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教廷的分裂
關燈
小
中
大
教皇選舉制度是羅馬教廷在争奪基督教世界領導權的鬥争中體現出的一個巨大弱點。
隻有制定強大、穩定和持續的方針政策,羅馬教廷才能實現遠大目标,在整個基督教世界建立規則與和平。
所以,教皇首先必須正值壯年且才氣過人;其次要有能與其讨論教廷政策的繼任者;最後就是選舉的形式與過程必須清晰明确,不能随意更改,且不容置疑。
遺憾的是,以上幾點中沒有哪一點是能做到的,甚至沒有明确誰有資格投票選舉教皇,也不清楚拜占庭帝國或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就此是否有發言權。
政治家希爾德布蘭德,也就是教皇格裡高利七世,為使教皇選舉正規化耗費了許多精力。
他規定隻有羅馬紅衣主教可以投票選舉教皇,而皇帝僅有權對教廷的公文決議做出例行公事的批準。
但是,他沒有就繼任者的選舉問題做出任何規定,于是紅衣主教便開始争論誰可以成為教皇的繼任者,這間接導緻了教皇的位置可能會空置1年或更久的時間。
在16世紀以前,教皇選舉制度缺乏嚴謹的過程,這也導緻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從很早之前開始,選舉過程中就發生過諸多争議,甚至出現兩人或多人都聲稱自己是教皇的情況。
每逢這時,教廷就會請求皇帝或其他仲裁者來解決争端,這令教廷感到十分屈辱。
每一位著名的教皇都難逃被審訊的命運,在他們死後,教廷就會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态,接任他們的可能是自己曾經的對手,他們上位後一心隻想敗壞前任的公德與名聲。
而有時,接任教皇位置的人可能已是耄耋之年,通常也無所作為了。
教皇制度特有的弱點引起了德意志王侯、法蘭西國王以及統治英格蘭的諾曼系和法蘭西系國王的注意,他們想盡一切方法幹預選舉,以便推選出一個符合自身利益的人登上羅馬拉特蘭宮殿的教皇之位。
教皇在歐洲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地位越重要,國王與王侯們就幹預得越多。
在這種情形之下,也難怪大多數教皇是老弱無能之輩。
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其中也出現了一些才華超衆、膽識過人的教皇。
這一時期,有一位有趣且精力充沛的教皇&mdash&mdash英諾森三世(在位時間為公元1198年至1216年)。
英諾森三世運氣甚佳,未滿38歲即登上了教皇之位。
他和他的繼任者經常要與另外一位更加有趣的人物進行鬥争,那就是被稱為&ldquo世界奇才&rdquo的國王腓特烈二世。
他與羅馬教廷的鬥争是曆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雖然最後羅馬教廷打敗并摧毀了他的王朝,但他也沉重地打擊了教皇與教廷的威望,使其最終走向衰敗。
腓特烈二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亨利六世的兒子,他的母親則是西西裡諾曼王羅傑一世的女兒。
公元1198年,隻有4歲的腓特烈二世便繼承了西西裡王國的王位,教皇英諾森三世則成了他的監護人。
當時,西西裡剛剛被諾曼人征服,宮廷裡有一半是東方人,其中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阿拉伯人。
腓特烈二世正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深受這些人教育觀念的影響。
他們竭盡所能讓腓特烈二世接受自己的思想,在這種雙重教育的影響下,腓特烈二世認為所有的宗教都是騙人的,這種想法在那個宗教信仰至上的年代是如此震撼。
但是,他從不避諱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四處宣揚,所以他的異端邪說和亵渎神明的言論都被記載了下來。
随着年歲的增長,腓特烈二世慢慢發現他與英諾森三世的觀點出現了沖突與對立,英諾森三世對腓特烈二世的要求越來越嚴苛。
比如,教皇要求他必須承諾将采取強硬手段打擊德意志的異端邪教,還要求他必須承諾放棄對西西裡和意大利南部的繼承權。
因為他的權力對教皇而言過于強大。
雖然腓特烈二世同意免除德意志神職人員的所有賦稅,但是他絲毫沒有要信守諾言的意思。
教皇曾唆使法蘭西國王在法蘭西發動戰争,對瓦勒度派進行血腥鎮壓;他希望腓特烈二世也可以在德意志挑起這麼一場戰争。
比起那些教皇憎恨的虔誠教徒,腓特烈二世是一個更激進的異教徒,他對組織&ldquo十字軍&rdquo行動沒有任何興趣。
因此,當英諾森三世慫恿他率領&ldquo十字軍&rdquo收複耶路撒冷時,他雖然口頭上做出了允諾,卻絲毫不見行動。
腓特烈二世即位後,仍然留在西西裡生活。
相比德意志,他更喜歡把西西裡當作自己的居住地。
一直到英諾森三世于公元1216年在西西裡去世,腓特烈二世都從未兌現過自己的任何諾言。
英諾森三世逝世後,霍諾裡烏斯三世繼承了教皇的位置,但是他對腓特烈二世也無計可施。
