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歐洲的海外擴張
關燈
小
中
大
正當中歐仍然為分裂和混亂深感困擾之時,西歐人尤其是荷蘭人、斯堪的納維亞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國人和英國人已經開始越過重洋,在全世界範圍内擴張自己的勢力。
印刷術使得歐洲的政治思想在不同文明間傳播,而不同思想的傳播讓人們陷入一種紛擾:在不确定性中搖擺,而遠洋輪船卻把歐洲的政體實踐擴展至遙遠的大洋彼岸。
起初,荷蘭人和大西洋北部的歐洲人遷徙至海外,并不是為了開展殖民統治,而是為了進行貿易往來和開采礦石。
最早抵達美洲大陸的是西班牙人,他們聲稱要統治整個美洲大陸。
不久之後,葡萄牙人也來到了美洲大陸,要與西班牙人分一杯羹。
公元1494年,在羅馬教皇的主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捷足先登的國家平分了美洲大陸,這也是羅馬教廷作為基督教世界的主宰最後一次行使權力。
最終,兩國以佛得角群島以西370裡格(1)處為分界線,該線以東包括南美洲的巴西在内的一切土地劃歸葡萄牙,以西的一切土地則歸西班牙。
與此同時,不滿足于現狀的葡萄牙人還不斷地向南面和東面擴展本國勢力。
公元1497年,瓦斯科·達·伽馬從裡斯本繞過好望角海峽,途經桑給巴爾島,最後抵達印度的卡利卡特。
公元1515年,葡萄牙船隊開到爪哇島和摩鹿加群島,在印度洋沿岸建立貿易口岸,并加強了安全防衛措施。
除此之外,葡萄牙人還占領了莫桑比克、果阿以及印度的兩小塊土地、中國的澳門以及帝汶島的一部分(2)。
那些根據教皇的決定未在美洲大陸分得分毫土地的國家,壓根不承認葡萄牙和西班牙取得的特權。
不久,英國人、丹麥人、瑞典人以及如今的荷蘭人紛紛湧入北美洲和西印度群島,立樁标出各自的勢力範圍。
最後,就連最虔誠的天主教徒法國國王也與其他新教徒一樣,無視教皇的決定。
就這樣,歐洲各國的鬥争焦點轉移到了争奪海外領土之上。
從長遠來看,在這場海外領土争奪戰中,英國人是最大的獲勝者。
彼時,丹麥和瑞典正深陷德國的紛争之中,無暇組建強大的海外遠征軍隊。
瑞典還因為本國與衆不同的國王,也就是被稱為&ldquo北方之獅&rdquo的新教徒古斯塔夫·阿道夫,在德國戰場損耗了大量的精力。
荷蘭人趁機奪取了瑞典人在美洲建立的若幹塊小殖民地,但懾于法國人之威,所以并沒有與英國人展開角逐。
争奪殖民地的主要競争者,在遠東地區的是英國人、荷蘭人和法國人;在美洲的則是英國人、法國人和西班牙人。
英國人因為有被稱為&ldquo銀條紋&rdquo的英吉利海峽,所以在歐洲占有巨大的海上優勢,加之拉丁帝國的傳統對英國人的影響也比較小。
法國人對歐洲尤為重視,歐洲本位觀念很強。
在整個18世紀,法國一心想要解決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的内亂問題,因而錯失了許多向東、西方擴張的機會。
17世紀,英國國内宗教和政治鬥争層出不窮,飽受苦難的英國人來到美洲,希望在此建立自己永久的家園。
他們在這裡紮根,繁衍生息,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這為後來英國在北美争奪戰中占據優勢奠定了基礎。
公元1756年,英法爆發争奪北美殖民地的戰争,法國戰敗,失去了在北美的所有殖民地;公元1760年,英國又占領了整個法屬加拿大。
幾年之後,英國的貿易公司已經超越了法國、荷蘭和葡萄牙,取得了絕對優勢。
巴布爾開創的莫卧兒王朝在阿克巴統治時期曾盛極一時,但到後代手中時完全走向衰敗,此時整個帝國更是掌控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手中。
這段故事可謂是人類征服史上最匪夷所思的一幕。
東印度公司起初隻是一家開展海上商業冒險活動的公司,由英國女皇伊麗莎白批準成立。
之後出于保護交易的需要,東印度公司開始組建軍隊和武裝商船。
漸漸地,這家以營利為目的的貿易公司不再滿足于經營香料、染料、茶葉和珠寶,開始插手王侯們的稅收和領地管理事務,甚至幹涉印度的政治問題。
東印度公司本來隻是一家貿易公司,卻幹起可怕的海盜勾當。
然而,并沒有人對東印度公司的所作所為表示異議,這也難怪他們的船長、官員、指揮官,甚至普通的士兵和職員,都明目張膽地把掠奪來的大量财物帶回英國。
英國人開始在這片廣闊富饒的土地上随心所欲,不再去辨别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對他們而言,印度就是一個奇異的國度,甚至連陽光都與英國的不一樣。
