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歐洲的政治實驗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拉丁教廷瓦解之後,神聖羅馬帝國也處于極度衰敗之中。
16世紀初期以來的歐洲曆史,總的來說就是歐洲各民族在黑暗中摸索新的治國之道以更好地适應新形勢的曆史。
在古代世界漫長的歲月裡,雖然王朝更疊、被征服地區的語言和文化随之變化的現象不斷出現,但是通過君主或神廟來實現統治的政府形式卻保持着相對穩定,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漸漸穩定、安甯下來。
但是,王朝更替對于16世紀以來的近代歐洲而言已不再那麼重要,人們把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更為廣泛、更為多樣的政治和社會組織的實驗上。
我們已經說過,16世紀以來的世界政治曆史就是一部人類奮鬥史,人類不斷完善政治和社會形式以适應新形勢。
由于新形勢本身就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因此人們為适應形勢所做出的努力也變得複雜。
但是,由于這種适應通常是無意識且不情願的(因為人們總體上都不喜歡自發地改變),因此它往往跟不上形勢的變化。
16世紀以後,政治和社會制度變得更加繁雜、越發不穩定且難以保持平衡,人們面臨着前所未有的需求和可能,因此便開始在猶豫與彷徨中緩慢地開啟對人類社會整體模式進行改造的進程。
這時的改造是有意識、有計劃的。
那麼,人類生活中的哪些變化打破了帝國、牧師、商人以及農民之間的平衡呢?要知道,這種平衡經由野蠻征服獲得,并伴随着人類生活進行周期性的更新,正是它在舊世界存續的1萬多年曆史中,維持着人類活動特定的運作節奏。
人類事務本身就是複雜多樣的,因此人類生活的變化也是如此。
其中主要的變化似乎是由同一個原因引起的,那就是人類有關事物本質知識的增加與拓展。
這些知識最初由一小部分知識分子掌握,傳播速度比較緩慢,但在最近500年裡,它卻迅速地傳播到更廣大的民衆之中。
人類生活狀況的巨變有一部分要歸于人類精神生活的變化。
人類精神生活的變化與知識的增加、擴展并行發生,而且與知識巧妙地聯系在一起。
人們不再隻是滿足于追求基本生活需求,而是希望探求更廣闊的的生活空間,開展更多的事務。
而這就是在過去2000多年裡,在全世界傳播的主要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以及伊斯蘭教)的共同特征。
這些宗教對待人類精神的方式,是以往古老的宗教從未有過的。
就其性質和效果而言,這些獨立的力量與古代以教皇、神廟為中心的血祭宗教截然不同,是對早期宗教的改造與替代。
它們促使早期文明中不曾有過的個人自尊得到發展,并激發出了人類對共同問題的參與感與責任感。
人類政治和社會生活領域出現的第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古代文字的簡化和普及,這使帝國範圍的擴張以及簽訂更全面的政治協定變得不可避免且切實可行。
第二個重大變化則是運輸工具和交通設施的改進,人們最初使用馬匹運輸,然後是駱駝,緊接着車輛出現了,人們開始大規模地修建和拓寬道路。
與此同時,人們還發現了鐵,這極大地提高了軍事效能。
繼而鑄造出貨币,引發了深刻的經濟變革,這種方便但危險的契約方式改變了債務、所有權以及貿易的性質。
在此形勢下,帝國的規模和疆域越來越大,人們的眼界也越來越開闊。
于是,地方神靈消失,神權統治以及天主教義都受到了挑戰。
同時,人類開始注重真實地記錄曆史和地理知識,終于認識到自己的蒙昧無知,并開始系統地探索知識。
由于種種原因,誕生于希臘和亞曆山大城的科學進程曾一度中斷。
日耳曼人的入侵、蒙古人的西進、瘟疫的蔓延以及宗教改革引起的動蕩,都極大地破壞了政治和社會秩序。
當人類文明從沖突和混亂中重新崛起時,奴隸制已不再是人們經濟生活的基礎。
第一批出現的造紙廠通過印制印刷品,為人類搜集信息和開展合作提供了新媒介。
漸漸地,在不同地方,人們重新開始對知識進行系統、科學的探索。
從16世紀開始,系統地探索知識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一系列發明和設計應運而生,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些發明和設計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不斷追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相互之間的合作也更加密切
