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歐洲的知識複興

關燈
波羅年少聰明,而且十分精通鞑靼語,所以他深得忽必烈的喜愛。

    忽必烈授予馬可·波羅官職,還多次派他前往中國西南部處理事務。

    在馬可·波羅的描述中,中國是一個繁榮、安甯的國度,有密集分布的城鎮,有優美的葡萄園、田野和花園,路上還有許多供旅客休憩的豪華客棧;他們為佛教僧侶修建了衆多寺院,還制作出了精美的塔夫綢和織錦。

    一開始,歐洲人民對馬可·波羅的描述深表懷疑,之後便激發了他們對中國大地的幻想。

    馬可·波羅還提到緬甸,講述了蒙古弓箭手如何擊退緬甸那支由數百頭大象組成的龐大軍隊,蒙古人最後又是如何征服勃固城的。

    他還談到了日本,不過他誇大了日本的黃金儲藏量。

    馬可·波羅曾以總督的身份治理揚州3年,他對中國老百姓而言,與其說是外國人,不如說更像是鞑靼人。

    此外,他還可能曾被派往印度。

    根據中國史料的記載,公元1277年曾有一個叫波羅的人在中國朝廷當官,這對證明《馬可·波羅遊記》的真實性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後來,根據馬可·波羅口述寫成的《馬可·波羅遊記》在歐洲出版,對歐洲人民的想象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歐洲文學,尤其是15世紀的歐洲傳奇小說中出現了契丹(中國北方)、汗八裡(今北京)這樣的地名,而這些地名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都曾提到過。

     兩個世紀後,在《馬可·波羅遊記》的讀者中,一位來自熱那亞的水手克裡斯托弗·哥倫布萌生了向西航行環繞世界到達中國的想法。

    在塞維利亞,存留着一本哥倫布做了注釋的《馬可·波羅遊記》。

    哥倫布産生這種想法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453年被土耳其人占領之前,一直都是連接東西方世界的商業貿易中心,熱那亞人在那裡自由地開展貿易。

    但是,熱那亞人的死敵拉丁系威尼斯人一直是土耳其人對抗希臘人的盟友與幫手,當土耳其人占領君士坦丁堡後,熱那亞商人就遭受了不友好的對待。

    其次,被遺忘很久的地圓說重新出現在人們腦海中,因此,人們自然而然會産生向西航行便可到達中國的想法。

    此外,人們還受到了兩件事的啟發:一是那時指南針已經出現,人們不再依靠夜晚和星空來決定他們航行的方向;二是諾曼人、加泰羅尼亞人、熱那亞人和葡萄牙人都已經遠渡大西洋,抵達了加那利群島、馬德拉群島以及亞速爾群島。

     然而,哥倫布曆盡艱辛才實現了自己的航海夢。

    他四處尋找可用于航行的船隻,奔波于歐洲各國王室之間,最後終于在格拉納達這片剛脫離摩爾人統治的土地上尋得了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的幫助,帶領三艘小船橫渡未知的海洋。

    經過兩個月零九天的航行之後,哥倫布來到他以為是印度的地方。

    實際上,那是一塊新大陸,此前舊大陸的人們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之後,哥倫布帶着黃金、棉花、珍禽異獸以及兩個眼神兇煞且全身塗滿顔料的印第安人回到了西班牙。

    這兩個人之所以被稱為&ldquo印第安人&rdquo,是因為哥倫布至死相信他發現的那片大陸就是印度。

    直到若幹年後,人們才知道這塊美洲新大陸是地球的另一部分。

     哥倫布航海成功極大地推動了海外事業的拓展。

    公元1497年,葡萄牙人繞過非洲航行到了印度,又于公元1515年抵達了爪哇島。

    公元1519年,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水手麥哲倫帶領五艘船從塞維利亞出發,一直向西航行,其中一艘名為&ldquo維多利亞号&rdquo的船隻于公元1522年回到了塞維利亞,這也是世界上第一艘環遊地球航行的船隻。

    麥哲倫帶隊出發時,總共有280人,最後隻有31人存活下來,麥哲倫本人也在菲律賓群島被殺害。

     紙質印刷書籍、繞地球航行、發現新大陸、新奇的動植物物種、奇特的風俗習慣以及其他的天上地下之物,突然之間都紛紛湧入歐洲人的頭腦之中。

    希臘經典著作在塵封多個世紀之後又被世人重新印刷、研讀,人們的思想再次浸染了柏拉圖的夢想以及共和時代自由與尊嚴的色彩。

    羅馬時期,西歐建立了法律與秩序,之後拉丁教廷又使得這些意識重新複蘇。

    遺憾的是,在羅馬天主教和其他異教的統治之下,創新與求知都隻能從屬于宗教組織并受其約束。

    到了此刻,拉丁思想的統治時代已經結束。

    公元13世紀到16世紀,由于受到閃米特人、蒙古人以及古希臘經典的影響,歐洲的雅利安人終于擺脫了拉丁傳統的控制,重新引領人類在思想與物質上進一步發展。

     *** (1) 盧克萊修是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哲學家。

     (2)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張是公元105年時由東漢蔡倫發明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