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十字軍”與教皇統治

關燈
十分有趣的是,查理曼曾與一位哈裡發有過書信來往,這位哈裡發就是《一千零一夜》裡的哈倫·拉希德。

    據記載,哈倫·拉希德派遣使節從巴格達(已取代大馬士革成為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奔赴羅馬,給查理曼送去一頂華麗的帳篷、一座水鐘、一頭大象,還有聖墓教堂的鑰匙。

    哈倫·拉希德送出聖墓教堂的鑰匙其實頗具深意,目的是引起拜占庭帝國與新興的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矛盾,讓他們為争奪耶路撒冷基督徒真正保護者的身份而相互厮殺。

     這些禮物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在9世紀,當歐洲還處于混亂不堪、戰争與掠奪并發的局面時,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已經出現了一個阿拉伯帝國,其文明程度遠超歐洲各國。

    在那裡,文學與科學領域高度繁榮,藝術、文化蓬勃發展,人們的思想完全不受恐懼與迷信的支配。

    薩拉森人統治的西班牙和北非雖然深陷政治混亂,但那裡的學術思想仍舊十分活躍。

    當歐洲處于長達幾個世紀的黑暗中時,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卻在閱讀、研究亞裡士多德的著作。

    正是他們一直在守護着被忽視的科學與哲學的種子。

     在哈裡發統治區域的東北部,生活着許多土耳其部落。

    他們都是伊斯蘭教徒,與南方活躍的知識分子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相比,他們的信仰更加淳樸、強烈。

    到了10世紀,當阿拉伯人正面臨國家分裂、國力衰敗的困難處境時,土耳其人卻日益強大。

    土耳其人與阿拉伯帝國的關系,猶如14世紀以前米底人與晚期巴比倫帝國之間的關系。

    11世紀時,來自塞爾柱王朝的土耳其人來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名義上他們擁戴哈裡發為君主,實際上卻将他變成自己的俘虜與傀儡。

    他們征服了亞美尼亞,清除了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的殘餘勢力。

    公元1071年,拜占庭的軍隊在曼齊刻爾特戰役中被徹底擊潰,土耳其人借勢大舉進攻,最終摧毀了拜占庭帝國在亞洲的統治。

    随後,他們占領了與君士坦丁堡隔海相望的尼西亞要塞,準備攻下君士坦丁堡這座城市。

     面對強悍敵人的入侵,拜占庭帝國皇帝邁克爾七世被吓得手足無措。

    他剛剛在與諾曼人的戰争中失去了都拉佐,還與突襲多瑙河的土耳其佩切涅格人進行了正面交鋒。

    走投無路的他四處尋求幫助,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并沒有求助于西方國家的皇帝,而是向拉丁基督教的領袖羅馬教皇發出了求救信号,他給教皇格裡高利七世寫了一封求援信。

    之後他的繼任者阿萊克修斯·科穆甯則給教皇烏爾班二世寫了求救信,而且這次情況更為緊急。

     而此時距離拉丁教廷與希臘教廷徹底決裂還不到25年,人們對于此前發生的争議仍然記憶猶新。

    但是,拜占庭經曆的這場災難在羅馬教皇看來卻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們可以借此向希臘人證明,拉丁教廷的地位遠比希臘教廷的要高得多。

    此外,這件事也給了教皇一個機會,那就是可以去解決另外兩件令西方基督教世界非常困擾的事情。

    其中一件是私鬥風氣盛行,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另外一件則是低地日耳曼人和基督化的北方日耳曼人(尤其是法蘭克人和諾曼人)戰鬥力過剩,必須為其找到發洩的出口。

    于是,公元1096年,&ldquo十字軍&rdquo第一次出發。

    這是一場針對身為耶路撒冷統治者的土耳其人的宗教戰争,也是教廷号召結束基督教内部戰争的指令。

    戰争的發動者們宣稱這場戰争的目标是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墓教堂。

    據說,一個叫彼得的隐士四處遊走于法蘭西與德意志,以遊說的方式廣泛宣揚&ldquo十字軍&rdquo行動的意義。

    他穿着粗布衣服,赤腳騎驢,身上背着一個巨大的十字架,常常在街頭、集市和教堂裡對着人群高談闊論。

    他譴責土耳其人對基督教朝聖者的殘酷行徑,聲稱聖墓教堂隻能由基督教徒掌管,否則就是基督教世界的恥辱。

    後來,基督教教義在經過幾個世紀的傳播之後,終于得到熱烈的反響,一股巨大的崇尚基督教的熱潮席卷了整個西方世界。

     這種僅靠單一的思想即在民衆間掀起波瀾的現象,在人類曆史上尚屬首次。

    無論是羅馬帝國還是印度或中國,在其早期曆史發展進程中,都沒有可與之比拟的情形。

    然而,即便曾出現過類似的現象,那也是小範圍内發生的運動,比如猶太人從巴比倫的囚禁中重獲自由之後的行為,以及後來伊斯蘭教表現出的集體情感。

    當然,這種運動與布道傳教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新精神緊密聯系在一起。

    希伯來的先知、耶稣和他的門徒、摩尼以及穆罕默德,都是人類靈魂的規勸者,勸導人們敞開心靈直面上帝。

    實際上,在此之前,宗教更多地被視為一種迷信、一種僞科學,并不能打動人們的心靈。

    古老的宗教以神殿為中心,對祭司和神秘的獻祭有着極大的依賴性,利用人們内心的恐懼把他們像奴隸一樣控制起來,而這種新的宗教卻使人們成為真正的個體。

     然而,這次宗教運動的結果是非常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