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拉丁基督教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因如此,從查理大帝時代開始,歐洲的曆史一方面是君主和他的家族成員為了争奪搖搖欲墜的王位、爵位和主教之位以及歐洲城市的掌控權的曆史;另一方面又是日耳曼語系民族與法語民族之間的對抗在混亂的局勢中不斷加深的曆史。
那時,皇帝登基時都有一個加冕儀式,而他們最大的野心就是想盡辦法占領那個破敗、徒有虛名的首都羅馬,并在那裡舉行加冕典禮。
導緻歐洲政局混亂的第二個因素是羅馬教廷下定決心不再設立世俗的君主,而是讓羅馬教皇親自稱帝。
羅馬教皇當時已經是大祭司長,出于各種實際目的,他掌控着已日漸衰敗的羅馬城。
雖然他沒有軍隊,但至少在整個拉丁世界裡他擁有一個龐大的教士宣傳體系;雖然他對人的肉體沒有操控能力,但在人們的想象中,他手握決定人們的靈魂最終是通往天堂還是地獄的鑰匙。
因此,在整個中世紀,當王侯們為了平分權力、掌控支配權、奪得王位而相互鬥争時,羅馬教皇總是以基督教世界終極霸主的身份出現,設法讓所有王侯都臣服、聽命于他,雖然他有時看起來老謀深算,有時看起來又顯得老态龍鐘(因為接任教皇位置的一般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的任期平均不超過兩年)。
但是,王侯之間的争奪、國王與教皇之間的對立并不是造成歐洲時局混亂的全部因素。
當時在君士坦丁堡有一位希臘語系的皇帝,他宣稱要整個歐洲都效忠于他。
當查理大帝試圖重振羅馬帝國時,他複興的僅僅是拉丁語部分的羅馬帝國,這樣一來,拉丁語羅馬帝國和希臘語羅馬帝國之間很快便産生了敵對情緒。
這種對立不斷升級,以至于希臘語基督教徒和新興拉丁語基督教徒之間的矛盾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羅馬教皇聲稱自己是基督教第一聖徒聖彼得的繼承者,是基督使徒的最高領導,是世界各地基督教團體的領袖。
但是,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和主教們都不願意承認這種說法。
于是,他們之間就&ldquo三位一體&rdquo教義展開了論戰,最終基督教廷于公元1054年分裂。
此後,拉丁語系教廷與希臘語系教廷劃分了明顯的界限,形成了公開對立的局面。
中世紀拉丁語系基督教的衰落,正是由這種宗教對立和其他矛盾沖突造成的。
之後,基督教又出現了三組對抗勢力。
當時在波羅的海和北海一帶,仍然生活着一些不願意被基督教化的北歐部落,他們就是諾曼人。
他們以海盜為生,肆意侵擾南至西班牙的整個基督教海岸。
他們順着俄羅斯的河流一直向北推進,來到了荒無人煙的中部地區,同時還開辟了向南的航道。
此外,他們還把自己的海盜勢力擴展至裡海和黑海地區。
他們在俄羅斯建立了公國,是最初的&ldquo俄羅斯人&rdquo。
他們還差點攻占了君士坦丁堡。
9世紀初期,英格蘭還是一個基督教化的低地日耳曼國家,他們的國王埃格伯特是查理曼的門徒和學生。
公元886年,諾曼人從埃格伯特的繼任者阿爾弗雷德大帝的手中奪取了半個英格蘭;到了公元1016年,克努特率領諾曼人攻占了英格蘭全境。
公元912年,羅爾夫率領另一支諾曼人隊伍征服了法國北部,并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雖然克努特統治着英格蘭、挪威和丹麥三地,但他的帝國存在時間卻十分短暫,在他去世後不久便分崩離析。
這種局面實際上是由未開化民族的政治脆弱性所造成的,國王死後,他的王國就會被自己的子嗣們瓜分。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諾曼人一直維持聯合統一的狀态,那麼會發生些什麼呢?諾曼民族勇氣驚人且精力充沛,他們乘坐大桡船到過冰島和格陵蘭島,還是第一批踏上美洲大陸的歐洲人。
後來,他們從薩拉森人手中奪回了西西裡島,還将羅馬城洗劫一空。
想象一下,克努特王國本可以發展成為一個航海強國,勢力範圍橫跨美洲和俄羅斯。
在日耳曼人和拉丁化歐洲人勢力範圍以東的地區,混居着斯拉夫部落和土耳其民族。
他們之中最占優勢的是馬紮爾人,也就是匈牙利人,他們在公元8世紀至9世紀時西遷到這裡。
