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

關燈
乎就沒有其他鎮壓叛亂的方法了。

     于是,革命法庭成立,開始屠殺他們所認定的&ldquo人民的敵人&rdquo。

    斷頭台正好派上了用場,王後被送上了斷頭台,羅伯斯庇爾的反對者被送上了斷頭台,就連那些不相信上帝的無神論者也被送上了斷頭台。

    日複一日,周複一周,斷頭台上沾染的鮮血越來越多。

    羅伯斯庇爾的統治,似乎是靠着鮮血得以維系,如同鴉片吸食者需要越來越多的鴉片一樣,他也需要越來越多的鮮血。

     公元1794年的夏天,羅伯斯庇爾将自己也送上了斷頭台。

    接替羅伯斯庇爾的是一個五人執政内閣,即督政府,他們對外開展防禦戰争,對内維護團結統一。

    這種局面一直延續了5年之久,督政府的統治就好比這段動蕩不安的曆史中出現的一段奇特插曲。

    在此期間,他們沒有實施過任何改革措施。

    法國大革命的狂熱還使法國軍隊踏入了荷蘭、比利時、瑞典、德國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他們每到一處就推翻國王的專制統治,建立起共和國。

    但是,督政府煽動的革命熱情并不妨礙他們為了緩解法國政府的财政困境而去掠奪被解放人民的财産。

    法國革命戰争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它不再是為了自由而發起的聖戰,反而更像舊制度中為了争奪政權的侵略戰争。

    放棄傳統的對外政策是法國徹底抛棄君主制政體的最後一步,但是人們發現,督政府沿用的仍然是革命前的對外政策,幾乎未有絲毫改變。

     接着,出現了一個給法國乃至全世界都帶來不幸的人物,他将法國的民族利己主義精神發揮到了極緻,在給法國帶來了10年的輝煌與榮耀之後,又帶來了失敗與恥辱。

    他就是率領法國督政府軍隊在意大利取得勝利的拿破侖·波拿巴。

     在督政府執政的5年期間,拿破侖一直在為了謀取自我更大的權力而不斷地謀劃與斡旋,之後漸漸登上了權力的頂峰。

    拿破侖雖然理解能力極其有限,但他冷酷無情、精力充沛。

    他最初隻是羅伯斯庇爾學派的一名極端分子,也正因如此,他獲得了第一次晉升,但他并沒有真正了解歐洲的新形勢。

    他最大的政治抱負是複興西羅馬帝國,然而這種設想是不符合時代要求的。

    他試圖摧毀舊神聖羅馬帝國的遺迹和影響,建立一個以巴黎為中心的新帝國。

    這樣在維也納的皇帝就不再是羅馬帝國的皇帝,而僅僅是奧地利的皇帝。

    為了迎娶奧地利的公主,拿破侖與自己的法國妻子離了婚。

     公元1799年,拿破侖成為法國的第一執政官,成為法國事實上的君王。

    公元1804年,他效仿查理大帝的做法,當上了法國的皇帝。

    教皇在巴黎為拿破侖舉行了加冕儀式,拿破侖按照查理大帝當年的做法從教皇手中接過皇冠,親自戴到了頭上。

    他的兒子則被封為羅馬的國王。

     在此後的數年間,拿破侖取得了多次勝利。

    他征服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區,擊敗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統治了俄羅斯以西的整個歐洲。

    但是,他未能從英國人手中奪過制海權,公元1805年,他的艦隊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被英國皇家海軍指揮官納爾遜擊退。

    公元1808年,西班牙人奮起反抗拿破侖,威靈頓率領的英國軍隊逼得西班牙半島上的法國軍隊一路北退。

    公元1811年,拿破侖與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發生沖突。

    公元1812年,他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結果卻敗給了俄國的軍隊與嚴寒的天氣,法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滅。

    緊接着,德國起來反抗,瑞典也與之為敵,腹背受敵的法軍被連連擊退。

    公元1814年,拿破侖被迫在楓丹白露宮宣布退位,随後被流放至厄爾巴島。

    公元1815年,拿破侖返回巴黎,企圖重整旗鼓,不料卻在滑鐵盧遭遇英國、比利時和普魯士聯軍的重擊。

    拿破侖最終淪為英國的階下囚,于公元1821年在聖赫勒拿去世。

     法國大革命釋放的各種力量就這樣被消耗殆盡。

    為了盡可能恢複被這場革命風暴攪得支離破碎的歐洲政治格局,取得勝利的反法聯盟齊聚維也納召開了一次大會。

    在此後将近40年的時間裡,歐洲一直維持着和平,一種精疲力竭後的和平。

     *** (1) C.F.阿特金森,全名查爾斯·弗朗西斯·阿特金森,出生于公元1880年,是著名的曆史學家和翻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