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歐洲的政治實驗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志為此耗盡了國力。
公元1648年,參戰各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戰争就此正式結束。
和約的簽訂加劇了德意志的分崩離析,這點從當時的地圖就可以一目了然。
當時德意志的版圖内既有公國、公爵領土,又有自由國;有些國家一部分在帝國境内,另一部分在帝國境外。
我們還可以看到,瑞典的勢力已經深入德意志内部;除了帝國邊界内的幾個島嶼之外,法國還遠在萊茵河的彼岸。
在這個由大大小小不同國土拼湊成的歐洲大陸,普魯士王國穩步崛起,于公元1701年成為獨立的公國,并在一系列大戰中取得了勝利。
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在位時間為公元1740年至1786年)在波茨坦修建了宮殿,宮廷的通用語言為法語,他們還研讀法國的文學作品,在文化修養方面與法國可以一争高下。
公元1714年,漢諾威王朝的選帝侯成為英格蘭國王,由此又多了一個領土橫跨帝國内外的王國。
查理五世的後代中,奧地利分支仍然延續世襲皇帝頭銜的傳統,西班牙分支也一直掌握着西班牙的實權。
在此期間,東方又誕生了一位新的皇帝。
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公元1462年至1505年在位)宣布繼承拜占庭的王位,并将拜占庭的雙頭鷹作為軍隊的武器徽章。
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公元1547年至1584年在位),即暴君伊凡雷帝改用&ldquo沙皇&rdquo的稱号。
但是一直到17世紀下半葉,俄國在歐洲人看來不再是遙遠的亞洲。
之後,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公元1682年至1725年在位(2))把俄國領入了西方政治事務的舞台。
他在涅瓦河畔建立了新首都彼得堡,彼得堡可以說是俄國通往歐洲的窗口。
他還在距離彼得堡18英裡處的彼得霍夫修建宮殿,聘請法國建築師為其設計陽台、噴泉、瀑布、畫廊、公園以及其他與其大君主身份相配的東西。
和普魯士的宮廷一樣,俄國宮廷的通用語言也是法語。
不幸夾雜在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之間的波蘭王國,是一個由大地主控制的國家,整個國家毫無秩序可言,貴族地主為了維持自己的顯赫地位,隻賦予他們選出的國王少數的權力。
盡管法國想盡辦法讓波蘭王國繼續保持獨立的地位,但它仍然逃不過被上述三個鄰國瓜分的厄運。
當時的瑞典是由很多共和州組成的聯邦;威尼斯則是一個共和國;意大利則與德國一樣,處于王侯割據的局面。
教皇因為害怕失去僅有的天主派王侯們的支持,所以也不敢再幹涉他們内部的紛争,也不敢再談有關基督教世界的公益問題。
實際上,此時的歐洲根本就沒有形成共同的政治理念,各國之間差異極大,整個歐洲完全處于分裂狀态之中。
所有的這些主權國王和共和國一心隻想擴大自己的疆域,因此對鄰國奉行要麼結盟、要麼入侵的外交政策。
時至今日,歐洲人民仍然生活在多種政權組織形式混雜的狀态中,仍然忍受着由此所引起的各國間的仇恨、敵對與猜疑。
對近代的學者而言,這一時期的曆史像一些八卦故事,令人感到厭煩且毫無意義。
引發戰争的導火索要麼是國王的情婦,要麼就是大臣之間相互嫉妒。
這些關于賄賂和争鬥的閑談令學者們感到十分厭煩。
然而,盡管當時諸侯割據,歐洲大陸上出現了二十幾個獨立的領界,但是知識和思想的傳播從未中止,反而不斷增長,發明創造也成倍地增加,這點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重大。
18世紀時,歐洲出現了對宮廷及其政策持懷疑态度并進行批判的文學作品,看過伏爾泰的《老實人》(3)這部書的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歐洲世界混亂無序的極度厭倦。
*** (1) 威廉·吉爾伯特是英國名醫,在物理學研究方面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于公元1600年出版的《磁石論》是重要的物理學名著。
(2) 沙皇彼得大帝的生卒年應為公元1672年至1725年。
