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美國獨立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18世紀中後期,歐洲内部已處于分裂的狀态,政治觀念與宗教觀念都不再統一。
然而,書籍、地圖以及新興遠洋輪船的出現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想象力,歐洲人在内部混亂無序、紛争四起的情況下,仍然稱霸世界各個海岸。
這原本并不在歐洲人民的計劃之内,他們隻是憑借自身偶然、臨時占有的優勢,開啟了稱霸的進程。
他們占領了當時絕大部分仍然空無一人的美洲大陸,還把南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标記為他們理想的家園。
開展貿易是驅使哥倫布前往美洲和瓦斯科·達·伽馬去往印度的首要動機,當然這也是自古以來所有航海家的夢想。
但不同的是,當時的印度人口衆多且物産豐富,歐洲殖民者在此開展殖民貿易,把攫取到的财富都帶回自己的國家;而當時的美洲生産力水平十分低下,當歐洲殖民者來到這裡準備進行貿易往來時,發現了一個更永久的緻富方法&mdash&mdash開采金銀。
當時,西班牙在美洲開采出了大量的白銀。
歐洲殖民者來到美洲之後,除了開展貿易,還勘探、開采和搜索天然産品,甚至發展種植業;在北方地區,他們還采集獸皮。
由于礦場開采和種植園發展需要在當地定居,因此他們不得不在遙遠的海外建立家園。
之後,又有一些歐洲人跨越大洋來到美洲定居,但原因各不相同,比如17世紀的英國清教徒是為了逃避宗教迫害;18世紀,英國的奧格爾索普将軍(1)則把因負債而坐牢的人送往佐治亞;18世紀末期,荷蘭人則把一批孤兒帶到了好望角。
19世紀,特别是蒸汽輪船出現後,歐洲移民開始來到美洲和澳大利亞這些空曠的新大陸,其規模之大堪比一場大遷徙。
就這樣,大批歐洲人在新大陸定居下來,他們的文化也随之傳播到比其孕育地更廣闊的土地之上。
這些海外移民把已有的文明帶到這片新土地之上,逐漸發展起來,但這些卻不是他們有意為之的。
歐洲各國沒有預料過這種形勢的出現,因此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歐洲各國的政客和官員仍舊把美洲看作他們海外探險的臨時定居點,是他們巨額财富的來源,是他們的财産和屬地,然而定居于此的歐洲移民卻對他們在此建立的社會生活産生了強烈的認同感。
後來,當歐洲移民不斷增加并逐漸向美洲内陸地區發展時,歐洲的政客和官員們依然把他們視為遠離祖國的無助臣民,但此時來自大洋彼岸的懲罰性的法律已無法再将他們束縛。
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就是直到19世紀,連接歐洲大陸與海外殖民地的紐帶仍然是遠洋帆船。
當時陸地上最快捷的交通工具還是馬匹,這就使得政治體制的凝聚力和統一性都受到了限制。
18世紀下半葉,北美洲2/3的土地都處于英國的控制之下。
法國早已放棄了對美洲大陸的争奪。
除了屬于葡萄牙的巴西,以及屬于法國、英國、丹麥和荷蘭的若幹群島和地區外,佛羅裡達、路易斯安那、加利福尼亞以及整個美洲南部,都在西班牙的掌控之下。
最先證明依靠輪船無法使海外殖民地團結在一起的,是緬因以及安大略湖以南的英屬殖民地。
這些北美殖民地的居民來源複雜,彼此間差異很大。
他們當中不光有英國人,還有法國人、瑞典人和荷蘭人;有住在馬裡蘭州的英國天主教徒,也有住在新英格蘭的激進的新教徒。
新英格蘭的移民自己耕種土地,他們強烈反對奴隸制,而弗吉尼亞和南部的英國人則經營種植園,他們雇用了許多從非洲販運來的黑人奴隸。
這些殖民地相互之間沒有共同點,因此很難實現自發的統一。
從一個殖民地到另一個殖民地必須乘坐輪船,旅程的無聊程度不亞于橫跨大西洋。
然而,這些原本因為起源和自然條件不同而不可能聯合在一起的殖民者,卻由于英國政府的自私與愚昧而聯合起來。
他們向英國政府繳納稅費,但對于稅收支出卻沒有任何發言權;為了英國政府的利益,他們犧牲了自己的貿易利益;雖然弗吉尼亞人非常願意保留和使用奴隸,但是由于害怕奴隸人口日益增加之後會聯合起來反抗他們,因此他們對販賣奴隸持反對意見。