公元1227年,格裡高利九世登上教皇寶座,他決定
隻有制定強大、穩定和持續的方針政策,羅馬教廷才能實現遠大目标,在整個基督教世界建立規則與和平。
所以,教皇首先必須正值壯年且才氣過人;其次要有能與其讨論教廷政策的繼任者;最後就是選舉的形式與過程必須清晰明确,不能随意更改,且不容置疑。
遺憾的是,以上幾點中沒有哪一點是能做到的,甚至沒有明确誰有資格投票選舉教皇,也不清楚拜占庭帝國或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就此是否有發言權。
政治家希爾德布蘭德,也就是教皇格裡高利七世,為使教皇選舉正規化耗費了許多精力。
他規定隻有羅馬紅衣主教可以投票選舉教皇,而皇帝僅有權對教廷的公文決議做出例行公事的批準。
但是,他沒有就繼任者的選舉問題做出任何規定,于是紅衣主教便開始争論誰可以成為教皇的繼任者,這間接導緻了教皇的位置可能會空置1年或更久的時間。
在16世紀以前,教皇選舉制度缺乏嚴謹的過程,這也導緻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從很早之前開始,選舉過程中就發生過諸多争議,甚至出現兩人或多人都聲稱自己是教皇的情況。
每逢這時,教廷就會請求皇帝或其他仲裁者來解決争端,這令教廷感到十分屈辱。
每一位著名的教皇都難逃被審訊的命運,在他們死後,教廷就會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态,接任他們的可能是自己曾經的對手,他們上位後一心隻想敗壞前任的公德與名聲。
而有時,接任教皇位置的人可能已是耄耋之年,通常也無所作為了。
教皇制度特有的弱點引起了德意志王侯、法蘭西國王以及統治英格蘭的諾曼系和法蘭西系國王的注意,他們想盡一切方法幹預選舉,以便推選出一個符合自身利益的人登上羅馬拉特蘭宮殿的教皇之位。
教皇在歐洲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地位越重要,國王與王侯們就幹預得越多。
在這種情形之下,也難怪大多數教皇是老弱無能之輩。
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其中也出現了一些才華超衆、膽識過人的教皇。
這一時期,有一位有趣且精力充沛的教皇&mdash&mdash英諾森三世(在位時間為公元1198年至1216年)。
英諾森三世運氣甚佳,未滿38歲即登上了教皇之位。
他和他的繼任者經常要與另外一位更加有趣的人物進行鬥争,那就是被稱為&ldquo世界奇才&rdquo的國王腓特烈二世。
他與羅馬教廷的鬥争是曆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雖然最後羅馬教廷打敗并摧毀了他的王朝,但他也沉重地打擊了教皇與教廷的威望,使其最終走向衰敗。
腓特烈二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亨利六世的兒子,他的母親則是西西裡諾曼王羅傑一世的女兒。
公元1198年,隻有4歲的腓特烈二世便繼承了西西裡王國的王位,教皇英諾森三世則成了他的監護人。
當時,西西裡剛剛被諾曼人征服,宮廷裡有一半是東方人,其中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阿拉伯人。
腓特烈二世正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深受這些人教育觀念的影響。
他們竭盡所能讓腓特烈二世接受自己的思想,在這種雙重教育的影響下,腓特烈二世認為所有的宗教都是騙人的,這種想法在那個宗教信仰至上的年代是如此震撼。
但是,他從不避諱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四處宣揚,所以他的異端邪說和亵渎神明的言論都被記載了下來。
随着年歲的增長,腓特烈二世慢慢發現他與英諾森三世的觀點出現了沖突與對立,英諾森三世對腓特烈二世的要求越來越嚴苛。
比如,教皇要求他必須承諾将采取強硬手段打擊德意志的異端邪教,還要求他必須承諾放棄對西西裡和意大利南部的繼承權。
因為他的權力對教皇而言過于強大。
雖然腓特烈二世同意免除德意志神職人員的所有賦稅,但是他絲毫沒有要信守諾言的意思。
教皇曾唆使法蘭西國王在法蘭西發動戰争,對瓦勒度派進行血腥鎮壓;他希望腓特烈二世也可以在德意志挑起這麼一場戰争。
比起那些教皇憎恨的虔誠教徒,腓特烈二世是一個更激進的異教徒,他對組織&ldquo十字軍&rdquo行動沒有任何興趣。
因此,當英諾森三世慫恿他率領&ldquo十字軍&rdquo收複耶路撒冷時,他雖然口頭上做出了允諾,卻絲毫不見行動。
腓特烈二世即位後,仍然留在西西裡生活。
相比德意志,他更喜歡把西西裡當作自己的居住地。
一直到英諾森三世于公元1216年在西西裡去世,腓特烈二世都從未兌現過自己的任何諾言。
英諾森三世逝世後,霍諾裡烏斯三世繼承了教皇的位置,但是他對腓特烈二世也無計可施。
公元1227年,格裡高利九世登上教皇寶座,他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