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匈奴與西羅馬帝國的覆滅
關燈
小
中
大
阿奎萊亞和帕多瓦,并洗劫了米蘭。
意大利北部城鎮的民衆,尤其是帕多瓦人,逃亡到亞得裡亞海潟湖中的島嶼上,在此建立了最初的威尼斯城邦。
到了中世紀,威尼斯城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中心之一。
公元453年,阿提拉與一位年輕女子結婚,但他卻在婚宴後暴卒。
之後,他的整個聯盟開始解體。
獨立的匈奴部落就此消失,他們開始融入人口衆多的各雅利安語系民族中。
然而,正是匈奴人的入侵使得拉丁羅馬帝國最終滅亡。
阿提拉死後的20年間,在汪達爾人和其他雇傭軍的支持下,先後有10個不同的皇帝在羅馬掌權。
來自迦太基的汪達爾人于公元455年占領并洗劫了羅馬。
公元476年,蠻族首領奧多亞克廢黜了羅慕路斯·奧古斯都這個響當當的潘諾尼亞皇帝,還向君士坦丁堡宮廷呈報稱,西羅馬自此之後不再有皇帝。
就這樣,羅馬帝國不光彩地謝幕了。
公元493年,哥特人西奧多裡克成為羅馬國王。
當時在西歐和中歐各地,蠻族首領據地稱王封侯,形成了成百上千個小諸侯國。
他們雖然表面上對皇帝效忠,但實際上都各自為政。
在這期間,還有許多非法占地為王的統治者。
在高盧、西班牙、意大利和達契亞,人們仍然會使用拉丁語,但不同地方的拉丁語會有所差異;在不列颠和萊茵河以東,人們常用的是日耳曼語(在波西米亞,人們使用斯拉夫語族中的捷克語),隻有高級神職人員和一小部分受過教育的人才會讀寫拉丁文。
當時,财富都被強大的勢力所控制,人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城堡成倍增加,但道路無人修繕。
公元6世紀初期,整個西方世界陷入分裂局面,文化知識的發展也陷入黑暗之中。
要不是僧侶和基督教傳教士,拉丁文可能會徹底消失。
羅馬帝國為何能繁榮,又為何會徹底衰敗?羅馬帝國最初之所以繁榮,是因為公民權理念把民族緊密地凝聚在一起。
後來共和國不斷擴展,一直到帝國時代早期,仍有許多人認為羅馬的公民身份是一種特權和義務,因為這意味着能享受羅馬法律保護下的權利,因此他們也願意為羅馬做出犧牲。
羅馬以其正義、偉大和遵守法律的聲望為人們所傳頌。
但是,布匿戰争爆發後,财富的增長和奴隸制的盛行削弱了羅馬人的公民意識,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了公民身份,但沒有公民的意識。
羅馬帝國畢竟是一個非常原始的國家組織:它沒有開展廣泛的教育,沒有向不斷增加的公民解釋治國之道,也沒有邀請他們共商國是。
準确地說,羅馬既沒有教育機構來凝聚共識,也沒有信息傳播的渠道來協調集體活動。
從馬略和蘇拉時代起,野心勃勃的軍事家就為權力而鬥,根本不打算向公衆征求他們對帝國事務的意見。
于是,公民精神便被扼殺,甚至沒有人意識到這種精神消亡了。
歸根結底,人類社會中所有帝國、所有國家、所有組織都建立在理解和共同意志之上。
羅馬帝國缺乏這種共同的意志,因此消亡不可避免。
盡管羅馬帝國于公元5世紀衰亡,卻誕生了另一種東西,那便是天主教廷。
天主教廷充分利用了羅馬的聲望和傳統,逐步發展起來。
天主教擁有書籍以及強大的教師和傳教士體系,能夠凝聚人們的思想和意志,從而凝聚整個教廷,使得整個教廷在羅馬帝國覆滅之後仍然得以保存。
這一力量比任何法律或軍團都強大。
公元4世紀至5世紀,整個羅馬帝國雖然在走下坡路,但基督教卻在整個歐洲獲得了絕對的&ldquo統治權&rdquo,它甚至&ldquo征服&rdquo了羅馬的征服者和各個野蠻民族。
當阿提拉準備向羅馬進軍時,一名羅馬主教成功阻止了他,這是軍隊都無法做到的壯舉。
羅馬主教所依靠的不是其他的,而是最為純粹的道德力量。
羅馬的總主教或教皇自稱是整個基督教廷的最高領導人。
既然羅馬不會再有皇帝,那麼他便将皇帝的頭銜和權力收為己有。