查理大帝曾統治過他們,但查理大帝死後,他們便在今天的匈牙利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他們和自己的同族祖先匈奴人一樣,每年夏季都會去歐洲人的定居地區進行掠奪。
公元938年,他們穿越日耳曼進入法蘭西,
那時,皇帝登基時都有一個加冕儀式,而他們最大的野心就是想盡辦法占領那個破敗、徒有虛名的首都羅馬,并在那裡舉行加冕典禮。
導緻歐洲政局混亂的第二個因素是羅馬教廷下定決心不再設立世俗的君主,而是讓羅馬教皇親自稱帝。
羅馬教皇當時已經是大祭司長,出于各種實際目的,他掌控着已日漸衰敗的羅馬城。
雖然他沒有軍隊,但至少在整個拉丁世界裡他擁有一個龐大的教士宣傳體系;雖然他對人的肉體沒有操控能力,但在人們的想象中,他手握決定人們的靈魂最終是通往天堂還是地獄的鑰匙。
因此,在整個中世紀,當王侯們為了平分權力、掌控支配權、奪得王位而相互鬥争時,羅馬教皇總是以基督教世界終極霸主的身份出現,設法讓所有王侯都臣服、聽命于他,雖然他有時看起來老謀深算,有時看起來又顯得老态龍鐘(因為接任教皇位置的一般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的任期平均不超過兩年)。
但是,王侯之間的争奪、國王與教皇之間的對立并不是造成歐洲時局混亂的全部因素。
當時在君士坦丁堡有一位希臘語系的皇帝,他宣稱要整個歐洲都效忠于他。
當查理大帝試圖重振羅馬帝國時,他複興的僅僅是拉丁語部分的羅馬帝國,這樣一來,拉丁語羅馬帝國和希臘語羅馬帝國之間很快便産生了敵對情緒。
這種對立不斷升級,以至于希臘語基督教徒和新興拉丁語基督教徒之間的矛盾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羅馬教皇聲稱自己是基督教第一聖徒聖彼得的繼承者,是基督使徒的最高領導,是世界各地基督教團體的領袖。
但是,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和主教們都不願意承認這種說法。
于是,他們之間就&ldquo三位一體&rdquo教義展開了論戰,最終基督教廷于公元1054年分裂。
此後,拉丁語系教廷與希臘語系教廷劃分了明顯的界限,形成了公開對立的局面。
中世紀拉丁語系基督教的衰落,正是由這種宗教對立和其他矛盾沖突造成的。
之後,基督教又出現了三組對抗勢力。
當時在波羅的海和北海一帶,仍然生活着一些不願意被基督教化的北歐部落,他們就是諾曼人。
他們以海盜為生,肆意侵擾南至西班牙的整個基督教海岸。
他們順着俄羅斯的河流一直向北推進,來到了荒無人煙的中部地區,同時還開辟了向南的航道。
此外,他們還把自己的海盜勢力擴展至裡海和黑海地區。
他們在俄羅斯建立了公國,是最初的&ldquo俄羅斯人&rdquo。
他們還差點攻占了君士坦丁堡。
9世紀初期,英格蘭還是一個基督教化的低地日耳曼國家,他們的國王埃格伯特是查理曼的門徒和學生。
公元886年,諾曼人從埃格伯特的繼任者阿爾弗雷德大帝的手中奪取了半個英格蘭;到了公元1016年,克努特率領諾曼人攻占了英格蘭全境。
公元912年,羅爾夫率領另一支諾曼人隊伍征服了法國北部,并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雖然克努特統治着英格蘭、挪威和丹麥三地,但他的帝國存在時間卻十分短暫,在他去世後不久便分崩離析。
這種局面實際上是由未開化民族的政治脆弱性所造成的,國王死後,他的王國就會被自己的子嗣們瓜分。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諾曼人一直維持聯合統一的狀态,那麼會發生些什麼呢?諾曼民族勇氣驚人且精力充沛,他們乘坐大桡船到過冰島和格陵蘭島,還是第一批踏上美洲大陸的歐洲人。
後來,他們從薩拉森人手中奪回了西西裡島,還将羅馬城洗劫一空。
想象一下,克努特王國本可以發展成為一個航海強國,勢力範圍橫跨美洲和俄羅斯。
在日耳曼人和拉丁化歐洲人勢力範圍以東的地區,混居着斯拉夫部落和土耳其民族。
他們之中最占優勢的是馬紮爾人,也就是匈牙利人,他們在公元8世紀至9世紀時西遷到這裡。
查理大帝曾統治過他們,但查理大帝死後,他們便在今天的匈牙利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他們和自己的同族祖先匈奴人一樣,每年夏季都會去歐洲人的定居地區進行掠奪。
公元938年,他們穿越日耳曼進入法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