&mdash&mdash譯者注 (3) 伏爾泰(1694&mdash1778)的作品《老實人》,又譯為《樂觀主義》,是一部諷刺人類愚蠢和自滿的小說。
公元1648年,參戰各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戰争就此正式結束。
和約的簽訂加劇了德意志的分崩離析,這點從當時的地圖就可以一目了然。
當時德意志的版圖内既有公國、公爵領土,又有自由國;有些國家一部分在帝國境内,另一部分在帝國境外。
我們還可以看到,瑞典的勢力已經深入德意志内部;除了帝國邊界内的幾個島嶼之外,法國還遠在萊茵河的彼岸。
在這個由大大小小不同國土拼湊成的歐洲大陸,普魯士王國穩步崛起,于公元1701年成為獨立的公國,并在一系列大戰中取得了勝利。
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在位時間為公元1740年至1786年)在波茨坦修建了宮殿,宮廷的通用語言為法語,他們還研讀法國的文學作品,在文化修養方面與法國可以一争高下。
公元1714年,漢諾威王朝的選帝侯成為英格蘭國王,由此又多了一個領土橫跨帝國内外的王國。
查理五世的後代中,奧地利分支仍然延續世襲皇帝頭銜的傳統,西班牙分支也一直掌握着西班牙的實權。
在此期間,東方又誕生了一位新的皇帝。
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公元1462年至1505年在位)宣布繼承拜占庭的王位,并将拜占庭的雙頭鷹作為軍隊的武器徽章。
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公元1547年至1584年在位),即暴君伊凡雷帝改用&ldquo沙皇&rdquo的稱号。
但是一直到17世紀下半葉,俄國在歐洲人看來不再是遙遠的亞洲。
之後,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公元1682年至1725年在位(2))把俄國領入了西方政治事務的舞台。
他在涅瓦河畔建立了新首都彼得堡,彼得堡可以說是俄國通往歐洲的窗口。
他還在距離彼得堡18英裡處的彼得霍夫修建宮殿,聘請法國建築師為其設計陽台、噴泉、瀑布、畫廊、公園以及其他與其大君主身份相配的東西。
和普魯士的宮廷一樣,俄國宮廷的通用語言也是法語。
不幸夾雜在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之間的波蘭王國,是一個由大地主控制的國家,整個國家毫無秩序可言,貴族地主為了維持自己的顯赫地位,隻賦予他們選出的國王少數的權力。
盡管法國想盡辦法讓波蘭王國繼續保持獨立的地位,但它仍然逃不過被上述三個鄰國瓜分的厄運。
當時的瑞典是由很多共和州組成的聯邦;威尼斯則是一個共和國;意大利則與德國一樣,處于王侯割據的局面。
教皇因為害怕失去僅有的天主派王侯們的支持,所以也不敢再幹涉他們内部的紛争,也不敢再談有關基督教世界的公益問題。
實際上,此時的歐洲根本就沒有形成共同的政治理念,各國之間差異極大,整個歐洲完全處于分裂狀态之中。
所有的這些主權國王和共和國一心隻想擴大自己的疆域,因此對鄰國奉行要麼結盟、要麼入侵的外交政策。
時至今日,歐洲人民仍然生活在多種政權組織形式混雜的狀态中,仍然忍受着由此所引起的各國間的仇恨、敵對與猜疑。
對近代的學者而言,這一時期的曆史像一些八卦故事,令人感到厭煩且毫無意義。
引發戰争的導火索要麼是國王的情婦,要麼就是大臣之間相互嫉妒。
這些關于賄賂和争鬥的閑談令學者們感到十分厭煩。
然而,盡管當時諸侯割據,歐洲大陸上出現了二十幾個獨立的領界,但是知識和思想的傳播從未中止,反而不斷增長,發明創造也成倍地增加,這點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重大。
18世紀時,歐洲出現了對宮廷及其政策持懷疑态度并進行批判的文學作品,看過伏爾泰的《老實人》(3)這部書的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歐洲世界混亂無序的極度厭倦。
*** (1) 威廉·吉爾伯特是英國名醫,在物理學研究方面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于公元1600年出版的《磁石論》是重要的物理學名著。
(2) 沙皇彼得大帝的生卒年應為公元1672年至1725年。
&mdash&mdash譯者注 (3) 伏爾泰(1694&mdash1778)的作品《老實人》,又譯為《樂觀主義》,是一部諷刺人類愚蠢和自滿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