教皇自封羅馬教區的&ldquo大祭司長&rdquo,事實上這是先前皇帝所用稱号中最為古老的一種。
意大利北部城鎮的民衆,尤其是帕多瓦人,逃亡到亞得裡亞海潟湖中的島嶼上,在此建立了最初的威尼斯城邦。
到了中世紀,威尼斯城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中心之一。
公元453年,阿提拉與一位年輕女子結婚,但他卻在婚宴後暴卒。
之後,他的整個聯盟開始解體。
獨立的匈奴部落就此消失,他們開始融入人口衆多的各雅利安語系民族中。
然而,正是匈奴人的入侵使得拉丁羅馬帝國最終滅亡。
阿提拉死後的20年間,在汪達爾人和其他雇傭軍的支持下,先後有10個不同的皇帝在羅馬掌權。
來自迦太基的汪達爾人于公元455年占領并洗劫了羅馬。
公元476年,蠻族首領奧多亞克廢黜了羅慕路斯·奧古斯都這個響當當的潘諾尼亞皇帝,還向君士坦丁堡宮廷呈報稱,西羅馬自此之後不再有皇帝。
就這樣,羅馬帝國不光彩地謝幕了。
公元493年,哥特人西奧多裡克成為羅馬國王。
當時在西歐和中歐各地,蠻族首領據地稱王封侯,形成了成百上千個小諸侯國。
他們雖然表面上對皇帝效忠,但實際上都各自為政。
在這期間,還有許多非法占地為王的統治者。
在高盧、西班牙、意大利和達契亞,人們仍然會使用拉丁語,但不同地方的拉丁語會有所差異;在不列颠和萊茵河以東,人們常用的是日耳曼語(在波西米亞,人們使用斯拉夫語族中的捷克語),隻有高級神職人員和一小部分受過教育的人才會讀寫拉丁文。
當時,财富都被強大的勢力所控制,人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城堡成倍增加,但道路無人修繕。
公元6世紀初期,整個西方世界陷入分裂局面,文化知識的發展也陷入黑暗之中。
要不是僧侶和基督教傳教士,拉丁文可能會徹底消失。
羅馬帝國為何能繁榮,又為何會徹底衰敗?羅馬帝國最初之所以繁榮,是因為公民權理念把民族緊密地凝聚在一起。
後來共和國不斷擴展,一直到帝國時代早期,仍有許多人認為羅馬的公民身份是一種特權和義務,因為這意味着能享受羅馬法律保護下的權利,因此他們也願意為羅馬做出犧牲。
羅馬以其正義、偉大和遵守法律的聲望為人們所傳頌。
但是,布匿戰争爆發後,财富的增長和奴隸制的盛行削弱了羅馬人的公民意識,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了公民身份,但沒有公民的意識。
羅馬帝國畢竟是一個非常原始的國家組織:它沒有開展廣泛的教育,沒有向不斷增加的公民解釋治國之道,也沒有邀請他們共商國是。
準确地說,羅馬既沒有教育機構來凝聚共識,也沒有信息傳播的渠道來協調集體活動。
從馬略和蘇拉時代起,野心勃勃的軍事家就為權力而鬥,根本不打算向公衆征求他們對帝國事務的意見。
于是,公民精神便被扼殺,甚至沒有人意識到這種精神消亡了。
歸根結底,人類社會中所有帝國、所有國家、所有組織都建立在理解和共同意志之上。
羅馬帝國缺乏這種共同的意志,因此消亡不可避免。
盡管羅馬帝國于公元5世紀衰亡,卻誕生了另一種東西,那便是天主教廷。
天主教廷充分利用了羅馬的聲望和傳統,逐步發展起來。
天主教擁有書籍以及強大的教師和傳教士體系,能夠凝聚人們的思想和意志,從而凝聚整個教廷,使得整個教廷在羅馬帝國覆滅之後仍然得以保存。
這一力量比任何法律或軍團都強大。
公元4世紀至5世紀,整個羅馬帝國雖然在走下坡路,但基督教卻在整個歐洲獲得了絕對的&ldquo統治權&rdquo,它甚至&ldquo征服&rdquo了羅馬的征服者和各個野蠻民族。
當阿提拉準備向羅馬進軍時,一名羅馬主教成功阻止了他,這是軍隊都無法做到的壯舉。
羅馬主教所依靠的不是其他的,而是最為純粹的道德力量。
羅馬的總主教或教皇自稱是整個基督教廷的最高領導人。
既然羅馬不會再有皇帝,那麼他便将皇帝的頭銜和權力收為己有。
教皇自封羅馬教區的&ldquo大祭司長&rdquo,事實上這是先前皇帝所用稱号中最為古老的一種。