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歐洲的知識複興
關燈
小
中
大
許多迹象表明,在整個12世紀,歐洲人有閑暇時間與勇氣,重新開始探索知識。
人們着手研究希臘早期的科學與知識,并開展像意大利哲學家盧克萊修(1)那樣的哲學探索。
引起這種知識複興的原因複雜多樣,而最為重要的原因則是對私鬥的管制,&ldquo十字軍&rdquo行動結束後人們對安甯、舒适生活的追求,以及數次行動對人們思想的影響。
這一時期,歐洲商業貿易逐漸複蘇,城市也恢複了往日的安逸與甯和,教廷的教育水準不斷提升,并向普通民衆普及。
13世紀和14世紀,許多已經獨立或半獨立的城市都得到了迅猛發展,比如威尼斯、佛羅倫薩、熱那亞、裡斯本、巴黎、布魯日、倫敦、安特衛普、漢堡、紐倫堡、諾夫哥羅德、維斯比和卑爾根等。
這些城市都是貿易城市,往來的旅行者很多,在那裡人們不僅開展商貿和旅遊,還進行思考與讨論。
教皇與王侯之間的論戰以及教廷對異教徒殘忍、野蠻的迫害,使得人們對教廷的權威産生質疑,并重新審視和探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阿拉伯人是如何讓歐洲人重新閱讀亞裡士多德的著作的,腓特烈二世又是如何讓阿拉伯哲學和科學在歐洲人的頭腦中再次複興的。
實際上,猶太人對人們的思想影響更深,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教廷教義的質疑。
神秘且充滿誘惑的煉金術得到了廣泛傳播,這激發了人們去研究那些煩瑣、隐秘卻富有成效的科學實驗。
這一次的思想覺醒不再為那些獨立且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獨有,就連普通民衆也加入其中,這種現象在人類此前的曆史中從未出現過。
盡管教士的迫害與壓制仍然存在,但是基督教的教義無論傳到哪裡都能引起人們思想上的騷動。
它在正義之神和個人良知之間建立了直接的聯系,因此當個人覺得有必要時,就能鼓起勇氣對君主、教士或者信條傳達的理念做出自我判斷。
早在11世紀,歐洲就重啟了有關哲學問題的探讨,巴黎、牛津、博洛尼亞以及其他中心城市都出現了許多優秀且發展迅速的大學。
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們重新開始探讨詞語的概念及意義,而詞語的概念及意義則是在開展科學研究過程中獲得清晰思維的必要前提。
羅傑·培根(約公元1214年&mdash1293年)是牛津大學方濟各會的修士,被譽為&ldquo近代實驗科學之父&rdquo,因天賦異禀而獨享盛名。
在人類曆史上,羅傑·培根有着十分顯赫的地位,僅次于亞裡士多德。
羅傑·培根在他的著作中對人類的無知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直言自己所處的時代是無知的時代,這在當時可謂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如今,人們可以大膽地批判這個世界雖然莊嚴卻愚蠢至極,還可以妄議世界上所有的方法都過于幼稚、笨拙,甚至可以說一切教條都是天真的假設,這些做法都不會給人們帶來無妄之災。
然而,在中世紀,但凡沒有被屠殺、沒有被餓死、沒有死于瘟疫的人,都虔誠地相信他們的信仰是完美無缺的,并且對質疑其信仰的人們都表現出了極大的怨恨。
羅傑·培根的作品就像黑暗中突然閃現的亮光,他一方面抨擊那個時代的愚昧無知,另一方面又提出各種豐富人類知識的建議。
他反複強調開展科學實驗和積累知識的必要性,我們在他身上仿佛又一次看見了亞裡士多德精神。
羅傑·培根一再強調&ldquo實驗,再實驗&rdquo的重要性,這讓他身負重責。
羅傑·培根也曾冒犯過亞裡士多德。
這是因為當時人們沒有勇氣去面對現實,而隻是躲在家中鑽研亞裡士多德著作的拉丁文譯本。
這些譯文雖極為拙劣,卻是當時唯一能找到的譯本。
羅傑·培根曾言辭激烈地說道:&ldquo如果我可以随心所欲,那我會把亞裡士多德的所有書籍都燒掉,因為研究它們隻會浪費時間、産生謬論和增加無知。
&rdquo如果亞裡士多德可以重返人間,那麼他會發現人們并沒有在閱讀,而隻是在崇拜他的著作,而且如羅傑·培根所說的那樣,他們所使用的還是最不靠譜的譯本,或許亞裡士多德也會同意羅傑·培根的這種說法吧。
由于害怕遭受牢獄之災或面臨其他更糟糕的情況,羅傑·培根不得不表面上與正統理論保持一緻,這使得他的作品多少都有些掩飾的成分。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作品始終呼籲人們&ldquo清醒地看看這個世界,不要再受權威和教條的控制&rdquo。
他揭示和譴責了造成人類無知的四大原因,即崇拜權威、因循舊習、固執偏見以及狂妄自負。
他認為隻要克服這些問題,一個充滿力量的世界将會向人們敞開: &ldquo人們能夠建造如在江河和海洋上的巨型船舶那樣航行的機器,沒有槳手,但是