生活在這裡的棕色人種似乎隻是一個不值得他們同情的異族,建築于此的神殿和廟宇也不過是用以解釋他
印刷術使得歐洲的政治思想在不同文明間傳播,而不同思想的傳播讓人們陷入一種紛擾:在不确定性中搖擺,而遠洋輪船卻把歐洲的政體實踐擴展至遙遠的大洋彼岸。
起初,荷蘭人和大西洋北部的歐洲人遷徙至海外,并不是為了開展殖民統治,而是為了進行貿易往來和開采礦石。
最早抵達美洲大陸的是西班牙人,他們聲稱要統治整個美洲大陸。
不久之後,葡萄牙人也來到了美洲大陸,要與西班牙人分一杯羹。
公元1494年,在羅馬教皇的主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捷足先登的國家平分了美洲大陸,這也是羅馬教廷作為基督教世界的主宰最後一次行使權力。
最終,兩國以佛得角群島以西370裡格(1)處為分界線,該線以東包括南美洲的巴西在内的一切土地劃歸葡萄牙,以西的一切土地則歸西班牙。
與此同時,不滿足于現狀的葡萄牙人還不斷地向南面和東面擴展本國勢力。
公元1497年,瓦斯科·達·伽馬從裡斯本繞過好望角海峽,途經桑給巴爾島,最後抵達印度的卡利卡特。
公元1515年,葡萄牙船隊開到爪哇島和摩鹿加群島,在印度洋沿岸建立貿易口岸,并加強了安全防衛措施。
除此之外,葡萄牙人還占領了莫桑比克、果阿以及印度的兩小塊土地、中國的澳門以及帝汶島的一部分(2)。
那些根據教皇的決定未在美洲大陸分得分毫土地的國家,壓根不承認葡萄牙和西班牙取得的特權。
不久,英國人、丹麥人、瑞典人以及如今的荷蘭人紛紛湧入北美洲和西印度群島,立樁标出各自的勢力範圍。
最後,就連最虔誠的天主教徒法國國王也與其他新教徒一樣,無視教皇的決定。
就這樣,歐洲各國的鬥争焦點轉移到了争奪海外領土之上。
從長遠來看,在這場海外領土争奪戰中,英國人是最大的獲勝者。
彼時,丹麥和瑞典正深陷德國的紛争之中,無暇組建強大的海外遠征軍隊。
瑞典還因為本國與衆不同的國王,也就是被稱為&ldquo北方之獅&rdquo的新教徒古斯塔夫·阿道夫,在德國戰場損耗了大量的精力。
荷蘭人趁機奪取了瑞典人在美洲建立的若幹塊小殖民地,但懾于法國人之威,所以并沒有與英國人展開角逐。
争奪殖民地的主要競争者,在遠東地區的是英國人、荷蘭人和法國人;在美洲的則是英國人、法國人和西班牙人。
英國人因為有被稱為&ldquo銀條紋&rdquo的英吉利海峽,所以在歐洲占有巨大的海上優勢,加之拉丁帝國的傳統對英國人的影響也比較小。
法國人對歐洲尤為重視,歐洲本位觀念很強。
在整個18世紀,法國一心想要解決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的内亂問題,因而錯失了許多向東、西方擴張的機會。
17世紀,英國國内宗教和政治鬥争層出不窮,飽受苦難的英國人來到美洲,希望在此建立自己永久的家園。
他們在這裡紮根,繁衍生息,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這為後來英國在北美争奪戰中占據優勢奠定了基礎。
公元1756年,英法爆發争奪北美殖民地的戰争,法國戰敗,失去了在北美的所有殖民地;公元1760年,英國又占領了整個法屬加拿大。
幾年之後,英國的貿易公司已經超越了法國、荷蘭和葡萄牙,取得了絕對優勢。
巴布爾開創的莫卧兒王朝在阿克巴統治時期曾盛極一時,但到後代手中時完全走向衰敗,此時整個帝國更是掌控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手中。
這段故事可謂是人類征服史上最匪夷所思的一幕。
東印度公司起初隻是一家開展海上商業冒險活動的公司,由英國女皇伊麗莎白批準成立。
之後出于保護交易的需要,東印度公司開始組建軍隊和武裝商船。
漸漸地,這家以營利為目的的貿易公司不再滿足于經營香料、染料、茶葉和珠寶,開始插手王侯們的稅收和領地管理事務,甚至幹涉印度的政治問題。
東印度公司本來隻是一家貿易公司,卻幹起可怕的海盜勾當。
然而,并沒有人對東印度公司的所作所為表示異議,這也難怪他們的船長、官員、指揮官,甚至普通的士兵和職員,都明目張膽地把掠奪來的大量财物帶回英國。
英國人開始在這片廣闊富饒的土地上随心所欲,不再去辨别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對他們而言,印度就是一個奇異的國度,甚至連陽光都與英國的不一樣。
生活在這裡的棕色人種似乎隻是一個不值得他們同情的異族,建築于此的神殿和廟宇也不過是用以解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