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
關燈
小
中
大
是,他們最後在瓦雷内被捕,并被押解回巴黎,由此整個法國掀起了共和主義思潮。
随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繼而向奧地利和普魯士宣戰。
公元1793年1月,法國國王因叛國罪被送上斷頭台,而此前英國也曾發生過相同的一幕。
之後,法國過渡到了一個非常奇特的曆史時期。
法國人民對建立共和政體産生了極大的熱情,無論是在國内還是在國外,人們放棄了一切形式的妥協。
在國内,他們宣誓要鏟除保皇黨和所有反對共和制的殘餘勢力;在國外,法國保護和援助所有的革命活動。
他們熱切地盼望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變成共和制國家。
法國青年紛紛走出家門,踴躍加入共和國的軍隊;《馬賽曲》美妙的旋律傳遍了法國大地,就像美酒那樣使人們熱血沸騰。
在《馬賽曲》的激勵下,法國士兵刀劍出鞘、槍炮齊鳴,把外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公元1792年年底前,法國軍隊攻占的土地已遠遠超過了路易十四時期的領地。
他們四處征戰,先是入侵布魯塞爾,接着攻占了薩瓦,然後襲擊了美因茨,最後又從荷蘭人手中奪走了斯海爾德河。
但是就在這時,法國政府做了一件極其愚蠢的事情,即處死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随後英國就把法國駐英國的使節驅逐出境,怒不可遏的法國繼而對英國宣戰。
法國的這種做法并非明智之舉,盡管法國大革命清除了貴族軍官,并組建了一支全新的精銳步兵和炮兵軍隊,但使得昔日紀律嚴明的海軍軍隊變得渙散不堪,英國由此取而代之成為海上霸主。
盡管先前英國對法國革命抱有同情态度,非常贊成法國掀起自由主義運動,但是法國這一次的挑釁使得整個英國上下團結一緻,共同抵抗法國的進攻。
關于法國與歐洲聯盟此後幾年的戰争情況,我們在此不再贅述,總之就是法國人把奧地利人永遠地驅逐出比利時,并在荷蘭建立了傀儡政權巴達維亞共和國。
被困在特塞爾島的荷蘭艦隊,在未開一槍一炮的情況下就向一小隊法國騎兵投降了。
其間,法國向意大利發起的進攻曾一度中斷,直到公元1796年,新上任的将領拿破侖·波拿巴才率領缺衣少食的共和國軍隊,成功地越過皮埃蒙特高原,最終抵達曼圖亞和維羅納。
C.F.阿特金森(1)曾在其收錄于《大英百科全書》中的關于&ldquo法國革命戰争&rdquo的詞條中說:&ldquo共和軍的人數和速度使盟軍大吃一驚。
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這些臨時集結的軍隊。
因為缺少資金,所以他們無法購置帳篷,也沒有足夠的馬車運送物資,不過這些對于他們來說也并非必需品。
對于職業軍隊來說,這些不利因素肯定會讓許多士兵臨陣脫逃,但是對于公元1793年至1794年的法國士兵而言卻是可以忍受的事情。
由于當時法國軍隊的規模空前龐大,軍隊所需的物資根本無法用車隊運送,但是他們很快就習慣了&lsquo就地補給&rsquo。
于是,在公元1793年,一種新的近代戰争方式誕生了。
這種戰争方式以行動迅速、國力總動員、野營露宿、随地補給以及敢打硬仗為特點,與以往那種行軍謹慎、作戰部隊規模小、有營帳和充足糧食以及慣用伎倆的方式截然不同。
這兩種方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前者體現了果敢的決戰精神,後者則體現了少冒險、謀小利的精神。
&rdquo 然而,當這支衣衫褴褛的狂熱大軍高唱《馬賽曲》為法國而戰時,他們顯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掠奪還是在解放他們所進攻的國家。
而在巴黎,共和主義的革命熱情卻在一點點地被消耗着。
在此期間,法國雅各賓派的羅伯斯庇爾上台,革命勢力掌握在這位狂熱領袖的手中。
對羅伯斯庇爾很難做出一個評價,他身體羸弱、生性膽小且自命不凡,但又具備奪取權力所必備的信心。
他下定決心要依照自己的設想來拯救共和國,認為除了他以外,沒有人能夠拯救它,而實現拯救的前提是鞏固自己手中的權力。
共和國生機勃勃的樣貌,似乎是從處決國王和屠殺保皇派中産生的。
當時,法國多個地區都發生了叛亂:在西部的旺代省,人民在主教和貴族的指揮下,起義反對征兵,并驅逐東正教教士;南部的裡昂和馬賽發生暴動之後,土倫的保皇黨同意英國和西班牙的軍隊在法國境内駐兵。