人們着手研究希臘早期的科學與知識,并開展像意大利哲學家盧克萊修(1)那樣的哲學探索。
引起這種知識複興的原因複雜多樣,而最為重要的原因則是對私鬥的管制,&ldquo十字軍&rdquo行動結束後人們對安甯、舒适生活的追求,以及數次行動對人們思想的影響。
這一時期,歐洲商業貿易逐漸複蘇,城市也恢複了往日的安逸與甯和,教廷的教育水準不斷提升,并向普通民衆普及。
13世紀和14世紀,許多已經獨立或半獨立的城市都得到了迅猛發展,比如威尼斯、佛羅倫薩、熱那亞、裡斯本、巴黎、布魯日、倫敦、安特衛普、漢堡、紐倫堡、諾夫哥羅德、維斯比和卑爾根等。
這些城市都是貿易城市,往來的旅行者很多,在那裡人們不僅開展商貿和旅遊,還進行思考與讨論。
教皇與王侯之間的論戰以及教廷對異教徒殘忍、野蠻的迫害,使得人們對教廷的權威産生質疑,并重新審視和探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阿拉伯人是如何讓歐洲人重新閱讀亞裡士多德的著作的,腓特烈二世又是如何讓阿拉伯哲學和科學在歐洲人的頭腦中再次複興的。
實際上,猶太人對人們的思想影響更深,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教廷教義的質疑。
神秘且充滿誘惑的煉金術得到了廣泛傳播,這激發了人們去研究那些煩瑣、隐秘卻富有成效的科學實驗。
這一次的思想覺醒不再為那些獨立且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獨有,就連普通民衆也加入其中,這種現象在人類此前的曆史中從未出現過。
盡管教士的迫害與壓制仍然存在,但是基督教的教義無論傳到哪裡都能引起人們思想上的騷動。
它在正義之神和個人良知之間建立了直接的聯系,因此當個人覺得有必要時,就能鼓起勇氣對君主、教士或者信條傳達的理念做出自我判斷。
早在11世紀,歐洲就重啟了有關哲學問題的探讨,巴黎、牛津、博洛尼亞以及其他中心城市都出現了許多優秀且發展迅速的大學。
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們重新開始探讨詞語的概念及意義,而詞語的概念及意義則是在開展科學研究過程中獲得清晰思維的必要前提。
羅傑·培根(約公元1214年&mdash1293年)是牛津大學方濟各會的修士,被譽為&ldquo近代實驗科學之父&rdquo,因天賦異禀而獨享盛名。
在人類曆史上,羅傑·培根有着十分顯赫的地位,僅次于亞裡士多德。
羅傑·培根在他的著作中對人類的無知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直言自己所處的時代是無知的時代,這在當時可謂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如今,人們可以大膽地批判這個世界雖然莊嚴卻愚蠢至極,還可以妄議世界上所有的方法都過于幼稚、笨拙,甚至可以說一切教條都是天真的假設,這些做法都不會給人們帶來無妄之災。
然而,在中世紀,但凡沒有被屠殺、沒有被餓死、沒有死于瘟疫的人,都虔誠地相信他們的信仰是完美無缺的,并且對質疑其信仰的人們都表現出了極大的怨恨。
羅傑·培根的作品就像黑暗中突然閃現的亮光,他一方面抨擊那個時代的愚昧無知,另一方面又提出各種豐富人類知識的建議。
他反複強調開展科學實驗和積累知識的必要性,我們在他身上仿佛又一次看見了亞裡士多德精神。
羅傑·培根一再強調&ldquo實驗,再實驗&rdquo的重要性,這讓他身負重責。
羅傑·培根也曾冒犯過亞裡士多德。
這是因為當時人們沒有勇氣去面對現實,而隻是躲在家中鑽研亞裡士多德著作的拉丁文譯本。
這些譯文雖極為拙劣,卻是當時唯一能找到的譯本。
羅傑·培根曾言辭激烈地說道:&ldquo如果我可以随心所欲,那我會把亞裡士多德的所有書籍都燒掉,因為研究它們隻會浪費時間、産生謬論和增加無知。
&rdquo如果亞裡士多德可以重返人間,那麼他會發現人們并沒有在閱讀,而隻是在崇拜他的著作,而且如羅傑·培根所說的那樣,他們所使用的還是最不靠譜的譯本,或許亞裡士多德也會同意羅傑·培根的這種說法吧。
由于害怕遭受牢獄之災或面臨其他更糟糕的情況,羅傑·培根不得不表面上與正統理論保持一緻,這使得他的作品多少都有些掩飾的成分。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作品始終呼籲人們&ldquo清醒地看看這個世界,不要再受權威和教條的控制&rdquo。
他揭示和譴責了造成人類無知的四大原因,即崇拜權威、因循舊習、固執偏見以及狂妄自負。
他認為隻要克服這些問題,一個充滿力量的世界将會向人們敞開: &ldquo人們能夠建造如在江河和海洋上的巨型船舶那樣航行的機器,沒有槳手,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