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十字軍”與教皇統治

關燈
慘、可悲的。

    &ldquo十字軍&rdquo隊伍中絕大多數是平民百姓,不是軍人,他們為了盡早&ldquo解救&rdquo聖墓教堂,等不及統帥和武器裝備的到來,便從法蘭西、萊茵蘭和中歐地區一路向東進發。

    兩大隊人馬闖入匈牙利境内,将新近皈依基督教的馬紮爾人誤認作異教徒,大開殺戒,犯下滔天罪行,自己最後也慘遭屠殺。

    第三支大隊在萊茵蘭同樣稀裡糊塗地屠殺了猶太人之後,繼續向東前行,最後在匈牙利慘遭滅亡。

    隐士彼得率領的兩支軍隊到達君士坦丁堡之後,越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最後慘死在塞爾柱王朝的土耳其人手下。

    于是,這次宗教運動就這樣結束了。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97年,&ldquo十字軍&rdquo隊伍中真正的戰鬥部隊終于越過了博斯普魯斯海峽。

    從本質上看,諾曼人其實是這支軍隊的領導者和主力,他們攻占了尼西亞,并沿着14個世紀以前亞曆山大所走的路線一路前進到達了安提阿,直到1年之後才攻陷了安提阿。

    公元1099年6月,這支軍隊圍攻了耶路撒冷,一個月之後這座城市徹底淪陷。

    當時,屠城場面十分慘烈,鮮血四濺,就連騎馬經過都會被濺得滿身是血。

    7月15日傍晚,&ldquo十字軍&rdquo開進了聖墓教堂,打敗了那裡所有的反抗勢力。

    他們渾身是血,疲憊不堪,各個興奮異常,全都跪地虔誠祈禱。

     不久之後,拉丁人與希臘人的敵對情緒再次爆發。

    &ldquo十字軍&rdquo是拉丁教廷的力量,所以耶路撒冷的主教認為,與其讓驕奢的拉丁人統治耶路撒冷,不如繼續由希臘人統治。

    如此一來,&ldquo十字軍&rdquo面對的是拜占庭和土耳其兩個敵人,随即便與雙方交戰。

    最後,拜占庭帝國收複了小亞細亞的大部分地區,拉丁各諸侯隻剩下耶路撒冷和一些小國,它們成了土耳其和拉丁人之間的一個緩沖地帶。

    在這其中,埃德薩是最主要的城市之一。

    但是,拉丁人還是沒能守住剩下的領土。

    公元1144年,埃德薩落入土耳其人之手,這直接造成了第二次&ldquo十字軍&rdquo行動的開始,但遺憾的是,這次行動并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成果,他們最終沒有收複埃德薩,不過卻避免了讓安提阿重蹈覆轍。

     公元1169年,庫爾德冒險家薩拉丁掌握了埃及的統治權,他召集了一批軍隊,發動了一場反對基督教徒的戰争,并于公元1187年占領了耶路撒冷,由此引發了第三次&ldquo十字軍&rdquo行動,但是這次行動依舊未能收回耶路撒冷。

    拉丁教廷在公元1202年至1204年進行了第四次&ldquo十字軍&rdquo行動,這次他們把矛頭對準了拜占庭帝國,而不再找任何借口與土耳其人開戰。

    這次行動從威尼斯城出發,公元1204年,他們占領了君士坦丁堡。

    在這次行動中,新崛起的貿易城市威尼斯是主導者,拜占庭帝國的大部分海岸與島嶼都被威尼斯納入自己的版圖。

    在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鮑德溫建立起了拉丁帝國,拉丁教廷與希臘教廷又一次統一起來。

    于是,從公元1204年起,君士坦丁堡一直被拉丁裔皇帝統治,直到公元1261年希臘人重新從羅馬人手中奪了回去。

     如果說公元10世紀是諾曼人的統治時代,公元11世紀是塞爾柱土耳其人的稱霸時期,那麼公元12世紀到13世紀初期則是教皇權力達到頂峰的時期。

    教皇統治下的統一的基督教國家,比之前和之後的任何時期都運行得更有效率。

     在幾個世紀的歲月裡,一種真實存在且簡單淳樸的基督教信仰在歐洲大部分地區廣泛傳播。

    但是,羅馬卻經曆了黑暗與恥辱。

    很少有作家會為10世紀的教皇約翰十一世和約翰十二世辯解,他們着實令人憎惡。

    但是,拉丁基督教教徒的身心仍保持着誠摯與單純,普通的神父、修道士和修女們都過着規範且虔誠的生活,而正是這種對于生活的信心使得教廷依然保持着自身的權力。

    曆史上曾出現過一些著名的教皇,比如格裡高利大教皇,即格裡高利一世(在位時間為公元590年至604年),以及利奧三世(在位時間為公元795年至816年),即為查理曼加冕的那一位。

    到了11世紀末,又出現了教皇格裡高利七世(在位時間為公元1073年至1085年),俗名希爾德布蘭德,是一位政治家和聖職者,緊随其後的是第一次&ldquo十字軍&rdquo行動時代的教皇烏爾班二世(在位時間為公元1087年至1099年)。

    格裡高利七世和烏爾班二世正是教皇時代的奠基人,彼時教皇的權力在皇帝之上,無論是從保加利亞到愛爾蘭,還是從挪威到西西裡再到耶路撒冷,教皇都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格裡高利七世曾要求亨利四世前往卡諾薩向他忏悔,還讓亨利四世穿着麻布衣,赤腳在城堡的庭院之中等待三天三夜,以求得寬恕。

    公元1176年,腓特烈(也就是腓特烈·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