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教廷的分裂

關燈
徹底脫離了羅馬教廷。

    加之亞洲拉丁王國逐一衰落,教皇在東方的勢力也漸漸消退了。

     公元1294年,意大利人蔔尼法斯八世登上教皇寶座。

    他對法蘭西有着很深的敵對情緒,他身上有着強烈的羅馬傳統意識和使命感。

    他曾一度實行高壓政策。

     公元1300年,他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慶典,大批朝聖者聚集在羅馬。

    &ldquo流入教皇财庫的金錢如此之多,他的兩個助手隻能用耙子來收集堆積在聖彼得墓上的獻禮。

    &rdquo然而,這次慶典隻是表面上看起來取得了勝利。

    公元1302年,蔔尼法斯八世與法蘭西國王發生沖突。

    公元1303年,當他在位于阿納尼的宮殿中準備宣布革除法蘭西國王教籍時,被法蘭西國王的密探紀堯姆·德·諾加雷特突襲并逮捕。

    諾加雷特強行進入宮殿,闖入教皇的卧室,讓手拿十字架躺在床上的教皇大感驚慌,還對教皇大肆辱罵和威脅。

    過了一兩天之後,城裡的民衆放了教皇,他倉皇逃回了羅馬。

    但是回到羅馬後,他又被奧爾西尼家族的成員囚禁起來。

    幾個星期之後,由于受到驚吓和失望過度,蔔尼法斯八世在獄中死去。

     阿納尼人民對諾加雷特的暴行感到十分震怒,于是他們奮起反抗并交出了蔔尼法斯八世。

    人們之所以反抗,也是因為阿納尼是蔔尼法斯的故鄉。

    但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法蘭西國王對待基督教教皇的粗暴行為卻得到了法蘭西人民的支持。

    法蘭西國王在采取行動之前,召開了一次三級會議,即由教士、貴族和市民三個等級的代表參加的會議,會議對國王的決定表示贊成。

    而且無論是在意大利、德意志還是英格蘭,人們都沒有對這種随意處置教皇的行為表示異議。

    由此可見,基督教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已漸漸削弱。

     在整個14世紀,羅馬教廷都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恢複它的道德影響力。

    蔔尼法斯八世死後,法蘭西國王選定法蘭西人克萊門特五世接任教皇的位置。

    但他從未到過羅馬,而是把宮廷設在了阿維農。

    當時,盡管阿維農位于法蘭西的領土之内,但不受法蘭西管控,而由羅馬教皇統治。

    克萊門特五世之後的幾任教皇一直居住在阿維農,直到公元1377年,教皇格裡高利十一世才遷回梵蒂岡宮。

    然而,格裡高利十一世雖然回到了羅馬,但無法将整個教廷的情感帶回羅馬,因為大多數紅衣主教都是法蘭西人,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關系都深深紮根于阿維農。

    公元1378年,格裡高利十一世去世,意大利人烏爾班六世當選為新一任教皇。

    但是紅衣主教對此卻表示反對,随即宣布選舉無效,并另外推選克萊門特七世上位,他因此被稱為&ldquo敵對教皇&rdquo。

    這就是曆史上的&ldquo教廷大分裂&rdquo事件(公元1378年發生,1417年結束),教廷分裂為羅馬教廷和阿維農教廷。

    英格蘭、匈牙利、波蘭以及歐洲北部地區支持羅馬教廷;敵對教皇則繼續留守阿維農,他們這一派得到了法蘭西、蘇格蘭、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各德意志王侯的擁奉。

    兩方教皇相互驅逐對方信徒,并施以詛咒。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人民開始為自己的宗教信仰問題做打算。

     我們在前面的章節提到過方濟各會和多明我會,它們也不過是基督教世界裡衆多新崛起教派中的兩個代表。

    這兩個教派從自身利益出發,決定是支持還是反對教廷。

    盡管教廷對這兩個教派都打壓過,但更多的是希望可以同化和利用它們。

    不過,其他教派對教廷則表現出了不服從和批判的态度。

    一個半世紀後,威克裡夫(公元1328年&mdash1384年)來到了英格蘭,他是牛津大學的博士,十分博學多才。

    他晚年曾多次直言不諱地批評教廷的愚昧和教士的腐敗。

    他召集了一些貧苦教士組成了威克裡夫派,并把他的思想傳播到英格蘭的大街小巷。

    為了讓人們可以辨别他與教廷之間的是非曲直,他還把《聖經》翻譯成了英文。

    與聖方濟各和聖多明我相比,威克裡夫更有學問,能力也更強。

    他的支持者中,既有普通的民衆,也有上層社會的名人。

    雖然羅馬教廷十分憎恨他,還下令拘禁他,但他到去世時仍然是自由身。

    然而,導緻天主教毀滅的黑暗及腐朽勢力,卻讓他的屍骨在墓中仍然得不到安甯。

    公元1415年,康士坦茨宗教廷議判定将他的遺骸挖出來焚燒。

    公元1428年,弗萊明主教執行了教皇馬丁五世下達的這項命令。

    令人震驚的是,這種亵渎神靈的舉動并非出自某些狂熱分子,而是教廷的行為。

     *** (1) 事實上,無法查證腓特烈二世是一位&ldquo很有才華的作家&rdquo這種說法出自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