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查理五世

關燈
卻獨自逃到聖安吉洛城堡避難。

    最後,教皇花了40萬杜卡特金币才把德意志軍隊打發出了羅馬城。

    10年的混戰使整個歐洲都陷入了貧困之中。

    不過,最後查理五世在意大利取得了勝利。

    公元1530年,他在博洛尼亞接受教皇的加冕,是曆史上最後一位被教皇加冕的德意志皇帝。

     與此同時,土耳其人在匈牙利的土地上大獲全勝。

    公元1526年,他們打敗并殺死了匈牙利國王,占領了布達佩斯;公元1529年時,蘇萊曼大帝還差點占領了維也納。

    查理大帝對土耳其人的攻勢感到十分震驚,他決心要用盡一切辦法擊退他們。

    然而在強敵壓境的緊要關頭,他卻無法說服德意志各王侯聯合起來一緻對外。

    弗朗索瓦一世曾與蘇萊曼大帝聯合反對查理五世的同盟,于是查理五世與弗朗索瓦一世爆發了新一輪的沖突。

    公元1538年,查理五世占領了法蘭西南部,弗朗索瓦一世這才與查理五世結成聯盟對抗土耳其人。

    但是,信奉新教的德意志王侯們決心要與羅馬決裂,于是他們組成了一個反對羅馬皇帝的施馬爾卡爾登同盟。

    面臨日益複雜的内部鬥争形勢,查理五世不得不把注意力從基督教世界收複匈牙利的戰役上轉回國内。

    然而,鬥争的帷幕才剛剛拉開。

    這是一場王侯們為了争奪統治權而進行的鬥争,時而表現為血腥的戰争與毀滅,時而又表現為陰謀詭計與外交權術,王侯們各施手段相互糾纏、鬥争,混亂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一次又一次地拖垮了中歐的發展。

     然而,查理五世似乎從沒參透在解決這些不斷出現的困境過程中真正起作用的力量。

    就他所處的時代和地位而言,查理五世确實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但是他卻将那些緻使歐洲分裂的宗教紛争視作真正的神學分歧。

    為了解決分歧,他召集了各種議會,還頒布文告和聲明,但都無濟于事。

    所以,研究德國曆史的學者都要潛心研究一下《紐倫堡宗教和約》《奧格斯堡臨時和約》以及雷根斯堡議會的決議。

    我們在此僅僅介紹了這位盛極一時的皇帝煩惱生活的一些細節。

    事實上,在歐洲形形色色的統治者和王侯當中,似乎沒有一個是誠心行事的。

    那些遍布各地的宗教糾紛、普通民衆對真理和社會正義的追求以及知識的普及與傳播,全都隻是王侯們用以奪取權力的籌碼與陷阱。

    比如英國的亨利八世,他著書攻擊德國的新教異端,被教皇授予了&ldquo信仰捍衛者&rdquo的稱号。

    但是,他後來因為愛上一位名叫安妮·博林的年輕女子,便急于與自己的第一任妻子離婚,他甚至侵占了教廷的巨額财富。

    公元1530年,他加入了支持新教的陣營。

    此時,瑞典、丹麥和挪威也早已站在了新教的隊伍中。

     公元1546年,在馬丁·路德去世後幾個月,德國爆發宗教戰争。

    在此我們不贅述這次宗教戰争的細節,反正結局就是撒克遜新教徒在奧地利洛豪慘敗。

    當時查理五世的主要反對者就隻剩德國黑森的菲利普了,他後來也因為背叛信仰的罪名而遭逮捕和囚禁;而土耳其方面,則在得到查理五世每年進貢的允諾之後撤兵。

    公元1547年,弗朗索瓦一世去世,這讓查理五世大大地松了一口氣,他得以集中精力為那些尚未安甯之地争取和平做最後的努力。

    公元1552年,整個德國再次陷入戰争之中,查理五世從因斯布魯克倉皇逃出才避免了被俘虜的厄運。

    随後,查理大帝簽訂了《帕紹條約》,德國才得以恢複表面上的平靜,但實際上各方勢力仍然在暗自較量。

     以上就是查理帝國32年來主要的政治事件。

    有趣的是,整個歐洲的精力都完全集中在争奪統治權的鬥争上,無論是土耳其人、法國人、英國人還是德國人,他們都沒有意識到美洲大陸以及開辟通往亞洲的新航線的政治意義。

    而彼時的美洲正在經曆一系列驚天動地的大事件:科爾特斯隻帶了一小隊人馬就為西班牙征服了新石器時代的墨西哥古文明&mdash&mdash阿茲特克帝國;皮薩羅則在公元1530年越過巴拿馬海峽,征服了另一個神秘的國度&mdash&mdash秘魯。

    但是,這些事件對歐洲的意義,不過就是一筆數目驚人的白銀流入了西班牙的國庫。

     在簽訂《帕紹條約》之後,查理五世逐漸流露出内心真實的想法。

    他對為帝國榮耀而戰的生活感到失望與厭倦,對歐洲各國之間的戰争與對抗感到十分厭煩。

    他身體狀況一直不好,飽受痛風的折磨,加之生性懶惰,所以後來決定遜位。

    他把德國的統治權移交給了他的弟弟費迪南德,又讓他的兒子腓力二世接管了西班牙和尼德蘭。

    之後,查理五世便帶着憤怒的情緒隐居西班牙塔霍河以北的尤斯特修道院,那裡周圍全是橡樹和栗子樹。

    公元1558年,查理五世在修道院逝世。

     關于查理大帝這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