然而,英國
然而,書籍、地圖以及新興遠洋輪船的出現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想象力,歐洲人在内部混亂無序、紛争四起的情況下,仍然稱霸世界各個海岸。
這原本并不在歐洲人民的計劃之内,他們隻是憑借自身偶然、臨時占有的優勢,開啟了稱霸的進程。
他們占領了當時絕大部分仍然空無一人的美洲大陸,還把南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标記為他們理想的家園。
開展貿易是驅使哥倫布前往美洲和瓦斯科·達·伽馬去往印度的首要動機,當然這也是自古以來所有航海家的夢想。
但不同的是,當時的印度人口衆多且物産豐富,歐洲殖民者在此開展殖民貿易,把攫取到的财富都帶回自己的國家;而當時的美洲生産力水平十分低下,當歐洲殖民者來到這裡準備進行貿易往來時,發現了一個更永久的緻富方法&mdash&mdash開采金銀。
當時,西班牙在美洲開采出了大量的白銀。
歐洲殖民者來到美洲之後,除了開展貿易,還勘探、開采和搜索天然産品,甚至發展種植業;在北方地區,他們還采集獸皮。
由于礦場開采和種植園發展需要在當地定居,因此他們不得不在遙遠的海外建立家園。
之後,又有一些歐洲人跨越大洋來到美洲定居,但原因各不相同,比如17世紀的英國清教徒是為了逃避宗教迫害;18世紀,英國的奧格爾索普将軍(1)則把因負債而坐牢的人送往佐治亞;18世紀末期,荷蘭人則把一批孤兒帶到了好望角。
19世紀,特别是蒸汽輪船出現後,歐洲移民開始來到美洲和澳大利亞這些空曠的新大陸,其規模之大堪比一場大遷徙。
就這樣,大批歐洲人在新大陸定居下來,他們的文化也随之傳播到比其孕育地更廣闊的土地之上。
這些海外移民把已有的文明帶到這片新土地之上,逐漸發展起來,但這些卻不是他們有意為之的。
歐洲各國沒有預料過這種形勢的出現,因此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歐洲各國的政客和官員仍舊把美洲看作他們海外探險的臨時定居點,是他們巨額财富的來源,是他們的财産和屬地,然而定居于此的歐洲移民卻對他們在此建立的社會生活産生了強烈的認同感。
後來,當歐洲移民不斷增加并逐漸向美洲内陸地區發展時,歐洲的政客和官員們依然把他們視為遠離祖國的無助臣民,但此時來自大洋彼岸的懲罰性的法律已無法再将他們束縛。
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就是直到19世紀,連接歐洲大陸與海外殖民地的紐帶仍然是遠洋帆船。
當時陸地上最快捷的交通工具還是馬匹,這就使得政治體制的凝聚力和統一性都受到了限制。
18世紀下半葉,北美洲2/3的土地都處于英國的控制之下。
法國早已放棄了對美洲大陸的争奪。
除了屬于葡萄牙的巴西,以及屬于法國、英國、丹麥和荷蘭的若幹群島和地區外,佛羅裡達、路易斯安那、加利福尼亞以及整個美洲南部,都在西班牙的掌控之下。
最先證明依靠輪船無法使海外殖民地團結在一起的,是緬因以及安大略湖以南的英屬殖民地。
這些北美殖民地的居民來源複雜,彼此間差異很大。
他們當中不光有英國人,還有法國人、瑞典人和荷蘭人;有住在馬裡蘭州的英國天主教徒,也有住在新英格蘭的激進的新教徒。
新英格蘭的移民自己耕種土地,他們強烈反對奴隸制,而弗吉尼亞和南部的英國人則經營種植園,他們雇用了許多從非洲販運來的黑人奴隸。
這些殖民地相互之間沒有共同點,因此很難實現自發的統一。
從一個殖民地到另一個殖民地必須乘坐輪船,旅程的無聊程度不亞于橫跨大西洋。
然而,這些原本因為起源和自然條件不同而不可能聯合在一起的殖民者,卻由于英國政府的自私與愚昧而聯合起來。
他們向英國政府繳納稅費,但對于稅收支出卻沒有任何發言權;為了英國政府的利益,他們犧牲了自己的貿易利益;雖然弗吉尼亞人非常願意保留和使用奴隸,但是由于害怕奴隸人口日益增加之後會聯合起來反抗他們,因此他們對販賣奴隸持反對意見。
然而,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