那時的革命,除了殺害保皇黨之外,似
随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繼而向奧地利和普魯士宣戰。
公元1793年1月,法國國王因叛國罪被送上斷頭台,而此前英國也曾發生過相同的一幕。
之後,法國過渡到了一個非常奇特的曆史時期。
法國人民對建立共和政體産生了極大的熱情,無論是在國内還是在國外,人們放棄了一切形式的妥協。
在國内,他們宣誓要鏟除保皇黨和所有反對共和制的殘餘勢力;在國外,法國保護和援助所有的革命活動。
他們熱切地盼望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變成共和制國家。
法國青年紛紛走出家門,踴躍加入共和國的軍隊;《馬賽曲》美妙的旋律傳遍了法國大地,就像美酒那樣使人們熱血沸騰。
在《馬賽曲》的激勵下,法國士兵刀劍出鞘、槍炮齊鳴,把外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公元1792年年底前,法國軍隊攻占的土地已遠遠超過了路易十四時期的領地。
他們四處征戰,先是入侵布魯塞爾,接着攻占了薩瓦,然後襲擊了美因茨,最後又從荷蘭人手中奪走了斯海爾德河。
但是就在這時,法國政府做了一件極其愚蠢的事情,即處死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随後英國就把法國駐英國的使節驅逐出境,怒不可遏的法國繼而對英國宣戰。
法國的這種做法并非明智之舉,盡管法國大革命清除了貴族軍官,并組建了一支全新的精銳步兵和炮兵軍隊,但使得昔日紀律嚴明的海軍軍隊變得渙散不堪,英國由此取而代之成為海上霸主。
盡管先前英國對法國革命抱有同情态度,非常贊成法國掀起自由主義運動,但是法國這一次的挑釁使得整個英國上下團結一緻,共同抵抗法國的進攻。
關于法國與歐洲聯盟此後幾年的戰争情況,我們在此不再贅述,總之就是法國人把奧地利人永遠地驅逐出比利時,并在荷蘭建立了傀儡政權巴達維亞共和國。
被困在特塞爾島的荷蘭艦隊,在未開一槍一炮的情況下就向一小隊法國騎兵投降了。
其間,法國向意大利發起的進攻曾一度中斷,直到公元1796年,新上任的将領拿破侖·波拿巴才率領缺衣少食的共和國軍隊,成功地越過皮埃蒙特高原,最終抵達曼圖亞和維羅納。
C.F.阿特金森(1)曾在其收錄于《大英百科全書》中的關于&ldquo法國革命戰争&rdquo的詞條中說:&ldquo共和軍的人數和速度使盟軍大吃一驚。
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這些臨時集結的軍隊。
因為缺少資金,所以他們無法購置帳篷,也沒有足夠的馬車運送物資,不過這些對于他們來說也并非必需品。
對于職業軍隊來說,這些不利因素肯定會讓許多士兵臨陣脫逃,但是對于公元1793年至1794年的法國士兵而言卻是可以忍受的事情。
由于當時法國軍隊的規模空前龐大,軍隊所需的物資根本無法用車隊運送,但是他們很快就習慣了&lsquo就地補給&rsquo。
于是,在公元1793年,一種新的近代戰争方式誕生了。
這種戰争方式以行動迅速、國力總動員、野營露宿、随地補給以及敢打硬仗為特點,與以往那種行軍謹慎、作戰部隊規模小、有營帳和充足糧食以及慣用伎倆的方式截然不同。
這兩種方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前者體現了果敢的決戰精神,後者則體現了少冒險、謀小利的精神。
&rdquo 然而,當這支衣衫褴褛的狂熱大軍高唱《馬賽曲》為法國而戰時,他們顯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掠奪還是在解放他們所進攻的國家。
而在巴黎,共和主義的革命熱情卻在一點點地被消耗着。
在此期間,法國雅各賓派的羅伯斯庇爾上台,革命勢力掌握在這位狂熱領袖的手中。
對羅伯斯庇爾很難做出一個評價,他身體羸弱、生性膽小且自命不凡,但又具備奪取權力所必備的信心。
他下定決心要依照自己的設想來拯救共和國,認為除了他以外,沒有人能夠拯救它,而實現拯救的前提是鞏固自己手中的權力。
共和國生機勃勃的樣貌,似乎是從處決國王和屠殺保皇派中産生的。
當時,法國多個地區都發生了叛亂:在西部的旺代省,人民在主教和貴族的指揮下,起義反對征兵,并驅逐東正教教士;南部的裡昂和馬賽發生暴動之後,土倫的保皇黨同意英國和西班牙的軍隊在法國境内駐兵。
那時的革命,除了殺害保皇黨之外,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