16世紀初期以來的歐洲曆史,總的來說就是歐洲各民族在黑暗中摸索新的治國之道以更好地适應新形勢的曆史。
在古代世界漫長的歲月裡,雖然王朝更疊、被征服地區的語言和文化随之變化的現象不斷出現,但是通過君主或神廟來實現統治的政府形式卻保持着相對穩定,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漸漸穩定、安甯下來。
但是,王朝更替對于16世紀以來的近代歐洲而言已不再那麼重要,人們把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更為廣泛、更為多樣的政治和社會組織的實驗上。
我們已經說過,16世紀以來的世界政治曆史就是一部人類奮鬥史,人類不斷完善政治和社會形式以适應新形勢。
由于新形勢本身就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因此人們為适應形勢所做出的努力也變得複雜。
但是,由于這種适應通常是無意識且不情願的(因為人們總體上都不喜歡自發地改變),因此它往往跟不上形勢的變化。
16世紀以後,政治和社會制度變得更加繁雜、越發不穩定且難以保持平衡,人們面臨着前所未有的需求和可能,因此便開始在猶豫與彷徨中緩慢地開啟對人類社會整體模式進行改造的進程。
這時的改造是有意識、有計劃的。
那麼,人類生活中的哪些變化打破了帝國、牧師、商人以及農民之間的平衡呢?要知道,這種平衡經由野蠻征服獲得,并伴随着人類生活進行周期性的更新,正是它在舊世界存續的1萬多年曆史中,維持着人類活動特定的運作節奏。
人類事務本身就是複雜多樣的,因此人類生活的變化也是如此。
其中主要的變化似乎是由同一個原因引起的,那就是人類有關事物本質知識的增加與拓展。
這些知識最初由一小部分知識分子掌握,傳播速度比較緩慢,但在最近500年裡,它卻迅速地傳播到更廣大的民衆之中。
人類生活狀況的巨變有一部分要歸于人類精神生活的變化。
人類精神生活的變化與知識的增加、擴展并行發生,而且與知識巧妙地聯系在一起。
人們不再隻是滿足于追求基本生活需求,而是希望探求更廣闊的的生活空間,開展更多的事務。
而這就是在過去2000多年裡,在全世界傳播的主要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以及伊斯蘭教)的共同特征。
這些宗教對待人類精神的方式,是以往古老的宗教從未有過的。
就其性質和效果而言,這些獨立的力量與古代以教皇、神廟為中心的血祭宗教截然不同,是對早期宗教的改造與替代。
它們促使早期文明中不曾有過的個人自尊得到發展,并激發出了人類對共同問題的參與感與責任感。
人類政治和社會生活領域出現的第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古代文字的簡化和普及,這使帝國範圍的擴張以及簽訂更全面的政治協定變得不可避免且切實可行。
第二個重大變化則是運輸工具和交通設施的改進,人們最初使用馬匹運輸,然後是駱駝,緊接着車輛出現了,人們開始大規模地修建和拓寬道路。
與此同時,人們還發現了鐵,這極大地提高了軍事效能。
繼而鑄造出貨币,引發了深刻的經濟變革,這種方便但危險的契約方式改變了債務、所有權以及貿易的性質。
在此形勢下,帝國的規模和疆域越來越大,人們的眼界也越來越開闊。
于是,地方神靈消失,神權統治以及天主教義都受到了挑戰。
同時,人類開始注重真實地記錄曆史和地理知識,終于認識到自己的蒙昧無知,并開始系統地探索知識。
由于種種原因,誕生于希臘和亞曆山大城的科學進程曾一度中斷。
日耳曼人的入侵、蒙古人的西進、瘟疫的蔓延以及宗教改革引起的動蕩,都極大地破壞了政治和社會秩序。
當人類文明從沖突和混亂中重新崛起時,奴隸制已不再是人們經濟生活的基礎。
第一批出現的造紙廠通過印制印刷品,為人類搜集信息和開展合作提供了新媒介。
漸漸地,在不同地方,人們重新開始對知識進行系統、科學的探索。
從16世紀開始,系統地探索知識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一系列發明和設計應運而生,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些發明和設計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不斷追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相互之間的合作也更加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