管理。

    任何不從事教育或慈善事業的宗教機構都被解散,相關神職人員的薪水由國家負擔。

    對于那些等級較低的神職人員而言,這項改革并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他們的薪水與富有教廷的神職人員相比,确實少得可憐。

    另外,國民議會還規定主教和神職人員須經選舉産生,這打破了羅馬教廷以教皇為中心、權力自上而下這一傳統根基。

    實際上,國民議會這麼做的目的在于一舉實現法國教廷新教化,就算不能馬上修改教義,也要先改變其組織形式。

    結果,卻引起了國民議會選定的神職人員和忠于羅馬教廷的神職人員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公元1791年,由于法國國王、王後與逃亡海外的貴族以及保王黨反撲,法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實驗戛然而止。

    法國東部邊境上會集了大量外國軍隊,在6月的某天晚上,法國王國、王後以及他們的子女從杜伊勒裡宮逃出,準備加入外國軍隊與流亡貴族的陣營之中。

    但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